论庄子式自由-2014011673

合集下载

庄子中的自由思想

庄子中的自由思想

庄子中的自由思想庄子,又称庄子学派创始人庄周,是战国时期中国的一位伟大哲学家。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充满了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

本文将从自由的角度来探讨庄子中的思想。

一、自由的内涵庄子的自由思想,与其说是一种思想,倒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精神境界。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自由来源于内心的解脱与放松,而非外界的束缚。

他提倡追求内心的自在和宁静,以达到心灵的自由。

庄子通过寓言、比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与蝴蝶的对话。

他在这段对话中以蝴蝶为喻,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蝴蝶自由自在地飞翔,没有拘束和限制,而人类却被各种欲望和社会规范所束缚,无法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

二、超越对立庄子的自由思想还表现在他对于对立的超越上。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包容并蓄的整体,我们应当超越对立的观念,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思维境界。

例如,庄子提到了有名的“胡蝶梦”:他在梦中成为一只蝴蝶,飞翔在花丛中,与世界融为一体。

而当他醒来后,他无法确定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无法区分自己与外界的界限。

庄子还通过诸多比喻和故事来表达这一思想。

例如,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他认为人的生命有限,但是智慧和知识无限。

这就意味着,人无法了解世界的全部真相,我们应当超越对立的观念,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

三、自由的实践庄子的自由思想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通过修身养性来实践自由的境界。

庄子主张通过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心灵的放松,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他提倡“养生之道”,通过观察自然、追求道的境界,来达到人的自在和自由。

庄子以“无为而治”来表达他的思想,他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过分的干涉和控制,以免制造矛盾和冲突。

他说:“顺其自然,无征而行,无征而止。

”这个思想强调了个体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行动。

结语:庄子的自由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诸多的比喻和寓言,以及自由的观点和实践方式,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庄子中的自由思想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自由思想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自由思想原文与解析庄子,古代中国道家哲学家,其思想精深而独特,涵盖了众多的主题和概念。

其中,他的自由思想尤为引人注目。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和哲学论述,深入探讨了自由的本质、意义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以庄子的原文为基础,对其自由思想进行解析。

庄子曾言:“鱼出游于河,水为鱼而存;鸟飞于天,空气为鸟而存。

”这句话可以说是庄子自由思想的精髓所在。

他通过描绘鱼在水中游动和鸟在空中飞翔的场景,意味着自然界中的自由存在。

自由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辅相成的。

就如同鱼需要水和鸟需要空气一样,人也需要有自己的舞台和空间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庄子进一步解释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这段话表达了庄子对于自由的更深刻理解。

他认为大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容,能够左右万物。

这种自由并不是被外界强加的,而是本人自身所拥有的。

大道是自然的本源,所有的万物都依赖于它来生长与繁衍。

只有放下私欲,追求无为的状态,才能归于大道,获得真正的自由。

庄子还用寓言的形式,通过描绘蝴蝶和梦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自由的价值与境界。

庄子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以他永恒的智慧和独到的思考方式,告诉我们人的存在是相对而言的,自由的实现也是因人而异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琐事和困扰所束缚,而庄子告诉我们应该像蝴蝶一样,拥有自己自由翱翔的空间。

庄子的自由思想也体现在他的“逍遥游”和“齐物论”中。

他曾写道:“逍遥游,尽情享受自然。

庄子认为,在逍遥游的状态下,人们可以超脱社会的束缚和压力,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他还谈到“齐物论”,提出“齐物与我无物”、“无物不尚贤”的思想。

他认为人和自然万物是一体的,人应该摒弃功利心和物质欲望,达到与大道相通的境界。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自由观念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自由观念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自由观念自由观念在古代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庄子的哲学中,自由观念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巅峰之作。

在庄子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自由观念的思考和表达。

庄子对于自由的理解是独特的,他认为自由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人的本性所具备的一种特质。

在庄子的《逍遥游》一文中,他以飞鸟自由翱翔、鱼游泳于水中为例,表达了自由的含义。

他说:“引之以水,则析肠置胃,以水泡之。

”庄子认为,自由的人是能够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的人。

他用一副描绘自由飞翔的形象,告诉人们只要放下一切束缚和负担,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便是最美好的境界。

庄子在《齐物论》中也提到,“通天彻地,包括万物,视为一体,自然而然。

”他认为自由是一种自然、无拘束的状态,只有当人们能够真正融入自然,才能够体验到真正的自由。

庄子不仅仅关注个体的自由,也关注社会的自由。

他主张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能够自由自在。

他认为人们应当摒弃繁琐的礼仪和规范,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在他的《养生主》中,他写道:“是故大乐天下者,无所求而尽其欲,无所希而尽其观。

”庄子通过这些描述,表达了他对于自由观念的看法。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最高尚的精神境界,是超越社会制约和个体意识束缚的境界。

他主张人们应当勇于追求自由,保持内心的独立和自主。

在当今社会,自由的含义仍然深受人们关注。

社会发展和个人觉醒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

庄子的自由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自由。

总结起来,庄子中的自由观念是一种以超越自我束缚为目标的精神追求。

他认为自由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人类本性所具备的一种特质。

他主张人们摒弃一切外界的影响和限制,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真正的自由,保持内心的独立和自主。

庄子的自由心态与创造力思考

庄子的自由心态与创造力思考

庄子的自由心态与创造力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在研究《庄子》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庄子的自由心态与创造力思考对于人类思维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心态以及其创造力思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自由心态庄子的自由心态体现在他对于自我解放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常规的质疑上。

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主张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他认为人应当超越社会的束缚,摆脱功利和名利的追逐,而是要追求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他在《逍遥游》中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意味着人的生命有限,但知识和智慧是无限的,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智慧。

这种自由心态使庄子能够超越现实的限制,拓展思维的边界。

庄子的自由心态还体现在他对于权威和传统观念的质疑上。

他批判了社会上的权威主义和儒家的礼教观念,主张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而不是被外界的规范和期望所束缚。

他在《养生主》中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然而有涯知无涯,殆而已矣!”,意味着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智慧,而不是被社会的框架所限制。

二、庄子的创造力思考庄子的创造力思考体现在他对于世界的独特观察和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上。

他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观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他以自然界中的蝴蝶、鱼、鸟等生物为例,阐述了“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要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他在《齐物论》中写道:“物壮则老,谓之不可竭;物老则死,谓之不可复。

是亦不可复反求诸己,是亦已矣。

”意味着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追求永恒和不变,而是要适应变化,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庄子的创造力思考还体现在他对于人类生活的反思和对于人类价值的思考上。

他对于人类生活的种种矛盾和困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他在《德充符》中写道:“人之所以能,非以其智力也,以其不知尽也。

论庄子的自由观

论庄子的自由观

164文|于骐鸣论庄子的自由观摘要: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庄子豁达的人生态度、自由的精神境界、皆来自对道的求索与体悟,在此基础上,庄子的自由观建立在其对自然、世事、人生的思考和探索之上,本文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庄子;自由观庄子是道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豁达的人生态度、自由的精神境界、皆来自对道的求索与体悟,在此基础上,庄子的自由观建立在其对自然、世事、人生的思考和探索之上。

一、思考自然:顺应自然庄子认为“性者,生之质也。

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庄子・庚桑楚》);又认为“性不可易,命不可变”《庄子・天运》),“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庄子・秋水》),人的一生要听其自然,不能人为的去改变它,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宗,这是道家思想最为突出的特征。

1、顺物随时《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说,同样的刀子,同样是用来剔割牛肉,有的厨师只用了一个月便刀刃缺损,只好再换新的;技术好一些的厨师可以一年换一次。

而自己,一把刀子用了十九年,刀刃依旧锋利。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那就是顺应自然。

庄子以厨师用的刀子使用时间的长短,来形象地说明养生的大道理。

人体也是由自然界的物质构成的,像刀子一样,在不断地运动中磨损、老化,所以,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但是,为什么生活在同样条件下的人,寿命的长短却不同?影响一个人寿命的因素有许多方面,其中养生的效益是不可忽视的。

传统的养生方法多种多样,庄子的“顺应自然”法是其中之一。

在庄子看来世界虽然很复杂,也如同骨肉,还是“有间”的。

人生在世,应当:“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行,同时,还要怀着怵然为戒的审慎和关注的态度,小心谨慎的行事,这样就可以畅通无碍了。

在这里,顺其自然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无厚”,即不恃其情、才、识,无忮无求,不矜不伐,这样,以“无厚”入“有间”,当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如此顺其自然的行于世,就会免去很多的碰撞摩擦,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了。

论庄子的自由观念与人生态度

论庄子的自由观念与人生态度

论庄子的自由观念与人生态度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庄周的作品集,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庄子的思想深邃而独特,对于自由观念和人生态度的探讨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从自由观念和人生态度两个方面对庄子的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一、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对自由的理解与西方哲学中的自由观念有所不同。

他主张的自由并非是指个体的自由意志或自主选择,而是一种超越个体的自然自由。

庄子认为,个体应该顺应自然,放弃私欲和功利,追求真正的自由。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个体应当摒弃一切人为的努力和干预,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以达到自由的境界。

他以自然界的无为而治为例,认为自然界的万物自发自然地运行,没有人为的干预,却能保持和谐有序。

因此,个体应当摒弃功利心和私欲,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过分追求个人的目标和利益,而是要放下执着,顺其自然。

庄子还提出了“自由游戏”的观念,认为个体应当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自由自在地游戏于世间。

他认为,个体应当超越对名利地执着,不受外界的束缚和限制,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本性。

只有在自由游戏的状态中,个体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的快乐和无拘无束的境界。

庄子的自由观念深受后世哲学家和文化人的推崇和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由追求和自我实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庄子的人生态度庄子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心灵的自由。

他认为,个体应当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而不是追求外在的名利和功利。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认为个体应当超越对外在世界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

他认为,个体应当放下功利心和私欲,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

庄子还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认为个体应当超越尘世的琐碎和纷争,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升华。

他认为,个体应当超越对名利地追求,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自由自在地游戏于世间。

庄子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心灵的自由,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心灵追求和内心平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庄子的绝对自由

论庄子的绝对自由

谈庄子的绝对自由《逍遥游》中庄子谈到了绝对自由,“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鹏乘“六月息”达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自由,而当“风之积也不厚”时鹏还能上九万里吗?现实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没有凭借无法生存,现实中绝对自由难以达到,而我们或许能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自己很想实现肉体与精神上的自由,然而他是凡人,要吃五谷杂粮,要经历生老病死,而且现实社会是混乱的,因此在《逍遥游》中他宣称的自由也是有条件的,即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绝对自由,而在精神上达到一定境界可以实现绝对自由。

《逍遥游》中鹏达到一定体积才能顺风飞翔,而蜩与学鸠个体小,是不可能像大鹏一样水击三千里的。

但它们讥笑大鹏,见识短浅,庄子蔑视它们,“之二虫又何知”。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小者达不到的境界大者未必达不到。

大者指的就是庄子啊。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如果我们能做到,我们也就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自由。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很难达到。

总之,庄子在《逍遥游》中谈的绝对自由不是现实中的绝对自由。

春秋时代,战乱不断,人们饱受战争之苦,处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无法改变社会,甚至难以把握生命,庄子不苛求现实中有绝对自由,但他自己却追求现实中的自由,宁“曳尾于涂中”也不愿做官。

当妻子死时他鼓盆而歌,或许人们会认为他是一个疯子,然而在他看来死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达到了一种自由?当他醒来时分不清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他的精神再次自由,竟然将实实在在的自己都忘记了。

哪天我们醒来时也分不清现实与梦境,我们精神上也自由了一回。

庄子将生死视为一个轮回而已,当庄子即将死去时,还幽默风趣,可赞,可叹。

在我看来,庄子是自由的灵魂与凡人肉体的结合,既然肉体不能绝对自由,索性放飞精神的翅膀,在无限的空间里徜徉。

然而时代不同了。

庄子在自己的时代无法改变混乱的社会,去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包括肉体与精神),而我们处在和平时代,社会赋予了我们很多责任。

论庄子的精神自由

论庄子的精神自由

论庄子的精神自由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名周,字子休。

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历史上对于其本人的记载不过寥寥数句。

“庄子者,宋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但是其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哲学思想体系,被后世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其本人和他的门人弟子及后世学者著有《庄子》一书,更成为道家经典之一。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就曾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臣不能器之”,可见《庄子》一书别具一格,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在汉代已经很流行,但影响还不大。

汉代经学随汉代的统治衰微以后,《庄子》在魏晋时代就开始盛行起来,被玄学家尊为经典“三玄”之一,许多人都研究它,注释它,扩大了它在学术思想界的影响。

唐代道教盛行,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也是身价倍增,被尊为《南华真经》,受到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艺术家,特别是画家的欣赏和崇拜。

历史上如唐代的李白,宋代苏东坡,清代曹雪芹都深受庄子的影响。

近现代的一些思想家都对《庄子》又很高的评价。

例如,鲁迅说《庄子》一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顾颉刚说在战国时代《庄子》是最高的哲学表现,《楚辞》是最高的文学表现。

纵观《庄子》一书,我们不难发现庄子并不研究宇宙的本原问题,也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只是追求自己的精神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式自由
《庄子》的第一篇即以“逍遥游”为题,可谓开篇明旨。

“逍遥”,即悠游自得,自在放达的意思,其在庄子之前就多有记载,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至于庄子则被发扬光大,如《逍遥游》中说“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宗师》又记“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而“游”字多指外出游历、交游,其词本身就可见其无拘无束之意,庄子也一再提及。

如《德充符》说“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应帝王》说“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逍遥游”联合构成的是庄子显露于外并大力张扬的自由主义的思想,这可以说是《逍遥游》甚至是整本《庄子》的一个重要思想。

要说庄子的自由主义,首先就应该对其有所界定,因此首先明确的应是庄子的非自由是什么。

应该说,庄子所鞭笞的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虽没有直接提起,但却可以从字里行间窥视其涵义。

这种不自由的状态即受“物”限制,有所待的生存方式。

庄子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及了这个问题,从大鹏之飞待于九万里风到蜩与斑鸠,可以说在庄子看来,有所待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不仅是鸟兽鱼虫,即使是主观能动性最强的人类也很难豁免。

即使是列子这样的人,也只得到“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的评价。

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有所待在庄子看来才是真正的悲哀。

《齐无论》中说“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就是说人之于世必定有所依附,而人却不知其所待。

“即受此形于造物,则造物与我相守不亡,以待此形之归尽而后已”,人就在这种所待的约束之下浑浑噩噩走向死亡。

这也是庄子极力反对的一种有待的状态。

与有待相对应的自由主义,并不是简单的“无待”。

因为人的所待是无可避免的,肉体存在出现了“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的困境。

为了走出这个困境,庄子干脆弃置了所待之物,把目光投向了精神或者说意识世界。

不论是他的“逍遥”还是“游”都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应帝王》说“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大宗师》说“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这些“逍遥游”都与身无关,而是纯粹的心游神游。

所谓的自由在庄子看来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应该说,他的这种自
由分为两个层次,首先需要达到的是一个无的境界。

《齐物论》中说南郭子綦“荅焉似丧其耦”,曰“今者吾丧我”,有两种解释,一说如王志心所言“吾,是真我;我,是形体之我”,就是说摒弃肉体,保有真我。

另一说如陈启天所言“丧我,犹言‘忘我’。

齐物须先往我”,也就是说必须先摈弃的是“我”的主观意识,物化后方能齐物。

但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甚至可以说是前后的关系。

形体必须是最先被扬弃的,因为有形必为有待,有待又必然如前文所述导致不自由,因此庄子有“形固可使如槁木”,以及“堕肢体”的说法。

而在形体的消失后,就是主观“小我”的扬弃,在庄子看来,正因为有过于强大的“我”的存在,才使得“真君、真宰”被蒙蔽。

要达到“吾丧我”境界,则最好的途径就是“坐忘”。

《大宗师》中提到,孔子曰:“何谓也?”颜回曰:“回忘仁义矣。

”孔子曰:“可矣,犹未也。

”过了几天又问,颜回回答“回忘礼乐矣”。

而直到颜回回答“坐忘”后,孔子才大加赞许。

“坐忘”,最初忘的是仁义礼乐,就是当时人们所推崇的一套价值标准,而要“坐忘”则必须使自己超脱于这些外在之物,因为人越是沉迷热衷于这些外物就越是失去真我。

所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可能这里的“聪明”“知”就等同于“吾丧我”中的“我”。

随着在主观小我的消失,建立于“我”之上而存在的种种外物自然也会相应得土崩瓦解,这样就真正达到了《逍遥游》中的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可以看出,庄子认为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伦理道德之类的东西无疑都是人主观建构的世界,当主观“我”消失后,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在儒墨等人所执着的东西就成为了毫无意义的东西,也就是《大宗师》所说的“外天下”。

但“无”并不是庄子最终的目的,它只是达到逍遥的充分条件。

他所提倡的自由的最终途径必然是“一”。

所谓“一”就是可以说与道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

《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于我为一”,《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凡此种种,都是在想象中与天地万物进行精神交流,此时可谓内外皆忘,物我和一,超俗于俗事,游心于无穷,从而达到了“大通”。

而关于如何达到这种理想意义上的“一”,庄子给出了几个途径,分别就是“坐忘”“心斋”“见独”。

前文已经提及的“坐忘”就是当离形去知之后,在精神上与世界合二为一。

“见独”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坐忘”,不同的是前者从
自身出发,后者从外物出发。

《大宗师》说“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就是在一系列对于外天下、外物、外生的逐步递进中,达到“见独”。

刘笑敢将其解释为“见到绝对之道”也颇为合理,因其见到绝对之道,才能轻生死,无古今,真正达到时间空间上的精神自由。

《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不听之于耳就是摒弃肉体感官,不听之于心就是摒弃主观小我,摒弃这些约束后以以气代之,因为气其是本身就是一种虚无的存在,林希逸说“气者,顺自然而待物以虚”,以气代之,将会达到绝对的虚静状态听任万物之来往。

所以说,心斋其实就在于“虚”之一字,也就是使精神超然物外,保持虚静。

庄子所说的心斋就是《列御寇》中所说的“归精神乎无始而甘眠乎无有之乡”,这些绝对的虚空静寂就是庄子所追求的自由。

其实所谓的“心斋”、“见独”“、坐忘”说到底都是只是达到“一”的途径,它们最终所追求的就是“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种状态,不仅仅是齐物,更重要的是与万物为一,从而在精神世界中达到极致的自由,这就是庄子所极力追求的自由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