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教学设计与反思(2课时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2017)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教案
(2)第二段:具体描绘三峡的自然风光,展现其壮美。
(3)第三段:介绍三峡的历史文化,抒发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4)第四段:总结全文,表达对三峡的热爱和怀念。
5.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表达技巧。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
(5)让学生了解三峡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家国情怀。
4.审美鉴赏与创造:
(7)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8)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赞美。
5.价值观念与塑造:
b.生字词学习: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词包括悬、壁、凄、壑等,这些词汇在课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理解全文有直接影响。
c.修辞手法的运用:课文《三峡》中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等,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重点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峡》的内容、结构、修辞手法及其文学价值。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三峡美景和文章表达技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合作探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阅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比喻和拟人。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来描绘一个景物。
-文章结构分析:课文中先总述三峡的雄伟,再分述山和水,最后描写春冬之景,理解作者由总到分的写作手法。
-文化背景了解:通过课文了解三峡的地貌特征、历史传说和文化内涵,如“神女峰”的传说。
-写作技巧学习:分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中的修辞手法,学习如何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景物的壮观。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句理解: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句式感到难以理解,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的“阙”字。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仍有一些疑问。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点,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并及时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以下部分:
1.阅读课文《三峡》,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3.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成语,如:峻拔、磅礴、蜿蜒、鬼斧神工等,并掌握其用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三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风景如画的地方,感受过大自然的壮丽?”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峡》的奥秘。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表格教案 (2)
动态描写、静态描写 借景抒情
俯视仰视多视角描写
课堂 小结
(2 分钟)
提高学
生对课堂
知识要点
师:大自然用它的鬼斧神工缔造了三峡||,郦道元
整理本节 的 归 纳 和
用他的妙笔去装点三峡||,歌唱家用心声赞美三峡||,人 民用智慧改造三峡||。同学们||,让我们高声诵读课文||,
课知识要点||。 诵读课文
用本课所 学的写作方法 进行练笔||。展 示自己的作品 ||。
通过练 笔进一步 掌握写景 的方法和 技巧||,学 以致用||。
板书设计
26. 三 峡
三峡
山 —————————高峻美 夏 —— 奔放美
水 —— 春冬 —— 清幽美 秋 —— 凄婉美
热爱赞美 借景抒情
第4页/共4页
课
《三 峡》
题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讲课教师
广元市利州中学 罗正建
教材分析
1.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精讲课文||。本单元收
集了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
魂||,
景是情的载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
步领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3.本文共计两课时完成||,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上一个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和学
习
文言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已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言文内容||,
但还需在文言文学习兴趣上有所提高||,加强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整理能力 ||。
让三峡之美回荡心田吧!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三峡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2)
《三峡》敎學目标:1、知识与技能: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學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敎材分析本文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
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
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學情分析对于本节课的學习學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
为了较好的达到敎學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學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敎學重点: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敎學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敎學流程: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學生齐读)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學习文言文《三峡》。
(板书课题及作者)(出示學习目标)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读课本注解)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他好學,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板书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學价值的地理巨著。
《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學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1、快速浏览课文,对照注释,把不懂的画出来。
2、放录音,學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3、學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3单元第9课《三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3单元第9课《三峡》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
(板书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
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
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
〔细读。
重在读懂、读通。
〕〔释疑,扫除理解障碍。
〕2、点读:老师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点评。
〔分别读。
感受、理解。
〕(学生朗读、点评)3、齐读。
4、同学们读得都很好,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
本文选自的《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一书做的注释,全书叙述了1350条水道,注文三十余万字,它历经战乱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三峡》是其中的代表作,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理清本文的结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简介课文出处,一“点”也不放过。
速读。
目的不同,“读”的方式就不同。
〕明确:这篇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板书文章结构)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师:那么三峡究竟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让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1段,请同学们稍稍思考一下。
生:我认为三峡的地貌特征是连绵不断,我是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看出来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与反思第【1】篇〗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时下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
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
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
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
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
“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
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
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
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
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
《三峡》教学反思《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
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
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
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
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
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
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
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文章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说出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三峡的缘故吧。
如果他能到三峡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吧!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没有全去过。
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习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
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
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
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聊,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与教学反思
9 三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2.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感受三峡雄伟的气势和奇丽的景色。
3.领会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
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寻三峡自然景观的特点。
3.学会本文写景的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
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
作品背景:《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
原文仅一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
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亲自给《水经》作注,称为《水经注》。
其中,《三峡》一篇原本只是注释的一部分,但因其章法严谨,浑然一体而独立成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yǎn) 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2.反复朗读,把握文章朗读节奏。
重点句子节奏划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人教版(2017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领会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及对珍贵自然遗产的欣赏、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式阅读,在阅读中感悟体会。
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一、1、导入:我国当代散文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国外,曾经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三峡!”是啊!长江三峡为什么如此让人魂牵梦萦呢?今天我们将在郦道元的带领下饱览三峡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
2、了解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作有《水经注》一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反复朗读课文1、让学生听声情并茂地范读录音,感受三峡2、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语气和感情.3、全班齐读四、疏通文意抓住重点的字义,翻译要字句落实1、自主学习.学生每四人为一组,交流的方式是:一人朗读,两人翻译,一个学生纠正,补充。
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用圈点批注法记下来小组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2、质疑点拨3、重点词句: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晴初霜旦属引凄异哀转久绝五、研读课文,品味赏析1、齐读第三小节:你喜欢本段吗为什么请说出具体的理由.(提醒:从语言和写作手法两方面分析)这一段是全篇中最为精彩的.用语精当,骈散结合,句式错落有致,而且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技巧:色彩的搭配,动与静,俯视与仰视的结合,有力地表现了春冬之时的三峡"清荣峻茂"的特点.小结:春冬的三峡真是无处不苍翠,流水尽飞泉,好一个"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啊!2、按照上面的方法,再速读课文,赏析其余的三段,并在书上做圈点批注.然后学生讨论,交流,小结: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夏: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水势大,流速快)热爱特征水:春、冬:清澈见底,奇异峻秀秋:凄凉忧伤,令人伤感为什么作者能把三峡描写的如此美丽多情,因为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角度写景。
《三峡》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峡》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三峡》这部文艺作品的背景、内容和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的情感力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2.教学内容:-小说《三峡》的情节梗概和角色分析。
-小说《三峡》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3.教学重点:-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小说《三峡》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4.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三峡》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引入小说内容中的情节或人物形象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表演法:请学生扮演小说中的人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
-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归纳出小说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6.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长江三峡的视频,引起学生对三峡的兴趣。
步骤二:理解情节和人物(20分钟)-教师简要讲述小说《三峡》的情节梗概,引导学生关注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每个角色的特点和对情节的贡献。
步骤三:分析文学特点(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三峡》的文学特点,如描写手法、语言表达、人物刻画等。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归纳小说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步骤四: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小说《三峡》的意义和文学价值。
-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二、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法、表演法和归纳法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我认为我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阅读水平。
在理解情节和人物部分,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更好地理解各个角色的特点和情节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分析小说的文学特点和意义部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
《三峡》教学反思
《三峡》这一课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成功的方面是:
一、通过三峡风光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直观的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通过采用五种不同的读课文方式,即加强了诵读,又不使学生觉得乏味,从而很快读懂、读通课文。
三、“品读:课文图片对对碰。
请你用最美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
”环节用的好。
通过图片与课文的对比阅读,使学生把枯燥的语言文字物化为美景,便于他们的课文背诵和理解。
通过课文语言美读,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美的领略。
四、教学用语方面,做到了无一句废话,上下衔接特别流畅自然。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舒缓有度,做到胸有丘壑。
五、引导学生方法得当,点拨到位。
学生通过引导,很快领会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抓住事物特征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不成功的方面是:
一、时间掌握的不够好。
生字词注音和重点词语解释方面浪费了时间,课前预习过的可以抓重点强调一下,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导致时间不够用。
二、因时间不够,最后写作拓展环节根本没有来得及展开,没有到达我预定的目的。
三、学生朗读比赛环节不够完美。
完全可以让学生男女生,两人
一人读一段,这样也可以达到考察诵读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节约时间。
四、我觉得我应该把翻译课文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而不应该糅合到分析课文中来进行,这样条理会更分明一些。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教学设计(1课时5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9 课《三峡》教课方案( 1 课时 5 页)《三峡》教课方案教材剖析《三峡》一文,节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壮丽风景,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峡》一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思路是比较清楚的,加上语言文字方面教材又赐予了很详尽的说明,学生学习基本没有太大阻挡,因此在教课方案时,理应让学生多多听读,多多朗读,并自己比较讲解来疏导文字,进而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而后再经过频频朗诵,领会文章的境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手法。
学生状况剖析本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能依据老师要求做到预习,理解能力较强,学生讲堂表现活跃,能与教师亲密配合,学生之间能互相合作。
设计理念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知识上能有所得、能力上能有所进,重新课标的角度出发,将文言文教课自己的特点和学生“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联合应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因此在教课方案上,我增强了对学生视、听感官的调换,运用了电影、图片和音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全面感知课文;而后再让学生比较讲解说义,认识课文内容,再经过议论、剖析,理清全文的思路和内容;最后则形成板书纲要,总结本文写作方法,再经过拓展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迁徙能力,以此来达到本次课的教课目的——认识文章内容,学习文章写法,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激发爱国之情。
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1). 重视朗读训练 , 提升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 指引学生在想象中再现光景, 领会作品境界及作者感情。
(3)累积文言词汇,掌握本文的光景描绘特点, 感觉三峡的自然美。
2、过程与方法:读——译——诵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课要点和难点赏识三峡雄奇险拔 . 幽静艳丽的特点 , 深入作品的境界 , 感觉其画面美。
教课方法:朗诵法 . 议论法 . 读- 译- 思教课媒体 : 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一)引诱激发(1)播放三峡风光片及《长江之歌》(2)导语:假如说滔滔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此中的一朵奇葩。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三峡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三峡【敎學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和描写方法,引导學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品味语言。
结合工具书自主學习,小组内合作學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學生关注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敎學重难点】敎學重点:培养學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敎學难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含义,感受其画面美,品味文中优美的意境。
【敎學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峡景色奇绝,山险水异,历代文人多有吟咏。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再如陆游的《三峡歌》:“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月明中。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三峡之美。
今天我们就一起學习文言文《三峡》。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南北朝时北魏卓越的地理學家、散文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
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學,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
《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
2.知识链接(1)《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學价值。
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很多已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它与《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文选注》被称为“四大名注”。
(2)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人教版八年级上《三峡》教学反思
《三峡》教学反思《三峡》是一篇描写三峡景色的文章,语言精炼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通过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感受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之情。
通过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这些目标,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文章的大意。
但是,在体会作者情感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我通过展示三峡景色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三峡的景色和特点。
其次,我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最后,我通过课堂小测验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情况。
三、学生表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总体上比较积极。
他们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并能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够专注、缺乏自信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改进方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1.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方面,我还需要更加注重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我还需要更加注重节奏的把握,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
3.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方面,我还需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总之,《三峡》是一篇描写三峡景色的文章,语言精炼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通过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9课《三峡》教案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被动,发言不够积极。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更多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美景的赞叹,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
-课文提到的白帝城、刘备托孤等历史文化,教师可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三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壮丽的自然景观?”(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峡的奥秘。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b.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教学设计
博白县江宁镇第二初级中学严邦丽
【教材简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有不少是对大自然旖旎风光的专笔描述,但本文的重点则是放在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水经注》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之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只用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而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
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
在夏水一节,作者重点突出的是“沿溯阻绝”造成的水“疾”,并未描绘自然景色。
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
所以,《三峡》是一篇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
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仿运用。
【教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
②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③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三峡风光图片;录音;自制教学挂图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式】研讨激发式
【教学内容、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19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19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
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
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提供参考网址给学生:
三峡古诗选集:///DREAM/
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gofad/
三峡工程的全面介绍:///z/sanxia/index.shtml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ē) 嶂(zhàng) 曦(xī) 巘(yǎn) 属(zhǔ)引哀转(zhuǎ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
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水(夏: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转久绝)。
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
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
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
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
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
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板书设计】
山:奇险(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夏 ——急猛(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水春冬——清幽(素湍緑潭,清荣峻茂)
秋 ——凄凉(林寒涧肃,哀转久绝)
表达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课后反思:通过多媒体教学,配上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讨论研究,得到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收获更大。
本文短小精悍,学生较容易把握山水的特点,通过美文的感染,也较容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遗憾的是,只有极个别学生能够当堂背诵全文。
由 旺 到 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