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社科文 第4,5题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社科文 第4,5题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社科文第4,5题答题技巧标题:高考语文社科文第4、5题答题技巧一、引言高考语文社科文阅读部分,一直以来都是考生们关注的重点。

其中,第4、5题在考察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尤其重要。

为了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应对这部分试题,本文将结合具体例题,分析解题思路,总结答题技巧,以提升大家的应试能力。

二、第4题答题技巧第4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文章主旨、结构、论点等方面的分析。

考生在回答时,应关注以下几点:1. 找关键句:文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关键句,如总领句、过渡句、结论句等,这些句子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 提炼要点:在分析文章时,要注意提炼各段落的中心意思,并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章内容。

3. 结合实际:在回答问题时,考生应结合文章内容,将实际生活与文章主题相联系,以增强答案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例如,在某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得出“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基石”的结论。

在回答第4题时,考生应关注文章中的关键句和各段落的中心意思,如首段的总领句“现代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是教育公平”,以及各段落的结论句“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是保障每个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基石”等。

将这些要点串联起来,考生可以得出“教育公平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性”的答案。

三、第5题答题技巧第5题考察学生对文章主旨、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通常要求考生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

考生在回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找关键词:阅读题干,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如核心概念、修饰语等,以确定答题方向。

2. 梳理结构:分析文章结构,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有助于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对比分析:将文章内容与现实情况、其他观点等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4. 总结观点:在回答问题时,考生应将文章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理解相结合,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某篇文章中,作者对现代教育的公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高考语文总复习: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总复习: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诗词鉴赏
(1)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 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 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
(文章开头、判断句)
(2)“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 未惬人意。(作者观点,有判断意)
(3)愚意此说更属不妥。(观点、判断)
(4)所以铜马应……最为雅致贴切(观点、判断)
2019/5/29
2
我们的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三步:审读题目,找范围,找差别,找 错因。
1、审题干,找范围。即阅读每一选项,并 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范围。
2、找差别,比较选项跟文本对应的句段。
2019/5/29
3
我们的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
3、找错(每一题均设有错误选项,也叫干扰项)
社科类(科技类)常见的干扰项有八种情况:
1
我们的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步:划读题干找方向(明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 破法;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 类: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 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 “程度差异”;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 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 辑错误”;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 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③C项,找范围,文章第一段,找差别,选项“不能令
人满意”,原文“未惬人意”,表意相同。
④D项,找范围,文章第二段,找差别,选项“更逊一
筹”,原文“更属不妥”,表意相同。
2019/5/29所以,应该选B(第四步:判断)
12
2、⑴审题干:找“正确的”,排除错误的; ⑵根据题目找范围(范围都在第四段)、找差别、 找错因:

社科类文章阅读解题指导

社科类文章阅读解题指导

社科类文章阅读解题指导学习目标:了解社科类文章的考点,掌握解答社科类文章阅读题的方法技巧。

重难点:回归文本,比对原文,对比筛选,找出正确答案。

一、考点解读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同学们容易出现的问题1、文章没读懂就开始做题,随便选出一个答案,却无法判断答案的对错。

即使选对了,也是靠“蒙”的,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2、凭空想象,胡乱猜测,没有耐心回到原文寻找答案。

3、题干没看清楚就作答,马虎出错。

比如,把“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看成“选出正确的一项”。

三、高考社科类文本阅读题出题陷阱选择题命题方式:整体与部分(以偏概全)已然与未然(混淆条件)先期与后期(混淆时间)主要与次要(主次颠倒)选择与兼备(只有、只要;一个与多个)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肯定与否定客观与夸大(歪曲事实)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相似与相关(偷换概念)摆脱陷阱的黄金法则:比对原文四、做题步骤第一步:迅速浏览题干,做到心中有数,方向明确,定位阅读,对症下药。

(泛读,速读)第二步:阅读原文,做好段落和重要词句的标志。

(一)原文和选项中的重要词语:1、标题2、关联词语:“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只有……才……”“只要……就……”“虽然……但是……”“……不仅如此……”等等,可根据其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

副词:“同时”“另外”“还”“也”等,提示关注上下文,“大约”“左右”“可能”“一般”“都”“必然”“一定”等表范围程度的词。

3、表示顺序的词:“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其一”“其二”列举理由或事实。

4、举例性的词语:“例如”“如”表明前面是观点,后面是例子。

高考语文社科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社科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社科文阅读答题技巧
社科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必做题之一,也是高考生失分比较多的一道题目,那幺这道题目该怎幺做,有什幺答题技巧或模板套路吗?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易错成语及解释
1社科文阅读怎幺答一、选择题:涉及概念,判断,推理
二、命题内容及形式:
1、下列说法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
3、下列说法支持或不支持××观点的一项
4、下列句子属于或不属于××的一项
5、对××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6、下列解说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三、解题方法:
1、如属于曲解文意方面,则用比较印证法(找准区域,仔细比对),重在判断。

使用此法需注意:
读题要特别仔细(“题枝”有的写为“题肢”或“题支”)
题干与题枝比较
题枝与题枝比较
④题枝与文本比较。

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

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

做题步骤: 一读 读文本晓大意 二读 审题目做标记 定范围细筛选 抓关键确答案 回归原文验答案
二、具备两种心理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 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 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二是仔细。科技文阅读的所设的题目虽然 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 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 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 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 反而是错误的。高考除了考查知识,还考 你的耐心、细心、信心。
8.曲解原意 指对词句的理解与有效信息句意思发生 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 所要表达的意思。(8.A) 9.答非所问 尽管选项出自文章,但与题干毫不相干。
做题注意事项: 一、树立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就是:科技文阅读考查的是阅读 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 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 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基于 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 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识的影 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 断和选择。换句话说,答案只在文章里, 不在头脑中。
6.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注意 “只要…就”(表充分条件)、 “只有…才”(表必要条件)等 词。
7.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 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 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 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 要”的一面倒置。 选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 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有效信息句:“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 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 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 南边境的安全 。

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2020/10/15
所以,应该选B
21
考题分析二
当下,真正的漆器工艺只保存于少数的老艺人与高等教育体系中。依赖于国 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扶持,老艺人的传承有了一定的保障。笔者刚去福 州做过考察,访问了郑修钤老先生。郑先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年事已高,两度中风后听力大为下降,行动也不如 从前便利。他对国家的非遗保护政策赞不绝口,有了政府的补贴政策,带徒弟有 了保障;有了医疗保障,晚年生活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可以把精力主要放在技艺 传承上。本来,今年“文化遗产日”举办的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邀请他到 现场作技艺表演,但他已力不从心,只送了作品参展。还有薛生金,前年清明节 我曾去山西平遥娃留村拜访过他,谈了很多关于原平遥漆器厂的话题。薛生金带 自己的小儿子作徒弟,还有几个年轻学徒。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平遥漆艺产业 中的学徒制比较盛行,学徒一般要付学费,通常学习两三年,稍微掌握了一些技 能后就会出去自立门户,这样的学徒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徒弟。还有北京的殷 秀云,在一个长期合作的民营雕漆厂里带了两个中年女徒弟,因为徒弟是村里的 农民,在厂里算是计件工人,时常还要忙于农事,技艺进步比较缓慢。提起带徒 弟,殷先生一脸愁容,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无论文化高低,都愿意去公司打 工,不会甘于这样又苦又累的工作。”可见,老艺人的传承之路也是步履艰难。
10
解题方法与技巧
(3)指代错误。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 内容”解释有误,或是类别上,或是程度上。 此时注意选项句指示代词,如:这、这些; 此、与此相反等。
(4)混淆范围。部分与整体;或然与必然; 可能与肯定;偶尔与往往;轻度与严重。此时 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
2020/10/15

社科类文章的答题技巧

社科类文章的答题技巧

社科类文章的答题技巧高考语文试卷第Ⅰ卷第二大题为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文章的阅读考查,分值为9分,三个小题。

此考点所选文章的内容往往是高科技成果,人文思想的展示,某些概念生疏难懂、但只要掌握阅读、解题方法就能得出准确答案。

一、浏览全文,整体感知做题前,以每分钟300—400字的速度,浏览全文,标出段落、句子序号,大体上明晓各大段意思,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解决如下问题: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每一段大体写什么;段与段之间关系怎样;文章整体写作思路怎样;并标出各段重点词语、句子、以明白文章内容;标出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句子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以此为下一步做题做准备。

二、审视题干,以枝寻踪这一步完成两项工作。

第一,要审视题目的题干、弄清其要求,把握做题原则;第二,细读选择枝,提取重要信息,返回原文,以枝寻踪,找到对应的文本区间,这是关键的一步,一定要细心,无论题枝还是文本(材料)都要认真阅读、思考、比较。

一言以蔽之,此步骤的关键是压缩阅读范围,为第三步推出答案做准备。

三、锁定句子,认真比较此步骤在上一步基础上,继续缩小范围,找出题枝对应的句子,认真比较,找出区别点,以文本(材料)为依据,判断题枝的正误,推出答案。

四、了解设题玄机,沙中拣金命题专家在设置题干时,往往以改变文本的表述形式和内容方式出题,暗设玄机(陷阱),考生若熟知以下规律,就可以拨云见日,识破玄机(陷阱)得出正确答案。

1.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涉及,也不能依据原文信息推断出来的答案。

因此,考生做题时,要仔细对照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依据原文合理的推出来。

2.以偏概全(或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即以部分代整体,以局部代全局或者以全局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以此作为干扰项,使考生做出错误判断。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即把“因”当“果”或把“果”当“因”;二是强拉因果,即把非因果关系的两事物硬说成因果关系。

社科类文章的答题技巧教学内容

社科类文章的答题技巧教学内容

社科类文章的答题技巧社科类文章的答题技巧高考语文试卷第Ⅰ卷第二大题为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文章的阅读考查,分值为9分,三个小题。

此考点所选文章的内容往往是高科技成果,人文思想的展示,某些概念生疏难懂、但只要掌握阅读、解题方法就能得出准确答案。

一、浏览全文,整体感知做题前,以每分钟300—400字的速度,浏览全文,标出段落、句子序号,大体上明晓各大段意思,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解决如下问题: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每一段大体写什么;段与段之间关系怎样;文章整体写作思路怎样;并标出各段重点词语、句子、以明白文章内容;标出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句子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以此为下一步做题做准备。

二、审视题干,以枝寻踪这一步完成两项工作。

第一,要审视题目的题干、弄清其要求,把握做题原则;第二,细读选择枝,提取重要信息,返回原文,以枝寻踪,找到对应的文本区间,这是关键的一步,一定要细心,无论题枝还是文本(材料)都要认真阅读、思考、比较。

一言以蔽之,此步骤的关键是压缩阅读范围,为第三步推出答案做准备。

三、锁定句子,认真比较此步骤在上一步基础上,继续缩小范围,找出题枝对应的句子,认真比较,找出区别点,以文本(材料)为依据,判断题枝的正误,推出答案。

四、了解设题玄机,沙中拣金命题专家在设置题干时,往往以改变文本的表述形式和内容方式出题,暗设玄机(陷阱),考生若熟知以下规律,就可以拨云见日,识破玄机(陷阱)得出正确答案。

1.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涉及,也不能依据原文信息推断出来的答案。

因此,考生做题时,要仔细对照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依据原文合理的推出来。

2.以偏概全(或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即以部分代整体,以局部代全局或者以全局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以此作为干扰项,使考生做出错误判断。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即把“因”当“果”或把“果”当“因”;二是强拉因果,即把非因果关系的两事物硬说成因果关系。

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C.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应出现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D.塑料产品的废弃物多数不会自溶自消
E.这些塑料产品在物理上发生变化之后就可以生物降解 F.生物降解在不同条件下都会出现氧化现象
CDF
【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 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 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 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 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扩大外延
偷换概念 例9.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 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 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 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 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 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 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 长。
2019/11/21
14
解题方法与技巧
(7)混淆因果。两种情况:一是因果倒置,二 是强拉因果,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 有因果关系。
(8)偷换概念。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 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 在程度上。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 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看 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高考总复习之现代文阅读部分
2019/11/21
1
(一)《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理解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分析 综合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

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

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

社会科学论文是用来实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绘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实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实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我们在语文课本上学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讲讲要事求是》《义理、考据和辞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等,都属于这个类文章。

因为这类文章牵涉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注重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面较自然科学论文要广泛得多,自然也是高中学生必读的一类文章,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经常选用的文章。

20世纪最后10年的高考语文第Ⅱ卷,除1991年选用《世间最美坟墓》(茨威格)、1998年选用《报秋》(宗璞)、2000年《长城》(鲍昌)这三篇文学散文而外,几乎全部选用社会科学论文。

可见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论文的阅读,切实提升阅读水平和阅读水平。

下面围绕着命题和答题论述几个问题。

【选材特点】高考选择社科文作为阅读测试的材料,是有一定的标准和倾向性的。

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四点:1、学术性强这里所说的学术性强,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

不管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段,都能够看出这个特点。

譬如1996年选用的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是一篇音乐评论。

这篇评论着重论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点,揭示贝多芬音乐创作之“谜”,专业性很强。

文中还介绍了巴赫和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特点。

以及“贝多芬以后的音乐”。

前者说明贝多芬音乐创作特色形成的背景及其承传与发展,后者点出贝多芬音乐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可见文章本身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极大的学术价值。

再如1999年选用的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是经过命题者删节和调整的一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批判了种种“不能创造”的观点,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满腔热沈地鼓舞人们去创造;文中所论述的教育的最大成功在于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祟拜之活人的见解,极为精辟。

社科类文章应该怎样阅读

社科类文章应该怎样阅读

社科类文章应该怎样阅读方法指导1、搞清考查方向,明确一种认识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是否定相关旧有知识对阅读的作用,对相关知识熟悉,当然会有助于更快、更好地理解文章。

我们只是说,当旧有知识与选文的观点发生抵触时,应以选文为准。

2、熟悉考题干扰项的设置方法(1)断章取义断章取义,即所设置的选项不是从全文主旨去理解内容,而是背离主旨,抽取只言片语,组合成貌似正确的理解,误导考生作出错误选择。

如2001年全国高考卷《铜奔马正名》第18题,题目是要求考生找出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句时所用证据的一项。

作为这个答案的C项是这样表述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象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句的依据。

(2)偷换概念如2001年全国高考卷《铜奔马正名》第19题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

古诗文中“燕”并非现在人们所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3)夸大范围命题者常夸大的是事物的范围、作用、程度,或者任意扩大概念外延等,引诱考生落入圈套。

如2001年全国高考卷《铜奔马正名》第20题c项“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的打断就超出了原文所给信息的范围,因为原文说“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解题方法
首先,仔细阅读全文,了解文章 的主题和内容;其次,根据题目 的要求,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信 息;最后,将筛选出的信息进行 整理和归纳。
注意事项
要避免筛选出无关或错误的信息 ,要准确把握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
句子理解题
01
总结词
考查对文章中特定句子的理解能力。
02
解题方法
首先,仔细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 题和内容;其次,找到题目中指定的 句子,理解其含义和上下文关系;最 后,根据对句子的理解,进行归纳和 总结。
特点
社科文阅读题通常涉及社会、历史、 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需 要学生具备较为广泛的知识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考点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对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PART 02
解题方法与技巧
判断作者观点态度
注意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助于理 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提高阅读速度与准确性
扩大词汇量
增加词汇量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和理解能力,减少阅读障碍。
练习阅读技巧
通过练习阅读技巧,如略读、 跳读、寻读等,提高阅读速度 和准确性。
多读社科类文章
多读社科类文章可以培养阅读 习惯和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和 速度。
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 法和技巧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0
REPORTING
• 社科文阅读题概述 • 解题方法与技巧 • 常见题型解析 • 实战演练与解析 • 总结与建议
目录
PART 01
社科文阅读题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社科文阅读题通常是指社会科学类文 章阅读理解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社会 科学领域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社科文阅读解题对策

社科文阅读解题对策

社科文阅读解题对策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来看,现代文阅读客观题考社会科学作品阅读的越来越多。

很多考生作贯了自然科学作品的阅读题,对社会科学作品的阅读题感到束手无策。

其实,社会科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并不难,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读)——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找)——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

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

要在比较中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错项的一些规律,下面对社会科学作品阅读客观题的错项进行分类解析,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作出判断。

一、背离原文,歪曲观点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例1、【题目选项】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安徽卷第7题)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对应原文】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题文比较】原文的观点是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由于工业化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选项却说“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歪曲了原文的观点。

例2、【题目选项】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天津卷第6题)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观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对应原文】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题文比较】根据原文的意思,只有那些社会群体所“普遍持有的见解”,才是“社会的价值观”,才是文化的核心。

社科文阅读答题方法

社科文阅读答题方法
第一遍: 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 读懂,在读的过程中, 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 读懂,可以跳过不管,一般来说, 不能够 读懂,可以跳过不管,一般来说, 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 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 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 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 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 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如果第 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 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 更多的时间。 更多的时间。
7、答非所问 所给选项与所给题干不相符。 所给选项与所给题干不相符。
应对策略:一定要审清题干要求, 应对策略:一定要审清题干要求, 紧紧把握筛选的依据 .
8、信息遗漏。 信息遗漏。 命题者在设置“陷阱” 命题者在设置“陷阱”时,故意 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 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 致信息不全面。(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 致信息不全面。(以偏概全)
考试题型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 的含义 理解文中基本概念
设题类型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根据内容合理推断
答题步骤
1. 2. 3. 4.
通读原文。 通读原文。 细察题干。 细察题干。 细读选项,对比原文。 细读选项,对比原文。 选答案。 选答案。
1.通读全文: 1.通读全文: 通读全文
应对策略:考生在阅读原文时,一 应对策略:考生在阅读原文时,
定要关注一些易混的概念, 标出。 定要关注一些易混的概念,并标出。 关注一些易混的概念 在做题时,应注意选项的主语、 在做题时,应注意选项的主语、 主语 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与原文是否一致 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行测短文阅读题之社会科学类分析

行测短文阅读题之社会科学类分析

行测短文阅读题之社会科学类分析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针对命题的特点,知鸟教育辅导专家姬雪松老师提醒考生在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1)注意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是第一遍阅读应当解决的问题。

理清文章内容的结构、分清各个内容要素的主次以及理顺关系,这对于正确解答试卷的题目是很重要的。

在阅读时可以用笔标记出重要的信息,特别是要注意文章中涉及到的表示次序的词语。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和准确解答题目打基础。

(2)注意从原文找到试题中的题干。

这是第二遍阅读应当解决的问题。

这一步能够帮助我们确定解答的大致范围,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清楚各个选项与题目的关系,为准确的解答试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注意内容取舍。

这是在第二遍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缩小范围,并且从该范围中找到最能体现答案的骨干词句或是核心信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科学推理,作出正确答案。

例题分析:例题1薄2008年云南省第45~48题】按中国的传统计九不计十的算法,赵朴初先生今年适逢90华诞。

但他还要争取多活,为人民大众多做一些贡献。

他提到几年前,前苏联有个和平代表团访问北京,65岁的团长跟朴老聊天时说,准备活到150岁。

当时已逾85岁的朴老马上表示乐于奉陪。

朴老是在大学念书时,受到一位信佛的老师的教导,开始研习佛法,治求佛道的。

当时他只有20多岁,一吃素就是70年。

始终从事着佛教方面的工作。

朴老觉得对生活中的人的思想品行,重要的还在于身教和言教。

一个人的自私的思想减少一分,自由就会多一分。

人往往是被自己捆住的。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此有固彼有,此无固彼无,此生固彼生,此灭固彼灭。

”一棵树,除了要有种、有根、有枝、有叶外,还得有土壤、阳光、雨露和人工的栽培等条件,它才能生存。

高考社科文阅读及解题技巧指导

高考社科文阅读及解题技巧指导

高考社科文阅读及解题技巧一、解题技巧一般情况下科技说明文选择题错误项的编制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⑴无中生有是指选择题中的错误选项往往依据分辨能力不强的部分考生的思路,故意加紧了些原文中没有的内容,以迷惑考生。

其特点是选项内容比原文内容“多”了。

如2007年科技文第4题B项。

B项的表述是: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神经的位置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见解。

检索原文可知,原文“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形线路。

”一句,只说明了位置,而没有说明“功能”。

“功能”一词就是拟题人故意插入以迷惑考生的。

⑵歪曲文意是指错误选项往往依照理解能力不强的考生的理解方式,故意编造一些曲解文意的内容以迷惑考生的方式,其特点是选项的内容“变”了。

如2008年3题D项就是。

该项的表述是: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而原文对这个问题的表述是: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以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选项的表述是显然曲解了原文内容。

⑶改变性质是指错误选项故意把事物的属性、时态等说错,或者把可能性说成必然性,把假设说成事实或者相反以迷惑干扰考生的方式。

如2008年科技文第3题A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从原文的相关内容看,只是其中一部分品种得到推广种植。

(4)偷换概念是指错误选项把文中的某个重要概念用另一个概念偷换,以此迷惑考生。

如2008年科技文第1题B项“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其中“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

(5)强加因果是指错误选项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的,有的选项则把因果关系颠倒了。

如2009年科技文第2题A项“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从原文看,“新害虫的出现”和“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同属于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危险,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社科文是社会科学论文的简称,它是高考规定的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文章之一。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

社会科学论文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我们在语文课本上学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讲讲要事求是》《义理、考据和辞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等,都属于这一类文章。

由于这类文章牵涉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面较自然科学论文要广泛得多,自然也是高中学生必读的一类文章,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经常选用的文章。

20世纪最后10年的高考语文第Ⅱ卷,除1991年选用《世间最美坟墓》(茨威格)、1998年选用《报秋》(宗璞)、2000年《长城》(鲍昌)这三篇文学散文而外,几乎全部选用社会科学论文。

可见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论文的阅读,切实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下面围绕着命题和答题论述几个问题。

【选材特点】高考选择社科文作为阅读测试的材料,是有一定的标准和倾向性的。

概括起来说有下列四点:1、学术性强这里所说的学术性强,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

不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段,都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譬如1996年选用的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是一篇音乐评论。

这篇评论着重论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点,揭示贝多芬音乐创作之“谜”,专业性很强。

文中还介绍了巴赫和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特点。

以及“贝多芬以后的音乐”。

前者说明贝多芬音乐创作特色形成的背景及其承传与发展,后者点出贝多芬音乐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可见文章本身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

再如1999年选用的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是经过命题者删节和调整的一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批判了种种“不能创造”的观点,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满腔热沈地鼓舞人们去创造;文中所论述的教育的最大成功在于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祟拜之活人的见解,极为精辟。

所论述的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全面而深刻。

其学术价值,即使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也是不可小看的。

文章的学术性强自然会给高中生的阅读带来一些困难,但是,这些困难不是不可以克服的。

其一,所选这类文章在写作上多为深入浅出;其二,命题者也会为我们的阅读理解提供一定的方便,如标出篇名、作者或写作时间,这便会给我们作提示,引导我们联想或调动知识积累的作用。

有的文章还提供必要的注释等。

只要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命题者提供的方便,读懂、读通这类文章就不会是很困难的。

2.品位高雅高考所选社会科学论文,它们的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如朱自清、朱光潜、钱钟书、吕叔湘、郁达夫、萧伯纳、陶行知等,这就保证了文章的品位。

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作者独到的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

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都是精品,是严肃的文章,自然不会有“精神污染”“语言垃圾”之类的东西夹杂其中。

同时,这些文章又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

因此称这类文章品位高雅,是不为过分的。

3.距离感大高考所选社会科学论文写作年代一般比较早,多为几十年前的作品,今天中学生读来“很难投入”“引不起共鸣”,这就是所谓距离感大。

这距离感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超越知识背景。

我们的高中生学习的知识毕竟比较少,课外阅读面也很窄,而命题者又往往对高中生的估价不够恰当,因此有些文章读来感到困难,如1997年所选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录),虽然这篇文章学术价值高,地位重要,但所论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倾向包括作者立论的偏颇都使考生读解时感到很大的困难。

是表达习惯的差距,包括专业用语与今天不一致。

这种距离感的存在,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扩大阅读面,增加知识积累,提高理解能力。

4.重点突出这里所说的“重点”是指选文的重点。

虽然高考选作阅读测试材料的文章涉及面较广,但重点是突出的。

这重点就是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这两大类。

1990年选用的文言文教学三人谈,1993年选用的关于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文章,1995年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和1999年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等四篇,都属于文化教育方面的论文;1992年的论中国竹画的文章,1994年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1996年的音乐评论《贝多芬之谜》,以及1997年的郁达夫的文章,都是文学艺术方面的论文。

为什么着重选择这两类文章呢?道理是显然的,主要是顾及高中生的知识背景和读解能力,尽可能减少一点读解的障碍。

【命题重点】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测试中,测试的重点因文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地说,科技文侧重于考查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文学作品侧重于考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而社会科学论文则着眼于全方位考查阅读能力,从理解文章到分析文章到评价文章,从理解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到评价、鉴赏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都在命题的范围之中,但是,它又是有重点的,这就是着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

具体地说是:1.复述文意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地转述文章的内容,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转述得准确与否,也正是检验读者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反复从不同的角度作复述训练,也是基于这一点。

高考对复述文意能力的测试,途径很多。

有通过考查词语来考查对文意的复述能力的,如1997年的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道题实际上是要求用概括的语句复述文章最后两段的内容,即中国古代的散文创作是宣扬“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的,其表现形式是陈旧死板的(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

1996年要求解释“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家”和“最有深度的音乐”也属于这一类。

有直接要求复述的。

如1996年的第27题是这样的:“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不超过60个字)”这是一道相当典型的考查复述文意的题目。

要解答这一道试题,首先要依据文章首句知道这里所说的“音乐创作”是指在创作中处理“设计乐式”与“表达感情”之间的关系,要知道所谓“发展变化”是指处理两者关系的变化;还要根据文章的论述,分别说出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是怎样处理这两者关系的。

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答案。

解答这一类试题,以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为前提,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并严格依据规定的角度作复述。

2.概括要点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能用自己的话作复述,这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在能力层级的划分上,它属于B级。

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更重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这也是经常性的考点。

1999年第21题是这样的:“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第23题是这样的:“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两道题都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题目。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完成了这两道题,等于把全文的要点都列出来了。

高考试题要求的要点概括,有着眼于全文的,如1992年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题是这样的:“我国竹画从总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三点,有的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写。

不超过60个字。

”有着眼于局部的,如1993年有这样一道题:“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能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答案不超过60字。

”前者要求就全文的内容做出概括,后者要求就最后一段的内容做出概括。

不论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还是概括局部的内容要点,都要求考生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既把握住文章内容之“要”,又能概括出相应的几“点”,试题带有相当的综合性。

3.把握观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以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为主的社科文阅读测试,理所当然地要考查对文章所表现的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

不过,这种测试并不像平时阅读教学那样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而是采用多种形式考查对某一具体观点的把握。

有要求考生直接表述的,如1997年第27题:“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种书的看法是(不超过48个字)”;有要求考生作判断的,如1995年第28题是这样的:“第4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

下边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这是用另外的材料来让考生做出符合作者观点的判断,答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教是为了不教”的“不教”是学生自己读书、作文,自己解决问题。

有要求考生依据作者观点作推断的。

譬如1997年第28题是这样的:“关于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节选的文章只论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心”,而没有论述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心”。

要能正确解答这一问题,既要把握作者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心”的看法,又要善于透过这些看法推知作者心目中新文学散文的“心”是怎样的。

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大一点。

4.评价鉴赏评价鉴赏,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具体地说,就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评论,对文章的表达技巧作赏析。

在过去的若干年的高考试题中,社科文阅读测试一般是不专门考评价鉴赏的,通常只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出这一类题。

但是,近年来,社科文阅读也考查评价鉴赏能力。

譬如1999年《创造宣言》是一篇较典型的社科文。

其中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下列6个选项(请参见1999年试题讲析部分),涉及对文章主旨、所用材料的评述和对文章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的鉴赏评析,是一道较为典型的评价鉴赏题。

不仅如此,在2000年春季高考的试题中,连理解词语含义的题目也加进了鉴赏的成分。

其中第21题是这样的:“第1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题前一句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后一问则明显具有赏析性质。

这两道题启示我们:社科文阅读,一定要重视提高评价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出,评价鉴赏,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其能力层级为E级。

在社科文阅读测试中加强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意味着阅读测试能级的提高;作为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注意提高评价鉴赏能力,在阅读能力上对自己提出了“发展”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