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智慧与学问》备课全方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学问和智慧 学案(新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学问和智慧 学案(新版)

11 学问和智慧学案学习目标: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导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智慧胜于知识。

——【法】帕斯卡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

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

——【德】海塞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文中为我们揭示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希望大家仔细揣摩,并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1.作者:罗家伦,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

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

1920年赴美留学。

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

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他任校长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

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

2.学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冶.()寸积铢.累()大窾()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犀锐()晦塞..()(2)解释词语。

寸积铢累:融会贯通:通达:豁然贯通:浮光掠影:3、积累关于学问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1)知识如树叶,它的命运总是从新生到枯黄,蝉联飘坠,再让位给来年春天新的叶芽,而智慧则宛如树干基部一圈圈的年轮。

——赵金珊2)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池田大作】3)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

——【美】柯珀4)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

——【英】培根4.摘抄文中对你有吸引力的词句,并能尽可能的理解其含义。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文章中的经典句型,如“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具有很高的语言价值。
5.学问与智慧的实践应用
-分析文章中的案例,了解学问与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学问与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及未来发展中。
6.学问探究的方法与途径
-文章中提到的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具有指导意义。
强调学问与智慧在个人成长和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学问与智慧在我生活中的体现”的短文,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1.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学问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智慧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中通过古代学者的实例,展示了学问与智慧相互促进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通过对《学问和智慧》的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学问与智慧的精粹;强化思维品质,通过分析、综合、评价文章观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培养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激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学问和智慧》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识别并学习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语句,提升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通过文章学习,培养学生对学问的探究兴趣,激发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的意识。
举例:《学问和智慧》中“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一句,是理解文章核心观点的关键,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并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精讲,对文章《学问和智慧》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解析,确保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学问和智慧》教学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学问和智慧》教学案苏教版

十一学问和智慧
基本目标: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提升目标:学习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启示(农夫无学问、无智慧)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
晦塞(sè)陶冶(yě) 犀锐(xī) 譬如(pì)大郤(xì)
大窾(kuǎn)探骊(lí)得珠矻矻穷年(kū)
字字珠玑(jī)读书得间(jiān)
二、读一读
请大家通读全文,谈谈本文论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预设:①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内涵)(1—2段)。

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

二者相辅为用,缺一不可。

(4—6段)
③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结尾)
三、想一想
学生分组各选取一个分论点(即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深入文段,合作探究本文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预设: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

追问:联系我们学生实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学问和智慧的统一。

四、练一练
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想和做的认识。

并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

五、作业:
1、积累:读读背背文中精彩语句,诵读课文第五段,力求背诵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最新】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新版)苏教版(罗家伦)教材分析: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文应该很感兴趣,也很好奇。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观点,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1.熟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3.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事们知道“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和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吗?(请你探究上述故事中三个主人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纸上谈兵(只有学问,没有智慧)庖丁解牛(只有智慧,没有学问)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既有学问,又有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看看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两者的关系的。

【学生活动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

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

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

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

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

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thiscoursewillhelpyougaintheideas,owledgeandskillsyouneedtowritefundraisingcop ythatproducesmoreimpressiveandprofitableresults.《学问和智慧》◆ 教科书分析:分析知识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比较知识)与“滋补生命的原材料”;“铁”——凸显“知识”的基础和主观性;将“智慧”比作“原材料熔炉”“电火”钢铁制造业的发展凸显了“智慧”的外部主导地位和可变性。

“知识每一寸都在积累”——强调形成“知识”的方式就是积累智慧来自生命的深处”——强调“智慧”“源于人类的灵感,是人类思想的发现和创造。

),指出知识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知识。

知识和智慧相辅相成。

然后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还需要智慧。

我们需要智慧来覆盖,我们需要智慧观察并应用知识。

[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作者优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目标]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教学要点]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优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1这门课程将帮助你获得所需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以编写能产生令人满意和盈利结果的筹款文案。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熟悉课文。

3.扫清字词障碍。

A部分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指出主题,包括“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应该对两者采取什么态度?”以及其他话题。

2.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

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

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

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学问与智慧一、教学目标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三、教学难点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快结束了初中的学习生活,离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又近了一步。

坦诚是说你们喜欢学习吗?)显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字词疏通寸积铢累远瞻探骊得珠(通过注音,解释,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了解背景第二自然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学问与智慧”的辩证关系)(四)再读课文,提炼观点自由读课文,做这样一件事情。

这是一篇议论文,我们抛开举例、比喻等,单独找出文章中作者在讲道理的句子,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你有什么发现。

1(提取议论文的关键信息,即能够表达观点的议论性语句,同时借此梳理文章脉络,展现作者的论证思路。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并点拨)那么同学们,我们将这些语言组合起来,大家发现了什么?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dom),有显然的区别。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明确:这些议论性的语句出现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们本身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11.学问和智慧 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11.学问和智慧 教案

十一学问和智慧【教学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3.优美语言的积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寸积铢累..穷年探骊.得珠犀.锐..大窾.矻矻3.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4.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5.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

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

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

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6.研读第二部分:(1)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年月日至年月日学问与智慧第页(总页)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课时(课题)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X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的智慧,被后人戏为“纸上谈兵”。

)同学们听过什么类似的故事吗?感受: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

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

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

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

但有时候,智慧又与学问息息相关,到底智慧与学问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走进我们今天的学习《学问和智慧》二、阅读课文,学习字词,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2、积累字词各组同学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注意听,之后评价。

庖丁解牛: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

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

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

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

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

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周恩来总理智答记者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

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11学问和智慧》word教案 (3)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11学问和智慧》word教案 (3)

11 学问和智慧课题11 学问和智慧课时 1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交流时间整合时间组长签字教学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设计详案二次备课内容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

(板书标题与作者)罗家伦,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先后留学美英法德等国,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是著名的学者、教育家。

他在研究中国教育时,发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本文就是针对人们把学问和智慧混为一谈而写的。

二、整体感知,把握关键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句子。

学问和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学生回答后屏显)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这是一篇议论文,读议论文首先要读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同学们来说说罗家伦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可能会说)学问与智慧是不同的,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我们需要学问,但我们更需要智慧。

(明确)最后一句才是论点,阐明学问与智慧是不同的,分析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都是为了提出“我们需要学问,但我们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3.这篇文章讲的是学问和智慧,那什么是学问,什么又是智慧?请同学们花两分钟时间精读课文第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理解学问和智慧的,不过文中是以比喻的方式进行阐释的,要求同学们用平实的语言分别给学问和智慧下定义。

(生精读课文2分钟)(明确)学问是人生必备的工具,是知识的积聚。

学问是工具(板书),这积聚的知识是用于创造成功人生的工具。

智慧是一种能力(板书),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学案(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学案(新版)苏教版

第十一课: 学问和智慧【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

2.明白学问与智慧的关系,懂得智慧比学问更重要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弄清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和相互关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从中得到启示。

【课前预习】 1.填写汉字。

陶 y ě ( ) 寸积zh ū( )累 ji āng ( )域 yu ān( )博 融( )( )通 举一( )三 无关h óng( )旨 探骊得( ) 物j ìng( )天择 x ī( )锐 劳而无( ) 鞭( )入里 豁然( )通 浮光( )影 一触( )破 2.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课堂助学】 一、 导入新课二、 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 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次数 14家长 签字教师 评价3. 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三、论证方法:1. 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 归纳:(1)按内容分类: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按方式分类:引证、比喻论证(3)按角度分类: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 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四、讨论题:1. 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2. 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3. 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背书是死读书,读死书。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课后练习】一、抄写预习中的生词两遍二、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学问是寸积珠累而来的,常是各有僵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②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谷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返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十一 学问和智慧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十一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 学习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分析品味文中警策睿智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教学难点: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同学们,“学问”和“智慧”是大家熟悉的两个词汇,你能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肯定学生认为两者有关系的看法,指正把两者割裂开来的说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希望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板书课文标题))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2)从论题看问题,引导学生分别从作者读者的角度谈谈本文将论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①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②学问和智慧有怎样的关系?③作者认为我们该如何对待学问和智慧?(3)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①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作者简况。

②思考: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梳理一下作者说理的思路,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地摆出其观点的?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①在整个过程中,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浏览课文,在文中做好记号,并在旁白处点评一下这些材料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②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③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

④合作交流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分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智慧与学问》备课全方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智慧与学问》备课全方案苏教版

《智慧与学问》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其实,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捷的行动、幽默的语言……智慧无处不在,又处处隐藏。

不同的人,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事物,智慧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让我们一起看看本文作者对智慧的理解和看法吧。

积累整合字词积累1.生字注音熔.炉(róng) 远瞻.(zhān) 含蕴.(yùn) 大郤.(xì) 大窾.(kuǎn) 探骊.(lí) 瞬.息(shùn) 清澈.(châ) 笼.罩(1ǎng) 寸积铢累.(lěi) 笨伯.(bó) 创.获(chuàng) 烛.照(zhú) 譬.如(pì) 斧凿.(záo) 晦塞.(sâ) 读书得间.(jiàn) 鞭辟.入里(pi ) 矻矻..穷年(kū) 犀.锐(xī)2.形近字陶táo(陶冶) 瞻zhān(瞻仰) 橱chú(书橱) 澈chã(清澈)淘táo(淘气) 赡shàn(赡养) 蹰chú(踟蹰) 辙zhã(车辙) 3.词语释义食古不化:意思是读书一味学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

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两脚书橱:指读书记诵的内容多,但是不善于灵活运用。

冬烘先生:旧指不高明的塾师,含讥讽意,指其思想迂腐、见识浅陋。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大都。

导大窾:出自《庄子·养生主》。

这几句的意思是,宰牛时可以不用感觉器官,只靠精神活动来行事,顺着牛体天然的生理结构,击入大的缝隙.把刀引入骨节间大的空隙。

官知,眼耳等器官的感觉,文中指视觉。

神欲,心神的意向,精神活动。

批,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教学资料范本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一课《学问和智慧》(罗家伦)教材分析:这篇文章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辨证关系。

本文针对把“知识”与“学问”混为一谈,把“学问”与“智慧”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释了“学问”与“智慧”的不同内涵及相互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本文所论述的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知识和和能力的关系,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知识掌握的还好,但缺乏能力,因此学生对学习本文应该很感兴趣,也很好奇。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1.熟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3.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不住他。

很多人认为他很有,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

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的方法。

后来,赵王听信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到了,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

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与学问》备课全方案
新课导入
《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其实,智慧
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捷的行动、幽默的语言……智慧无处不在,又处处隐藏。

不同的人,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事物,智慧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让我们一起看看本文作者对智慧的理解和看法吧。

积累整合
字词积累
1.生字注音
熔.炉(róng) 远瞻.(zhān) 含蕴.(yùn) 大郤.(xì) 大窾.(kuǎn) 探骊.(lí) 瞬.息(shùn) 清澈.(chè) 笼.罩(1ǎng) 寸积铢累.(lěi) 笨伯.(bó) 创.获(chuàng) 烛.照
(zhú) 譬.如(pì) 斧凿.(záo) 晦塞.(sè) 读书得间.(jiàn) 鞭辟.入里(pi ) 矻矻
..穷年(kū) 犀.锐(xī)
2.形近字
陶táo(陶冶) 瞻zhān(瞻仰) 橱chú(书橱) 澈ché(清澈)
淘táo(淘气) 赡shàn(赡养) 蹰chú(踟蹰) 辙zhé(车辙) 3.词语释义
食古不化:意思是读书一味学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

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两脚书橱:指读书记诵的内容多,但是不善于灵活运用。

冬烘先生:旧指不高明的塾师,含讥讽意,指其思想迂腐、见识浅陋。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大都。

导大窾:出自《庄子·养生主》。

这几句的意思是,宰牛时可以不用感觉器官,只靠精神活动来行事,顺着牛体天然的生理结构,击入大的
缝隙.把刀引入骨节间大的空隙。

官知,眼耳等器官的感觉,文中指视觉。

神欲,心神的意向,精神活动。

批,击。

郤,同“隙”,缝隙。

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无关宏旨:不涉及主旨。

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宏旨,大意.主要的意思。

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骊,黑龙。

语出《庄子·列御寇》,黄河边上有人泅入深水,得到一颗价值千金的珠子。

他父亲说:“这样珍贵的珠子,一定是在万丈深渊里的黑龙下巴底下摘来的,而且是在它睡着的时候摘的。

要是黑龙当时醒了,你就没命了。


物竞天择:是对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概括。

意思是,万物为生存而竞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优胜劣汰。

犀锐:坚固锐利。

寡约:文中的意思是缺乏高度的概括。

约,简约。

读书得间:意思是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可以获得新知识,并有所发现。

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

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高头讲章:经书正文上端留有较宽的空白.刊印讲解文字,这些文字称为“高头讲章”。

读破五车:形容读书非常多。

五车,形容书非常多。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作者介绍
罗家伦(1897-1969),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

著名教育家和历史学家。

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

1920年赴美留学。

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

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主要著作有《新民族观》《新主题总结
本文论述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和联系,阐明了“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一论点。

问题探究
1.本文内涵丰富。

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结构的?文章的中心在哪里体现?
文章第1段首先用生动的比喻对“学问”和“智慧”这两个概念作了比较。

第2段批驳了“学问就是智慧”这种错误的看法。

接着,第3、4段,作者从“学问离不开智慧”这一角度论述了“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5段从“智慧也离不开学问”的角度来论述“智慧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

最后第6段得出全文的中心:“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问与智慧有何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问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可以烛照人生前途。

学问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的知识,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联系关键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学问为什么不能离开智慧?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没有智慧的人,从事研究工作,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

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找到核心所在,研究点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

二是智慧为什么不能离开学问?智慧也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

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是有根底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
灭的。

3.“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

可以透过云层。

照射到青空的境地。

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这段话用了什么证证方法?这样论述有什么好处?
这段文字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来说道理。

这样论述条理明晰,观点鲜明突出,语言生动形象,把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让读者明白:智慧是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学问做基础,所谓的“智慧”只能是“小聪明”,可以行一时,却“瞬起瞬灭”,不能成大事。

作者打了几个有趣的比方,把无学问的智慧比做肥皂泡,虽然五光十色,但瞬息幻灭,没有价值。

而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则像穿透云层的“探照灯”,像不竭的“珍珠泉的泉水”。

写作特色
技法运用
(1)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本文以“学问和智慧”作为论题,使读者对本文要论述的重点一目了然。

作者用前两个自然段来论述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强调了学问不等同于智慧;然后用后四个自然段来论述学问和智慧的联系,首先论述了学问离不开智慧,接着论述了智慧离不开学问。

这样,读者的心中便形成了学问与智慧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连的认识。

最后,作者细致地阐述了智慧与学问相辅为用的关系,并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这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通过作者这样有总有分、层层深入地分析、论证,我们对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就有了深刻清晰的认识。

(2)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灵活多变,说理透彻明晰。

①举例论证。

作者在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时,一连举了三个人(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的事例,而且又引用赫胥黎的话加以佐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对比论证。

文章在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时,用没有智慧的人和有智慧的人进行对比,使道理更加透彻。

本文还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科学与玄学》《逝者如斯集》《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等。

背景资料
作者研究中国的教育,发现了一些误区。

文章针对把“知识”与“学问”混为一谈。

又把“学问”与“智慧”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释了“学问”与“智慧”的不同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