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
浅谈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浅谈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关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大家都很熟悉,1958年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由奥尔森(Burton M. Olsom)发表,概括了集体行动理论的关键思想。
《集体行动的逻辑》以社会动力及其影响社会行动的力量为主要设计概念,着重指出集体
行动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即参与者合作形成某种形式,以实现共同意图或获得共同收获。
奥尔森认为任何集体行动的发生都是由社会动力来推动的,这种动力可以是经济利益,需要或政治意识形态等,社会动力的强弱及其作用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集体行动的发生,
具备不同社会动力的参与者会发生不同的行动。
奥尔森指出,参与者在集体行动进行过程中,都会受到社会动力的影响,他们个体行动的发生或变化会改变集体行动的进程和趋势。
《集体行动的逻辑》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社会动力对集体行动的重要意义,表明任何形式
的集体行动,包括社会运动和抗议活动,都是由社会动力所推动的,而参与者的行动则受
制于社会动力的规律性的作用和影响,更多地受制于社会环境或外部社会动力的规则。
由此可见,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对于现在社会运动和抗议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社会动力驱动着它们,参与者个体行为受限于它,应重视社会动力的组织,它是改变社会行动现象及其最终结果的因素之一。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这几天,我就在看这本书。
它是制度经济学领域的名著,出版于1965年,作者奥尔森(Mancur Olson,1932-1998)是马里兰大学的教授,已经去世了。
它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人们什么会组成集团?
传统的看法是,因为人们有共同利益,所以组成集团后,便于采取行动维护共同利益。
但是奥尔森回答说,不是这样。
人们之所以会加入集团,是因为集团本质上提供了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商品(public good),也就是说,如果不加入,就享受不到特殊利益。
比如,在西方某些企业只雇佣工会成员,所以只有加入工会,才能到该企业就业。
再比如,只有加入美国医疗协会,才能在美国行医。
因此,奥尔森说,本质上集团的存在是一种“搭便车”行为(free ride)。
只有当一个集团能够提供排他性的个人收益时,这个集团才能存在下去。
从这一点出发,可以得到两点推论。
(1)如果当一个集团为其成员提供的收益在下降,那么这个集团很可能就会走向衰弱。
(2)由于集团提供的是所有成员都可以享受的公共品,所以大集团的成员维护集团公共利益的动机会弱于小集团的成员,因为在大集团中,个人的贡献越大,他可以享受到的回报就越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是指一群人为了共同的利益而采取的行动。
这种行动的逻辑是基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参与集体行动的动机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因此,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基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在奥尔森集体行动中,个人的行动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
这意味着,如果个人认为参与集体行动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么他们就会参与其中。
因此,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基于个人的理性行为。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还包括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自由骑车者问题”。
这个问题指的是,如果一个人可以在没有参与集体行动的情况下获得相同的利益,那么他就不会参与其中。
因此,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基于个人的选择和自由。
在奥尔森集体行动中,个人的利益是通过集体行动来实现的。
这意味着,个人必须相信其他人也会参与集体行动,否则他们就不会参与其中。
因此,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基于信任和合作。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基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自由骑车者问题、个人选择和自由、信任和合作等因素。
这种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参与集体行动,以及如何在集体行动中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利益最大化。
最新 浅谈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精品
浅谈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论文摘要曼瑟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著作中基于“理性人”的假设,提出了在集体行动中存在着“搭便车”的现象,并最终提出了进行选择性激励的方法,从而解决集体行动中的困境。
但正是由于其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所以其理论自身也具有局现性。
论文关键词理性人搭便车选择性激励曼瑟尔·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在和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力地推动了集团理论的发展。
他在书中对于传统的利益集团观进行了批判。
对于集团的研究,传统的理论家认为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总是有进一步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每个集团都是为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服务。
在奥尔森看来,这些理论貌似合理却还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发生:理性的“经济人”会在集体的行动中“搭便车”,从而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排除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集团和集体行动,在研究和探讨集体行动及其困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
对于集团这个词,不同的理论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和分类。
本特利是集团理论的创始人。
他在《政府过程》一书中指出,社会本身只不过是一些组成社会的群体联合。
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这些利益都可以由有相同利益个体组成的群体来代表。
本特利认为,利益集团是经济、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力量。
每个集团都有自身的集团利益,集团利益总是导致集团行动。
在本特利之后,杜鲁门修正了这种群体与利益一一对应的关系。
他认为,当具有共同态度的一部分人正式或非正式地结合成一个团体,以建立、维持与增进共同态度所蕴含的行为模式,向社会上其他团体提出其主张,并进而谋求实现其主张时,便构成了利益集团。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奥尔森集体行动的概念奥尔森集体行动是指个体在面对某种困境时,通过组织起来共同行动,以实现自身的利益。
这种行动通常发生在个体无法单独实现目标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集体力量来达成共同目标。
二、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奥尔森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解释了为什么个体会选择参与集体行动,并且分析了集体行动的条件和限制。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包括以下几个要素:2.1 公共品和集体行动公共品是指一种无法排除非付费人员使用的产品或服务。
这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收取费用,因为无法排除那些不付费的人员。
而奥尔森认为,个体在面对公共品时往往会选择不参与集体行动,因为即使不付费也能享受到公共品的好处。
这就导致了公共品的供给不足,需要通过集体行动来解决。
2.2 个体利益和集体行动奥尔森认为,个体在考虑是否参与集体行动时,会权衡个人成本和个人利益。
如果个人成本相对较低,个人利益相对较高,那么个体更有动力参与集体行动。
但是,如果个人成本过高,个人利益相对较低,那么个体可能会选择不参与集体行动。
2.3 集体行动的协调问题奥尔森指出,集体行动需要协调个体的行为,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协调的问题在于,个体往往会面临“囚徒困境”,即个体面临的选择是合作还是背叛。
如果个体选择合作,那么集体行动可以成功实现;但如果个体选择背叛,那么集体行动可能会失败。
因此,协调个体行为是集体行动的重要问题。
2.4 集体行动的组织问题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需要有一个组织来协调和管理。
这个组织可以是一个正式的组织机构,也可以是一个非正式的网络。
无论是哪种形式,组织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来调动和激励个体参与集体行动。
三、奥尔森集体行动的条件和限制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的实现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限制。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条件和限制:3.1 利益相关性个体需要感受到自身与集体行动的利益相关性。
如果个体无法从集体行动中获得明显的利益,那么个体可能会选择不参与集体行动。
浅析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
浅析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自20 世纪下半叶,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无法解决巨额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问题,美国社会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公共选择理论,它以传统经济学理论并不关心的集体行动问题(或者说是非市场决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肯尼斯J.阿罗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经济学》、唐斯的《民主的经济理论》、布坎南与塔洛克的《同意的计算》等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关理论。
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经济学家奥尔森的以全新的视角完整地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打开了通向正式研究集体行动之门。
1 集体行动的失败:个人理性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传统的集体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第一定律指出: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他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因而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会自发增进那些共同利益,集团会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以增进它们共同目标或集团目标。
与此截然相反,奥尔森的集团理论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上,认为除非用强制或者其他特殊手段,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主动自发地采取行动以实现集团利益。
理性是人类具有以推理行为实现有目的的结果的能力理性的行为是理性地适应于追求行为者的某个目的的行为。
理性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总会倾向于使用有效方法获得最大的效率,即在一定产出下投入最小或在一定投入下产出最多。
基于这种个人理性的逻辑起点,集团成员不会志愿地为增值集体利益努力。
奥尔森首先将集团概念的内涵界定为享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团体,认为拥有共同利益的集团成员会自愿地增进集团利益这种观点毫无根据。
集体行动困境
从身边小事浅析“集体行动的困境”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
但公共选择理论奠基者奥尔森教授却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
相反地,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产生极其有害的结果。
如果我们问:“三个和尚究竟有没有水喝?”奥尔森会答道:一般来说,三个和尚没水喝。
但若三个和尚“不对称”,或存在“选择性激励”,那么三个和尚很可能有水喝。
在对集体行动的研究中,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存在着两大障碍:一是理性的无知,即在涉及集体行动的范围内,个人会意识到自己的影响无足轻重,并因此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这导源于集体行动中参加者的数目过大;二是“搭便车”,即个人总是希望别人去努力,而自己坐享其成,这导源于集体行动结果的非排他性。
一.分析集体行动困境生活中时常可见集体行动的困境现象:人人都能知道某件事情是好事,需要大家共同行动,但人人都不愿意亲自去做,结果人人都无法享受到集体行动的成果。
有三个实例:例一:在某高校对于“是否限电”问题进行意见征集时,没有人愿意和上级反映自己的意见,因为广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力量太过于渺小,根本不可能对学校的政策起任何作用。
因此没有人愿意为此事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例二:某十字路口没有交通信号灯,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周边居民都盼望能尽快安装交通信号灯。
但有关部门对此事不太积极。
居民们普遍认为“这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总会有人出来说话的。
”于是,大家都在等待,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又过了一段时间,这里连续发生数起严重交通事故,伤亡惨重。
事故之后,信号灯终于修建起来。
例三:在大多数国企里,“搭便车”现象尤为严重,很多人在企业中混日子,工作上指望别人多付出一些,但在利益关头自己抢先一步。
从上述例子看,假如大家能采取集体行动,共同呼吁停止“限电”政策,共同上报相关部门信号灯问题,共同抵制国企混子日现象,这不仅符合他们的集体利益,也符合他们的个体利益。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贡献与误区一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贡献与误区一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一、本文概述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作为新制度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困境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旨在深入解读奥尔森的理论,探讨其贡献与误区,以期深化我们对集体行动问题的理解。
我们将简要介绍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其对集体行动困境的解析和提出的解决方案。
我们将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奥尔森理论的贡献,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中集体行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们也将指出奥尔森理论的误区,如过度强调经济激励对集体行动的影响,以及忽视社会规范和文化因素在集体行动中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解读,我们希望能够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集体行动问题的框架。
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核心内容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对集体行动困境的深入剖析。
在奥尔森看来,集体行动困境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个体在集体中往往缺乏直接的激励去采取行动,尤其是在需要付出成本而收益却由集体共享的情况下。
这种困境在大型集团中尤为明显,因为随着成员数量的增加,个体对集体行动的贡献变得微不足道,从而使得“搭便车”行为变得普遍。
奥尔森的理论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选择性激励和集体物品。
选择性激励是指通过提供奖励或惩罚来影响个体在集体行动中的选择。
当集体行动的收益无法覆盖所有成员的成本时,选择性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奖励积极参与的个体或惩罚那些选择“搭便车”的成员,可以激发集体行动的动力。
集体物品则是指那些一旦被生产出来,就无法排除他人消费的产品或服务。
奥尔森指出,由于集体物品的非排他性,个体往往缺乏为集体提供物品的激励。
在奥尔森的理论中,小型集团比大型集团更容易克服集体行动困境,因为小型集团中的成员数量相对较少,个体对集体行动的贡献更加显著,且更容易通过选择性激励来协调行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型集团就无法克服集体行动困境。
奥尔森认为,通过制度设计、组织创新或外部干预等方式,也可以激发大型集团中的集体行动。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通过对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的阅读,在对其书主要内容的深入理解情况下,分析本书的闪光点并得出本书所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奥尔森;集体行动;书评尽管在奥尔森之前有许多学者对集体行动逻辑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更具有价值,他将经济学方法引入社会政治现象的研究中,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为正式研究集体行动提供了基础。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奥尔森认为实现了集团的共同利益就等于为集团所有成员提供了公共物品,任何成员都不能被排除在对集体利益的收益之外,由于理性的集团成员将尽可能地避免承担集体行动的成本,而试图分享由他人提供的集体收益,在每个集团成员都想成为搭便车者的情况下,集体行动的困境就会出现。
(一)集体行动逻辑的出发点: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将“理性”定义为“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的行动就是理性的”。
假设“个人理性”意味着“行为者是自己利益的理性寻求者”;那么“集体理性”则可以引伸为“集体是团体自身利益的理性寻求者”。
集体行动逻辑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为集团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由此可见,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二)集体行动逻辑的主要内容。
奥尔森认为,正是因为上面提到的两点,才导致了集体行动的困境。
具体来讲,在集团中,个人对整个集团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同时,即使他们不承担成本,他们也能够获得公共物品,所以,搭便车往往是每个理性人的选择。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自发的产生集体行动,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者它某些特殊手段。
(三)集体行动逻辑的基本判断。
首先,集体行动的逻辑关注的首要问题不是人们如何成功地采取集体行动,而是“集体行动失败”,或者说“集体行动的困境”。
认为集体行动并不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很多情境下,“集体不行动”才是自然的结果。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
对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理解——《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曼瑟尔·奥尔森撰写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新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是一部有关人类行为理论的经典巨著,它对个人在具有集体利益的组织中为何引发行动困境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逻辑起点,认为由于存在搭便车现象,集团规模越大,集体行动越困难,并提出“选择性激励”解决困境。
这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当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借鉴,但其理论自身也存在着局限性。
通过研读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我们可以逐步清晰地了解奥尔森提出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其阐述的集体行动理论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客观现实当中的诸多相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
同时,随着对这一理论的关注和更深一步的思考,我们也发现其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采取“理性人”的假设,他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短视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和最低的成本。
从这一假设出发,奥尔森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奥尔森重点考察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对大集团和小集团做了区分,认为集团规模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组织成本也越高,集体行动越困难。
奥尔森指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规模是决定对个体利益自发、理性的追求是否会导致有利于集团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比起大集团来,小集团能够更好地增进其共同利益。
”他指出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并非必然产生集体行动的根源在于集团内广泛存在的“搭便车”现象。
一个理性的人是不会参与到集体行动中来的,因为这要花费私人的成本,而收益却是集体共享。
针对大集团集体行动提供公共物品的困境,为避免搭便车,奥尔森设计建立独立的“选择性的激励”驱使潜在集团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动。
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
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一、引言集体行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形式。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大量的集体行动的案例。
集体行动的背后,隐藏着一些独特的逻辑和困境。
本文旨在探讨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以期加深对集体行动的理解,并对如何有效组织和参与集体行动提供一定的思考。
二、集体行动的逻辑1. 共同目标与共同利益集体行动的逻辑首先体现在它的核心要素——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上。
集体行动的参与者通常会追求一种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政治、经济、社会或文化上的,但都会有一定的共同性。
同时,集体行动也会带来一种共同的利益,即通过集体行动实现共同目标所带来的好处。
2. 动员与团结集体行动往往需要一个动员和团结的过程。
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个人,都需要发动、动员和团结参与者。
这就需要一些组织形式、领导者以及一系列有效的手段来推动集体行动的进行,比如通过宣传、组织会议、制定行动计划等方式来增强参与者的凝聚力和合作性。
3. 分工与合作集体行动需要根据各参与者的能力和特长来进行合理的分工。
不同的人才和资源在集体行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需要相互协作和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分工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降低风险和避免重复劳动,实现集体行动的最大化。
三、集体行动的困境虽然集体行动具有一定的逻辑,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系列的困境,这些困境往往会限制集体行动的效果和持续性。
1. 自私与自利集体行动的参与者通常都有一定的自私心理,他们会在行动中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就可能导致行动的偏离,出现个体的私利与整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如何在集体行动中协调各方利益,使整体利益最大化,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2. 信息不对称与合作问题在集体行动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不同参与者对于整个行动的信息了解程度不同。
这就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在行动中不同参与者之间产生合作问题,比如缺乏必要的沟通、合作意识和信任,甚至出现信息的扭曲和误导,从而影响整个行动的效果。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
公共 选 择 些 共 同 利 益 . “ 集 团 会 在 必 要 时 采 取 行 动 以增 进 它 们
理论 . 它 以 传 统 经 济 学 理 论 并 不 关 心 的 集 体 行 动 问 题 ( 或 者说 是非 市 场决 策 问题 )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肯 尼 斯 . J . 阿 罗 的 《 社 会 选 择 与 个 人 价 值 》、 康 芒 斯 的《 集
与 塔 洛 克 的 《I N意 的 计 算 》 等 著 作 都 在 不 同 程 度 上
探 讨 了 这 一 问 题 并 提 出 相 关 理 论 在 上 述 研 究 的 基
“ 理 性 是 人 类 具 有 以 推 理 行 为 实 现 有 目的 的 结 果 的
能 力 … … 理 性 的 行 为 是 理 性 地 适 应 于 追 求 行 为 者
d 0i : 1 0. 3 96 9 / j . i S S R. 1 003 —01 66. 201 7. 0 3. 02 0
自2 0世 纪 下 半 叶 . 由 于 凯 恩 斯 主 义 经 济 学 无 法 解 决 巨 额 财 政 赤 - 7 -和 通 货 膨 胀 问 题 . 美 国 社 会 兴 盛 、 发 展 起 来 了 一 门 新 的 经 济 学 分 支 — 正 出 于 本 意 的 情 况 下 更 有 效 地 促 进 社 会 的 利 益 ” 因 而 有 共 同 利 益 的 个 人 组 成 的 集 团 会 自发 增 进 那 共 同 目标 或 集 团 目 标 ” t 3 1 。 与 此 截 然 相 反 . 奥 尔 森 的
础 上 . 经 济 学 家 奥 尔 森 的 以 全 新 的 视 角 完 整 地 提 出
动 之 r 1” [ ”
了集 体 行 动 的逻 辑 . “ 打 开 了通 向正 式 研 究 集 体 行 程 中 总 会 倾 向 于 使 用 有 效 方 法 获 得 最 大 的 效 率 . 即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国家兴衰探源
极权主义、动荡和战争使德国、日本和 法国的特殊利益集团锐减,而稳定与和 平却使英国的这类集团持续发展 。1971 年在英国存在的各种团体中有51%在 1939年以前就已成立,在法国此数为37 %,西德为24%,日本为19%。
压力集团的副产品理论
一些集团或阶级通过给国家施加影响来使国家 的行为能为本集团或阶级服务,这种集团就是 压力集团。
如果大集团的个人没有组织一种游说疏通团体 来获取集体利益的激励因素,那么有些大集团 已经组织起来如何解释? 通过向成员提供选择性激励来进行动员: 1、 强制性措施的权威和能力;2、提供某种非集 体性利益。
含义
7、当分利集团发展到足以取得成功的规 模时,它必然采取排他性的政策,并力 图使其成员限制在收入相近与贡献相近 的范围之内 。
国家兴衰探源
二战后日本和西德迅速崛起,收入甚至 超过战前,而在其他国家比较严重的 “滞胀”问题在日本和西德也不太严重。 而英国在二战后的增长速度是西方发达 国家中最低的。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集团,传统的观点 认为一个集团会采取行动以维护自己集 团利益。 奥尔森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有理性的、 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 现他们共同的或者说集团的利益。
公共物品和大集团
对于集团来说,集团目标的实现是一种 公共产品,集团成员无论是否为集团目 标的实现作出贡献都可以分享。 集团成员的搭便车倾向是阻碍集团目标 实现的根本问题,这一点和诺思国家理 论的看法是相同的。
、纳税者、 失业者以及贫民不可能组成任何团体, 所以不能反对对自己不利的政策,所以 不存在这样的国家:其中所有具有共同 利益的人群都可能组成平等的集团并通 过全面协商而获得最优的结果。
集体行动理论的困境与出路——读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理论的困境与出路——读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集体行动理论的困境与出路——读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集体行动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参与集体行动,以及集体行动中的合作与协调如何形成。
本文将读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探讨集体行动理论面临的困境与未来的出路。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提出了“自利囚徒困境”理论。
他指出,在任何一个集体行动中,个体都有倾向于享受集体行动的好处,但却没有主动承担付出的动机。
这种情况下,每个个体都会选择“自利”的行为,而导致整个集体行动的失败。
奥尔森认为,解决这个困境的关键在于强调“选择性激励”。
然而,尽管奥尔森的理论提供了一种解决“自利囚徒困境”的途径,但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理论的困境。
首先,奥尔森过于强调了个体的自利性,忽略了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其他形式的合作与互助。
例如,人们在家庭、友谊和社区等小团体中表现出的合作行为。
其次,奥尔森提出的“选择性激励”难以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有效实施。
在许多情况下,个体很难确定谁应该承担责任,以及如何激励参与集体行动的个体。
然而,即使面临这些困境,集体行动理论仍有其出路。
首先,我们需要扩大对集体行动中合作与互助的研究。
虽然自利囚徒困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集体行动都会落入这一困境。
研究家庭、友谊和社区等小团体中的合作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在集体行动中的动机和行为。
其次,我们需要综合多种激励机制来解决集体行动中的自利囚徒困境。
除了奥尔森提出的选择性激励之外,还可以考虑其他激励机制,如公共激励和道德激励。
公共激励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奖惩机制来鼓励个体承担集体行动的责任。
道德激励则通过引发个体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来促使他们参与集体行动。
最后,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更灵活、智能的激励机制。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工具来实现更精确的激励定向。
例如,通过分析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偏好,针对性地设计激励方案,以提高集体行动的效果。
试论集体行动的困境
试论集体行动的困境集体行动问题是现代经济学中的分支之一——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MancurOlson)①1965年出版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可谓研究该领域的奠基之作。
他站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立场,认为集团是由各构成主体的自发意志所形成的,其理论主要阐述的是以谋求集体财富为目的的集团规模问题。
其论点为旨在获得集体财富的集团,其规模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
具体而言,他认为规模小的集团比规模大的集团更能实现集体行动。
但在书中,奥尔森认为规模小的集团情况复杂,故其研究的对象为大集团,更为确切地说强调大集团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标签:集体行动;困境;公共物品;搭便车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课题及其特征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盛并发展的公共选择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门新的分支,其研究对象是传统经济学不予关注的非市场决策问题,或者说是集体行动问题。
在传统经济学中,之所以对非市场决策问题不加关注无非认为“诸如此类的决策和行动由于是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所以就超出了经济学有关行为的传统假定”[1]1。
在经济学的研究当中,对象的“经济人”这种假定是最为根本的。
而非市场决策问题则难以适用“经济人”这一假定,因此传统经济学对其不加关注亦在所难免。
然而,现代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和进步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市场决策问题,亦并非意味着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可行。
换言之,在该领域中,同样可以对研究对象作“经济人”的行为假定。
而公共选择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便牢牢紧扣“经济人”这一基本假定,认为除了参与私人经济部门活动的人之外,公共活动的参与者也受制于此,都有使自己行为最大化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所谓的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是不存在的。
时至今日,公共选择理论的运用早已突破经济学的范畴,其在政治学等领域的渗透也已为学术界所认同。
本处所探讨的这一理论也是倾向于该理论在政治学领域的应用方面。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这本书被称为“制度性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作者曼瑟尔·奥尔森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了解了一下关于这本书的背景知识后发现,这本书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且适合于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各类研究人员使用。
在这本书中,奥尔森提出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为何有些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在这本书中,奥尔森主要回答了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并在回答过程中开创了与其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体行动经济学”,群体规模、搭便车、选择性刺激等范畴被界定并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
首先梳理一下本书的框架,奥尔森首先阐述了集体行动理论与理性人假设的相关理论,为从微观机制来对集团腐败进行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奥尔森鲜明地反驳了传统理论丝毫不加怀疑地认为正如单独的个人会为他们的个人利益而行事一样,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集团会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行事。
并随后得出了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效率、更能创造价值的观点。
第三章则考察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
第四章则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
第五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第六章提出了一个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当中的搭便车理论,虽然在书中主要讲的是大集团的搭便车现象。
但这个概念的完善跟对其有明确的定义确是书发表之后的一些评论者完成的。
再后来就有了搭便车效应一词。
集体行动的逻辑
读《集体行动的逻辑》作者:【美】曼瑟尔·奥尔森奥尔森通过这本书写了四个主要内容:一是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身为共同利益群体中的一员往往不会主动的为实现群体的共同利益做努力;二是小集团和大集团相比较,小集团要比大集团更能容易实现群体目标;三是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在拥有公共利益的情况下,人们不用付出任何努力仍能分享公共利益,搭便车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我们要采取措施来进行有效的规避;四是强调了选择性的激励,在一个群体中,尤其是大集团中,在大集团,第一是因为每个成员的贡献都是微不足道的,他的行为是微不足道的,第二是因为成员彼此间都不熟悉,即使不承担提供集体物品的负担也不会有人进行谴责。
所以大集团中的成员不会主动的为共同的利益做贡献,为了激励成员的积极性,作者提到了可以采用选择性激励的方式,对贡献大的成员给予额外的好处或者是没有贡献的成员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样就能对成员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激励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个内容都是来说明“集体行动的困境”而不是人们如何成功的采取集体行动,在很多时候,集体行动并不是一个自然现象,“集体不行动”才是一个自然现象,搭便车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大集团中尤为明显,对于大集团来说,实现了集团的共同利益就等于为集团所有成员提供了公共物品,任何成员都不能被排除在对集体利益的收益之外,由于理性的集团成员将尽可能的避免承担集体行动的成本,并试图分享由他人提供的集体收益,在每个成员都想成为搭便车者的情况下,集体行动的困境就会出现。
而小集团相对于大集团来说,具有不同的集体特性,即使不采用强势手段或是实施选择性激励,小集团也能够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
如何来缓解“集体行动的困境”,一种是选择性激励,例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美国医学会,它是通过提供医疗事故诉讼中的保护性帮助,通过出版会员需要的杂志,通过使其大会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教育性,向其会员或者是潜在性会员提供了大量有选择的或非集体性的收益。
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
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集体行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普遍存在,但直到二十世纪学者才开始系统地研究集体行动问题并提出相关理论。
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经济学》、鲍莫尔的《福利经济学与国家理论》、唐斯的《民主的经济理论》、布坎南与塔洛克的《同意的计算》等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集体行动问题。
其中,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尤其值得关注,他将经济学方法引入社会政治现象的研究中,提出集体行动的逻辑,“打开了通向正式研究集体行动之门”。
[1](P3)集体行动的逻辑: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奥尔森之前的学者对集体行动逻辑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经济学家唐斯虽然没有使用集体行动逻辑这样的概念,但他指出了集体行动逻辑的内容实质——个人理性和社会理性之间的冲突。
[2](P225)有学者甚至认为,唐斯在对选举的研究中已经完整地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
[3](P21-22)此外,政治学家罗斯曼曾经使用“集团行动的逻辑”(the logic of group action)概括利益集团行为的规律性。
[4](P30)“集团行动的逻辑”和“集体行动的逻辑”的表述十分接近,指称的意思也具有共通性。
但一般研究者认为,是奥尔森正式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系统地论述了集体行动逻辑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集体行动逻辑的基本含义是指: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5](P2)集体行动的逻辑指出,个人理性(利益)和集体理性(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6](P3)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历来是社会科学关注的中心问题。
亚当·斯密对此曾经提出精彩的见解,他认为个人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但“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非他所愿的公共目的。
《集体行动的逻辑》书评
《集体行动的逻辑》书评《集体行动的逻辑》书评作者简介: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1932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
《集体行动的逻辑》可称为利益集团模型的开山之作,在1986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最高奖之一(Gladys M. Kammerer Award),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自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来,现代经济学中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它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不予关心的非市场决策问题。
传统经济学之所以不研究这类问题,无非是认为,诸如此类的决策和行动由于是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所以就超出了经济学有关行为的传统假定。
可现代经济学的拓展和进步恰恰证明了:非市场题并不意味着不能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
相反,公共选择理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牢牢扣住了“经济人”这个最基本的行为假定,认为除了参与私人经济部门活动的人之外,公共活动的参与者也受制与此,都有使自己行为最大化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所谓的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
现在,公共选择理论不仅在经济学术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渗透到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中去,而且国外许多学者也用之来分析计划经济的形成、演变及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日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热情关注。
奥尔森教授撰写的这本《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
在这本书中,奥尔森提出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为何有些经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在这本书中,奥尔森主要回答了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并在回答过程中开创了与其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体行动经济学”,群体规模、搭便车、选择性刺激等范畴被界定并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
理论前提:对理性人假设奥尔森认为,从个人自利的前提中推演出人们会做出增进集体利益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
自20 世纪下半叶,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无法解决巨额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问题,美国社会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公共选择理论,它以传统经济学理论并不关心的集体行动问题(或者说是非市场决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肯尼斯J.阿罗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经济学》、唐斯的《民主的经济理论》、布坎南与塔洛克的《同意的计算》等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关理论。
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经济学家奥尔森的以全新的视角完整地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打开了通向正式研究集体行动之门。
1 集体行动的失败:个人理性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传统的集体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第一定律指出: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他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因而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会自发增进那些共同利益,集团会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以增进它们共同目标或集团目标。
与此截然相反,奥尔森的集团理论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上,认为除非用强制或者其他特殊手段,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主动自发地采取行动以实现集团利益。
理性是人类具有以推理行为实现有目的的结果的能力理性的行为是理性地适应于追求行为者的某个目的的行为。
理性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总会倾向于使用有效方法获得最大的效率,即在一定产出下投入最小或在一定投入下产出最多。
基于这种个人理性的逻辑起点,集团成员不会志愿地为增值集体利益努力。
奥尔森首先将集团概念的内涵界定为享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团体,认为拥有共同利益的集团成员会自愿地增进集团利益这种观点毫无根据。
对于理性的成员而言,共同利益绝不是他们采取一致行动的条件,奥尔森断定,参与集体行动对理性的个人来讲不符合收益最大化的考量。
原因在于:首先,集体利益不具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有效条件,它是非竞争、不可分和非排他的公共物品,只要成为集团中的一员,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免费或廉价地获得,同时任何集团成员对此类物品的使用、消费都不会影响其他成员,搭便车(free-riding)的困境就由此产生了。
其次,对个体而言,当参与集体物品的边际成本的分担超出了其获得的边际收益,但是集团中每个成员都能分享增量收益,理性的个人必然选择鲸吞、分割集体利益,而不会自发、自利地去增进和创造集体利益。
所以,尽管集团的全体成员对获得这一集团利益有着共同的兴趣,但他们对承担为获得这一集体利益而要付出的成本却没有共同兴趣。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付出全部成本,而且不管他自己是否分担了成本,一般总能得到提供的利益因此,奥尔森得出了个人理性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集体行动无效的结论。
但是并不是所有集团都必然无法获得集体利益,这与集团规模有关。
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利益支配的,并且甚至当他们把关切扩展到自身以外时,也不会扩展的很远。
有别于传统集团理论,奥尔森指出,集团成员人数的多寡、集团规模的大小对集团成员的凝聚力和有效性是不尽相同的。
他发现,在某些小集团(他根
据规模将集团分为小集团和大集团)中,由于成员人数很少,每个成员消费集体物品所获得的收益总能高出其支付的成本,于是不需要采取任何奖惩措施集团成员就会自发、志愿地参与集体行动。
亦或集体成员的收益不对等,即个别成员能够从集体行动中获得远高于其他成员的利益或该成员不参与集体行动的损失远超于其他成员,他会自觉自发地提供集体物品。
然而,集团规模越大、人数越多,进行集体行动以增进集团利益所获得的收益的份额就越少,获得公共物品需要跨越的阻碍就越多。
也就是说,集团规模是决定个体是否会自发、理性的参与集团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较于小集团,大集团的组织成本更高,其帕累托最优更加难以实现,因而大集团成员就愈发不可能去增进它的共同利益。
奥尔森的研究主要关注大集团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归纳起来,有三个因素造成较大的集团集体行动的失败。
第一,集团人数越多,每个成员增进集体利益后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参与集体的行动的报酬却越少;第二,集团规模越大,个体成员由于对集体物品的兴趣而自发提供该集体物品的情形就越发不可能出现,因为他所获得的收益不足以抵消他支出的成本;第三,集团成员的数量越大,组织成本就越高,为获得集体物品所付出的代价就越高。
基于上述理由,集团越大离集体物品的最优供给就越远,理性个人追求效率的天性就成为了集体行动失败的缘由。
2 集体行动的实现路径:选择性激励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沿着个人理性圯搭便车圯集体行动失败圯集体行动困境的逻辑进行论证,明确批评了历史上集团理论的观点,认为由于集体物品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性,理性的集团成员更乐于坐享集体收益而试图极力避免承担责任,这种搭便车的行径最终导致了集体行动的无效,集体行动的困境也就应运而生了。
所以,集体行动逻辑的理论内涵可以概括为:首先,集体行动的逻辑驳斥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政治学和社会学家们认为具有共同利益的社会成员会自发地为集体利益采取行动的理论误区,由于每个集团中的成员一般来说都是自利的理性人,而非为集体利益而无私献身的傻瓜因此,他们会计算自己所付出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得集体物品的供给(其供给是集体利益实现的重要方面)并非传统集团理论想象的那样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挫折和不确定性。
奥尔森关注的问题是集体行动的困境或者说是集体行动的失灵,认为在多数情况下,集体不行动才是符合人们的理性逻辑的,才是一种普遍而自然的现象。
其次,造成集体行动困境的原因是搭便车。
在一个集团(奥尔森主要考察的是大集团)范围内,集体收益是公共的,即集团中每个成员无论其是否付出了成本都能平均且共同地分享,个人贡献对集团整体或集团成员影响甚微,成员之间并不相互依赖。
因而基于对其他人会提供集体物品的预期,集团成员不会为实现共同享有的利益而奋斗,最终促成了每个成员想搭便车坐享其成的结果。
最后,要想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关键问题是摆脱集团成员搭便车行为的倾向。
为了克服这个困境,奥尔森设计了一种动力机制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s),这种新的制度安排将激发个人参与集体行动的欲望。
选择性激励是驱使集体行动成功的核心机制,通过制度设计,让每个集团成员获得超出其支付成本的个人收益,集体行动的困境也就迎刃而解了。
奥尔森没有直接给出选择性激励的具体定义,只有一种独立的和选择性的激励会驱使潜在集团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动。
梳理其理论逻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选择性激励是针对集团成员在集体行动中的表现,或者说是在集体中承担责任的能力大小,有区别地采取奖励或者惩罚的手段诱导其参与集体行动,最终达到动员整个集团成员共同提供集体物品从而推动更多集体利益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