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科举篇详案42页PPT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五章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四、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官办的图书收藏机构。 从宋代开始,书院成为私人讲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 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 宋代四大书院: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长沙的岳麓书院 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登封的嵩阳书院
10
二、拓展学习: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金榜题名
考场
11
北京国子监
12
宋代四大书院
13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
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
《童蒙须知》。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 凡向火,勿迫近火旁。。 凡相揖,必折腰。 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 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 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凡危险,不可近。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 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7
二、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 循序渐进 教学相长 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8
第三节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发展史
1、科举制度的初创:隋代 开皇18年(598),隋文帝“分科举人” 大业3年(607),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
2、科举的制度化:唐代 明经和进士两科的独盛 常举和制举 殿试制度的初创(武则天时期) 武举
14
考试等级
考生身份
第一名功名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PPT课件
2
中华远古文化虽然有广泛的地域分布特点,但经过华夏集 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的连续征战,各文化之间也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最终华夏集团取得胜利,从而确立了华夏文 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 大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百次 的兼并战争,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 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其他 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就文化区域分布来看,春 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存在上古时期的东夷、苗蛮文化区域,华 夏文化集团在中华大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都为秦 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历程,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从远古谈起,有的则从殷周说起;对几千年文化的分 期,既有四分法,又有五分法,甚至有分为九个时期的。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不同,对文化 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所致,也与分期的疏细程度有关。 我们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中国文化演进的显着 特征,既考量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又紧密联系与之 相应的文化的变迁,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 并分别作鸟瞰叙述。
2
♂理论概要:
【文化渊源】中国人种及文化独立起源。大量考古发现有 力驳斥了中国人种西来、南来、东来诸说这类论断。我国 境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考古遗址表明,从旧石器时代 到新石器时代的居民间,体质上存在明显的承续、发展的 人种学序列,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人种(蒙古人种)主干 下发生和发展的,还未发现西方人种的参入,中国人种西 来说和中国文明西源论缺乏人类学依据。也就是说,中国 石器时代文化是在相对单一的人种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对以后中国文化持续稳定的独立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 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 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 制商业。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绪 论
一、文化的涵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并由此逐渐 演化出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 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 美、善、德行之义。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 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 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 “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 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 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 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 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 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 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 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 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 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 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科举制度.ppt
唐代出仕不惟科举一途
门荫 军功
三、宋代科举 三项创新: (一)礼部试主考官由皇帝任命 (二)建立殿试制度 所有进士都成为天子门生 三甲 : 赐进士及第 赐进士出身 赐同进士出身
北宋:榜首(第一名) 榜眼(第二、三名) 南宋:状元 榜眼 探花
欢迎选修
《中国文化概论》
历代科举制度
科举:分科取士 选人制度
教育制度 >科举制度 > 官职制度 科举之始:隋炀帝大业二年( 606年)设 进士科
一、科举之前的选人制度
(一)春秋战国以前 世卿世禄制 血统 世袭 (二)春秋战国时期 客卿制:从下层军士和平民中选官 (三)汉代 察举制 征辟制 1、察举 高级官员考察推荐人才出来做官 公卿、列侯、太守有资格察举人才
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诏废科举
(六)科举之功过
功: 1、相对公平、公正 2、有利于社会稳定 3、提高了各级官吏的文化素质 影响了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 过: 1、重文才轻干才 2、导致官重民轻的社会观念
清 代 贡 院 号 舍
(三)制度完备
弥封与誊录
四、明清科举 特点:科举必由学校 八股取士 (一)学校 1、中央学校——国子监
监生:举监、贡生、纳贡、例监 县学教谕
2、地方学校——县学、府学 生员(诸生、秀才、博士弟子) 廪生 增生 附生 地方学校入学考试:童试 童生 进学——中秀才 童试:县试、府试、道试(院试) 学道 秀才权利:穿蓝衫 免肉刑 免服役
(二)考生
生徒 乡贡 生徒:在校学生 国子监所辖六学:
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儒学学校 书学 律学 算学—— 专门学校 弘文馆、崇文馆——贵族学校 乡贡:地方考生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为各专业本科生,人文学院、外语系各专业必修课、学校其他专业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
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除课堂口头讲授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
有条件时,学校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
我们既要对它的来龙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此要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
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研读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学生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要为学生开出有关书目,必要时在课堂上加以导读。
此外,中国文化的众多要素,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留于生活之中的,所以,很有必要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文化遗址。
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
教学中,要在文化素质“内化”上下功夫,要在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上进行大胆探索,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中国文化概论PPT
我的联系方式
• xjnie@ • /xjnie • /xjnie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第一章 简论
• 一、文化的含义 •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 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 四、中国文化的未来
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许慎《说文解字》序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 “化,教行也。” • “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 “贾生曰:此五学者既成于上,
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文化” 在汉唐时代的含义
+
= 文化!
• “化”的“教行”作用被“文”限定了范围, 可以被理解为“以文来化”。即着重在精神 层面对民族进行教化。
• uncle —— 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夫 • aunt —— 伯母、婶婶、舅母、姑姑、姨妈 • 此外还有堂兄弟、表兄弟、堂姐妹、表姐妹、
侄子、外甥、嫂子、弟妹、姐夫、妹夫、妯 娌、连襟、姑奶奶、姨奶奶等等。 • 宗亲、外亲、妻亲三族;长幼有序,男女有 别。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文化的结构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一、文化的含义
• “文化”寻根 • “文化” = “culture” ? • 文化的结构
2019月9日星期四
无处不在的文化
• from google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什么是文化?
• 服装文化、饮食文化 • 茶文化、酒文化 •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 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 • 民族文化、世界文化 • 世博文化 • 我们每天都在谈论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教师: 聂晓晶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中国文化概论——科举篇详案
夏商两代,在君主左右任职的巫史和宗室贵族大都 也是世袭的,只有家臣是君主在奴隶中挑选的,如 商代的伊尹、傅说。 西周时期,大夫以上的爵位和官职是世袭的,大夫 以下的低级职务才是挑选士来担任的。西周的士是 贵族的最低层,是军队的骨干,是武士的通称。
战国时期贵族世袭官职的制度基本上被废除了。除君主以外, 其他官职都不能世袭,而由君主随时任命或撤换。由于私学 的兴起,涌现出数量众多的知识阶层,其中有很多是贵族的 后裔,也有庶民出身的,通称为士。战国时期的士,主要指 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与西周的武士有区别。由于大量需要 人才,各国君主、封君、宰相等大都采用养士的办法,养而 备用。士的来源有推荐、自荐等不同途径。 能否大胆使用有才干的士人担任重要职务,实在是各国兴衰 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科举发展
1.禅让制:在天下为公的原始部落时期,部落首领 的产生是选贤任能,《礼记· 礼运》:“选贤与能”。 传说中的“禅让”,即是这一制度的具体体现。 如 唐虞揖让。 2.世卿世禄制:国家产生以后,“大人世及以为礼” 贵族世袭,是世界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才制度 的普遍性选择,生产资料为少数人掌握、生产力的 低水平是其存在的社会基础。所谓世卿世禄制,就 是其表现形式。在夏商周三代,世卿世禄制是人才 选拔制度的主导。“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 滨,莫非王臣”。
小知识:“独占鳌头”与“魁首” 唐宋时期,皇帝大殿前有一块雕刻着龙和大 龟(鳌)的大石板,新考中的状元在行礼时 单独站在这块石块上,故此后称其为“独占 鳌头”。明代科举制度,以五经录取考生, 每经之首称为魁,魁首即为第一,获得第一 名者为“夺魁”,这也是民间酒席中划拳是 “五魁手”一词的来历。
西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下诏,要求郡、国推荐 贤士大夫,这就是汉代以察举选官的开始。即由公卿、列侯、 郡国守相等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察举的对象主要是官府 的属史和地方学校的学生。 通过察举,统治者的确从社会下层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汉 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出身奴隶,被推荐出来,得以建功立业, 作出了杰出的社会贡献。 汉代的察举,实权掌握在公、卿、守、相手里,所举的科目, 又以道德品行为重,考试虽间有使用,但不受重视。道德品 行难以掌握,容易产生各种流弊。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人民大2024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版)PPT第一章
周代经济
• 周代初期实行土地分封制。土地占有者主要是奴 隶主贵族或封建领主,社会经济单位仍为奴隶主 贵族庄园或封建领主庄园。与商代不同的是,周 代的农奴已有了自己的家室庐舍、妻子儿女,用 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庄园主耕种土地。农奴与贵族 庄园主或封建领主之间保持着人身隶属关系。
周文王造像
周武王造像
周代后期由于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 等原因,公田即井田之外的土地被大量开 垦,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公田逐 步为私人所占有,土地买卖出现,封建领 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农奴转化为佃农,并 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随着这种“转化” ,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农业和小 手工业生产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并得到发 展。
• 这说明人类逐渐结束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时代,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物质的生产 和再生产活动”。从母系氏族时期原始农业产生起经 父系氏族时期到我国夏朝禹在位时止,农业生产活动 的经济单位是原始氏族公社。
夏代经济
• 据古文献记载,我国在夏代种植业已处 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了适合农业 生产的农历即“夏小正”。从母系氏族 时期原始农业产生起经父系氏族时期到 我国夏朝禹在位时止,农业生产活动的 经济单位是原始氏族公社。
董仲舒
魏晋隋唐时期
• 魏晋隋唐时期是宗族、宗法制度盛行的时期。除皇位仍为嫡长子继承 外,在民间,宗法意识、宗族生活已渗透进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此时期 宗法观念、宗族势力昌盛的原因如下:一是连年战乱,弱肉强食,人们 需要聚族而居;二是人们南北迁徙,因语言上、风俗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及政治上的原因,也必须同族而居;三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强了血 缘宗法关系,血缘宗法关系又巩固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使人们 易于结成以血缘、地缘联合的比较稳定的宗族群体;四是此时重门第之 风盛行,由此形成了若干有名的大姓家族和许多无名的小家族。有名的 如东吴时的吴姓大族,东晋时的乔姓大族,唐代的李姓大族等。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之中 1、宗法制的政治架构 、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 课件 (共28张PPT)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朝廷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举人
贡士
进士
子、卯、午、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 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 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 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 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 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 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 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 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 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国子监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
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 子寺。在元、明、清三代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 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PPT共29页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文化常识科举.ppt
? 【察举】
?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 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 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 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 等。
? 【征辟】 ?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 皇帝 征聘
社会知名人士 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 中央官署的高级 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征、 辟指征召 布衣 出仕,是自上而下 选拔官吏的制度。
【殿试】 是科举制最 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 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 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
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 称 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 探花 ;二 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 “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 传胪 ,
? 【庠】
? 周代学校的名称。 ? 【序】
? 商代学校的名称。《孟子 ·滕文公》:“设为庠序学 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 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 或教育事业。
? 【国学】 ?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 国学和乡学。国学为
天子或诸侯
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 是“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 ) 为主,小学尤以书、数 为主。
? 【孝廉】
?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 的意思。 “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 的制度。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 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
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 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 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 都称童生(儒生 )。院试三年之内举行两次。 考试第一名 称为 案首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古代教育 中国文化概论PPT 教学课件
上片
42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论语》记载:
“子路问:‘ 闻斯行诸?’子
曰:‘ 有父兄在,如这何闻斯行
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
曰:‘ 闻斯行之。’ ”
上片
43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sōu,隐藏 1、因材施教
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 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择优聘任,首席由众人推荐称为“祭酒”,
任期不定。师生行动自由,教学内容不
受官方限制。
上片
7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一、中国古代教育概况
1、先秦教育 私学的革命性意义: ①突破“政教合一” 限制 ②教师成为专业化的职业 ③扩大教育对象。
上片
8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一、中国古代教育概况
2、秦汉教育 秦朝文教政策: 严禁私学,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5、宋元明清教育 文化专制主义危害巨大: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 郊所坑者。”
上片
40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3、循序渐进原则 4、学思并重
上片
41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 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隅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上片
48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Fra bibliotek目。 ——马 克思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