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1.习得与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区别:A.目的性: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B.环境: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C.注意点: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却经常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学习途径:习得的方法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材和大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语言规则。
E.时间: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很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很少,但学习效果通常不佳。
F.有无意识: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3、语言习得机制:它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与智力无关。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4、中介语:1969年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有别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5、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待定的参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齐平-尖锐型(levelling-sharpening) 齐平-尖锐型反映的是在将信息“吸收”到个人的 记忆中时表现出的差异。具有齐平化风格飞个体 倾向于将相似的记忆内容混淆起来,倾向于将知 觉到的对象与从先前经验中得出的相似事物联系 起来,被记忆对象中的差异往往被丢失,或弄得 模糊不清。与此同时,尖锐化风格的个体倾向于 不混淆记忆中相似的事物,甚至可能夸大相似记 忆内容间的较小差异。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1、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
共同点: 习得者都必须具备习得语言的条件 和能力及语言习得环境;习得者都有按一定 的语用和文化规则习得语音、词汇和语法。 差异: (1)、习得者的差异 母语习得是在儿童期发生的,而第二语言的 学习者一般都是过了儿童期的。
(2)、习得环境与方式的差异 母语习得者多是在自然环境下接受语言输 入,二语习得者是在人为的、非自然的课 堂里学习第二语言。 母语习得者先习得口语,再习得书面语, 而二语习得者往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 时起步。 母语习得者不存在学习动力问题,第二语 言习得者的情感状态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
3、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是人在信息加工(包 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过程中表现 出来的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风格。 (1)、整体-分析型(Wholist-Analytic) Riding等人(1993)认为,整体型的人倾向于领 会情景的整体,重视情景的全部,对部分之间的 区分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区分部分,倾向于将信息 组织成整体。反之,分析型的人将情景看做是部 分的集合,常常集中于一两个部分而无视其它方 面,可能曲解或夸大部分,倾向于把信息组织成 轮廓清晰的概念集。
语言焦虑 Horwits等(1986)指出,第二语言课堂焦虑包括 沟通忧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测试 焦虑(test anxiety)及父母评价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按其对学习者的影响,焦虑可以分为两类:促进 性焦虑(facilitating anxiety)和退缩性焦虑 (debilitating anxiety)。前者激发语言学习者努力 挑战新的学习任务,促使他们努力克服焦虑感, 后者导致学习者逃避学习任务以回避焦虑的根源。 适度的焦虑对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因素,而过高 或过低的焦虑感都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不良的 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3 中介语研究§4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多元发展模式§11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距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成熟的标准有以下几项: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2.研究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3.研究从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4.研究方法不断丰富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学习者所属种族与社团所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通常又称为“第一语言”。
目的语:又称“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出生之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注意移民及多民族家庭的情况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到和习得的语言,通常指其母语或本族语,是就语言习得的时间而言的。
第二语言:指第一语言之后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包含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第四语言或其他更多语言,是就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而言的,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概念辨析:母语及本族语,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举例分析:海外华人,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地区的多民族通婚情况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习得”与“学习”相对应,用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成年人通过两种不同的、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即“习得” (acquisition)和“学习”(learning)。
“习得”与“学习”的概念及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区别,即语言获得的方式、心理过程和知识类型。
具体概念辨析“习得” (acquisition):获得方式——非正式的语言活动。
(informal learning)心理过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subconscious learning)知识类型——隐性语言知识。
(implicit knowledge)“学习”(learning):获得方式——正式的语言活动。
(formal learning)心理过程——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conscious learning)知识类型——隐性语言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习得”与“学习”的关系克拉申(Krashen):“习得” (acquisition)为隐性知识,“学习”(learning)为显性知识,二者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之概论
第二语言习得之概论首先,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是指婴儿从出生开始,通过听、说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掌握母语的过程。
相比之下,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已掌握一种语言的基础上,学习并使用另一种语言。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如教材、教师等。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有许多理论来解释这个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设和通信策略假设。
输入假设认为学习者只能通过大量和适度难度的输入来习得第二语言。
而通信策略假设则关注学习者为了完成交际目标而使用的一系列策略。
另外,还有赖尔森-强度假设认为情感和情绪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同人对语言习得的天赋和能力各不相同。
例如,有些人天生对语音的敏感度较高,可以更容易地习得发音。
其次,语言输入的质量和数量也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学习者需要接触到足够地有意义和丰富的语言输入。
此外,社会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社群以及相关的文化因素都会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的策略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学习者使用各种策略来帮助他们习得第二语言。
例如,重组策略是指学习者将已知的语言元素重组成新的语言形式。
还有输出策略,即通过使用新学的语言来练习和巩固。
这些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帮助学习者更快地习得第二语言。
除了理论和策略,教学方法也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语法规则和翻译。
而现代的语言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真实交际。
例如,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习者在语境中进行真实的交际实践。
总而言之,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个体差异、语言输入、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理解这些因素对于发展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有效的第二语言习得计划非常重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概论。
二语习得面临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二语习得面临的难点与解决方案一、引言二语习得指的是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这是一个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乐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面临着许多困难,这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心理状态都有影响。
本文将讨论二语习得面临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案。
二、语言环境的不同习得第二语言的最重要的难点之一是语言环境的不同。
许多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时,面临着来自母语和第二语言的不同环境的影响。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习者需要尽可能地暴露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例如参加本地活动、与当地人交流、观看当地电视节目等。
此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在线社区、网络语音聊天等手段与母语为目标语言的人交流。
三、文化差异除了语言之外,文化也是学习者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生长和成长的人们显然会有不同的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等。
因此,学习者必须不仅掌握语言,还要理解文化差异才能真正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解决方案: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文化活动,以及寻求当地人的建议来学习目标文化。
在与目标文化深入交流的同时,了解目标语言的背景和历史也会有帮助。
四、语法语法是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基础,但同时也是一个很难克服的难点。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规则,以及各种不同的语法异常。
这使得学习者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掌握规则和不规则之间的差异。
解决方案:学习者可以通过参加语法课程、咨询导师或同行,或使用语法手册来提高他们对目标语言的语法理解。
此外,反复练习和应用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也是很重要的。
五、词汇词汇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另一个重要难题之一。
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必须学习许多新的词汇,这些词汇可能与母语中的词汇完全不同。
解决方案:为了克服语言习得中的词汇难题,学习者可以使用复习卡片、词汇表、拼写游戏等辅助工具。
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学习者可以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并加强他们对目标语言的理解。
六、发音和口音发音和口音是学习第二语言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与学习者的母语和学习者的口音有关,同时也涉及到发音、声调和口语语法的准确性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 (中文版)
第二语言习得 (中文版)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已经谙熟自己的母语后开始接触学习另外的一门语言。
这种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不同,因为母语即是个人的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一部分,而第二语言则需要通过各种学习环境、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完成。
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其特殊性,因为它需要不同的學習技巧或是包含不同的学习过程。
而且,因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通常是在成人的时期开始的,所以这种语言习得需要分析并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习惯。
就像一个中国人学英语,需要用到英语的语法规则,同时又逃不掉中文惯用的方式和表达方式。
为了掌握第二语言,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和学习它。
这些途径包括学校、网上资源、语言交流等等。
最好的途径当然是去一个使用第二语言的国家,并在那里生活,这样可以最好的体验到语言的环境,也能适应新的生活和文化。
对于那些没有这个机会的人,透过各种在线资源来学习和练习也是同样有效的。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
通过学习这门外语,我们可以认识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习惯,扩宽自己的眼界。
同时,通过不同语言的丰富表达方式,也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描述世界。
第二语言的习得也会对我们的就业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
因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商业和学术合作的重要语言。
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种第二语言,我们的就业机会和工作效率也会更高。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
这种习得需要时间、耐心和努力。
不过通过积极的学习和交流,我们能够顺利掌握一门外语,并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认知。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困难的,原因在于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个体的母语背景、学习历史和文化习惯对于学习另一门语言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往往会阻碍个体从母语中摆脱出来进入到新学习的语言环境中。
其次,学习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除了需要内化表达方式外,学习者还需要理解并适应新的文化习惯和社会背景。
而这种适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语言习得的名词解释
第二语言习得的名词解释在全球化的今天,掌握第二语言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然而,要真正掌握一门第二语言并不容易,这涉及到一个人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即第二语言习得。
本文将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解释,探讨其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一个人在其已掌握母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使用而获得并掌握的第二种语言。
与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相似,第二语言习得也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通常涉及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的发展。
对于成年人而言,第二语言习得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相比于儿童,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和语言灵敏度已经相对降低。
而且,成年人可能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导致学习第二语言时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成年人在第二语言习得上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众多。
首先,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进展至关重要。
积极主动、有明确目标,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往往能更快地掌握一门第二语言。
其次,学习环境也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身处在一个使用目标语言的环境中,能够提供更多实践和沉浸式的语言输入的机会,有助于加速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除了个人因素和学习环境,第二语言习得还与语言本身的特点有关。
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
这些差异可能会对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对于以汉字为主体的语言,如中文,学习者可能需要额外花费精力记忆大量的汉字,而对于以拉丁字母为主的语言,如英语,音标的掌握则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另外,第二语言习得还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一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因此,学习者还需要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所属文化的一些特点。
这包括语言之间的礼貌用语、社交习俗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
只有通过了解并融入文化,才能真正地掌握第二语言。
虽然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也有许多好处。
首先,掌握第二语言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跨国公司需要员工掌握多种语言,能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二)鉴别偏误
首先是偏误的标准问题;
其次是偏误和失误的辨别问题;
第三是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问题。
第四是“得体性”问题。
(三)描写偏误
1.“描写偏误”是对可以观察到的偏误现象进行语言表面特征的描写。
2.对偏误进行归类的三种主要方法:
1)表层特征分类法,指按照目的语范畴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学习者的偏误进行解释。
5.“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过高估计了对比的预测功能。
6.“弱势说”: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
2)表层策略分类法,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对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包括省略、附加、类推、错序。
3)Corder认为学习者的偏误可以分成“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该分类方法需要研究者对学习者进行访谈,才能知道他们的偏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目的语规则的,这种描写方法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
描写:是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描写。
选择: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
二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
具体地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或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之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在学习新的语言体系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人差异等等。
概括地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即研究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它要对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内在的规律和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比如要研究学习过程中习得一种语言的模式,语言发展的模式,语言成分的习得顺序,出现的偏误,中介语等等。
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哪些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
二、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到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下面我们和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相应的术语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术语的内涵。
1.第二语言和外语第二语言(二语)和外语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术语。
对第二语言这个术语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理解,广义的理解通常指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狭义的理解特指双语或者多语环境中母语以外的另一门语言,能常是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
在这个意义上,它和外语是不同的,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或学习的语言,学习者一般是在课堂上学习这种语言。
这一区分具有研究上的意义,因为两者在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及学习的环境上有很大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
实际上,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学习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所以有人对这两个术语也有不加区分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第二语言是从广义上理解的,这里的二语可以泛指任何一种在母语之后习得的语言,它可以指狭义的二语,也可以指外语。
二语习得知识梳理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on /SLA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
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到目前为止,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远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众多方面。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 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1994年美国费城Temple 大学教育学院二语英语教学教授Rod Ellis撰写巨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科书。
该书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勾画了整本书的概念框架。
第二部分总结了有关学习者语言本质的主要理论,包括学习者错误,发展模式,语言变项和语用特征。
第三部分从外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阐述社会因素和输入/交互的作用。
第四部分从内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迁移、认知论解释和语言普遍性。
第五部分将讨论的重点从学习转移到学习者,论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
第六部分是关于课堂英语教学的论述,讨论了课堂交互和正规教学的有关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详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象
第一条、对语言学习者的研究。这包括学习者的 年龄、个性、性别、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认知 特点等等。语言学界要搞清楚这些因素对第二语 言习得的影响。
第二条、对语言学习本身的研究。这包括第一语 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第二语言的输入、处 理和输出,语言的习得过程,语言知识的构成等 等。
理论来源:美国著名语言学家Robert Lado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1957) Lado从音位、语法、书写体系和文化等层次上,对第一语 言和第二语言进行了严格的逐一比较,这一体系被称为“对比分 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 主要目的: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迁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的问题
4
二、第二语言研究特点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特点
第一、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建立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理论。
第二、从以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 现象进行推论,转向用科学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第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其它研究领域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第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从描述型转移到了解释 型。
13
2、近似体系
产生:70年代初期,Nemser(1971)提出了一个叫做“近似 体系(Approximative System)的理论。 他指出学习者自己产生的语言是一套具有结构特性的语 言体系。这套体系中的一些特性是无法在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 语言中找到的。 以一个英国学生学习汉语为例:“他把那个电影看了”,英语 中没有“把”字句,而汉语语法也不允许这种句子。 Nemser认为学习者所使用的这套“近似体系”会逐渐向 第二语言体系靠拢,但极少数达到重叠合并的状态,因为学习 者的“近似体系”在向第二语言体系靠拢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 停滞不前的现象。
第二语言习得第1章绪论
获得方式
心理过程 知识类型 储存方式
功能
习得
学习
非正式、类似于儿童习得母 正式的课堂教学学习;课堂的规则
语;自然的交际;关注语言传 学习;关注语言形式
达的意义;可理解输入
下意识、内隐学习
有意识、外显学习
习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 学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是可
❖ 2.社会语言学视角。
❖ 关注社会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 比如,Torane在Labov语言语言变异范式的 影响下,提出了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风格 连续体”理论模式(P133),此外还有 Schumann的“文化适应”力量模式和Giles ( [dʒailz] )的“社会身份”理论研究 (P177)。
❖ 3.认知视角。
❖ Anderson提出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 (P255);McLaughlin提出的“信息加工模 式” (P269);MacWhinney提出的“竞争 模式” (P276)。
❖ 这些研究不承认在人脑中有一个特殊的语言 习得机制,认为人类语言习得机制和一般的 认知机制没有什么区别。
❖ 二语习得研究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 程以及学习者自身感兴趣,从学习者的语言 偏误、习得顺序、普遍语法与习得机制、学 习者的语言变异、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方面 进行描写和解释。
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心理学、心理 语言学交叉和重合构成了三重关系:
❖ 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 的语言学视角;
❖ 实证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 1.目的不同。 ❖ 心理学研究语言和语言获得,为的是揭示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语言得理论
1.1. 自然得理论
自然得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得过程类似于儿童研究母语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暴露于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交流和接受反馈来培养语言能力。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来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
1.2.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得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语言得的重要性,尤其是与社区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合作。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得需要通过参与实际的交流和语言应用来获得。
2. 心理得理论
2.1. 认知心理理论
认知心理理论认为,语言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它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机制和处理过程,如记忆、注意力、推理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个体可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2.2.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社会性。
它认为语言得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研究。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对于语言得至关重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解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设计。
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比分析的理论阐述包含三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1、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
(1)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分布,甚至文化迁移至 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正迁移与负迁移。
(3)差异(difference)&
常指其母语或本族语,是就语言习得的时 间而言的。 第二语言: 指第一语言之后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包 含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第四语言或其他 更多语言,是就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而言 的,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具体概念及实例辨析
概念辨析: 母语及本族语 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 举例分析: 海外华人 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地区的多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用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预防学习者在语
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偏误分析: “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
第一节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
language learning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克拉申( Krashen):“习得” (acquisition) 为隐性知识, “学习”(learning)为显性知识, 二者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 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其观点为“无接口观点” (non-in-terface position)和“强势观点” (strong version)
二语习得研究的跨学科性质由其研究对象 决定:
1. 涉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语言学 2. 涉及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心理学 3. 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心理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学
• 第二语言习得可以分为母语式和 非母语式 • 母语式:在母语环境中学习第二 语言,如儿童学习英语 • 非母语式:在非母语环境中学习 第二语言,如成人学习英语
• 自然习得: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 然地学习第二语言,如与母语使用 者的交流 • 正式学习:在课堂或培训环境中 系统地学习第二语言,如学校课程 或语言培训课程
• 强调学习者内在因素在第二语言 习得中的作用 • 代表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等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第 二语言习得是与社会环 境、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的
• 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适应在第二 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 代表理论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 化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等
第二语言习得的阶段性特点
02
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 母语知识丰富的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 得过程中更容易掌握语言结构和词汇 • 母语与第二语言相似程度高的学习者,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更容易掌握语言规 律
教学方法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教学方法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关系
•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提高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水平 • 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 到学习者的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能 力 • 认知心理学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了理 论支持和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认知方式、认知策略等方面
• 认知方式:如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等, 影响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信 息加工方式 • 认知策略:如归纳法、演绎法等,影 响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信息 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干预研究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幼儿生活中的第二语言习得当代学前教育06.03幼儿语言的语言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学得和习得。
语言学家认为,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习得是3-6岁幼儿获得母语的主要方式,也是幼儿在家或在幼儿园同时获得两种语言的主要方式。
语言是在不断的听说、模仿、使用中丰富和提高的,特别是幼儿英语学习。
如果没有一个连续的、经常的语言环境刺激,幼儿很快遗忘自己接触过的英语学习的内容。
在幼儿园,幼儿从早上入园到晚上离园,几乎10个小时生活在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一起学习、游戏和生活,可以说是为幼儿英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场所。
但反观目前部分幼儿园的英语教育,不难发现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心的问题:1.幼儿园英语教学以集体活动为主,很多教师重视课堂上的全英文教学,忽视了生活中语言环境的作用。
2.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内容不能紧密联系幼儿生活。
3.幼儿园英语教育重视物质环境的创设,忽视了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
4.部分幼儿家庭不能提供双语交流与学习环境。
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这样说:“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和使用外语,学外语就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泡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
学生必须潜到水里面去,并感到得其所哉,这样他最后才能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
“幼儿学习英语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在生活中的模仿和运用才能真正的获得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氛围,提供一个幼儿想说、敢说、爱说的英语环境,让幼儿沉浸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与用英语的能力。
一.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英语习得培养幼儿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学习的关键一点在于经常使用,在使用中达到脱口而出,成为一种能力。
又玩儿愿意日生活的的各个环节只要善于利用,就可以成为幼儿学习英语的最佳课堂,幼儿可以在教师反复说、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受到影响,自然习得。
幼儿不用刻意去学,天天听好几遍。
这些需要在专门的教学中学上很长的时间的大量词汇、句子,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听熟了,记住了,并学会使用。
二.注重英语教育内容与其它学科间的整合,扩展幼儿运用英语的范围目前的幼儿园英语教育比较明显的方式有一下几种:一是有专门的英语活动时间,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指令性语言用英语,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用汉语;二是配备中、英两位老师,一位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军用母语与幼儿交流。
一位教师则使用中英双语与幼儿交流;三是规定在某些时段和幼儿用英语交流,而其他时段用母语交流。
这几种方式都明显的忽略了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把英语当作一门专门的学科来学习,而不是作为一门交流的工具。
其实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都可以与英语教育内容达到整合。
三.注重幼儿英语教学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联系,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幼儿每天能实际接触和感受到的人、事、物都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
这些幼儿喜闻乐见的事物,更能够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1.幼儿自身为中心的生活经验幼儿认识世界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我”是幼儿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
在生活中,他们往往会对自己一切产生探索的兴趣,如姓名、年龄、性别、爱好等等都是孩子们讨论的话题。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心理年龄特点,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幼儿学习表达的方式。
2.以幼儿家庭为中心的生活经验假使幼儿最熟悉和喜爱的地方,也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
许多家有关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成为幼儿英语教育的内容。
在幼儿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他们很愿意主动学习与表达,并互相交流。
3.以大自然为中心的生活经验大自然是孩子生活的乐园,不管是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喜欢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探索世界的奥秘。
他们的小脑瓜里问不完的问题。
花草树木、虫鱼鸟兽²²²都是他们无比关注的亲密伙伴。
这些也可以成为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内容。
4. 注重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增强幼儿学习英语的信心第二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认为,教师向幼儿输入的第二语言虽是大量的和幼儿能够理解的,但是幼儿并不一定全部习得。
因为幼儿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还受到其情感因素的制约和调控,只有通过情感过滤的信息,才能被幼儿接受。
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幼儿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候,会比心事重重,压力颇大的幼儿学得更好一些。
那如何让幼儿保持良好的心境?●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选择语言信息。
教师向幼儿传递的语言信息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或能够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
●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幼儿输入语言、游戏、唱歌、律动、绘画、听念儿歌、听讲故事、肢体语言等都是幼儿非常向往的活动,应广泛加以应用。
●采用丰富多彩放入鼓励手段。
人是需要鼓励的、但是单一的鼓励方式让孩子有一种虚伪的感觉。
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这都能让幼儿体验成功,获得自信,更愿意学习英语。
●要用宽容的态度接纳幼儿的语言错误,幼儿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交往活动,教师就不要立即加以纠正,而应予接受,以减轻幼儿心理压力,增强幼儿的学习信心。
五、注重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巩固幼儿学习英语的成果家庭是幼儿学习英语,进行英语信息反馈的重要场所。
在家中,幼儿的言语信息得到应大的次数比幼儿园高出很多,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受社会条件限制,一般而言,能够为幼儿提供双语交流环境的家庭为数不多。
发挥家长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作用在目前的英语教育形势下显得至关重要。
1.加强家园之间的沟通与反馈,让家长了解幼儿近期接触的英语教育方面的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家园小黑板、活动课程表、幼儿园班级网站等多个窗口向家长及时反馈阶段学习内容,还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英语教学方法。
2.加强对家长教育观念的指导,创设良好的家庭英语环境。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所持的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有一些孩子在幼儿园往往能大胆、流利地运用英语与教师、小朋友对话,在家里却成了“小哑巴”。
究其原因,其家长对幼儿学习英语带有很强的的功利性,且缺乏教育方法。
因此,更新家长教育观念,让家长了解培养兴趣是英语学习的第一目标,并宣传、交流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家长工作的重中之重。
幼儿园可以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以平等、互助的姿态与幼儿交流,让孩子当一回小老师,让孩子放开胆子说英语;还可以请素质高,英语好的家长为“英语助教”,为班级其他家长提供良好的家教经验,促进幼儿在家中愿说、乐说、会说英语。
3.选择家庭中易于复习的教材,便于营造良好的家庭英语氛围。
很多幼儿家长学历水平不高,自己都不能说上几句英语,更罔谈辅导孩子学英语了。
这是一套声、光、图俱全的英语教材就十分重要了。
目前有一部分现成的英语声像教材出售,这些教材多是台湾、香港以及国外一些教育公司推出的,比如典型的有洪恩、迪斯尼、美乐蒂等公司推出的VCD以及教材,画面材料丰富、内容有趣,拟人化的小动物十分可爱,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也便于家庭中的运用。
英语是一种语言,是人在生活中交流的工具。
语言一旦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
正如陈鹤琴先生当年提倡的,教育必须来源于生活。
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生成的教育更能让幼儿感到亲切、充满趣味,能使幼儿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幼儿英语教育更应以生活为重让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紧密联系,真正发挥英语的交流作用。
幼儿英语学习的“准习得”方式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学习美国南加州大学语言系教授克拉申博士将母语习得研究运用于第二语言研究之中,提出了习得研究之中,提出了习得——学习假设。
他认为培养第二语言能力也有习得和学习两种不同的途径。
习得是一种自然的方式,它是一种自然的方式,它是一种没有觉察到的过程,儿童在有意义的交际中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使用自然获得使用语言的能力。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弄懂语言知识,并能表述语言规则。
由于缺乏自然的、真实的语言环境,第二语言更多地是以学习的方式被学习者掌握。
由上可见,无论从母语的习得理论还是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来看,习得语言外部条件是存在有交际的情景;语言材料是自然的活语料;习得语言的内部特征是无意识,儿童主要用接触语言的方式掌握语言,语言知识和规则的掌握是下意识的。
幼儿英语学习的“准习得”从理想状态来看,习得确实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但从目前的幼儿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幼儿园几乎很难为幼儿提供自然地、无意识地在充满有意义的交际英语环境中习得英语的条件,英语习得的方式很难发生和存在。
为了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促进幼儿英语的习得,有的幼儿园聘请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来教授英语,虽然从外部条件上提供了幼儿习得英语的语言环境,但其英语教学较多采用结果——导向型方法强调鹦鹉学舌式的模仿和机械运作式的重复,教师的重复,教师的反复强调使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以有意识的学习为主,也难以进行以自然、无意识的获得方式为内部特征的语言习得。
更有甚者请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全天候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利用母语的无意识习得的方法来组织幼儿的英语学习主张英语学习遵循母语习得方式,认为让幼儿暴露于标准语言之下应该足以产生充分的无意识学习,于是乎幼儿大部分时间甚至完全沉浸在英语环境中进行学习。
该方法虽然具备了幼儿习得英语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特征,但长此以往是以牺牲幼儿的母语学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代价的。
可见,让我国幼儿采用纯粹的习得方式学习英语也是不适宜的。
从语言习得的实质性作用来分析,客观上存在着两大类无意识习得:一类是“纯无意识性习得”,另一类是“准无意识性习得”。
纯无意识性习得首先必须具备自然语言环境的条件,因此,它主要发生在母语或近似母语的环境中,习得的语言知识是隐含的,并具有实用性。
准无意识性习得指的是介于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习得,它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习得过程属于过渡期,习得的语言既包括隐性知识,又包含明确的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实际表达技能。
据此,教师可通过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将自然习得的基本要素引入正规教育环境,创造一种近似习得,即“准习得”的学习条件。
幼儿英语学习“准习得”的理论基础一.来自语言教育学的依据语言学家埃丽斯曾说过,课堂教学下的语言教育学习者同自然环境下的学习者一样,也能“自然地”习得一门新的语言。
通过外语或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也可尝试产生语言习得。
国内也有研究者多次提出习得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提出外语教育要从具体形式的教育转化为不具形式的教育;外语学习可进行“指导下的习得”等。
可见,在正式的幼儿英语教学中可尝试引入“自然”习得的学习方式。
二.来自心理学的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内隐揭示了学习系统的另一层次,即无意识学习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