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徽商在经营方式上的变化_从__省略_熙中期旅汉口谢氏徽商文书_说开来_刘伯山
明清徽商与汉口
收稿日期:20050901作者简介:江 丽(1979),女,湖北荆门人。
主要研究方向:南方经济开发。
明清徽商与汉口江 丽(中南民族大学,武汉 430074)摘 要:明清时期汉口凭着它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利的/纲盐0政策以及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吸引了大批徽商到此经商。
徽商在汉口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盐、茶、典当、米粮等行业尤为活跃。
徽商促进了汉口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对提高汉口的知名度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徽商;汉口;明清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06)01011204明清时期,素有/九省通衢0之称的汉口造就了/商贾云集,五方杂居0[1]的天下名镇。
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商人,其中徽商的活动尤为引人注目,人数之多,经营行业之广,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影响之大,是其他商帮所无法比拟的。
本文试从吸引徽商来汉的原因、徽商在汉的经营行业以及社会影响三方面,对明清时期汉口的徽商略作一番考察和分析。
一明清时期,汉口荟萃了全国各地来的商贾,而其中的徽商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汉口盐商中,徽州人的势力最大。
对此,胡适先生曾说/汉口一镇是绩溪胡氏一族开辟,,汉口虽由吾族开辟,而后来亦不限于北乡0[2]。
这是说,汉口市场的繁荣,最先是由绩溪的胡氏所开辟的,徽州各邑的商人是继绩溪胡氏之后才来到汉口经商的。
过去的汉口流传着这么一句童谣:/哪怕你湖北人刁,徽州人要买断汉口的腰0[3],就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明清时期吸引徽商在汉经商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因素较多,但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汉口优越的地理条件。
汉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各地的商人。
首先归于汉口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
汉口位居长江、汉水交汇处,面水临江,兼长江、汉水之利,长江、汉水又连接众多的支流、湖泊,形成密布的水网,在全国商业贸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汉口很快成为长江沿线城镇商业贩运的中转站。
此外,洞庭湖水系沿岸城镇和鄱阳湖水系沿岸城镇的商业都与汉口密切关联,通过这两大水系,汉口又与两广地区建立了经济联系。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指起源于徽州(今安徽省徽州区)地区的商人,以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内外贸易中的活跃和卓越表现而闻名于世。
徽商兴盛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徽商兴盛与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1.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徽州作为一个重要商贸中心开始形成,并且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
徽州商人以纺织业为主,经营丝织品、绸缎等商品,与中原地区和海外进行贸易,取得了丰厚的利润。
2.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徽商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壮大。
徽商的兴盛得益于徽州地理位置的优势,作为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徽州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徽商开始经营茶叶、盐业、铜器、瓷器等商品,并且由于在宋金两朝之间进行的频繁贸易,徽商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徽商的商业网络扩展到了全国范围。
徽商的贸易活动涉及到了盐、茶、纺织品、银杂、蜡烛、化学制品等多个领域,在多个城市设立会馆、商号和分支机构,形成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4.近代时期(1840年-1912年):由于清朝的内外部问题,徽商的发展开始受到一定的限制。
然而,在这一时期,徽商仍然保持了很高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参与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并逐渐转型进入现代企业经营领域。
徽商在近代银行业、保险业、纺织业等行业中崭露头角,成为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总的来说,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他们以勤劳、敬业和诚信的商业精神为基础,通过与中原地区和海外贸易的活跃,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徽商的兴盛给徽州地区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为中国商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时期徽商的经营管理之道
文的文体形成与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密不 自然融合的旨意。这样的翻译作品是一种“挑 扶持,共同克服在异乡生存的困难,
可分,他的杂文作品大多刊载在报刊上,仅《语 衅”,触动的是近代固守传统的中国人的接受 徽州人往往会成伙结对地共同外出
丝》和《申报》的自由谈副刊上面就刊载鲁迅的 能力,但其价值在于前沿视角中的引导。《论“他 经商。徽州人之所以能够相互信任、
达,几乎是每句话都对应外来文学的内容和语 而神话故事只是一个引子,这与鲁迅在《域外 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晚清时期,徽
法,初次文学翻译尝试中可见鲁迅的心中充斥 小说集》翻译中实践的直译技巧相吻合。
商伴随着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
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感。尽全力忠实于原来文
在《未有天才之前》中鲁迅表述道“: 即使天 瓦解也逐渐走向衰亡。徽商的发展、
传统。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固守的、难以阅读的 的主题涉及了中国人颇为禁忌的“灵与肉”的问 在这个时期初具规模。徽商的特征主
语法使用都让我们看到鲁迅在初期翻译中,处 题,国人面红耳赤不便提到的东西,在鲁迅翻译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徽商
于传统与现代的挣扎中。
和引入的过程中丝毫没有避讳,他是用一种尊 以宗族为纽带,形成商帮,共同外出
通过对《域外小说集》的翻译,鲁迅基本实 决定个人成长的进化论观点,对于真理的坚持 迅速发展,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商
现了外来文学引入的现代化,从翻译的语言表 是鲁迅杂文创作屹立不倒的灵魂。
业的繁聱牙的状况却表明他并没有脱离
在其翻译作品中也有所关照,小说《月夜》 数量不断增加,徽州商人的数量也是
兰 la nta izonghe ng 台纵横
的方式,通过自己的文学体验直接将外来文字 通过对“雷峰塔的倒掉”的经过的议论,利用旧
徽商的成功秘诀
徽商的成功秘诀徽商的成功秘诀表现在生财有道、取信消费者、薄利多销、抓市场信息、注重商品的宣传推销五个方面。
这是徽商在继承传统经营艺术的基础上,融合儒家思想的结果。
徽商崇尚儒家义利观,他们的生财之道就是“以义为利,义中取利”、“以义为先,重义轻利”的经营之道和“以诚待人,崇尚信义”讲求商业道德的经营原则;诚实经商,重承诺,崇信誉,童叟无欺, 货真价实,讲求质量,取信消费者;因此,他们的名牌意识非常浓厚,不只是做一块“金字招牌”装饰店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打造出独家的“诚信”品牌,并且毕生竭力维护。
徽商大多是白手起家,艰苦勤劳的创业,薄利竞争,甘为廉贾;当然,徽商经营目的也是为了赚钱,在“诚信经商”的前提下,非常重视经营效益,重视商业信息,大多能够“趋时观变”,根据市场来选择经营行业和经营地域,慎选伙伴,合伙经营。
广告宣传和在营造店堂文化中,也独具匠心。
如在店肆命名、店堂装饰、厅内陈设等方面颇为讲究,对外是对顾客的宣传,对内又是对店员的告诫与期望。
这些都有助于徽商开拓市场,加强竞争力,提高美誉度,并为经营发展扫除障碍。
徽商,既是“立体”的,又是“全方位”的。
所谓“立体”,是指徽商的经营谋略如同一个可分为三个层次的“金字塔”,第一个层次是以“儒术”为经营纲领,讲究“仁义”两字;以“诚信”为经营原则,讲究“货真价实,市不二价”和“一视同仁,童叟无欺”;第二个层次是合法的经营途径,始终强调从正道上生财;第三个层次十分重视经营方式、方法和手段,通过取信消费者、抓市场信息、薄利多销、广告宣传而发财致富。
所谓“全方位”,是指上自达官显贵、当朝天子,下至野叟村夫、贫困羸弱,徽商都能与之相交往,与士农工贾都相与结交,尤能善于通过与文士交往来扩大经营影响,塑造“诚信经营”的形象。
嘉靖《徽州府志》指出,徽人多商贾,是因“无田可业”。
因此,作为第一代经商者,大多一贫如洗,勤俭发家就显得更加重要。
婺源三田李祖玘开始贩木起家,精打细算,就是木头屑和锯剩下来的竹头都充分利用起来。
徽商经营方式及做生意要领
论述徽商的经营方式及成功要领明代兴起的徽州府籍的商人集团。
其商业活动遍及全国,要紧经营盐、米、丝、茶、纸、墨、木材典当商最为闻名,颇具垄断之势。
往往引聚宗族以扩大经营,建宗祠,立会馆,筑书院,培育士子,亦商亦儒---徽商,俗称“商帮”。
一:经营方式1. 囤积商品,待价而沽商品囤积是商人在经营中惯用的方式。
徽商中以“居积致富”、“积着起家”的事例史不绝书。
明代休宁人许贶做生意于淮泗间,他“能观时变,上下其殖,居积致富”,致使其家田园宅第“盛甲一乡”。
吴景芳,商于南陵,也是“居积成富”,后来他的三个儿子承袭父业,“富益充矣”。
清朝黟县商人余士鳌也是“善居积”,其资本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损失殆尽,但他凭借“善居积”的本领,以仅剩的50两银子作本钱,重整起旧业。
明清时期的小生产者由于资金短缺,生产、生活资料的储备都很不足,所以每当粮食、棉花、蚕丝等收获后,他们必须及时将其卖出,以便交租纳税和用以支付生产、生活上的急需。
及至其他季节,他们又靠零星出售自己的手工业品获取货币,陆续购买上述物品以供生产、生活上的需求。
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上述商品的季节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就造成了商品的季节差价日益扩大的现象,从而为商人囤积商品、待价而沽提供了有利条件。
囤积商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储饶待乏,一种是囤积居奇。
前者通过“观时变”、“察低昂”,在商品供大于求、价格相对低廉时进行储备,在商品需求激增、供不应求、价格相对高涨时予以出售,从供求差价或丰歉差价中实现相对多的利润。
储今日之饶,以待他日之乏,这是一种长远的经营策略,商人获取的利润是一种正当的价格差价。
而后者则是乘小民之急,进行投机倒把,有意盘剥生产者和消费者,以牟取暴利。
所以,以上两种类型的囤积商人的行为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这两种囤积商人在徽商中皆有。
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苏州大旱,粮食短缺,米价腾贵,每斗市价150钱。
此时有个徽商从湖广贩米至苏州,如果按当时价格发卖,他已经可以获利四倍了。
简述近代徽商的变迁
简述近代徽商的变迁古代徽州地处浙,赣,皖三省的交界,这里山岳连绵,重谷崎岖,可耕作的田地很少,徽州人为了谋生,不得不“以贾代耕”,外出寻找生计。
明中期以前,徽州人就有悠久的经商传统,但“徽商”二字真正为世人所熟知还是在明中期以后。
因为在此之后,徽州商人逐步形成了“商帮”,商业经营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改变。
自明中期至清道光时期,徽商群体称雄于国内商界达300余年,他们足遍天下,富甲一方。
但到了清末时期,由于政策的变化和战争外资等因素影响,曾经盛极一时的徽商逐渐走向了没落。
一、徽商兴起的条件有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徽州人并不是是天生喜爱经商,而是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有莫大关系。
徽州又叫新安,其下辖有歙县,绩溪,黟县,祁门,休宁和婺源六县。
这里山多地少,粮食难以自给,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另谋出路。
徽州景色图徽州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极其富有经济价值,特别是婺源所产的杉木,其质量奇佳,是建造房屋,制作家具的好材料,早在南宋时期,就曾有大批徽州人以种植杉木为生。
徽州地处亚热带北部边缘,这里海拔适中,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非常适宜种茶产茶。
早在唐代,歙县就以产茶闻名于世,陆羽曾在其《茶经》中记载“歙州产茶,且素质好”。
如今的江西景德镇是天下闻名的瓷器之都,但其烧瓷制瓷所用的土料却全依赖于婺源和祁门两地的供给,明清时期就有不少两县之地的百姓开设“碓厂”,专门制作瓷土为生。
有“文房四宝”之称的笔墨纸砚是古代必不可少的文化用具,在其生产上各地皆有专精,然徽州所产的文房四宝却是样样皆精。
早在唐代,徽州所产的纸墨砚就以闻名天下,《新安志》中曾记载:“李后主留意翰墨,有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旧坑石之砚”。
宋代时期,徽州还出现了几位制笔大家,他们的作品也是名动一时。
除了自然条件外,徽州所处的地理位置也给经商提供了便利。
徽州虽处群山之中,但其与经济发达的江浙距离很近。
古时徽州人东去苏杭,西出饶州,或北上芜湖,不过三五日路程,且大部路线都可依靠水路以舟代步,一旦徽州人走出群山,便可利用便捷的水运交通往来经商,聚敛财富。
明清徽商的兴衰史
明清徽商的兴衰史徽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商帮。
它起于安徽,却成就于安徽以外的地方,比如说扬州。
当然,和胡雪岩一样,古代很多徽商都是凭借权力的关照而获得“特许经营权”的,所以最后也失败于政商关系。
在两三百年前徽州这一带的自然条件不是很好,交通不是很方便。
在徽州有一句土话,叫作“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意思就是,这个地方缺吃少穿的,物资匮乏,生活不容易,上一辈子没修好才生在这儿,长大了赶紧扔出去。
正因为物资匮乏,经济环境恶劣,才使得徽商在自由打拼的过程中,拼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徽商有很长的历史,最广为人知的是明清时代的徽商。
他们是如何飞黄腾达的呢?这要从明朝初年说起。
明朝初年,北元的势力还很强大,所以政府就在北方屯集了大量的军队。
为了供应军粮,政府颁发了一道命令:谁能够把军粮送到前线,就给谁多少原盐。
也就是吃的那个盐。
这样的话,通过奖励一些卖盐的指标,来弥补送粮食的成本,刺激商人的积极性。
最早干这件事的是山陕商人,也就是山西和陕西的商人。
他们离得近,当然得到一些地利。
可是当时管理盐政的机构设在扬州。
山陕商人在扬州人生地不熟,即便运了粮食,拿到了指标,但把指标换成钱,换成现银,换成真实的财富,他们一直做得不顺,于是干脆把这个指标倒给了徽商。
山陕商人的这种做法放在现在来说,就叫炒卖指标。
慢慢地,徽商手上积攒的盐的指标,当时叫“盐引”,越来越多。
政府管盐不仅管指标,还管销售地点,盐商只能卖到指定的地方,这叫“引岸”,说白了是为了保护盐商的利益。
在当时,食盐的利润率大概有800%。
所以只要有了这些“盐引”,徽商当然就大展拳脚,快速积累起巨大的财富。
比如乾隆时期被称为“扬州八大商”之首的江春,担任两淮盐业总商四五十年,被誉为“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徽商”。
乾隆几次下江南,都不愿意住在行宫,而宁愿住他家里面。
乾隆身上有点私房钱,也不愿意交给内务府的人,更不会交给户部,宁愿交给江春帮他理财。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尤其是明代末期的明崇祯年间。
当时,安徽地区的商业发达程度较高,徽商逐渐崭露头角。
随着清朝的建立,徽商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国范围内商业活动的重要力量。
在清朝时期,徽商不仅在安徽地区发展迅速,还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
徽商以其较高的商业智慧和灵活的经营手段而著称,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有和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之一。
他们在国内外贸易、金融、地产等领域拥有广泛的经营网络,积极参与国内外商业交流与合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徽商在世界范围内的商业争夺中遇到了
一些挑战。
中国大陆地区的政治动荡和经济落后使得徽商的地位受到了一定冲击。
然而,徽商在这个时期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中。
例如,在辛亥革命和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徽商积极参与捐款捐物,为国家的独立和抗击外敌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徽商再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它们积极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改革中。
特别是在安徽的经济发展中,徽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们在房地产、制造业、金融等领域有着广泛的投资和参与。
如今,徽商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与全球各地的商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
同时,
他们也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探索出了更多的发展路径。
总的来说,徽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兴盛与衰落,但他们一直以来都展现出了较高的商业智慧和创新精神。
作为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商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绩溪徽商的经营活动(下)
近代绩溪徽商的经营活动(下)549期近代绩溪徽商的经营活动夏建圩刘丽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不断入侵,逐渐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控制,徽商发展收到制约。
随着通商口岸日益增多,买办商人群体的势力日渐扩大,他们借助封建官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力量,不断抢夺、侵犯传统商人利益;因盐法制度的改革等因素,徽商失去在盐业经营上的垄断地位;太平天国农民军与清军长期在长江中下游展开拉锯战,长江沿边各大城镇是徽商经营最聚集的地区,徽商损失惨重,加速了徽商的衰落。
加上徽商自身发展到近代时期,普遍失去进取精神,诸多因素导致徽商逐渐衰落。
至近代,徽商的衰落是总的历史趋势;同时,衰落也具有一定的起伏性,并不排除徽州六县部分商人在某个阶段仍继续发展,本文着重考察近代绩溪商人的经营活动,试图使用具体的资料揭示绩溪商人在徽商整体衰落的背景下局部发展的概况。
02经营状况茶业。
绩溪徽商茶业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一些大城市和城镇。
近代上海的茶业中绩商非常活跃。
绩溪茶叶多从水路运至上海,从绩溪“运茶至歙之竦口,登筏至郡城(歙县邑城)南之渔梁,换小船,泛练江,入新安江,上大船,顺流而东,过严州,至杭州登坝,运茶过坝,步入城,出武林,至黑板、船出关,过石门、嘉兴而出黄浦,九月至上海。
” 近代上海徽商经营茶业大致有三类,一是“洋庄”,即茶栈,专做出口箱茶的代客买卖;一是“土庄”,即上海本地茶厂,以加工炒制茶业为主;一是“门庄”,又称店庄、茶叶店,是门市零售茶业的行业。
光绪以后,徽商茶叶出口受到印度、锡兰等国“洋茶”的竞争,大幅度下降;但绩溪茶商主要经营门市业务,所受影响不大,同治年间至抗战前,绩溪茶商不断发展,茶号的开办数量逐渐增加。
在上海大街小巷中由绩商开办的茶庄、茶店随处可见。
从上表一中店号的名称可以看到绩商的“门庄”茶叶店成绩最突出。
1850年上海已有门庄茶叶店20多家,规模较大有4家,其中3家都是绩溪人开办的。
他们是汪裕泰茶庄,程裕新茶店和茂春茶店。
清代徽州商人与经济发展
清代徽州商人与经济发展清代徽州商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商业活动不仅促进了徽州地区的经济繁荣,也对整个国家的贸易和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明朝的灭亡和满清的建立,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徽州商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贸易活动,使得徽州地区的商品远销海内外。
徽州商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经营的对象。
清代初期,世界各地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大增,这为徽州商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徽州地区自古以来以制作精美的徽州方言而闻名,徽州商人借助这一优势,大量出口徽州方言到东南亚、东南亚和欧洲等地。
同时,徽州商人还在国内市场经营着丝绸、茶叶等传统产品,享有很高的声誉。
徽州商人在探索国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着国内经济的发展。
清代初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徽州商人正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之一。
他们从各地收购优质的原材料,加工制作出具有徽州特色的产品,推动了当地手工业的繁荣。
同时,徽州商人还积极投资农业,引进了新的农业技术和作物种植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无论是手工业还是农业,徽州商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除了参与国际市场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徽州商人还积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兴修水利、修建道路,既为自己的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也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徽州商人在这方面的投资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徽州商人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
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财富和强大的社会地位,但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商业风险。
徽州商人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来自欧洲和东南亚其他商人的竞争,他们不得不积极寻求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的力度。
同时,徽州商人还需要面对天灾和政治动荡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需要灵活应对,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
大清徽商
《大清徽商》读后感“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行路难,行路难,人生苦,是行商;未晚先投宿,鸡鸣看天光。
逢山越岭须仔细,行船过渡莫慌张。
行路难,行路难,人生苦,是行商;才见三春柳,又惊雁阵寒,踏不尽万里关河路,少年终成白发残……”大清盛世,圣驾南巡,扬州盐业总商汪仲连与众徽商将迎驾事宜操办得奢华至极,龙颜大悦,徽商们的银子却被水洗一空。
为筹集银两行盐卷入官府利益相争的漩涡中,汪仲连被判充苦役,家产被抄。
16岁的少年汪宗昊、程元亮和家境贫寒的汪无竞离开家乡,开始了他们漫漫的商旅人生。
艰难曲折的经商苦旅,使他们尝尽人生百味,不同的从商经历和感情历程,演绎了三个少年不同的人生命运。
扬州,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地方。
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无数诗篇,这里有无尽的美丽哀婉的传奇,这里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繁荣的地方。
尤其在清朝乾隆中后期,在那个民族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时期,那个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它是大运河,众多官道交织的交通枢纽,又有丰富的资源,是一个繁荣富庶之地。
这里有许多商旅络绎不绝,漕运盐业等皇家产业也非常发达。
商人们组成各种行会,各种商会遍布全国各地,商人们团结起来共同谋利。
而这时的政治非常腐化,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做官的与奸商沆瀣一气,打压行商者,官府巧立名目盘剥商人,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民族商品经济举步维艰。
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发生在著名的徽州。
故事讲述了汪宗昊、程元亮和汪无竞三个少年的成长历程,他们都经过风浪并获得成长,艰险铸就了他们的蜕变。
恰克图的斗智斗勇是程元亮和汪宗昊第一次行商,去那种危险艰苦的地方本来就需要勇气,在那里还要做成生意对这两个少年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
而经过这次行商,程元亮挑起了家族的重担。
汪宗昊终于还是走上了行盐的路,靖州贩盐的凶险让他获得了成长,也筹集了强大的资本。
汪无竞宁可背负所有的误会和危险选择做“豹狗”,忍受屈辱改变了他的人生。
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共20页)
D.徽商在各地营建会馆的主要宗旨就是把徽商的力量结合起来,一共同追求商业竞争的成功。
11.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哪一项()
A.第一代徽商,大多一贫如洗,所以都有节俭思想,即使致富后还是不肯享受,甚至到了悭吝的程度。
B.徽商有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歙人江遂志两次经商(jīng shāng)失败,三次变卖所有家产,终于成功。
C.因为徽商主要经营盐、典、木、茶四大行业,所以利润极高,徽商大都很快致富。
D.徽商自身就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程度,他们既注重学习商业经营的理论,又注意总结商业理论的直接经历,这也是他们在剧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原因。
罗丹的石雕像?沉思?别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罗丹曾经解释说,他是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想〞,因此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
①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
②她那恬静、执着的沉思神情
B.今明两年要扩大医疗试点范围,完善相关政策,到2021年在全国农村根本建立新型农村医疗。
C.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汽车工业(gōngyè)通过强强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产业的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D.由于中国农业的“弱质性〞产业地位,加之在场供需方面,农民处于场信息不畅的弱势地位,作为工业原料和城居民必需品的农产品仍然低廉。
B.摩罗早年认同的是知识群体,渴望被知识分子接纳,后来发现知识人是如此丑陋。转而崇拜尼采式的个人主义,但又害怕孤独,忍受不住精神的寂寞,于是去归依基督。
C.物价(wùjià)“被下降〞,家里“被用水〞……小小介词“被〞,伴随着一个个看似荒唐绝伦的搭配,不经意间蹿红媒体。质疑、委屈、愤怒、调侃,借助“被××〞句式畅快淋漓地倾泻而出。
大清徽商观后感
大清徽商观后感大清徽商是中国传统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商业文化。
在参观大清徽商后,我深受启发,对传统商业智慧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我将从历史背景、商业模式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分享我的观后感。
大清徽商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
徽商的繁荣与安徽地理位置的优势和盐税专卖制度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安徽位于长江流域,交通便利,使徽商能够从古至今在交通运输、货物流通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
同时,盐税专卖制度使徽商掌握了盐业的经营权,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这些特殊背景使得徽商在中国商业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徽商的商业模式是其独特之处。
徽商以合伙制为基础,将资本、资源和风险进行共享,形成强大的商业联盟。
这种商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团队合作、共同发展”,通过多人共同投资、共同经营的方式,实现了商业风险的分散和利益的最大化。
徽商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他们通过成立同乡会、商会等组织来加强合作和交流,形成了庞大的商业网络。
这种商业模式在现代商业中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大清徽商的价值观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徽商注重诚信和慈善,他们秉承“以德为本、以商为荣”的理念,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他们注重回报社会,广泛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徽商还遵循“家族经营”的原则,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们讲究家族的声誉和家族的荣誉,世世代代经营兴盛,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商业成果,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在参观大清徽商后,我不禁思考现代商业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今社会,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竞争激烈。
然而,我认为徽商的商业智慧和价值观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
徽商的合伙制模式能够将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这符合现代商业中多元化合作和资源共享的趋势。
徽商坚持诚信和慈善的价值观,提醒着我们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徽商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醒我们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文化传统的弘扬和维护。
总的来说,大清徽商观后感让我对中国传统商业智慧和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徽商产业发展历程
徽商产业发展历程徽商产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安徽省的商贾因地理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而发展迅速。
他们以丝绸、茶叶和盐为主要贸易产品,经营范围从地方到全国范围。
清朝时期,徽商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帝国得以形成。
他们利用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商业网络。
徽商倾向于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经营,通过家族联合体来共同经营大规模商业活动。
这种经营模式使得徽商家族能够保持稳定的财富和商业影响力。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徽商产业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他们开始向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出口商品,同时引进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此时期的徽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徽商在20世纪初面临了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中国的政治动荡和战争,这导致了许多徽商丧失了财产。
另一个挑战是新兴的国有企业的竞争,这些企业享有政府的支持并具有更强大的资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徽商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徽商们开始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涉足各个行业,包括房地产、金融、制造业和物流等。
他们通过采取合资、合作和并购等方式,不断扩大业务规模。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徽商产业在21世纪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他们通过创新和多元化经营,实现了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
徽商们在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方面也表现出色,成为了社会贡献的引领者。
总而言之,徽商产业经历了历史的起伏和挑战,但始终保持着活力和创新精神。
他们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一个地域商业特色的崛起和演变过程,同时也体现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徽商发展历程2
徽商发展历程的研究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其亦儒亦商,辛勤力耕,享有“徽骆驼”的美称。
徽商居中国历史上十大商帮之首,徽商的活动范围更是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徽商悠久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研究,下面我们来窥探一二。
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但徽商的历史应该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衰亡于清末民国初,其发展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文房四宝、漆、木、茶叶,势力上还不能跟山西、陕西的商团相比。
阶段二,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中叶的100余年间是徽州商帮的的发家阶段。
由于政府对盐业政策的松动及社会农商皆本的风气加上徽商的艰苦创业、极好的经济效益观念、恰当的经营策略,使得“其货无所不居”、“足迹几遍天下”,可以说这一阶段奠定了徽商的基调,是其辉煌前的翘板。
阶段三,从康熙中叶到嘉庆、道光之际的一百数十年是徽商的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徽商的发展较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长江一线商业活动的扩大,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而长江流域正是徽商称雄的地方;(2)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更为密切。
之前提到的“黄山旧案”,他使徽商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仰仗封建势力,而入清以后,官商之间的结合则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阶段四,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徽商的衰落,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清道光十一年,两江总督陶澎,革除淮盐积弊,实行票法。
6年之间,不仅使过去商人亏欠的数千万两盐课得以销除,反增加收入以千万计,盐商利益受到重大打击。
二、清咸丰三年,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的王茂荫,认为要想钞法行得通,办得好,必须依靠商人,要给商人以运转的方便,也要给商人以优惠的利益.然而这个建议不但没有被采用,还受到严加斥责。
误以为其受到商人指使,这徉对经营钱业的徽商打击也很大。
学期论文:徽商商道的主要表现
学期论文:徽商商道的主要表现萌芽于东晋的徽商,在明中叶至清中叶三四百年间发展到鼎峰,以其人数众多、活动范围广、经营行业广泛以及资本雄厚的特点而称雄于商界,在中国经济史上谱写了精彩的一页。
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徽商虽然走向衰落,但其仍不失为明清以后对封建经济最具影响力的商帮之一,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徽商商道仍值得我们探索研究。
本文主要从商业道德、组织之道、管理之道、公关之道、市场观念和决策之道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注重商业道德受儒家仁本思想的影响,徽商在商业活动中特别注重商业道德,讲究“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心为质”,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一方面,诚实守信,义利并重。
徽商胸怀善心和良知,注重商业上的无形资产,认为商家与顾客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以君子取财有道为经营的信条和准则,坚持先义后利、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做到从仁义道德出发,追求正当的商业利润。
具体表现为经商时坚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奉公守法,信守契约,薄利竞争,甘为廉贾。
这种做法提高了徽商的信誉,博得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使徽商在生意场上左右逢源,处处受益。
如胡雪岩在创办胡庆余堂时亲笔写下“戒欺”匾,不仅是对于自己药店档手、伙计的告诫和警醒,也是他确立胡庆余堂的办店准则,那就是:真不二价、诚实心慈。
戒欺”是胡庆余堂以“江南药王”饮誉120年的立业之本。
另一方面,注重公益慈善。
儒商推崇“仁者爱人”不但要坚持在其致富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义之财,坚决不取”,最重要的是推崇“仁者爱人”,其致富后能够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积极行善事,广济博施,以回报社会,做到“义行天下”。
如赈灾济贫、兴修水利、修筑道路、捐资助饷、兴建书院祠堂、设置祠田义田等,这些义举既有利于国家,又造福一方、惠及宗族乡里。
从而让百姓对徽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扩大了整个商帮的知名度,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二、组织之道在组织结构上,徽商将宗族、商帮与行会相结合,加强了徽商的凝聚力。
阅读练习:徽商
阅读练习:徽商阅读练习:徽商历史上,徽商对促进沿江区域市镇的兴起与繁荣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明成化一直到万历的这段时间,是徽商特别是盐商获得长足发展的黄金时代。
唐宋间的江苏扬州,是江南较为繁华的都市之一。
明清时期,这里跃为以盐务为主的商业中心,徽商萃居维扬而牟取盐荚之利。
据光绪《两淮盐法志·列传》记载统计:自明嘉靖至清乾隆间,在扬州的著名客籍商人共有八十名,其中徽商就占六十名。
近人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说:“徽人在扬州最早,考其时代,当在明中叶。
故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
”《中华两千年史》的作者邓之诚也说:“扬州盐商至万历之后,日见兴盛,皆徽州人也!”明清时寓居扬州的徽商,以歙县人居多,—般被称之为“盐商派”。
他们人数众多,财雄势大,在两淮盐政八总商中,歙人“恒占其四”。
居扬徽商在服饰食用方面,确实是挥霍无度,同于王侯。
在购园建宅、设置书院、举办诗文会(馆),藏版刻书,以及营建戏馆等娱乐场所方面,他们也是不惜巨资,所费动辄数十万。
扬州素以园亭之盛甲江南,而这与居扬徽商的大规模投资分不开。
当年乾隆南巡时,在乾隆来扬州之先,徽商便大兴土木,“兴宫室,建园池,营台榭,屋宇相连,矗似长云。
”明清时居扬徽商促进了扬州在经济、文化、教育、市镇及园林建设诸方面进一步繁荣。
清人孔尚任说“东南繁华扬州起”,扬州在东南率先繁华,徽商是尽了大力的。
徽商以治盐业为“大者”而“藏镪百万”,促进了都市的繁荣,这主要是明中叶至道光年间的事情。
然而,徽商所经营的.项目中资格最老、时间最久、对繁荣都市影响最大的,还是茶叶、木材、典当、银号、“文房四宝”诸项目。
徽州茶商,至少在唐代就已出现。
唐人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提到:当时祁门县“业于茶者七八”,“给衣食,供赋悉恃此。
”宋代,徽州产茶地及品种增多,茶商更为活跃。
明清时期,徽州茶商在商界名声很大,“祁红”、“屯绿”闻名天下,国内一些大的市镇几乎都有徽州人开的茶庄。
晋商与徽商的发展史
晋商与徽商的发展史第一篇:晋商与徽商的发展史晋商明以前:晋地商业山西商业资本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代,晋南就开始发生了“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赞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商业交易活动。
隋唐五代又出现了漳州、太谷、平定、大同等新兴商业城镇。
“李唐起兵太原,定太原为北都,跨汾河两岸,商业繁荣.唐诗人韩愈有诗描绘:”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
从周秦到隋唐,尽管山西已出现一些大商人,但比较其它地方商人,并无突出地位,无一定组织.还未形成一种商人势力。
宋代”蜀南、南商、北商等都是有名的地方商人,其占近世商业中坚的山西商人、徽州商人,也大体在这时显出身手。
“宋代,山西地处北东边防,宋王朝所需战马大都依靠北方的辽来供应,而辽更需要宋的手工业制品。
公元996年在山西”边州置榷场,与藩人互市,“而”沿边商人深入戒界“进行贸易。
后来赵宋王朝怕危及自己的政权,曾几度下令闭市,但是事实上无法办到。
元代.虽然战争对工商业有一定破坏作用,但是元朝政权结束了宋、辽、金的割剧局面,特别是元代驿站的完备,使商业活动的地域扩大了。
从《马可波罗行记》可以看到”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获得巨额利润“。
明朝:晋商兴起晋商的兴起,首先是明朝”开中制“政策的实施,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当时已初具规模,这又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晋商逐步走向辉煌;此外,由于晋南一带地窄人稠,外出经商成为人们的谋生手段,晋中商人当时已遍及全国各地,北京城曾流行这么一句话:”京师大贾数晋人“。
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利益,晋商的商业组织开始出现。
起初由资本雄厚的商人出资雇佣当地土商,共同经营、朋合营利成为较松散的商人群体,后来发展为东伙制,类似现在的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山西商人作为地方性集团组织的出现虽在明代,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则在清代,其重要标志就是会馆的设立。
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
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徽商茶业是中国茶叶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清时期,安徽地区盛产大量优质茶叶,逐渐形成了以黄山、六安、祁门、贵池等地为中心的徽州茶区。
当时,徽商是中国最早进入茶叶贸易的商人之一。
他们通过自建商会、组织合作等方式,使茶叶贸易成为徽州地区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
徽商通过与江南商人的合作,将徽州茶叶运往江南地区,并从中取得了巨额利润。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茶叶的出口增加,徽州茶区的茶叶贸易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徽商开始转变经营模式,大量投资于茶叶加工工业,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茶叶加工企业。
同时,他们还积极引进新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设备,提升茶叶的质量,使徽州茶的声誉越来越高。
徽商还在徽州茶区建立了茶叶质量检验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茶叶规范,推动了徽州茶业的健康发展。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徽州茶业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
战乱和社会动荡导致生产和销售受到限制,很多茶叶企业无法正常运营。
然而,徽州茶业逐渐恢复并繁荣起来,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和茶叶市场的逐渐扩大。
改革开放以后,徽商茶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企业开始引进国外的茶叶加工设备和技术,不断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
徽州茶的销售市场也扩大到了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徽商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同时,徽商还积极参与茶叶贸易和茶叶文化的推广活动,为提升徽州茶的知名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以来,徽商茶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徽商开始注重科技创新,推动茶叶产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了茶叶的销售渠道。
同时,徽商还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徽州茶文化,组织举办各种茶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消费者对徽州茶的认知度和喜爱度。
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徽州茶区商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智慧。
同时,徽商茶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茶农的辛勤耕作。
徽商茶业不仅为中国茶叶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徽州地区经济繁荣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吴楚贸易成为徽商重要的贸易活动
中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明代以前主要是南北交流 , 之后才逐渐转为以东西交流为主导, 这其
[ 基金 项 目]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民 间 藏 600 年 徽 州 归 户 文 书 的 调 查、 整 理 与 研 究 ( 1368 —1949 ) ( 14BZS013 ) 。 [ 20150522 收稿日期]
“绫绸之业, 载, 苏州的 宋元之前, 为郡人为之。 至明熙、 宣间, 邑民始渐事机丝, 犹往往雇郡人织 挽。成、 弘以后, 土人亦有精其业者, 相延成俗。 于是盛泽、 黄溪四五十里间, 居民乃尽逐绫绸之
瑡 瑏 “常、 ” 利。 入清以后, 作为吴地重镇的苏州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国的丝棉织业的中心, 昭两邑岁产布 匹计值五百万贯。通商贩鬻, 北至淮扬、 及于山东, 南至浙江, 及于福建。民生若无此利赖, 虽棉、 稻 瑢 瑏 ” “ ( 嘉定) 种稻之田十不及二, 两丰, 不济也。 所征本色尚不足以舂办白粮及存留等项。 则是十余 瑣 瑏 ” 万石漕粮, 非取之小民织作, 必籍之花、 豆贸易。 经济结构的变化, 到了明代后期, 苏浙一带粮食
十六顷十七亩, 内有板荒田地一千三百零一顷九十亩 , 其宜种稻禾田地止一千三百十一顷六十亩, ⑦ , “明洪武初, ” 桑树的种植 堪种花、 豆田地一万零三百七十二顷五十亩 。 六县( 长州、 吴县、 吴江、 昆
⑧ 。据 ……弘治十六年, 山、 常熟、 崇明) 载桑一十五万一千七百零七株, 农桑二十四万九百零三株 ” , “江南棉布手工业最初兴起于松江府, 日本学者藤井宏的研究 后来逐渐扩及于其周围的诸府县。 ⑨ , 明代中期, 苏州府嘉定、 常熟二县等的棉布业早就脍炙人口 ” 到了明代中后期, 几乎是全国各地 ⑩ ” 丝绸业, 都用吴地生产的布匹, 如江西省“民间所用细布, 悉从苏、 松、 芜湖商贩贸易。 据方志记
· 44·
中, 经济上的吴楚贸易地位显赫。 吴楚之间, 除了有长江中下游天然黄金水道的便利交通运输外 , 更有极大的物货盈缺互补。位 ; 但到了明代中 于长江下游的吴地苏浙, 在两宋以前, 曾被称为天下粮仓, 有谚语“苏杭熟, 天下足 ” 期以后, 苏浙的稻谷等粮食产量愈趋减少, 天下粮仓的地位消失。 导致的原因, 主要有二: 其一, 明 代中期以后苏浙地区的耕地尤其是人均耕地在日趋减少 。以苏州府为例, 明弘治十五年苏州府田 亩总数为 15524997 亩, 人均 7. 58 亩, 但仅仅是过了 76 年, 到了明万历六年, 总亩数就减少到了
瑏 瑧
汪夭泽
金亦美 余文远 , , 循礼坊是属于汉口的正街, 李氏兄弟所卖的是“祖遗 ” 的“基地 ” 边上还是“茅蓬人户 ” 可见 当时汉正街还是不够繁荣, 市政建设上还处在乡村到市镇的过渡期。 当然, 谢氏买下了这些土库 、 , “ ” ” ” , 、 “ 、 “ 楼 茅蓬等 大都是要 填基改造 而是要改 填基盖造 移旧造新 的 并且还都不是为了居住, 造成店面屋, 这实际上就是加快了汉口的市镇化进程 。汉口之为“九省通衢 ” 的商业重镇地位也该 是在康熙年间真正形成的, 吴楚贸易的黄金时期也该是从康熙年间才开始的 。对此, 徽商有着自己 。《汪元长和谢胪一立议合同》 突出的贡献 其中心议题 反映的就是徽商从事这种吴楚贸易的具体 , “合议” 就是两位当事人 如何将苏州的绸布等货发来汉口, 而又将汉口的粮食等货发往苏州, 以有 无互通, 共同获利。 “吴楚贸易”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说的 是指吴地和楚地在同一个逻辑的经营过程中实现的相互 贸易。在明代, 徽州商人在吴地和楚地从事经营的人很多 , 但在这两地从事经营的主体一般还是在 逻辑上各自独立、 分离的, 无非是此人在吴地经营, 彼人在楚地经营, 他们分属于各自的经营主体, “吴” “楚” 其 与 的概念还仅是经营所在地的概念, 不是指吴楚之间的相互贸易。 当然, 也有同一个 徽州商人既经营于吴地也经营于楚地的 , 但以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看, 在清代之前, 即使是 “吴” “楚” 同一个徽州商人曾经经营于吴和楚 , 但其 与 的概念在同一逻辑的经营行为过程中还是分 离的, 具体表现就是两地的经营在时间上的分离和在所经营事项上的分立 。 如休宁商人汪浩, 其 “父文晟输粟助边, 拜民爵一级, 生子两人, 长曰濂, 次即公。年十四, 父早世, 公与兄即勉勉修父所 。 , “交欢吴越缙绅士 ” , 为业 ” 楚人士争交 明正德年间他转至吴越之地经商 嘉靖时再“转在楚蒲圻, “倦游, , ” 欢者复如吴越。 他 谢楚客归” 但许多财产还是留在了楚地, 交由楚人耕种, 族谱 嘉靖后期, : “先大父买蒲圻膏腴田凡七所, 记载到 各置庐舍, 招丁夫耕牧其上。 及公一日乃以七舍地券还故 : ‘我家大鄣之下, 主, 以七秉谷给散丁夫曰 有先世之田庐在焉, 足以蔽风雨而供厂粥, 奈何越在数 : ‘犹望汪次公也。 ’ 千里而西其亩哉。楚人壤终楚人耕耳, 而我何有乎? ’ 楚人至今以为美谈, 曰 居 · 46·
瑤 瑏 ” 数百万生灵遂为沟中瘠, 吾一念间有所不忍耳。 明代中后期以后, 楚地成为了天下公认的粮仓, 为长江下游地区及全国其他地区主要的粮食供
给地。因此, 吴楚两地互通有无, 开展贸易, 获利巨大。 徽州商人在明初施行 “开中法” 时, 是热衷于南北贸易的。生活在明代中期的歙县人汪道昆就 : “吾家自曾大父以上, 写道 率孝悌力田, 自大父亢贾, 始宗盐筴。 世大父亦罢北贾, 与大父俱相与 瑏 瑥 ” 之后, 起瓯括, 徙武林, 业骎骎起。 徽商散布在全国各地贸易, 包括海上贸易。 明代后期以后, 吴 楚之间的贸易显重时, 徽州商人则是积极应变, 把握了时代发展之脉搏。但徽商真正大规模地从事 和热衷于吴楚贸易, 还是在入清以后, 甚至是在清康熙的中期才真正实现在经营方式上的转变 。 赖于长江水系的吴楚贸易有两个重镇 , 吴地是苏州, 楚地是汉口。 苏州开发很早, 自不必说。 “九省通衢之地 ” , 而汉口, 后来被称作 在楚地的商业贸易中地位显赫。 汉口是在何时才真正成为 一个商贸重镇的? 对此, 汉口正街的形成与繁荣该是标志。这里, 我们仅凭 20 世纪 90 年代由华夏 地方志研究所和武汉市硚口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管理委员会编纂的《汉正街市场志 》 就可以得知: “明代初年, 汉阳城内府、 县治所同在。 其时, 今汉口地域只是汉阳城外的一片芦滩, 汛期汪洋一 片, 汛后漫滩芦荻, 禽兽栖息, 鲜见人迹。……至天顺年间 ( 1457 年 - 1464 年) 始有零星居民迁入, ” 择墩台、 高地筑室定居。 至明嘉靖二十四年, 汉口在籍居户达到 1395 户, 约 7000 余人; 开始形成一 · 45·
DOI:10.13469/ki.zgshjjsyj.2015.04.006
但既有的徽商研究成果, 徽商的研究, 目前的成果颇丰 ① , 多是笼统一体地看待徽商, 历时性上 不分徽商本身发展的阶段性, 共时性上不管徽商群体分布的区域性。 实际上, 就经营方式而言, 明 代的徽商与清代的徽商就有许多的不同 , 体现出了一种发展变化。 ② “伯山书屋 ” , 在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中, 珍藏有一户《清康熙中期旅汉口谢氏徽商文书 》 “新安人” 谢胪一自康熙七年至康熙四十四年, 在湖北汉口置买房产、 店 系一册置产誊契簿, 上抄有 屋, 参与兴建新安会馆、 开辟新安街, 从事商业合作和资本借贷的一些契据 、 合同、 借条等, 其中有一 《汪元长和谢胪一立议合同》 , 份 原文如下: 立议合同汪元长、 谢胪一, 向因两家各有绸布店业开立汉镇, 历年收看客货, 以致获利 艰难。今两家情同志合, 议请谢占武兄坐庄苏州, 置买绸布等货。开单下苏, 公同酌议: 各 开各店应用之货, 以便配搭发卖; 所买之货来汉, 照单均分, 毋得推委; 在汉置粮等货下苏, 得利照本分息。在苏对会亲友银两置货, 倘货未到, 而会票先至, 各照来信会票应付。 其 有货来, 或要多收者, 照苏原价加利三厘钱, 以补少收之家。 又, 在汉两店来往, 议定现兑 银两, 加利五厘钱。庶彼此通融而攸远矣。但两地买卖货物, 不得恂私肥己, 倘有此情, 神 明鉴察。今欲有凭, 立此合同二纸, 各执一纸存据。 计开: 一议谢占武兄俸金九五色银三十两 一议公帐之银无得代亲友买物 ③ 内容却极为丰富, 以 这是一份典型的商业经营合同书 , 订立时间当在清康熙中期。 文字不长, 此为线索, 我们可以看到, 至少是在清康熙年间, 徽商的经营方式上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一五年第四期
清代徽商在经营方式上的变化
— — 从《清康熙中期旅汉口谢氏徽商文书 》 — 说开来
刘伯山
(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 , 安徽 合肥 230039 ) [ 内容提要] 徽商的经营方式在清代以后发生了许多变化 , 具体表现在: 吴楚贸易成为徽商重要的 贸易活动、 行商和坐贾开始内在有机结合 、 经营实体间的团结协作得到强化 。徽商之所以能够在清中期 时称雄中国商界, 该与它的经营方式转变有关 。 [ 关键词] 徽商; 经营方式; 清代; 变化; 吴楚贸易 [ K249 中图分类号] [ A 文献标识码] [ 1000422x( 2015 ) 04004411 文章编号]
“明天启、 崇祯年间( 1621 年 - 1644 年) 汉水南岸商民逐渐集中于北岸沿河高坡地段 , 居 个商镇; 至 — —汉正街的雏形基本成 仁、 由义、 循礼、 大智等坊区逐渐形成繁华的街市。 汉口镇的古老街区— ” 清政府将汉口巡检司由汉水南岸迁至北岸, 汉口镇的正街也称官街才正式形 型。 到清康熙年间, , “至此人们不再把汉水水口的南北两岸通称为汉口 , 成 而是把汉口作为北岸的专称。 汉口、 汉阳
④ 9295950 亩, 人均 4. 62 亩; 再到了清嘉庆二十五年, 总亩数只有 6256186 亩, 人均只有 1. 05 亩了。 经济结构的变化。宋以后, 苏浙的经济逐渐由过去的粮食生产转向丝棉纺织业, 大量的耕地 其二, ⑤ “元至正间始传此种。 太仓东乡土高, ” 种植了棉花、 桑树等经济作物。以苏州为例, 棉花是 最宜。 ⑥ “嘉定实征田地凃荡共一万二千九百八 “州地宜稻者亦十之六七, ” 至明代后期, 太仓 皆弃稻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