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实务考试的建构与实证研究
行政领导考题
行政领导考题(三)行政领导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行政领导者(素质、风格)、领导行为(决策、用人)进行实际调查,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与研究,探求行政领导的特点与规律。
在研究过程中尽量运用科学的手段和信息技术。
——用事实说话,避免主观臆断2、历史研究方法用历史的观点对行政领导活动进行观察和研究。
注重考查领导和行政领导学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3、案例研究法选择有典型意义的行政领导活动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吸取经验、接受教训。
内容可以非常广泛,比如决策的过程、方法或经验,领导方法或艺术,等等。
4、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行政领导体制、模式等行政领导问题的比较分析,研究不同政府间在行政领导理念、原则、职能、体质、方式与手段等方面的差异,探求实现行政领导的民主与高效的途径和方法。
运用这种研究方法要特别注意不同对象之间的可比性与可比程度。
(四)领导和管理的区别(1)职能不同(约翰·科特在《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管理的职能:计划和预算、企业组织和人员配备、控制和解决问题。
领导的职能:确定企业经营方向;形成联盟,对远景目标形成共识;激励和鼓舞(2)目的不同领导的目的是实现变革,管理的目的是是维持秩序。
美国学者班尼斯:领导的职责是做正确的事,即关注目标、方向。
管理的职责是把事情做正确。
(3)学科领域不同管理需要借助科技和工具,更规范更科学、更普遍,是一门科学。
领导则需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人文特征,需要灵活性、魅力、适应性,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由此推论论,领导者多为人文、社科学者,而管理者则可能会是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
(五)试述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与配置领导权力的行使是以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为前提的,因为领导权力的行使必须首先立足于有序的组织机构,即所谓的在其职谋其政。
(1)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社会大系统诸要素的互动中探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实证主义与理论建构的比较研究
实证主义与理论建构的比较研究前言:实证主义和理论建构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强调基于经验的观察和定量数据,而理论建构注重理念、观念和理论框架。
本文将比较这两种方法,并探讨它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一、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是一种基于经验观察和验证的研究方法。
它的核心理念是研究现实世界,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理论假设。
实证主义的准则是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1.1 实证主义的特征实证主义研究特征如下:首先,强调客观性和中立性。
研究者致力于从研究对象中获取客观、中立的数据。
其次,关注定量数据。
实证主义强调使用量化方法来收集数据,以便能够应用统计分析。
再次,注重归纳和演绎。
实证主义通过研究事实现象,提出一般性原则和理论,然后验证这些理论是否适用于不同情况下。
1.2 实证主义的优缺点优点:实证主义的优点在于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这种方法重视实证数据和统计分析,使得其研究结果具有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
此外,实证主义通过大样本调查和数据分析,能够提供全面、客观的结论,并用数值进行解释和表达。
缺点:实证主义的缺点在于其过度的关注定量数据,忽视了个体和社会的复杂性。
此外,实证主义方法容易产生统计误差和片面性。
实证主义也容易被时间和空间的变迁所限制,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解释力相对较弱。
二、理论建构研究方法理论建构是指构建理论框架、概念、观念来解释现象和预测现象的研究方法。
理论建构强调理念的创新和理论的演绎。
2.1 理论建构的特征理论建构研究的特征如下:首先,关注抽象概念。
理论建构通过社会理念和概念的创新,建立理论框架来解释和预测现象。
其次,强调逻辑合理性。
理论建构的研究结果要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以确保理论的合理性和一致性。
再次,注重演绎和应用。
理论建构通过理论框架来推导结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况中。
2.2 理论建构的优缺点优点:理论建构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和广泛适用性。
相比于实证主义,理论建构更加注重理念和观念的构建,可以较好地解释和预测复杂的社会现象。
报告撰写中的实证和理论研究融合技巧
报告撰写中的实证和理论研究融合技巧引言在报告撰写过程中,既需要对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和归纳,又需要结合理论研究进行论述和解释。
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详细讨论实证和理论研究在报告撰写中的融合技巧。
一、明确问题与目的在撰写报告之前,首先要明确问题与目的。
实证研究注重收集和分析数据,理论研究主要关注理论框架与概念构建。
因此,明确问题与目的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实证和理论研究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以便更好地进行融合。
二、数据收集与文献综述在进行实证研究时,数据收集是关键步骤。
而理论研究则需要进行文献综述,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分析。
为了实现实证和理论研究的融合,可以将数据收集与文献综述相结合,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寻找实证与理论研究的共同点与联系。
三、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对比与分析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研究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撰写报告时,可以通过对实证和理论研究的对比与分析,凸显两种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并找到相互补充的点。
例如,实证研究可以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而理论研究可以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和推理。
四、概念与理论建构在进行报告撰写时,概念与理论建构是重要的一环。
实证研究需要明确研究对象与概念定义,而理论研究则需要建构理论框架。
在融合实证和理论研究时,可以通过对概念和理论的共同关注点进行深入思考,以形成有机的整体框架。
五、实证结果的解释和理论推理实证研究常通过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一系列结论。
而理论研究则常通过推理和解释来对实证结果进行解读。
在报告撰写中,可以通过将实证结果与理论推理相结合,力求给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这样不仅能使报告更具说服力,也能提升报告的学术性和实用性。
六、理论验证与实证验证的结合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验证是重要的环节。
在融合实证和理论研究时,可以将理论验证和实证验证有机结合,相互印证。
通过在报告中展示理论验证和实证验证的关联,可以提高报告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结论在报告撰写中,实证和理论研究的融合技巧是非常关键的。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 第五章 领导
四、领导理论
第一类是特性理论,集中研究领导者应有的个性特征;第二类是 行为理论,集中研究领导者的工作作风和领导行为对领导有效性 的影响;第三类是权变理论,集中研究不同情况下采用何种工作 作风和领导行为效果最佳。
(一)领导特性理论
• 对领导特性的研究,主要是试图分析领导者所具有的品质,也就是那些能够把领导者从非领导者中区分出来的个 性特点。
(3)被领导者的服从
领导者所拥有的权力, 是以被领导者的追随与 服从为前提的。
(4)其他因素
他因素包括管理工作的 性质、环境等。
3.被领导者追随与服从心理分析
领导权力的实现过程是一个领导者作用于被领导者的过程。
(1)对正统观念的认 同
(2)对利益的追逐
(3)基于恐惧心理
4)理性信从 (5)感情因素 (6)自我实现
(2)激励因素(motivation)。这属于和工 作本身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主要包括工作 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成就感, 工作挑战性,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 奖励,工作发展前途,职务上的责任感等。
2.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1)要善于区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两类因素,对于 保健因素(如工作条件、住房、福利等)要给予基本的 满足,以消除下级的不满。
(2)低关系,高工作行为。这种行为重视工作而 不重视对人的关心,属于强制管理的行为。
(3)高关系,低工作行为。这种行为重视对人的 关心而忽视工作管理,可以认为是一种亲情管理行为。
(4)高关系,高工作行为。这种行为既关心员 工,又重视工作,是理想的领导行为模式。
3.管理方格图
1)1.1:放任式管理。领导者既不关心工作,也不关心人,是 一种不称职的领导。
1.需要层次理论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实证主义与理论建构的比较研究
实证主义与理论建构的比较研究简介实证主义和理论建构是社会科学领域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倡导以观察和实证的方式来研究现象,追求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而理论建构则强调对理论框架的构建和解释,致力于揭示深层次的结构和规律。
本文将比较分析实证主义和理论建构的基本原理、方法论、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等方面的差异,并给出一些实际案例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
一、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康特、马克斯·韦伯和波普尔等。
实证主义主张通过可观察的经验事实和定量的数据来验证理论,并将科学研究的内容限定在客观可测量的领域。
实证主义注重实证研究方法,并将其发展为四个步骤:观察、归纳、理论构建和验证。
观察是实证研究的起点,通过对现象的直接观察和记录,研究者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
接着,在大量的观察数据的基础上,研究者通过归纳的方法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提炼出一般性的理论。
最后,通过验证理论的预测,实证主义能够判断理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证主义的优点在于强调基于事实的研究方法,更加客观准确,使得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此外,实证主义的研究对象广泛,不同学科领域都可以应用。
然而,实证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证主义忽略了主观因素和文化背景对现象的影响,使得研究结论可能对某些特殊情境不适用。
其次,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缺乏充分的解释能力,无法涉及到深层次的结构和规律,仅能呈现现象的表面。
二、理论建构与实证主义不同,理论建构强调理论框架的构建和解释,以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
理论建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克思、伯克、韦伯等。
理论建构强调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通过对不同层次的理论概念和逻辑结构的归纳总结,来解释具体的社会现象。
在理论建构中,理论的构建是基础和核心。
研究者通过对丰富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构建出一个有逻辑体系、有内在一致性的理论体系。
然后,根据构建的理论框架,研究者通过对具体现象的解释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和结构。
行政管理理论实务自考科目
行政管理理论实务自考科目一、行政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是行政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许多关于行政组织、行政决策、行政绩效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行政决策理论行政决策是指政府或行政机构在制定政策、规划项目、解决问题时所做出的选择。
行政决策理论主要包括了决策者的认知过程、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的方法与技巧等内容。
行政决策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者的决策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管理问题。
2. 领导力理论领导力是行政管理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它涉及到领导者的能力、行为、特质等方面。
领导力理论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有效领导的本质,探讨领导者如何激发团队的潜力,提高组织的绩效。
3. 绩效评估理论绩效评估是衡量行政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对工作成果、过程、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为组织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绩效评估理论的研究有助于完善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
二、行政管理实务行政管理实务是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它包括了许多与行政工作相关的具体操作技能和方法。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组织管理实务组织管理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它涉及到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组织管理实务主要包括了组织设计、招聘管理、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技能。
2. 沟通与协调实务沟通与协调是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技能,它涉及到上下沟通、部门之间的协调、冲突管理等方面。
沟通与协调实务主要包括了谈判技巧、沟通技能、团队建设等内容。
3. 政策制定与执行实务政策制定与执行是行政管理中的核心工作,它涉及到政策分析、立法过程、政策执行等方面。
政策制定与执行实务主要包括了政策研究、政策评估、政策实施等具体操作方法。
在行政管理理论实务这门课程中,学生需要系统学习行政管理的理论知识,掌握行政管理的实践技能,培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因此,针对这一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展开:1. 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在行政管理理论方面,学生需要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掌握行政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培养对行政管理理论的扎实的理论基础。
行政管理理论与实务行政领导
第18页/共37页
第三节:行政领导艺术
• 一、领导艺术的涵义与特点 • (一)行政领导艺术:整个领导科学的组成部分,属于领导科学的方法论范畴。具体地说,它是指行政领
导者在行政领导活动中,为有效地达成目标而零活运用的各种技巧、手段和特殊方法,它是领导者智慧、 学识、才能等的综合反映,是领导者的素质、能力在方法上的体现。它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和领导活动的 各个方面。
第23页/共37页
• (一)与上级建立“和谐”的关系。与上级建立和谐的关系,既要坚持原则,又要 讲究方法。要把原则性与方法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 一是主动了解上级 ; • 二是经常沟通思想,及时汇报工作 ; • 三是服从领导,积极配合 ; • 四是严格要求自己,创造性工作
第24页/共37页
• (二)与同级建立“和睦”的关系。同级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协调同级关系的多样 性。要建立同级关系之间的和睦关系,主要坚持如下几点:
第11页/共37页
• 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又强调:“权力不宜过分集中。 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 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也是在新的 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行集体领导在我们国家行政事务起着主 要的领导作用。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实行集体领导更有它重要意义。
运时——勤政之道
• 时间就是效率。这是现代化社会的最大特点。领导者运用好自 己的时间,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凡有作为的行政领导,都 十分吝惜时间,讲究运用时间的艺术。
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的关系与方法
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的关系与方法1. 引言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两个重要的环节。
理论建构是指根据已有的观察、实验和统计数据,通过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构建起一套用以解释现象和预测未来的框架或模型。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的数据,验证或修正已有的理论模型。
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的关系与方法展开探讨。
2. 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的关系理论建构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它提供了解释现象和预测未来的框架。
理论建构可以是归纳的,即通过已有的观察和实验数据,总结出普遍规律或概念。
理论建构也可以是演绎的,即通过逻辑推理,从一般原理中推导出特殊结论。
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理论建构都需要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实证检验。
实证研究是对理论的验证或修正。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的数据,来检验已有理论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实证研究可以是定性的,通过详细的描述和解释来理解并解释现象。
实证研究也可以是定量的,通过数值分析和统计方法来验证或修正理论。
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实证研究都需要有可靠的数据和合适的分析方法。
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理论建构需要实证研究提供的数据来验证或修正已有理论,而实证研究则需要理论建构提供的框架来进行研究设计和解释研究结果。
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是一种循环的过程,不断地推进科学研究的进步。
3. 理论建构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理论建构方法:3.1 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的归纳总结,得出普遍规律或概念的方法。
它从具体的实例出发,通过总结和归纳,逐渐推导出普遍的理论。
例如,通过观察多个案例,总结它们的共同特点,得出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
3.2 演绎法演绎法是通过逻辑推理,从一般原理中推导出特殊结论的方法。
它从已有的理论原理出发,通过逻辑上的推理,得出特定的结论。
例如,从一个普遍的原理出发,通过推理得出特定的预测结论。
3.3 模型构建模型构建是一种用来表示和解释现象或预测未来的形式方法。
建构试题研究框架,明确备考教学思路
建构试题研究框架,明确备考教学思路目录一、建构试题研究框架 (2)1.1 明确研究目的与意义 (3)1.1.1 提升教学质量 (3)1.1.2 培养学生能力 (4)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2.1 试题类型分析 (7)1.2.2 题型特点研究 (7)1.2.3 考试趋势预测 (9)1.3 研究流程设计 (10)1.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1)1.3.2 分析与解读 (12)1.3.3 教学建议提出 (13)二、明确备考教学思路 (14)2.1 教学目标设定 (15)2.1.1 知识与技能 (16)2.1.2 过程与方法 (18)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8)2.2 教学内容安排 (20)2.2.1 核心知识梳理 (21)2.2.2 重点难点突破 (22)2.2.3 拓展延伸与整合 (23)2.3 教学方法选择 (24)2.3.1 讲授法 (26)2.3.2 讨论辩论法 (27)2.3.3 实验探究法 (28)2.3.4 多媒体教学法 (29)2.4 教学评价实施 (30)2.4.1 形成性评价 (31)2.4.2 总结性评价 (33)2.4.3 自我评价与互评 (34)三、结论与展望 (34)3.1 研究成果总结 (35)3.2 存在问题与不足 (35)3.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7)一、建构试题研究框架在教育领域,试题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试题研究,我们首先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试题研究框架。
这一框架的建构应基于对教育目标、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的深入理解,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认知特点。
明确研究目的:首先,我们要明确试题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这包括了解试题的难度、区分度、知识点覆盖面等,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试题研究还有助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选择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常见的试题研究方法包括测试卷编制、试卷分析、统计分析等。
《全球华语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简介
《全球华语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
【年(卷),期】2022()9
【摘要】《全球华语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刁晏斌教授独撰,华语教学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全书共35万字。
作者认为,全球华语研究可以而且应该从“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两个维度展开,而此书正是对这两个方面的深入探讨。
作者试图通过相关的思考来参与全球华语研究的顶层设计,同时也对相关的实施路径和具体方法进行探索。
总体而言,此书既具有立足现实的当下性,更具有放眼未来的前瞻性。
【总页数】1页(PF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体育院校专项理论教学模式及实证研究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过程的几点启迪——读《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后记
3.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简介
4.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研究生英语教育改革研究——评《英语教育硕士生研究能力建构的实证研究—社会文化活动理论视角的解释》
5.专业集群建设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评《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过程的几点启迪——读《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后记
《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文综合版 ) 和 汉
J1 0 9第 2 u. 0 2 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六期
总第 6 2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过程的几点启迪
— —
读 《 知识建构研究: 从主义到实证》后记
徐方
(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系 浙江杭州 301) 108
L 捅 璺 J 本文由 强博士《 辛自 知识建 构研究:从 主义到实 证》一书出 正如有人所言:有多少个建构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建构主义理论。 《 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一书主要概括了目前建构主义理 本观点,得 出一些对从事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启迪 。 论的三个主要流派: 激进建构主义、 社会性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论, L 键词J 关 建构主 义;建 构主义 学习 理论: 过程 教学 这些流派至少在 以下三个方面有共 同的观点:第一 ,知识是主动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 引起了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第二 ,知识 只是个人经验 的合理化 ;第 尤其是最近的 2 O多年,建构主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流派 三,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 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 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 书有机结 首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 合了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关于知识建构规律的实证研究,观点独 动接受的。早在公元前六世纪, 希腊哲学家芝诺芬尼 ( eohns X npae) 到、内容丰富、论证深入,不仅对该领域的研究有学术贡献,还对 就 已认识到人不可能得到真知 ( 有关上 帝或世界的真理 ),因为人 建构主义教育实践的开展和教师发展有启发意义。林崇德教授在序 的所有知觉与判断都会受到个人生活经验和态度的影响;现代美国 言中认为,‘ 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一书有如下三个特点: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倍尔 ( .. uue,17 ) D PA sbl 98 也非常强调学习者先 首先,敢于 “ 务虚”地进行理论研究,就建构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前 知识 经验的作用,认为有意义 的学 习就 是把 新知识和原有 知识联 和现实需要、其理论来源和当代流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可 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此,如果没 以帮助我们廓清建 构主义的本来面 目和发展趋 向。然 后,以此为基 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的,主体也不 础走上 “ 务实”的路线,以认知特别是数学认知的有关理论和方法 会对 别人传递 的知识原封不动地全部照 收。主动的关键就在于 主体 为基础,探讨了知识的微观建构问题,这是一次重要的尝试,将为 会根据 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来衡量他人所提供的各种知识并赋予其 今后更广泛地探讨知识建构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最后,还考 意义,因而在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所认为的,可以通过教师的讲 虑到了 “ 实用 ”问题 ,如研究建构主义教学评估 的方 法,探 讨如何 解把知识 的意义 直接 传输给学生是不可能 的,知识的意义必须 要靠 成为建构主义教师,这都对教育实践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 学生根据其个人经验主动建构。由此可看出,建构主义理论的这一 就该书主要阐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该理论之上的教学观进行了 观 点,颇 具辩证法 的思想,它非常强调人 的主动 性,同时 由此也 引 些梳理和进一步的探索。 伸 出第二 个观 点。因为个体先前的知识经验毕竟 是十分有限 的,也 建构主义的实质 就是说,我们是在根据 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 建构主义 (osut i cnt cv 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 而我们也就无法确定我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 r is 追溯 至瑞士的皮亚杰 ( Pae)。他 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 响的 照,所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而是个 J・ i t g 位心理学家。皮亚杰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 人经验 的合理化 。 童 的认知发展。他认为 ,儿 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的过程 中, 其次,建构主义理论虽然强调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而且只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但这种建构也不是随意的任意建构,而是需 儿童有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 “ 同化”与 “ 顺应”。 要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 同化是指 把外部环境 中的有 关信 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 已有 的认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知结构 ( 也称 “ 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 建构主义是学 习理论 中行 为主 义发展到认知主义 以后的进一步 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 发展。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 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 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 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 ( 图式扩充),而 因素;强化一 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行为主义的客 顺应则是认知 结构性质的改变 ( 图式改变)。认知个体 ( 儿童 )就 观 主义观反映在教学上 ,认 为学 习就 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 与反应之 是通过同化与顺应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 间的联结的链 ,教育者 的 目 标在于传 递客观世界 的知识 ,学习者的 去同化新信息 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 的认 知状 态;而当现有 图式不 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 能同化新信息 时,平衡即被破坏 ,而修 改或创造新图式 ( 即顺应 ) 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者根本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 的过程就是 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 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 同化与 解 及心 理过程 。 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 “ 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循 认知主义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态度。他们认为世界是由 环中得到不 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这 就是皮 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 客观实体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他们与行为主义者的不 基本观点 。 同之处在于确定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 ( 知识及其结构)内化 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是在近一二十年,目前该理论流派众多, 为其内部的认 知结构 。
情景领导理论与实务
情境领导理论与实务领导是影响他人行为的一种过程,它是通过与部属于起努力去实现员工个人和团队的整体目标。
“情境领导”的创始人为保罗.赫塞博士与肯尼思.布兰查德博士。
它是指在领导和管理公司或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而改变领导和管理方式。
一、情境领导的三项技巧:(一) 对下属进行诊断,准确判断下属当前处理何种阶段。
(二) 灵活使用有弹性的领导形态。
(三) 与下属建立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二、 业发展中能力与意愿的关系:D4 D3 D2 D1会干阶段 不会干阶段(可以让员工单独做) (不能让员工单独做)D1阶段:高意愿、低能力阶段,即没信心、没能力阶段。
这一阶段的需求:培训、关心、指导 1、 肯定其工作热情和可转移技能。
热情技能上升 热情下降技能热情技能技能上升 热情上升能力 意愿2、明确岗位目标和“做好工作”的标准。
3、个人表现的绩效是怎样收集和反馈。
4、在这工作的不成文规定。
5、工作任务和组织的相关情况。
这一阶段的对策:1、动手能力训练。
2、制定行动计划,说明工作怎样做、何时及跟谁一起做。
3、制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计划。
4、告知工作任务的优先顺序、主次与轻重缓急。
5、明确工作范围、权限责任。
6、经常得到工作结果的反馈。
D2阶段:低意愿、中能力阶段,即有信心、没能力阶段。
这一阶段员工需要多关怀,要关注培养,这时候员工跳槽的可能性最大。
这一阶段的需求:肯定进步、培训、沟通、教练。
1、工作任务、目标明确2、工作考核清楚3、经常得到反馈、及时得到赞扬。
这一阶段的对策:1、允许出现犯错,有人解释为什么。
2、多鼓励承担任务3、有机会表达其顾虑4、有机会参与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
D3阶段:中意愿、高能力阶段,即没把握、有能力阶段。
这一阶段的需求:参与、支持、肯干1、平易近人的良师或教练2、有机会表达其顾虑3、得到发挥解决问题能力的支持和鼓励4、希望客观的评价其能力以建立其自信心5、高水准的能力和表现能得到认可和肯定6、清除实现目标障碍D4阶段:高意愿、高能力阶段,即有信心、有能力阶段。
实证研究与理论建构
实证研究与理论建构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实证研究强调通过观察、实践、实证数据等方法来验证假设和理论,从而揭示客观规律;而理论建构则是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构建出理论框架或模型,以解释现象、揭示内在机制。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实证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实证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对现象、问题进行观察、测量、统计等分析的研究方法,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基于事实的分析:实证研究通过对实际数据和现象的观察,能够忠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
2. 真实问题的解决: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和规律,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社会和个体提供参考。
3. 知识的积累和进步:实证研究可以在事实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探索,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1.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运用统计方法进行量化,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调查、统计分析等。
2.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注重对个案或小样本的深入分析,通过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获取详细的描述性数据。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个案的深入理解和情境的细致观察。
二、理论建构的过程和方法理论建构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和抽象,构建出理论框架或模型,以解释现象和揭示内在机制。
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归纳总结:通过实证研究的结果,归纳和总结出一般规律、趋势或者特点,从而建立起理论基础。
2. 概念定义: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关系用概念进行定义和测定,明确研究的范畴和内涵。
3. 假设建立:基于实证研究的发现,提出理论假设或预测,用以解释现象和案例。
4. 模型构建:将概念和假设进行组合和链接,构建出理论模型或框架,以更好地解释和研究复杂现象。
理论建构的方法主要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1. 归纳法: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的观察和总结,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理论规律和模式。
西藏自治区考研管理学复习资料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精讲
西藏自治区考研管理学复习资料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精讲西藏自治区考研管理学复习资料-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精讲一、导言在现代社会,领导力作为管理学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组织机构的成功运转至关重要。
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对于想要在管理学领域取得成功的考研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将重点围绕领导学理论与实践展开精讲,旨在为西藏自治区考研管理学复习提供有力的资料支持。
二、领导学的理论基础1. 传统领导理论传统领导理论主要包括特征理论、行为理论和情境理论。
特征理论关注领导者的个体特质,行为理论侧重于领导行为与领导绩效之间的关系,而情境理论则强调领导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2. 变革型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强调领导者的影响力和激励下的组织变革。
这一理论提倡领导者能够以激励和激发团队成员的方式,推动组织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
3. 关系型领导理论关系型领导理论侧重于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能够促进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能的提高。
三、领导学的实践要点1. 建立共享愿景作为领导者,理解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建立一个具备吸引力的愿景,激励员工为之奋斗,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者应当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通过有效沟通和协作,实现组织目标的达成。
3. 培养有效的沟通技巧领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与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增强团队凝聚力,确保团队目标的实现。
4. 培养自身修养和品质领导者应注重自身修养和品质的培养,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团队成员,发挥自身的领导潜能。
四、西藏自治区考研管理学复习资料建议1. 研读经典著作建议考生阅读领导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如彼得·德鲁克的《有效的执行者》、乔治·岳伯瑞奇的《领导好团队》等,以扩充知识面和理论基础。
2. 实践与案例分析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考生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领导学的核心要点。
的领导考研知识点归纳
的领导考研知识点归纳领导考研知识点归纳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干部和职业人士选择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
在考研过程中,有些知识点对领导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领导考研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领导学理论1. 领导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领导者的含义与角色-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领导风格与领导方式2. 领导的能力与素质- 领导的心理素质- 领导的知识与技能- 领导的情感与态度3. 领导行为与领导力- 领导行为的分类与特点- 领导力的发展与评价- 领导力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二、组织行为学1. 组织结构与设计- 组织的概念与特点- 组织结构的类型与功能- 组织设计的原则与方法2.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组织文化的内涵与形成- 组织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组织变革的类型与策略3. 组织决策与权力- 组织决策的类型与流程- 组织权力的来源与运用- 组织决策与权力的关系三、组织管理1. 组织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的概念与目标- 绩效评价的方法与指标- 绩效管理的实施与改进2. 岗位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 岗位设计的原则与流程- 人力资源策略与规划- 人力资源招聘与培养3. 组织沟通与团队建设- 组织沟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团队建设的阶段与流程- 团队建设的技巧与挑战四、领导与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1. 领导的成功案例分析- 领导者的领导风格与决策能力- 领导者的情感智力与激励机制- 领导者的组织沟通与团队建设2. 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 组织变革的成功与失败案例- 组织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组织决策与权力的合理运用通过对上述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领导学与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考生可以结合教材阅读、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同时,还可以参加领导学研讨会、组织行为学培训等专业活动,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学习。
组织变革知识体系社会建构的认知鸿沟基于本土中层管理者DPH模型的实证检验
组织变革知识体系社会建构的认知鸿沟基于本土中层管理者DPH模型的实证检验一、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组织变革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变革过程中的认知鸿沟问题,常常成为阻碍组织变革顺利进行的难题。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基于本土中层管理者的视角,运用DPH模型对组织变革知识体系社会建构的认知鸿沟进行实证检验。
组织变革是指企业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结构、行为和价值观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调整。
而知识体系则是指组织内部所拥有的知识及其结构,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在组织变革过程中,知识体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变革的推动力量,也是变革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社会建构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社会背景下,通过互动、协商和妥协等方式,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的主观解读和定义。
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经验不同,会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这就形成了认知鸿沟。
在组织变革中,这种认知鸿沟可能导致变革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进而影响变革的顺利实施。
为了有效弥补这一认知鸿沟,本文引入了DPH模型。
DPH模型是一种本土化的中层管理者培训模型,旨在通过提高中层管理者的领导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解决组织变革过程中的认知问题。
该模型不仅关注个体层面的能力提升,还强调团队层面的协作与沟通,从而有助于缩小组织变革中的认知鸿沟。
通过对组织变革知识体系社会建构的认知鸿沟进行实证检验,本文旨在揭示DPH模型在解决认知鸿沟问题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企业在组织变革过程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推动组织变革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为企业持续创新和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1. 背景介绍:组织变革在当今社会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组织变革已逐渐成为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具有不容忽视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任务五:领导职能与操作实务共33页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任务五:领导职能与操作实务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2017公务员遴选备考:领导实务(一)
2017公务员遴选备考:领导实务(一)
决策概述
1.概念
领导决策:(Leadership Decision)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佳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以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
2.组成要素
领导决策一般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和决策后果组成。
3.决策类型
(1)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2)确定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3)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
(4)集体决策与个体决策
4.决策原则
(1)决策要尊重科学
(2)决策要尊重历史
(3)决策要尊重现实
(4)决策要面向未来
(5)决策要兼顾利益
(6)决策要及时果断
5.决策过程
(1)研究判断
(2)明确目标
(3)拟定方案
(4)比较选择
(5)执行方案
(6)检查处理。
《领导科学》主观题狂背要点(6)
《领导科学》主观题狂背要点(6)解析:系统整体原则要求领导者用系统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形成最佳的整体效能。
参见教材P79。
解析:协调就是领导者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其所领导的系统同外部环境之间以及系统内各部分和组成人员之间通过不断、及时的调整,达到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以便高效率地实现领导目标的行为。
参见教材P72-73。
解析:组织就是按照目标合理设置机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使用人员等,这是实现领导任务的可靠保证。
参见教材P71。
解析:指挥这是领导者权力的突出表现。
参见教材P71。
解析: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的一般职能。
引导;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教育。
参见教材P71-74。
解析: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参见教材P68。
解析:领导活动的重要作用是监督检查。
参见教材P68。
解析: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
第二,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
第三,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
参见教材P66。
解析:实证方法,又称调查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收集大量资料,并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与研究,本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探求领导的特点与规律。
参见教材P54。
解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我党一贯倡导的根本学风,也是学习领导科学的根本方法。
参见教材P54。
综合性。
这是由领导活动本身及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领域决定的。
2.应用性。
这是由领导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决定的。
3.社会历史性。
这是由领导行为的社会历史性决定的。
参见教材P50。
解析:到了20世纪20年代,斯隆所建立的“事业部制”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即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参见教材P43。
解析:社会分工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按照劳动部门的不同进行的横向分工,;另一是纵向分工,如决策与执行的分工解析:在我国,领导认识的原则性,主要是指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领导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领导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领导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0引言“领导有效性”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对于领导学理论领域的发展,还是企业绩效提升以及组织领导者领导能力的增强,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明确影响组织领导有效性的前因是我们第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明确了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我们组织才能有的放矢地改进与提升领导有效性,从而提升组织绩效与竞争力。
从这个宏观层面来看,“领导有效性”一直是领导学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研究问题。
研究当前我国组织领导有效性问题,科学地提炼影响各行业、各阶层领导者领导有效性的因素,进而揭示领导者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以人为本,重视探索领导心理的文化传统,对了解和分析我国领导者的素质和水平,指导领导者实践,增强管理效能,对提高我国领导问题的研究水平,都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次,从组织层面来讲,领导有效性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研究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探究其与组织绩效、组织满意度及员工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对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
最后,从微观层面即领导者自身而言,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不断地审视自己的“领导”行为,从而逐步提升自身领导能力,增强个人竞争力。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作用与意义,以领导有效性影响因素为研究内容,提出领导者特征、领导者下属特征、组织环境因素是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通过收集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探究三因素对领导有效性影响的作用强度,为组织提升领导有效性提供操作思路。
1理论文献综述领导理论的演进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理论,大致从特质、领导风格以及领导情景来分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领导理论:(1)特质理论。
产生于20世纪三十年代,把领导者特质作为研究领导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试图发现领导者与非领导者在个性、生理或智力等方面的差异。
就领导有效性而言,该理论隐含的假设是:拥有特定素质的领导者行为模式更为合理,能提升领导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步 明 确 了测 评 目标 , 领 导 实 务 考 试 设 计 的 科 学 为
综 合 素 质 往 往 不 是 单 一 的 认 知 能 力 ( 相 关 知 识 的 如 记忆和理解 )而 是认 知 和情 感 的结 合 体。譬 如 , , 应
变 能 力 指 的 是 应 试 者 在 应 急 状 态 下 快 速 妥 善 地 处 理 问 题 的能 力 。 如 果 在 考 试 时 不 能 将 应 试 者 置 于 应 急 状 态 , 考 查 的 能 力 很 可 能是 一 般 的 思 维 能 力 , 非 则 而 应 变 能 力 。 再 如 , 导 者 的说 服 教 育 能 力 , 查 的 重 领 考 点 是 应 试 者 既 要 能 “ 之 以理 ” 又 要 能 “ 之 以情 ” 晓 , 动 。 即使 是 属 于认 知 能 力 范 畴 的 “ 策 能 力 ” “ 筹 安 决 和 统 排 能 力 ” 也 与 通 常 的学 科 知 识 水 平 有 很 大 的 差 异 。 ,
维普资讯
行 政 学 研 究
22 0 年第9 0 期
一领 一导 一褰
一 一 一
b I
b 】 ¨
b I
陈社 育
( 京 大 学商 学 院 博 士 后 南京 南 209 ) 10 3
摘要 : 在公 开选 拔领 导干 部工 作 中, 考试 的科 学性 不 高是 影 响 目前 我 国“ 公选 ” 制度 进 一步 推 广 的 主 要 因 素。本 项 研 究针 对我 国 当前 公 开选 拔领 导 干部 考试 模 式 中存 在 的 问题 , 用 现代 人 才 测评 理 论 , 优 化 考试 运 在 设 计 的基 础上 , 发 了领 导 实务考 试 , 开 为我 国党 政部 门公 开选 拔 领 导 干部 工 作 , 供 了一种 新 型 的考 试 技 术 。 提
实证 研 究表 明 , 导 实务考 试 是领 导 者 综合 素质 测评 的有效 方 法。 领 关 键 词 : 导 实 务 ; 试 ; 证 研 究 领 考 实 中 图 分 类 号 :D6 0 3 3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8 6 (o2 9—0 5 0 1 23 20 ) 0 2—0 6
作 的 逐 步 推 行 , 们 也 逐 渐 发 现 “ 选 ” 作 在 具 体 人 公 工
运 作 过 程 中存 在 着 一 些 问题 。 这 些 问 题 不 是 指 “ 公 选 ” 作 在 组 织 程 序 上 的 民 主化 程 度 不 够强 , 是 指 工 而 “ 选 ” 作 在 考 试 内容 和 方 法 上 的科 学 化 程 度 不 够 公 工 高 , 现 了选 人 不 准 或 不 够 准 的 现 象 , 至 有 的地 方 出 甚 还 出 现 了“ 分 低 能 ” 现 象 。 因 此 , 何 克 服 目前 高 的 如 公 开 选 拔 领 导 干 部 考 试 中 存 在 的 问题 , 高 “ 选 ” 提 公 工 作 的 科 学 化 程 度 , 完 善 当前 “ 选 ” 作 的 一 个 是 公 工
相 结 合 的办 法 选 拔 领 导 干 部 , 得 了 明显 的成 效 , 取 产 生 了积 极 的社 会 影 响 , 到 了 广 大 干 部 群 众 的 支 持 得
和 拥 护 。但 由 于 我 国 的 “ 选 ” 作 起 步 较 晚 , 关 公 工 相 研 究 不 够 , 验 积 累 不 足 , 着 公 开选 拔 领 导 干 部 工 经 随
十 分 重 要 的 问题 。
・
按照美 国著 名 的教育 心 理学 家 B S Bom的 《 育 . .l o 教
5Hale Waihona Puke 2维普资讯 行 政 学 研 究
目标 分 类 学 》 人 的认 知 能 力 的 分 类 , 对 这些 领 导 者 的
能 力 素 质 应 该 属 于 分 析 判 断 和 综 合 应 用 等 高 层 次 的 认 知 能 力 水 平 , 多 能 力 素 质 中含 有 课 堂 教 育 中 难 许 以学到 的经验的成份 。 领 导 者 综 合 素 质 的 复 合 性 决 定 了用 于 搜 集 应 试 者 素 质 信 息 的 考 试 题 型 的 复 杂 性 , 些 通 常 用 来 搜 那 集 应试者单 一信 息 的考试 题 型 , 填 充题 、 断题 、 如 判 简 答 题 等 , 难 以 胜 任 应 试 者 的综 合 素 质 的 测 评 工 是
20年第9 02 期
设 计 的 首要 任 务 是 做 好 职 位 任 务 分 析 , 定 领 导 实 确 务 考 试 的 测 评 要 素 。 在 20 0 0年 苏 南 某 市 公 开 选 拔
领 导 干 部 考 试 中 , 们 组 织 了有 关 命 题 专 家 , 入 实 我 深
际 , 访 了 每 一 个 招 考 单 位 , 别 与 各 单 位 负 责 人 进 走 分
具 备 的主 要 素 质 和 领 导 能 力 。 它 不 仅 考 查 应 试 者 是
否具有一定 的文化 水平 , 主 要 的是 需 要测 试 应试 更
者 较 好 地 从 事 领 导 工 作 所 必 备 的 综 合 素 质 。 如 决 策
能 力 、 织 管 理 能 力 、 际 协 调 能 力 , 等 。 而 这 些 组 人 等
公 开 选 拔 领 导 干 部 是 新 时 期 干 部 选 拔 任 用 方 式
的 一 项 重 要 改 革 。 近 几 年 来 , 国 各 地 党 政 机 关 均 我
一
、
领 导 实 务 考试 的建 构
领 导 实 务 考 试 的测 评 目标 是 作 为 领 导 干 部 所 应
在 一 定 范 围 内 , 向社 会 采 用 公 开 推 荐 与 考 试 考 核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