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四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注意
注意在日常生活的作用
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过滤无关信息、集中精力、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学 习成果。
注意的种类和分类
注意有不同的种类和分类方式。根据注意的特点和注意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注意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等不 同类型。
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的区别
外部注意指的是我们关注和集中在外部环境中的信息,而内部注意是指我们关注和集中在内心的思绪和感受上。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注意
注意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一个常见现象。它是我们大脑对外是指人的大脑有意义地选择关注和集中心理活动在特定的信息上,将其 与其他无关的信息区分开来。它具有有限性、选择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注意与感知、认知的关系
注意与感知和认知是密切相关的。感知是注意的先决条件,而认知则需要注 意的引导来进行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注意难度和注意疲劳
注意的任务难度和持续时间可能会导致注意疲劳。高难度和长时间的任务可 能会降低注意的质量和效果。
注意力的发展和变化
注意力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变化。从婴儿期到成年期,注意力 的发展与神经系统和个体经验密切相关。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第四章感觉一、感觉概述1、含义: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作用: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②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剥夺实验)③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种类(1)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2)近刺激(主观的反应)与远刺激(物体本身的物理性质)3、感觉测量(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3)韦伯定律:K= I/I,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4)费希纳对数定律:P=KlgI(5)斯蒂文斯幂定律:P=KI4、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2)感觉后像;(看灯光,闭上眼后还会感觉到灯光)(3)感觉对比;(4)感觉相互作用;(感冒了没食欲)(5)感觉补偿;(盲人的听觉、触觉特别灵敏)(6)联觉。
(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二、视觉1、视觉的含义人眼对可见光的感觉。
波长为780-380nm的光波是视觉的适宜刺激(红橙黄绿蓝靛紫)。
2、视觉的生理基础(1)折光机制:眼球(2)换能机制:视网膜(视野)(把物理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①棒夜感明暗,锥昼视细颜。
②锥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③网膜中央窝只有椎体,对光最敏感。
(3)传导通路:视网膜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4)中枢机制:枕叶纹状区3、视觉现象(1)色觉三种属性①色调:主要取决于占优势的波长。
②明度:取决于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③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2)视觉现象①普肯耶现象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亮度感受性不同。
椎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
在太阳照射下,可能红花(长波)和蓝花(短波)显得一样亮,但是到了夜晚蓝花似乎显得更亮些,这是因为人们从昼视觉向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的最大敏感性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缘故。
心理学基础 4第四章 注意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作用: 调节皮层的紧张性,对新旧刺激作出选择
轻度受损 “注意神经元” 严重损伤
高度分心 精神错乱和虚构,意识 的组织性和选择性丧失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大脑皮层: 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 作用: 不仅对皮层下组织起调节、控制的作用,而且是主 动地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官
二、分类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2.持续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 注意动摇的原因:
注意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 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
有机体的一系列机能活动都具有节律性,注 意动摇是由这种节律性活动引起的。
二、分类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第四章
注意
武 萌 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 基础心理学教研室
授课大纲
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基本概念
分类
注意的含义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功能
不随意注意、随意 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选择性注意、持续 性注意和分配性注 意
一、基本概念
(一)注意的含义
注意(attention):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2.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 主要观点: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 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 全消失。 不同的刺激也都有着不同的激活阈限, 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刺激激活阈限较低,容易 被激活,如果这些刺激出现在非追随的感觉 通道,就容易被人接受。
心理学四大学派
四大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最大,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势力。
精神分析学派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
弗洛伊德所著的《精神分析引论》本书能大致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无论是对精神分析一无所知的读者,还是颇有研究的学者,都可以从此书中获益。
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沙利文、经典精神分析强调本我,着重于人的内心冲突和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过于强调性本能而忽略了其他的方面。
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自我,注重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和主观分的,也注重人的终身发展。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
在其后,行为主义得到不断发展,以斯金纳最有影响。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可以被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
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本章主要内容:
1、感觉 2、知觉 3、感知觉在教学上的应用
第一节 感觉
➢ 什么不是感觉?
• 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 这里的“感觉”指的一种 情绪,一种爱慕。
• 我感觉这件事要这样 发展……
这里的“感觉”指的是一 种意识,是对感觉的认识。
➢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 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
范围内,人们对1000—4000赫兹之间的声音 最敏感。 听分析器也是人重要的信息通道,接收10% 以上的信息。 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高三种特性。
你站对位置了吗?
在对另一半说情话前,得先搞清楚自己 是不是站对了位置。美国最近一项研究显示 ,人类的左耳接收诸如“我爱你”等甜言蜜 语,比右耳来得敏锐,因此如果想对情人示 爱,最好站在对方的左边。
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5、肤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为 肤觉。
包括触觉、压觉、冷觉、温觉、痛觉。皮 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 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冷和热的感 觉。
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压力敏感性不同,如 指尖对刺激位置感觉的精确度是后背的10 倍。
肤觉在人类的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个方 面是:触摸。通过触摸,你可以和他进行交 流,这个人是你渴望给予或接受安慰、支持 、爱和热情的人。
某种感觉能力有缺陷的人,可以通过发展另外一 些感觉能力而得到补偿。例如盲人一般具有较好 的听觉和触觉能力,可以通过脚步声或拐杖击地 的回响来辨别附近障碍物、房屋、河流、旷野等 地形,也可以通过触摸觉“阅读”盲文。
➢ 感觉的现象
1、感觉适应
定义: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 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闪光融合现象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感觉的含义
要点: ❖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 个别属性 ❖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知觉的含义
要点: ❖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 整体反映 ❖ 不仅有赖于知觉对象,而且有赖于知觉的主体,具
有一定倾向性,受到主体已有知识经验和各种心理 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等的影响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12-Dec-2020.12.12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0.12.1213:57:3812 December 202013:57
• 第一节 注意 • 第二节 感知觉 • 第三节 记忆 • 第四节 思维
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主观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拟定目标计划并执行的意志行动
心理现象
个性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三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角度
基于信息加工观点 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 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用信息加
2020 1:57:38 PM13:57:382020/12/12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2/12/
谢 谢 大 家 2020 1:57 PM12/12/2020 1:57 PM20.12.1220.12.12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2-Dec-2012 December 202020.12.12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3:57: 3813:5 7Dec-20 12-Dec-20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05
思维
思维的定义
总结词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知活动。
详细描述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 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帮助人们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情境。
听到一首歌。
记忆
个体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回忆 ,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思维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关系 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如
分析和推理。
语言
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 表达思想的过程,是人类特有
的认知功能。
02
感知
感知的定义
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 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活动的总和。
认知的过程
信息获取
信息处理
信息储存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 信息,如听觉、视觉、
触觉等。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和整合,形成有意
义的信息单元。
将处理后的信息储存于 大脑中,以便日后回忆
和应用。
信息应用
将储存的信息应用于实 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或
完成任务。
认知的功能
01
02
03
04
知觉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属性 的直接反映,如看到一幅画或
记忆的种类
陈述性记忆
指对事实、事件、概念等信息 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
来表达。
非陈述性记忆
指对技能、习惯、直觉等非语 言信息的记忆,通常需要通过 实践和经验来获得。
情景记忆
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特定事件 或场景的记忆。
心理学四种人格气质类型
心理学四种人格气质类型
1.多血质:特点是外倾并且稳定。
热情活泼、反应迅速、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不够耐心、见异思迁。
多血质的人一般都外向,比较粗枝大叶,他们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情绪情感变化较快、擅长与人打交道,适合很多工作,比如主持人、演员、销售人员。
⒉粘液质:特点是内倾并且稳定。
这种人安静稳重、做事踏实、自制力强、喜欢埋头苦干、严肃认真;但是往往不够灵活、因循守旧、缺乏热情,他们适合从事细心、严谨的工作,比如科研工作者。
3.胆汁质:特点是外倾不稳定。
他们直率热情、精力充沛、表里如一,但脾气暴躁、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
他们的情绪迅速、强烈、持久,动作也迅速、强烈、有力。
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和黑旋风李逵。
4.抑郁质:特点是内倾并且不稳定。
他们一般观察细致、比较敏感,但是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容易多愁善感、行动较慢、行为比较孤僻,容易显得不合群。
适合做一些需要观察的工作,比如一些检查工作、校对、打字员。
心理学第四章 人格
抑郁质
弱。感受
性高,耐 受性低。 极端内向, 多疑多虑, 敏感,孤 僻。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稳定性与可塑性 没有好坏之分 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 作效率。 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影响对环境适应 的难易。 影响健康
三、性格
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 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父母的态度 支配的 干涉的 孩子的人格
消极的、缺乏自主性、依赖 的、顺从的
臆病、神经质、被动的、幼 稚的
娇宠的 拒绝的
不关心的 专横的 民主的
任性、放肆、幼稚、神经质、 温和 自我显示、冷淡、乱暴的
攻击的、情绪不安定的、冷 酷的、自立的 反抗的、情绪不安定的、依 赖的、服从的 合作的、独立的、坦率的、 社交的等
二、动机的定义
(一)动机的定义
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三、动机的产生
内部的需要;外部的诱因。
四、动机的种类
(一)性质: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 也称驱力,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 2、社会性动机 是人类所特有的,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主要观点:
–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
种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 于任务的完成。
–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
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 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 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心理学第四章记忆 教学课件
三、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
1. 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指以 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 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 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又称为
语义- 逻辑记忆,是个 体对主要以词语为表达 方式的知识的记忆。
3. 情境记忆
情境记忆是指对 个人亲身经历过的、 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 点的事情的记忆。
三、记忆的分类
2. 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是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主要包括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等内容。这种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 逐渐获得,而且在提取、使用时可以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三)根据记忆时有无意识的参与划分
根据记忆时有无意识的参与划分,记忆可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 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
第四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 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 现(再认和回忆)的心 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理 论的角度看,记忆就是 对外界信息的输入、编 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测量方法
人脑记忆的容量惊人。据估计,人脑约有 140 亿个神经细胞,可以存储全世界图书馆 所有的图书信息;而一般人只使用了大约 10% 的大脑功能,绝大部分潜能尚待开发。 常用的记忆测量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
4. 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个体对曾经体验过的 情绪或情感为内容。
5. 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又称为运动记忆,是以个 体过去经历过的身体运动状态或动作形 象为内容的记忆。
(二)根据信息加工处理与储存的方式划分
1. 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
心理学四种意识状态
心理学四种意识状态
心理学提出了四种意识状态,分别是清醒意识、潜意识、非意识和超意识。
清醒意识是指我们能够感知、思考和理解外界环境的状态。
在清醒意识下,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和感觉,能够主动做出决策和反应。
潜意识是我们不易察觉但却存在的心理活动。
我们可能不知道自己脑海中正在进行的想法、感觉和记忆,但这些信息会在某些情况下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绪。
非意识是指我们无法直接觉察到的心理过程和信息。
这些非意识的心理活动包括我们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脏跳动)、自动的学习和记忆、潜在的冲动和欲望等。
超意识是一种高于个体意识的心理状态。
它指的是我们超越个体的智慧和洞察力,能够感知更深层次的事物和真理。
超意识与灵性、宗教和哲学等领域密切相关。
这四种意识状态相互交织,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可能会体验到不同的状态。
研究和理解这些意识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本质。
心理学-第四章 记忆
第四章记忆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都可能会在人脑中留下痕迹,以后见到的时候能认出来或者不见的时候能回忆起来,这是属于()。
A.想象 B.表象 C.回忆 D.记忆2.头脑中呈现当年老师做实验来说明油比水轻时的样子是()。
A.情绪记忆 B.情景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义记忆3.我记得油比水轻是()。
A.情绪记忆 B.情景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义记忆4.保持时间为0.25——2秒钟即消失的记忆为()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无意记忆5.在路上遇到小时候的同学,虽然叫不出他的名字,但确认是认识的,此时的活动是()。
A.重现 B.回忆 C.保持 D.再认6.()指人们为了减轻心理不安,有意识地逼迫自己不去回忆那些引起特别痛苦的体验与感受的事件,或者以某种方式有意地歪曲它们,使其不再出现,也称有意遗忘。
A.假性遗忘 B.真性遗忘 C.主动性遗忘 D.被动性遗忘7.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个组块。
A.7±2 B.5±2 C.8±2 D.4±28.学生回答选择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9.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是()的证据。
A.衰退论 B.干扰论 C.痕迹论 D.无答案10.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
A.重复 B.理解 C.复习 D.回忆11.()的信息多为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而()的语言文字材料多为听觉编码。
A.瞬时记忆B.长时记忆C.短时记忆D.无意识记12.()是对字词、规律公式和各种概念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无关系。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境性记忆 D.语义性记忆13.学生在做问答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14.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的记忆属于()。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逻辑记忆 D.形象记忆15.对弹琴、骑车等活动进行操作的记忆是(A.陈述性记忆 B.长久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语词性记忆16.教师讲新知识之前都要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并通过找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来帮助学生记忆新知识,这种记忆属于()。
心理学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一、需要概述(一)需要及其种类1.需要的概念: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基本内容: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评价:是一种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对需要的实质、结构、归属及作用都做了系统的探讨,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1)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2)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马斯洛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3)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4)他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二、动机概述(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里倾向或内部驱力;(二)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2. 社会性动机:两个层次(1)比较原始的三种驱使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2)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学习动机、权利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等。
(三)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强化)功能三、兴趣概述(一)兴趣及其种类1.兴趣的概念: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情绪,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有定向和动力功能。
2.兴趣的种类:(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3)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2.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兴趣;3. 引导学生讲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7.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4心理学 第四章 感知觉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感知觉概述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1、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
b.指认法。
c.命名法。
)2.听觉的发展(1)婴儿的听觉偏爱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③7~8个月的儿童已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
心理学四大流派
心理学四大流派(2011-06-17 18:45:44)1、精神分析理论与精神分析治疗创立年代:1896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理论基础和主要观点:无意识论(即意识、无意识、前意识理论)性心理发展论(性本能理论)人格结构论(本我、自我和超我)心理防御机制论贡献1、第一个对人类的无意识心理现象作系统探讨。
2、对成年人人格结构的分析有合理成分。
3、它是第一个正规的治疗体系。
精神分析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奠基石局限性:1、单纯强调人的生物性。
忽视人的理性、社会性。
2、过分强调性本能的作用。
3、疗程太长,花费太大,疗效并不肯定。
方法和技术:自由联想(发掘无意识的途径)、梦的解析、对阻抗的处理、对移情的处理解释(使无意识中的内容意识化)注:由于精神分析疗法需要主疗者非常强的专业技术和知识,而且治疗时间很长,花费巨大而效果不一定好。
故一般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很少用。
2、行为主义理论与行为治疗创立年代:1913年代表人物:先驱:巴甫洛夫创始人:华生代表人物:斯金纳班杜拉米勒理论基础和主要观点: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模仿学习理论主张通过控制环境、运用强化,来塑造人的行为。
贡献:揭示了行为塑造规律:从行为之前的刺激和行为之后的强化来控制人的行为。
局限:1、单纯强调人的机械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2、忽视认知的作用。
方法和技术:系统脱敏法、放松训练、厌恶疗法、暴露疗法、强化、模仿、角色扮演3、人本主义理论与当事人中心治疗创立年代:20世纪40年代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理论基础和主要观点: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以人为中心理论、主张回归人的内心、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贡献:1、对咨访关系的研究;2、对人的能力的积极信念;3、强调咨询师的人格和态度的作用。
局限:1、关注人的心灵世界,但偏重于人的非认知方面(需要、情感),关注人的理性不够。
2、咨询师过于消极。
有时易被来访者操纵;也不适合内省力弱的来访者。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而 上
觉依赖
的
于光的
加
波长
工
自
依赖于
上
知觉的主体
而 下
例: 人的知
的
识和经
加
验会影
工
响知觉
的过程
和结果
你怎么看?
➢ 知觉的分类
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 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情况称 作错觉。
物体知觉
以物质或物质现象为知觉对象的知觉, 即物体知觉。
❖ 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 油漆、油墨的混合。如将红与黄的颜料混 合配成橘红等。
❖ 两种混合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
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
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 的光被吸收了。
颜色混合的规律(适用于色光混合)
互补律: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和它相混合 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互为补 色。例如:黄和蓝、红和浅青绿色。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 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心理学是用感觉 阈限的大小来测量感受性的。
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 激量。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 感觉能力越差。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到最小刺激量的 能力。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 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 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注视30秒以上,然后看白色背景。
注视图中心四个黑点30秒钟!
感觉后像的应用:
感觉后像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 生连续的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 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
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说的四个状态
心理学说的四个状态
1.兴奋状态:当我们感到兴奋时,我们的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激素会让我们的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并给我们带来一种强烈的焦虑感。
2. 抑制状态:当我们感到抑制时,我们的身体会释放一种激素叫做皮质醇,这种激素会让我们的身体感到疲惫不堪,同时也会增加我们的焦虑感和压力感。
3. 平静状态:当我们感到平静时,我们的身体会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等激素,这些激素会让我们感到舒适和放松,同时也会带来一种愉悦感。
4. 悲伤状态:当我们感到悲伤时,我们的身体会释放一种叫做催产素的激素,这种激素会让我们的身体感到沉重和疲惫,同时也会增加我们的焦虑感和压力感。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正确组织复习,有效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进行适当的过度学习
(四)注意科学用脑
实例分析 1、在跳舞时,有人教过一、二遍就会了,而有的 人教了无数次,仍然迈不开步子,记不住动作。从 记忆的角度讲,这是什么原因? 2、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的父母并没有专门 或有意识地对孩子施以某种教育,而孩子却具有了 与父母非常相似的态度和行为。对此现象,从记忆 的角度应该如何解释?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发现“带话”要“走 样”,小道消息的传播也往往是越传越离谱。这是 为什么? 4、在小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会因为某个学生记不 住某个字词(或常写错)而罚他将这个字词抄写两 三篇,其意是加深印象,避免遗忘。从心理学的角 度讲,这种做法妥否?为什么?
认识个体心理(三)
记忆
一、记忆概述 (一)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所谓“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既包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感知过 的事物,也包括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既有客 观的对象,也有主观的思想、体验和愿望等。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 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个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 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可以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 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 的过程总称为记忆。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是信息加工系统 的核心。 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2秒到1分钟的记 忆。 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 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 的长时记忆。 举例:打电话时对陌生电话号码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5—9个组块。 组块:指在人们过去经验中以变得相当熟悉的一 个刺激独立体。
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和重现)。 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解释:
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类型 (一)根据记忆内容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 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1、形象记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 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动作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实际 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二)保持和遗忘
1、保持是识记内容在大脑内保存和巩固的状态。
保持不是被动的、简单的印留,而是主动的、积极的、 复杂的加工创造过程,是识记材料在数量和质量方面 同时发展和变化的动态过程。
量方面的变化: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
逐渐下降
质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3)、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三)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指作用于感官的 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并不立即消失,他还能以 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感觉寄存器只能将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保持 几十到几百毫秒。我们意识不到,但它确实存在。 在感觉寄存器中,信息可能受到注意,经过编码 获得意义,继续进入下一阶段的加工活动,如果 不被注意或编码,它们就会自动消退。
(二)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时有无意识分为内隐记 忆和外显记忆 1、内隐记忆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个体经验自 动对当前信息的吸收和整理。可理解为无意记忆。 2、外显记忆是在有意识的控制下,个体根据需 要主动地对当前信息进行记忆加工的过程。可理 解为有意记忆。 思考:人们哪些时候更多地使用内隐记忆?哪 些时候更多地使用外显记忆?
*有意识记:有预定目的,经过一定意志努力, 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有意识记有时需要一定 的意志努力。 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主要依靠有意 识记。在有意识记中,记忆的持久性与识记任务 同记忆保持时间的要求有关,凡需长期保持的材 料,记忆保持的时间就长一些;只需短期保持的 材料,记忆保持的时间就短一些。
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人们识记的两种基本方法。 意义识记要有机械识记作基础,而机械识记也要靠意 义识记来帮助,因为意义识记效果好,费力小。
2、识记规律 (1)从总体学习效果看,有意识记优越于无意识 记;意义识记优越于机械识记。 (2)识记的目的、任务以及识记材料的数量、性 质等因素影响识记效果。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最先记忆的部分和最后记忆的部分印象最深刻。 (4)识记效果与学习程度有关。据研究:学习量 达到150%时,识记效果最佳。 (5)经验表明:识记过程中操作活动的参与情况 影响识记效果。内部智力操作和外部感官操作相 结合。
3、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
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1分钟以 上)。 长时记忆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它保 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 和知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个天文数字,几 乎是无限的。在长时记忆中,信息可能保存 至永远。 长时记忆主要根据意义进行编码。
2、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
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的状态。 有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现象。 遗忘这种心理现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3、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长 时记忆和遗忘进行了研究。艾宾浩斯遗忘 曲线(见图)。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结论: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个 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亿中的信息迅速减 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先快 后慢。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以及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分: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 机械识记是主要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机械重复而 进行的识记。
在机械识记时,学习者只按材料的表现形式去识记,而不了 解或不太关心材料的内在意义及其关系。
*意义识记是主要通过对材料内在联系的理解而进行 的识记。
在意义识记时,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地进行思 维,弄清材料的意义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将它记住。
(三)再现——再认和重现
再现是从记忆库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是记忆
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再现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再认和重现。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造良好的记忆氛围 1、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2、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3、提高学生对记忆意义的认识 (二)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 1、注意合理安排课程 2、保证课间休息 3、适当调节教学进度
三、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记忆过程可以区分为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一)识记: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 的过程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保持的必要前提。要提高 记忆效果,首先必须有良好的识记。 1、识记类型 (1)根据有无明确目的分: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任何努力的识记。 无意识记具有很大的选择性。无意识记不需要意志努 力,消耗精力少。但由于它缺乏目的性,因此识记的 内容往往带有偶然性和片断性,仅靠无意识记不能系 统学习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