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改革征程静待启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一轮改革征程静待启幕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陈和午

刚刚落幕的中共十八大对中国未来一个时期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改革”一词在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到了86次,其中两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中国改革走到今天,社会各界的共识是,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容易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而如何啃下这些“硬骨头”,将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征程面临的攻坚战。

一、收入分配待破局

尽管酝酿8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仍未露出真容,但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势在必行的收入分配改革正在艰难中谋求破局。十八大报告强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而且,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此前,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表示,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将在第四季度制定。而从10月23日起,官方媒体人民网接连发表了十篇《聚焦收入分配改革系列报道》,围绕收入分配改革出现的问题、本质、解决办法等作出深入的探讨。

收入分配改革要破局,最关键的是国富优先还是民富优先的政策导向。中国经济改革过去走的是国富优先导向,目前整个国家的GDP已居全球第二,财政收入连年大增,突破了10万亿,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也由2003

年的6家增至2012年的54家,从这些情况看,国家的确是富了,但民富却仍是个问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成为中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一道高坎。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反映社会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逼近0.5警戒线,中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倍,行业差距达到8倍,地域差距近3倍。

回顾过去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基本上是一个个“画饼”工程,老百姓的收入增长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跑不过GDP,跑不过财政税收收入,跑不过国企利润的增长。“十二五”规划一个重要的政策方向是,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过去规划较多追求“国强”转向追求“民富”。然而,“十二五”即将过去两年,收入分配改革的格局却并未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属的劳动工资研究所发表的《2011中国薪酬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居民收入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比同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低0.8个百分点。而2011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24.8%,企业收入增长了20%,都大大超过居民收入增长的水平。

中国经济“蛋糕”已经做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这是共识。但如何提速收入分配改革,却又是大难题。过去10多年间,不管是2001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设计的总体方案,还是国家发改委2010年和2011年两次上报的改革草案,均“只见打雷,不见下雨”。毕竟,收入分配改革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改革,不仅关系到经济层面,也涉及到社会和政治层面。这项系统工程要想取得实效,单兵突进显然是行不通的,应当有一套系统的改革方案。而打破既有的垄断利益格局,不让收入分配改革被强势利益群体的话语所绑架,却是当下重中之重。实际上,酝酿多年的《工资条例》被搁置,或拆分成单项出台的尴尬境地即说明了改革进程中相当大的阻力。

二、垄断利益待打破

收入分配改革要破局,打破垄断利益关系掣肘是关键。过去十多年,在中国经济数字高涨的同时,中央政府—各大部委—垄断国企—地方政府—行业利益群体——黑色经济团体这些强势利益集团的链网式格局也呈日益强化之势,膨胀的财富蛋糕被强势利益集团不断蚕食和剥夺,弱势群体却日益被边缘化。而且,各强势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纠缠复杂不清,纵横交织形成一张巨大的链网,侵蚀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加剧了经济发展与国民财富分配的严重失衡。

利益统筹的中央政府,掌握着大量权力和资源,是强势利益集团之一。中央政府在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存在追求自身局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冲动,这从中央财政收入连年“喜气洋洋”即可观之。与此同时,中央政府的利益也受到其他强势利益集团的博弈,并有被削弱的倾向,近年来中央政令被地方打折扣有点越来越普遍了。而本应保持政治中立的中央部委,由于手中掌握着许多重要资源配置权力,逐渐演变为部门权力利益化,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越来越浓,部委决策、中央背书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委的部门利益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中央政府的总体利益,这也造就了各地驻京办异化为“跑部钱进”的阵地。事实上,近年在一些宏观政策调控或经济体制领域改革的问题上,部委之间相互争斗的事件可谓层出不穷,这种博弈已从原来的隐蔽性转向公开化。

地方政府无疑是市场经济下利益觉醒的强势利益集团之一,追求经济利益错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地方政府GDP至上观念始终顽固,唯GDP主义的区域转换已然破局,中西部新一轮GDP大跃进拉开序幕;土地财政长久不衰,“新圈地运动”轰轰烈烈,过度倚重房地产的畸形模式仍持续发酵,借城市化建设或新农村建设之名让农民“被上楼”现象也早已蔚然成风。而垄断日盛的国企,在中国政府4万亿“救市”计划的刺激下,开启了新一轮跑马圈地式的“新国资运动”。垄断国企利益集团化的倾向正在不断固化和膨胀,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钳制和改革阻力,例如央企退出房地产领域没有下文、央企酒店业务板块剥离的软化处理等。十八大报告中“国有企业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定调,又给打破国有垄断利益集团增添了变数。

此外,游说能力极强的行业利益群体正在日益壮大,一些传统垄断行业的改革或者原地踏步,如电力行业,或者隔靴搔痒,如金融行业,而其对政策的影响

力却在不断增大。同时,房地产、电动车、出租车、乳业等行业的利益群体显性化迹象愈来愈突出,这些利益共同体往往是官商权力相互勾结,使得政府部门的某些权力被架空,影响和干扰行业标准与政府决策或立法,严重影响企业和市场的公平,侵蚀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藏身于地下的黑色经济团体,也可以视为强势利益集团中的分利者之一。高额利润的诱惑使黑色经济在某些领域取代市场、政府配置资源的现象频繁出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和危害了社会稳定。它们之所以能够顽强的存在,有的甚至日益壮大并形成产业链,其背后往往依附着政府公权力,与一些腐败官员结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关系网,形成了巨大的保护伞和强硬的后台支持。

如何遏制强势利益集团的疯狂,如何真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要求统筹全局的中央政府跳出自身利益的束缚,敢于和其他强势利益集团进行切割,才能使改革不至于束之高阁,才能让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并举推进。

三、改革共识待落地

中国经济改革到今天,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的模式也导致了经济这条腿长,政治这条腿短,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下一个十年,中国只改革经济体制,不改革政治体制显然是行不通的。要打破改革的停滞状态,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必须共同推进,这是新一轮的改革共识。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所说的,“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也搞不通”。

在经济领域,两个非常关键的改革方向是:一是处理好速度与效率的问题,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问题。关于速度与效率的问题,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当前可谓遭遇内外双重困境,如何处理中长期经济结构调整与短期经济稳增长的关系,这是对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到底是“要速度”还是“要质量的”真正考验。关于政府与市场的问题,如何扭转当前政府审批边界模糊不清,政府过度介入经济活动的“市场经济”模式,明确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边界非常关键。政府的存在价值,主要体现为“市场经济的守夜人”,即公平竞争规则的维护者;市场的存在价值,在于公平竞争机制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10月10日,中国政府公布《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一次取消和调整了314项行政审批,并把广东省设立为行政审批改革特区。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决定提出的“新两个凡是”(即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给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定下了基调,对于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带来了几多期许。

在政治领域,启不启动政治体制改革和如何启动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两大关键。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要让人民有更多权利,让干部受更多制约,明确中国“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的施政方针,启不启动政治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