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头孢菌素酶表型检出与耐药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检测
[] Hl m Sl me V Dw S e8 Gil e f p 1 a e b, t A , ae , .u en ro - p A y R t1 d is ot i
e l UV a rp r o o k h p o e B i s h t e r - a P A: e o t fa w r s o ft r i p oo n k h th d a
收稿 日期 :02 2— 0 2 1 —0 2
・
14 ・ 4
常州实用医学 2 1 02年第 2 8卷第 3期
中图分 类号 : 3 8 9 R 7 .9+1 文献标 识码 : 文 章 编号 :6 8 6 5 2 1) B 30 —5 8 ( 02 3—13 4 —5
铜绿 假 单胞 菌 是 临 床 常 见 的条 件 致 病 菌 之一 , 分离 率 仅次 于 大肠 埃希 菌… 。近 年来铜 绿假 单胞 菌
铜 绿 假 单胞 菌 p一内酰胺 类 抗 生素 耐药 基 因 的检测
董妍 秦建 萍 史兵伟 孙 肖依2 , , ,
( . 州市中医医院, 1常 常州 2 30 ;. 苏大学京江学院, 10 32 江 镇江 22 1) 103
[ 摘要] 目的 了解 临床 分 离的铜绿假 单胞 茵中 一内酰胺 类抗 生素耐 药相关基 因存在状
2 1 7 .
[ ] Y oU ,hnJIY n M,t 1 s a n lai e A— 3 e C S i I, agJ e a. o l —urv l - P re t ot
i d c d e y e :e t i or lt n u e rt ma s mi vt c r ae h i y e swi tec n e l t r t h o e nx i  ̄ h ao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控制
1.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 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2.有对多重耐药菌控制落实的有效措施,包括手卫生措施、隔离措 施、无菌操作、保洁与环境消毒的制度等。
3.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 的合理使用。
• 2007年11月:新华社记者内参报告,上海发现“超级 细菌〞感染患者
• 2007年11月: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对耐甲氧西林金 黄色葡萄球菌病例监测与控制方案?的通知
• 2007年12月:卫生部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
• 中国MRSA的流行和危害可能超过美国
• 2022年卫生部办公厅 ?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100
80
耐
药 60
率 (%)
40
21.3
20
25.3
28.8
29.9
32.3
33.2
39.7
0
头孢哌酮/舒 巴坦
头孢 吡肟
环丙沙 星
头孢 他啶
哌拉西林/ 亚胺培 左氧
他唑巴坦 南
沙星
第九页,共四十三页。
医院感染中MRSA的检出率: 1975 - 1997
MRSA %
40
<200 beds 200-499 beds >500 beds
五,其它抗生素:
1,四环素类:土霉素
2,氯霉素类:氯霉素。 3,林可霉素: 林可霉素。
4,利福霉素类:利福喷。 5,多肽类:万古霉素
第五页,共四十三页。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监测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机制
3中外医疗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 T2008N O .26CH I NA FOR EI G N M EDI CAL TREATM ENT综述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具有广谱耐药性的菌株日益增,其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羧苄青霉素和氧哌嗪青霉素的耐药率在30%~60%之间,且不断上升。
1994年报道对氨曲南和泰能的耐药率分别为43.7%和35%。
目前对其耐药机制研究也越来越多。
目前认为耐药机制包括β——内酰胺酶的水解、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系统的排出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使细菌产生了高度耐药。
1β-内酰胺酶的水解铜绿假单胞菌通过酶对抗生素的水解作用,可以使产酶菌在有抗生素存在的环境下仍能够生存[1]。
由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机制主要有:(1)铜绿假单胞菌产碳青霉烯酶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所有的铜绿假单胞菌都能够表达由染色体介导的A m pC 酶,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诱导剂可增加表达水平。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A m pC 酶微弱水解碳青霉烯,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膜通透性下降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产生低水平耐药的主要机制。
2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机制是产生纯化酶,催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或羧基的共价修饰,导致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核糖体结合减少,促进药物摄取的E D P-l I 阻断而产生耐药性[2]。
国内从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4种A A C 基因和2种A N T 基因以及1种A PH 基因,一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可修饰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使之失活[3]。
3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细菌在抗生素作用下产生诱导酶对菌体成分进行化学修饰,使其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变异,使药物不敏感而细菌本身的生物功能正常。
对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PBP5的β-内酰胺酶活性具有重要作用,PB P5缺失的铜绿假单胞菌可显示高敏特性[4]。
多重耐药菌判定标准
多重耐药菌判定标准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等)ESBLs检测阳性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乳酸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等)全部耐药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全部耐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等)、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阿莫西林/他唑巴坦等)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等)五类抗菌药物中三类及三类以上全部耐药。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铜绿假单胞菌对抗假菌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等)五类抗菌药物全部耐药。
多重耐药菌致病、定植与污染的鉴别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中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不一定都是真正的的病原菌,既可能是致病菌,也可能是定植菌或污染菌,正确鉴别致病菌、定植菌和污染菌,无论抗感染治疗,还是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为如为致病菌,既需要抗感染治疗,也需要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如为定植菌,不需要抗感染治疗,但必须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如为污染菌,则针对目标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均无必要。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
药物治疗
• 传统药物治疗
哌拉西林,替卡西林 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哌酮舒巴坦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多粘菌素类(多粘菌素类B、E)
新研发的抗假单胞菌药物
多利培南(Doripenem) 西他沙(sitafloxacin) 比阿培南(Biapenem)
PAE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是因为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 s)和作用靶位16SrRNA基因突变而致。 阿米卡星修饰酶aac(6′)和核苷转移酶ant(2′)较常见。aa c(6′)-Ⅰb引起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耐药, aac(6′)-Ⅱ引起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耐药,ant(2′)-Ⅰ 引起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耐药。 普通组PAE aac(6′)-Ⅰb、aac(6′)-Ⅱ检出率为100%, ant(2′)-Ⅰ检出率为52.2%,但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 霉素、妥布霉素敏感。 泛耐药组基因检出率与耐药性成正比。产生AMEs不是细菌耐氨基糖 苷类抗菌药物的决定性因素。
铜绿假单胞菌对以下药物具有天然耐药性: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 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萘啶酸和甲性减低
2.主动外排泵系统
3.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的改变
4.产生灭活酶 5.生物膜(BF)的形成
1. 外膜通透性障碍
抗生素通过两种途径进入细菌外膜,亲水性抗生素的孔蛋 白通道和疏水性抗生素的脂质介导通道。如果这些通道改 变或缺失,抗生素将不能进入细菌到达作用靶位,从而使 细菌产生耐药性。 PA的外膜通透性极低,仅为大肠埃希菌的1%-8%,这是 PA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β内酰胺类、 四环素、氯霉素、喹诺酮类只能通过孔蛋白提供的水通道 跨越外膜。
铜绿假单胞菌的常见耐药机制_徐小勇
第22卷 第11期医学研究生学报Vol.22 No.11 2009年11月Journal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Nov.2009・综 述・铜绿假单胞菌的常见耐药机制徐小勇综述, 施 毅审校第二军医大学南京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内科,江苏南京210002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P A)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耐药发生率高。
耐药的机制涉及外膜的低通透性、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产生灭活酶、靶位的改变或增加等。
P A的耐药往往是多方面的,常导致多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药物耐药中图分类号: R378.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8199(2009)11212202053M echan is m s underlyi n g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Pseudom onas aeruginosaXU Xiao2yong revie w ing,SH I Yi checking(D epart m en t of R espiratory M ed icine,N anjing School of C lin ical M ed icine,the S econd M ilita ry M ed icalU niversity/J inling Hospital,N anjing210002,J iangsu,China)Abstract: Pseudo m onas aeruginosa,a ubiquit ous organis m,shows a re markable resistance t o antibi ot2 ics because of its l ow per meability of the outer2me mbrane,over2exp ressi on of efflux pump s,inactivati on of antibotics,or mutati ons in targets.These mechanis m s are often p resent si m ultaneously,and increase the burden on clinical therapy.Key words: Pseudo m onas aeruginosa; Antibi otic resistance0 引 言 铜绿假单胞菌(p seudo monas aeruginosa,P A)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为革兰阴性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耐药机制铜绿假单胞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它对健康的机体几乎不会引起感染,但是对免疫受损的机体可以引起严重的感染,免疫受损的机体包括囊性纤维化患者,癌症病人,艾滋病毒感染者,严重烧伤病人[1] 。
由于传统的抗生素治疗,使铜绿假单胞菌对许多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它可以产生各种灭活酶或修饰酶, 如内酰胺酶等; 菌体蛋白结构和功能改变逃避抗菌药物作用; 膜屏障与主动排外; 形成生物保护膜等[4] ,来抵制抗生素的作用。
这也是在临床上很棘手的问题,使铜绿假单胞菌不仅成为难以治疗的病原菌,也使其成为众多研究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对象。
首先来了解一下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常见的感染和疾病。
1、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常见的感染和疾病在临床上发现呼吸科和烧伤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和检出率较高。
1.1 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性肺炎它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医院获得性肺炎(C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气管镜相关性肺炎,囊性纤维变性(CF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以感染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由于其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 支气管清除能力减弱, 故能引起多种细菌的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COPD病人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
铜绿假单胞菌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重要的致病菌[10] , Laura的研究证明铜绿假单胞菌引起COP爾人的慢性感染[11]。
医院获得性肺炎( CAP) 铜绿假单胞菌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不常见,但在医院获得性肺炎(CAP中较常见的病原菌之一[2]。
CAP是COPD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关于COPD患者合并CAP 方面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
同时由于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菌变迁和抗菌药物耐药率上升等原因, 其致病菌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6] 。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
儿童带菌率比成人高,应用抗生素治疗者带菌率增高。 住院病人,特别是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治疗的病人,呼吸道内该菌的寄植增多。
流行病学
感染途径:
内源性:自身上呼吸道、肠道、皮肤、生殖道等 外源性:其他病人或带菌的健康工作人员,经手、飞沫或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能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的游离氨基乙酰化,将游离羧基磷酸化、核苷化, 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生钝化,不易进入菌体内, 也不易与细菌内靶位(核糖体30S亚基)结合,从而 失去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能力,因此细菌在抗生素存 在的情况下仍能存活。
4. 产生灭活酶( β内酰胺酶BLA )
1. 外膜通透性障碍
氨基糖苷类和多粘菌素E并不通过外膜孔蛋白进入细 胞内,而是先粘附在外膜的脂多糖上,再促进自身被 细菌摄入,干涉细菌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进而产生 抗菌作用。OprH的过度表达可防碍氨基糖苷类和多 粘菌素E的粘附作用,从而导致耐药,但是这种耐药 形式尚未在临床菌株中广泛发现。
2.主动外排泵系统
• (2)血清学分型:利用O抗原进行分型,可分20个血清型。
• (3)核酸检测:质粒指纹图谱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其他快 速分子生物学(基因芯片、PCR技术、16SrDNA分型)鉴定
常见非发酵菌初步分群鉴定
试验
假单胞 不动杆 产碱杆 黄杆 莫拉 菌属 菌 属 菌 属 菌属 菌属
氧化酶
+
葡萄糖O/F O/-
普通组PAE aac(6′)-Ⅰb、aac(6′)-Ⅱ检出率为100%, ant(2′)-Ⅰ检出率为52.2%,但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 霉素、妥布霉素敏感。
多重耐药菌的判定与抗菌药物的选择
多重耐药菌的判定与抗菌药物的选择《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1﹞5号)中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的定义为: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
一、常见多重耐药菌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4.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5.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6.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二、多重耐药菌判定标准在2010年美国、瑞典、以色列、希腊、荷兰、瑞士、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专家共同提出的关于MDR(multidrugresistant)、XDR(extensivelydrugresistant)、PDR(pandrugresistant)术语国际标准化建议(草案)的基上,Magiorakos等专家正式发表了MDR(多重耐药)、XDR(泛耐药)、PDR(全耐药)耐药菌暂行标准定义。
1.葡萄球菌属MDR、XDR、PDR定义标准定义MDR、XDR、PDR葡萄球菌属的抗菌药物类别及代表性药物见表1。
1.1 MDR(1)只要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就可以定义为MDR;(2)对表1中17类抗菌药物中的3类或3类以上(每类中的1种或1种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
1.2 XDR对表1中17类抗菌药物中的15类或15类以上(每类中的1种或1种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
1.3 PDR对表1中所有代表性抗菌药物均不敏感。
2.肠球菌属MDR、XDR、PDR定义的标准定义MDR、XDR、PDR肠球菌属的抗菌药物类别及代表性药物见表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
收稿日期:2003-12-15作者简介:李学如,男,生于1958年,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药物和细菌耐药分子机理研究。
文章编号:1001-8751(2004)03-0105-04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理研究进展 李学如 孟涛 王 艳 综述(西南交通大学生物工程系,成都610031) 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耐药机理:①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抗生素修饰酶;②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③膜屏障与主动外排,限制药物到达其作用靶位;④形成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
有关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防治还需要深入研究,寻找能够拮抗细菌生物膜形成和主动泵出机制抗菌药物是今后必须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理;拓扑异构酶;主动外排中图分类号: R915 文献标识码:A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引起严重院内获得性感染条件致病菌。
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高达30%以上,而呼吸道感染率更高,居病原菌之首。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变得越来越严重,使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十分困难[1、2]。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产生耐药:①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抗生素修饰酶,如产生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②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和DNA 促旋酶等结构发生改变;③膜屏障与主动外排,限制药物到达其作用靶位;④形成生物膜(Biofilm )。
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的耐药机理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1 产生抗生素灭活或修饰酶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耐药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产酶菌通过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水解作用,使其能在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环境下生存。
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比较特殊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对许多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固有耐药,临床上多采用羧基及酰胺类青霉素、三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简介
铜绿假单胞菌简介生物学特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
菌体的一端有单鞭毛,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菌运动活泼。
铜绿假单胞菌为专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可用以鉴别。
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存并能产生水溶性的色素,如绿脓素(pyocynin)与带荧光的水溶性荧光素(pyoverdin)等。
在血平板上会有透明溶血环。
该菌含有O抗原(菌体抗原)以及H抗原(鞭毛抗原)。
O抗原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其外膜蛋白,为保护性抗原;另一种是脂多糖,有特异性。
O抗原可用以分型。
实验室检查标本来源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标本、脓汁、穿刺液等。
还包括来自医院环境中的各种标本如水、空气、物体表面采样等。
染色镜检为革兰阴性杆菌,菌体大小(1.5~5.0)um×宽(0.5~1)um,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
菌体的一端有单鞭毛,无芽胞,无荚膜。
分离培养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
对有正常菌群存在的临床标本或来自环境中的标本应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如麦康凯琼脂培养基(MAC);对无正常菌群存在的临床标本如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可接种普通全营养型培养基(如TSA、PCA、营养琼脂)或血琼脂培养基、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
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18~24h可以见到扁平、湿润的菌落,该菌所产生的带荧光的水溶性青脓素与绿脓素相结合将使得培养基呈亮绿色;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时可以见到在菌落的周围有溶血环,菌落呈金属光泽;在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上呈蓝绿色或者红褐色菌落,365nm紫外灯下显荧光。
如果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则呈浑浊状生长,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落,而在培养基底部的细菌生长不良。
生长实验铜绿假单胞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
生化鉴定分型(1)噬菌体分型:所应用的噬菌体现有24株,分型率达90%。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疗原则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固有耐药,并可在治疗期间获得对其他药物的耐药性。某些菌株具有多 重耐药性,即对3类或3类以上的抗生素耐药[1]。这些特性限制了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治疗选择。 定义 — 2011年,欧洲CDC和美国CDC发布了一份联合倡议,对引起多种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微生 物提出了具体的耐药性定义[2]。假单胞菌对数类抗生素并无固有耐药性;根据分离株对这些抗生素 的耐药范围,提出了下列定义:
第2页 共21页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疗原则
在美国,研究者们通过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络(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收集了4500多所 医院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数据。从2011-2014年,在来自医疗中心的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中,多重耐药 率如下[3]:
● 呼吸机相关肺炎–20%(2012年)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8% ● 导管相关泌尿道感染–18% ● 手术部位感染–4%
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离株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6,7]:
● 入住ICU ● 卧床状态 ● 存在侵入性装置 ● 以前使用过某些抗生素,包括广谱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和氟喹诺酮类 ● 糖尿病 ● 接受手术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常与住院时长增加和死亡率升高有关[8]。一项研究分析了来自一所三 级医疗机构的3393株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发现对于ICU者和非ICU者,标准抗菌谱对敏感性的预测 能力均会随着住院时间延长而降低。
● (参见文档“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和发病机制”) ● (参见文档“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 (参见文档“铜绿假单胞菌菌血症与心内膜炎”) ● (参见文档“皮肤和软组织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第1页 共21页
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
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篇一:XX年我院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龙源期刊网 .cnXX年我院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作者:王强来源:《中国实用医药》XX年第23期【摘要】目的结合本院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探讨相关延缓细菌耐药情况发生的措施。
方法对XX年度细菌室提供的主要致病菌耐药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参考相关法规并结合医院实际提出对策。
结果本院主要致病菌耐药情况相对较好,但仍应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结论应利用好本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分析,加强宣传,并结合行政手段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关键词】致病菌;耐药情况;延缓措施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在医院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情况也日趋严重,作者通过对本院XX年度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的分析,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提出相应措施延缓细菌耐药情况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XX年1月1日~XX年12月31日在临床送检标本中,检出病原菌2024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528株,革兰阴性杆菌1427株,真菌69株,常见致病菌及其耐酶株检出情况见表1,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见表2。
2 耐药情况分析2. 1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从XX年本院临床标本细菌培养结果看,革兰阴性杆菌仍是主要致病菌。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作为最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共检出568株,占革兰阴性杆菌检出总量的40%。
对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耐药是我国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特征,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仍接近70%[1]。
从本院细菌耐药情况看,肺炎克雷伯菌好于大肠埃希菌,二者均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高度耐药,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耐药率虽未超过50%,但仍应引起重视,慎重经验用药。
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超过50%,应当参照药敏结果才能考虑使用。
碳青霉烯类中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美罗培南一直对二者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这些药物可以作为治疗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
细菌耐药表型检测
细菌耐药表型检测细菌耐药表型的检测细菌耐药机制:1.产生药物灭活酶:细菌通过耐药因子可产生破坏抗生素或使之失去抗菌活性的酶,使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即被破坏或失效。
水解酶:主要是β内酰胺酶,包括广谱酶、超广谱酶、金属酶、AmpC酶。
钝化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使药物不易进入细菌体内。
修饰酶: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细菌通过改变药物作用靶位的结构来降低药物和细胞靶位的亲和力,引起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如细菌可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S)的结构,降低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合力,减少细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从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
3.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抗菌药物不易进入由于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致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而发挥抗菌作用。
细菌可改变细胞壁的孔蛋白通道,使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能进入菌体;4.细菌将抗菌药物泵出细菌细胞外(外排泵):细菌还可合成新的蛋白插入细胞膜即产生新的膜转运系统,对抗菌药物产生外排作用,近年来发现了许多临床常见致病菌具有与其多重耐药相关的主动外排系统或外排泵,如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淋球菌等,促使抗菌药物快速从菌体排出,从而导致细菌的耐药性。
总之,细菌耐药性机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其中,细菌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引起的耐药性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多重耐药菌往往综合上述几种耐药机制,使之对许多抗微生物药物产生耐药。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是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征滥用的后果。
一、β-内酰胺酶检测使用范围:葡萄球菌、肠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卡它莫拉菌。
方法:头孢硝基噻吩显色法(Nitrocefin):制配纸片→灭菌水湿润→涂测试菌(G+菌可直接挑待测菌;G-菌提取细菌裂解液)于纸片上,10min观察纸片颜色,显红色为阳性(葡萄球菌应放置1h内观察)。
临床意义:若β-内酰胺酶阳性,则提示:流感、淋病、卡它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药葡萄、肠球对青霉素、氨基、羧基、脲基青霉素耐药对产该酶的菌株禁止应用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含酶抑制剂药物或头孢菌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根据情况可选用糖肽类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治疗技术研究新进展
[基金项目] 滨州医学院科研计划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Y2020KYQD39)。
▲通讯作者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治疗技术研究新进展张昊亭 高福泉▲ 张 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山东滨州 256603[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PA)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从而使治疗更加棘手。
研究发现,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容易诱发PA 的感染,随着临床耐药PA 检出率的增加及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减弱,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受到很大影响。
PA 的感染难以控制的原因是复杂的耐药机制,其中包括生物膜的形成、孔蛋白的介导作用、外排泵以及抗菌灭活酶的产生等。
由于抗生素的应用不能有效控制PA 的感染,所以针对耐药机制在药物治疗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外排泵抑制剂、抗生素佐剂、相关灭活酶抑制剂、外膜透化剂。
此外,噬菌体疗法、中药疗法、一氧化氮疗法及纳米技术等特殊治疗也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疫苗领域及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是未来预防PA 感染的重要研究方向。
因此,研究PA 的耐药机制及治疗技术对PA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治疗技术;噬菌体疗法;中药疗法;纳米技术[中图分类号] R378.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8-0053-05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8.13New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treatment techniqu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ZHANG Haoting GAO Fuquan ZHANG Bin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Shandong, Binzhou 256603, China[Abstrac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which seriously endangers human health. 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the emergence of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has made the treatment more challenging.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people with low immunity are prone to inducing PA infection. As the detection rate of clinically resistant PA increase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tibiotics weakens,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some patients are greatly affected. The reason why PA infection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is the complex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s, the mediation of pore proteins, efflux pumps, and the production of antibacterial inactive enzymes. Due to the inability of antibiotics to effectively control PA infection,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its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 drug therapy, including efflux pump inhibitors, antibiotic adjuvants, related inactive enzyme inhibitors, and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zers. In addition, special treatments such as phage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nitric oxide therapy, and nanotechnology have also shown good therapeutic effects. The field of vaccines and enhancing one’s immunity are also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preventing PA infection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studying the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of PA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A infection.[Key wor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Treatment technique; Phage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Nanotechnology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又称绿脓杆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于许多环境中,特别是暴露于人类活动的土壤和水中[1]。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和药敏情况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和药敏情况分析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和药敏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临床分离的524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统一的方法、设备和判断标准进行耐药性检测,使用WHONET5.6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在50%以上的抗生素包括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头孢噻肟、四环素、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和头孢唑啉,敏感性高于70%的抗生素包括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吡肟、美洛培南、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多粘菌素B。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复杂,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控制医院感染,采取多种治疗策略最大限度减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发展。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isolation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to guid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clinic. Methods A total of 524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linically isolated from January 2016 to October 2017 in our hospital were tested for drug resistance using a uniform method,equipment and judgment criteria. And data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WHONET 5.6. Results Antibiotics with pseudomonas aeruginosa drug resistance rate above 50% included cotrimoxazole,amoxicillin/clavulanic acid,chloramphenicol,cefotaxime,tetracycline,ampicillin,nitrofurantoin and cefazolin. Antibiotics with sensitivity greater than 70% included ceftazidime,piperacillin,levofloxacin,cefepime,meropenem,ciprofloxacin,imipenem,piperacillin/tazobactam,gentamicin,amikacin and polymyxin B. Conclusion The mechanisms of drug resistance monitoring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re complicated. The clinical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guid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clinic.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ntrol nosocomial infections and various treatment strategies should be taken to minimize the developm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drug resistance.[Key wor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Drug-resistance;Antibiotics;Meropenem銅绿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在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都有本菌存在,该菌存在的重要条件是潮湿的环境,本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实验结果及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实验结果及耐药性分析【摘要】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11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经常使用抗生素的药敏实验结果和耐药趋势,为临床医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
方式用合肥恒星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检测11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经常使用抗生素的灵敏性。
结果 1358份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115株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及环丙沙星的灵敏率较高,而对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等抗生素已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
而且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比例也日渐增高。
结论最近几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已经很高,多重耐药菌日趋增多,耐药机制复杂。
因此,增强铜绿假单胞菌对经常使用抗生素的药敏实验监测可为临床提供最新的流行病学,尽可能减少临床体会用药,幸免盲目和滥用抗生素。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实验耐药趋势抗生素【Abstract】Purpose It aims to analyze the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results and the drug resistant tendency of the commonly-used antibio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115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our hospital’s clinical specimen between January 2020 and December 2020. And meanwhile, it is expected to offer reference for curing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infection in clinic. Usage method Itutilizes HX-21 drug susceptible analysis instrument for bacterial appraisal of Hefei Hengxing Company to identify bacteria and carry out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and then to check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commonly-used clinical bacteria under the effect of 115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Findings Among the 115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isolated from 1358 clinical samples,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are found to be more sensible to amikacin, piperacillin, ceftazidime and ciprofloxacin, but show its drug resistance towards some antibiotics, such as cefotaxime, gentamicin, SXT and ampicillin. Plus, the proportion of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resistant to imipenem is also increasing. Conclusion In recent years, the isolation rate of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has been high. Multidrug-resistance bacteria are increasing and resistance mechanisms are complex. Thus, such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detest by combining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with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can provide the newest epidemic study for clinical medicine, help to reduce the use of medicin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avoid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Key words】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resistance tendency antibiotics铜绿假单胞菌为临床最多见的条件致病菌,尤其是在医院感染中占有超级重要的地位。
铜绿假单胞菌高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高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发布时间:2021-04-08T15:09:07.9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7期作者:任力,张大明,谈涛[导读]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高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及其耐药性任力,张大明,谈涛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湖北省松滋市 434200【摘要】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高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及其耐药性。
方法对2019年1月-2019年12月检出的133株铜绿假单胞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和高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株药敏试验结果、高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及β-内酰胺酶阳性与阴性菌株药敏试验结果。
结果 133株铜绿假单胞菌株中,检出产生高活性β内酰胺酶的28株,阳性率为21.1%;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氨曲南的耐药性均>40.0%,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性>7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30.0%;β-内酰胺酶阳性与阴性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的耐药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应对耐药菌株进行高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以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高活性β内酰胺酶;耐药性;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A)在健康人体呼吸道、皮肤、消化道、周围环境中广泛存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当前属于全球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菌,也是导致免疫力较低、慢性疾病、老年人群并发感染的重要病菌[1]。
随着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与过度使用,使得PA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多种β-内酰胺酶,进而导致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变得非常复杂[2]。
此研究对铜绿假单胞菌高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及其耐药性进行了分析,期望可以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的133株铜绿假单胞菌株来源于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门诊、住院患者的尿液、引流液、分泌物、脓液、痰液等标本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