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4季度着重加强急诊质量全程管控的持续改进PDCA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指“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四个环节,通过不断反馈和修正,实现管理过程的持续改进。
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一、计划阶段首先,急诊护理管理中的计划阶段是制定护理服务的基础。
例如,制定每个病人的入院护理计划,明确护理工作的目标、重点、方法、责任等。
此阶段需要考虑病人的病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同时,也需要考虑急诊护理队伍的人员、设备、物资等资源,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
二、执行阶段急诊护理管理中的执行阶段,就是执行护理计划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护理工作就会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操作,如对病人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预防跌倒、口腔护理等等。
此时,急诊护理人员需要充分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护理计划执行工作。
此外,定期开展护理培训和考核,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急诊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检查阶段检查阶段是PDCA循环管理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急诊护理管理中,检查阶段的任务是收集并整理护理工作相关数据,以评估执行阶段的工作效果。
检查阶段可以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监控和检测,识别问题并找出问题的原因,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提供有效的参考。
行动阶段是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急诊护理管理中,行动阶段是针对检查阶段获得的数据、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执行过程。
例如,根据检查阶段的数据发现了病人疼痛评估不严格、随机性较大,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如设定更严格的疼痛评估标准等。
总之,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急诊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得护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和现代化。
因此,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充分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将能够更好地满足病人和社会的需求,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的门诊科室之一,承担着治疗急性疾病、抢救病危重病人的任务。
医疗质量管理是急诊科工作的重要保障,持续改进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管理程序、持续改进机制以及培训医护人员四个方面,介绍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
一、建立急诊科质量管理体系。
急诊科应制定并推行相关质量管理制度、流程和规范,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建立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对急诊科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管理,目标明确、任务分解。
二、完善急诊科质量管理程序。
急诊科应建立病历质量管理制度,明确病程记录、抢救记录等各类病历的要求和审核标准,确保医疗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同时,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的管理,建立药品管理制度和器械设备使用清单,做到用药合理、规范、安全。
三、建立急诊科持续改进机制。
急诊科应建立案例讨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病例分析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措施。
此外,建立医患沟通反馈机制,开展满意度调查,倾听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服务质量。
四、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急诊科医护人员需要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包括临床技能培训、急救技术培训、病历书写规范培训等。
同时,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和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需要全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形成科室全员参与、全员负责的局面。
细化各项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严格执行。
定期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只有持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急诊科的医疗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第一篇: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民生医院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医疗质量管理是科室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
为提升医务人员的素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科室的核心竞争力,特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小组由科主任、科护长及科内医护人员组成。
职责:主要是负责制定全科医疗质量控制目标、任务,审议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考核评价方案,督促、检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落实情况,提出整改意见。
(2)质量管理职能:职责:对科室质控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监督管理,定期进行医疗质量的检查评比并提出奖惩意见,并对医疗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要求及整改意见。
(3)科室质控小组:由医疗、护理各设立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师、护士等人组成。
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负责人,负责对质控小组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质量管理目标、任务、措施及评价方法,对本科室医疗质量工作进行自查、总结、上报,督促落实各项医疗法规、规章制度,发现医疗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完善科室质量管理的记录及登记,对各种质量指标做好统计、分析、评价;质控小组每月至少开展活动一次,每季总结一次;结合本专业特点、技术水平以及《临床诊疗指南》、单病种临床路径,制定本专业疾病诊疗、操作规范、急救预案。
科室实行医疗质量管理“全员参与”、“全过程质控”制度,每一位科内职工既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督者。
并实行医疗质量管理责任追究制。
二、急诊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十三个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落实,并根据质量管理要求完善其他相关制度,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四、急诊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急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检查(质控)标准一:急诊科独立设置,急诊专业队伍稳定,人员相对固定,设备设施完备,布局合理,满足急诊工作需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1、急诊专业设内、外、儿、妇、眼、耳、口、皮专业,满足工作需要。
2、专业队伍相对固定,确保急诊观察床位大于核定床位的2%,监护床位大于核定床位的1%,固定人员按核定床位的1%设置,副高以上人员大于1/3的标准。
3、根据急诊工作的要求,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满足急诊病人的需要。
4、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质控)标准二:急诊医务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急诊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主持或指导,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考核方法:科室质控小组每月检查急诊医师专业培训记录、资料和急诊抢救工作记录,查看标准执行情况。
改进措施:1、坚持岗前培训制度,急诊医师须经过急诊专业培训后上岗;2、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急诊抢救工作做到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主持或指导下进行,加强三级查房制度的落实,加强急危重病人的知情告知制度的落实。
检查(质控)标准三:急救设备、药品处于备用状态,急诊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考核方法:实地查看急救设备是否定位放置;查看急救设备、药品的交接班记录;查看维修保养记录及设备的调配方案;现场查看各种无菌包及治疗盘的使用情况;现场查看救护车车况及随车必备抢救设施、物品情况;查看医护人员技能培训计划和记录;查看质控小组抽查情况记录。
改进措施:1、急诊抢救设备每天有专人负责,做到定期检查、保养、维修并记录交接班记录,保障设备性能良好,处于应急状态。
按照要求建立各类设备的应急调配预案,以备应急使用。
严格执行急救药品的交接班制度。
2、医用救护车满足需要,处于应急状态,车载设备齐全(车内必备担架、氧气、急救箱、抢救药品等,完好率100%)3、每季度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保障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不断提高急救技能。
改急诊抢救流程与规范PDCA
急诊抢救流程与规范急诊抢救制度1.急诊危重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急诊医护人员应立即接诊,组织抢救。
2.实行首诊负责制。
急诊值班人员不得对危重急症以病史不清、诊断不明、经济问题或其他任何理由而延误抢救。
3.开通抢救绿色通道,优先检查,优先治疗。
4.急诊抢救要由主治以上医生主持,病情疑难危重,应及时请二线医生及科主任指导抢救。
5.严格按各种危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抢救的全过程情况,必须认真、准确、及时记录。
6.各专科接到急诊科急会诊通知后,应在5分钟内到达急诊科会诊,病情危重,需请示各专科主任,必要时专科主任到急诊科指导抢救。
7.急诊值班人员在联系有关科室协同抢救或联系收住入院时,应不放松对病员的监测、抢救。
8.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经适当紧急处理后,如有手术指征时,值班医师应紧急安排病员直接送手术室抢救,而不应该强调会诊、常规的术前手续或入院手续,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9.抢救过程中,值班医师应根据实际病情,必须及时向家属或单位说明病情危重的原因、程度及预后,以取得必要的理解和配合。
10.因检查、入院等原因需要搬移病人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病情及生命体征的稳定与否,以及病员家属或单位在了解病情后的理解程度如何。
必要时应对此作书面记录。
危重病人搬运途中应由急诊护士护送,必要时医师协同护送。
11.遇重大突发事件抢救或其它特殊情况,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值班医师、护士应及时向科主任、医务科(白天)、总值班(夜间)汇报,必要时以书面的形式向医务科汇报、备案,必要时可向主管院长请示、汇报。
因临床需要,总值班以及相关人员应及时到现场进行协调处理。
工作计划1.每半年一次对急诊抢救工作进行检查,是否符合抢救工作流程与规范,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2.检查工作由急诊科主任负责,偕同科室工作人员组成检查小组进行检查。
3.检查标准按中华医学会2008版《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临床诊疗指南:创伤学分册》及《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急诊医学分册》为基础,临床最新发布的诊疗指南为标准,模拟疾病,以现场提问考核方式进行检查。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PDCA循环管理模式,也被称为赫明威循环,是一种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
PDCA模式由计划(Plan)、实施(Do)、评估(Check)和改进(Action)组成,旨在通过计划、执行、审核和改进的逐步循环来持续提高工作质量。
本文将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正确应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和提高服务质量。
下面,我们将围绕PDCA模式的四个步骤,详细探讨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1.计划(Plan)计划是PDCA循环管理模式中最重要的步骤。
在急诊护理工作中,计划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明确目标护士需要明确患者的需求和目标。
通过与患者交流,分析患者的症状和病史,了解患者特殊需要,制定科学、规范的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护理服务。
(2)制定工作流程护士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操作规范。
每项工作都需要清晰的操作流程和护理记录。
(3)建立检查机制护士需要建立评估机制,旨在确保计划中的质量标准被正确执行。
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2.实施(Do)在护理过程中,实施是最重要的环节。
护士应根据制定的护理计划和流程指南,正确开展护理工作。
(1)科学护理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贴合患者需求的护理计划。
护士需要确保护理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要规范,安全,和科学。
(2)标本采集在实施阶段,如果需要进行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护士需要负责患者标本的采集工作。
标本采集的流程需要合乎标准,标本应在准确的时机和规范的方式下进行采集。
(3)数据记录护士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记录每一步操作,同时,应该要注意护理评估的相关数据记录。
数据相关的内容需要快速、准确、全面地记录。
3.评估(Check)这个阶段与实施阶段密切相关。
护士需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问题所在。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需求的增长,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承担着救治急诊病患、降低病患死亡率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职责。
因此,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并提出一套合理可行的持续改进方案。
一、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1.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的概述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是指通过规范和持续改进医疗实践,提高医疗质量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它包括医疗质量评估、医疗错误管理、科室内部沟通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2. 急诊科医疗质量评估急诊科医疗质量评估是通过对医疗过程和结局进行评估,定量和定性地评价医疗质量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形式。
内部评估主要由急诊科质控人员进行,包括对医疗记录的审核、医疗操作的规范性检查等。
外部评估则由专业机构或第三方进行,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 医疗错误管理医疗错误管理是指对医疗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进行管理和教育,以减少错误的发生和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医疗错误报告系统、开展医疗错误分析和学习、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等。
4. 科室内部沟通和团队协作科室内部沟通和团队协作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医护人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密切团队协作有助于减少错误和提高医疗效率。
急诊科应加强团队培训和交流,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急诊科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急诊科是医疗风险高发区,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建立风险评估表、开展风险分析会议、制定风险控制方案等方式,强化对医疗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2. 加强医疗过程标准化管理急诊环境复杂多变,医疗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有助于优化医疗工作流程、减少错误和提高效率。
可以通过制定和培训标准化操作指南、定期开展医疗技能培训、建立完善的医疗工作流程等方式,提高医疗过程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急诊PDCA质量管理
诊断表述不当 诊断顺序不当
4.对员工进行急诊 PDCA 质量管理方法的培训,如统计技术、循征医学等。
5.要为跟踪急诊 PDCA 质量管理,规定指导和评审的目标,不断促进急诊 PDCA 质量管理的健 康发展。
(二)急诊 PDCA 质量管理的组织形式:
1.质量管理小组(QC 小组):这是由本专业的员工组成的急诊 PDCA 质量管理小组,主要进 行本专业范围内的质量改进。
2.跨专业研究小组:这是由不同专业组成的专题研究小组,通常是承担突破性项目。
3.网络式管理:急诊 PDCA 质量管理建立由管理人员、员工密切配合的交互网络管理模式, 工作中人人都觉得自己是系统的主人。管理者更多的是指导、协调,而一改过去那种只管检 查的做法。
(三)急诊 PDCA 质量管理的内容:
1.质量体系的改进是重点:要随着客观需求的变化不断健全、完善和改进质量管理体 系是质量改进的重点。
运用适合本行业特点和需要的质量改进技术:
(1)PDCA 循环法:这是质量改进中最通用、最有效的方法。
(2)作业流程重组:它表现在质量、成本、效率和服务四个方面综合能力,对医疗和 服务等过程的改进是持续质量改进的重点。
(3)风险管理和医疗缺陷管理:就是排查风险和缺陷,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把医疗风 险(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和医疗缺陷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整个病历质量控制管理中发现:医务部在病历质量检查过程中,均是手写病历检查表, 虽然对于每一份病历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分析整改,但是缺乏整体病历质量问题的系 统分析,从而影响了医务部对全院病历质量问题的整体分析和评价,进而影响到病历质量管 理中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订和实施,阻碍了病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引入“病 历检查电子分析系统”以后,医务部在病历检查标准的制订、病历检查,以及对检查结果的 分析处理和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等几个管理环节上,实现了“PDCA 循环”,符合了 ISO9001; 2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这样,医务部发现问题能及时反馈处理,做到依法质控病历, 提升病历质量,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医疗质量的管理(2)。 1. PDCA 的概念
四急诊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四急诊质量持续改进方案急诊是医院内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的重要环节,急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为了持续改进急诊质量,提供更好的救治服务,以下是四个方面的改进方案。
1.建立科学的急救标准和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急救标准和流程,对不同急症进行分类,并明确相应的救治步骤和时间指标。
与此同时,建立急救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急救过程进行评估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救治效果和效率。
2.提升急诊医生和护士的专业技能:急诊医生和护士是急救工作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专业技能直接影响急救质量和治疗效果。
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急诊医生和护士的培训,提高其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同时,建立健全的继续教育体系,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推动医务人员的专业发展和提高。
3.加强急诊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急诊设备是急救工作的重要保障,设备的运行状况和性能直接关系到救治效果。
因此,医院应建立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急诊设备进行检修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根据医疗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设备,采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急救的效率和准确性。
4.改善急诊环境和服务体验:急诊环境和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患者的医疗体验和满意度。
医院应加强对急诊环境的整治和改善,保持良好的卫生和舒适的就诊环境。
此外,加强急诊病人就诊的管理,建立快速就诊通道和优先处理机制,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就诊效率。
同时,医院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情绪疏导和关怀,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四急诊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包括:建立科学的急救标准和流程;提升急诊医生和护士的专业技能;加强急诊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改善急诊环境和服务体验。
通过这些方案的实施,可以不断提升急诊质量,提供更好的救治服务,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主要四个步骤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
在急诊护理中,该模式可有效提高急诊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下是该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一、计划在计划阶段,急诊护理人员需要确定目标、确定可行的措施和资源,并进行实施计划的详细规划。
在急诊护理中,计划阶段分为两个部分:日常规划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规划。
在日常规划中,急诊护士需要进行详细的工作日安排,包括值班时间、工作任务、工作内容等,以提高工作效率。
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规划中,急诊护士需要对各种紧急情况进行详细的规划,例如病人突然恶化、病人心跳骤停等,以提高工作的救治效果。
二、实施在实施阶段,急诊护理人员需要根据计划进行实施。
实施阶段是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阶段,急诊护理人员需要全力以赴完成工作任务。
在实施阶段中,急诊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提高工作效率,使得急诊病人可以尽早得到救治。
2. 科学高效的救治,只有充分发挥每个急诊护士的职能作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 增强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配合性。
三、检查检查阶段是评估实施阶段的效果,并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阶段。
检查阶段对于急诊护理的工作效率至关重要,急诊护士需要及时地反馈信息,以便及早纠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急诊护理的检查阶段包括:1. 救治效果评估,可以了解到急诊病人的治疗效果和不足之处。
2. 工作流程和卫生区域的检查,确定是否完成工作计划,并纠正人员或工作时间等问题。
3. 急诊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情况评估,评估急诊护士与急诊病人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是否能够很好地解决患者的问题。
四、改进改进阶段是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的阶段。
急诊护理人员应对问题进行及时的整改,以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
改进阶段包括:1. 针对性的训练,加强急诊护士的培训,以提高其技能水平。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PDCA应用案例)
医院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PDCA)案例提高放射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问题聚焦:由于高发生率、病情偏重、防治相对困难,院内感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大量资料显示,保持医务人员手卫生是有效预防控制病原体传播,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最基本、最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手段。
手卫生是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严格执行手卫生是每位医务人员的责任。
➢现状与原因: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后未洗手,其细菌总数超标率为100%。
1/3的医院感染可通过严格的手卫生来得到有效控制,用肥皂洗手后医护人员手部菌量比操作中手部的带菌量下降了65%-84%,而且洗手次数越多手部细菌减少越明显,因此重视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随着医院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放射科不仅需要承担完成传统的辅助科室工作,其业务范围逐渐临床化,各类介入、微创操作也越来越多,因此对手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要。
由于工作量庞大(每日约接待门急诊、住院患者500-700人次),放射科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相较于之临床科室仍有部分差距。
放射科目前医务人员共计33人,其中医师16人,技师14人,护士2人,工人1人。
根据科室最初的进行的摸底,放射科目前手卫生的依从率较低。
为了普及我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提高依从性,降低院内感染,现制定PDCA循环,具体如下。
我们运用专项脑力激荡法,制成特性要因图,从人员、方法等方面着手分析,列出我科医务人员手卫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原因(见图1、图2),从而更好更快的提高我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图2放射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相对差的原因分析鱼骨图Array➢PDCA循环:P:1、领取并在洗手池旁张贴新版本洗手图、张贴WHO提出的5个重点手卫生时刻2、完善科室各公共场所和各机房快速手消毒剂、各洗手池手卫生用具(洗手液、纸巾等)配置3、完善检查与考核标准,加强检查和反馈4、邀请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定期(每三月一次)对全科人员针对性专项培训5、科内专门指定2位人员重点学习掌握手卫生,定期为新进科人员、轮转医生、实习医生、进修医生进行培训6、从医务人员的培训扩大到保洁人员、患者、陪护者及来访者等改进开始时间:2015年01月至2015年06月D:1、领取并张贴新版本洗手图、WHO五个重要的手卫生时刻2、修订制度和检查标准:加入定期检查洗手设备和设备损毁上报制度,确保手卫生设备时刻处于可顺畅应用状态3、科室指定专人进行手卫生物品(洗手液、纸巾等)的检查和补充4、加强科内培训,每1-2月进行一次专门的培训和考核,培训考核内容专人记录整理,培训内容包括请院感染管理科人员、科室专员现场讲座,视频学习,考核内容包括现场操作考核、不定期指定考核、试卷考核等5、加强手卫生管理制度规范的宣传,增加洗手时机、口诀等内容5、要求对病人进行诊疗操作时携带快速手消剂6、加强督查力度(现场反馈、向科主任反馈)7、增加对轮转医生、进修生、实习生的宣教及面向患者、陪护者等的宣教改进前(1)改进前(2)改进后(1) 改进后(2)图3 改进前后洗手池处硬件及宣传材料变化图C : 2个依从率较低的手卫生时机,改进前后依从率变化(显著提高)表1 2个依从率较低的手卫生时机,改进前后依从率变化图4 2个依从率较低的手卫生时机,改进前后依从率变化柱状图分析A: 1、继续以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包括对进修人员、实习生等2、不断组织“神秘客”进行手卫生依从性的检查,分析原因进行改进3、继续不断督查考核,使手卫生成为放射科医务人员日常习惯4、经过再改进,使手卫生依从率努力稳定在95%以上。
2010年第4季度着重加强急诊质量全程管控的持续改进PDCA
(2010年11月13号)
评价计划
(P)
1.我科急诊质量安全工作小组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制定指标标准,经科室集体讨论
2.将急诊高危患者比例、急诊抢救比例和急诊抢救死亡比例作为急诊外科质量监管的重点
3.上网查新,补充1-2个急诊领域比较通用的评价指标,如紧急医疗救援时间和损伤严重评分(ISS)
3、急诊质量安全管理小组要对急诊全程监控,不遗留任何环节和盲点
4、努力扬长避短,发挥各方优势和迅速整合全院的诊治力量,强强联合,增多急诊能够诊治和抢救的病种,提 Nhomakorabea真实诊治实力
5、增加紧急医疗救援时间和损伤严重评分(ISS)指标,更科学分析我科急救能力,进一步加大急救团队的业务素质建设和实现软实力的提升
4.继续狠抓急诊高危患者比例、急诊抢救比例和急诊抢救死亡比例,找出以上各项的缺陷和不足,定期整改
存在问题
(C)
1、一味强调抢救比例的升高,死亡比例的降低,在数据上做文章,而不从实际情况,真实的诊治能力和绝对的病员数去努力
2、急诊科诊治的重危患者病种较为单一,提高抢救成功率和降低抢救死亡比例的空间有限
执行
(D)
1.讨论10年第4季度工作指标,初步定为高危患者比例40%,急诊抢救比例55%,急诊抢救死亡比例为10-12%
2.尽量急诊收治急重危患者,将一部分平诊、门诊配药、换药患者分流给简易门诊或普通门诊,给急救重伤员留下时间、空间、人力和设备等医疗资源
3.对照等级医院要求,对急诊外科质量和安全指标实施24小时全天候、全程监控
3、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没有很好的衔接、延续,误诊误治,
持续改进
措施
(A)
面临三甲医院检查,如何有效提高急诊外科急救能力和档次,提出以下几点,争取在第4季度有比较大的进步:
急诊护理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价
急诊护理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价在急诊护理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治疗质量的改善: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不断地进行问题诊断和改进措施的实施。
通过PDCA循环,可以不断地分析和改善急诊患者的治疗质量。
例如,针对急诊患者常见的病种,可以通过分析既往数据和文献回顾,确定治疗的最佳实践,并通过实践和监测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急诊工作流程的优化:急诊护理管理中,流程的优化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关键。
通过PDCA循环,可以不断地识别和改进工作流程中的问题和瓶颈,使得急诊流程更加高效和顺畅。
例如,通过PDCA循环,可以分析急诊病人的就诊等候时间、医疗质量指标等,找出其中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并通过改进措施,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
3.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改善:急诊护理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合作,而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是提高急诊效率和患者安全的关键。
通过PDCA循环,可以不断地改进沟通和合作机制,提高团队合作的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PDCA循环分析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尝试不同的改进措施,如团队会议、交班制度和信息系统的优化等,以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效果。
4.患者满意度的提高: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管理中也不例外。
通过PDCA循环,可以不断地收集患者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例如,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可以通过PDCA循环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服务质量、沟通效果和环境舒适度等方面的反馈意见,并通过改进措施,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
总之,急诊护理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价包括治疗质量的改善、急诊工作流程的优化、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改善以及患者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
通过持续地诊断问题和改进措施的实施,使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不断提高急诊护理管理的质量和效果,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满意度。
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目的临床分析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00例,按照医院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各项规章机制,运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到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工作中,对比PDCA法运用前后的护理质量变化。
结果经过PDCA法运用,急诊科100名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护理文书、健康教育、分级护理与基础护理等指标质量得到明显提升,PDCA法运用前后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针对急诊科护理,运用PDCA循环法管理,能够促进护理管理更为人性化,可明显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
标签:急诊;护理质量管理;PDCA循环法因医学模式变化,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提升护理质量,是每一位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
对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选择哪一种管理方法,方可使管理更具人性化和科学性,才能提升护理质量,是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重要研究难题。
笔者选取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00例,对其进行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得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00例,女性护理人员99例,男性护理人员1名,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32.1±2.3)岁。
1.2 方法PDCA循环法主要包含四个阶段: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
其一,计划。
建立护理质量考核小组,在考核过程中,如果发现操作不规范问题,必须及时指出,记录不规范操作,整理后汇报护理部。
护理部组织护理操作考试,在考试时,监考老师评价护理人员操作,提出该护理操作的存在问题,记录好问题,整理汇报护理部。
然后分析问题原因,护理人员尚没有完全掌握护理技术规范和操作标准,无菌操作观念较为薄弱,在患者较多,或者工作高峰时,为提升工作效率,简化了工作流程,法律意识不高,一味重视完成自身工作,缺乏和患者沟通,没有向患者告知护理内容,患者不清楚操作内容和目的,极易发生医疗纠纷。
PDCA管理系统急诊科病历持续改进
PDCA管理系统急诊科病历持续改进PDCA循环法管理急诊科病历急诊科Plan:一.发现问题:根据《省急诊病历管理标准》的要求,急诊病历应包含首次病历、抢救记录(急危重症者)、化验记录、用药记录、去向等要求病历书写规,现就急诊病历(约80份)进行查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急危重患者病历完成不及时,主要是小儿外科、妇产科。
2、部分急诊普通患者的病历诊断书写不规,体格检查未填,无处理意见。
3、部分急危重患者抢救记录上级医生签名不及时。
二.分析原因:1、法律观念淡薄,对可能引发的纠纷知识不足,只注重技术操作而忽视书写;2、未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急危重病例抢救制度》、《省急诊病历管理制度》。
3、个别同志危机意识及责任心不强,不注重医疗安全。
4、医患沟通不及时,记录不全。
5、未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6、急诊小儿外科人员不足导致急诊科无定点人员,小儿外科、妇产科紧急情况替代制度执行不到位。
三、列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急诊病历质量问题的分析,主要原因为:1、法律观念淡薄,对可能引发的纠纷知识不足,只注重技术操作而忽视书写。
2、未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急危重病例抢救制度》、《省急诊病历管理制度》。
3、急诊小儿外科人员不足导致急诊科(8:00---17:00,22:00—8:00)无定点人员,小儿外科、妇产科紧急情况下替代制度执行不到位。
4、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有的放矢的制定出相应对策,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制定解决措施、提出改进计划人员不足与医务科、人力资源部、小儿外科、妇产科加强协调人员到岗率100%1、引进及培训人员。
2、合理调配人员。
3、出现的问题纳入pdca持续改进医务科、人力资源部、小儿外科、妇产科、急诊科管小组持续改进一、质量管理小组正在集中查阅现岗病历:二、急诊科病历管理制度:。
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价值
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价值【摘要】急诊护理是医院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而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更是至关重要。
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引言、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价值、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安全中的作用、PDCA在急诊护理中的意义以及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中的效果等方面探讨了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PDCA循环的实施,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急诊护理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急诊护理人员和管理者应该重视并积极落实PDCA循环,持续提升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PDCA, 急诊护理, 安全管理, 价值, 应用, 作用, 意义, 效果, 结论1. 引言1.1 引言本文将围绕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价值展开讨论,通过分析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作用、意义和效果,来探讨如何通过PDCA循环提升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
通过本文的阐述,将更深入地了解PDCA在急诊护理中的重要性,为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以提高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2. 正文2.1 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价值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PDCA循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PDCA即Plan-Do-Check-Act,是一种循环性的管理方法,通过不断的计划,执行,检查和调整来持续改进工作过程和结果。
在急诊护理中,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急诊室是医院中最容易发生意外和错误的地方之一。
通过PDCA循环,急诊护理团队可以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急诊护理的安全性。
PDCA循环可以帮助急诊护理团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促进团队协同工作,减少人为失误和疏忽,提高急诊护理的准确性和质量。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急诊护理是医院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为了提高急诊护理的质量和效率,很多医院开始引入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和改进。
本文将通过观察急诊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
PDCA循环管理模式又称为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它是一种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
首先是计划阶段,通过制定目标、确定实施计划和分配资源来规划工作。
然后是执行阶段,按照计划进行工作并收集数据。
接着是检查阶段,对执行的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最后是行动阶段,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并继续循环进行改进。
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帮助急诊护理管理者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在急诊护理中,每一个病例都需要迅速而准确地处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非常重要。
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并向护理人员明确传达,提高工作效率。
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帮助急诊护理管理者监控和评估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
急诊护理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作环境,护理人员需要面对各种疾病和病情的突发情况,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和挑战。
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对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帮助急诊护理管理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
急诊护理需要多个护理人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和沟通,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管理者可以及时收集和反馈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讨论和交流,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效能。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表明,它能够帮助护理管理者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监控和评估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
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以提高急诊护理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当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20名,对实施PDCA循环法前(2016年1月-2016年12月)以及实施PDCA循环法后(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结果:利用PDCA循环法之后,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实施之前(P<0.05);实施之后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
结论:急诊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当中应用PDCA循环法,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应用。
关键词:PDCA循环;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应用急诊科作为一个24小时对外服务的科室,存在非常多的突发事件以及危重病人,也是出现医疗事故与纠纷的高风险区[1]。
护理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如何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水平,提高抢救危重病人的成功率,消除护理隐患,提高患者满意度,全方位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我院从2016年1月实施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推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20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0-40岁,平均年龄27岁。
其中包含6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6名护士;中专1名,大专15名,本科4名。
1.2方法1.2.1计划建立护理质量考核小组,一旦发现操作不规范问题,要及时指出并且记录下来,整理之后上报护理部。
1.2.2实施护理人员开展技术培训,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当组长,挑选护理骨干进修,回到医院后,帮助制定统一的护理技术标准,分批次在急诊科内示范操作。
护理前后,提高无菌操作理念。
对护理前后质量科学评估,实现人性化护理[2]。
1.2.3检查护理工作人员要每季度开展随机抽查,利用现场抽签的方式,选择考试项目,由考核小组监督、指导、评分,对共性问题进行记录,将此问题当做是PDCA下一步的重点考核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续改进PDCA
(2010年11月13号)
评价计划
(P)
1.我科急诊质量安全工作小组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制定指标标准,经科室集体讨论
2.将急诊高危患者比例、急诊抢救比例和急诊抢救死亡比例作为急诊外科质量监管的重点
3.上网查新,补充1-2个急诊领域比较通用的评价3、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没有很好的衔接、延续,误诊误治,
持续改进
措施
(A)
面临三甲医院检查,如何有效提高急诊外科急救能力和档次,提出以下几点,争取在第4季度有比较大的进步:
1、对入院后血压、心率、脉搏或呼吸不平稳的患者积极抢救,也可提高急诊抢救总人数、比例和降低抢救死亡比例,持续性改进
2、派1-2名急诊外科医师去ICU或上级医院轮转进修,提高我院急诊外科的急诊抢救水平和成功率,降低抢救死亡比例
3、急诊质量安全管理小组要对急诊全程监控,不遗留任何环节和盲点
4、努力扬长避短,发挥各方优势和迅速整合全院的诊治力量,强强联合,增多急诊能够诊治和抢救的病种,提高真实诊治实力
5、增加紧急医疗救援时间和损伤严重评分(ISS)指标,更科学分析我科急救能力,进一步加大急救团队的业务素质建设和实现软实力的提升
4.继续狠抓急诊高危患者比例、急诊抢救比例和急诊抢救死亡比例,找出以上各项的缺陷和不足,定期整改
存在问题
(C)
1、一味强调抢救比例的升高,死亡比例的降低,在数据上做文章,而不从实际情况,真实的诊治能力和绝对的病员数去努力
2、急诊科诊治的重危患者病种较为单一,提高抢救成功率和降低抢救死亡比例的空间有限
执行
(D)
1.讨论10年第4季度工作指标,初步定为高危患者比例40%,急诊抢救比例55%,急诊抢救死亡比例为10-12%
2.尽量急诊收治急重危患者,将一部分平诊、门诊配药、换药患者分流给简易门诊或普通门诊,给急救重伤员留下时间、空间、人力和设备等医疗资源
3.对照等级医院要求,对急诊外科质量和安全指标实施24小时全天候、全程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