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及其常用中药
2.行气散瘀止痛, 用治: 瘀阻肿痛
〔1〕瘀滞胸胁痛; 〔2〕治疗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或 痛经、经闭; 〔3〕疝气痛。
现代单用本品制剂治疗冠心病,高血 压病,高脂血症,细菌性痢疾等,均有 较好疗效。
四、用法用量
❖
煎服,10~15g,大剂量30g。
生、炒山楂多用于消食散瘀,焦山
楂、山楂炭多用于止泻痢。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溏泻忌用。
沙参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1、养阴清肺—用于燥热伤肺所致干咳少痰,配麦冬、天花粉。 2、益胃生津—用于胃阴不足所致口燥咽干,配生地、麦冬。 【用量用法】煎服,10~15g.
【使用注意】反藜芦。北沙参长于滋阴润肺,治疗肺阴不足, 南沙参长于清肺化痰,治疗肺热咳嗽。
【用量用法】煎服,10~15g。 【使用注意】炒用效果好,阴虚火旺慎用。
祛痰药
1.概念:化痰—指消除痰涎的方法。
2.特点与应用:①化痰药有温化寒痰与清化热痰之别。
②温化寒痰药性温燥,温肺祛痰,燥湿化饮
的作用,适于治寒痰、湿痰证。
燥,
③清化热痰药性寒凉,可清热化痰兼能润
适于治热痰、燥痰证。尚可治疗痰热痰火所
五、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者或胃酸分泌 过多者均慎用。
鸡内金
一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沙囊内壁。
二、主要性能
❖甘,平。
三、成效与应用
❖ 1.消食健胃,用治:
❖
饮食积滞,小儿疳积
❖
本品消食化积作用较强,并可健运脾胃,
既直接促进食积消化,又健运脾胃以防食积,故
广泛用于米面薯芋乳肉等各种食积证。
怒那么气上 〔肝气上逆〕
喜那么气缓 〔心气松散〕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副主任医师张玲何大娘平日里身体不错,照顾一家老少的生活也不觉得是什么大事。
可前些天,由于天天观看有关四川汶川地震的电视节目,心情总是郁郁寡欢,动情之处还会随着主持人流泪,就是晚上关了电视眼前总有那些撼人心扉的场面,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起初尚无大碍,可几天下来感到头晕目眩,难以支撑,家人赶紧送往医院。
大夫了解了病情,做了相关检查后,告诉家人说,是因为心理受到持续的刺激,引发的躯体症状,治疗得从心理调整入手。
这可以说是典型的情志致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人皆有之。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但七情太过,就会引发各种心身疾病。
七情致病的机理七情致病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明确指出情志大多伤及内脏之气机。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指出:“内所因惟属七情交错,爱恶相甚为病,能推而明之。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形神合一”的,“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心理活动,与五脏有着内在的整体联系。
以五脏为中心,七情可归纳为五志,即喜、怒、忧(悲)、思、恐(惊),并分属于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通过七情、五志与五脏相配应的关系,来表明脏腑是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情志活动又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
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能使机体气血流通,脏腑协调,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康。
反之不良的情志活动如过喜、大怒、过度悲伤则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变成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加重或诱发疾病。
七情过度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导致机体气机紊乱则是其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的发病机理为:情志太过,内伤五脏之气,脏腑气机紊乱,气血不和,血行不畅,脉络淤阻,百病丛生。
妇科病七情致病特点的探讨
鉴・ 妇科心法要诀》 的理 论与方药 , 比较平稳 而切 合实用 , 尚 了可喜的成果 , 不 使妇科学有 了更 大的发展 , 目前 , 中西 医结合治疗 奇谈 高论 , 并是歌诀形式 , 便于记诵 , 流传至广。《 达生 编》 专论 不孕不育症 、 ) 宫外孕 、 子宫颈癌等疑难病 已取得 了突破性的进展 。 胎产诸证 , 提出“ 、 睡 忍痛 、 慢临盆” 的临产六字真言 , 以及产妇护 可以预言 , 中医妇科学前景无 限 , 一定会 长足发展 , 为人类健康 事 理及产房卫生 的规定 , 与现代 医学的要求颇 相符合 , 因此其流传 业作出更大贡献 。
很广 , 影响极 大。此外 , 的《 氏医通》 对产后病 总结出“ 张璐 张 , 三 急、 三冲 、 三审” 确有 独 到之 处。另有 沈金鳌 的《 , 妇科 玉尺》 陈 参 考文献 : , 秀园的《 科要 旨》 王孟英 的 《 科辑 要 》 叶 天士 的《 妇 , 女 , 叶氏女 [ ] 罗元恺 , 1 曾敬光. 中医妇科学[ . M] 上海 : 上海科技出版社, 9 :. 1 01 9 科》 等均各有特点 , 从不 同角度促进 了中医妇科学 的发展壮大。 [ ] 甄 志 业 , 佳 康.中 国 医 学 史 [ . 海 : 海 科 技 出版 社 , 2 傅 M] 上 上 l 4: 1 98 3 . 清末 民初 , 中西汇通 。唐 容川 的《 血证论》 提 出了 “ 血总 , 补 中医各家学说 [ ] 上海 : M . 上海科技 出版社 , 8 : 7 1 13 . 9 1 以补肝为要 ” 张锡纯 的《 ; 医学衷 中参西录》 所载理冲汤 、 固冲汤 、 [ ] 任应秋. 3 [ ] 傅 山. 4 傅青 主女科 [ ] 上海 : M . 上海科技 出版社 , 8 :. 1 21 9 寿胎丸等 , 效果显著 , 至今 仍为 医家所 常用 。此外 恽铁 焦的 《 妇 科大略》 秦伯未的《 , 妇科学》, 蒲辅周的《 中医对 几种妇 女病的治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
二是直接伤及内脏。
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
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
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
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
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
”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
怒者血之贼也。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4(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痰饮的致病特点为(分数:2.00)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解析:解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2.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分数:2.00)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解析:解析:结石形成的原因是: (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石;空腹吃柿子、生枣,影响胃的受纳和通降,出现胃结石;饮用硬水等易出现肾结石。
(2)情志内伤:情志失调,肝胆气郁,胆汁蕴结,日久煎熬,形成结石。
(3)药物服用不当: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使脏腑功能失调,药物沉积而形成结石。
(4)体质差异:先天禀赋差异,以至某些物质的代谢失常,形成结石体质。
3.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病邪的致病特点(分数:2.00)A.发病急骤,病情危笃B.传染性强,易于流行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D.侵袭肌表,常兼他邪√解析:解析: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可通过空气、口鼻、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播。
致病特点为: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来势凶猛,常见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
缓者朝发夕死,重者顷刻而亡。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无论男女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既可大面积流行,也可散在发生。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具有特异性,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每种疠气均有各自特异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总分:21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48,分数:96.00)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分数:2.00)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解析:解析: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分数:2.00)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解析:解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
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分数:2.00)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解析:解析: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分数:2.00)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D.燥邪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解析:解析:D为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的致病特点。
5.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分数:2.00)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解析:解析:结石形成的原因是:(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行;空腹吃柿子、生枣。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
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
”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
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是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灵枢·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
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的:“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不治之症”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说明情志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总分:21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48,分数:96.00)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
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D.燥邪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D为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的致病特点。
5.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结石形成的原因是:(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行;空腹吃柿子、生枣。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
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D.燥邪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D为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的致病特点。
5.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结石形成的原因是:(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行;空腹吃柿子、生枣。
中医护理学第六章病因病机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病机【重点难点】一、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切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是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它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六淫概念: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独立性与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粘滞;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2.疠气:又称疫疠、温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
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
(二)内伤致病因素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内伤七情是指突然、剧烈或持久的七情刺激,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表现为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则气消;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气结。
(3)情志变化与病势密切相关。
2.饮食:饮食失宜包括三方面:①饥饱失常;②饮食不洁;③饮食偏嗜。
3.劳逸:(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老中医:“七情”致病有哪些特点?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人皆有之。
譬如遇可心之事则欣然而喜,见不平之事则愤然而怒,闻伤心之讯则泣然而悲,逢惊怖之事则惕然而恐,此乃人之常情,健康者概莫能外。
这些情感的产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及其情态的自然反映。
一般说来,七情是对客观事物的情态反应,不会使人致病。
只是在突发而又强烈的,或持续时间过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本身自我调整的能力,而引起气机逆乱及脏腑气血阴阳偏倾时,才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宋代医学家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七情的常、变作了颇为精湛的分析,指出:七情,人之常性。
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也。
由于七情过激是内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称其为“内伤七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五行类归的方法,将情志活动纳入藏象学说,并分属于五脏。
具体而言,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内经》的情志分属五脏说,是立足于情志反应源出于脏腑机能活动、依赖于脏腑精气为物质基础的认识而展开的。
所谓“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者(同上),就是其立论依据之所在。
即以肝志为怒为例,如果当怒而不得怒,是“将军之官”阳刚之气匮乏,不能疏泄的反映;遇事暴躁易怒,多属其不主谋虑,阳气有余或阴虚无以涵阳的表现。
此外大怒之后,往往有助于宣泄烦懑积怨之类的恶劣情绪而重建心理上的平衡,这就使古人认识到怒有裨于肝气的升发条畅,并可据其情态反应而揆测肝的机能状态。
据此,前人得出了肝志为怒的理性认识。
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而导致情志的异常反应,在《内经》有关篇章比比皆是。
如《素问·调经论》谓“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篇之“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论述,为根据情态异常反应辨证论治提供了脏腑定位的依据。
七情所伤,不同于外感之伤。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多由皮毛口鼻而入,自表入里,从经络营卫之形身罹病而渐及脏腑;七情为病,则内应于脏腑,由脏腑气血阴阳之逆乱偏倾而起,故病多发于里。
5内伤七情辩证
内伤七情辨证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内伤七情”。
中医应用一、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对外在环境因素的应答而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的内在生理学基础。
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
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若五脏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
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
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
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心与肝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心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和调控着机体的一切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
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都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
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能影响脏腑精气及其功能的,也可影响心神而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
如《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志意。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
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
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
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
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
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
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
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
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
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藏神。
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
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
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
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
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
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
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七情
七情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
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
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必须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气血来源于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脏腑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滋养。
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个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变化。
由此可见,气血是脏腑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而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所以,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致病,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
(一)影响脏腑气机,七情致病,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
其中主要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二)直接伤及内脏。
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情志活动的异常,既然能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对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响,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内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情志所伤,又以心、肝、脾为多见。
2.影响内脏气机: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喜则气缓:是指过喜或暴喜,可使心气涣散而不收。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从而使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因恐而伤及肾气,肾气不固,可见二便失禁,摄纳不住。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及于脾,使脾不健运,运化无力,气血化生无源。
七情致病的临床应用
七情致病的临床应用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是与人体脏腑相互关联密切的重要因素,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过激或经常受到扰乱会导致气
血紊乱,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而临床上,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七情反应,中医医师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有效地应用七情致病的理论,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在日常实际应用中,中医医师经常会遇到因情志因素导致的疾病,
例如慢性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等。
对于这类疾病,如果只是简单地
用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因此,根据临床实践,运用七情
致病的理论,可以更好地进行辨证施治,达到更好的疗效。
举个例子,对于一些因愤怒导致胃火亢盛引起的消化不良、口腔溃
疡等疾病,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辨明病机,运用清热
解毒的中药治疗,同时也要指导患者调整情绪,避免过度愤怒,以达
到治疗的目的。
又如,对于一些因忧思过度引起的神经衰弱、多梦失眠等疾病,中
医医师也可以根据七情致病的理论,通过运用柔肝固脾的中药治疗,
同时指导患者调整心情,保持心情愉快,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总的来说,七情致病的临床应用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
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和疾病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辨证施治,以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心的目的。
同时,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
程中,也需要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情平和,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
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
希望七情致病的理论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
二是直接伤及内脏。
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
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4)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在患者有剧烈情志波动时,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恼怒,可使阳升无制,血气上逆,发生突然昏仆,或半身不遂,口眼斜等。
心脏病患者,也可因突然剧烈情志波动,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病情迅速恶化,甚至猝然死亡。
有神经官能症易失眠的患者,情志波动时则失眠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
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
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加重等。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
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
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因此,喜乐当适度。
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
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
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
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
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
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
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
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
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忧”,指忧愁而沉郁。
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
《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若过度忧愁,则不仅损伤肺气,也要波及脾气而影响食欲。
谚语说:“愁一愁,少白头”。
传说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就是因为心中有事,过分忧愁所致的。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
思虑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来加以支配的。
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
诸如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
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
因此,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为越“解”越不顺,心中不顺则有可能导致“气结”。
“悲”,是由于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
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
中医认为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损害的均是肺脏(指肺气),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
这说明悲哀太过是会伤及内脏的。
因此,家庭中一旦发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节哀,以保重身体为要。
“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
“惊”,是突然遇到非常事变,导致精神上的卒然紧张。
诸如骤遇险恶,突临危难,目击异物,耳听巨响等,都可发生惊吓。
惊与恐不同,惊是自己不知道而惊吓;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惧。
无故恐惧害怕的人,大都肾气虚,气血不足;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
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
总之,人的情志活动若要保持相对的平静,平时就要重视思想修养及精神调摄,客观对待周围事情的变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这对于养生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