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术语大全

中医诊断术语大全

中医诊断术语大全中医诊断术语大全中医诊断术语是指中医学中用于描述疾病的名称、症状、病因等的专业术语。

这些术语的出现是为了方便医生和患者进行交流,并准确描述疾病的情况。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诊断术语。

一、中医疾病分类术语:1. 病症综合症:也叫综合症,是指一组有相同基本病理改变的临床表现。

2. 内伤类疾病:指由心脏、肝脏、肾脏等脏腑的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如内伤风、内伤寒等。

3. 外感类疾病:指由外界六淫风、寒、暑、湿、燥引起的疾病。

4. 气血病:指由气机运行不畅、气血亏虚引起的疾病。

5. 湿病:指由湿邪困脾而引起的疾病,如湿热病、湿寒病。

6. 痛类疾病:指由气滞、血瘀等引起的疼痛疾病,如气滞胸痛、血瘀痛等。

7. 寒热病:指由寒或热邪引起的疾病。

8. 虚病:指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导致的身体疾病,如气虚病、血虚病。

9. 实病:指由气实、血实、阳实、阴实等导致的身体疾病,如气实病、血实病。

10. 癥瘕:指由邪气或瘀血停滞在经络中而引起的疾病。

11. 畏寒发热病:指患者感觉畏寒的同时又发热的疾病。

12. 经络病:指由经络不通畅引起的各种病。

13. 神经病:指由精神异常引起的各种病。

14. 变态反应性疾病:指机体对某些特殊因素引起的过敏反应。

二、中医症状术语:1. 然火:指内脏病变时,患者面色潮红、眼目炯炯有神,口唇红赤等症状。

2. 云厥:指因气血亏虚或气机不畅引起的头目眩晕、意识丧失的症状。

3. うよめかみ:指因风寒入侵引起的头痛。

4. 畏光:指患者对光线敏感,眼睛容易疼痛。

5. 鼻塞:指鼻腔受寒邪阻塞而引起的症状。

6. 咳嗽:指喉咙部位因寒邪或热邪引起的症状。

7. 呃逆:指因胃部功能紊乱引起的打嗝等症状。

8. 诸舌:指舌头状况异常,如舌苔、舌质发生变化。

9. 听力减退:指因耳部受寒邪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听力下降。

10. 便秘:指大便干燥、不畅通的症状。

11. 腰痛:指腰部出现疼痛或不适感。

12. 下肢痿软:指下肢失去力量,不能正常行走的症状。

中医诊断总结(共17篇)

中医诊断总结(共17篇)

中医诊断总结第1篇·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一)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脉分部丰富“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2)面色与脏腑有内在联系(二)面部色诊的意义1、判断气血的盛衰:2、识别病邪的性质:3、确定疾病的部位:气色正常:脏腑未伤,正气未挫,预后较好,其病易治气色不正常:脏腑已伤,正气已虚,预后不佳,其病难治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内经》记载望色的方法(1)按照五色与五脏对应的关系青--肝赤--心黄--脾白--肺黑--肾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1)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2)(三)望色十法(四)常色与病色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2、病色(1)五色善恶顺逆·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xxx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素问五脏生成篇》xxx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xxxxxx草兹、赤如血、xxx实、白如枯骨、黑如炲(2) 五色主病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面色青灰,xxx烈心痛-心阳暴脱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五色主病2、赤色主热证,亦可主xxx实热:满脸通红、目赤虚热:午后xxxxxx:面红如妆五色主病3、黄色主虚证、湿证虚证:脾虚──xxx(xxx虚浮)血虚──萎黄(淡xxx无光)黄疸:阳黄──xxx鲜明如橘子阴黄──xxx晦暗如烟熏五色主病4、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淡xxx──气血不足恍白 ──阳虚水泛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大失血证五色主病5、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肾虚:阳虚──面黑暗淡阴虚──黑而干焦水饮:眼眶黑瘀血:黧黑,肌肤甲错(五)色、脉、证合参· 1.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2.注意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 3.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4.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1、神的含义、得神、失神、假神2、常色:主色、客色3、病色:五色善恶4、五色主病三、望形态扁平胸──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桶状胸──肺肾虚损、伏饮积痰鸡胸──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呼吸节律不整──多为重病腹部膨隆──肝气郁滞、水肿病、积聚腹壁青筋暴露──多属肝郁血瘀脐部突起──水肿、臌胀腹部凹陷──腹皮甲错,深凹着脊(舟状腹):精气耗竭,多属病重四肢肿胀──多见于水肿病膝部肿大──热痹:风湿郁久化热鹤膝风:寒湿久留气血亏虚龟背──先天不足、或后天调理失宜背曲肩随──心肺精气衰败脊疳──极度消瘦,脊骨突出“膝内翻”(“O”型腿)“膝外翻”(“X”型腿)二者均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小腿青筋暴露──多属血瘀手指变形──梭状指:风湿久蕴,筋脉拘挛杵状指:心肺气虚,血瘀湿阻四、望姿态·喜动仰卧常揭衣被者阳证· xxx俯卧喜加衣被者阴证·角弓反张肝风内动·循衣摸床,撮空理线邪热扰心四、望头颈五官九窍(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一)望头面1、头形过小──囟门早闭过大──先天性脑积水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肾精亏虚)2、囟门高突:“囟填”──多属实证、热证下陷:“囟陷”──多属虚证迟闭、不闭:“解颅” ──肾气不足3、头摇4、面肿──水肿:阳水、阴水火肿:红肿焮热──火毒邪热上攻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6、口眼歪斜:中风三、望躯体2、望颈项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症候评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症候评分

中医症候评分是中医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中医理论和疾病特点,采用中医症候评分的方法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和病程,有利于辨证施治,提高疗效。

以下将就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症候评分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传统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传统中医对于病证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脉象、舌象和四诊质地等,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依据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病证诊断标准体系。

2. 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标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趋势,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已经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更新。

如结合体温、血压、心电图等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对中医病证进行诊断,使诊断更加科学化、客观化。

3.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重要性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的评价。

科学合理的疾病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总结经验,改进诊疗方案。

二、中医症候评分1. 什么是中医症候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是指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患者病情中的症候进行评分,包括症状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以辅助医生进行辩证施治和评价疗效的一种方法。

中医症候评分可以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指导临床诊疗极为重要。

2. 中医症候评分的内容中医症候评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症状的描述,包括症状的种类、程度、变化规律等;二是症状的评分,即对不同症状进行评分,并根据不同症状的得分进行综合评分,以反映患者的整体病情变化。

3. 中医症候评分的意义和作用中医症候评分能够客观地反映患者病情的变化和疗效的评价,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和评价疗效非常重要。

通过中医症候评分,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疗效的评价也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促进了临床研究和经验总结。

中医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医诊断方法是一种精准的方法,帮助医师明确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中医诊断方法的十个方面,并展开详细描述。

1.望诊法中医望诊法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肢节、皮肤和外观等情况来判断病情。

面色黄褐色、舌苔厚腻、目色淡黄,说明肝胆火炽,气机不畅。

2.闻诊法中医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声和臭味来诊断病情。

感冒患者咳嗽声重、喉部有痰鸣声、口中有恶臭味,说明病情较重。

3.问诊法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主诉、症状和疼痛位置等来了解病情。

问病人是否有胃部不适、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以便判断是否有胃肠炎或消化不良等病症。

4.切诊法中医通过按病人的脉络来判断病情。

脉搏强大、快速而有力,说明病人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5.病因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分析病因来判断病情。

肝气郁结引起的胃肠不适、牙关紧闭、情绪易怒等症状,需要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来判断病情。

6.经络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身体上的经络系统来判断病情。

脏腑经络阻塞会导致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等症状。

7.阴阳补益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睡眠、排便和身体状况来判断阴阳失衡。

病人失眠、脾虚、体虚等症状,需要通过中药补益来平衡阴阳。

8.五行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属性来判断病情。

水属性的人容易得到肾脏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

9.脏腑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状况来判断病情。

病人肾虚,会导致头发干枯、皮肤干燥等症状。

10.体质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体质来判断病情。

湿热体质的人容易患上湿疹、皮炎等疾病。

中医诊断方法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需要通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来提高诊断效果。

通过了解中医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身体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人卫版.doc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人卫版.doc
12
14




举 例



1.结合图谱及实例观察舌质说 明其临床意义。
2.结合图谱及实例观察舌苔说 明其临床意义。
2


实验一: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舌
质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实验二: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舌 苔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闻 诊
1.听声音
发声、语言、呼吸、咳嗽、 呕吐、呃逆、暧气、太息等声 音变化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并应注意相似症状的区别,如 发声异常有音哑、失音的不同; 语言错乱有檐语、郑声、独语、 错语、夺气的不同;呼吸困难 有喘、哮、少气等的不同。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 方法,意义及运用范围。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4.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的知 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床表现和辩证要点。
7.脏腑兼证的普遍性和一般规 律,常见兼证(心肾不交证、心 脾两虚证、肝郁脾虚证、肝火 犯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辩 证要点。
2.熟悉失音与失语的区别;熟 悉呻吟、惊呼的含义和临床意 义;熟悉呃逆、暧气的含义。
3.了解口气、汗、痰、二便等 异常气味及病室气味的临床意 义。
第 四

问 诊
1.问诊的价值及问诊方法。
2.问诊的一般内容有问一般情 况、问生活史、问家族史、问 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其中,问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 要内容,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胁部:胁部疾病多属肝胆及 其经脉的病变,也可见于悬饮 及瘀血阻滞病证。
胃胱部:胃肮部的症状,主 要反映胃府疾病的寒热虚实,
有外感寒邪、火盛、气滞、血Fra bibliotek瘀、食滞、阳虚、阴虚等不同。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的总结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的总结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的总结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中医医学理论和经验,结合临床观察和辩证论治的方法进
行疾病的判断和辨证处理。

其核心原理可以总结如下:
1. 辨证论治原则:中医诊断强调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疾病的具体症状、体征、脉
搏等,根据中医学理论中的病机病理,运用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进行辩证分析和个体化
的治疗。

2. 观察:中医诊断注重全面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声音、气味等方面的变化,以获取病情的线索和辨证依据。

3. 辨证四诊:中医诊断依据"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疾病的综合判断。

包括:望诊-
观察患者外貌特征、面色等病征;闻诊-倾听患者声音、气息等病征;问诊-向患者了解详
细的病史及症状,以及个人生活习惯;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象变化。

4. 辨证施治: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疾病归类,并根据具体的辩证情况,选择药物、针灸、推拿、中药煎剂等不同治疗方法,以达到平衡生理功能、调整病机,从而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5. 防病为重:中医诊断不仅注重治疗,更加强调疾病的预防。

中医理论中强调调整
饮食、锻炼、生活规律、情志调节等方面的防病措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观察、辨证、辩证施治和防病为重的理念,通过辨别症状
病征、综合分析病情,实施个体化的治疗,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有哪些

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有哪些

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有哪些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四诊”,即望、闻、问、切。

这四种方法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况。

首先是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患者的神志、精神状态、眼神等,可以判断其正气的盛衰。

如果患者神志清晰、反应灵敏、目光明亮、表情自然,说明正气充足,病情较轻;反之,若神志不清、精神萎靡、目光呆滞、表情淡漠,则提示正气亏虚,病情较重。

其次是望色。

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

面部色泽的变化能够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气的消长。

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如果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或阳虚;面色潮红,多为热证;面色青紫,多为血瘀或寒证;面色发黄,多为脾虚或湿邪内阻。

望形态也很重要。

观察患者的形体强弱、胖瘦以及动静姿态,可以推测其体质和病情。

身体强壮、肌肉丰满者,多为正气充足;身体瘦弱、肌肉松弛者,多为正气不足。

肢体活动自如,多无大碍;若肢体震颤、抽搐,可能是风证;若四肢蜷缩、不愿活动,多为寒证或虚证。

此外,望舌也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

舌头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所以舌头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病变。

正常的舌头淡红而润泽,舌苔薄白而均匀。

舌头的颜色、形状、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等方面的变化,都有特定的诊断意义。

比如舌红苔黄多为热证,舌淡苔白多为寒证,舌体胖大有齿痕多为脾虚湿盛。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

语言清晰、声音洪亮者,多为正气充足;语言低微、声音微弱者,多为正气虚衰。

呼吸急促、声高气粗,多属实证、热证;呼吸缓慢、声低气微,多属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微,多为肺气亏虚。

嗅气味包括患者身体、口腔、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气味。

比如口臭多为胃火炽盛;口气酸臭多为食积胃肠;排泄物有恶臭,多为热证;排泄物有腥味,多为寒证。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A. 望、闻、问、切B. 辨证论治C. 阴阳五行D. 脏腑经络2. “望而知之谓之神”指的是中医四诊中的哪一项?A. 望B. 闻C. 问D. 切3. 在中医诊断中,面色苍白多属于:A. 寒证B. 热证C. 虚证D. 实证4.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闻诊的内容?A. 闻气味B. 闻语言C. 闻呼吸D. 闻脉象5. 中医问诊中,询问患者的二便情况主要了解的是:A. 脏腑功能C. 阴阳平衡D. 经络通畅6. 脉象中的“弦脉”通常表示的是:A. 肝气郁结B. 脾胃虚弱C. 肾精不足D. 肺气虚弱7. 中医诊断中的“五心烦热”是指:A. 五个手指发热B. 心烦意乱,伴有手足心热C. 五脏功能亢进D. 五种热性疾病8.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诊断时的常见舌象?A. 舌淡苔白B. 舌红苔黄C. 舌绛苔少D. 舌黑苔厚9. 在中医理论中,舌体胖大多见于:A. 水湿内停B. 气血两虚C. 阴虚火旺D. 肝阳上亢10. 中医诊断中,手足心出汗多属于:A. 阴虚内热B. 阳虚外寒D. 气血瘀滞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中医诊断时,观察患者的舌象可以了解以下哪些信息?()A. 气血状况B. 脏腑功能C. 阴阳平衡D. 经络通畅12. 下列哪些症状属于中医的“实证”?()A. 腹胀满痛B. 便秘C. 口苦咽干D. 脉象洪大13. 在中医诊断中,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脉象的判断?()A. 患者的情绪B. 患者的姿势C. 医生的手法D. 环境的温度14. 中医诊断时,以下哪些属于“望诊”的内容?()A. 观察面色B. 观察舌象C. 闻及体味D. 询问病史15. 下列哪些是中医诊断时的“切诊”方法?()A. 切脉B. 切肤C. 切经络D. 切骨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6. 中医诊断中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中医诊断学笔记
⒈简介
⑴中医诊断学的定义
⑵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
⑶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⒉中医诊断学基本概念
⑴四诊合参
⑵辨证论治
⑶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⑷辨证与断病的关系
⒊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
⑴阴阳五行学说
⑵五脏六腑理论
⑶病因学说
⑷病证学说
⑸辨证方法和要领
⒋中医诊断学的临床应用
⑴望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⑵闻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⑶问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⑷切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⑸中医辨证与辨证施治
⒌中医诊断学中的常用手法和检查
⑴脉诊的方法和意义
⑵舌诊的方法和意义
⑶面诊的方法和意义
⑷体格检查的要点和常见指标⒍中医诊断学中的典型疾病诊断
⑴血瘀证的诊断与辨证
⑵痰湿证的诊断与辨证
⑶气虚证的诊断与辨证
⑷阳虚证的诊断与辨证
⑸温病皮肤病的诊断与辨证
附件:
⒈案例分析:中医诊断学典型病例集锦
⒉中医诊断学练习题及答案
⒊诊断学实践指导手册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中医:指中华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诊疗和中药疗法。

⒉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⒊辨证论治:中医诊断的核心理论,通过辨别疾病的病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⒋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基础之一,描述了宇宙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⒌五脏六腑理论:中医理论基础之一,用于描述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医主要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主要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病体气味
7.经、带、恶露之气
气味重浊──下焦湿热 气味腥淡──寒湿下注
8. 气病室气味
病室臭气触人──瘟疫重症 病室有血腥气──大失血 病室有尿臊气──尿毒症(水毒) 病室有烂果味──重症消渴(糖尿)
病室有尸臭味──脏腑败坏之症
中医诊断方法——四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四诊
三、问诊的内容
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
家族史
帮助诊断某些传染病、遗传病。
直系血缘——遗传病;
密切接触——传染病。
中医诊断方法——四诊
四、问现在症
问现在症是指对病人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 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进行详细询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明•《景岳全书》“十问歌”
常色
色 诊 病色 恶色 客色 善色
中医诊断方法——四诊

三、五色主病
主病 寒证 特点 青紫
痛证
瘀血 惊风
青黑
青紫 眉间、鼻柱、唇周色青
中医诊断方法——四诊

三、五色主病
主病 实热 热证 虚热 戴阳证 面部潮红 颧红如妆 特点 满面通红
中医诊断方法——四诊

三、五色主病
主病 湿证
脾虚 (血虚) (湿阻) 湿热 寒湿
中医诊断方法——四诊
一、面部色诊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原理: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部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意义: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及病邪的性质 色泽正常——脏腑气血未伤,预后较好 色泽失常——脏腑气血耗伤,预后较差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中医临床诊断术语是中医学中对于疾病的名称和描述的一种约定和规范。

这些术语通常是中医医生在临床诊断中使用的一种统一的表达方式,可以准确地描述疾病的特点和表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临床诊断术语及其相关参考内容:1. 证候:中医学中将疾病的整体表现和特点称为“证候”,包括主要症状、体征、病机等。

例如,“气滞血瘀”、“肾虚湿盛”。

2. 五脏六腑疾病:中医学将疾病归类到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进行诊断。

例如,“心火上炎”、“肝郁脾虚”。

3. 病机:中医学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称为“病机”,包括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湿热积聚等。

例如,“阳虚阴盛”、“气滞血瘀”。

4. 脉象:中医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将不同的脉搏特点归纳为不同的脉象,如“脉细弦”、“脉沉迟”。

5. 病机转化:中医认为疾病是在一定的病机基础上发生变化和演变的,称为病机转化。

例如,“寒邪入里”、“湿热互结”。

6. 辨证施治:中医诊断的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辨证论治”、“辨证施治”。

7. 同病异治:中医认为不同患者即使患有相同的疾病,也可能因为体质、年龄、病程等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

8. 针灸治疗术语:中医针灸治疗中使用的术语,如“经络”,“穴位”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临床诊断术语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的理解和应用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疾病的准确描述和分析,中医医生可以更好地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来全面了解病情,分析病因,判断病性,以便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辨证论治。

首先,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望诊,医生可以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从而了解病人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变程度等。

比如,面色苍白可能代表气血不足,面色发红可能代表气血亢盛,舌苔薄白可能代表阳虚,舌苔黄腻可能代表湿热等,这些都是通过望诊可以观察到的病情表现。

其次,闻诊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闻诊,医生可以倾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从中了解病人的声音特点、咳嗽情况、呼吸状况等,这些都是病情的重要表现,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

再次,问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与病人的交谈,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疼痛部位、病因、饮食情况等,从中分析病情,找出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最后,切诊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切诊,医生可以通过切脉来了解病人的脉象,从中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变程度等,这对于诊断疾病、判断病情、辨证论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四诊方法外,中医诊断还有辨证论治的原理。

中医辨证是根据病人的望、闻、问、切四诊结果,分析病情,找出病因,判断病性,归纳出病机,提出治疗方案的过程。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它强调辨证施治,即因病情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总之,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辨证论治,全面了解病情,分析病因,判断病性,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这些原理是中医学的基础,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人们的健康、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指的是()。

A. 望、闻、问、切B. 望、闻、问、药C. 望、闻、切、药D. 望、问、切、治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望诊的范畴?()。

A. 望面色B. 望舌质C. 望舌苔D. 望脉搏答案:D3. 闻诊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A. 闻声B. 闻气味C. 闻患者的呼吸声D. 闻患者的体香E. 以上都是答案:E4. 问诊时,医生通常会询问患者的哪些信息?()。

A. 起病原因B. 病程经过C. 症状变化D. 个人生活习惯E. 以上都是答案:E5. 切诊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

A. 观察B. 闻C. 问D. 摸脉E. 听答案:D二、判断题1.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论治”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来确定治疗方法。

()答案:正确2. 望舌是中医望诊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等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答案:正确3. 问诊时,医生不需要了解患者的家族病史。

()答案:错误4. 切诊只能通过摸脉来进行,不能通过其他方式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中医望诊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外在表现。

通过望诊,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气血阴阳状况,判断病因病机,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描述中医闻诊的操作步骤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答:中医闻诊主要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闻患者的气味来进行。

医生会注意患者的声音变化,如语声的强弱、高低、清浊等,以及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等。

此外,还会闻患者的体香、口臭等。

闻诊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内脏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为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3. 阐述中医问诊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诊断中的重要性。

答:中医问诊主要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内容包括起病原因、病程经过、症状变化、个人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

问诊是获取患者病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为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打下基础。

中医诊断术语大全

中医诊断术语大全

中医诊断术语丰富多样,涵盖了对疾病、症状、脉象、舌诊等方面的描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诊断术语,以及它们的简要解释:1. 证候(Zhèng Hòu):- 描述疾病的整体病理变化和表现的术语。

常见的证候有风寒感冒、湿热黄疸等。

2. 脉诊(Mài Zhěn):-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以判断体内气血运行、阴阳盛衰等状况。

3. 舌诊(Shé Zhěn):-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包括舌质、舌苔、舌体等来判断体内病理状况。

4. 气滞(Qì Zhì):- 形容气血运行不畅通,导致疼痛、胀满等症状。

5. 血瘀(Xiě Yū):- 形容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瘀滞、疼痛等症状。

6. 湿邪(Shī Xié):- 指湿气侵袭体内,引起湿热、湿寒等症状。

7. 寒邪(Hán Xié):- 指寒冷气候或寒邪侵袭体内,导致寒凝、寒滞等症状。

8. 热邪(Rè Xié):- 指热气侵袭体内,引起热盛、热毒等症状。

9. 气虚(Qì Xū):- 描述气血不足,导致疲乏、无力等症状。

10. 血虚(Xiě Xū):- 描述血液不足,引起面色苍白、头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11. 阴虚(Yīn Xū):- 描述阴性能量不足,导致口干、咽喉干燥、热感等症状。

12. 阳虚(Yáng Xū):- 描述阳性能量不足,引起畏寒、肢体冰冷等症状。

这仅是一小部分中医诊断术语,中医学术体系庞大而复杂,因此诊断术语非常丰富。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结合多种信息,包括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诊等,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

请注意,对于确切的中医诊断,最好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第一单元绪论考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考点2.①司外揣内:即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②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表现,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③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注:此考点为2021真题考点。

这部分除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内容外,还应理解基本原理的含义。

第二单元望诊考点1.得神的面色特征是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考点2.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为少神/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考点3.失神(神乱)包括【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的表现。

【精亏神衰】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

【邪盛神乱】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考点4.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神清多语、【两颧泛红如妆】、意欲进食的表现是假神。

考点5.假神的病机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阴阳离决。

考点6.神乱的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

①焦虑恐惧是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脏躁。

②狂躁不安是指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③淡漠痴呆是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④猝然昏倒是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十四五教材

中医诊断学十四五教材

中医诊断学十四五教材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研究中医诊断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关于中医诊断学的教材,一般分为基础教材和
专业教材两类。

基础教材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
技术,而专业教材则更加深入地探讨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在中国,关于中医诊断学的教材有很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包
括《中医诊断学》(作者,张文德)、《中医诊断学》(作者,王
忠诚)、《中医诊断学》(作者,刘渡舟)等。

这些教材系统地阐
述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技术,并结合临床实践进
行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和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诊断学
的知识。

这些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诊断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
包括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诊断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等内容,同时也对常见疾病的诊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内科病、
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等,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医诊断学的理
论和实践。

此外,这些教材还结合了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对诊断中的一些
难点和疑难病症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有助于读者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和技术。

总的来说,这些教材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专业,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医诊断学的人士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旨在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问诊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患者的病理变化和病因,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和原则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是中医临床实践和诊断的基石。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即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特点和所属的证候,然后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兼顾病因和病理变化中医诊断学强调对病因和病理变化的综合分析。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环境因素、情绪因素、饮食因素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病史等,分析病因的复杂性。

中医诊断学也强调对病理变化的观察和分析。

中医通过病史询问、望诊、闻诊、切诊等方法,观察患者的各种体征和症状,以及特定的脏腑病理变化,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三、综合分析和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学强调通过综合分析和辨证论治,确定疾病的特点和所属的证候,为治疗提供指导。

综合分析是指根据病史询问、望诊、闻诊、切诊等方法,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问诊资料等,分析病情的整体性和疾病的特点。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所属的证候,进而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辨证分型、辨证施治等。

四、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中医诊断学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四诊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它们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从而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声、腹音等,了解病情的变化。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舒适感等,了解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了解疾病的脉搏变化。

以上就是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的主要内容。

中医与西医疾病诊断方法的差异

中医与西医疾病诊断方法的差异

中医与西医疾病诊断方法的差异当谈及疾病诊断时,中医和西医的方法各不相同。

两种医学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症状,通过这些方法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医和西医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差异。

一、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是基于中医学理论的系统化方法。

中医的诊断主要依赖四个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肤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其病情;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身体感受、症状以及病史等方面的信息;切诊是通过把患者的脉搏的强弱、缓急、紧张程度等来推断病情。

中医强调整体观察,将人的身体与环境、社会等相互关联的要素放在一起来分析病因。

中医追求综合的诊断,而不仅仅是症状的描述。

中医还擅长通过揣摩患者的气质、精神状态来了解疾病的性质,因为中医坚信身心状态对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二、西医诊断方法与中医不同,西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体格检查、实验室测试和医学影像学等科学技术手段。

西医重视临床表现、病史和检查结果,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辅助检查如X光、核磁共振、CT扫描、血液和尿液检查等被广泛应用于西医诊断过程中。

西医诊断依赖于客观数据和证据,注重病因与病理上的解释。

西医诊断方法致力于将疾病归因于确切的生物学机制,着重于分析引起疾病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的异常。

三、中医与西医诊断方法的差异1. 诊断依据:中医诊断依赖于综合观察、四诊合参,强调整体观察以及患者与环境的关系。

西医则更加依靠科学仪器和检验结果。

2. 知识体系:中医理论基于阴阳五行等观念,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气血平衡。

西医理论较注重疾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更偏重于药物和手术的治疗。

3. 治疗方法: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包括草药、按摩、针灸等非药物治疗。

西医则倾向于使用药物、手术和物理治疗。

4. 病因定位:中医病因多数与内因、外因以及心理因素相关。

西医则倾向于寻找病因在细胞、组织、器官水平上的异常。

综上所述,中医和西医在疾病诊断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象特征: 舌象特征:全舌 青紫或泛现青紫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舌青紫湿润,苔 舌青紫湿润, 白而滑── 白而滑── 多 属阳虚阴盛, 属阳虚阴盛,气 血不畅之证。 血不畅之证。
青紫舌
临床意义:舌青紫深绛,苔少而干─ 临床意义:舌青紫深绛,苔少而干─ 多属 热毒炽盛,深入营血之证。 热毒炽盛,深入营血之证。 舌青紫而暗,有瘀斑点─ 多属瘀血内阻, 舌青紫而暗,有瘀斑点─ 多属瘀血内阻, 络脉瘀滞之证。 络脉瘀滞之证。
望舌形──老嫩 望舌形──老嫩 ──
舌象特征:舌质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 舌象特征:舌质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 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舌质浮胖娇嫩,纹 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舌质浮胖娇嫩, 理细腻,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 理细腻,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 临床意义:老和嫩是疾病虚实的标志之一。 临床意义:老和嫩是疾病虚实的标志之一。 多属实证。 苍老舌 ━━ 多属实证。 娇嫩舌 ━━ 多属虚证。 多属虚证。
望舌态──短缩舌 望舌态──短缩舌 ──
舌象特征: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 舌象特征: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常 与舌萎软并见。 与舌萎软并见。 临床意义: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 临床意义: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 舌短缩而色青紫湿润━━ 多属寒凝经脉 舌短缩而色青紫湿润━━ 多属寒凝经脉 舌短缩而色淡白无华━━多属气血虚衰 ━━多属气血虚衰。 舌短缩而色淡白无华━━多属气血虚衰。 舌短缩而色红绛而干━━ 多属热盛伤津 舌短缩而色红绛而干━━ 多属热盛伤津 舌短缩胖大而舌苔腻━━多属风痰阻络 ━━多属风痰阻络。 舌短缩胖大而舌苔腻━━多属风痰阻络。 此外,先天性舌系带过短, 此外,先天性舌系带过短,亦可影响舌 体伸出,称为绊舌 无辨证意义。 绊舌。 体伸出,称为绊舌。无辨证意义。
┏舌色红绛者━多属心脾热盛。 舌色红绛者━多属心脾热盛。 肿胀舌━属实证┫ 肿胀舌━属实证┫ 多属瘀血阻络。 ┗舌色紫暗者 ━ 多属瘀血阻络。 胖大舌━ 属虚证━ 舌边齿痕━多属阳虚水停。 胖大舌━ 属虚证━ 舌边齿痕━多属阳虚水停。 舌色淡白者━━ 多属气血两虚。 ┏舌色淡白者━━ 多属气血两虚。 瘦薄舌━┫ 瘦薄舌━┫ 舌色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者━ ┗舌色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者━属阴虚火旺
3. 望舌态
舌态,即舌体运动时的状态。 舌态,即舌体运动时的状态。舌 体活动灵便,伸缩自如, 体活动灵便,伸缩自如,为正常舌 提示气血充盛,经脉通调、 态,提示气血充盛,经脉通调、脏 腑健旺。 腑健旺。常见的病理舌态有舌体痿 强硬、歪斜、 软、强硬、歪斜、吐弄和短缩等异 常变化。 常变化。
望舌态──痿软舌 望舌态──痿软舌 ──
望舌态──强硬舌 望舌态──强硬舌 ──
舌象特征:舌体失其柔和, 舌象特征:舌体失其柔和,屈伸不便或不 能转动。 能转动。 临床意义:多见于热入心包; 临床意义:多见于热入心包;或为高热伤 或为风痰阻络。 津;或为风痰阻络。 舌体强硬而色红绛少津—多见于 多见于热邪亢盛 舌体强硬而色红绛少津 多见于热邪亢盛 舌体强硬而舌苔厚腻—多见于风痰阻络; 多见于风痰阻络 舌体强硬而舌苔厚腻 多见于风痰阻络; 舌体强硬而肢体麻木、眩晕者—多为 多为中风 舌体强硬而肢体麻木、眩晕者 多为中风 先兆。 先兆。
望舌形──胖瘦 望舌形──胖瘦 ── 舌象特征:舌体胖大而厚,伸舌满口, 舌象特征:舌体胖大而厚,伸舌满口,称 胖大舌;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瘦薄舌。 为胖大舌;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临床意义:胖大舌多属阳气亏虚, 临床意义:胖大舌多属阳气亏虚,水湿内 瘦表现。
赤色
黄色
五色主病
黄色:主虚证、湿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黄色
黄色
黄色
黑 色
五色主病
黑色:主肾虚、寒证、 黑色:主肾虚、寒证、 水饮证、血瘀证。 水饮证、血瘀证。
黑 色
黑 色
黑 色
望 舌
正常舌象:淡红舌,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反映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 舌质:反映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 舌苔:反映病位的深浅、疾病的性质、 舌苔:反映病位的深浅、疾病的性质、 津液的存亡、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 津液的存亡、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 注意事项:光线;伸舌姿势;染苔;遗传性。 注意事项:光线;伸舌姿势;染苔;遗传性。
舌象特征:舌体软弱无力, 舌象特征: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临床意义:多为伤阴或气血俱虚。 临床意义:多为伤阴或气血俱虚。 ┏舌痿而红绛少苔━多属热盛伤阴, 舌痿而红绛少苔━多属热盛伤阴, 痿软舌┫ 或阴虚火旺。 痿软舌┫ 或阴虚火旺。 舌痿而枯白无华━多属气血虚衰。 ┗舌痿而枯白无华━多属气血虚衰。
2.
望舌形
舌形,即舌体的形质, 舌形,即舌体的形质, 包括荣枯、老嫩、胖瘦、 包括荣枯、老嫩、胖瘦、点 刺、裂纹等方面特征。
望舌形──荣枯 望舌形──荣枯 ── 舌象特征: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荣舌; 舌象特征: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荣舌; 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为枯舌。 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为枯舌。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是衡量机体正气盛衰的标志之 也是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依据。 一,也是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依据。 荣舌——提示正气充盈,病轻。 提示正气充盈,病轻。 荣舌 提示正气充盈 枯舌——提示正气虚衰,病重。 提示正气虚衰, 枯舌 提示正气虚衰 病重。
望舌态── 望舌态── 吐弄舌
舌象特征:舌伸于口外,不即回循者, 舌象特征:舌伸于口外,不即回循者,称 为吐舌;伸舌即回缩如蛇舐、 为吐舌;伸舌即回缩如蛇舐、或反复舐口 唇四周,掉动不停,均称“弄舌” 唇四周,掉动不停,均称“弄舌”。 临床意义:一般属心脾有热。 临床意义:一般属心脾有热。 吐舌━ 亦可见于疫毒攻心或心气已绝者 吐舌━ 亦可见于疫毒攻心或心气已绝者 弄舌━多为热盛动风的先兆, 弄舌━多为热盛动风的先兆,亦可见于先 天愚型患儿。 天愚型患儿。
附: 舌下络脉
望舌下络脉主要观察其长度、形态、颜色、 望舌下络脉主要观察其长度、形态、颜色、 长度 粗细、舌下小血络等变化。 粗细、舌下小血络等变化。 等变化 舌下络脉的观察方法是:先让病人张口, 舌下络脉的观察方法是:先让病人张口, 将舌体向上腭方向翘起,舌尖可轻抵上腭, 将舌体向上腭方向翘起,舌尖可轻抵上腭,勿 用力太过,使舌体保持自然松弛, 用力太过,使舌体保持自然松弛,舌下络脉充 舌系带两侧的大络脉粗细 分显露。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的大络脉粗细、 分显露。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的大络脉粗细、 颜色,有否怒张、弯曲等改变。然后再查看周 颜色,有否怒张、弯曲等改变。 围细小络脉的颜色、 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形态以及有无紫暗的珠状 结节和紫色血络。 结节和紫色血络。
望舌态──歪斜舌 望舌态──歪斜舌 ──
舌象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 舌象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称为 歪斜舌,一般舌歪在前半部明显。 歪斜舌,一般舌歪在前半部明显。 临床意义:多为肝风夹痰 肝风夹痰, 临床意义:多为肝风夹痰,或痰瘀阻络 所致。 所致。
望舌态──颤动舌 望舌态──颤动舌 ──
假 神
突然神识清醒,言语不休, 突然神识清醒,言语不休,想见亲人 神识清醒 突然目光转亮,浮光外露 突然目光转亮, 目光转亮 面色无华, 面色无华,两颧泛红如妆 突然食欲增进 突然食欲增进


色:颜色。反映血液盛衰和运行的情况 颜色。 光泽。反映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 泽:光泽。反映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 目的: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 目的: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 病性的寒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病性的寒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常色:红黄隐隐( ),明润含蓄( 常色:红黄隐隐(光),明润含蓄(泽) 明润含蓄 病色: 病色:五色主病
少 神
精神不振、懒言 精神不振、 两目乏神 呼吸少气 面色少华、倦怠乏力、 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肌肉松软 动作迟缓
失 神
精神萎靡、语言错乱; 精神萎靡、语言错乱; 或神昏谵语, 或神昏谵语,或卒然昏仆 两目晦暗、 两目晦暗、呼吸气微或喘促 面色无华、 面色无华、形体羸瘦 动作艰难、反应迟钝、 动作艰难、反应迟钝、 或烦躁不安、 或烦躁不安、四肢抽搐 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或两手握固、 或两手握固、牙关紧闭
淡白舌
舌象特征: 舌象特征:舌色 较正常舌色红, 较正常舌色红, 呈鲜红色者, 呈鲜红色者,称 为红舌; 为红舌;舌色深 红者,称为绛舌。 红者,称为绛舌。
红绛舌
临床意义:实热证:苔黄燥或芒刺, 临床意义:实热证:苔黄燥或芒刺,多因 邪热亢盛,热入气分而舌红;热入营血, 邪热亢盛,热入气分而舌红;热入营血, 血液浓缩而舌绛。虚热证:苔少或无苔, 血液浓缩而舌绛。虚热证:苔少或无苔, 多因热病伤阴,或阴虚火旺所致。 多因热病伤阴,或阴虚火旺所致。
舌象特征:舌体不自主颤动,动摇不宁者, 舌象特征:舌体不自主颤动,动摇不宁者, 称为舌颤动。 称为舌颤动。 临床意义:舌颤动是动风的表现之一。 临床意义:舌颤动是动风的表现之一。凡 气血虚衰、阴液亏损, 气血虚衰、阴液亏损,舌失濡养而无力平 稳伸展舌体;或为热极动风、肝阳化风等, 稳伸展舌体;或为热极动风、肝阳化风等, 都可以产生舌颤动。 都可以产生舌颤动。 舌淡白而颤动者——多属血虚生风; 多属血虚生风 舌淡白而颤动者 多属血虚生风; 舌绛紫而颤动者——多属热极生风; 多属热极生风 舌绛紫而颤动者 多属热极生风; 舌红少苔而颤动者——多属阴虚动风。 多属阴虚动风 舌红少苔而颤动者 多属阴虚动风。
望舌质
1. 望舌色 舌色即舌体颜色。一 舌色即舌体颜色。 般分为淡红、淡白、 般分为淡红、淡白、红 青紫舌几种。 绛、青紫舌几种。
舌象特征: 舌象特征: 舌体颜色淡红 润泽,白中透 红。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淡红舌为气血 调和的征象, 常见于正常人 或表证初起。
淡红舌
舌象特征: 舌象特征:舌色比 正常舌色浅淡, 正常舌色浅淡,白 色偏多红色偏少, 色偏多红色偏少, 称为淡舌 淡舌。 称为淡舌。若舌色 白全无血色, 白全无血色,则称 枯白舌。 为枯白舌。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主气血 两虚、阳气虚衰。 两虚、阳气虚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