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1
渔歌子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渔歌子古诗的注释和译文渔歌子,亦称《渔父歌》,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一部诗歌作品。
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揭示了一个极其古老而深刻的生活情境,再通过延续至今的传统和语言节段,重现了一个神秘、古老而又感人的生活氛围。
渔歌子的歌词的大概内容如下:歌中的渔父,在晴朗的一天渔网,他穿着渔船帆布袋裤,头顶茅蓬笠,身边手持一篮子,一只篓子,一只竹竿,手持渔网,站在船头上,轻轻摆动渔网,试图捕捉渔福,给自己家人补足些食物;当夜晚来临时,他把空荡荡的篓子拉上岸,读诗、念经,并且连夜湖中把渔网收起,牵着竹竿拖着渔网,走在湖边,将渔网放在梗子上,又将竹竿抽出,安然地回家---就是渔歌子的主旨,也是它被记载下来的原因所在。
从古代而来,渔歌子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内容深刻而又神秘,语言简洁,暗含着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
穿越时光,渔歌子被称为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作,深受人们喜爱,多次受到中国古代历代作家伟大的赞美。
古人对诗歌的解释一向深入,其中渔歌子尤其深受推崇,渔歌子的故事实际上把民间传说的意义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表达了人类的梦想和拼搏的精神,阐释了人性的种种悲欢离合,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渔歌子也为许多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研究古代史的重要窗口,深刻的节段及其无比的历史价值,吸引着读者不断深入思考,为今日的读者们提供了新的见解。
一般来说,渔歌子一般被译作“渔父歌”,它是当时最贴近当地普通人生活的一部诗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既简洁又深刻,表现出一种淳朴而安宁的社会精神,激发了后世读者的思考意识,为古代文学添加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综上所述,渔歌子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拥有悠久的历史。
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诗句描绘出一个古老而又能触动人心的生活氛围,阐释着人性的种种悲欢离合,赋予了古代文学丰富的文学底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令人感激的是,它依然延续至今,不断传播着它的神奇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激发着人们的情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雄心壮志。
渔歌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渔歌子》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的乡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还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优美的春日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这首词是我国唐朝诗人张志和的词作,《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又成为词牌名。
渔歌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渔歌子》寄托了作者大自然向往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
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向往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渔歌子的作者谁1、《渔歌子》作者的是唐代诗人张志和。
2、具体简介如下:少年成名:开元二十年(732年)正月初一,张志和在京城长安行馆诞生,因娠前其母梦见有神仙献灵龟吞服,取名龟龄。
张志和童年聪明伶俐,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就能做文章,且过目成诵。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张志和跟随父亲在翰林院游玩。
翰林院宋学士以锦林文集戏之,张志和过目成诵,传为佳话。
唐玄宗听说后亲自出题试考,张志和对答如流,玄宗甚感奇异,赐优养翰林院。
天宝六年(747年),16岁的张志和因在道术方面的一技之长,被李亨赏重,增补京兆户籍,游历太学。
渔歌子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于唐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渔歌子的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歌子的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渔歌子的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歌子的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古诗带拼音版yú gē zǐ渔歌子zhāng zhì hé张志和xī sāi shān qián bái lù fēi ,táo huā liú shuǐ guì yú féi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qīng ruò lì ,lǜ suō yī ,xié fēng xì yǔ bú xū guī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古诗翻译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3、古诗赏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
“西塞山前”点明地点。
“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
“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末两句描写渔父捕鱼的情态。
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
作者虽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从词的言外之意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情于景,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
渔歌子形容作者闲逸的句子
渔歌子形容作者闲逸的句子
《渔歌子》表现渔夫悠闲自得的句子是“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表现了作者闲逸的心情。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
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
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
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诗歌】渔歌子 现代诗一首
【诗歌】渔歌子现代诗一首渔歌子
渔歌声声引江波,船影摇摇穿碧波。
蓝天白云碧水岸,渔舟归来满是桃。
登舟起航江心去,渔网高扬百鱼舞。
风波起,船身摇晃,渔翁笑语融江月。
江水宽,船儿小,渔网缓缓摇摆。
渔翁站在船头上,推船摇桨趁明月。
明月高挂天难测,江水无边情难诉。
渔翁垂钓人寂寞,钓丝轻动思难忽。
碧波荡漾传诗意,渔歌绕耳心中思。
渔翁愿景成船桨,江湖翻滚情意味。
鱼儿跃出江面上,渔网卷起水中风。
渔船归来人满载,江天一色情自浓。
渔翁笑看渔网满,桃花盛开三春天。
江水宽,船儿小,渔翁笑语情自然。
渔火熊熊照江心,波光粼粼常伴吟。
江畔风景如画意,渔翁心中有独钟。
渔歌声声传岸边,同舟共济温情甜。
渔翁垂钓人生路,江湖风波一瞬间。
渔翁心中有万千,江山无限情意牵。
船儿小,渔网缓缓摇,渔歌传诵天地间。
江畔人家悠悠恋,渔翁垂钓离世界。
江水宽,船儿小,渔网高扬情满怀。
古诗词三首之渔歌子注释译文赏析【唐】张志和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话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娇艳的桃花随着流水漂去, 水中嬉戏的鳜鱼又大又肥。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 身披着绿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着斜风细雨。他沉浸在垂钓 的欢乐和美丽的春境之中,乐而忘归。 词义注释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3. 白鹭:一种水鸟,头颈和腿都很长,羽毛白色。 4.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 或桃花水。 5. 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雨具,又称斗笠。箬 是一种竹子。 6. 蓑衣:用茅草或是棕丝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用来遮风挡雨 的衣服。 7: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十分可口。 8.归:在文中是指回朝廷,字面解释为回。Fra bibliotek作者介绍:
张志和(唐) (约730~约810) 李理的爹爹,初名龟龄,后由唐肃宗赐名 “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婺州金 华(今属浙江)人,后弃官迁居黟县赤山镇(今祁门祁山镇)之石山坞。十六岁 游大学,以明经耀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 并赐名“志和”。
诗歌鉴赏《渔歌子》体会“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美好
诗歌poetry鉴赏渔歌子【作者】张志和【朝代】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①渔歌子:词牌名。
②西塞山:浙江湖州。
③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⑥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⑧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
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作者简介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
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
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
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
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渔歌子1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
渔 歌 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 头 稚 子 学 垂 纶, 侧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路 人 借 问 遥 招 手, 怕 得 鱼 惊 不 应 人。
渔歌子
张志和
[唐 ]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衣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 ]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 家,还精通音律。16岁 做官,受到皇帝赏识。 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 从此他不愿再涉足朝廷, 于是辞官不做,隐居江 湖,字号“烟波钓徒”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及翻译赏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及翻译赏析《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今天店铺为你精心整理了《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希望你喜欢。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注释[1]渔歌子:词牌名,本为唐教坊曲。
此为词人效仿当地渔歌而作的词。
[2]西塞山:山名,位于浙江湖州市西南。
[3]“桃花”句:桃花流水:桃花盛开季节正是春水盛涨之时,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鱼:一种有斑纹的淡水鱼,口大鳞细,肉嫩味美。
江南俗称桂鱼。
[4]箬笠: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
[5]蓑衣:用草或棕叶编制的雨衣。
[6]须:必要。
引申为愿意。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翻译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背景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古诗词欣赏:渔歌子优秀9篇
古诗词欣赏:渔歌子优秀9篇古诗《渔歌子》赏析篇一五代:李珣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创作背景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对前蜀怀有故国之思,便向往江湖。
李珣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在湖南、湖北一带过了一段时期的隐居生活,然后溯湘水而上,后来他在岭南生活了较长时期。
词人乘船经过湖南、湖北一带,创作了大量描写隐逸生活的词作,这首《渔歌子》便是其中之一。
译文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宛如屏上的山水画。
浩淼的烟波中,皎洁的月光下,我收拢钓鱼的丝线,摇起小船回家。
绿水就是我的家园,船篷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难胜过我每日三餐的糙米鱼虾。
面对盈杯的水酒,望着诗书满架,我已心满意足,再不用将名利牵挂。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牌名。
单调二十七字,四平韵。
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
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抽生草黄色扇形圆锥花序,生长在路边和水旁。
潇湘:两水名,今湖南境内。
《山海经》:“潇水,源出九巅山,湘水,源出海阳山。
至零陵合流而于洞庭也。
”橘洲:在长沙市境内湘江中,又名下洲,旧时多橘,故又称“橘子洲”。
《水经注·湘水》:“湘水又北经南津城西,西对橘洲。
”垂纶(lún):垂钓。
纶,较粗的丝线,常指钓鱼线。
篷:船帆,此处代指船。
“名利”句:即心不将名利牵挂。
简析这首词主要描写了词人的隐逸生活。
上片写景。
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是地处潇湘的橘子洲的秋夜,荻花临风,美景如画。
“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月光下的江水,轻柔澄碧,云烟淡淡,词中主人公刚刚垂钓完毕,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
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下片写人事,主要写词人的隐逸生活及其乐趣。
隐在民间,云水就是家乡,蓬舍就是住所,经常吃的是家常的鱼羹稻米饭。
杯中斟满美酒,架上摆满书籍,开怀惬意,其乐陶陶,绝不把名利挂在心上。
古词渔歌子大全
古词渔歌子大全[正文]古词渔歌子大全渔歌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广泛流传于宋代。
渔歌子以其简洁明快、情感深沉的特点,成为古代文人雅士倾诉情怀的艺术方式。
下面将为您带来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词渔歌子,让您领略古代文人的心境与情感。
一、春景篇锦堤微雨涨畔花,汀沙远水若层纱。
渔郎离愁千万结,细泪流啼碧波涧。
渔歌呤渔歌咏春溪日长垂柳明,渔歌遥极岸,水寒不是波,看柳爱鱼鞔。
二、夏景篇炎炎夏日,湖面微波荡漾,渔船翩翩起航。
渔郎唱着渔歌,伴随着夏日的热浪,忘却尘世的烦恼,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
浩瀚烟波舒碧浪,夕阳斜影横渔村。
渔郎坐在渔船上,妻子抱着孩子佇立在船头,和着悠扬的歌声,乘凉遥望远方。
三、秋景篇碧叶黄花满南山,温彻骚人碧玉箫。
残阳落日染渔舟,渔歌唱尽情无边。
夕阳西下,秋风袭来,渔船驶进湖心。
渔郎摇着渔网,眼神中满是思乡之情。
弹指间,一支渔歌响起,萦绕在静谧的秋湖之上。
四、冬景篇湖水断流雪铺路,渔舟轻轻漂月墟。
寒风刺骨催渔曲,渔郎扮作渔女嚅。
冬日的湖面上,几片残雪散落其中,渔郎独自坐在冰岛上,凝望着湖面。
渔郎的歌声在冰天雪地中回荡,给寒冷的冬季带来一抹温暖。
五、思乡篇碧波千里逐江流,渔人悠然立钓舟。
常忆双娇弦断处,满盈思绪起渔楼。
渔楼高耸,云影泛着晚霞。
渔郎独自在楼上,思念起远方的亲人。
一阵秋风吹过,托起渔郎的心声,带着思乡之情飞向远方。
六、愁绪篇伤情渐起,思绪扰心。
渔郎坐在渔船上,细数着离愁的滋味。
渔歌回荡在湖心,抒发内心的纷乱与思念。
七、寄托篇酒醉渔歌数双峰,万里波心洗花容。
钟山秃顶有黄叶,半掩幽窗寄深情。
渔歌唱尽了心中的喜怒哀乐,渔船驶进了黄昏的湖心。
远望钟山秃顶上的黄叶,寄托着深情和思念。
八、别离篇相思渐起怨难甘,离别痴痴在心间。
一方有泪到泪干,从此断肠两处山。
九、悔过篇行舟辍橹,悔爱离愁。
渔歌哀壮,满怀忏悔。
思念和后悔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渔郎在湖面上驶去,寻觅心灵的救赎。
十、离愁篇狂风凌乱乱心猿,渔船孤影波浩漫。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诗意及解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诗意及解析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
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
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原文:《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诗意: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赏析: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
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欣赏及翻译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欣赏及翻译《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欣赏及翻译《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这首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翻译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注释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鱼:俗称“花鱼”、“桂鱼”。
扁平、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
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
渔歌子(1)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 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 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朱自清《春》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 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 薄烟。 ——朱自清《春》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sài)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guì )鱼肥。
青箬笠(ruò lì ),绿蓑(suō)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 ● ●
桃花流水鳜鱼肥。
● ●
青箬笠,绿蓑衣,
● ● ● ●
斜风细雨不须归。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渔歌子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全词,想 象词人描述的情境,体会词 人的情感。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一、初步阅读,大体把握词意
二、再次阅读,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三、对比阅读,仿写《渔歌子》 四、了解背景,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板书设计:
渔歌子 不须归 一曲渔歌子,千古垂钓情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自 叙 [唐]张志和 世事艰难如意少, 功名荣耀误人多。 浮云富贵非吾愿, 且买扁舟理钓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渔歌子
渔歌子翻译
渔歌子翻译渔歌子渔歌子,他是孟郊的一首诗的标题。
这首诗描绘了渔民在江边划船捕鱼的情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是诗人对北国冬季景色的生动描写。
北国的冬天,冰封的江河、飘雪的天空,展现出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诗人将目光瞄向长城和黄河。
长城在北国山脉间蜿蜒而至,一片苍茫;黄河在北国大地上奔腾而过,洪水滔滔。
然而,长城内外已破败不堪,大河上下已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气象。
这句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北国历史的思索和忧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是诗人对北国草原上的骏马奔驰的描写。
北国广袤的草原上,山脉起伏如龙蛇,奔跑的马群如银舞动。
这些景象给人一种壮丽的感受,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希望能与上天的伟大相媲美。
这是诗人心灵的呼唤和追求,他渴望超越自身的小我,达到一种宇宙意识的境界。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当阳光照耀在江河上时,红色的渔帆在江面上翩翩起舞。
阳光下的江河显得格外妖娆,给人一种愉悦和惬意的感觉。
诗名“渔歌子”,这里的歌子指的是渔歌。
渔歌是渔民划着小船唱着的歌曲,传达出他们的欢乐和劳动。
渔歌的歌声在江河上回荡,给大自然平添了乐章。
整首诗描绘了北国冰雪的壮丽景色、长城和黄河的繁荣与衰败、草原上奔驰的骏马、人类对自然的向往和渔民的欢乐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渔歌子是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北国大自然景色和人类历史的思考和感受。
这首诗反映了渔歌子这一劳动者群体的欢乐和劳动精神,也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读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渔民的劳动,也可以思考人类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等深刻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歌子》教学设计、说课
彭琨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
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
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
(网名,别名和一个人的外貌、爱好、兴趣有关。
)
2.出示张志和的号:烟波钓徒
谁知道这是谁的外号?(张志和)
3.板书揭题。
4.生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5.正音。
读准“箬笠”“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鹭”的结构特点。
6.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境界。
1.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A.“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B.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让我们再一次走入《渔歌子》的世界。
2.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A.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B.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C.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1.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
2.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A指导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
B.深入理解“不须归”。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配乐诵读。
2.生自读全词,教师随机指导。
3.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五.总结全词。
板书设计:
列景渔歌子烟波钓徒
不须归乐而忘返
《渔歌子》说课稿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还是哲学家,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渔歌子》就是这位“烟波钓徒”的作品,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大概是因为喜欢古典诗词的原故吧,好像教学诗词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比学习白话文时做得充分一些。
课堂中,通过“问题引领、学法指导、激励评价”开展教学。
一、问题引领
课堂上紧紧围绕词中的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不须归”而展开讨论探究。
可以说,“不须归”是全词的灵魂。
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条教学线索“不须归?”——“不愿归!”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学生在学习后,找到了三个理由:
1、因为渔翁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才不回家的;
2、渔翁喜欢钓鱼,他正钓得津津有味呢,所以不回家;
3、因为景色很美,渔翁陶醉了!
妙哉!这其中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再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细细品味,从哪些景物中感受到美呢?感受到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呢?因为问题明确、集中,教学线索非常清晰。
二、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把学法指导隐藏在教学过程中。
重点体现在:
1、初读联结,让学生读通全词,借助课文中注释和插图试着理解词的意思。
2、细读感悟,想象,品出词中画面,品出词中意境。
3、拓展品情,品出钓中情。
以诗带词,以词带词,借助刚才的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课前收集的诗词。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王维的《鸟鸣涧》等等。
三、激励评价
教学时,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激励评价。
其中,感觉最成功的就是采用古诗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如:学生说西塞山也美,下雨的时候,山上是有云雾的,山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我的评价语是:真是“山色空蒙雨亦奇”呀!说到白鹭就用“一行白鹭上青天”,说到桃花,评价语是“千叶桃花胜百花”呀!“春携连宵雨,桃花次第开。
”说到粉红的花瓣儿飘飘悠悠落在了——流水中,想到了“春来遍是桃花水”;说到“斜风”想到不正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课后的遗憾与愧疚:
1、教学时的语速太快,语调不够柔和,与那么美的词有些不和谐。
2、有的学生对诗词朗读不到位,该重读的地方没重读,该慢的地方读快了,老师范读、指导读少了一点。
3、教学过程中,有时会无心打断孩子的话,不够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