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思政教育探析

合集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

168神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王幸运 杨雯倩 陈若冰河南师范大学摘要:开展思政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培养大量人才,促进社会与个体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将从思政教育主要特点出发,对思政教育内在规律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关键词:内在规律;主要特点;思政教育引言: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社会群体或者社会采用特定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思想观念,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其他成员,使之具备社会需要的特定思想品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在我国文学中属于需要终身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

因此,研究思政教育主要特点与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思政教育主要特点(一)党性知识与政治色彩思想政治科目是每名学生都会经历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教材编排、教学内容难度是由浅到深的。

整体来看,思政教育所具备的政治色彩十分浓厚,在编排教材的过程中,教材始终强调共产党领导的重要地位,并且一直在明显传播红色思想。

从内容角度看,思政教育中包含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内容,其主线是共产党每一代的主要领导人,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在领导人正确带领下经济取得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向学生展示党性的光辉一面。

以此同时,教师教授的思政课程知识大部分都涉及到共产党。

从这里我们能够发现,思政教育的特点中包括党性知识、政治色彩浓厚这一点。

(二)民主性在思政教育中,民主性这一特点得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体现。

中国思政教育始终紧跟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思政教材会按照具体国情适当更新与修改,一旦政治制度出现相应变革,教育部在印刷思政教材时就会将相应内容改为最新内容。

我国在世界上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人大代表主要通过人民群众的选举和投票得出,这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因此,政治制度变革体现于思政教育便是民主性。

除此之外,中国始终遵循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主性[1]。

核心素养视角下新时代高中思政课学生政治认同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视角下新时代高中思政课学生政治认同培养研究

向及决策;第四,实践能力,能够积极参与 这些都表现在学生在应用知识的时候,不
和政治学科相关联的教育活动。进而培养 能够灵活变通和迁移,其原因在于知识内
学生的知识、情感、行为和认知。
化和外部拓展过程中形成了认知脱节,对
一、核心素养与政治认同的基本概述 政治现象缺乏正确的理解,鉴别能力不足
1.核心素养概念。
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精神, 的理解不够深入。另外,在学习当中,教师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第二,法制意识,自 传达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社
觉遵守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第三,政治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学生对其理解的较
认同,坚定不移的相信我国执政党执政方 为片面,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生的价值观念,导致高中生逐渐走向错误 想,特别是法治当中,中国古代法典中的 的教学形式设计,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于
的人生轨道。
很多条例在现代法文中依旧可以找出相 自身的关爱和照顾,加强学生的情感认
四、高中生政治认同培养策略
关条例,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国政治的优秀 同,最终形成政治认同感。
1.坚持理论的主导性。
和发展情况,以政治思辨的眼光积极探索 学习当中能够逐渐形成学科眼光和学科
其规律,且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切实地感 思维的学术成就,它能够帮助学生在后续
受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发 的人生当中实现个人价值,对学生正确三
展变化。
观的形成以及学习能力、品质的建立有着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思政教学
积极的指导意义。想要建立学生的政治认
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地位,紧接
二、高中生政治认同培养存在的问题
着又进一步强调了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
1.政治认识表面化。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浅探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浅探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浅探姓名:王昌庆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学科教学·思政指导教师:卢少军20040426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浅探作者:王昌庆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1.学位论文汤青松中学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实施策略研究2004创新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一般理论与实践为基础,结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总结近年来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研究与实践,试图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教学、学习、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中学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的实施策略,以进一步推动中学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的科学实施。

思想政治课程的创新是创新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学生的中心地位,指明了思想政治创新教学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是创新教学实施的重点,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创新。

学习创新是实施思想政治创新教学的重要方面,应引导学生习得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思想政治教学评价创新是思想政治创新教学的保障,要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综合评价的体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思想政治创新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思想政治教师要转换角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由教师创新引领学生创新。

2.学位论文周婷中学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的探究2005在今天,中学政治课的教育观念、方法、手段仍十分落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运用。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枯燥乏味,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实际。

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衡量教学水平好差就看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指标也是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觉悟的提高。

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高分低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应用更好、更新的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新型的教学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上下功夫,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新时代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探索研究

新时代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探索研究

新时代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探索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提出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要求。

本文将就新时代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进行探索研究。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源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新时代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传统的素质教育模式不能完全满足这个需求,所以需要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意义在于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思政课为核心,渗透到各个学科课程中,形成全员全课程育人的教育格局。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1. 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要通过改革的方式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方面,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并融入到其中;要加强思政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衔接,形成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协同育人。

2.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力量。

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和教学能力。

具体来说,要加强教师的思政理论学习,推动教师思政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研究。

要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3.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创新。

要针对新时代的需求,不断改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知识融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要借助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思政知识。

1. 建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领导体制。

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素质 。 二是培养学生的思想 素质 。三是培养学生 的道德素质 。 觉悟 。 四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八) 认真抓好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课强烈的实践性特 三、 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点决定 了教学活动必须纳人到社会 实践 活动中去 。坚持正 面 ( 一) 要切 实落 实思想政 治课 中学德育 的“ 主渠道 ” , 的地 教育 与人生训练并举 ,不仅是全面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 位。 思想政治课是社会 主义 国家意志的体现 , 是但 是近几年思 的重要形式 , 而且是提高素质教育效果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思 想政治课教学处境艰难 , 这种状况难以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想政治课教学应在阐明道理 的基础上 ,借助学校 和社会 的群 教育行政部 门、 学校领导 和政治教师需要统一认识 , 切实克服 体力量 , 组织学生在社会调查、 生产劳动 、 科技文化服务 、 军政
对喇
思 政 探 讨
卢旭 庚
河北省武 安市 第一 中学
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理论 与实践
摘要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客观上要求教育应 由 传统的“ 应试教 育” 模 式向现代的“ 素质教 育” 模式转 变。作为 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学校该如何 实施素质教育?笔者拟从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 学的实际出发 ,谈谈 高中思想政治课 教学 向素质教育转变。 关键词 : 素质教育 应试教 育 满 堂问 启发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是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任 务 的基本要求 ,也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出 困境 的根本出 路。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 问题
中学生 的全 面发展 。三是 ,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 人们 常常 会发现 :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说教多 于生动活泼 的理论联系 实际的分析 , 更 忽略了操行 的训练和考 察 ; 教育 内容 回避现实 问题 、 热点问题 , 缺乏针对性 , 缺乏时代感 ; 学生对思想政 治课 不感兴趣 ,从而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和品德教育缺乏 战斗力 与说服力 , 使德育工作收不到预期效果 。 死记硬背 , 应付考试 , 并不能融会贯通 , 没有把理论 用于实践 , 把认识变为行 动 , 自 然出现了高分低能 、 高分低德 。毫无疑问 , 德育 工作 中知行不 统一 , 理论脱离实践 的问题是造成极 少数 学生 目前 思想错位

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初中思政教学策略探讨

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初中思政教学策略探讨

程知识 , 否形成个性化的创新认识 , 能 是否积极参与课外活动 , 这
, ,
中 图分 类号 : 6 32 G3.
文 献标 识码 : c
当前形势下 , 初中生受来 自家庭 社会等各方面 的因素 , 其思 想观、 人生 观和价值观都发生 了很 大的变化 ,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 良好的道德情操。因此 , 进行创新 的教学模式探讨 不但 是为了满足教育改革 , 同时更重要 的是跟进社会方 向, 对学 生进行 素质教育 。要跟进 时代 发展 , 与时俱 进 , 中思想政治教 初 育 就必须立足于全面改革 。促 进当前教育格局 由成绩 教育转变 为素质教育功能体教育 ,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 。 1 应 当 强调 以人 为 本 的 教 学 观 念 必 须 以学 生 为 本 。初 中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用科 学 发 展 观 , 运 必 须做到 以下几点 : 确立初 中生的主体地位 , 尊重他们 独立 的人格 、 自身价值 和思想 感情 , 发引导其 内在 的思想 政治道德需求 , 启 培 育他们的主体意识 、 自主能力 、 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 ; 贴近学生实 际, 建立新型 的平等 的师生关 系 , 努力通过启发交流 、 与互动 、 参 研究讨论等形式 ,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 ; 贴近学生 , 克服角 色偏差 , 既要摆事 实 , 道理 , 讲 以理 服人 , 又要春 风化雨 , 润物无 声, 以情 感 人 , 增强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说 服 力 、 染 力 ; 近 生 活 , 感 贴 积 极 创 造 条 件 , 护 学 生 的 正 当 权 益 , 足 学 生 多 样 化 的需 求 和个 维 满 性 化 的 发 展需 要 , 时 要 更 多 的关 心和 指 导 特 殊 群 体 的 学 生 。 既 同 要重视经济困难学生 的扶贫帮 困、 又要做好心理障碍学生的释疑 解惑工作 。 2 运 用 灵 活 多 样 的 教 学 手 段 所谓教学方法 和手段 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 并不是要求每个教 师在每一节课都要创造 出新 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 而是要在扬弃传 统的“ 满堂灌” “ 、填鸭式 ” 教学方法 的基础上 , 交叉使用启发式 、 讨

新时代背景下的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的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的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使命。

为了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大中小思政教育应该实施一体化建设。

一体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中小学的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可以有效强化思政教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实现从小学到大学思政教育内容的层层递进,有助于形成全民普及的理论教育模式。

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内容1.统一思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明确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确保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和衔接性。

2.统一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建立起统一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确定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思政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4.优化教育环境和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思政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

5.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家校社会一体化的育人格局。

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1.推动政策支持: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为一体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条件。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统筹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

3.加强评估监督:建立相应的评估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结论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需求的重要举措。

通过统一目标、内容、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环境和资源配置,并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让学生从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教育质量评价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日益注重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们纷纷探讨如何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课程思政”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思政课程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其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地位与作用也逐渐凸显。

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如何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与价值观的统一,以及如何评估“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些问题仍然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和方法,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塑造德育人才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高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而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更是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以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融入思政元素,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评价模式,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更好地体现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的水平。

这也有助于引导教师注重思政教育,使教育目标更加清晰,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明确“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定义和内涵,规范评价标准和方法;二是阐述“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思政工作;三是探讨融入“思政元素”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具体实践“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落地和应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五是评估“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效果,为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总结。

新形势下中学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探索

新形势下中学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探索

新形势下中学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探索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新形势的教育背景下,思政教学课程对于中学生的教育来说至关重要。

而要想在中学阶段实施高质量的思政课程教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方式也是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在中学的思政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素质,为学生呈现一场高质量的思政课程。

关键词:新形势下;中学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引言随着社会经济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进步,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要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从基础的教育阶段抓起,在中学阶段的教育中逐渐将思政课程教学方式不断创新,不断引导学生思想意识正确全面发展。

但是要想在中学阶段体现出思政教育课程的关键性,教师作为授课的关键,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思政知识体系,结合不断进步发展的新时代,提高教学视野,创新教学方式。

在先进技术发展的同时利用多元化的形式,丰富教学氛围,逐渐提升学生学习思政的积极性,升华教师专业素质,不断促进中学教师教育事业的进步。

一、中学思政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教育意义(一)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在思想以及意识不断变化的世界,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坚定的思想,而对于中学中的思政教育课程来说,其授课对象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思政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实际授课中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新形势的教育背景下,中学思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综合知识以及专业素质,不仅能够逐渐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思政学习,逐渐对思政内容有基础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作为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教师专业的素质也能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

其次思政课程属于具有非常强烈的政治性课程,这也是能让学生直接领悟到思政基础的教育途径,因此教师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更加坚定自信的为学生展开思政教学,担当起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的教育重任。

(二)帮助学生完成思想升华,激发学生主动性在中学阶段实施思政教育课程,教师要时刻以思维意识创新,教学事业开阔为教学主要方向。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策略研究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策略研究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策略研究素质教育背景下,大中小学各教学阶段需要注重思政教育理念渗透,打造一体化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满足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

本文主要探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充分发挥出思政课堂的教育引领性作用,全面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成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思政教学的发展需要。

通过统一培训提高教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认知程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全面提高教师的专职化水平,优化课堂教学体系。

遵循思政教育根本规律,设置层次鲜明的思政教学流程,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结合思政教学资源,从整体布局来看,协调好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出思政课教学的综合成效。

思政教育作为独立的教学科目,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需要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教学调整。

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正在不断发生改变,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情况各不相同,需要不断进行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流程等教育工作的调整与改善。

建立动态化的思政教学发展体系,了解学生各年龄段的身心发育特点,通过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出思政课堂的教学引导价值。

思政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严格规范,要求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是协调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生存中主动接受社会的规则约束,在大中小学进行思政教育,教会学生未来社会生活中必备的生存技能,响应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

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课堂设计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根据时代的具体表现,促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让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掌握时代发展必备的素质技能,在工作与生活中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不懈努力。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政治课的地位和作用:从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角度看1.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现实,了解社会规律政治课是学生认识社会现实和了解社会规律的重要途径。

在思政课堂上,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闻信息,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和趋势,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并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敏锐度。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思政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深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同时理解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

3.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政治课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有效渠道。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启发式教育、情境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政治课还可以通过就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

1.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意识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思政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分析各种法律案例和研究法律条款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体系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政治课还可以通过宣传法律、普及法律和维护法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政治课还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思政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开展校内和社区的民主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亲身体验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同时,政治课还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相关政策和法规,让学生熟悉和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学生的权利意识。

中学思政新课标核心素养生活情境 背景

中学思政新课标核心素养生活情境 背景

中学思政新课标核心素养生活情境背景
中学思政新课标核心素养生活情境背景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学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学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实践,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 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思政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 促进跨学科融合:中学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促进思政课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学思政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总之,中学思政新课标核心素养生活情境背景旨在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思政课实践教学背景(3篇)

思政课实践教学背景(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人文素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背景、意义和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背景1. 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重要一环。

为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

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就业压力、心理健康问题、道德观念模糊等。

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 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知行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原则。

思政课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思政课知识,增强其思想政治素质。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政课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

课程思政与素质教育研究

课程思政与素质教育研究

课程思政与素质教育研究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课程思政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课程思政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道德灌输,而是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

首先,课程思政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点的灌输,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而通过课程思政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探索。

这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其次,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传统的课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参与和责任意识培养,而课程思政则强调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在语文或历史等学科中引入一些当代社会问题的讨论,既可以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课程思政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道德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而课程思政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通过学科学习中的道德教育,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好与坏、美与丑,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与课程思政相对应的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思政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学生可以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背景(3篇)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背景(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当前社会背景、教育改革需求、思政课特点等方面,探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背景。

二、社会背景1. 国际形势变化: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度政治觉悟和丰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国内社会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实践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提高网络素养,抵制不良信息。

三、教育改革需求1.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2.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新时代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

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3. 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构建完善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四、思政课特点1. 政治性: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思想性: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4. 针对性:思政课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

“大思政”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索

“大思政”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索

“大思政”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索摘要:“大思政”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面临着新的改革。

为发挥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将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运用,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好的了解,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着力探索和突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将结合教学实践探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大思政”理念;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在“大思政”理念下,生活化教育成为新时代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一些具有特定内容的课程而言,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掌握知识的能力。

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其教育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了初中生的品德素养,而且在于培养了学生的法制观念。

道德与法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需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采用更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出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意义。

一、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背景与价值(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背景新时代素质教育得到了越加深入的改革,国家对教育的各个环节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随着“大思政”理念的深入实践,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发挥立德树人目标提出了更多要求。

初中阶段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被认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将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中学道德教育逐渐走向了“理论化”,传统的“一课多用”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

在新课程改革中,“以生活为本,以学科为本”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阐述。

结合“双减”工作的进行,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和相关的政策,切实地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单一的教学理念,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丰富、鲜活、生动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融合到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立足生活,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高中思政的核心素养及培养策略探讨

高中思政的核心素养及培养策略探讨

高中思政的核心素养及培养策略探讨【摘要】高中思政作为当前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探讨高中思政核心素养的含义、构成要素、培养策略、评价方式以及实践意义,旨在为高中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在培养策略的实施中,学校和教育机构需不断探索创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思政的实施也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全面提升。

高中思政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既需要学校的积极推动,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共同推动高中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中思政,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教育工作,学生素质,实施,社会支持1. 引言1.1 高中思政的重要性高中思政作为学生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

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信息爆炸的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冲击和道德价值挑战。

高中思政作为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塑造者,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建设者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和作用。

高中思政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在道德品德、人格素养和思想意识上得到全面提升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高中思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只有在高中思政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使命和价值,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1.2 研究背景高中思政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重要教育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高中学生所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加,需要他们具备更高的思政素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对高中思政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中学课程思政课题研究

中学课程思政课题研究

中学课程思政课题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愈发频繁。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在中学阶段开展了课程思政课题研究,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对中学课程思政课题研究进行详细介绍。

二、中学课程思政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 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价值观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我国社会各个层面,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

2. 意义: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其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

通过课程思政课题研究,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这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中学课程思政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1. 目标:中学课程思政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内容:中学课程思政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思政理念研究:深入探讨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及其实践意义,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学科课程思政元素挖掘: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挖掘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为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提供指导。

(3)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探索适合中学生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4)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为衡量思政教育效果提供依据。

(5)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整理和开发适合中学课程思政的教材、案例等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泛在学习”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泛在学习”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泛在学习”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泛在学习教育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和形式,也对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泛在学习的框架下,课程思政改革成为了必然选择。

一方面,泛在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显得单一和僵化,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充分发展个性的需求;泛在学习的特点也决定了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改革显得尤为迫切,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

1. 引入“普遍的学习”理念:在泛在学习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改革应当引入“普遍的学习”理念,鼓励学生在校园之外也能够进行学习,打破传统的教学场景限制。

通过引入线上课程、移动学习等形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泛在学习强调学习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课程思政改革也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强调社会责任教育:在泛在学习的框架下,课程思政改革也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引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和责任意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使命,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4. 提升综合素质教育水平:泛在学习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而课程思政改革应当着力于提升综合素质教育水平。

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和竞争。

5. 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泛在学习的框架下,课程思政改革也应当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

通过引入道德伦理、法治知识等内容,并结合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

1. 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泛在学习的框架下,课程思政改革要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协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中思政的核心素养及培养策略探讨

高中思政的核心素养及培养策略探讨

高中思政的核心素养及培养策略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中思政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中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现实挑战,形势也更加严峻。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这个背景下,高中思政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方面都需要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

如何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为了高中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深入研究高中思政的核心素养及培养策略,提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对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介绍】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高中思政的核心素养及培养策略探讨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高中思政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形势,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研究相关的培养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高中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深入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研究高中思政的核心素养及培养策略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高中思政的核心素养高中思政的核心素养是指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重点培养和培育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文化修养、创新精神、批判思维等方面。

道德品质是高中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让他们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职业操守等规范,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思政教育探析
作者:王方成
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11期
【摘要】素质教育需要通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反思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力图从不同视角阐述如何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程之中,从而实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由“实然”向“应然”转变。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政教育出路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67-01
一、目前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中学政治教师基本功需要加强
整体来讲,虽说我国中学政治教师素质较高,可仍存在部分教师职业素养不高,专业理论知识面窄,知识结构比较陈旧一些问题。

一个学案反复使用,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学科理论知识的更新,理论知识和时代脱轨,最后致使自身理论水平较低。

还有一些教师职业观出现问题,没有把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我国的人才培养和整个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里面,只是把教师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既对学生学习知识不利,也不利于他们日后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还会影响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

最后还有,一些教师创新能力欠缺,等等。

结果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与素质教育的诉求背道而驰。

2、教材内容和实际相疏离
课改后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改变了过去只是理论灌输的形式,把理论阐释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重点以教学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深入了解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及哲学思想,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知识和实践能力。

但也有一些缺陷,表现在:一,在教材涉及知识上存在着和学生生活脱节的问题,如高中教材《政治生活》在阐述公民的最基本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时,学生就困惑,甚至当面对问老师:我18周岁了,为什么这种权利和我无关?这让教师不禁感慨教材与生活偏离比较远。

这就涉及到如何使教材面向学生生活,摒弃假大空的说教问题;二,教材中案例分析增加了,探究活动多了,但现在情况却是:教师仍然是教学主导,学生被灌输,没有形成互动均衡主体意识;三,知识的呈现方式顺次比旧教材有了改进,先从和学生日常密切相关的经济生活进入,随后向政治生活拓展,最后向文化和哲学生活升华,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但也存在着次序颠倒的情况,有的难点放在易点之前,还有知识内容重复编排的现象,插图、图表更新滞后等情况。

3、文理分科的制度强化了学生功利化倾向
文理分科是一种教学组织方式,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为学界专家所诟病,尽管这种教学方式短期内能起到立竿见影,应对高考,提高学生成绩的作用,但由此带来了很多弊端。

由于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整体素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本来之义,不是弱化而是更加强化了应试教育,所以阻碍了创新人才培养。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确应该反思当下我国这种文理分科的教学模式,公允地权衡其利弊得失。

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的分科教学、评价模式应该重新梳理和推陈出新。

当下人们往往对高校培养的人才不尽满意,关注的焦点放在高校自身的培养模式上,这种“功利化”的种子在中小学都已经植上了,一经碰到合适的“土壤、水分、光照”等条件,势必要茁壮发展。

文理分科后,思想政治课作为理科生的一门选修课,很多是选而不修,从学校领导到政治老师,由于受功利化思想驱使,进而追求升学率,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放任自流了。

二、素质教育诉求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1、创新教育理念,把握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新课改的核心价值是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需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中学生成长的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终身发展打下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新价值取向,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变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和谐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努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要因势利导,要学生主动融入教学过程里面,真正提高其作为主体的能动性还有创造性。

这就需要转变长时间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工具价值的过分倚重,而忽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们素质发展需要的主体性价值。

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更新这种教育观念,实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回归生活,切实提高教育主体的政治道德素养。

2、打造问题课堂,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效度
新课程标准强调“一定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一策略一评价的过程和学生经历的‘活动一体验一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

要从过去授学生以与“鱼”向授之以“渔”转变,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开放、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

笔者以为,问题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其求知欲。

这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根据教材目标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设疑质疑探疑拓展的教学流程,师生共同参加,教师这里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也可以在“演员”与“导演”之间不断变换角色,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程式,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教学气氛,也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展开学生思维,使得师生相得益彰,共同提高。

当然,教师要努力提高组织活动的艺术和技巧,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基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为宽广的空间,提高师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组成创造性的思维特质。

3、深挖教材内容,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信度
这些年,思想政治课教材变动频繁,新教材比原来的教材来对比有大量的插图、生活案例还有一些相关链接,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使教学内容更和学生生活接近,这些内容对教育高中学生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仍存在教材编排内容的取舍不适应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征,在编排设计上存在着没能联系实际的情况。

所以,我们需要结合中学生身心特征和教学实践,不断挖掘教材的深度,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教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对其中不合时宜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在适宜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对教材从编排体例到内容选择,提出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探究热情与创新意识。

如在讲授《政治生活》中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这一章时,就可以深思: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消灭之后,怎么实现占人口绝人多数的人民对极少数敌对分子的专政?什么是“极少数敌对分子”?对其内涵与外延怎么界定?一定引导学生对此加以清晰解释,消解学生心中对此问题的困惑和不解,进而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称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