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状态下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研究

合集下载

论公共产品理论视野下教育的产品属性

论公共产品理论视野下教育的产品属性

论公共产品理论视野下教育的产品属性一、引言公共产品是指一种满足一定共同需求、具有公共特征且难以排除非特定个体的使用的产品。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其独特的产品属性。

本文将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属性,并从中分析出其产生的原因。

二、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松顿在20世纪初提出。

他认为,公共产品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不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不排他性指的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享用该产品,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非竞争性指的是,该产品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出发,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

教育的非排他性表现在,任何年龄段、任何性别、任何种族、任何国籍的人都有获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非竞争性表现在,一个人获得了教育,并不会影响另一个人获得教育的机会。

三、教育的产品属性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以下产品属性:1. 身体无法直接消费教育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是一种思想、文化、知识的传授和习得。

它无法与其他有形的产品一样直接被消费,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来实现。

2. 不同于一般商品教育的生产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生产,它不是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教育的生产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投入,市场的自由竞争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问题。

3. 具有不确定性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难以预测其中的结果。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背景、学习机会、天赋等,因此教育的产出也是不确定的。

4. 投资回报周期长教育是一种长期投资,其回报周期常常延伸到整个人生。

因此,教育的回报难以用短期收益来衡量,需要用更长远、更深远、更多元化的方式来衡量。

四、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原因教育之所以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 社会上存在产生教育差距的因素由于家庭的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若仅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会加剧教育的差距,而公共教育的介入则可以缓解这种差距。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一、概述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保障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前提下,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

本报告旨在探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二、义务教育资源情况1.教育资源总体分析截止到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拥有小学99000所,初中40000所,师生规模为1300多万教师、2.9亿多名学生。

在教育资源方面,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和师生规模不断扩大,初步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虽然国家不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地区发展水平与人口分布不均,义务教育资源的分配却不够均衡。

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存在资源匮乏的现象。

比如,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比城市会缺乏,学校设施和教师水平都与城市差距较大。

3.教育质量较为保障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对于质量的考量也是有必要的。

国家也一直以来在质量上狠下功夫。

近年来,国家通过普及素质教育、加强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师素质等措施,明显提高了教育质量。

从考试成绩和调研反馈上看,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城市基本持平,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1.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国内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较大,在教育资源上也同样表现得非常明显,贵州、西藏、云南等地存在教育资源短缺现象。

2.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农村地区有一些对家庭财产环境方面的限制,农村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但问题仍然存在。

3.校园安全问题在校园安全这一个问题上,也有一些存在。

近年来,各地发生的学校暴力和伤害事件屡见不鲜,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加强校园管理,注意细节,才能够让师生都能够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四、对策1.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间差距国家应该切实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这些地区教育资源的建设。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615-义务教育质量均衡的资源配置机制研究:理论与经验证据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615-义务教育质量均衡的资源配置机制研究:理论与经验证据

义务教育质量均衡的资源配置机制研究:理论与经验证据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向纵深拓展,已经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表现、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在一些方面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一致,归结起来包括:一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机会公平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资源配置均衡和教育质量均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二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可能是影响甚至是决定义务教育质量均衡的关键,其中教育资源的配置不仅包括学校资源,而且还包括家庭资源,两者对教育质量的影响重大且复杂;三是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突破口。

与此同时,相应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也进一步的“浮出水面”,一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内涵需要做进一步的总结和提炼,这一点对后续的研究具有奠基作用;二是对义务教育质量均衡的研究可进一步转化为义务教育质量不均衡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一个更为显著的问题,即义务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如何进行度量,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后续不均衡评估和原因分解;三是包括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在内的广义教育资源是如何影响到义务教育质量的,这是义务教育质量均衡的核心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在县域内更具有可比性和分析的价值;四是既然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教育质量,那么如何根据作用的内在机理,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公共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既要直接干预公共资源因素对教育质量不均衡产生的影响,又要通过间接手段来缓解部分家庭因素对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不利影响。

本文研究按照“总-分-总”、“理论框架和经验证据”和“国外-国内比较”的思路。

首先,从国际比较和历史变迁的视角系统梳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脉络;其次,在理论上,运用教育学基础理论从公民社会构建的角度,系统归纳义务教育质量及其均衡的内涵,设计相应的标准评价体系,总结影响因素,阐述义务教育资源及其配置机制;三是将义务教育育资源分解为学校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一个联合生产函数,各类教育资源是如何交互影响到教育质量。

浅谈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浅谈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浅谈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践履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针对人民群众愈加关心的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该《意见》对于如何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具体的要求,它必将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以及校际办学水平上的差距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义务教育为什么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之所以提出均衡发展的要求,主要与义务教育的性质以及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关。

1.义务教育的性质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它具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它的外部性。

“如果大多数公民没有一个最低限度的文化和知识,也不广泛地接受一些共同的价值准则,稳定而民主的社会不可能存在。

教育对文化知识和价值准则这两个方面,均会做出贡献。

结果,儿童受到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自己或家长,而且社会上其他成员也会从中获得好处。

我的孩子受到的教育由于能够促进一个稳定和民主的社会而有助于你的福利。

由于无法识别受到利益的具体个人(或家庭),所以不能向近影响。

”另一种是免费性。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除了具有外部性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特性,即由政府免费向社会提供。

从外部性的角度来分析,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有效地增加个人的福祉,另外一种是进一步促进稳定、和谐的民主社会的建构。

从免费性的角度来分析,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能够使更多的人,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儿童充分地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与保障个体首要人权的进一步实现。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对其进行分配时必须符合公共性或公益性的要求。

而所谓的公共性或公益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非买卖性,即这种性质不是通过市场交易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第二,公平性,即在对公共性进行分割的时候必须遵循公平与公正原则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公共性的体征也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义务教育不能在市场上随意进行买卖,并且它必须是由政府免费向社会提供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其相关测算方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其相关测算方法

2023-11-04CATALOGUE 目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测算方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案例分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景展望与政策建议0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国家战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社会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法律规定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资源配置教育质量教育公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的差异,义务教育公平程度有待提高。

0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020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

教育质量不均: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存在差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公平程度不高:由于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的差异,义务教育公平程度有待提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了教育投入、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异。

政策措施:政策措施不完善也是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原因之一。

如政策措施不到位、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0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有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可以减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使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义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石,其均衡发展情况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和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为了深入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我们组成调研小组,对某地区的义务教育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撰写了这份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义务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必要对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某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对某地区的义务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四、调研成果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绩(1)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学校硬件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

我们看到,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如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系统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2)师资力量得到提升。

政府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等措施,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和资格要求,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义务教育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据统计,某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逐年上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政府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但教育资源分配仍然存在不均衡现象。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仍然较大,部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仍需加强。

(2)师资流动机制不健全。

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研究在社会学领域,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直接关系到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而社会流动性则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层级中的升迁或降低。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

教育是一种机会均等的社会制度,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个体的人力资本,为其未来的社会定位提供基础。

然而,教育本身存在着相关的社会因素,这些因素会对个体的社会流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社会经济地位与教育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通常意味着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多的机会。

富裕家庭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如优质学校、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课外活动。

相比之下,贫困家庭往往无法提供同样的机会,这造成了教育上的不平等。

因此,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个体的教育水平和流动性。

第二,教育制度的性质对社会流动性有重要影响。

某些教育制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强调竞争和晋升;而另一些制度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例如,一些国家的教育体系追求平等和机会公平,更加强调综合素质的评价,而非仅仅以分数来衡量。

这样的制度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减少社会流动性的障碍。

第三,教育的内容和质量对个体的社会流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优质的教育系统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合作精神。

这样的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高其在社会各个领域内的竞争力,从而促进社会流动性。

相反,贫困地区或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学生的学习机会有限,这势必会对其未来的社会地位造成不利影响。

最后,社会文化环境与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不同文化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期望值不同,这直接影响了个体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

在某些社会中,教育被视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从小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职业技能。

相比之下,其他社会则更加重视社会技能、家庭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蒲公英计划

蒲公英计划

题目:蒲公英计划(以政府牵头的公益专项基金计划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一.主要研究内容1主要内容概述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颁布明显改善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但是,流动人口中处于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儿童仍有9.3%处于辍学状态,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其中在失学的12~14 岁流动儿童中,有60%已经开始工作。

政策中所说的“保障流动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力”、“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等问题仍旧是纸上谈兵,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仍旧未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美国政策学者埃里森说“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90%则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因此我们应该在我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社会力量建立起一套有活力有效率的机制,来帮助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教育问题。

2主要研究重点目前针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将从以下方面进行重点研究:首先是机制的建立,目前针对国家政策在各基层执行的力度效率受限的问题,我们蒲公英计划将以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该计划是以地级市为单位,市政府牵头,以市政协和市工商联为主体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基金,对在该市的所有企业法人建立起对于该基金的注资项目考核,而企业考核成绩则可以使企业在缴税、土地租赁、项目投标等方面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

而基金所筹集的资金则可以用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

而基金会的架构则仿照现代股份制企业和慈善基金的方式建立:3.研究思路和方法:该研究我们将运用统计学中的各种统计方法收集数据,更加细致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运用管理学中的知识组织该机制的架构和运行方式;运用财政学的知识对企业税收、土地租赁、项目投标等方面做出激励;运用金融学的知识对基金融资方式进行详细论证;用会计学的知识对财务流转进行监督。

二.研究价值:1.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民已经不单单只局限于从事农业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

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教育——准公共产品萨缪尔森在1954年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给公共产品下了一个严格定义。

按照他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

非竞争性指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或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或受益),也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斥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

这些特点是由公共产品的技术性质决定的,在技术上,不能将公共产品的利益分割,也不能排除利益覆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对公共产品的享受。

像国防、行政管理、立法与司法、治安、环保等是公共产品的例子。

与公共产品相对的是私人产品,它是指消费过程中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的产品。

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它们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部分特点。

准公共产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即消费者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不像公共产品那样边际成本为零。

根据这种对物品的区分准则,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

一方面,大多数阶段的教育消费是具有竞争性的,随着消费者(学生)的增加也要增加教育的成本(师资和教育设施)。

如在一个班级内,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校方需要的课桌椅也相应增加;随学生人数增加,老师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的负担加重,成本增加,故增加边际人数的教育成本并不为零,若学校的在校生超过某一限度,学校还必须进一步增加班级数和教师编制,成本会进一步增加,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另一方面,对教育的消费也是具有排他性的,有一定的限制,不支付费用(学费等)的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被排除在教育之外,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达不到录取要求也会被排除在该校的教育对象之外。

也就是说,就教育本身的性质而言,它不是公共物品,而是一种私人物品。

从经验上讲,私立教育的普遍存在也可以从反面证明,教育不是一种公共物品。

在资源配置过程,不同产品的提供方式也不同。

公共产品主要依靠政府来提供,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主要通过税收所得,私人产品的提供主要是通过私人付费的方式由市场提供。

北京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设施的空间不均衡研究——以丰台区为例

北京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设施的空间不均衡研究——以丰台区为例

【 要】 摘 以北京 以及 丰台区的适龄 流动儿童分布和公立小学分布数据 为例 , 采取社 会地理 学空 间匹配的分析 方法来测度 流动
儿 童接 受 义 务教 育 的 空 间 不 均 衡 性 。 结 果 显 示 , 论 在 市 域 、 区还 是 街 道 尺 度 , 动 儿 童 就 学 需 求 和 教 育 资 源 供 给 之 间 的 无 城 流
制性 、 策性 困难 的 同时 , 乏 社会 地 理 学 、 市规 政 缺 城 划学 中资 源 空 间配 置 应 与 资 源 空 间 需 求 相 匹配 的 研究 视角 。事实 上 在 西方 城 市 的历 史 中, 童就 学 儿
为 了人 类 历 史 上 最 大 规 模 的 移 民 ( e dro n H n esn a d
学 空间 不均衡分 析 上 , 尝 试应 用 G S的可达 性 。
间的教 育 经 费 支 付 转 移 仍 存 在 困难 ( 宇 红 , 王 2 0 ) 虽 然 能 取 消 学 杂 费 、 读 费等 政 策 性 壁 垒 , 07 , 借
但 种种 替代 的隐性 收 费依然存 在 ( 卫东 ,0 8 。 付 2 0 )
12 教 育 学的视 角 .
感, 还会 严重 影 响他 们 接受 教 育 的 质量 。频 繁流 动 的学 生 比 相 对 不 流 动 的 学 生 来 说 , 容 易 留 级 更
( o l ,0 1 ; 六 年 中三 次 以 上转 校 的 学 生 , F we 2 0 ) 在 r 会
打 工 的城市 出生 , 父母 打 工 的城 市 生 活 、 习 的 在 学
1 91; Sr sh i , 1 0 ; W is n, 1 9 9 ta z e m 98 lo 9 6; Le n r o a d,

从流动农民的视角看公共产品的供给——皖、川、鄂三省问卷调查

从流动农民的视角看公共产品的供给——皖、川、鄂三省问卷调查

需 求仅 仅 是 参照 政府 ( 甚或 包括 市场在 内) 的公 共 产 品供 给 而 言的 , 主要 的是公 共 产 品供 给 不 更 足 的 问题 ; 城务 工农 民的 需求 除 了参 照政 府 ( 企业 ) 公共 产 品供 给 而外 , 们还 自觉或 不 自 在 和 的 他
觉地将 自己与城 市居 民进 行 比较 , 了公 共产 品供 给 不足 问题 之 外 , 增加 了这 些流 动农 民在 与 除 还
维普资讯
民工市场 等地 , 就农 民工 生存 状 态和文 化 生活 问题
直 接与农 民工 面对 面进 行 问卷调 查 和访 谈 , 这次 调
查 共 发 放 20 5 0份 调 查 问 卷 , 回 1 8 收 8 7份 有 效 问
希 望能 够在 城市 安家 落 户 , 大 多数 打完 工后 终究 绝 要 回到生他 育他 的乡村 社会 ,回 乡” “ 是他 们最 终 的 人 生 归宿 , 外 打工 只是 他 们 人 生 旅程 的一 个 ( 在 不
究 ” 0 J D8 0 1 ) ( 5 J 8 0 2
作 者简介 吴理财 ( 9O )男 , 1 7 一 , 安徽潜 山人 , 中师 范大学 中国农村 问题 研究 中心副教 授 , 士生 , 华 博 主要从 事 乡村 治
理 和 农 村 问题 研 究 。


这是一项 中宣部 和文化部委托调查项 目, 得到 了中宣部和文化 部的支持 , 特此致 谢。
阳 市 和 四川 省成 都 市 ( 所 辖 郫 县 、 江堰 市 ) 深 及 都 ,
视 角反 观 ( 或反思 ) 当下农 村公 共产 品供 给 状况 , 笔
收 稿 日期 2 0 —02 0 51 —1

基于国内教育属性与供给方式的研究

基于国内教育属性与供给方式的研究

基于国内教育属性与供给方式的研究0 引言长期以来,要从产品所具有的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对公共产品(Public good)属性进行界定。

那么,教育属性的界定则有些复杂,我们应在实践过程中判断教育活动是否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或准公共产品属性。

在当前,讨论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界定对认识教育的地位,及其供给体系构建有其重要价值。

1 教育属性的界定标准分析我们国家一直把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并以政府提供为其主要提供方式,但实际上,按照混合产品理论来分析,所谓混合产品理论就是是指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问、在不同程度上兼有两者某些性质的产品。

教育的性质界定应是兼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性质的混合产品,其提供方式也应采取混合提供。

首先,教育不是公共产品,它不直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教育完全可以将不付费者排斥在外,排斥成本并不高。

而且,教育的边际成本远远大于零,教育的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基本相同,个人享受的教育费用并不难确定。

但它具有公共产品性,表现为效益上的外溢性。

教育通过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面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等均有积极的影响;其次,教育不是私人产品,但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表现在个人通过教育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当这些知识技能通过劳动市场进人生产过程时,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个人获得更高收人福利,提升个人地位。

教育总的性质界定是具有较大外部效益的混合产品,根据外溢程度的不同,我们可将教育划分为两个层次。

并据此决定市场提供和政府提供的最佳结合点。

通常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进行界定时,采用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外部性、供给主体与消费特征。

本文从教育实践出发,认为仅仅依据这三种教育产品属性作为判断教育的标准不切合实际,提出我们关于社区教育产品属性界定标准的观点及其对供给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言。

一、外部性:作为教育产品属性界定标准的局限值得注意的是,以外部性为标准判断学校教育是公共产品,并没有在学校供给形成太多负面影响。

《2024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与资源配置分析》范文

《2024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与资源配置分析》范文

《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与资源配置分析》篇一一、引言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与资源配置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与资源配置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二、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分析1. 人口总量与结构北京市的义务教育阶段人口总量庞大,且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内部人口流动性增强,导致城市地区的学生数量持续增长。

此外,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北京市的学龄儿童数量也在发生变化。

2. 人口分布特点北京市的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而北部和南部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这种分布特点对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学校资源相对紧张;另一方面,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可能存在学校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现状1. 资源投入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投入不断加大,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经费等方面的投入。

然而,由于人口分布不均和城乡差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

2. 资源配置方式北京市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主要采取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的方式。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投入资金、配置师资等方式,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供给。

同时,各相关部门如教育、财政、规划等部门也积极参与资源配置工作,共同推动义务教育的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 资源分配不均尽管北京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投入不断加大,但依然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一方面,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另一方面,不同区域之间的学校资源也存在差异。

这导致一些地区的学校资源紧张,而另一些地区的学校则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

2. 师资力量不足随着学生数量的增长,北京市的师资力量面临较大的压力。

《2024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与资源配置分析》范文

《2024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与资源配置分析》范文

《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与资源配置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其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与资源配置问题愈发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丰富,但人口流动与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性之间仍存在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与资源配置现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有效的资源配置策略建议。

二、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现状分析1. 人口分布特征北京市人口分布不均,东城区、西城区等老城区人口密度高,而远郊区县如延庆、怀柔等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需求差异显著。

2. 人口变化趋势近年来,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一方面,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和家庭观念的转变,学龄儿童数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需求不断增长。

三、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概况北京市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

然而,由于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教育资源在各区域之间的分布不均。

2. 资源配置方式目前,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配置主要由政府主导,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投入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然而,随着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四、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与资源配置问题及挑战1.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北京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

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而远郊区县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2. 人口流动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读需求不断增长。

这给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配置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优化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与资源配置的策略建议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应继续发挥在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策,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

《2024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与资源配置分析》范文

《2024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与资源配置分析》范文

《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与资源配置分析》篇一一、引言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与资源配置问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北京市的人口结构、空间分布以及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因此,对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与资源配置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分析1. 人口总量与结构北京市的义务教育阶段人口主要包括小学生和初中生。

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北京市的小学和初中在校生人数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同时,随着户籍政策的调整和人口流动的加剧,非户籍人口子女在北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 人口空间分布北京市的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城区人口密集,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郊区县则人口相对稀少,教育资源分布较为薄弱。

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给北京市的义务教育带来了挑战。

三、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分析1. 教育资源总量与结构北京市的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经费等方面。

总体来看,北京市的教育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

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而郊区县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2. 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性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北京市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教师轮岗制度、学校建设标准化等,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公平性方面,北京市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等措施,努力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公平。

四、问题与挑战1.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北京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非户籍人口的增加,给北京市的义务教育阶段人口与资源配置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满足非户籍人口子女的教育需求,实现教育公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资源配置的空间不均衡性北京市的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均衡性。

城区与郊区县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导致部分区域的教育质量偏低。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的社会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的社会调查报告

郑州轻工业学院社会调查报告实习名称:郑州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姓名:x x x院(系):政法学院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10级01班学号:541009040127指导教师:主要调查单位:老鸦陈中心小学、耿庄小学等有代表性的学校及一些公园、游乐园时间:2011年12月19日至2011年12月28 日目录一.导言-—-———--———-———--——--——---—————-——-——-—-3二,研究方法-——--——-------———--—---——————--——---4(一)调查方式——-———--—--—-----—---—--——--—--—-4(二)抽样步骤-———-———--—--—-——-—--—----——---——5(三)资料收集—--——-—--———-—-——-—--—-—--—---—-—5附:访谈个案分析案例--—--—-————-—--——--—----6 (四)资料收集与局限性说明——-—-——-———-----——--—7三.结果分析—---——-—--—-———--——--——————-—--—-———8四.相关讨论与建议———-—-———-—-————-------—-————-14五.结束语—-——-——--——-—--——-—-—-—--—-----—-—---—17六.参考文献-—-—------—-—-——---——-—---—-————-—--18七.致谢---—-——-—-—-—--—---—-—-—--—————------——-18八.附录——--——-—---—-——-——-—-——--—----————-———--19一、导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城之间大规模流动,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已经持续十余年,在庞大的流动群体中第二代移民已经出现,这使得这一群体第二代人的成长及教育凸显为十分突出且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精选教育文档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精选教育文档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精选教育文档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一、引言目前社会流动的规模愈来愈大,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是从贫穷的农村流到现代化的城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

然而由于他们割舍不下对孩子成长的关心或者在家乡找不到合适的能够对孩子行使监护责任的监护人等,所以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也带到他们打工的城市,从而造就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流动儿童的产生。

流动儿童是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未成年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

流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影响到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关系到社会均衡及其结构的合理化,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然而,虽然这些儿童依然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表面上来看在生活、学习上得到了父母的照顾,但是由于受到父母工作环境、生存环境和所在城市教育政策制度的限制,这些流动儿童并未能像普通孩子那样受到应有的公平教育。

基于此,本研究对已有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探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新思路,以期能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为该问题的更深入研究抛砖引玉。

二、文献回顾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名方面都有所涉猎,并得出了众多有益的结论。

纵观各方学者的研究,大致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一)以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为切入点:以“两为主”为原则,王小聪、李丽萍(2008)对相关政策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提出,不仅要因地制宜在“城中村”地区建立公立学校,并指出要着力鼓励公办学校提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管理形式,以提高流动儿童对新的教育环境的适应性。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周国华(2012)从已有的社会实践和政策目标出发,探讨性地提出流动儿童教育权利、教育经费、学籍管理、教育监督和教育教学五大保障制度,从而促进目前的流动儿童教育制度从二元化走向一元化。

雷万鹏从教育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审视流入地政府责任和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理论架构,并指出流入地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策略、分担不同责任,以满足流动儿童多元化教育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摘 要 :判 断 一 种 产 品 是 公 共 产 品 还 是 私 人 产 品 , 应 根 据 产 品 的 自然 属 性 :公 共 产 品属 性 决 定 了其供 给 方 式 。 因 此 , 义 务 教 育 的 产 品 属 性 定 位 应 为
全 国 性 的 公 共 产 品 , 而 不 是 地 方 性 公
意 味 着各 级 政 府 在 流 动 儿 童 义 务 教 育
中 的 责 任 将 有 所 改 变 :教 育 经 费 的 筹 措 责 任 以 中央 和 省 为 主 ; 以特 许 学校
的 形 式 向 流 动 儿 童 提 供 义务 教 育 。 关 键 词 :流 动 状 态
位 政 府 责 任
个重要标准。胡鞍 刚等 ( 0 3) 为 “ 20 认 并 非 由于基础教育是公共产 品而实施义务教 育 ,而是 由于 实施义务 教育而使 基础教育 成为公共产 品” 可 以这样理解 :实施义务 。 教育 ( 即由政府免费 向社会公众提供 ) , 后 基础教育才成 为公共产 品。 3本文 的观点 。公共产 品不应 当依 据 是否 由公共部 门供应这 一点来判别 ( 有些 公共产 品是 由私人提供 的 ,同时许 多非公 共产 品的供应却是 出于 政治或经济上的需
全 国 性 公 共 产 品 和 地 方 性 公 共 产 品 之
分就是层次性在地理范畴 内的表现 ,其标
流 状 下 务 育 动 态 义 教 的
公共 属性 产品 研究
■ 李
准是 受益范 围的大小 ( 洪银 兴 、刘 建平 ,
2 0 。 全 国性 公 共 产 品 和 地 方 性 公 共 产 0 3)
本 文是 国 家 自然科 学基金 课题 《 流动 性 公共 产 品提供 的公 共政 策研
究—— 以流 动 儿童 义务教 育 为例 》的阶 段 性研 究成 果 课 题 编 号 :
7 7 ( 7 0 73 ) 0
义 务教育是 全国性纯公共 物品。 判断有 该
两 层 含 义 :一 是 义 务 教 育 是 公 共 产 品 ;二

中图 分 类 号 :F 6 . 文 献 标 识 码 :A 0 14
把物 品分 为公共物 品和私人 物品。袁连生
是 义务教育 是全 国性公共 产品。具体分析
如下:
义 务教 育是否具有非竞争性。义务教
育由一定的教育机构来实施 ,教育机构提 供 的教 室、图书馆 、 园环境 、 师等 , 校 教 对 于在校 学生( 生数 量在 合理 的范围内 ) 学 而 言 ,是非竞争的。 义 务教育是否具有非排他性。有些学 者认为 ,在技术上 ,教育机构有能 力将教
北京 10 0 ) 0 1 1
北京
1( 8 2 () 1 、中华 ) 0
1义 务 教 育 的 公 共 产 品 属 性— — 全 国 . 性 公 共 产 品 。 据 上 文 所 分 析 的 判 断 产 品 根 属 性 的 标 准 ,从 纯 理 论 角 度 ,可 以得 出 :
女子 学院

( 9 3) 1 9 把公 共产 品定义为 “ 任何 集团或社 团为任何原 因决定通过 集体 组织提供的产 品或服务” 就 是从 产品被提 供的方式来界 , 定的。厉 以宁 ( 9 9)明确提 出,费用是 19
否 由 “ 收 来 支付 ”是 判 断 公 共 产 品 的 ~ 税
其 外 部 性 因流 动 而 趋 于 无 限 而 更 应 该
它 产 生 的 社 会 效 益 远 远 大 于 个 人 效 益 。原
义 务 教 育 的 公 共 产 品属 性 定 位
( )判 断 公 共 产 品属 性 的 标 准 一
判 断 ~ 项 产 品是 公 共 产 品 还 是 私 人 产
品 ,主流的判断标准有两种 :一是从产 品
的 自然 属 性 来 判 断 ; 二是 从 产 品 的 提 供 方
定 位 为 全 国性 的 公 共 产 品 。 这 一 定 位
育的消费者 ( 如不付费者 J 排除在学校或 教室之外 ,故义务教育的直接消费具有私
人产品的性质。但是义务教育 法以社会 契 约的形式 ,使得义务教育具有 了非排他 性 ( 如免学杂 费和强迫 性 ) ,即从制度上规定 了其纯公共产品属性。
品的划分对于 区分 中央政 府和地方政府问 的权责划分有重要意 义 ,中央政府和地方
政府 的行 为 目标 、职 责范围和相互之间在
财政收 支上 的划分原 则也就据 此而 来。
( )义 务 教 育 的 公 共 产 品 属 性 定 位 三
— —
全 国性 纯 公 共 产 品
阳 2 杨 东平 教授 ( 、北京理 工大学 、 1
要 )判 断 一 种 产 品 是 公 共 产 品还 是 私 人 产 。
公 共 产 品 属 性 定
义务教育是否具有外部性 。有学者对 教育的外部性进行 了实证研究 。众 多研 究
表明 , 教育阶段越低, 教育的社 会贡献率就 越高 , 社会和国家从 中获益就越 多。 作为基 础教育 的义务 制教育其 外部 性更 为强 烈 ,
( 0 3)教授在论述 教育的产 品属性及其 20
判断标准时 ,明确表示 “ 育的间接消费 教
特征决定其准公共产 品属性 ” 。
2以 产 品被 提 供 方 式 来 判断 。 布坎 南
共 产 品 。 处 于 流 动 状 态 下 的 义 务 教 育
其 公 共 产 品 属 性 不 仅 不 会 改 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且 因
式来判断。
因是 , 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角度来看 , 基础 教育更注重公 民的基本能 力的培养 。这 些 教育的 内容具有较强 的普适性特点 ,不构 成劳动力的专用性人 力资本 ,在竞争激 烈 的劳动力市场上 ,其外部性不 能在市场上 得到内化 ,亦即这部分劳动者 的人 力资本 收益的绝大部分被体现在公共领域。因此 ,
1以产 品的 自然属性来判 断。人们普 遍 接受的公共产 品的两个特征 是消费的非 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 当 ・ 亚 库珀 , 杰西卡 ・ 库 珀 , 9 9) 按 照萨缪 尔森 的观点 , 18 。 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