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
人教版初二语文1.《藤野先生》PPT课件
爱 国
感受—— 厌恶之极,不屑
去仙台
日暮里
触发忧国之情
爱
水户
国
反清志士 客死之地
复述: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 名 信 事 件
看 电 影 事 件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 事件 ↓ 个人与祖 国的尊严受 到侵犯
爱 国
看电影事件 ↓ 思想受极大 震动,民族 自尊心受到 严重挫伤.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 之情—— 怀念付诸 行动——
温故知新: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 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 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后参加左联 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著作有杂文、小 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近一千万字。初中我们学过他写的课文 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等。(选自《朝花夕拾》)
结合课文及下图,试谈谈你对鲁迅 弃医从文、爱国主义思想的认识。
俯 首 甘 为 儒 子 牛
小结 本文看似散乱,但实际 上都是围绕着歌颂与怀念藤 野先生,突出藤野先生正直 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择 和组织材料。
形散神聚
散文是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 裁,通过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描述, 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社会意义。它要求 写真人真事,并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艺术加工。
段落层次划分以“我”活动地 点的变换为标志。 第一部分: 东京见闻
1--3
相识
第二部分: 仙台学医 4--35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 北京忆恩师 36--38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文章是按时间先后、地点 转换顺序来组织材料.
1.藤野先生
1藤野先生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时代背景,积累重要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
(教学重点)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为救国救民,一生“三易其志”,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朝花夕拾》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这些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印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这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背景资料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这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专,遇到了藤野先生。
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并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仙台的一系列经历,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鲁迅弃医从文,要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中年的鲁迅回忆起这段经历,写成《藤野先生》一文,收录于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4.字音字形瞥.见(piē)畸.形(jī) 解剖.(pōu)匿.名(nì) 绯.红(fēi)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扒.手(pá) 模.糊(mó) 诘.责(jié) 不逊.(xùn) 发髻.(jì) 杳.无消息(yǎo)油光可鉴.(jiàn) 5.词语解释标致:漂亮。
1.藤野先生
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 外国人,还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清国留学 生”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却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 更显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 。所以,描写“清国留学
生”,也是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
2.【难点探究】当初“我”到日本学医是为了救国,为 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答案】鲁迅用“呜呼,无法文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
伟大精神与品格,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描写东京的清国 留学生? 【答案】首先,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 辫子”这个特征,来勾勒他们的形象。留辫子是服从
清朝统治的标志之一,鲁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负的青
年,到日本后就剪掉了辫子,表示对清政府的反抗和 同旧的封建习俗彻底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到
发作者立志要使祖国富强起来;第二件事,写中国
老百姓的不觉悟 ( 民族衰落原因之一 ) ,说明改变民 众精神的迫切 性。这两件事是作者弃医从文,告别
藤野的直接原因。
藤 野 先 生
遇到藤野先生前在东京 的见闻感受 ①添改讲义 与藤野先 ②纠正解剖图 生的交往 ③关心实习 ④问中国女人裹脚 鲁迅弃医从文
表露出对东京的失望之情。“这样”指下文中中国
留学生的种种堕落行径,表达了作者对东京中国留 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的愤懑和厌恶之情。第一句领 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堕落、不求上进生活的 描写,为后面写自己离开东京埋下伏笔。
2. “实在标志极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标致极了”是反语,就是说反话,意 为丑陋极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进行无情 嘲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和不愿与他们为伍 的情感。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 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 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
藤野先生,填空题(一)
1. 填空题一:藤野先生是一位(年龄)的老师。
答案:三十岁解析:藤野先生是一位年轻的老师,他充满活力,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
2. 填空题二:藤野先生教授的科目是(科目名称)。
答案:数学解析:藤野先生是一名数学老师,他对数学有着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3. 填空题三:藤野先生的教学风格是(形容词)的。
答案:生动活泼解析:藤野先生的教学风格生动活泼,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4. 填空题四:藤野先生擅长利用(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
答案:多媒体解析:藤野先生善于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 填空题五:藤野先生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是(形容词)的。
答案:赞赏解析:藤野先生备受学生们的赞赏,他用心教学,关心学生,深受学生喜爱。
6. 填空题六:藤野先生所在学校的校训是(校训内容)。
答案:明德笃学解析:藤野先生所在学校的校训是“明德笃学”,他秉承校训,努力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学识。
7. 填空题七:藤野先生认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最需要的是(学习方法)。
答案:理解与实践解析:藤野先生认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最需要的是理解与实践,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 填空题八:藤野先生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目标描述)。
答案: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解析:藤野先生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 填空题九:藤野先生所获得的教育奖项包括(奖项名称)。
答案:优秀教师奖解析:藤野先生曾荣获优秀教师奖,这是对他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肯定与认可。
通过以上填空题的整理,可以清晰地了解藤野先生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以及取得的成就和荣誉。
这些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藤野先生的教育工作,对他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成就有更深入的认识。
1、藤野先生解析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 》《朝花夕拾》《呐 喊》《彷徨》 《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 《朝花夕拾》。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bù )
怎么做也不能从心中 割舍游子对祖国故土的眷 鲁迅 恋,祖国故乡在风雨飘摇 灵台无计逃神矢, 的浓重黑暗之中。把希望 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 风雨如磐暗故园。 有觉醒,他们对我的希望 寄意寒星荃不察, 还不能理解。我把我的鲜 血敬献给祖国,誓为中华 我以我血荐轩辕。 民族的解放而牺牲。
暗线
感情线索
双线结构 明线: 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不相识---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 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思想感
情的变化)
5、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 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是什 么事情呢?请概括出来。
• • • • •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 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弃医从文的原因
心受 看 受极 电 到大 影 严震 重动 事 挫, 件 伤民 族 自思 尊想
——
爱 国
到人 匿 侵与 名 犯祖 信 国事 的件 尊 严 受 个
——
在东京所见所闻---- 憎恶至极 日暮里、水户-----敬仰忧国 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
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 弃医从文----忧国忧民
爱国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 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 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 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 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藤野先生》课文讲解
藤野先生》课文讲解东京也不过如此。
在上野公园樱花盛开的季节,虽然美景如画,但也少不了一群留学生在花下结伴而行。
他们头顶盘着大辫子,有些还将辫子盘成小姑娘发髻的样子,甚至会扭动脖子。
这些丑陋、庸俗的打扮令作者感到失望和不满,更加强烈地表现出他对留学生的厌恶。
他们的丑态和怪异行为成为作者离开东京的导火索。
留学生会馆里有几本书可以买,上午还可以在洋房里坐坐。
但到了傍晚,会馆里的一间房间常常会发出震天的咚咚声,充满烟尘和混乱。
这些留学生不务正业,让作者再次感到失望和厌恶。
询问懂时事的人,他们会回答说这是留学生在学跳舞。
这些细节揭示了留学生的庸俗和麻木,令作者感到痛苦和不满。
总之,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和行为感到失望和厌恶,这也成为他离开东京的原因之一。
很简单,主要是米饭和咸鱼,但我不觉得难以下咽,因为我不是来享受的。
(表明作者来到仙台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研究和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二部分(4-5段):写认识XXX先生的经过,表现XXX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对作者的影响。
⑥在仙台的日子,我认识了XXX先生,他是一位中年医生,也是一位诗人。
他的诗,有的写得比较好,有的就一般。
但他的人格魅力,却是我所遇到的人中最大的。
他不但谦虚,而且真诚,有时还很幽默。
他对我很好,常常邀请我到家里去吃饭,还把他的书借给我看。
他的书,有的是医学方面的,有的则是文学方面的。
我在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
我想,如果没有认识他,我可能会在医学上走得更远,但我却不会有他那样广泛的文化修养。
(表达了XXX先生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作者对XXX先生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6-7段):写XXX先生的去世和对作者的影响,表现作者对XXX先生的怀念和思考。
⑦后来,XXX先生生了病,我也去看望他。
他的病很严重,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他说,他已经写了一首“临终感言”,请我帮他把它发表出去。
我没有答应他,因为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好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藤野先生》
分析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 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 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也许我们 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 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 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 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 思考,下节课再讨论学习。
回顾旧知——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 和《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 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对留学生的所见所闻----憎恶至极
日暮里、水户
----敬仰忧国
匿名信和看电影 ----愤慨心酸、
悲愤震动
弃医从文
----忧国忧民
暗线 感情线索
本文是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的爱国情感
--弃医从文
导学提纲2
1.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 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那文中还写了哪 些事?这些事反映了什么?这些事情与写 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藤野先生(18741945)名叫藤野严九郎, 1901至1916年在仙台医专 任教。是鲁迅在仙台学医 时(1904-1906)的老师。
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 回忆了1902—1906年留 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 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 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 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 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 原因。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付诸行动——
1.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及亲人对他们交往的回忆
1、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 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 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 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 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 另眼看待。
2、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 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 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 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 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 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 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 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 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多写文章
3.读38段最后一句话,思考: “良心发现”指
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
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 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
4.这句话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来的结尾 有何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 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 明继续奋斗。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 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 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 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 意义。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 用自己的话概括。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电影事件 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1.精读1—2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 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1藤野先生
学会 整顿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有感情色彩旳语言.
1.精读1—2段,思索: (1)“东京也无非是这么”与后文哪几句 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旳情绪?
与“到别旳地方去看看,怎样呢?” “我就往仙台旳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以极其厌恶旳情绪和辛辣挖苦旳笔触,描 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旳生活.流露出 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旳复杂情绪. 反衬一种爱国志士忧国忧民旳悲愤.
表白地点转换旳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么”; “我就往仙台旳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相识
仙台
北京
相处 离别
理清文章段落构造 :
第一部分:在东京
(1---3)
相识
第二部分:在仙台 相处
(4---35)
离别
第三部分: 在北京,怀念 (36---38)
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旳交往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旳 语气加强肯定,阐明他们无一例外 旳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体现了 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旳极其沉痛 旳情感.“酒醉似旳喝彩”原指日 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 采烈旳体现.句中旳“他们”指麻 木旳中国人.
(3)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旳 转变,对这两件事旳论述侧要点有什么不同?
鲁 迅 1923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变化国民精神入手,
挽救民族危亡。
留 学 日 1923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简介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
等一系列论文。
本 旳 经 1923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历 1923年8月,从日本回国。
阅读课文提醒及 注释,了解文章 写作年代及时代 背景。
朝花夕拾第一章人物性格特点摘抄
朝花夕拾第一章人物性格特点摘抄1、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特点:简朴的生活作风,正直、热情,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说明:(1)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教师。
(2)关心鲁迅的学习,耐心仔细地纠正“我”讲义上的错误,引导“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
(3)对“我”后来放弃医学很惋惜,并送照片给“我”以作纪念。
2、范爱农━《范爱农》特点:是一个为人孤傲,正直、倔强、爱国的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
说明:(1)鲁迅的朋友。
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
(2)回国后,一直受到轻视、排斥和伤害,“只得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孩糊口”。
他憎恨腐败的封建统治,常搭船进城与鲁迅喝酒,抒发心中愤懑。
(3)辛亥革命后他曾在绍兴示范学校任教,又受到排挤,最后溺水而亡。
3、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狗·猫·鼠》特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说明:(1)鲁迅幼年时的保姆,是在鲁迅童年生活中很有影响力的人。
(2)她睡相难看,平日喜欢“切切察察”,满肚子繁琐的道理,常给“我”讲事故,“谋害”过“我”的隐鼠,后主动为“我”买来思慕已久的《山海经》。
4、寿镜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特点: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在旧时的塾师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
说明:(1)童年时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先生充满了真挚的爱戴和敬意。
(2)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
(3)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5、无常━《无常》特点:爽直而公正同情冤魂、惩办恶人,既有同情心又主持公道,既可爱又恐怖。
说明:(1)通过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表达了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
(2)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富有人情味。
(3)无常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藤野先生文章赏析
鲁迅《藤野先生》赏析《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紧扣藤野先生来刻划,行文缜密,结构严谨。
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的中国,正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中国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爱国志士,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远渡重洋,赴先进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东西,以便学成归来好振兴自己的祖国。
这就是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当鲁迅先生怀着救国救民的愿望,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志向,远渡东瀛,来到了东京,目睹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有着说不出的厌恶和心痛。
这些“清国留学生”,全然忘却了灾难深重,困苦不堪的祖国,却在异国风花雪月,安逸享乐。
他们分明是一群附庸风雅,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败家子,真是家门不幸。
看到这些人,鲁迅先生就很痛苦,很愤懑,无法安下心来求学。
后来,他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同时,为了自己能潜心求学,学得真本领好报效祖国,就决定到别地地方去,“眼不见心不烦”。
文章开头部分运用了衬托手法,用“清国留学生”来反面衬托鲁迅先生,突出了鲁迅先生可敬可贵的爱国精神。
而正是这爱国的精神,才赢得了藤野先生的关爱与尊重,同时,这又为鲁迅先生到仙台见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在去仙台的路上,鲁迅先生只记得两个地名。
一个是日暮里,一个是水户。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日暮里”这地名,让鲁迅先生很自然地想起唐代诗人崔灏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也就让鲁迅先生想到了风雨如磐,任人宰割的祖国,想到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兄弟姐妹,他忧虑,不安,痛苦,也许他还会想到那群不肖子孙和败家子的“清国留学生”,愤激之情充盈于胸际。
而“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朱舜水对明王朝一片丹心,誓死效忠明王朝,他这样做,是忠君爱国的体现。
朱舜水的爱国思想,引起了鲁迅先生内心的共鸣,所以,他能记得“水户”这了不起眼的地名。
鲁迅先生到了仙台,这里的生活条件极差。
夜晚睡觉,他没有蚊帐,而蚊子又多,他只能用被盖把全身捂住,只留鼻孔在外面,“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竟然睡安稳了。
藤野先生解析
藤野先生解析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的一位老师。
鲁迅在《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通过回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表达了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敬重和怀念之情。
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的老师。
他对鲁迅的学业和生活都非常关心,经常给予指导和帮助。
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藤野先生不仅在课堂上讲解医学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但同时也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鲁迅在文章中还提到了藤野先生的一些特点,比如不修边幅、生活简朴、对学生一视同仁等。
这些特点反映了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质,也表明了他作为一个老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鲁迅通过回忆藤野先生,也反映了自己先学医后弃医从文的原因。
他认为学医只能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而不能治愈心灵上的创伤。
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唤醒国民的意识,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他最终放弃了医学,专注于文学创作。
总之,《藤野先生》这篇散文通过回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敬重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先学医
后弃医从文的原因和对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一.藤野先生
上页 返回 下页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 作用?“鉴”是什么词性?什么意思? ——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 当镜子照。有讽刺作用。
在东京
在仙台
离仙台
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速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电影事件
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课文结构
(一)见藤野之前(1—3) (在东京) (1)往仙台、初到仙台(4—5)
藤 野
(二) 相识、相处、离别 (2) 先 (在仙台)(4—35) 相识(6—10)
记 一 记
烂 熳: 通常写作烂漫:绚丽多彩。 绯 红: 红色 鲜 红。 和下文的“抑扬”都是形容声音高 顿挫: 低转折和谐悦耳。 宛 如:好像。 标 致: 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流 言: 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途中换马, 驿 站: 休息,住宿的地方。 客 死: 死在异国他乡。 物以稀贵: 把稀少的当做贵重的。
——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 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可以画出他 们的灵魂。
上页 返回 下页
辫子的故事
• 清朝以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
• 清朝: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上页
返回
下页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 说明什么?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 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 ——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 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一旦维新失败, 还可把辫子放下来,表示是“保皇派”。 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 端的两面派。
八下第1课《藤野先生》
在东京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 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 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 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 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 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思考
鲁迅为什么那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 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 学生”不学无术,在国家危亡之时, 白昼逛公园,晚上学跳舞,而且思 想腐朽,忠君保皇。因此鲁迅厌恶 他们。
鲁迅1904年4月在东京弘文书院的毕业照
雕塑《鲁迅与藤野先生》
在东京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 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 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 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 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 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 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北京 C、在_____________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怀念 感激 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
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
1902年3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 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1904年9月到仙台的 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 文和筹办杂志,直至 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 本住了七年多。 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 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 1912年2月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 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 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 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
弃医从文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 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 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 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 化了。
1《藤野先生》.讲解
4.精读第38段,思考: “良心发现”指 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
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 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 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 文人。
这句话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来的结尾有 何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 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3)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 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 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 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 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 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 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 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 者弃医从文。
2.精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 “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 为”替代吗? “大概”表示推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 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 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自喜、 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 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 族自尊心。“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bù)
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 》《朝花夕拾》《呐 喊》《彷徨》 《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 《朝花夕拾》。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
鲁
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 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藤野先生》导纲
1.《藤野先生》导纲【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2、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线索,联系背景感悟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4、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课前预习】1、《藤野先生》的作者,是伟大的、。
这篇课文选自其散文集《》,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有。
本文的文体是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fēi( ) 红芦huì( ) 不xùn( ) nì( ) 名信诘责( ) 畸形( ) 深恶痛疾( ) 发人深省( ) 瞥.()见烂熳.()芦荟.()解剖()杳无消息()3、解释重点词语绯红:瞥见:匿名: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4、再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
注意本文在记叙时,变换了哪几个地点?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1)在,表达对的厌恶;(2)在,回忆与的交往;(3)在,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
5.文中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哪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课堂练习】1.结合句意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那坐在教室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下面的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②作者深情地 回忆了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人生。③文中重点刻画了两
人交往的生活片段,叙事中既有对藤野先生的正直热情、治学严谨、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的赞扬 ,也有作者对藤野先生深沉的 怀念之情。 在“人生”后面补上“经历” 。 (1)第②句有语病,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刻画”应改为“叙述” 。 (2)第③句有语病,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有何作用?
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子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的志 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不觉悟 ——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
件事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同时也是作者离开藤野先生的深层原因。
◆拓展延伸
名人谈鲁迅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 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孙伏园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 文坛从此感彷徨。——斯诺·史沫特莱
8.“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一句中的 表反问,加强肯定语气 “何尝”一词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酒醉似的”描写了 中国群众的毫无 麻木 看客们______ 的心理,“呜呼,无法可想”反映了_____________ 觉悟使作者感到十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慨叹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拯救愚昧、麻木心灵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 9.“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一句中,“那时那地”是指 学医救国 ;“变化”是指 日本留学时,在仙台 ;“意见”是指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弃医从文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 强烈的爱国主义 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
作为对藤野先生的永久的纪念。
◆背景介绍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于1926年10月。
1902年4月,鲁迅在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专学医,想用医学来救
国救民。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仙台医专的解剖学老师,在生活和学习等 方面很关照鲁迅,被鲁迅视为恩师。本文是1926年“三· 一八”惨案后,
鲁迅受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时写的,
作为对藤野先生的永久的纪念。
◆主题解说
本文以作者与Βιβλιοθήκη 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 ,具体叙述了交往的缘由、交往
的经过和别后的怀念 ,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 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 ,作者叙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
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我们应该尽快搞清楚这些问题。 D.毕业50周年同学会现场,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
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解析】A项,“不虚情假意”后的句号应改为分号,因为冒号统领到句 子结尾;B项,句号应在反引号内,因为这个引用的句子是整个句子的一个
部分;D项,“说啊、笑啊、哭啊”中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驿 站(yì ) . B.畸 形(qī) . C.解剖 (pōu) . D .绯 红(fěi) . 诘 责(jié ) . 教诲 (huì ) . 匿 名(nì ) . 发髻 (jì ) . 不逊 (sūn) . 扒 手(pá ) . 订 正(dì nɡ) . 瞥 见(piē) .
1.藤野先生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
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且介 亭杂文》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疑难探究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 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这是反语。“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 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 荒谬,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作者在遭 受凌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也是对日本“爱国青年”军国主义思想的揭 露和嘲讽。
3.(2016,黄冈)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C )
A.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
意。忍者,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B.“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韩愈盛赞同时代书法家张旭的话。
C.“海啸”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去预测?
C
) 深恶 痛疾(wù ) . 抑扬顿挫 (cuò ) . 油光可鉴 (jià n) .
杳 无消息(yǎo) .
【解析】A 项, “逊”应读“xù n”;B 项, “畸”应读“jī”;D 项, “绯”应读“fēi”。
2.(原创题)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曾经一度携款外逃,杳无消息 的贪官,在公安部“猎狐行动”的 .... 打击下,现在惶惶不可终日。 B. 作为一篇微型小说, 如果在情节上不能做到起伏跌宕, 抑扬顿挫 , .... 就不足以吸引读者。 C.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 .... D.有些领导经常公款吃喝,还美其名曰 什么这是工作便餐,老百姓 .... 对此非常不满。
5.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1)„„“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 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比喻、夸张 生动而又夸张地表现了那些清国留学生“留”而不
“学”、一心打扮的情景。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 文字。 反语__“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了那些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 文人之流。
◆背景介绍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于1926年10月。
1902年4月,鲁迅在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专学医,想用医学来救
国救民。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仙台医专的解剖学老师,在生活和学习等 方面很关照鲁迅,被鲁迅视为恩师。本文是1926年“三· 一八”惨案后,
鲁迅受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时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