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
第一讲传播心理学概述1、传播学(communication)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在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研究内容从传播及其演变(从符号、语言、文字到现在的网络、新媒体)到对信息符号的解读;从传播的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到传播过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到受众;从传播媒介到传播效果等无不涉及。
就传播过程与心理活动本身而言:1、传播是心理获得信息的唯一来源——心理离不开传播,心理离开了传播就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2、传播必须依赖人的心理来实现——传播离不开心理。
传播活动离不开对“人”的研究,人的心理贯穿传播的各种类型。
就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而言1、传播学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勒温(卢因)(Lewin,K.)霍夫兰(Hovland,C.L.)2、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发展?魔弹论、需要与满足理论、积极受众论···心理学是传播学的母体学科之一“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相互影响……要懂得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施拉姆心理学基础知识1、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角度:认知过程(1)心理过程:情绪过程具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动机过程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2)意识和潜意识(3)常态心理和变态心理(4)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3、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description)(2)解释 (explanation)(3)预测 (prediction)(4)调控 (control) 4、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学术研究领域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2)应用心理学类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广告心理学、视觉心理学……5、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取向(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传播心理学是怎样一个专业(二)
传播心理学是怎样一个专业(二)引言概述: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心理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与传播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传播心理学专业进行深入剖析,从课程设立、研究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传播心理学所涉及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趋势。
正文:1. 课程设立a) 基础心理学课程:传播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b) 传播学课程:深入了解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包括传媒与社会、传播研究方法等。
c) 专业课程:涵盖传播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如心理影响、广告心理学等。
2. 研究方法a)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设计,探索传播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例如通过测量和控制变量来研究广告效果。
b) 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众对传播内容的态度、观点和反应,以及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c) 内容分析: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其对受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 实践应用a) 广告与营销:传播心理学在广告与营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制定更有效的广告策略。
b) 媒体与舆论:研究传播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媒体对大众的影响,包括舆论引导、宣传传媒等。
c) 社交媒体:应用传播心理学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社交媒体对人们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4. 研究领域a) 传播与认知:研究传播对个体认知过程的影响,包括信息加工、记忆和理解等。
b) 传播与情感:探讨传播对个体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的作用,如新闻报道对观众情感的引导。
c) 传播与行为:研究传播对个体行为决策和行为改变的影响,如公共服务广告对公众行为的影响。
5. 专业发展a) 国际交流:传播心理学是一个全球化的学科,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
b) 跨学科合作: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如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加强研究深度和广度。
c) 技术应用: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实践,如虚拟现实、数据分析等。
传播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笔记心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现象无处不在。
从与朋友的闲聊,到电视上的广告,再到网络上的社交媒体,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时刻都在发生。
而在这背后,隐藏着许多有趣且深刻的心理学原理,这就是传播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
传播心理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人们在传播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形成与改变机制。
让我们先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
当一个人想要传播某种信息时,他首先会进行信息的编码。
这就像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打包”成一种可以被传递的形式,比如语言、文字、图像等等。
在这个编码的过程中,传播者的个人背景、价值观、动机和情绪等因素都会对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
比如说,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在传达一个消息时,可能会更倾向于用积极的语言和表情;而一个比较谨慎的人可能会更加注重细节和准确性。
同时,传播者对于受众的认知和预期也会影响传播的效果。
如果传播者能够准确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兴趣和知识水平,那么他就能够更好地调整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从而提高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反之,如果传播者对受众缺乏了解,就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的偏差或者误解。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受众的心理。
当受众接收到信息时,他们会进行信息的解码。
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信息的表面意思,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来解读信息的深层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受众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等心理机制会发挥作用。
选择性注意就像是一个“过滤器”,让受众只关注那些他们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的信息。
比如,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可能会更容易注意到与自己相关或者特别突出的声音。
选择性理解则是指受众会根据自己的已有观念和期望来解释所接收到的信息。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选择性理解的作用。
而选择性记忆则使得受众更容易记住那些与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相关的信息,而遗忘那些不重要或者不喜欢的信息。
传播心理学 课件
传播心理学课件传播心理学:探索传播过程中的心理互动一、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建立关系的重要手段。
传播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揭示传播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互动规律。
本文将探讨传播心理学的主要概念、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传播心理学的内涵和应用价值。
二、传播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传播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核心概念:1、传播行为: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或群体通过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
2、传播媒介:指传播行为中使用的各种手段、工具和技术,包括口头、书面和电子媒介等。
3、心理互动:指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对个体或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4、社会认知:指个体对社会事件的认知和理解,包括社会知觉、社会认知偏差和刻板印象等。
5、社会影响: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受到他人或群体的影响。
三、传播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等。
其中,实验法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设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无关变量,来探究传播行为对个体或群体的影响。
观察法和调查法则通过记录行为或调查受访者的态度和感受,来研究传播行为的影响。
内容分析法则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来揭示传播内容的特征和模式。
四、传播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传播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更新。
以下是近年来传播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研究成果:1、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青少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2、网络谣言的传播心理:研究发现,人们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往往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而忽视对信息的理性思考。
3、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心理:研究发现,在群体性事件中,个体的群体认同和群体归属感对传播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五、总结与展望传播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我们揭示了传播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互动规律。
传播心理学论文
传播心理学论文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沟通和传播行为的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传媒学等多个领域。
它关注人们在传播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旨在揭示人类沟通和传播的心理机制。
本篇论文将主要探讨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心理学是通过研究人类的感知、态度、信念和行为来理解传播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它通过调查和实验研究,分析人们对媒体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方式,以及他们对不同类型信息的态度和反应。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以及受众群体等。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会接受某种信息,如何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二、传播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传染性理论传染性理论是传播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认为信息的传播就像病毒的传播一样,具有传播的速度和规模。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传递信息,形成舆论,并影响更多的人。
这个理论对于解释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现象非常有启发,如何在网络平台上引爆一条信息,使其迅速传播成为热点话题。
2. 认知不一致理论认知不一致理论认为,人类在接受新信息时,会将其与已有的认知进行比较。
如果新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相悖,人们就会感到认知不一致,产生不舒适的心理体验。
为了减少认知不一致,人们会寻找并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相符合的信息。
对于媒体宣传和广告,这个理论揭示了如何通过调整信息的呈现方式,来更好地引导受众接受和认同传播内容。
3.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在传播过程中,会倾向于追求与他人的相似性和融合感。
人们通过媒体信息和舆论的接触,寻找与自己相关的社会群体,并与之进行认同和互动。
这个理论对于研究群体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以及品牌营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播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 媒体宣传和广告传播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媒体和广告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反应,从而制定更有效的传播策略。
通过准确把握受众的认知偏好和态度倾向,可以提高广告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传播心理学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 内向传播” 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传受者” (四)“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 新概念
2、什么是内向传播? 什么是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就是指传媒信息借 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 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 贮存、输出的全过程。 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理解为 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其他传 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 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 播。)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授者在内向传播 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 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4、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 、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
呢? 神经生物学论、 神经生物学论、 行为主义论、 行为主义论、 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论、 人本主义论、 人本主义论、 认知心理学
5、西方心理学的五种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有 哪些?主要理论是什么 主要理论是什么? 哪些 主要理论是什么? 奠基人: ①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刺激—反应心理 ②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美)刺激 反应心理 学”,即S—R心理学; 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 心理学; 代表人物: 心理学 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 强化理论; 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 强化理论;新的新行 班杜拉为代表 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新弗洛伊德 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 荣格。 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对 象 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 心理动力的 两大支柱: 本能论 ,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 罗杰斯为代 马斯洛创立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 被称为除行为学派 精神分析以外 行为学派和 以外, 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 上的“第三势力” 上的“第三势力”。
关于传播的心理学
关于传播的心理学传播是一种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现象,它可以传递情感、思想、文化、技术等种种信息,对个人、群体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传播涉及到人类的心理学,因为人类的思维、情感、信仰等因素会影响传播行为和结果。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索传播的心理学。
第一,传播和人类的心理学传播的第一步是信息的产生,这涉及到人类思考和观察世界的方式。
人类的思考是基于个人经验和社会文化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对信息的认知产生影响。
而人类的观察来自于感官,人们会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所需的信息。
因此,个体间的认知差异、文化差异和感官差异都会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
其次,传播需要被接收方接受和理解,这也涉及到人类的心理学。
接受方的个人经验和思维方式会影响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这可能会导致传播信息时信息的变形、错解和误读。
此外,接受方的情感、信仰等因素也会影响信息的接受和表达。
第二,传播和认知心理学传播的成功需要信息的正确理解和接受,因此认知心理学也与传播密切相关。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记忆、知觉、思维等。
在传播过程中,注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们的注意力有限,传播者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受众的注意,以便他们接收和理解信息。
此外,记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类的记忆具有选择性和失真性,传播者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强化信息,使之在受众的记忆中占据重要位置。
知觉和思维也影响着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因此,传播者需要注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以便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接收。
第三,传播和社会心理学传播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因此社会心理学也与传播密切相关。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和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在传播过程中,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对于传播的成功也非常关键。
人们通常更倾向于接受和相信与自己所属群体认同的信息,而对于不认同的信息则更加怀疑。
此外,传播也会引起社会影响和社会变化。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和群体对于社会变化的接受和适应。
因此,传播者需要注意传播信息的社会影响和变化,以便更好地调整传播策略。
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科学。
二、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框架㈠传播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应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思维心理学等相关原理作为主线;㈡传播心理学又是传播学的边缘学科,它应以大众传播的五个层次——传者、信息、传媒、受众、效果作为横向的基本构架。
第二章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一、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㈠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或古典行为主义时期;㈡1930——1960年为新行为主义理论时期;㈢20世纪60年代至今为行为主义发展的第三时期。
第一节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一、主要观点华生认为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实验分支”,心理学的任务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规律,既能根据已知刺激预测可能发生的行为反应,也能根据已知反应有效地判断刺激的性质。
他认为心理、意识不可捉摸,无法证实,因而是根本不存在的,心理学必须以可以观察、可以相互证实的客观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这个客观现象就是人和动物的行为。
他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看来人和动物都遵循同样的规律,他还认为人的行为类型完全是由于环境造成的。
第二节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一、主要观点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
传播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交叉的学科。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大众传播过程中传者的心理活动、行为(采访心理学、创作心理学);受众的心理活动、行为(受众心理学);传者与受众的心理互动。
●借鉴: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派的理论成果。
第一章行为主义与传播心理第一节关于行为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一、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条件反射理论(一)经典条件反射:俄国巴甫洛夫狗流唾液的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肉末)(流唾液)条件刺激条件反射(铃声)(流唾液)结论:“动物能够把环境中的刺激与引起反应的其它事件相连结,从而对它们所处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反应。
”如果把绿灯再和铃声联系起来,过一段时间,狗一见绿灯就会流口水。
(次级条件反射)有的同学走进教室就紧张学习压力紧张教室紧张我们为什么喜欢“报喜不报忧”?接到坏消息心情低劣传递坏消息的人心情低劣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用:对吸烟的厌恶疗法:把烟的形象与感到恶心、呕吐联系起来(二)操作条件反射美国桑代克的实验走出“迷宫盒子”的猫美国斯金纳的实验:“斯金纳箱”中的小白鼠总结:与经典条件反射相反,操作条件反射是个体从反映到刺激的过程。
个体可以主动适应环境,获取正面刺激。
操作条件反射的应用:可以通过强化(奖励)“塑造”一个人的行为1.努力学习获得奖励(奖学金、同学的尊重等、师长的称赞等)2.儿童有礼貌获得奖励(大人的夸奖、喜爱)(三)条件反射与强化如果不进行经常性强化,行为会逐渐消退。
例:长时期只有铃声没有肉末,狗就不再听到铃声流唾液了。
“读书无用论”——读书再多,到社会上仍然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二、行为主义的诞生1913年华生《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行为主义思潮在心理学界的兴起“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让我在自己建构的特殊世界里把他们养大,我保证能够随机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甚至乞丐和盗贼”三、新行为主义的发展:班杜拉创建社会学习理论(20世纪六十年代)质疑:人类的所有学习行为都是直接经验(经典或操作反射)的结果吗?“如果人只能从尝试的后果中进行学习……那么人类生存的希望就很小”1.班杜拉提出了替代学习或观察学习的概念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即观察他人行为和模仿榜样形成的。
传播心理学——精选推荐
传播⼼理学传播⼼理学传播⼼理学主要研究传播者的⼼理条件、信息接受者(受传者或受众)⼼理、传播渠道(主要包括⾔语传播渠道和⾮⾔语传播渠道)的⼼理作⽤以及有效传播策略的选择,研究参与信息传播活动的⼈的⼼理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运⽤这些规律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科学。
它是传播学和⼼理学交叉结合部上的⼀门综合科学(或称边缘科学)。
它既是传播学的分⽀学科,也是⼼理学中属于应⽤⼼理学的⼀个次级分⽀学科。
当代传播⼼理学的特征,现阶段我国的传播⼼理学研究有三个⽅⾯的特征:第⼀,以《传播⼼理学》为书名的著作渐次出现,例如刘京林的《⼤众传播⼼理学》,黄鸣奋的《传播⼼理学》等等。
第⼆,研究⽅法也越来越科学,开始引进西⽅传播研究⽅法,包括实证研究⽅法,还有⼀些使⽤了⼼理学特有的研究⽅法。
第三,有的研究把传播活动涉及⼼理的部分或者可能涉及的部分做了专门的研究。
也就是说在学理⽅⾯对传播⼼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研究范围、学科定位以及⽅法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络时代的到来,为现阶段的传播⼼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
⽹络⼤众⼼理的变化使新闻传播结构的调整和新闻报道⽅式以及⼿段的变⾰成为⼀必然。
⽹络时代受众的⼼理特点要求新闻传播的服务意识的必然增强,这样才能合新的传播规律。
⽹络是⼀把双刃剑,其匿名性、虚拟性以及⽆限扩张性等特点⽹民在接受充⾜丰富的信息的同时,造成⼼理对⽹络的巨⼤依赖⼀⼀“⽹瘾”现象的产⽣。
新闻⼼理学和传播⼼理学之间的关系⼀直在传播⼼理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
鉴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其交叉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种从属关系是⼀种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独⽴、共同发展的关系。
新闻⼼理学和传播⼼理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区别在于:⼆者的抽象程度不同。
新闻⼼理学的研究对象⽐较微观,研究的问题⽐较具体,主要是研究采访⼼理、编辑⼼理、写作⼼理、听众、读者、观众⼼理等。
传播⼼理学研究的对象⽐较宏观和抽象,囊括了新闻、⼴告、艺术等传播活动中⼈们共同的⼼⾥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传播心理学
引言概述:传播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传播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探讨了传播对人们的态度、信念、知识和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传播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应用,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正文内容:一、传播心理学的基础理论1. 传播与心理学的关系:传播心理学是传播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它将传播过程与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相结合。
2. 传播的认知过程:探讨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并分析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判断等心理活动。
3. 传播的态度影响:研究传播对人们态度的影响,并理解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
4. 传播的信念和价值观:分析传播对人们信念和价值观的塑造和影响。
二、传播心理学在社会影响中的应用1. 广告心理学:研究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包括情感激发、品牌认知和购买行为等方面。
2. 媒介效应:探讨媒体对公众态度、观点和行为的影响,包括媒体暴力、媒体陷阱等方面。
3. 社交媒体心理学:分析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自我展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4. 政治传播心理学:研究政治信息对人们政治行为和选举决策的影响,包括领导魅力、政治社交媒体等方面。
5. 健康传播心理学:探讨健康信息对人们健康行为和意识的影响,包括医疗宣传、健康教育等方面。
三、传播心理学对个人的影响1. 感知和认知:传播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机制,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2. 形成和改变态度:传播对个体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传播可以改变人们的看法和信仰。
3. 行为改变:传播心理学通过思想启发和行为激励等方式,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和行动。
4. 情感和情绪:传播内容和方式对个体的情感和情绪产生影响,包括喜怒哀乐等方面。
5. 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传播过程中的符号、语言和群体认同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产生影响。
四、传播心理学在实践中的重要性1. 政府宣传和舆论引导: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帮助政府更好地进行宣传策略和舆论引导,影响公众和社会的意识和行为。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第一章传播心理学概述
以哲学、社会学为主导
中期 2
心理学方法开始应用
现代 3
跨学科研究不断深化 目前,传播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为人们理解传播现象和制定有效传播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传播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交叉学科
传播心理学融合了心理学、传 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 识,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特点。
应用性强
传播心理学概述
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际传播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在传播 过程中如何接收、理解、加工和传递信息的心理机制。
传播心理学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了各种传播形式,如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 织传播等。
hd by h d
什么是传播心理学?
心理过程
传播心理学着眼于个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理解、态度等。
跨文化传播心理学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和 规律,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传播 效果的影响。
人机传播心理学
人类与计算机等媒介之间的互 动,数字技术对传播的影响。
组织传播心理学
组织内部的沟通和信息传递, 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因素的影 响。
媒介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机制,信 息传播的受众心理分析。
传播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传播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跨学科融合
传播心理学将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例如人工 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神经科学。
应用领域扩展
传播心理学将应用于更多领域,例如网络营销 、舆情管理和文化传播。
国际化交流
传播心理学研究将更加重视跨文化交流,促进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研究。
理论创新
传播心理学将不断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 法,推动学科的进步。
从众
人们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影响,即使自己的观点与群体不一致,也 可能为了融入群体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
传播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
传播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传播活动中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对于理解和优化传播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些关键知识要点:一、传播者的心理1、传播动机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动机。
有的是出于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希望通过传播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情感;有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或社会地位;还有的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希望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2、传播者的认知传播者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解读会受到其自身认知结构的影响。
认知结构包括知识储备、价值观、思维方式等。
传播者的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或片面传递。
3、传播者的情绪传播者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例如,在积极情绪下,传播者可能更倾向于传递乐观、正面的信息;而在消极情绪下,可能会传递较为悲观或负面的内容。
4、传播者的形象塑造传播者在受众心中的形象会影响传播效果。
良好的形象能够增加受众的信任和接受度,而不良形象则可能导致受众的抵触。
二、传播信息的心理影响1、信息的内容信息的内容是否新颖、有用、有趣,直接关系到受众的关注度和接受程度。
具有实用性和娱乐性的信息往往更能吸引受众。
2、信息的形式信息的呈现方式,如语言表达、排版设计、声音和图像效果等,会影响受众的感知和理解。
简洁明了、富有吸引力的形式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记住。
3、信息的可信度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可靠性以及传播者的信誉都会影响信息的可信度。
受众通常更倾向于相信来自权威渠道和有良好声誉的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
三、传播渠道的心理效应1、大众传播渠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渠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但不同的大众传播渠道在受众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例如,电视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观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而报纸则更适合深度报道和分析,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传播心理学是怎样一个专业(一)2024
传播心理学是怎样一个专业(一)引言概述: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它涉及观察、分析和解释个体和群体在媒体传播、广告营销、社交网络等领域中的感知、态度和行为变化。
本文将介绍传播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和定义,并从五个大方面探讨传播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
一、媒体影响力的研究1. 社会认知理论a. 影响力的定义和类型b. 媒体对观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c. 知觉和信念在媒体影响中的作用2. 媒体效果研究a. 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b. 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c.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和用户行为变化3. 媒体致命性框架研究a. 媒体在报道危机事件时的效果b. 公众对媒体呈现信息的反应c. 媒体呈现信息对公众行为的影响二、传播策略的设计和评估1. 信息加工理论a. 媒体文本和观众接受信息的过程b. 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和影响因素c. 情感、认知和行为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2. 广告效果评估a. 广告设计对受众影响力的评估b. 广告效果的测量方法和指标c. 广告创意评估和优化的策略3. 社交媒体传播策略a. 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的调查和分析b. 社交媒体传播策略的设计原则c. 社交媒体传播策略的效果评估方法三、讯息设计与沟通效果研究1. 讯息设计原则a. 讯息设计的目标和要素b. 讯息设计对受众沟通行为的影响c. 讯息设计与受众情感和认知的关系2. 社会认知和讯息处理a. 讯息刺激的认知处理过程b. 讯息刺激对受众决策行为的影响c. 讯息刺激对受众记忆和理解的影响3. 媒介属性和讯息沟通a. 媒体特性对讯息传播效果的影响b. 媒体属性对受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c. 媒体选择和讯息沟通效果的匹配性分析四、群体传播和社会影响1. 观众动机和群体行为a. 群体行为的定义和特点b. 媒体在群体行为中的角色和影响力c. 群体行为对媒体和社会的反馈作用2. 社交网络传播动力a. 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模式和机制b. 社交网络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约束c. 社交网络的引导传播和病毒传播效果3. 社会变革和新媒体a. 新媒体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b. 社会变革对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挑战c. 传播心理学在社会变革中的应用和意义总结: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专业。
传播心理学01
传播心理学》)
2. 大众传播学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成 果,研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进行的 新闻、政冶、经济、社会、观念、知识、商品、娱 乐等多种信息传递的大众传播活动中,人的心理现 象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敬蓉:《大众传播心 理学导论》) 3. 传媒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 收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科学。(方建 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
感觉剥夺实验模拟图
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 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在 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 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 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这样或 那样的病理心理现象。 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 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 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 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 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 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传播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对传者和受众心理研究涉及面广泛,几乎涵 盖了人所有的心理活动。并运用普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的五 种理论(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 认知理论、神经生物论)等进行分析。
传播心理学的具体理论比较丰富:
我国传播心理学的具体理论比较丰富。运用现 代心理学的五个理论的较多。
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 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心理学的长期过去可以上溯 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从大约公元 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叶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前科 学心理学时期或哲学心理学时期。 1879年,威廉·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出现,可以说是心 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科学心理的诞生。
传播心理学概述
3. 任务要求对知觉与注意力的影响:任务的复杂性和要求可以影响我们的知觉和注意 力。
大纲2:传播心理学的
02. 认知与情感影响
知觉与注意力影响
1. 知觉与注意力的关系: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知觉和注意力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注意力的引导能够影响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而我们的知觉过程又会影响我们的 注意力分配。例如,当我们意识到某个特定的刺激时,我们的注意力会自动地被引向 该刺激,而忽视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态度与情感塑造
1. 核心要素:在探讨时,需了解其核心要素。 态度是个人对事物的评价和倾向,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情感是情绪和心理体验的表达,对个体决策和行为具有重 要影响。因此,情感和态度共同塑造了个人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2. 形成和变化:了解态度和情感的形成和变化是理解其塑造的关键。 态度形成受到社会学习、认知过程、个体经历和群体影响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情感的形成与人类基本情感系统、个体经历 和环境刺激密切相关。通过思维和情感的相互作用,态度和情感可以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变化而改变。 3. 传播策略:传播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塑造态度和情感的传播策略。 构建情感共鸣和情感连接,可以通过故事叙述、情感呼应和身份认同等方式引发目标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连接。改变认 知和情感,可以通过信息提供、问题抛出和反驳等手段调整目标受众的态度和情感。有效的传播策略能够帮助塑造人们的 态度和情感,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尤小优0750 2023/8/28
新闻专业必备《传播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内容)
《传播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主要考核学生对《传播心理学》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等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结合实例,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知识进行理性分析、阐释热点的能力。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题型分值提示填空题101分/空,共10空单项选择题102分/题,共5题多项选择题204分/题,共5题名词解释205分/题,共4题简答题248分/题,共3题论述分析题16共1题三、考试范围(一)相关专业核心概念关键词1.自我意识2.约哈里之窗3.自我认识4.自我体验5.偏见6.归因7.保护性印象管理8.获得性印象管理9.开放式提问10.封闭式提问11.注意力经济12.自尊心13.自信心14.信息的加权平均15.内隐人格16.舆情监测(二)课程基础知识与时事热点的综合运用【考试要求】主要考察学生对传播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以理解、记忆并掌握其要点为主,并能够结合知识综合运用与分析时事热点。
1、“约哈里之窗”的具体含义2、自我认识的具体含义,其包括什么?如何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3、自我体验的含义。
核心内容是什么,分别是什么意思?4、传播者对自己的观察主要包括什么?5、经验对于判断的作用和局限性6、爱德华·霍尔对于空间关系研究7、偏见的具体含义,以及表现形式8、偏见的来源,以及如何消除偏见?9、归因的具体含义。
10、信息的加权平均具体是什么意思?11、内隐人格理论的具体含义12、印象管理的原因13、保护性印象管理VS获得性印象管理的具体含义,以及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14、倾听的心理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15、无效倾听和有效倾听的形式分别是?16、倾听中沉默的类型有哪些?17、移情与同情、理解的区别和联系。
18、移情发生的心理机制19、受众注意的基本特征20、注意力经济的具体含义21、引发受众注意的方法22、感觉和知觉的具体含义、特征分别是什么?23、影响认知的陷阱有哪些?24、“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25、舆情监测的具体含义26、与舆情相关的传播学研究理论27、网络舆情的特点。
传播心理学的意义
传播心理学的意义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以及心理现象如何被传播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
传播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框架,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播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人类的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驱动,传播心理学可以揭示这些内在的心理动因。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人们对广告的反应,了解人们的购买决策是如何受到情感、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的。
通过了解这些心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和解释人们的行为,为社会管理和个体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传播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人们如何获取、解码和传递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传播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信息的注意、理解、接受和记忆等过程,揭示了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这对于广告宣传、舆论引导、教育传播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播心理学的意义还体现在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方面。
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良好互动和沟通。
传播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变迁等现象,从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例如,通过研究人们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接受和传播,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研究人们对健康信息的接受和行为改变,可以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传播心理学的意义还在于提供了一种改善人际关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人们之间的误解、冲突和纠纷往往源于信息传递的失误或不当。
传播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的沟通障碍和误解产生的原因,提供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解决策略。
通过研究人们对不同信息来源的依赖和信任程度,可以提高人们对信息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减少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
传播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框架,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心理学
题目:如何给儿童创造一个荧幕净土姓名:薛威
班级:08文管
学号:0808090053
完成日期:06月11日
如何给儿童创造一个荧幕净土
摘要:在分析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当今中国电视节目内容和现状,及其形成的内在原因的基础上,得出提升儿童节目内容和质量的相关建议,并希望能够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少年儿童节目的道路,以确保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字:心理特征、节目现状、内在原因、建议
一、儿童心理世界的相关描述
儿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定义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
其中“少年”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根据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
规定成年年龄低于周18岁。
在我国,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界定14周岁以下的为儿童,因此可以把儿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小于1周岁的婴儿期、1~6周岁的幼儿期、6~14周岁的少年儿童期。
心理的发展究竟是先天遗传的结果,还是环境影响使然?这个问题涉及到人们对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的看法,也是历史上从未间断过的遗传—环境之争,或者说是天性—教养之争,发展心理学家对此作了多方面的探讨。
可以说,儿童心理的发展,应该是两个因素在不同的方面起着各自不同的影响。
可以这样认为,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须具备正常的生理基础和遗传素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个体总是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成长与发展的,其发展的方向、过程、所达到的水平等,更多的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制约。
在上面已经把儿童划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着其不同的世界观,因此必然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显示着各种心理活动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对立,通过转化,从一个水平进入到较高的新水平。
在婴
儿期,是思维的萌芽期,他们的心理总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而直接的反应,并没有逻辑性,这一时期主要是发展身体动作;在幼儿时期,儿童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有着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看法,这个时期开始对外部世界感兴趣,充满着好奇心,尤其是自己身边或者是自己所喜欢的事物,由于未具备科学的“武装”,所以这个时期是充满着幻想,会模仿一些形象。
所以,这个时期对儿童的影响可以说是基础的,有些会影响到儿童的一生,有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在少年儿童期,由于已经接受了初步的教育,逻辑思维进一步的发展,心理不断的丰富,主要活动形式已经由游戏进入到学习,在与社会的一系列接触后产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这个时期外界的影响可能会成为儿童毕生的世界观,加上自制能力的欠缺,更加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二、中国电视节目的内容和现状
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每天平均观看电视一小时以上的儿童占被调查总数的86.5%。
这说明,电视,尤其是儿童电视,已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组成内容,电视与儿童的发展是息息相关、极为密切的。
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少儿频道—美国的尼克罗迪恩频道创立于1979年4月,中国第一家专业的少儿频道于2003年12月28号在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了。
相对于欧美专业的少儿频道发展的历史而言,我国的少儿频道的历史还很短,一个严峻的挑战是如何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儿童观众的节目喜好和收视特点。
在当今中国的电视节目,到处充斥着以娱乐为主的快餐节目,如近几年流行的选秀节目、纯粹打发时间的恶搞节目、或者是长达数十集又缠又绵的爱情肥皂剧。
而儿童喜欢的节目类型,如动画片、自然科学、智力游戏、故事片,却属于“鲜有动物”,所以,也难免与儿童“越狱”,接受了不应该在此阶段受到的影响。
近几年来,虽然国家相关政策鼓励少儿频道在全国各地的发展,但却马上面临一个挑战:由于收视率过低,许多少儿频道的广告收入几乎难以维持相关的支出,如上海少儿频道2005年广告收入1000万元,实际支出4000万元,作为少儿频道的龙头老大—央视少儿频道2005年的广告收入与实际支出同样呈亏损之势。
地方电视少儿频道88%的时段需要购买节目,而且除了动画片之外,社会制作公司几乎不生产少儿节目,许多少儿频道为了填满规定节目时间,只好反复播
放老动画片和并不适宜少儿观看的电视剧,造成了不少地区少儿频道定位的偏移。
作为少年儿童最喜欢的电视类型—动画片,其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如《蓝猫虹兔奇侠传》就曾经被批有太多的暴力镜头而撤下架。
国产的不行就进口的顶上,所以很多少儿节目都是电视台花巨资从国外引进来的,这就形成了一种依赖。
我国的电视节目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之后,步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局面,今天的电视传媒承载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角色,媒介的价值趋向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广、更深地影响着接受者和社会的发展。
三、形成今日节目世界的内在原因
当今中国的电视节目,多以娱乐为主打,然后再辅之以其他的节目,归根到底,播放什么节目、制作什么节目都是以收视率为风向标的。
迎合了观众的口味,收视率就上去了,广告收入也随之上涨,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本来是要由媒介引领大众的品味的,现在却导致大众牵引媒介制作,这就失去了媒介的导向作用,观众的品味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不能时时都以收视率作为先决条件。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还在于电视台之间的剧烈竞争,大家都恨不得观众的电视就只能接收到自家的频道。
由于处于这种“敌对”状态,个电视台之间就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就有可能造成资源的不平衡和浪费。
虽然有广电总局在上面把持着,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电视台总是勇敢的打着“擦边球”,所以我们总能在电视上看到虚假广告或者是那些低俗的、煽情的节目,中国的电视节目大多数都是快餐,很少有那些有内涵有营养的节目,这与目前大众流行的文化紧密相关。
中国电视节目的创作能力也不是很强,有的甚至是把外国的节目原班照抄过来,典型的“即插即用”。
很多的综艺节目或电视剧都依稀能看到外剧的影子,这种“引进来”的方式对我们的创作和创新能力都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对于创作能力,它主要是创作者对节目内容的把握,这种能力需要以创作者多方面的素质和长期的实践能力作为基础,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才能逐渐具有的。
以动漫业为例,自2004年广电总局在各地大力扶持建立一系列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以来,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虽然受到了重视,但时至今日以原创为特征的中国动漫产业仍然没有形成规模。
在我们的印象中,对于中国原创动漫总能够想
起“葫芦兄弟”“黑猫警长”之类的。
据调查显示,65.2%的动漫观众最不满意国产动漫的是情节老套,创意缺失,而观众最重视的是情节动人。
一部好的动漫作品,除了有好的故事,经验丰富的导演之外,具有魅力的角色个性和造型是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原因。
角色作为动漫作品中故事的演绎者和情感的沟通者,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成败。
所以,不光是在动漫产业上,在其他的各种类型的节目,都要加强自我的创作能力。
当然,并不是就不能借鉴国外的电视节目,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盲目的照搬照抄或是简单的山寨别人的节目。
四、提升少年儿童电视节目的一些建议
对儿童电视节目的评价,实质上是对儿童电视节目满足社会及儿童的需求所作的判断,是对儿童电视节目现实的或者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达到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实现社会制作儿童电视节目的本意,并兼顾其中的经济价值,求的两者的双赢。
基于之前所作的论述,反思一下该如何提升儿童电视节目的质量。
首先,加强儿童的电视交流指导,教会孩子们正确的接触电视节目。
世界儿童的1/5在中国,而儿童的大部分空余时间在电视前度过的,儿童正处于发展时期,虽然他们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评价能力,但是他们仍然处于需要得到正确引导的阶段。
其次,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处理好儿童电视节目质与量的问题,以成人电视剧来填充儿童电视频道绝不是儿童电视频道的初衷,量大了,无基础,必定要以质作为代价,所以量的发展一定要以优质节目的发展能力作为基础,在有实力的地区,可以打造一批优质的儿童节目,欠发达的地区也可以先开一个儿童节目时段,以达到量与质的协调发展。
然后,可以引进优质的节目,加强民族品牌的扶持,并参与国际竞争。
可以引进国外优秀的,艺术质量和制作水品较高的儿童节目,与此同时也要坚持本土化民族化的原则,以发展国产优秀儿童电视节目为己任,并将这些作品推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显现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最后,解决人才的缺口问题,建立一支合格的儿童电视节目制作和管理队伍,要想生产出优质的儿童电视节目,重要的还是要建立一支合格的儿童电视节目制作和管理队伍。
人才,成了这个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应尽快建立并实施这方
面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形成与相配套的政策和机制。
少年儿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电视作为少年儿童接触频繁的媒介,就应该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面对当前电视节目的现状,如何打造一块儿童的荧幕净土,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尽管任重而道远,我们也应该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少年儿童电视频道和少年儿童节目制作的发展模式。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儿童的定义,/view/65319.html?wtp=tt
2《现代儿童心理学》章永生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3《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桑标上海教育出版社
4、《受众为王—数字时代电视频道品牌营销战略》杨华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5《电视与教育》陈力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