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合集下载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义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义

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最新考纲】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核心素养解读知识体系导引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由于或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提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分类及表现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略)(3)主要的水体环境问题(4)资源短缺问题【方法规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活学巧用】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按照清洁生产的 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 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 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 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 活动。
真题
(2010· 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
保持适度的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 持续性 原则 社会发展应保持在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 能力之内,寻求可持 续发展 人口规模, 合理开发和 利用自然资 源,处理好 发展经济和 保护环境的 关系 伏季休 渔制 度、牧 场轮牧 等

环境问题不受国
国际社会应超越 国界、民族、宗 教、文化的制约, 以积极、务实的 态度参加环境领 域中的国际合作
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营 C.商品率高 B.集约化程度低 D.科技水平低
解析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宇宙飞船经
济”是强调人类和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物 质循环使用,并不产生污染,这种思想会促进人 类社会的发展。
考查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然而,人 类在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不断的将生态破 坏和环境污染带给地球家园。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 系,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据此回答 3~4 题。
(3)保护生物物种的生存环境, 即建立相对完整的自然 保护区网络 (4)公平性 (5)共同性 (6)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避免了药物对生态 环境的污染,同时防治密度大,效果好。

专题0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一下地理期末复习单元思维导图与知识点强化训练(人教版)

专题0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一下地理期末复习单元思维导图与知识点强化训练(人教版)

专题0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思维导图二、主要知识点强化训练知识点1: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过程分析下图所示的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回答1~2题。

1、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过程的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2、下列做法符合③模式的是A.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C.竭泽而渔,焚林而猎D.人有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答案】1.B 2.A【解析】第1题,①表示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开发;②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人类被动地依赖环境;③表示人类可持续地开发利用环境,人与环境相协调。

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过程应是②①③,B项正确。

第2题,A项体现了可持续发的思想,与模式③相符合。

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图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形响,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A.甲表示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4、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A.①一一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①一一泽而渔,焚林而猎C.②一一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答案】3.A 4.C【解析】第3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味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

第4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

必修二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必修二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第六章 知识点
1、四时期人地关系?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 表现、原因、分布? 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原则? 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5、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6、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及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及措施?
10.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生态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中的( ) A.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不属展思想。其 中A图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持续性 原则。B图体现了可持 ________ 公平性 和________ 共同性 原则。 续发展的________
6.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
典例: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
• 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 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 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 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当堂训练:
央视网报道:英国德文郡的莫德 伯里镇已经引领欧洲各城市之先,发 起了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的活动。购 物时,顾客可以从店里拿到可降解的 淀粉袋,可回收的纸袋或者可重复使 用的棉麻袋。根据材料回答以下2题。
(4)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生存 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哪些?作为公众 一员,你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哪些行 动,来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严重的资源短 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行动:节约粮食,节约用电、用水,废 弃物分类放置,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尽 量减少空调的使用等等。
(3)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 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但 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势必出现的后果 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Ⅱ)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Ⅱ)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Ⅱ)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安徽 周兵 一、课标要求: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二、 课时建议:5课时,其中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1课时三、本章逻辑联系四、教学建议:1、在进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教学时,要注意突出可持续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图6。

1反映了采猎时代,人对“地"的认识是崇拜自然。

图6。

2反映了采猎、农业生产情景。

此时,人主动顺应自然。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和文字的分析,得出“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局部出现环境问题”的结论.案例1说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可采用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或分组讨论案例之后,总结出“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的结论。

案例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替换,或鼓励学生探究某个案例。

学生在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利用92页的活动题,从几个侧面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引发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根源。

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案例很多,教师可运用“头脑风暴法”激励学生举例.最后总结出“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

2、根据93页“读图思考”题分析图6。

7,得出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的结论。

学生通过自己在图中找答案也提高了读图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做图6.7的变式。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2019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下面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请考生练习。

1 读下面两幅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图,完成(1)~(2)题。

(1)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A.采集与渔猎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2)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崇拜自然,恐惧依赖B.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兴修水利C.征服自然,成为主宰D.人地协调,顺应自然【解析】两幅图均取自教材,甲图反映了东汉时期典型的农业文明,乙图则反映了19世纪的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

工业文明时期,科技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

【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第(2)题注意理解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应对措施,需联系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 (1)图中环境问题分两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酸雨现象和河流水污染属环境污染,沙漠化、水土流失属生态破坏。

原因:人口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生产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净化能力。

(2)气候变暖。

人类大量消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向大气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破坏热带雨林,使森林面积减小,减弱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致使大气增温,气候变暖。

针对训练2 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A.水资源短缺B.全球变暖C.生物多样性减少D.沙尘暴(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解析第(1)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因此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制作人:李淑霞周振国于斌审核人:赵春秀高考目标定位课前预习一、知识框架请先阅读考纲和学习目标,完成本节的知识框架。

二、重点知识回顾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哪些?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哪些?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措施有哪些?三、高考再现(2013 福建)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采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A. 河套平原B. 黄淮平原C. 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①提高经济效益②加快城镇发展③提供清洁能源④促进民居集中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课上探究重点探究:循环经济【典型例题】下图为某地区夏季生态农业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C.东北地区 D.四川盆地2.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大豆和豆制品加工 B.棉花和纺织工业C.水稻和米皮加工 D.油菜和油料加工内蒙古乌海市君正集团,是一个以绿色、环保为标志的循环经济产业集团。

下图为“君正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君正集团的循环生产,实现了A.生产过程二氧化碳的零排放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利用C.摆脱了生产的周期性和地域性D.生产过程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4.与传统经济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是①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开发清洁能源③禁止CO2排放④追求绿色GDP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能力提升】(2013 安徽)5.图13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

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10分)(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一轮复习课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轮复习课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二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5 -25-
④咸潮的防治 :建立预警机制;通过调节径流量以淡压咸是当前最有效 的办法;加强河道采沙管理;节约用水。 (2)次生盐碱化 ①次生盐碱化发生的自然原因有气候干旱,地表蒸发强烈;地势低平,排 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地表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壤毛细 管通道发达。人为原因有不合理的耕作灌溉,使地下水水位抬升,在当地蒸 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 ;灌溉不足以将可溶性盐淋 洗下渗至土壤底层;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排灌不畅;除盐防碱的养地 作物的播种面积大量减少。 ②次生盐碱化最容易出现的时间 :冬春季节。 ③次生盐碱化的危害 :降低土壤的生产能力,严重时土壤甚至完全失去 生产能力。 ④次生盐碱化的防治 :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 深度以下;种植耐盐碱的树种特别是能固氮的耐盐树种和草木( 绿肥 ) 植物。
分布区域 两极 上空、 青藏高原 上空等地
成因
危害 危害人体健 康,对生态环 境和农林牧 渔造成破坏 明显降低大 气的能见度, 刺激人们的 眼睛、 喉、 鼻, 使人头痛呕 吐,并使植物 受到损害
防治措施 减少并逐步禁止 使用氟氯烃等消 耗臭氧的物质;积 极研制新型制冷 材料
制冷剂等释放含氟 氯烃的气体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4-
方法技巧几种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产生机理 (1)咸潮 ①②③④⑤咸潮发生的原因 :降水偏少是主要原因 ;河流下游地区无序 挖沙,尤其是过量滥采河沙造成河床严重下塌,引发咸潮上溯,助长了特大咸 潮的形成;海平面上升加剧了咸潮蔓延 ;生产、生活用水剧增,加剧了咸潮的 严重性。 ②咸潮最容易出现的时间 :从年份看,咸潮主要发生在降水较少的枯水 年;从季节上看,咸潮多发生在河流径流量较小的季节 ;从日期上看,咸潮多 发生在大潮期。 ③咸潮的危害 :导致饮用水质变坏;导致受害地区土壤盐渍化 ;威胁当 地植物生存。

专题十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解部分)

专题十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解部分)

海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伏季休渔、禁止滥捕、环境污 染治理等
(4)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实践探究
探究 错综复杂背后的逻辑美——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
探究典例
情境设题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各地 区、各部门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确立,产业体系逐 步完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下图为复 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
第二,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第三,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第四,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 的解决; 第五,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 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 第一,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 的推理、分析和判断;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类型 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 水资源 海洋资源
面临问题
可持续利用措施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 污染等
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 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 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森林面积减少,生态平衡破坏 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退耕还林
水资源不足,污染严重
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知识2 可持续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实质、内涵、原则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

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

*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

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

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

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2:(2008海南地理,27,10分) 至2006年,已经发现世界海洋中共有 200个“死亡地带”,即海洋中由于污染而威胁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生存 的区域。联合国于2006 年10月1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目前“死亡地带” 的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34%。 联合国一位官员说:这些地带正在对渔业 资源以及靠捕鱼为生的渔民构成重大威胁。”完成下列要求。
类型 箭 竹 及 灌丛 28.90 阔 叶 林 25.30 旱地 水 田
区域定位高 山 灌 石砾地、
裸地 丛草甸
0.01
比重 ( % )
10.4 0
判断问题 5.70 3.1
0
表1 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
10.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 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 B ) A.保护高山灌丛 B.防止水土流失 C.维持林地的采育平衡 D.扩大梯田面积
例3: 读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上升 (1)图中表明,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50—90年代呈_______趋势, 下降 其生活质量在70年代中期之后呈__________趋势,50—90年代,人均国民生 正 负 产总值与生活质量由______相关变为________相关。 (2)上述情况给我们的启示是 D A.财富和产品越多,生活质量越高 B.财富和产品越少,生活质量越高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生活质量的唯一保 证 D.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环境同步增长是生活 高质量的保证
目前,太湖沿岸每年农业中化肥使用量达200万吨~ 300万吨,农药5万吨~8万吨,其中约有50﹪随雨水流 入太湖。每年有近10亿吨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排入江 河,使每个中小城市周围的地面水都受到严重污染, 形成黑水带,并随河网扩散而影响太湖。此外,太湖 还以博大的胸怀容纳着养鱼、水运和旅游业带来的污 染。人们在呼唤:救救太湖!

高三地理寒假作业专题1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含解析

高三地理寒假作业专题1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含解析

专题1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一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下图所示区域中X城将建设成为重要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旅游目的地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把蔬菜生产基地迁移到T城市。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城蔬菜生产基地迁移到T城市的主要原因是T城市的水热条件好B.E水文站测的含沙量小于F水文站C.X城市所在地形区是由地壳水平运动和河流泥沙堆积而成D.X城市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2.图中H所在的地形区及其主要的环境问题:A.渭河平原水土流水B.黄土高原水土流水C.黄土高原土地荒漠化D.内蒙古高原土地荒漠化3.以下哪种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①垃圾分类填埋处理②露天焚烧③垃圾焚烧发电④分类处理,废弃物再利用⑤远郊堆放,自然降解A.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③⑤D.③④⑤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a、b、c、d曲线表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对应正确的是:A.a—科技B.b—土地C.c—劳动力D.d—资本5.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A.狩猎文明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D.环境文明读下表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6-7题。

6.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就越大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④2005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场生态退化的惟一原因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下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某省P县(图中面积最大者)城镇和水系分布示意图。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79张PPT)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79张PPT)

01
板块一 基础全面梳理 主干扫描 自主导学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 的观点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人地关系思 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 崇拜自然 原始的平衡关系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对抗性 增强,环 境遭到破坏
工业文明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 征服 自然
盾激化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黄淮地区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 的关系是( )
A.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 B.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相对湿度越大,霾日数越少 C.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霾日数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D.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霾日数与风力相关性增强
解析 图中显示,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冬季霾日 数与风力呈明显负相关,故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A 正 确。注意正相关说明变化一致,负相关说明变化不一致, 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相关性越大。
2.影响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径流量
D.污染物来源
解析 图中显示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夏秋季多、冬春 季少,刚好与长江径流量变化情况一致,说明直接因素是 径流量。
[2016·石家庄一模]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 粒(如灰尘、粉尘、盐粒等)或气溶胶粒子(如硫酸、硝酸、有 机碳氢化合物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 到 10 km 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能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下图示意黄淮地区 1971~2001 年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 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相关系数。据此完成 3~4 题。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 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地理教案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小船创作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综合应用:人口规模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理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理解: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1.控制人口规模的意义: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控制人口规模的目的: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二、转变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产与消费方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影响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1.土地资源(1)地位和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2)保护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资源(1)地位: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2)保护措施: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退耕还林。

3.淡水资源(1)危机:世界上有60%的地区处于淡水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2)水污染 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不足――→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条件(3)措施: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4.海洋资源(1)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过度捕捞海洋生物、盲目围海造地、毁坏滩涂、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等。

(2)保护措施:伏季休渔、禁止滥捕、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等。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1.协调人地关系(1)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3)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4)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切行 为都 是 为 了 自身 的发 展 。因此 , 教 师在 与学 生进 行 讨论 时 , 可 以将 人类 与环 境 的 问题 定 位在 发展 的 主 线上 , 与教 材紧密 结合 。 在 这样 的思路 中 , 人 类 和环境
的 问题 就 是发 展 的问题 , 只能在 发展 中去解决 。在人 类 与 环境 的 问题 中 , 人类 怎样 的行 为才对 自身和 环境
教 材 新 析
三、 走 向人 地 协 调— — 可 持 续 发展
人 类 和 环境 是 对 立 与 统一 的关 系 ,在 对 立 中发 展、 在发 展 中对立 。当人 的发 展到 了一定 阶段 , 必然 会 对 环境产 生 比较大 的影 响和破 坏 。 但是人 对 环境 的认 识 也 在不 断 加 深 , 人类 在 与 环境 的对 立 发 展 中 , 也 必
理轰育 2 0 1 3 年 第6 期
的。
= 三 三
环 境产 生 严 重对 立 , 使 环 境 遭 到严 重 破 坏 , 环 境 的 发 展也 严重 影 响 到人类 自身 的生 存 和发展 时 , 人类 和 环
境 的关 系将 向什 么方 向发 展 ?教师 可 以将 问题 细化 ,
也 可 以从 一个 小 环 境 问题 的发 生 原 因 和解 决 措 施 分
都有利 , 怎 样 做才 是 持 续发 展 的关 系 , 这 不 能 只停 留 在 理 论层 面 , 而应 引 导 学生 从 案 例 出发 , 归 纳具 体 的 措施 , 然 后师 生一 起归 纳可持 续发 展 的原则 。 在 教材 的安 排 中 , 所 有可 持续 发展 的原 则 都是 以
然会 走 向统一 和协 调 。 教材 的安排 就是 在人类 与环 境 的对 立 中逐渐认 识 到人类 与环 境关 系 的重要性 。 教师 在处 理该 内容时 , 可 以把 教学 内容 设计 成 问 题, 让学 生 在 问题 中去思 考 和交 流结论 。如 当人 类 和

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小结

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小结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前景
资源短缺:人口增长、 经济发展导致资源需求
增加
环境污染:工业发展、 城市化进程导致环境污
染严重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影
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生物多样性丧失:过度开 发和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
下降,影响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需 要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 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活动:排放污染物,污染空气、 水和土壤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农业活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影 响水土保持
旅游活动:破坏自然景观,影响当 地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等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加剧全球变暖。
土地利用变化: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农业发展等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气候系统。 水资源管理:人类活动如灌溉、水资源管理等影响水资源分布和利用,影响气候系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土地 利用、水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等
案例分析:某个地区或国家在协调 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总结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限制人类活动范围、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汇报人: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地 理 环 境 对 人 类 发 展 的 影 响 03 人 类 活 动 对 地 理 环 境 的 影 响 04 地 理 环 境 与 人 类 发 展 的 协 调 05 人 类 与 地 理 环 境 的 互 动 关 系

5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5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专题5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2010年9月20日,台风“凡亚比”登陆福建漳浦,给惠州沿海带来东南风,东南风携大亚湾赤潮入侵惠东盐港,盐港2500多个网箱鱼类因缺氧在3天内死亡。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2.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A.杭州湾B.莱州湾C.辽东湾D.珠江口【答案】 1.D 2.D【解析】第1题,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磷的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

封闭的海湾,与外界水体交换少,更容易发生赤潮。

选D。

第2题,比较四个海湾,珠江口附近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排放含磷的废水较多。

选D。

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

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

此现象的成因与下列哪一现象的成因相同()A.瑞典的无鱼湖B.夏季购买防晒霜的人越来越多C.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D.城市正午空气质量好于清晨时的空气质量4.为保证城市拥有良好的大气环境,河北省某城市市长调整了下列工业部门,其中不恰当的是()A.将化工厂迁至城市的东北远郊B.将钢铁厂迁至城市的西南远郊C.将酿造厂迁至城市的东南近郊D.将火电厂迁至城市的西南近郊【答案】 3.A 4.C【解析】第3题,我国云南大理石雕像变得面目全非,是酸雨的腐蚀造成的,瑞典的无鱼湖形成是受酸雨污染导致的,故A项正确;夏季购买防晒霜主要是为了防止太阳紫外线的辐射,属于臭氧空洞问题,故B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排放大量温室气体造成的,故C项错误;城市一天中空气质量与酸雨无关,故D项错误。

第4题,化工厂、钢铁厂、酿造厂、火电厂主要是产生大气污染,河北省位于我国季风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因此应把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建在与季风风向垂直的西南或东北郊外,故C 项符合题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天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议用时:45分钟)温故知新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主要依靠采集与________为生,人类的认识很________;农业社会时期,以畜力和________工具进行农耕,出现________的观念,进而出现天人相关论和________思想。

2.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1) 工业社会时期:________水平极大地提高;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出现了____________论、可能论、适应论、________论等理论。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有些问题甚至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①“________论”(人地协调论):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____________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②____________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强调社会经济发展要与________、________、环境相协调。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主要途径1. 可持续发展。

(1) 概念:既满足________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________的发展。

(2) 基本内涵:包括________的观念、________的观念、环境的观念和权利的观念。

(3) 原则:包括公平性、持续性、________性、________性。

2.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控制________规模;转变________;________的可持续利用;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3.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人口方面:人口数量众多,人均________占有量少;人口素质较低;贫困人口多;________不合理。

(2) 资源方面: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利用的________________低;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短缺。

(3) 环境方面: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________。

基础演练一、选择题(2018·如东中学学测模拟)我国于2018年1月1日开征环境保护税。

辽宁、吉林、安徽和新疆等地基本按照税额标准最低限征收,而北京、天津、河北和上海等地税率较高。

据此完成1~2题。

1. 开征环保税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①公平性②持续性③共同性④阶段性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 各省级行政区环保税税额标准差异较大,京、津、沪等地税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有()①排污总量大②环境压力重③环境容量小④经济实力强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018·扬州中学模拟)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3~4题。

3. 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①滑坡、泥石流②酸雨危害③臭氧层空洞④荒漠化、水土流失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4. 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①土壤污染②盐碱化③公害病④水土流失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2017·镇江一模)右图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 关于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主导要素的判断,合理的有()①甲——土地②乙——劳动力③丙——资本④丁——科技进步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6. 图示社会发展阶段中()①原始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②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取决于土地区位和用途③工业文明阶段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④环境文明阶段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A. ①④B. ②③C. ③④D. ①②(2018·宿迁二模)生物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

右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物承载力的占比图”。

读图回答7~8题。

7. 巴西、俄罗斯生物承载力存在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 气候B. 国土面积C. 土壤肥力D. 水资源数量8. 下列措施不能提高生物承载力的是()A. 实现废气、废水达标排放B. 改革渔具,加密渔网网目C. 退耕还林、还草、还湿D. 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2018·连云港模拟)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它是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综合表征指标。

下图是“生态效率度量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 图中甲、乙、丙、丁的发展模式按顺序分别是()A. 传统发展模式、末端治理模式、源头削减模式、循环经济模式B. 末端治理模式、源头削减模式、循环经济模式、传统发展模式C. 源头削减模式、循环经济模式、传统发展模式、末端治理模式D. 循环经济模式、传统发展模式、末端治理模式、源头削减模式10. 下列有关区域发展轨迹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乙反映出区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B. 乙→丁反映出区域环境治理成效显著C. 甲→丙反映出区域资源利用浪费严重D. 甲→丁反映出区域环境资源协调发展(2018·浙江4月高考)右图为“我国某酒精企业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其中,虚线部分为传统生产工业。

据此完成11~12题。

11. 该清洁生产方式的益处是()①提高土壤肥力②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减少产品种类④缩短生产工艺流程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12. 从接近原料产地考虑,该企业最可能布局在我国粮食主产区()A. 吉林省B. 河南省C. 湖南省D. 广东省右图为“石化产业循环经济示意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 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产业最适宜布局在()A. 环渤海经济区B. 珠三角地区C. 湖北武汉经济区D. (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14. 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突出优势是()A. 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质量B. 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C. 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降耗减排D. 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城市化水平二、判断题(正确为A,错误为B)15.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16. 工业文明时期人地矛盾最为深刻。

()17.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18.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9. “精准扶贫”体现了区域开放性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三、综合题20. (2018·无锡期中)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 000余座,形成了“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理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

材料二下图为“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1) 判断阿苏卫卫生填埋场的位置是否合理?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判断图示“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否合理?________,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缓解市区人口和工业过于集中所引起的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养提升下图为“1986—2015年我国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

据此完成21~22题。

21. 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 产业布局B. 交通拥堵C. 居民素质D. 生活水平22. 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趋势对该市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可能是()A. 大气质量改善B. 河道水质净化C. 空间结构优化D. 地域范围扩大第九天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温故知新一、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变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枯竭问题二、 1. 狩猎肤浅金属人定胜天因地制宜2. (1) 生产力地理环境决定生态(2) 和谐自然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三、 1. (1) 当代人构成威胁(2) 发展公平(3) 共同阶段2. 人口发展模式自然资源3. (1) 自然资源素质人口结构(2) 不合理及利用率(3) 生态破坏基础演练1. A 解析:开征环保税体现了人人平等,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

故选A 项。

2. B 解析:京、津、沪等地税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有环境压力重和环境容量小,提高税率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京、津、沪面积小,排污总量并非最大,经济实力不是税收的主要依据。

故选B项。

3. D 解析:图示反映人类作用于环境,而环境又把它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图中箭头a表示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人类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环境可能通过滑坡、泥石流、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反作用于人类。

故选D项。

4. A 解析:人类生存于环境之中,每时每刻都与环境发生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包括生产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则可能会引起土壤污染、公害病等问题。

故选A项。

5. C 解析:在原始社会,资源(生物)的分布对人类发展影响大;农业文明最关键的是土地;工业文明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主导因素也不断发生变化,开始是资本,随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的影响力也下降;环境文明阶段环保意识提高,科技影响人类的发展。

以此判断甲——劳力、乙——土地、丙——资本、丁——科技进步。

6. A 解析:在原始社会,人类崇拜和敬畏自然、依靠自然,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小。

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的作用特别明显,主要体现在土地的类型、数量、质量等多方面。

工业文明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地矛盾激化,主要环境问题是工业排放大量污染物产生环境污染。

工业文明后期,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7. A 解析:巴西地处低纬度地区,水热资源充足,气候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高,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生物承载力高;俄罗斯纬度较高,水热资源不足,气候寒冷,森林及可再生资源不丰富,生物承载力较低。

故选A项。

8. B 解析:废弃物达标排放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以及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等都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增加了可再生资源的储量,同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