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养生之道
中医药养生的五大原则
中医药养生的五大原则中医药养生是指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为目的,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中医药养生有其独特的理念和原则,下面将介绍中医药养生的五大原则。
一、顺应自然之道中医药养生的第一个原则是顺应自然之道。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因此,养生要顺应四时变化,合理安排生活、饮食、作息,保持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
例如,在冬季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侵袭;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调整饮食和作息,使身体适应高温环境。
通过顺应自然之道,可以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免疫力,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平衡阴阳五行中医药养生的第二个原则是平衡阴阳五行。
中医养生强调身体内部的平衡,即阴阳相对而不是绝对。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们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概念。
阴阳失衡会导致身体功能紊乱,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通过调整阴阳平衡,可以提升人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此外,中医强调五行的平衡,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生相克关系。
保持五行的平衡有助于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三、重视心理养生中医药养生的第三个原则是重视心理养生。
中医强调情志与健康的关系,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
所以要保持心理稳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忧虑、愤怒、悲伤等情绪的困扰,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此外,中医养生还注重调养精神,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适当的休息、放松和调整,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生活质量。
四、合理饮食养生中医药养生的第四个原则是合理饮食养生。
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中医提倡“饮食有节”,即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和需求,合理搭配饮食,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
养生饮食应注重色、香、味的搭配,多食用新鲜、天然的食材,避免食用过多加工食品和刺激性食物。
此外,中医药养生还强调适时进食、有规律、不偏食,保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防止肥胖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人同处于一世,然寿有长短,有寿逾天年,也有半百而殂,何者?排除天灾人祸,先后天不同也。
一、先天因素:人之先天,源于遗传,受之父母,根于宗族,无法改变。
宗族昌隆,父母敏健,孕育得当,足月分娩,则身体康健,反之则羸弱多病,寿难久长。
二、后天养生:若想益寿延年,先天无法改变,我们就要通过后天调摄,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调理生机,条畅气血,平衡阴阳,和调脏腑,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以下我们从心境、环境、时节、呼吸、气功、饮食、起居、医药及理疗九个方面概述后天之养生,谓之“后天养生九篇”。
1、后天养生之心境养生篇益寿延年,良好的心态是首要的。
心态不平和,会致气机不调,阴阳失衡,气血紊乱,怒使气上,喜使气缓,忧使气郁,思使气结,悲使气消,恐使气下,惊使气乱。
气机不调则易伤损五脏,过怒会伤肝,过喜会伤心,过思会伤脾,过悲会伤肺,过恐会伤肾。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思想去看待,以超然的胸怀去面对,这是养生的第一要求。
为人处事要怀有慈善之心,豁达包容,待人以宽,仁孝感恩,敬老爱幼,行善积德,回馈社会。
举凡长寿之人,多有一颗平和仁爱的心,能笑口常开,对所有的事情都能不急不躁,泰然处之。
宽宏大度是养生之本,心底无私是长寿之道,自古斤斤计较、心胸狭窄者无有长寿。
有容乃大,无愧自安,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境高远者,淡泊宁静,心胸开阔,去留从容,宠辱不惊,不争名在朝,不争利在市。
知足常乐,胸怀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气和,情志无过,以此养生则益寿延年。
2、后天养生之环境养生篇古语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则地灵人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人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谐,则人多长寿。
据世卫组织统计,长寿区域多符合上述的条件,如中国江苏的如皋,中国广西的巴马、中国新疆的和田、海南三亚的南山、巴基斯坦的罕萨、外高加索地区、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这些地区水土良好,空气清新,适合生活居住。
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一、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可以滋养身体,调整身体机能,预防疾病。
饮食养生的原则包括:饮食规律、饮食均衡、饮食清淡、不过饱过饥等。
同时,可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饮食,如热性体质宜食寒凉性食物,寒性体质宜食温性食物。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等不良后果。
二、药膳养生药膳养生是中医养生的独特方法之一。
它是以药物和食材为基础,通过烹饪加工,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药膳养生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膳。
同时,药膳具有口感好、易消化、无副作用等优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膳并非人人适用,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膳,并遵循医生建议。
三、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之一。
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身体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以手法按摩身体部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等不适症状。
针灸推拿养生的优点在于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推拿需由专业医生操作,切勿自行尝试。
四、气功养生气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是以调节呼吸、意念等为主要手段,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气功养生的特点在于注重内功修炼,强调意念、呼吸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同时,气功养生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等优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气功养生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跟从。
五、情志养生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独特方法之一。
它是以调节情绪、心理为主要手段,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情志养生的原理在于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疾病。
情志养生的方法包括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注重修身养性等。
同时,情志养生也强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等。
六、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收、藏”之道,广义的是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
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
这才是: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黄帝内经养生道家始祖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纳气、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天时应象运气学说等。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治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内容,涉及四季养生方法、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
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
而且,还将一如继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民以食为天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健康也是密切相关的。
中医养生五行调理健康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五行调理健康养生之道中医养生是一种重视平衡人体阴阳、调理五行的传统中医学说。
它强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体健康的调理和防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以五行为基础,通过调理身体的五脏六腑,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中医养生的原理来调理自身的身体状况,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理论的基础是五行学说。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制约和促进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对应五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调理对应的五脏来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首先,木对应肝脏。
肝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藏血之官”,它在人体体内起着储藏血液、调节气血运行的重要作用。
在中医养生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例如胡萝卜、苹果等,来养护肝脏健康。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对肝脏的健康有益。
其次,火对应心脏。
心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君主之官”,它主管血脉、控制气血运行。
在中医养生中,保持心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饮食热量、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例如杏仁、花生等,来保护心脏。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避免过度劳累也有助于心脏的健康。
接下来,土对应脾脏。
脾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运化之官”,它主管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运化水湿。
在中医养生中,保护脾脏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膳食,例如多吃一些粗粮和蔬菜水果,少吃油腻和辛辣食物,来保养脾脏的健康。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脾脏的功能。
然后,金对应肺脏。
肺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司呼吸之官”,它主管呼吸、控制气机运行。
在中医养生中,保护肺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避免吸入有害物质;合理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例如柠檬、橙子等,来保养肺脏的健康。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正确的呼吸方式也有助于肺脏的功能。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五脏六腑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五脏六腑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五脏六腑中医学传承千年,提倡“治未病”观念,注重调理人体的五脏六腑,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之道旨在平衡五脏六腑功能,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 防病为先:中医提倡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注重改变生活方式,强调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良好作息习惯等,让身体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从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五脏六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讲究整体调理。
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紊乱都可能对其他脏腑产生影响,因此调理五脏六腑是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
3. 注重个体化调理:中医养生强调因人而异,不同人体质不同,调理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环境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二、调理五脏六腑的方法1. 肝脏: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容易导致情绪失控、肝火旺盛等问题。
调理肝脏可以从情绪上调节,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等。
此外,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肝脏有益。
2. 心脏:中医将心脏定为“君主”,注重心与神的关系。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睡眠充足是调理心脏的关键。
此外,中医还推崇一些经典的调心法,如静坐养心、音乐疗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3. 脾胃:中医将脾胃视为中心器官,调理脾胃必不可少。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食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食等,有助于提高脾胃的消化功能,促进营养吸收。
4. 肺脏:肺主气,中医强调呼吸的重要性。
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避免有害物质的吸入、经常户外活动等,有助于调理肺脏。
此外,适当的中药调理、揉捏推拿等方法,也可以促进肺气的流通。
5. 肾脏: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调理肾脏对于维持人体的生殖健康、免疫力等方面至关重要。
对于肾脏的调理,中医强调平时养生的重要性,如戒除不良习惯、适当锻炼、合理饮食等。
中医健康科普文章
中医健康科普文章中医健康科普:养生之道一、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调节人体内外环境,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文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中医健康科普知识,探寻养生之道。
二、顺应自然,起居有常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因此,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起居有常。
昼夜节律:人体应顺应昼夜变化,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四季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更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随之调整。
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遵循四季养生原则。
饮食有节:饮食是养生的基础。
中医认为,饮食应定时定量,饥饱适中,五味调和。
避免暴饮暴食、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三、运动养生,调和气血中医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和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
适度的运动对养生至关重要。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典型的中医养生运动。
它动作柔和缓慢,既能锻炼身体各部位,又能调节呼吸和意念,达到身心并养的效果。
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简单易学的中医养生操。
通过八个动作的组合练习,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散步:散步是一种轻松愉悦的运动方式。
饭后散步有助于消化食物、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四、情志养生,调畅气机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过度的喜怒哀乐会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引发疾病。
因此,情志养生对于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保持乐观: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气血畅通,增强免疫力。
遇到困难时,要积极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制怒平气:怒伤肝,长期愤怒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要学会控制情绪,宽容待人,保持平和的心态。
知足常乐:知足者常乐。
要珍惜当下,不盲目攀比,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知足常乐有助于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
1法于阴阳《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
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
炎热夏季,人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2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
“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
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
1法于阴阳《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
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
炎热夏季,人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2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
“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
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注:按跷,用手或脚为患者按摩;导引,原为古代的一种将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操近似。
中医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之道1 中医养生之道中国的中医养生法几千年来都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养生方式,经历时间的考验,证明其具有相当的实效。
“以阴补阳,以柔克刚”的理论,根植于从不同风土气候氛围下,通过实践归纳出来的精华,弝传千秋。
中医养生首先要跟据一个人的体质构型特点来合理配餐,按药补不能过多,要选择柔性的、和谐的中药,避免给身体带来太多的刺激。
在饮食上,要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紫菜、海带、鱼、虾、藕等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多吃高纤维食物,这些食物对人体健康有着良好的帮助。
此外,中医养生法还提倡积极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运用运动、瑜伽、太极拳和散步等,帮助人们改善身体疾病,同时能够调和内分泌,保持良好的情绪。
最好多去野外活动,可以大大增加空气中新鲜气体的吸收,有利于身体健康。
2 中医养生之道的运用保持良好的心态是中医养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心态积极,脑海中就会涌入正面的思想,一切都会随之变得积极向上,身体健康就会自然而然的跟着出现。
要想使中医养生之道发挥最大的效果,要多方面的进行,既要锻炼身体,又要注意情绪,给自己一个心灵的放松空间,多进行书法、绘画、旅游等,可以让自己放松心情,当体内余气满溢,身体就会异常健康。
3 用中医养生之道提高生活品质中医养生之道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可以改善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
它不仅会改善身体健康,而且会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要保持饮食健康、均衡,调剂营养充足,不仅让身体更健康,而且对心理也有帮助,使心情更浓郁,让人心目中的健康感更强,更有自信心。
其次,要改变自身的生活习惯,将健康的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注重早睡早起,主动参与室外的活动,适当的锻炼拓展,多读书,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些方式可以陶冶情操,增加生活趣味,放松紧张过度劳累的肉体和精神。
通过运用中医养生之道,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品质,为自己的身心健康做最好的准备,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一切磨难。
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养生之道!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
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在道家养生性命双修中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身体力行的练功,千百年来没有那个人不真心修炼就会功夫的,无真师亲传此功是无法达到真境界的。
道家性命双修历来讲的是口传心受,就当今而言也是传真修之人。
道家养生功是从收心求静入手,以到达到滋养精气、固本强身、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养生良法。
道家认为,维护人的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精气。
精气充足则身体强壮,精气不足则身体衰弱,精气枯竭则人归死亡。
一般说来,人在青年时期精气旺盛,收支平衡,故无疲困之忧;而人到中年则精气渐亏,入不敷出。
越往后“赤字”则越大,身体则日衰,如果不懂节制情欲,精亏体衰则更迅速。
道家养生功就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自我修炼,养精蓄锐,把亏损… 养生功的理论基础可归结为一个“道”字。
道家所谓的抽坎填离,使后天返先天,就是抽出坎中的一阳,填到离中一阴里去。
原来后天的离南坎北,就变成先天八卦的乾南坤北。
这就是道家的所谓抽坎填离,又谓坎离交垢,使后天返还先天。
养生真假李一“养生大师”的光环逐渐褪去。
张悟本“养生大师”养生神话终于破灭。
养生就是养心养身!养生无处不在,道法自然。
养生受追捧。
养生长寿之道德乃根也!”、“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意即一个在物质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做一个真正的德高望重的人,必然福寿延年。
修德,志为首,培养自己具有远大志向和高尚品德。
修德,业为贵,要有言行一致的敬业精神。
修德,善先行,以善为本,不做坏事恶事。
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经得到实践证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保健。
而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则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
这些传统的养生方式,不仅具有历史积淀,更有科学依据,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一、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之一。
中医养生强调的是通过调整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有很多方法,比如针灸、推拿、按摩、食疗、气功等等。
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够通过调整身体的内在机能,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
二、饮食养生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之道就是饮食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食物通过热性、寒性、甘、苦、酸、辛等属性作用于身体,从而能够平衡身体的阴阳,调节脏腑的功能。
因此,一些饮食养生的方法非常有效。
比如说,中医强调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营养丰富、绿色健康的食物,而少吃油腻、辛辣、烟酒等对身体有害的饮食。
在调理身体的同时,饮食养生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三、运动养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动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养生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动养生以太极拳、气功、武术等为代表,这些运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舒缓身体的肌肉和神经,更能够帮助我们平衡身体的气血阴阳,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同时,运动还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健康和有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排除体内毒素,为身体的健康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心理养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养生也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心情不好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因此,心理养生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养生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情愉悦和精神状态平稳。
中医的推拿、按摩和其他气功方式均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精神压力和改善情绪,增强心理素质,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和心理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种重要的养生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预防各种疾病,从而得以保持一个愉悦、健康的生活状态。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张焱副教授单位:长春中医药⼤学部门:医学系职位:副教授《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诠释《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
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类养⽣长寿的经验,对养⽣之道做了⾼度的概括。
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的认识,使古⽼的中医养⽣之道发扬光⼤,为当今⼈类的健康造福。
1.《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理论作为养⽣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然界变化的规律。
并遵从这⼀规律。
从⽽减少疾病的发⽣。
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天⼈相应”的观点。
这⼀观点主要阐明了“⽓候与养⽣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长寿”的影响。
《素问·四⽓调神⼤论》中具体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摄精神的养⽣⽅法,是“法于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表现为⾃然景象、⽓候各异,使万物⽣长收藏。
在⾃然界中,⼈必须要适应四时之⽓,⽅能使⾃⾝的阴阳之⽓得以平衡。
⼜以顺四时⽽养⽣长收藏之⽓来论述“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
如《素问·四⽓调神⼤论》云:“春三⽉,此谓发陈,天地俱⽣,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步于庭,被发缓⾏,以使志⽣”,以适应阳⽓的⽣发,⽣机萌动,万物⽣发欣欣向荣的⾃然景⾊,⼈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杀罚夺之意,即为“养⽣之道”。
“夏三⽉,此谓蕃秀,天地⽓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厌于⽇”,以适应夏季阳⽓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溢,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此谓容平,天⽓以急,地⽓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万物收成,天⽓劲急,地⽓清肃,阳⽓收敛。
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对⼈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
“冬三⽉,此谓闭藏,⽔冰地坼,⽆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光”,阳⽓闭藏,必得太阳升起⽅可起床,⽅可避免阴寒之⽓的侵袭,故⽇:“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
中医养生之道养心养性追求内外兼修
中医养生之道养心养性追求内外兼修中医养生注重的是整体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在传统中医理念中,养生不仅仅是针对身体的调理,更注重心灵的抚慰和修养。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境界。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养心养性的方法和追求内外平衡的重要性。
一、养心之道中医认为,心是人的主宰之官,心态的平衡对身体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养心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理情绪情绪的波动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功能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中医强调调理情绪的重要性,提倡保持平和开朗的心态。
这可以通过正面的思维、适度的锻炼、良好的休息和调理来实现。
同时,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是调理情绪的重要手段。
2. 调整饮食中医文化中有一句名言:“药食同源”。
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在养心之道中,合理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
适量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坚果等,可以帮助改善心血管功能,减轻心理压力。
此外,合理搭配食材,注意荤素搭配,也能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
中医推崇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以及适度的运动。
这些习惯有助于提高心脏功能,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和焦虑,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二、养性之法除了养心,养性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养性即培养品质和修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自我调节中医认为,人体具有自愈能力,身体的健康与情绪、心理的平衡是相辅相成的。
养性之法首先是学会自我调节,尽量避免消极的情绪和情绪压力。
可以通过学习冥想、太极拳、瑜伽等放松身心的方法,使自己更加平和、开朗。
2.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
中医强调言行举止要遵循道德原则,注重礼仪。
此外,养成正确的姿势和行为习惯,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等也是养性的重要方面。
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改善身体和心理状况,提升整体素质。
3. 修养性情修养性情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目标。
中医养生之道.优秀精选PPT
我们刚刚讲了,老年人高兴过头时,哈哈一笑就走了,因为他心气很弱了,突然过度高兴的时候伤了心气,不能维持平衡他就走了。
花可能就活不成了。夏天毛孔本来应该是开放的, 小时候有滥用抗生素的 ,导致了肝肾功能的损伤,到十六七岁要发挥肝肾作用的时候,调动不起来了。
春夏养阳
• 春天、夏天你的气血由内向外走,外面的气血越 来越旺盛,而里面的阳气就相对不足了。所以这 时候你要用点西洋参这样的药物辅助你的阳气, 夏天特别热,出汗特别多的时候会觉得心慌气短, 因为汗液出去的同时,你的阳气扩散了。中医大 夫这时候叫你吃点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 夏天这么吃不会上火,是因为里面气血不足,这 是唐代中医大家孙思邈创造的方剂,是治疗暑热 非常有益的方子。人参补中气,五味子收心气, 麦冬清肺气,起到了清肺气、收敛心气的作用。 夏天多喝点生脉饮就不会感到很疲劳。
好像使了很大藏劲,精其实,都没用春,这必就是病“妄为温”。。冬天不很好储藏阴精,春天的
我们大家经常说心花怒放,没有说肝花怒放,当你自己非常高兴的时候,表现出的情绪和心气是直接相关的。
时候容易得热性疾病。冬天冷的时候毛孔处于闭 秋天气血向内走,吃了可以蕴藏气血。
比如黄豆芽、绿豆芽、黑豆等都是中药。
塞状态,有助于气血内收,夏天热的时候毛孔开 但您看看小米,一粒小米就是一粒生命,一碗小米种到地里是一大片。
夏天不热 冬天不冷
所以如果• 脾气夏本来天好,不后来特热别容易发冬怒,就天要好不好调冷理肝了迟。 早要坐病。冬天由于气血 闭藏,储藏营养,为明年的生发做好准备。冬不 冬天冷的时候毛孔处于闭塞状态,有助于气血内收,夏天热的时候毛孔开放,有助于气血往外走。
怎么做到不动心呢?无论做什么工作,考虑问题尽量全面,处理问题尽量果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是说不能吃药,比如春天吃点乌鸡白凤丸,夏天吃点生脉饮,但不要对药物有过分的依赖。
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吕炳奎)
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吕炳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是指如何教人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以达到长寿的目的,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会重视的大问题,尤其是中老年人。
但如何养生,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方法和理论。
中医学在这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顺其自然以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符合生命规律的养生方法和理论,则是中医学"上工治未病"宗旨的由来。
养生的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特别是中医学"上工治未病"即教人不生病的宗旨,使它有着一整套养生防病、健康长寿的方法和理论。
任何学说均是由哲学方法指导下建立的,中医学是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建立的,其养生方法和理论,也同样如此。
它包括二个方面:第一,是以其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首先阐明人与地球万物的关系。
如,日夜与四季变化、人的情绪变化及行为的不当等等因素对人体生命健康的影响;第二,各种疾病的致病原因。
当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获得养生的最佳效果。
现今,大多数人对养生很投入,但由于不懂得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不知道中医学中对各种疾病的致病原因的认识,结果,虽然投入很大,其效果甚微,并没有远离疾病获得健康。
中医学治未病的宗旨,为此提供了使人不生病的理论与方法。
(一)为使读者有一完整的的、详尽的有关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的常识,先简单介绍这一学说。
无此学说,中医学的养生理论就成为空话。
首先,必须明白,阴阳五行和阴阳五行学说是两个概念。
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核心,中国哲学方法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阴阳五行是对地球万物宏观的表述。
宏观,简而言之就是绝对真理。
由于宏观是由思维即哲学方法把握到的,属于形而上的范畴。
故如何说明宏观是一个难题。
中国哲学方法运用了中华民族思维和语言上的独特方法--形象化方法,解决了在对宏观表述上的困难。
阴阳五行就是运用形象化方法表述的结果,用现代语言讲:阴阳是对地球自转的形象化表述,地球自转带来了日夜的更替;五行是对地球公转的形象化表述,地球公转带来了四季的更替。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通过中医调理学习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通过中医调理学习问题提升学习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现代人的学习需求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学习能力,许多人开始寻找各种方法和技巧。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注重身体的健康,也关注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在中医养生之道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方法来通过中医调理学习问题,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一、调理身体健康中医强调平衡和谐的身体状态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知道,如果我们的身体不健康,大脑的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首先要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来调理身体健康,为提高学习能力铺平道路。
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根据个人体质和需要,选择适合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增强体质。
例如,中医推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谷物和蛋白质,少吃油腻和辛辣食物。
合理饮食可以改善身体正气,增强学习的精力和耐力。
2. 定期锻炼中医认为身体是学习的基础,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并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慢跑、太极拳等,每天坚持锻炼一定的时间,可以帮助提高记忆力、专注力和学习效率。
3. 睡眠调理良好的睡眠对于学习非常重要。
中医提倡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在睡前避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和情绪波动,可以帮助进入深度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修复和恢复,提高学习的精力和效果。
二、调理心理健康中医养生之道还注重心理健康的调理,因为心理状态对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通过中医调理心理健康,提升学习能力。
1. 放松技巧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经常面临压力和紧张。
中医提倡采用一些放松技巧来缓解情绪,例如深呼吸、冥想和休息短暂时间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纾解紧张情绪,平衡心理状态,提高集中力和学习效果。
2. 情绪管理情绪的波动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中医强调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情绪稳定,可以通过调节饮食、运动、睡眠、冥想等方式来达到情绪管理的目的。
国学养生之道中医与国学的结合
国学养生之道中医与国学的结合国学养生之道:中医与国学的结合一、引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智慧。
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学,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多个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国学结合的养生之道,探索如何借助国学的智慧来提升中医养生的效果。
二、中医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中医学根据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综合运用诊察、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辨别病因、病机,并开展针灸、草药等治疗方式。
三、国学的智慧与养生之道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了许多有益于养生的智慧。
例如,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古人的诗词歌赋中蕴含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有助于提升人的心理健康;古代礼仪制度的规范,能够塑造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进而影响身体健康等。
四、中医与国学的结合与实践中医与国学的结合可以推动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首先,中医可以借鉴国学的智慧来解读和应用中医经典。
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深入研究,结合国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以进一步挖掘中医学中隐藏的宝藏。
其次,国学的体验和修身之道可以为中医养生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例如,通过诵读古代文学作品、参与传统礼仪活动等,可以培养人们的修身养性的能力,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再次,借助国学的智慧,可以为中医养生提供更多的养生建议。
例如,古代养生之道中,有许多关于饮食起居、运动调摄等方面的经验,这些都可以与中医养生相结合,形成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养生指导。
五、案例分析:中医与国学相结合的养生实践为了验证中医与国学结合的养生之道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实践研究。
选择了一部分中老年人作为实验对象,分为两组,一组单纯接受中医养生指导,另一组则在中医养生的基础上借鉴国学智慧。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结果显示,借助国学智慧的养生方案组的实验对象整体身心状况较好,体现了国学的积极影响力。
中医养生知识百科
中医养生知识百科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它是一种综合性、绝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养生保健学。
它研究人体的构造和功能、疾病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保健护理、预防治疗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它不仅历经华夏五千年一直流传至今,而且在现代医学中逐渐得到了认可,成为世界瞩目的重要学说之一。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知识百科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医护理不可或缺的养身之道。
一、中医讲求养生保健中国的养生文化由来已久,它不仅涉及中医理论,并且把民间的智慧、民间的食疗等融入到养生保健中。
中医讲求具体地从中介绍了基于五行理论的一个积极、预防性的健康理念,强调如何养生保健,以便在健康生活过程中让自己的身体保持或得到更好的状况。
1.生命在于调和中医护理的核心理念是: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形成本质上是因为人体内外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因此,调和是中医护理的基本思想,相关养生方法应该是调和的、维护平稳的。
中医推崇“争于寒热,诸病自生”,说明调和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调和在先,才能做到预防。
2.内养生机在中医的养生模式中,内养生机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我们的身体不仅需要“外在调养”,还需要“内在调养”。
我们需要通过饮食、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和情绪等方方面面,调整身体内脏器官、经络以及免疫系统中的机能,为身体提供持续的养分。
3.多元化的养生方式相比于中西合璧的现代保健方法,中医注重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处方的多元性,其养生方法十分灵活。
通过草药、穴位按摩、气功、养生食物以及养生音乐等,消除身体当中的不适,从而达到调和身心的目的。
二、中医养生方法简介1.食疗养生法中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营养和健康密不可分的。
中医食疗理论是“药食同源”,即将药物与食物有机结合起来。
中医认为,药物有毒副作用,因此应该尽量避免使用。
另一方面,食物具有殊胜的营养价值,可通过进食调整身体机能,增强体质,也可以预防疾病。
食疗养生法是中医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养生的食物类别有很多,其中包括五谷杂粮、蔬果、豆腐、中药食品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吕炳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是指如何教人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以达到长寿的目的,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会重视的大问题,尤其是中老年人。
但如何养生,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方法和理论。
中医学在这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顺其自然以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符合生命规律的养生方法和理论,则是中医学"上工治未病"宗旨的由来。
养生的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特别是中医学"上工治未病"即教人不生病的宗旨,使它有着一整套养生防病、健康长寿的方法和理论。
任何学说均是由哲学方法指导下建立的,中医学是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建立的,其养生方法和理论,也同样如此。
它包括二个方面:第一,是以其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首先阐明人与地球万物的关系。
如,日夜与四季变化、人的情绪变化及行为的不当等等因素对人体生命健康的影响;第二,各种疾病的致病原因。
当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获得养生的最佳效果。
现今,大多数人对养生很投入,但由于不懂得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不知道中医学中对各种疾病的致病原因的认识,结果,虽然投入很大,其效果甚微,并没有远离疾病获得健康。
中医学治未病的宗旨,为此提供了使人不生病的理论与方法。
(一)为使读者有一完整的的、详尽的有关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的常识,先简单介绍这一学说。
无此学说,中医学的养生理论就成为空话。
首先,必须明白,阴阳五行和阴阳五行学说是两个概念。
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核心,中国哲学方法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阴阳五行是对地球万物宏观的表述。
宏观,简而言之就是绝对真理。
由于宏观是由思维即哲学方法把握到的,属于形而上的范畴。
故如何说明宏观是一个难题。
中国哲学方法运用了中华民族思维和语言上的独特方法--形象化方法,解决了在对宏观表述上的困难。
阴阳五行就是运用形象化方法表述的结果,用现代语言讲:阴阳是对地球自转的形象化表述,地球自转带来了日夜的更替;五行是对地球公转的形象化表述,地球公转带来了四季的更替。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不可分的,故阴阳五行也是不可分的。
阴阳五行学说,则是与阴阳五行这个地球万物宏观相对的微观。
因为地球万物均要随地球一同自转和公转,在这种旋转运动中,地球上的气候不断在变化,致使地球万物也因此变化而形成各自独立的阴阳五行属性。
中医学中的药物归经理论,就是对已经被认识到的药物阴阳五行属性的认识,归经是指药物与人体经络的关系,或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运动方向,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的核心是气血,并且认为气与血是相互作用的,有"气行血流,气滞血瘀"的概括。
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让病灶处滞停的气血重新流通起来,而药物归经正是使病灶处的气血重新流通的关键。
中药是行气的,行气的目的就是让血流起来。
中药的归经,是指药之气在体内向与自己所属经络的运动,并能促使此经络停滞的气行起来,把血调过来,目的是将所属经络中的滞气打通,使正气行起来,血流起来,达到治病的目的,而并不去直接杀菌、止痛。
中医学的养生之道,以阴阳五行与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首先教人重视的是饮食起居。
因为,饮食起居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即阴阳五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现今,由于中国哲学方法鲜为人知,一般都以西方逻辑方法来解释阴阳五行,结果将以形象化方法表述的阴阳五行,即地球万物的宏观,木火土金水,说成是具体微观的五种元素,这就将阴阳五行的宏观内涵彻底否定了。
阴阳五行就是指地球万物的宏观,它包含有时间、空间、方位、运动方向、动物、植物、矿物、情感、颜色、气味、声音以及静的状态等等。
这些内涵没有具体所指。
而在其具体的每一行中,这些内涵就有了具体所指,这就是微观了。
所以,阴阳五行学说是对阴阳五行的微观。
五行中的每一行所包含的属性即具体所指,是必须弄清楚的,否则,就无法理解中医学的养生观。
另外,阴阳的概念在此也说明一下。
阴:除了黑夜、雌性、静外,凡是可以看的着、模的着的物质都属阴;阳:除了白天、雄性、动外,凡是看不见、模不着的物质都属阳。
在人体中,气属阳,血属阴;脏属阴,腑属阳。
五行各行属性简介如下:木行:春天、东方、向上的运动方向、青色、酸味、在脏为肝;火行:夏天、南方、浮在上方的运动方式、红色、苦味、在脏为心;土行:土旺四季、中位、上下左右运动兼有、黄色、甘味、脾脏;金行:秋季、西方、向下的运动方向、白色、辛味、在脏为肺;水行:冬季、北方、沉在下方的运动方式、黑色、咸味、肾脏。
从五行各行的内涵看,就可以知道,季节、气味、颜色等均有了具体所属,并与各脏均有了关系,中药中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也均被包括在内了。
这些关系正是我们养生所要遵循的法则和理论依据,是必须牢记的。
(二)除了阴阳五行外,最重要的就是中医学中"气"的概念。
气,用现代语言讲可以说是人体的生命力,它是看不见模不着的,但可以感觉到。
人体内的气,中医学又称为真气,它属于正气,与它相对立的是邪气,邪气在中医学中称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它们也都是看不见模不着,但可以感觉到的。
气或者真气,它在人体生命中与血成为一阴一阳的组合,气为阳,血为阴。
气的作用是引导血在毛细血管中的微循环,使动脉血所带的养分被细胞吸收并带走废物,中医学将细胞的这种吸收与排泄废物的运动称为气化功能。
而心脏的运动只负责血在动脉血管的循环,毛细血管内的微循环,则是由气来负责的。
中医学将气对血的作用称为气行血流、气滞血瘀、气为血帅。
人体生命的这种气化功能越强,说明身体越健康。
中医学根据气血为人体生命核心的认识,得出凡是生病的部位和脏器,均是此部位和此脏器的气化作用停滞的结论。
气不通血就不到,血不到,细胞就无法得到养分,无法正常工作,人体生命也就生病了。
气滞有多种因素:1。
因情绪变化造成的。
情绪变化对人体内气的运行是有干扰的。
中医学对此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的认识,对情绪的控制,使人的心态保持静的状态,中医学有气功方法给以解决。
遇事心平气和,就避免了情绪变化带来的气滞,也就避免了疾病;2。
因六淫邪气造成的。
六淫以风邪为最,中医学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论述,说明了风邪对人体生命的危害是首要的,其实,其它五种淫邪,也可以认为是以风的形式存在并对人加以危害的。
六淫邪气进入人体,就会将它所到之处的气路(经络)堵住,造成局部的气血不通,于是病就来了。
在中医学中,对风引起的疾病有很多,其中致命的也不少,像高血压、心肌炎、肾病、面瘫等等,如何防止风邪引起的疾病,在现今完全被忽视了,如高血压在中国现今的高发病率就是证明。
在穿衣上也存在招致肾病高发病率的潜在危险,当今年轻女性喜欢穿露腰及肚脐的短衫的趋势,正是招致肾病的主要原因。
具体致病原因后面将详细道来,有关高血压的致病原因和治疗方法是笔者的最新发现,并在临床上已有大量的治愈病例;3。
由细菌、病毒入侵人体造成的,中医学称之为温病。
细菌及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会马上释放毒素,去堵塞人体内气的通道,扩大空间,阻止血的到来。
然后细菌、病毒就可以安营扎寨,人的病也就越来越重,中医学治疗此种疾病仍是行气活血,而不用去杀灭它们;4。
行为不当也会引起疾病,中医学对此有"久走伤筋,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视伤血,久卧伤气"的认识。
有经验的人都会知道,人躺久了就会感到虚弱,尤其是病人,能坐就不要躺,其原因就是躺久了会伤气。
也告诉我们,做事不要一个姿势太久,太久了就会引起身体不适。
当我们明白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六淫致病的原因,还有行为姿态上持久不变而造成的危害,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防病祛病了。
(三)光懂得一些中医学理论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更多的懂得中医学对各种具体病症来源的认识。
这些致病原因的认识和中医学的一般常识,却恰恰是被当今人们所忽视了的,人们只知道得了病去看医生,而不知道如何使自己不得病。
而且在现今中医界,中医师们似乎也不太重视"治未病"是中医师的本分,大多中医师只讲自己会治什么什么病,而不讲如何预防,用什么方法不得病。
又由于中医学对各种病症的认识与西医学不同,也造成人们不知按照哪个医学的理论办。
这点是不要紧的,两种医学的存在,通过平等竞争,谁认为哪个有道理就听哪个医学的。
但有关中医学的,还是要以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这是中医学的灵魂所在。
(四)前面将中医学对病症的认识,与气血在人体内的作用等做了简单的介绍,下面先从中医养生学中至关重要的饮食起居开始,对如何养生,如何防病逐一介绍,以飨读者。
1。
饮食:饮食对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但它并不只是指吃饱肚子而已,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它除了要有吃饱饭的经济基础外,还指如何吃的好,吃的健康即食补。
中医学本身就有"医食同源"的认识,食物虽然不是药物,但从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看,食物同样有药物的行气功能,中医有许多偏方均是以食物为药给以治病的,效果还相当好,这是对医食同源最好的证明。
首先,时间对饮食有着制约作用。
例如,每天的三顿饭,要求做到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晚上不要吃夜宵。
这个规律是适合人体本身在一天中的变化需要的。
其次,四季对饮食也同样有制约作用。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中五味所属,春季多食酸,夏季多食苦,秋季多食辛,冬季多食咸,甘以调之即甘味四季均可用。
多食某一种味,并不是只食这一种味,只是加重点而已。
根据五脏归属,肝属木,木在春季,酸入肝,故春季食酸对肝有益;心属火,火在夏季,苦入心,故夏季食苦对心有益;肺属金,金在秋季,辛入肺,故秋季食辛对肺有益;肾属水,水在冬季,咸入肾,故冬季食咸对肾有益;脾属土,土旺四季,甘入脾,故四季均可食甘以利脾脏。
另外,就是五行中五色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由阴阳五行学说五色分主可知,青入肝,红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
由此,食物颜色对人体健康的功能也就不说自明了。
青即绿色,入肝,各种绿色蔬菜均可;红色入心,红米、赤豆等;黄色入脾,小米、黄豆、金针菜等;白色入肺,葱白、白萝卜、白木耳等;黑色入肾,黑米、黑芝麻、龙眼干等。
中医学养生最注重养肾,但一般不主张吃药去补肾,而主张食补。
有谓"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道理。
补肾食补最好的食品是黑芝麻。
将黑芝麻拣净沙粒,炒熟不糊,然后舂成粉或磨成粉,稍加些糖拌匀,装入容器内,每天服食两调羹,在嘴中干嚼至糊状后咽下,然后漱口,干嚼的目的是让唾液搅拌均匀,这对人体吸收有益。
中医学有"肾主骨"的理论,在实用中也证明这是正确的,肾强壮了,就会从肠中把钙抓出来去主骨,这对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是一极为方便有效的方法;煮食龙眼干也同样可以补肾,尤其对儿童则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