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评论员: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五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试题 答案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试题(答案)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30分)1、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A )。
2、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B )。
3、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C )。
4、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D )。
5、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D )。
6、政法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是(C )。
7、关于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
8、当前,政法各部门相继提出了诸如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等一系列的规定和办法,这集中体现了公平正义理念对政法工作( D )的要求。
9、“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B )直接的理论根据。
10、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以(C )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的科学结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
11、中国共产党(B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12、“为政以德”所反映的“以德治国”理念,是我国古代(A )的经典部分,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
13、依法治国的客体及其对象是(C )。
14、(D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
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C )。
16、(A )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法性基础。
17、(A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18、(C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19、(D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20、(B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石和精神支柱,也是衡量法治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社会主义(ABCD )现实状况为基础的,体现了依法治国内在本质和基本要求的思想理念,是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以社会主义社会为基础,是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BC )发展状况为基础。
3、我们在建设法治的背景下提高法律意识的直接目的在于(AB )。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①文档 (2)
用法治中国凝聚复兴力量(法治中国铿锵前行)——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①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1日01 版)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首先是法治的中国;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首先是法治的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建设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金秋十月,正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18个年头之后,法治中国的建设将展开新的蓝图、迈向更高境界。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期待,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从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两年多来,正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表达着推进法治的决心;“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确立着司法改革的原则;“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展现着依法行政的步伐;首次集中清理党内法规制度,近四成被废止或宣布失效,传递着依法执政的决心;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党和国家建设的各层次领域,都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向着制度化、法律化不断推进。
法治中国的建设,回应着公平正义的群众诉求,诠释着现代治理的题中之义,激发着改革发展的前进动力。
人民日报评论员:五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一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02月12日07:08 来源:人民日报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
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
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
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
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价值取向2014年10月31日09: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31日第663期作者:韩震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内容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如“法治”本身就是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民主”、“自由”、“平等”、“公正”都是与法治体系紧密相关的价值观,“文明”、“和谐”、“诚信”等价值观也是法治体系追求的目标。
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旨归,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再次,建设法治国家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也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是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就越顺畅。
关键词: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司法;立法;法治国家;价值取向;法律;建设;反映作者简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首先,建设法治国家本身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和制度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法律化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人们心中的行为规范,是心中的“道德律条”。
法治变成人民的信仰,才能真正起作用,而法治的信仰就是法治的价值观。
如“法治”本身就是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民主”、“自由”、“平等”、“公正”都是与法治体系紧密相关的价值观,“文明”、“和谐”、“诚信”等价值观也是法治体系追求的目标。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的,人治是按照人的主观任意性来执政,而法治是以宪法、法律、法规为依据来治理。
人治的社会不可能是民主的,人不可能有自由,更谈不上平等和公正,因此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人治社会的平静往往是基于恐怖惧怕的鸦雀无声而已。
10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集锦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三)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进立法精细化。
(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
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一)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考政治热点时政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2013年12月2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切入点1: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角度,说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二、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一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论:人民日报评论员:追求矢志不移的强国梦想——二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坚守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三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评论员: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四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评论员:呼唤莫若实干心动不如行动——五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
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就在我们驰而不息的努力之中。
切入点2:从哲学角度,说明应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入点3:从文化创新角度,说明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打击网络谣言,服务社会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网络谣言也在滋生蔓延。
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创始人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和员工秦志晖(网名“秦火火”)等人被刑事拘留,揭开了多起网络造谣事件的真相。
秦志晖因编造散布“7•23”动车事故赔偿意大利籍乘客2亿元、雷锋生活奢侈、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等谣言被刑拘。
2013年来,公安部组织开展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谣言专项行动,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查处了一批网络造谣典型案件,一批在网上恶意造谣的人受到了法律制裁。
法治保障体系的内涵和结构
法治保障体系的内涵和结构目录一、法治保障体系概述 (2)1. 法治保障体系定义与重要性 (2)2. 法治保障体系发展历程 (3)二、法治保障体系的内涵解析 (4)1. 法治理念 (5)1.1 法治精神的核心内容 (7)1.2 法治价值的意义体现 (8)2. 法律制度建设 (9)2.1 法律规范体系构建 (10)2.2 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11)3. 法治实施与推进 (12)3.1 依法行政的实践要求 (13)3.2 司法公正的具体体现 (14)三、法治保障体系的结构构成 (15)1. 法治领导体制 (17)1.1 党的领导是法治保障的核心 (18)1.2 依法治国的组织与领导体制建立 (19)2. 法律规范体系构建 (20)2.1 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方向 (21)2.2 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机制 (23)3. 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24)3.1 法治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求 (25)3.2 法治工作者的职责与角色定位 (26)四、法治保障体系的运行机理与路径分析 (28)一、法治保障体系概述法治保障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法治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系统性保障措施的总和。
它涉及法律制定、实施、监督、评估等各个方面,旨在确保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和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法治保障体系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为法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法治保障体系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法治建设的有机整体。
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弱化,都会影响到整个法治保障体系的效能。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治保障体系,对于推进法治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法治保障体系定义与重要性法治保障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治保障体系,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有力的法律手段,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更高水平迈进。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简论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简论作者:邓迎春来源:《速读·中旬》2018年第06期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不懈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展开了雄伟壮丽的新画卷,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经验和现实的要求告诉我们,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必须做到五个坚持。
一、必须将党的领导贯彻在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实际出发,发挥政治优势,遵循法治规律,与时俱进提升理念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整体谋划、衔接配套,及时向党委报告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消除制约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积极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贯彻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让各级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依法治国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职责。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我们要深刻认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重大意义,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法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二、必须始终坚持并落实法治为民的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被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在这五个方面中,公平正义被表述为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指导原则,是发展中的马克思法治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价值取向为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应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是“以人为本”为本质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公平正义,其实现有赖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公平公正执法司法理念的树立。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社会主义社会一定是以公平为基本特征、以正义为最终价值的社会。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法治的精神不仅在于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复杂的执法工作机制,更在于公平正义精神与价值在法治各个环节中真实的体现和实现。
公平正义是评判社会善恶的首要标准。
有关社会价值的学说可谓精彩纷呈,“利益”说、“自由”说、“效率”说、“秩序”说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
承认、肯定和保护人们的正当利益,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一个社会如果奉“利益”或“功利”为最终的依归,这个社会将成为德性尽失的社会;“自由”是社会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但是极端的自由主义将会使社会退化为原始丛林;“效率”为社会发展所必须,但是“效率优先”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成为漠视公平、践踏正义的借口;“秩序”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无秩序便无社会安全可言,但是当秩序成为社会最高价值的时候,则有可能将社会导向活力窒息的境地。
由此可见,利益、自由、效率、秩序作为社会价值之一部,固然为社会发展所必须,但都不能作为社会的终极价值准则,它们最终都要受公平正义这一基准的评判和检验,它们中的任何一项均不具有超越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能力。
所以,一个社会的善恶及其文明程度,最终要看它是否奉公平正义为最高价值准则。
建设国家、管理国家所要实现的理想境地是经济富足、政治进步、文化昌明、社会和谐,这些目标的实现皆有赖于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统领。
司法公正:让法律成为人民的守护者
司法公正:让法律成为人民的守护者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担负着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使命。
而司法公正,则是法律赋予的力量得以实现的关键。
司法公正是指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依据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公平地进行裁判和审理。
只有通过司法公正,法律才能成为人民的守护者,确保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
司法公正的核心在于对每一个案件进行公平的审理和裁判。
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权势高低、地位贵贱,每个人都应当在法律面前受到平等对待。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人民的安居乐业。
首先,司法公正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
法律的制定、修订和执行应当尊重公众利益的原则,依法治国成为社会的基本准则。
法律的明确性和透明度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只有公民对法律有所了解,并清楚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参与到司法过程中。
同时,法官、律师和其他司法从业人员也应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准则,做到公正廉洁,确保裁判结果的公正性。
其次,司法公正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证据和事实基础上。
审判过程中,法官应当客观、中立地审查事实,不偏不倚地对待双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
只有以证据为依据的审理方式,才能排除个人主观意识的干扰,真实地反映案件的本质,保障当事人权益的平等。
此外,司法公正还需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应享有公平、公正的对待,包括提供辩护、辩论、质证等权利。
法院的审判程序也应透明和有效,当事人应得到及时的通知和合理的时间准备辩护。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当事人才能充分发表意见和申述自己的观点,确保案件的公正处理。
最后,司法公正需要从根本上强化司法独立。
司法机关应独立于其他政治、经济或社会力量的干涉,保持审判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司法人员的选拔、提拔和任命应建立在公平、公正的程序下进行,遵循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只有通过司法独立,才能确保法律真正成为人民的守护者。
在构建司法公正的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确保其依法行使权力。
依法治国 释放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释放公平正义作者:来源:《经济与法治》2014年第12期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冤假错案有待消弭2014年10月30日,轰动全国的内蒙“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即将启动重审程序,被以“故意杀人罪”枪决13年后,当年的杀人犯呼格吉勒图面临无罪判决的可能。
据悉1996年4月,年仅18岁的毛织厂职工呼格吉勒图,在女厕看到遭奸杀的女尸后,即前往附近警亭报警,却被当时的公安局局长认定为杀人凶手,仅仅61天后,法院竟然在没有任何充分证据支持下,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并立即执行。
朗朗乾坤,昭昭明日,如此草菅人命的事件实在有违现行法治国家的主旨核心。
而在时间的过往中,不知还会有多少这样蒙尘已久的冤案错案,我们都期待着,对所有可能存在的冤假错案予以重申,昭示惩恶扬善的法律公正。
刑事冤假错案事关公民的名誉、财产、自由乃至生命,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纵观古今中外,冤假错案都难以完全被根除。
形成冤假错案的原因很多,曾以强奸罪被误叛十年的安徽省农民张高平叔侄案等冤假错案的根本原因,在于司法作风不正、工作马虎、责任心不强等方面,当然也有一味追求破案率、批捕率、起诉率、定罪率的问题。
同时,部分受诉法院在面临一些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存在合理怀疑、内心不确信的案件,特别是存在非法证据的案件时,法院在放与不放、判与不判、轻判与重判问题上往往面临巨大压力,而不得不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
这种“留有余地”的判决,不仅严重违背罪刑法定、程序公正原则,更为关键的是,经不起事实与法律的检验。
张高平认为把依法治国放到这样高度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一个国家应该做到有法必依,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
他说:“如果大家都依法办事,社会就会多一些公平公正,少一些冤假错案。
法治的价值与意义
法治的价值与意义——12网经1班田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法治思想精髓和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经验及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各方面内容相辅相成,构成科学的有机整体,因而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和系统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执法为民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属性,既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因而具有彻底的人民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社会主义法治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要求民主立法、人民监督,将服务大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不断增强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能力,实现法治与民主政治的统一。
综而论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将法治与民主政治统一起来,目的在于真正实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其他社会的法治理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维护国家稳定、维持社会秩序的可靠手段。
近年来,我国社会群体事件频发,严重干扰了社会秩序和居民生活,这与执法人员和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有直接关联。
事实证明,没有法治,我们所追求的安定有序的社会就没有前提和基础。
法治还能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只有加强经济立法,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良性运行和发展。
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
法治为社会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等核心价值提供可靠的制度基础。
法治代替人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不仅将民众从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且在政治上实现公民平等,推进了自由、平等和公正价值的实现。
让法治成为治理理念和共同信仰
让法治成为治理理念和共同信仰2014年10月24日13:40 来源:北京日报原标题:让法治成为治理理念和共同信仰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呼唤全面法治,呼唤法之必行,已是全民共识。
法治建设没有完成时,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带领13亿多人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已历史性地落在我们肩上。
让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理念,让法治成为社会共同信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迫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23日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堪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作动车飞驰,法治就是铁轨;如果把治国理政比作建桥筑楼,法治就是钢筋。
今日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观念多元,利益关系复杂,矛盾交织,民众期盼公平正义。
今日中国,已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体量巨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平稳运行呼唤法治保驾护航。
今日中国,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中国问题只能用中国的办法解决已成为广泛共识。
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带领13亿多人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已历史性地落在我们肩上。
让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理念,让法治成为社会共同信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迫切。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治理体系现代化,必然是要让法制支撑起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制度,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是要让法治深入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各个环节,促进各项工作依法而行。
谈“法治公正”
谈“法治公正”作者:傅穹来源:《新长征》 2014年第12期傅穹法律是“关于正与不正的学问”。
法治贵在人为,法律人公正,才有法治公正;法律人不公正,就不可能有法治公正。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正是法律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法官是会说活的法律”,法律人是法律的形象代言人,公正的法律人才能将法治的核心价值公正充分地体现出来。
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法治工作队伍,着力提升他们维护社会公正的素质和能力。
法治工作队伍,是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创新的新范畴,从政法队伍建设转型升级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我国法治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之一,是从法治国家转型升级为法治中国、从法律之治转型升级为良法善治、从法律大国升级为法治强国的组织和人才保障的核心要义。
法治工作队伍的内涵比政法队伍的内涵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包括了高素质的法治专门队伍、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法律服务队伍、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理论与实践贯通的高水平的法学家和专家队伍以及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中全会关于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提出,更强调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和人才保障的全局性与专业性。
徒法不足以自行,有其法尤贵有其人。
法治在于人行,人行在于人心。
人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法治。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法律人应该心底无私、天下为公,法律人应是天地良心、社会天平,法律人应该一身正气、正气凛然,心正自然法正,徇私必然枉法。
天下归心,心正一切皆正;心术不正,法律就会离经叛道。
法律是“善良公平之术”,法治队伍建设,关键是法治队伍的心态建设、德治教育。
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加强公正教育,才能造就一支富有公正之心的法治队伍。
为此,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建设高素质法治队伍,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须大力提高法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和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队伍。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这里的第二句话是从法治层面上说的,而且揭示了法治的核心价值。
“公正”是“公平”与“正义”的合称。
公正作为法治的核心价值,同时是法治的衡量标准,是法治的追求目标,也是法治的内在向心力,更是法治的存在状态。
总之,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没有公正就没有真正的法治。
“公正”是个古老而复杂的概念。
中国《辞源》对于公正的解释是:“不偏私,正直。
”一般的观点是,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这些观点都是从某一个领域或者视角出发而得出的结论,都有其成立的理由。
但笔者以为,与“公正”关系最为密切的还是“法”。
“公正”这个肇始于古希腊的传统概念与“法”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
其英文表达方式 “justice”,其中的“jus”本身就有“法”的意思。
“公正”以“jus”(法)为词根演变而来。
“公正”具有丰富的概念。
这个已被列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从“法治”的视角加以考察到底包含着哪些内涵呢?公正首先是指公平。
公平的核心又是平等。
公平和平等主要表现为平常所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任何人不得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或者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它旨在解决不同主体之间权利或者义务的平衡问题。
公正包括公平,但是公平并不是公正的全部内容。
公正其次是指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
公正不仅要解决不同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平衡关系,同时要解决同一主体本身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性问题。
公正是指一个主体所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付出的代价)必须相适应。
如果某一公民的合法房产被征收拆迁,但不予补偿或者不予相应的补偿,那无疑是不公正的。
对于一位轻微违法的当事人给予过重的惩罚,同样是不公正的。
公正还指尊重人权、体现人性,符合道德伦理性和公序良俗。
拘捕当事人后不及时通知家属,将行动不便的老人安置在无电梯的六层……这些现象会被社会看成是不公正的。
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保障
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保障在当今社会,法治建设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保障。
法治的核心理念是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的力量来管理社会秩序和解决社会矛盾。
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法治体系,才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从法治建设的意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和法治的重要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和应对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法治建设的意义法治建设是一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法治建设对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法治建设有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作为一种公正和公平的规范,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为人民提供公正的司法保障。
在法治的体系下,人民可以通过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利。
其次,法治建设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法治的约束下,人们不再凭借个人意愿行使权力,而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和程序进行行动。
法治的存在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公民,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最后,法治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法律作为一种公正和公平的准则,能够平等对待每个人,为每个人提供公正的待遇。
在法治的体系下,存在一种平等和公正的竞争环境,使得社会不再存在不公平和歧视的现象,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二、法治的基本原则法治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适用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
这些原则体现了一种公正、公平、公开和公认的规范。
首先,法治的基本原则是以宪法为核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依据。
在法治社会中,宪法的权威和有效性必须得到全面尊重和维护。
其次,法治的基本原则是以平等保护为基础。
在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不论其身份、地位或背景如何。
法律必须保证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再次,法治的基本原则是以公正和公平为准绳。
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适用必须公正、公平、无歧视,不能偏袒任何一方,以实现社会的公正与正义。
法治荣光:民族复兴的法治智慧之光
法治荣光:民族复兴的法治智慧之光自古以来,法治一直是一个国家稳定和繁荣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世界,法治更是被认为是实现国家民族复兴的关键之一。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原则和价值观念,不仅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也能够促进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的权益,推动社会的进步。
因此,法治被视为民族复兴的智慧之光。
首先,法治充分体现了人权的尊严和平等。
一个社会若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保障人民的权益,让每个个体都能够享受平等的法律保护。
法治原则的核心就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在法律面前都应该平等受到对待。
只有公正的法律才能够让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让人民的权益得到真正的保障。
其次,法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和谐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
法治通过建立公正的法律体系和明确的法律规范,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矛盾的发生,并在矛盾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提供解决方案。
没有有效的法律保障,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动荡,不同的利益集团就会为争夺资源和权力而相互对抗。
只有依靠法治的力量,才能平息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法治推动了创新与发展。
创新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法治通过建立稳定可靠的法律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合同权益,激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动力,促进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在一个法治的国家里,企业家和创新者不用担心创新成果被侵犯,也不用担心与人合作时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就能够鼓励更多的人从事创新和创业。
正是在法治的保障下,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和经济奇迹。
此外,法治还可以促进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
法治决策比人治决策更为科学客观,能够减少腐败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在一个法治的国家里,公共事务的处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定,能够确保每个人和组织都能够享受到公正和公平的待遇。
同时,法治也要求政府和公共机构公开透明地行使权力,接受公众的监督和约束。
这样的机制不仅能够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也能够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法治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拓展理政新路 促进公平正义提供制度保障
特别关注·红色记忆法治中国王香平陈晋——全面依法治国拓展理政新路促进公平正义提供制度保障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什么更加注重法治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怎样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是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本以多语种版同时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文献集。
自2014年10月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首发之后,截至2017年9月,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21种文字、640多万册,海外发行量突破50万册,创造了近年来我国政治类图书短时间内海外发行量最高纪录。
这意味着,党的十八大后中共中央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个在大国长期执政的45特别关注·红色记忆党,怎样更好地治国理政,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履新20天的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掷地有声的郑重承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与此同时,他鲜明地提出:“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法治国家是主体,法治政府是重点,法治社会是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
财产权
政治权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之法治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依法
治国
执法必严
违法总必目究标
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之爱国
维护国家统一
爱国
投身于中特 伟大事业
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之敬业
尊重劳动
敬业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之诚信
社会诚信
诚信
个人诚信
国家诚信
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之友善
对
对
内
善待自然
话题一:扬民族之魂
嫦娥三号探月成功,载人航天精神光耀神州,令人
刻骨铭心;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确立,再次让抗战精
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汉字书写大赛,尽显中华
文化的风采;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促进了中外文化
的交流…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请
你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热点扫描
考点链接
命题猜想
典型习题
热点扫描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内容:
热点扫描
热点解读
命题猜想
典题示例
材料二: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
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使
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把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
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
热点解读
命题猜想
典题示例
材料四: 人民日报五论弘扬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一论弘扬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追求矢志不移的强国梦想——二论弘扬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五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2014年10月29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
“法者,天下之公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方位部署。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科学立法是引领。
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才能筑牢人们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实平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关键。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
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解决好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等问题,惩治执法腐败现象,才能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牢牢树立起法治权威。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保障。
“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无论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还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更好服务于民,或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都是为了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全民守法是基础。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而应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担当起法治建设的责任。
同时,也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民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