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年秋学期八年级数学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13. 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优秀教案
13. 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通过对最短路径问题的探索,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重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难点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一、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如图,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为20 cm,高AB为4 cm,BC是底面的直径,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着圆柱的侧面爬行到点C,试求出爬行的最短路径.这是一个立体图形,要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就是要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求出最短路径.那么怎样求平面图形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呢?二、自主探究探究一:最短路径问题的概念1.多媒体出示图①和图②,提出问题:(1)图①中从点A走到点B哪条路最短?(2)图②中点C与直线AB上所有的连线中哪条线最短?2.教师总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问题,我们称之为最短路径问题.探究二:河边饮马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1: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从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提出问题:如果点A和点B分别位于直线的两侧,如何在直线l上找到一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和点B的距离的和最短?思考:如果点A和点B位于直线的同侧,如何在直线l上找到一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 和点B的距离的和最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找点的方法.让学生对刚才的方法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加以证明.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做题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探究三:造桥选址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2.(教材第86页)提出问题:(1)根据问题1的探讨你对这道题有什么思路和想法?(2)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3)要保证路径AMNB最短,应该怎样选址?学生对这个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要保证AMNB最短,就是要保证AM+MN +NB最小.尝试选址作出图形.多媒体展示教材图13.4-7,13.4-8,13.4-9,引导学生分析、观察,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析,完成证明过程.根据问题1和问题2,你有什么启示?三、知识拓展已知长方体的长为2 cm、宽为1 cm、高为4 cm,一只蚂蚁如果沿长方体的表面从A点爬到B′点,那么沿哪条路最近,最短的路程是多少?[让学生讨论有几种爬行的方法,计算出每种方案中的路程,再进行比较]四、归纳总结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怎样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本节课以数学史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将军饮马问题”为载体开展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学习,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线段和最小问题,再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如旅行路线规划、物流配送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意义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坐标系、函数、图论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教师组织小组间的交流与分享,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最短路径问题的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探讨、交流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最短路径问题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如何找到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最短路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精品教案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知识与技能】1.了解最短路径问题.2.掌握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对最短路径问题的学习,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教学重点】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教学难点】最短路径的选择.一、情景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如图,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问题2 如图,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教学说明】(1)C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那么,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作出点B关于l的对称点B′,连接AB′,线段AB′与直线l的交点C的位置即为所求.(2)N为直线b上的一个动点,MN垂直于直线b,交直线a于点M,这样,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下面的问题:当点N在直线b的什么位置时,AM+MN+NB最小?将AM沿与河岸垂直方向平移,移动距离为河宽,则A点移到A′点,连接A′B,线段A′B与直线b的交点N的位置即为所求,即在点N处造桥MN.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例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道最短?【分析】本问题就是要在l上找一点C,使AC与CB的和最小.设B′是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本问题也就是要使AC与CB′的和最小.在连接AB′的线中,线段AB′最短.因此,线段AB′与直线l的交点C的位置即为所求.【教学说明】解决最短路径问题通常运用的知识有“过直线作已知点的对称点”,“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等.三、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最短路径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体会与收获,并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教学时要尽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教学情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有关内容,教学时,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可依据其学科知识间联系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四节“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利用图的性质和算法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图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图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性质,如顶点、边、连通性等。
同时,学生也学习了一定的算法知识,如排序、查找等。
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最短路径问题相结合,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意义,能运用图的性质和算法求解最短路径问题。
2.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算法,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算法教学法:以算法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际问题的案例,如城市间的道路网络、网络通信等。
2.准备算法教学的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演示。
3.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以便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际问题案例,如城市间的道路网络,引导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提问:如何找到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如迪杰斯特拉算法、贝尔曼-福特算法等。
通过PPT演示算法的具体步骤和过程,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八年级上数学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拔高 教案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最短路径问题,是在学习了轴对称之后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通过实际的生活问题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的线段最短问题,为以后学习更多的最值问题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过研究过一些关于“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以及“三角形的第三边大于另两边之差,小于另两边之和”等的问题. 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在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有一定的方法,但不够深入和全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1.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2.能做出一个图形经轴对称变化后的图形。
3.能利用轴对称变换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难点在实际题目中会运用最短路径问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由于是第二课时,所以将最短路径问题基本类型的归纳录成微课的形式播放,控制了时间,而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参与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可以作为电子资料随时回顾学习。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新知素养考点1:两点一线型典型应用数学问题:例1.如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9,△ABE是等边三角形,点E 在正方形ABCD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点P,使PD+PE最小,则这个最小值是多少?拓展:想一想如图,A、B两点在直线l的异侧,在直线l上求作一点C,使|AC-BC|的值最大.课堂探究反思:假如A,B在直线l的同侧呢?怎么作图【思路点拨】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利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通过比较来说明最值问题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此题的突破点是作点A(或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或B′),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再作直线A′B(AB′)与直线l交于点C.典例精析例、如图,∠AOB=30°,点M、N分别是射线OA、OB上的动点,点P是∠AOB 内部任意一点,OP=6,求△PMN周长的最小值方法总结:此类求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找准对称点是关键,而后将求线段长的和转化为求某一线段的长,而再根据已知条件求解.拓展探究:若∠AOB=α1、OP,O P′,OP′′的大小关系?为什么?2、∠P′OP′′与∠AOB的大小关系(用α表示)?3、∠MPN与∠AOB的大小关系?4、当α= 30°时,△P′OP′′的形状?当α= 45°时,△P′OP′′的形状?素养考点4:利用平移知识解决造桥选址问题实际问题:如图,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六、练习及检测题1.如图,直线m同侧有A、B两点,A、A′关于直线m对称,A、B关于直线n对称,直线m与A′B和n分别交于P、Q,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P是m上到A、B距离之和最短的点,Q是m上到A、B距离相等的点B.Q是m上到A、B距离之和最短的点,P是m上到A、B距离相等的点C.P、Q都是m上到A、B距离之和最短的点D.P、Q都是m上到A、B距离相等的点第1题图第2题图第3题图2.如图,∠AOB=30°,∠AOB内有一定点P,且OP=10.若在OA、OB上分别有动点Q、R,则△PQR周长的最小值是()A.10 B.15 C.20 D.303.如图,牧童在A处放马,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和BD,且AC=BD,若点A到河岸CD的中点的距离为500米,则牧童从A处把马牵到河边饮水再回家,所走的最短距离是_____ 米.4.如图,边长为1的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OB的顶点均在格点上,点A、B的坐标分别是A(3,2),B(1,3).点P在x轴上,当P A+PB的值最小时,在图中画出点P.四、反思小结七、作业设计1.如图,已知正六边形ABCDEF的边长为2,G,H分别是AF和CD的中点,P 是GH上的动点,连接AP,BP,则AP+BP的值最小时,BP与HG的夹角(锐角)度数为________.2.已知,如图,在直线l的同侧有两点A,B.(1)在图1的直线上找一点P使P A+PB最短;(2)在图2的直线上找一点P,使P A-PB最长.3.(1)如图1,在AB直线一侧C、D两点,在AB上找一点P,使C、D、P三点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最短,找出此点.最短路径题解题方法轴对称+线段公理平移+线段公理垂线段最短+轴对称原理线段公理和垂线段最短(2)如图2,在∠AOB内部有一点P,是否在OA、OB上分别存在点E、F,使得E、F、P三点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最短,找出E、F两点.(3)如图3,在∠AOB内部有两点M、N,是否在OA、OB上分别存在点E、F,使得E、F、M、N,四点组成的四边形的周长最短,找出E、F两点.4.如图,村庄A,B位于一条小河的两侧,若河岸a,b彼此平行,现在要建设一座与河岸垂直的桥CD,问桥址应如何选择,才能使A村到B村的路程最近?5.如图,在△ABC中,AB=AC,AD平分∠CAB,N点是AB上的一定点,M是AD上一动点,要使MB+MN最小,请找点M的位置.6.如图,在△ABC的一边AB上有一点P.(1)能否在另外两边AC和BC上各找一点M、N,使得△PMN的周长最短?若能,请画出点M、N的位置,若不能,请说明理由;(2)若∠ACB=52°,在(1)的条件下,求出∠MPN的度数.7.如图,已知∠AOB,点P是∠AOB内部的一个定点,点E、F分别是OA、OB 上的动点.(1)要使得△PEF的周长最小,试在图上确定点E、F的位置.(2)若OP=4,要使得△PEF的周长的最小值为4,则∠AOB=________.8.(兰州中考改编)如图,四边形ABCD中,∠BAD=120°,∠B=∠D=90°,在BC,CD上分别找一点M,N,使△周长最小,求∠AMN+∠ANM的度数.综合题9.已知:如图,在∠POQ内部有两点M、N,∠MOP=∠NOQ.(1)画图并简要说明画法:在射线OP上取一点A,使点A到点M和点N的距离和最小;在射线OQ上取一点B,使点B到点M和点N的距离和最小;(2)直接写出AM+AN与BM+BN的大小关系.。
八年级数学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数学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是新人教版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几何图形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最短路径问题的研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学会利用图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给出了两个实例:光纤敷设和城市道路规划,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两个实例来理解和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论知识以及如何利用图论解决实际问题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图论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利用图论知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图论问题,并利用图论知识解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和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展示实例和动画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光纤敷设和城市道路规划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2.新课导入:介绍图论中最短路径的概念和相关的数学知识。
3.实例分析:分析光纤敷设和城市道路规划两个实例,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图论问题。
4.方法讲解:讲解如何利用图论知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包括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案设计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最短路径问题的探索,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探索最短路径问题的思想好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活动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最短路径问题(1)出示如图所示: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可供选择,你会选择哪条路距离最短?你的理由是什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求直线异侧的两点与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只要连接这两点,与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例1:如图,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解:如图所示,点A,B分别是直线l异侧的两个点,在l上找一个点C,使CA+CB最短,这时点C是直线l与AB的交点.归纳:求直线异侧的两点与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只要连接这两点,与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例2:如图,如果A,B在燃气管道L的同旁,泵站应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分析:点A,B分别是直线l同侧的两个点,在l上找一个点C,使CA+CB最短,这时先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则点C是直线l与AB′的交点.为了证明点C的位置即为所求,我们不妨在直线上另外任取一点C′,连接AC′,BC′,B′C′,证明AC+CB<AC′+C′B.如下:证明:由作图可知,点B和B′关于直线l对称,所以直线l是线段BB′的垂直平分线.因为点C与C′在直线l上,所以BC=B′C,BC′=B′C′.在△AB′C′中,AB′<AC′+B′C′,所以AC+B′C<AC′+B′C′,所以AC+BC<AC′+C′B.归纳:求直线同侧的两点与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只要找到其中一个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点,则与该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练习:1 在图中直线l上找到一点M,使它到A,B两点的距离和最小.分析:先确定其中一个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和另一个点,与直线l的交点M即为所求的点.解:如图所示:(1)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2)连接AB′交直线l于点M.(3)则点M即为所求的点.点拨:运用轴对称变换及性质将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条线段转化到一条直线上,然后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2.运用轴对称解决距离最短问题运用轴对称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将所求线段之和转化为一条线段的长,是解决距离之和最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不论题目如何变化,运用时要抓住直线同旁有两点,这两点到直线上某点的距离和最小这个核心,所有作法都相同.警误区利用轴对称解决最值问题应注意题目要求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通过比较来说明最值问题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解决这类最值问题时,要认真审题,不要只注意图形而忽略题意要求,审题不清导致答非所问.3.生活中的距离最短问题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知,求距离之和最小问题,就是运用等量代换的方式,把几条线段的和想办法转化在一条线段上,从而解决这个问题,运用轴对称性质,能将两条线段通过类似于镜面反射的方式转化成一条线段,如图,AO+BO=AC的长.所以作已知点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实际应用题)某中学八(2)班举行文艺晚会,桌子摆成如图a所示两直排(图中的AO,BO),AO桌面上摆满了橘子,OB桌面上摆满了糖果,站在C处的学生小明先拿橘子再拿糖果,然后到D处座位上,请你帮助他设计一条行走路线,使其所走的总路程最短?图a 图b解:如图b.(1)作C点关于OA的对称点C1,作D点关于OB的对称点D1,(2)连接C1D1,分别交OA,OB于P,Q,那么小明沿C→P→Q→D的路线行走,所走的总路程最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案
教学设计13.4最短路径问题永顺县溪州中学彭善玉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八年级数学《最短路径问题》,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最短路径的概念和探索方法以及相应练习题。
这节课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内容上,它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轴对称的性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学会从复杂题目中找到原始的基本的数学模型。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采用了我校“六步四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证明,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利用课件、微课、几何画板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平面内位于直线同侧两个点,如何在直线上找到一个点,使得两点到直线上这点距离之和最小问题。
(2)能利用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画图,小组讨论,共同比较等教学活动,探索与轴对称有关的最短路径问题,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几何画板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地观察、分析把折线问题转化直线问题,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化归”的思想,(3)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能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交流,体会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感受合作的愉快。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案
课题: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内容最短路径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最短路径问题的探索,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探索最短路径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讲练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两点所连的线中,最短.(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已知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最短.我们研究过以上这两个问题,我们称它们为最短路径问题.同学们通过讨论下面两个问题,可以体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选择最短路径.(揭示课题)二、新知探究问题1首先我们来研究河边饮马问题.(河边饮马问题)如图所示,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现在假设点A,B分别是直线l异侧的两个点,如何在l上找到一个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点B的距离的和最短?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于一点,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这个交点即为所求.【思考】如果点A,B分别是直线l同侧的两个点,又应该如何解决?复习旧知,为新课学习提供理论依据.讨论交流.(1)牧马人到笔直的河边饮马,河边可以近似看成一条直线,假设到C点饮马,要保证所走的路径最短和哪些线段有关?(2)要利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要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转移到一条线段上?分组交流合作,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推选代表进行板演.幻灯片演示画法,指导学生证明AB'=AC+BC.(B,B'两点关于直线l对称)如果在直线上另外任取一点C',连接AC',BC',B'C'.怎样证明AC+CB<AC'+C'B?讨论交流完成.【总结方法】找出其中某一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连接对称点与另一点,与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证明时要利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证明.(造桥选址问题)如图所示,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我们可以把河的两岸看成两条平行线a和b,思考:(1)要保证路径最短就是要使哪些线段的和最小?(2)无论点M,N在什么位置,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合作交流.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MN为定值,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保证AM+NB的和最小.阅读教材第87页,合作交流思路展示教材图13.4 - 9的证明过程.证明AM+MN+NB<AM'+M'N'+N'B.证明:因为A'B<A'N'+N'B,所以A'N+NB<AM'+N'B.又因为AM=A'N,所以AM+NB<A'M+N'B.又MN=M'N',所以AM+MN+NB<AM'+M'N'+N'B.三、课堂小结最短路径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借助轴对称的知识转化,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从而解决最短路径问题.四、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直线m表示一条河,点M,N表示两个村庄,欲在m上的某处修建一个给水站,向两个村庄供水,现有如图所示的四种铺设管道的方案,图中实线表示铺设的管道,则所需管道最短的方案是()解析:作点M关于直线m的对称点P',连接NP'交直线m 于P.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选项D铺设的管道最短.故选D.2.如图(1)所示,在旷野上,一个人骑着马从A到B,半路上他必须先到河岸l的P点让马饮水,然后再到河岸m的Q点让马再次饮水,最后到达B点,他应该如何选择饮马地点P,Q,才能使所走路程AP+PQ+QB为最短(假设河岸l,m为直线)?(1)(2)解:如图(2)所示,作A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B点关于直。
13.4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设计
素养
目标
通过对最短路径问题的探索,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和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垂线段最短的定理。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探索最短路径问题的思想方法。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布置任务,复习知识点
为课堂上涉及知识点做知识储备
新课导入(疑)
一.温故知新
问题1.“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的中国人应该将它传承下去。晴空万里的一天,何将军从军营(点A)出发,到一条笔直的市集(直线l)买礼品,然后到父母家(点B),何将军到市集的什么地方买礼品,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假设选中的最佳位置刚好能买到礼品)
生自己读题完成题目,并先行自我归纳模型特点、作图方法、证明思路。
1.设置问题:
(1)让生在学案上作图,用点P表示具体位置;
(2)说出这样的作图依据;
(3)简要证明为何最短?
2.分析这样的模型特点:
两个定点在直线异侧,一个动点在直线上。
3.归纳此模型的作图方法、依据、证明思路。
以学生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引入课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动手作图,做出最短路径。
归纳总结此模型与上述模型的异同,得到作图方法。
5.在学案上作图,并证明路径最短,可以小组合作。
由平移性质可知,AM=A'N,AA'=MN=M'N',AM'=A'N'.
AM+MN+BN转化为AA'+A'B,而AM'+M'N'+BN'转化为AA'+A'N'+BN'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利用轴对称特点研究生活中遇到的某些最短路径问题.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能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
(2)能通过逻辑推理证明所求距离最短。
(3)在探索最短路径的过程中,体会轴对称的“桥梁”作用,感悟转化思想。
2、能力目标:(1)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转化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作图的习惯。
(3)感受图形变换、转化、数形结合、模型等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逐步讲解,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归纳出方法和规律,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消除学生对此类问题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
难点:如何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
四、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问题1:如图,从A点到B点有三条线路,哪条最短?说说你的理由.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说出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让学生回顾“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引入新课作准备.)问题2:如图,点A是直线l 外一点,点A到直线的所有线路中,最短的是?说说你的理由.师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说出理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让学生回顾“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为引入新课做准备.)问题3:如图,点A,点B是直线l两侧的点,请在直线l上找一点C,使AC+BC最短。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连接AB,线段AB与l的交点即为C点的位置.(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把“同侧的两点”转化为“异侧的两点”做铺垫.)2.新知探究<将军饮马问题>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专程拜访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从图中的A 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精通数学、物理学的海伦稍加思索,利用轴对称的知识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将军饮马问题”.你能将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总结归纳:(1)将A,B 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 抽象为一条直线;(2)在直线l上找到一点C,使AC与BC的和最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感知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基础上,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图,点A,B 在直线l 的同侧,在直线l上找到一点C,使AC 与BC的和最小?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图,相互交流.教师作适时提示:(1)如果点B在点A的异侧,如何在直线l上找到一点C,使AC 与BC的和最小(2)现在点B与点A在同侧,能否将点B移到l 的另一侧点处,且满足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C,都能保持?(3)你能根据轴对称的知识,找到(2)中符合条件的点吗?师生共同完成作图,作法如下:(1)作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B′;(2)连接AB′,与直线l 相交于点C.则点C 即为所求.(逐步引导学生,如何将同侧的两点转化为异侧的两点,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渗透转化思想.)问题4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最短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追问1:证明AC +BC最短时,为什么要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与点C 但不重合)?师生活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最后达成共识:若直线l 上任意一点(与点C不重合)与A,B两点的距离和都大于AC +BC,就说明AC +BC最小.(让学生体会作法的正确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追问2:回顾前面的探究过程,我们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借助什么解决问题的?师生活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通过将BC转化为BC′,将原题中直线同侧两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直线异侧两点.(让学生在反思中,体会轴对称的桥梁作用,感悟转化思想,丰富数学活动经验.)练习如图牧马人从A地出发,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回到河边饮马,然后回到B处,请画出最短路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教案
二.复习引入
1、你还记得吗?如图所示,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可供选择,你会选走哪条路最近?你的理由是什么?
2、你知道吗?已知:如图,A,接AB,线段AB与直线L的交点P,就是所求。)
问题3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BC最短吗?
追问1,,证明AC+BC最短时,为什么要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C′(与点C不重合),证明AC+BC<AC′+BC′?这里的“C′”的作用是什么?
答:若直线l上任意一点(与点C不重合)与A,B两点的距离和都大于AC+BC,就说明AC+BC最小.
三.运用新知
练习 如图,一个旅游船从大桥AB的P处前往山脚下的Q处接游客,然后将游客送往河岸BC上,再返回P处,请画出旅游船的最短路径。
问题2如图,点A,B在直线l的同侧,点C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
追问1,对于问题2,如何将点B“移”到l的另一侧B′
处,满足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C,都保持CB与CB′的长度
相等?
追问2你能利用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找到上问中符合条
件的点B′吗?
师讲解做法:如图,点A,B在直线l的同侧,点C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
4.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教学难点
在实际题目中会运用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相结合.
课时安排
共1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修改、课堂即时生成与对策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名师教案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应用背景和意义;2.掌握使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3.能够运用最短路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及其应用背景;2.掌握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具体实现;3.能够灵活运用最短路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及配套PPT;2.桌椅板凳、黑板白板、粉笔/白板笔等;3.学生的课本和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图的基础知识,复习图的相关概念,如顶点、边、路径等。
然后引出最短路径问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及其实际应用背景。
2. 迪杰斯特拉算法的介绍2.1 算法思想迪杰斯特拉算法用于求解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原理是通过不断更新顶点到起始顶点的距离,找到最短路径。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起始顶点的距离为0,其余顶点的距离为无穷大;2.选取一个距离起始顶点最近的顶点,并标记为已访问;3.更新与该顶点相邻的顶点的距离,如果经过该顶点到达另一个顶点的距离更短,则更新距离;4.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所有顶点都被访问过或者找到了终点。
2.2 算法实现教师通过课件和板书,对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进行详细讲解,并结合例题进行演示。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代码实现该算法。
3. 应用实例分析与解决教师提供一些实际应用场景,如寻找两地之间的最短路径、货物最优运输等,分析并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根据具体情况建立相关的有向图,并求解最短路径。
4. 讲解典型题目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的题目,讲解如何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求解最短路径问题,并解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5. 拓展延伸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迪杰斯特拉算法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和实践。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应用,掌握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具体实现方法,并能够应用最短路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2017-2018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1.理解并掌握平面内一条直线同侧两个点到直线上的某一点距离之和为最小值时点的位置的确定.
2.理解并掌握平面内两平行线异侧有两个点,则在平行线间何处作垂线段使得顺次连接的三条线段之和最小的位置的确定.
阅读教材P85~86“问题1”,完成预习内容.
知识探究1
如图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分别满足以下条件,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
(1)使从A,B到它的距离相等;
(2)使从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第(1)小题是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第(2)小题根据轴对称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阅读教材P86~87“问题2”,回答下列问题:
知识探究2
如教材P87图13.4-9,路径AMNB最短的依据是什么?
解:依据有2点:①是平移前后的线段平行且相等;②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活动1小组讨论
如教材P87图13.4-9,求证:AM+MN+NB<AM′+M′N′+N′B′.
证明:由题意易得AM=A′N,AM′=A′N′,MN=M′N′.
∴AM+NB=A′N+NB=A′B.
又∵A′B<A′N′+N′B,
∴AM+NB<AM′+N′B.
∴AM+NB+MN<AM′+N′B+M′N′,
即AM+NM+NB<AM′+M′N+N′B.
活动2课堂小结
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我们通常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换把已知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作出最短路径的选择.
2。
2017_2018年八年级数学上册13_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目标:一、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二、体会图形的转变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3、感悟转化思想.学习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 段最短”问题.教学进程一、探讨新知问题1 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一名久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名将军特地造访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从图中的A 地动身,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到河边什么地址饮马可使他所走的线路全程最短?精通数学、物理学的海伦略加思索,利用轴对称的知识回答了那个问题.那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将军饮马问题”.你能将那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追问2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那个问题的意思,并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1)从A 地动身,到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 (2)在河边饮马的地址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址与A , B 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确实是从A 地到饮马地址,再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 (3)此刻的问题是如何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 短的直线l 上的点.设 C 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B ¡¤ ¡¤ A l B A l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 AC 与CB 的和最小(如图).问题2 如图,点A ,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追问1 关于问题2,如何将点B “移”到l 的另一侧B ′处,知足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C ,都维持CB 与CB ′的长度相等?追问2 你能利用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找到上问中符合条件的点B ′吗?问题2 如图,点A ,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作法: (1)作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 点B ′; (2)连接AB ′,与直线l 相交于点C .则点C 即为所求.问题3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 最短吗?证明:如图,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C ′(与点C 不重合),连接AC ′,BC ′,B ′C ′.由轴对称的性质知, BC =B ′C ,BC ′=B ′C ′. B ¡¤ l A¡¤ B ′ C∴ AC +BC= AC +B ′C = AB ′,AC ′+BC ′= AC ′+B ′C ′.追问1 证明AC +BC 最短时,什么缘故要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C ′(与点C 不重合),证明AC +BC <AC ′+BC ′?那个地址的“C ′”的作用是什么? C 不重合)与A ,B 两点的距离和都大于AC +BC ,就说明AC + BC 最小.追问2 回忆前面的探讨进程,咱们是通过如何的进程、借助什么解决问题的?二、练习 如图,一个旅行船从大桥AB 的P 处前去山脚下的Q 处接游客,然后将游客送往河岸BC 上,再返回P 处,请画出旅行船的最短路径.大体思路: 由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因此第一可连接PQ ,线段PQ 为旅行船最短路径中的必经线路.将河岸抽象为一条直线BC ,如此问题就转化为“点P ,Q 在直线BC 的同侧,如安在BC 上找到一点R ,使PR 与QR 的和最小”.三、归纳小结AB CP Q山 河岸大桥1、本节课研究问题的大体进程是什么?2、轴对称在所研究问题中起什么作用?四、布置作业教科书P93温习题13第15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18-人教版
教学方法
1、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入问题,吸引学生
2、由浅入深,用几何画板解决问题的难点。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视频播放生动的故事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牛将军每天从将军府A地出发,先到河边饮马,然后再去河岸同侧的单位上班,应该怎样走才
能使路程最短?
利用几何画板讲解
如图,点A,B 在直线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小结
(难点巩固)
1.如图,直线l是一条河,P、Q是两个村庄.欲在l上的某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向P、Q两地供有如下四种铺设方案,图中实线表示铺设的管道,则所需要管道最短的是( )
2.如图:A为马厩,B为帐篷,牧马人某一天要从马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饮马,然后回到帐篷,请你帮他确定这一天的最短路线。
学科
数学
年级/册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13.4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目标
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通过轴对称变换,将直线同侧两点中的一点映射到了另一侧,而不改变路径的总长度,从而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轴对称变化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的和最小呢?
证明:如图,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C′(与点C 不重合),连接AC′,BC′,B′C′.
由轴对称的性质知,
BC =B′C,BC′=B′C′
∴ AC +BC= AC +B′C = AB′
在△AB′C′中
∵ AB′<AC′+B′C′
∴ AC +BC<AC′+BC′
[推荐学习]2018年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过程与方法】体会图形的变换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问题感悟转化思想,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如何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变换进行线段的转移.◇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如图,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可供选择,你会选择哪条路距离最短?说说你的理由.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三角形周长最短的问题典例1如图,∠AOB的内部有一点P,在射线OA,OB边上各取一点P1,P2,使得△PP1P2的周长最小,作出点P1,P2,叙述作图过程(作法),保留作图痕迹.[解析]如图,作点P关于直线OA的对称点E,点P关于直线OB的对称点F,连接EF交OA 于点P1,交OB于点P2,连接PP1,PP2,△PP1P2即为所求.理由:∵P1P=P1E,P2P=P2F,∴△PP1P2的周长=PP1+P1P2+PP2=EP1+P1P2+P2F=EF,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此时△PP1P2的周长最短.探究点2坐标系中的将军饮马问题典例2如图,A,B两个村庄的坐标分别为(2,2),(7,4),一辆汽车从原点O出发在x 轴上行驶.(1)汽车行驶到什么位置时离A村最近?写出这点的坐标.(2)汽车行驶到什么位置时离B村最近?写出这点的坐标.(3)汽车行驶到什么位置时,到两村距离和最短?请在图中画出这个位置.[解析](1)由垂线段最短可知当汽车位于点(2,0)处时,汽车距离A点最近.(2)由垂线段最短可知当汽车位于点(7,0)处时,汽车距离B点最近.(3)如图所示,过点A作关于x轴的对称点A',连接A'B,A'B与x轴的交点即为所求.三、板书设计最短路径问题最短路径问题◇教学反思◇本节的内容是最短路径问题,知识点应安排逐步的生成过程,环环相扣,一步步上,要将问题分解,化大为小,化难为易,降低难度.要认真分析预备知识,把新知识放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复习慢慢引出新的内容,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更容易接受,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反而觉得轻松自如.。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4《最短路径问题》教案
第十三章轴对称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一、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利用轴对称、平移变换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换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难点:如何利用轴对称、平移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或线段的和)最短问题.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刻度尺、直尺四、相关资源微课,动画,图片.五、教学过程(一)引言导入前面我们研究过一些关于“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的问题,我们称它们为最短路径问题.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选择最短路径的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利用数学知识探究“将军饮马”和“造桥选址”两个极值问题.设计意图:直接通过引言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二)探究新知问题1如图,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学生尝试回答,并相互补充,最后达成共识.(1)把A,B两地抽象为两个点;(2)把河边l近似地看成一条直线,C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那么,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2.解决数学问题(1)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联想到下面的问题:如图,点A,B分别是直线l异侧的两个点,如何在l上找到一个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点B的距离的和最短?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地解决上面的问题,即: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于一点C,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这个交点C即为所求.(2)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点A,B分别是直线l同侧的两个点,如何在l上找到一个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点B的距离和最短?(3)如何能把点B移到l的另一侧B′处,同时对直线l上的任一点C,都保持CB与CB′的长度相等,就可以把问题转化为“上图”的情况,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4)你能利用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找到符合条件的点B′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画图,完成问题.小组交流,师生共同补充得出:作法:①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②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于点C.则点C即为所求.3.证明“最短”师生共同分析,证明“AC+BC”最短.证明:如图,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C′(与点C不重合),连接AC′,BC′,B′C′,由轴对称的性质知:BC=B′C,BC′=B′C′,∴AC+BC=AC+B′C=AB′,AC′+BC′=AC′+B′C′.在△AB′C′中,AB′<AC′+B′C′,∴AC+BC<AC′+BC′.即AC+BC最短.思考:证明AC+BC最短时,为什么要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C′(与点C不重合),证明AC+BC<AC′+BC′?这里“C′”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最后达成共识.若直线l上任意一点(与点C不重合)与A,B两点的距离都大于AC+BC,就说明AC +BC最小.问题2(造桥选址问题)如图,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把河的两岸看成两条平行线a和b(下图),N为直线b上的一个动点,MN垂直于直线b,交直线a于点M,这样,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下面的问题:当点N在直线b的什么位置时,AM+MN+NB最小?2.解决数学问题(1)由于河岸宽度是固定的,因此当AM+NB最小时,AM+MN+NB最小.这样,问题就进一步转化为:当点N在直线b的什么位置时,AM+NB最小?(2)如图,将AM沿与河岸垂直的方向平移,点M移动到点N,点A移动到点A′,则AA′=MN,AM+NB=A′N+NB.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当点N在直线b的什么位置时,A′N +NB最小?(3)如图,在连接A′,B两点的线中,线段A′B最短.因此,线段A′B与直线b的交点N的位置即为所求.3.证明“最小”为了证明点N的位置即为所求,我们不妨在直线b上另外任意取一点N′,过点N′作N′M′⊥a,垂足为M′,连接AM′,A′N′,N′B,证明AM+MN+NB<AM′+M′N′+N′B.你能完成这个证明吗?证明:如图,在△A′N′B中,∵A′B<A′N′+BN′,∴A′N+BN+MN<AM′+BN′+M′N′.∴AM+MN+BN<AM′+M′N′+BN′.即AM+MN+BN最小.设计意图:通过“将军饮马问题”和“造桥选址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信心,让学生通过轴对称、平移变换把复杂问题进行转化,有效突破难点,感悟转化思想的重要价值.六、课堂小结1.运用轴对称解决距离最短问题运用轴对称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将所求线段之和转化为一条线段的长,是解决距离之和最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不论题目如何变化,运用时要抓住直线同旁有两点,这两点到直线上某点的距离和最小这个核心,所有作法都相同.2.利用平移确定最短路径选址解决连接河两岸的两个点的最短路径问题时,可以通过平移河岸的方法使河的宽度变为零,转化为求直线异侧的两点到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所学内容,体会轴对称、平移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的重要价值.七、板书设计13.4 最短路径问题运用轴对称解决距离最短问题利用平移确定最短路径选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
2、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
3、感悟转化思想.
学习重点:
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
间,线 段最短”问题.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问题1 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一
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
军专程拜访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从图中的A 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精通数学、物理学的海伦稍加思索,利用轴对称的知识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将军饮马问题”.你能将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追问2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意思,并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1)从A 地出发,到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 (2)在河边饮马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 , B 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 地到饮马地点,再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
(3)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 短的直线l 上的点.设C 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上
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 AC 与
CB 的和最小(如图).
B ¡¤ ¡¤ A l B A
l
问题2 如图,点A ,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追问1 对于问题2,如何将点B “移”到l 的另一侧B ′处,满足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 C ,都保持CB 与CB ′的长度相等?
追问2 你能利用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找到上问中符合条件的点B ′吗?
问题2 如图,点A ,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
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作法: (1)作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 点B ′;
(2)连接AB ′,与直线l 相交 于点C . 则点C 即为所求. 问题3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 最短吗?
证明:如图,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C ′(与点C 不重合),连接AC ′,BC ′,B ′C ′.由轴对称的性质知,
BC =B ′C ,BC ′=B ′C ′.
∴ AC +BC
= AC +B ′C = AB ′,
AC ′+BC ′
= AC ′+B ′C ′.
追问1 证明AC +BC 最短时,为什么要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C ′(与点C 不重合),证明AC +BC
B ¡¤ l A
¡¤ B C
<AC ′+BC ′?这里的“C ′”的作用是什么? C 不重合)与A ,B 两点的距离和都大于AC +BC ,就说明AC + BC 最小.
追问2 回顾前面的探究过程,我们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借助什么解决问题的?
二、练习 如图,一个旅游船从大桥AB 的P 处前往山脚下的Q 处接游客,然后将游客送往河岸BC 上,再返回P 处,请画出旅游船的最短路径.
基本思路: 由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首先可连接PQ ,线段PQ 为旅游船最短路径中的必经线路.将河岸抽象为一条直线BC ,这样问题就转化为“点P ,Q 在直线BC 的同侧,如何在BC 上找到一点R ,使PR 与QR 的和最小”.
三、归纳小结
1、本节课研究问题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2、轴对称在所研究问题中起什么作用?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P93复习题13第15题 A
B C
Q
山 河岸
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