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肪 性 肝 炎 ( s 患 者 发 生 mt NA 缺 失 、 NA H) R 复制 错 误 、 复 障 修 碍 和断 裂 , 造 成 其 呼 吸 链 复 合 物 活 性 降 低 ] NA 对 氧 并 。D 应激很敏感 , 粒体 的 D 线 NA( R mt NA) 氧 化 损 伤 敏 感 性 比 的
子 沿着 呼 吸 链 的 传 递 , 氧 自 由基 形 成 显 著 增 多 , 而 加 重 使 进 线粒体损伤[ 。 6 J
2 肿 瘤 坏 死 因子 ( . TNF a )与 NAF LD
清楚 , 为 其 发 生 与 胰 岛 素 抵 抗 、 应 激 反 应 和 脂 质 过 氧 化 认 氧
胞脂肪变性 、 球样 变 、 散性 肝 小叶 轻度炎 症 和 ( ) 中 气 弥 或 肝
央 静 脉 、 窦 周 围 胶 原 沉 积 等 为 临 床病 理 特 点 的慢 性 肝 脏 疾 肝 病 _ , 包 括 单 纯 性 脂 肪 肝 ( o ac h l ft l e , 】 它 j n n l oi at i r o c y v NAF ) 脂 肪 性 肝 炎 ( o ac hi se th p t i, L 、 n n l l t o e a i s NAS 、 o c a t H) 脂
性的必要元素 , 其在代 谢过 程 中形成 的 中间产 物 R , 但 OS 与
维普资讯
右江医学 20 0 8年 第 3 6卷 第 3期

3 47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病 分 子 生 物 学 发 病 机 制 研 究 进 展
农 乐根 李天 资 ,
( 江 民族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I 检 验 科 ; . 案 室 , 西 百 色 5 3 0 ) 右 . 2病 广 3 0 0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发生机制新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发生机制新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发生机制研究新进展
任路平 宋光耀 ( 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一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关键词〕 慢性肝病; 脂肪肝; 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2012) 03-0664-0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03. 114
任路平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发生机制研究新进展 第 3 期
·665·
这些研 究 证 明 脂 肪 因 子 与 NAFLD 具 有 相 关 性,但 是 其 在 NAFLD 发生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3 NAFLD 发生发展的肝内细胞机制 NAFLD 作为一个肝细胞内脂质沉积乃至炎症、坏死的疾
病,多个细胞器和细胞事件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近些年来亦 有大量相关研究。
2. 1 肝细胞内脂质代谢异常 如前述,外周 IR 时血循环增加 的胰岛素水平可刺激肝细胞内源性脂质合成增加,当外周 IR 时,血胰岛素水平增加,胰岛素通过激活肝脏内源性脂质合成 SREBP1c〔13〕,引起下游一系列的脂质合成酶类如 乙 酰 辅 酶 A 羧化酶( ACC) ,脂肪酸合成酶( FAS) 等的合成增加,从而促进 内源性脂质和脂蛋白的合成,研究表明转基因小鼠 SREBP-1c 过表达可 引 起 内 源 性 脂 质 增 加 和 肝 脂 质 沉 积 的 发 生〔14〕,而 SREBP-1c 基 因 失 活 可 引 起 ob / ob 小 鼠 肝 脏 TG 含 量 显 著 下 降〔15〕。另外,NAFLD 时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分泌能力亦下 降,可能机制是胰岛素减少肝脏载脂蛋白 B( ApoB) 100 的合成 能力,ApoB100 是 TG 装配形成 VLDL 的限速步骤,高胰岛素血 症时胰岛素通过减少 ApoB100 抑制 VLDL 分泌,也是肝细胞脂 质沉积的机制之一〔16〕。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LS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 A C 1 O 2 O 1 1HZ E E IIEA DM T RAM DC E E R H2 0V L.1 .0 1 0 0年 1 O期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病 发 病 机 制 的 研 究 进 展
李 秀丽 王 蒙 ,
(. 1赤峰 学 院 ・ 医学 院 , 内蒙 古 赤峰 040 ; 2 上 海 医药高 等专 科学 校 , 200 . 上海 2 11 ) 0 38
摘 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A L ) 目 N FD 是 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肝病之一,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复杂, 胰岛素抵抗( ) I 、 R
或 “ 重 打 击 ” 论 认 为 ,R 导 致 肝 脏 的 脂 肪 沉 积 , 为 死 ) 刺激 肝星状 细胞 ( 维 化 ) 上调 转 化生 长 因子 (rnf — 多 理 I 成 、 纤 和 t sr a o N F D发病 中的 首 次 打 击 ; 在 此 基 础 上 发 生 的 氧 化 应 激 和 脂 mi rwhfc r G AL 而 n go t t F—B) 这些 物 质又 可改 变线粒 体 D A, g aoT , N 也
中图分 类号 : 5 5 R 7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80 0 ( 0 0 l .6 7( 10 -8 5 2 1 ) 02 4 _1 )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病 ( o — a ooi f t le i ae 当 T nn l hl ay i rds s, c c t v e G的形成超过其输 出以及 V D L L的合成 障碍 时 , 就会影响 T G N F D 是 一 种 无 过 量 饮 酒 史 肝 实 质 细 胞 脂 肪 性 变 和 脂 肪 贮 积 转运 出肝 ,G便蓄积在肝 内’ , AL) T 形成脂肪肝 。脂肪储存过多的肝 为特 征 的 临床 病 理 综 合 症 。病 程 包 括 单 纯 性 脂 肪 肝 、 肪 性 肝 炎 脏 , 脂 血脂代谢紊乱导致细胞膜结构 、 功能异常 , 细胞 表面胰 岛素 肝 从而 使肝 细胞 对胰 岛素 的敏感 和脂 肪 性 肝 纤 维 化 , 后 可 能 演 变 成 肝 硬 化 和 肝 癌 。 随着 社 会 经 受体 数 目减少且 出现受体 缺 陷 , 最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

在1986年schaffner 和thaler等人考虑到这类疾病的病变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建议称之为nafld后被人们广泛接受[2]。

早期研究认为,nafld预后良好,进展缓慢,或不进展。

近来研究显示,约20%的nash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其中30%~40%患者死于肝相关疾病,部分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3]。

dixon等[4]对105例严重肥胖患者行临床生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26例(25%患者有nash,其中11例(42%发生严重的肝纤维化。

这些患者的患病危险性与中等量饮酒者相似,说明nafl在严重肥胖患者中很常见,并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致病因子通过以下机制诱发nafl[5]:(1游离脂肪酸(ffa输送入肝过多,进而肝细胞对ffa的摄取及用于合成甘油三酯tg相继增多,最终造成肝内脂肪蓄积。

(2肝细胞合成ffa增加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tg增多,当肝细胞合成tg能力超过其分泌能力时,则诱致nafl。

(3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利用减少,肝细胞通过加速合成以防细胞内脂肪酸蓄积中毒,诱发nafl。

(4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或分泌障碍,引起tg排泄减少,从而导致肝细胞脂肪蓄积形成nafl。

1988年,nafld的“2次打击”假说被提出。

当时“第1次打击”是指脂肪储积;“第2次打击”是指氧应激和异常的细胞因子,导致肝脏的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

而近年来研究发现,随着胰岛素抵抗发病率的增高和胰岛素抵抗药物对肝脏脂肪储积的改善,表明胰岛素抵抗可能才是真正的“第1次打击”[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93 -评价[J].中医杂志,2010,51(6):500-505.[21]李洋,李瑞.李瑞教授针灸治疗情志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4):371-373.[22]邵金华,李岩,王垂杰.从情志致病探析脾胃病的防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68-70.[23]陈白,曹丽萍,修春英,等.针刺疗法治疗轻中度抑郁症60例[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11):123-125.[24]张鹤腾.郁三针为主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25]汉达尔玛,艾丽雅,赵俊,等.蒙医针刺调节抑郁症的机理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0,26(14):95-97,101.[26]张灵虎.调神腹部推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2019.[27]郭争鸣,王德瑜,李迎红,等.三部推拿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8):100-102.[28]高丙南,胡浩然.抑郁症的推拿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139-140.[29]谭禧.单纯性推拿手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内江科技,2008,29(10):122.[30]张爱军.《针灸大成》情志病治疗特色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9):1600-1602.[31]岳延荣.五脏俞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4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5):19-20.[32]曹湘萍.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7):76-77.[33]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34]张浩,吕荣菊,郑智勇,等.情志相胜疗法在抑郁症中应用及其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8):70-73.[35]景丽俊,王嘉锋,吴惠娟,等.以喜胜悲法在减轻老年患者孤独感方面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2):14-15.[36]徐蕊,孔军辉,杨秋莉,虞雪云.广泛性焦虑障碍“思胜恐”情志治疗思路探讨[J].中医杂志,2017,58(10):836-840.[37]侯志旺,陈家旭.情志致郁音乐疗法浅论[J].吉林中医药,2009,29(1):1-3.[38]艾春启,陈生梅,谢贵文.五行音乐疗法对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2):15-16.[39]韩扬,石岭,曾波涛.接受式音乐辅助治疗抑郁症病人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1):63-64.[40]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收稿日期:2021-02-24) (本文编辑:薛琦琪)①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②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③通辽市医院通信作者:戈宏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吴蓝蓝① 戈宏焱①② 梁东亮① 王欢①③【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量摄入高脂饮食、运动量的减少、肥胖人群不断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998 年Day 等[12]提出“二次打击”学说。 开。同时NAFLD 肝硬化患者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也可有效区
随后Tilg 等[13 -14]提出“多重平行打击”理论,包括遗传因素、 分开(AUC =0. 83)。他们认为此方法可作为区分NAFLD 纤维
IR、氧化应激、脂毒性、慢性炎症、纤维化、免疫和肠道菌群等, 化程度及诊断的无创生物标志物,且可以显著减少对肝活检的
黄酯和13 - cisRA 呈正相关。他们在人类组织中首次检测到 验证;单不饱和TAG 的增加可能是NAFLD 和CHB 患者NASH
atRA 的活性代谢物4 - oxo - atRA,表明这种类维生素A 可能 的特异性标志物。
有助于人体类维生素A 的信号传导。肝脏维生素A 的稳态平 2. 3 代谢组学对NAFLD 药物作用与疗效研究的推动作用
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 展的新学科,代谢组学较为全面的展示了机体的代谢结果,为
与思路。区别于其他组学技术,以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为研究 临床医学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对象的代谢组学可以很好的揭示机体变化的最终代谢结果。因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收 基 作DO稿 金 者I:日 项 简10期 目 介. 3:::912上 栾研6709)2海究雨/0j.中婷-is医1s(n1药.1-19大090006学1—;修-附)5回,属2女5日第6,.期七主20:人2要210民.2从00医4事-.院01慢42人7-性才1肝7培病养计的划基(础XX与20临19床- 通信作者:顼志兵,xzb6160@ 163. com
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包括非酒精性单纯 1 代谢组学概述
性肝脂肪变(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 1. 1 代谢组学含义 代谢组学最初于1999 年由Nicholson

非乙醇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非乙醇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乏N F A L治疗有效方法的情况下 , 中医药治疗 的多因素 、 整体 调节等 特点 可能符合 N F A L的治疗需 要。从线 粒体 、 Y 2 1以及 C PE
胰 岛素层面共 同探讨传统 中药经典方剂治疗 N F A L的机制 应当具有 良好的前景 。
【 关键 词】 非乙醇性脂 肪肝 ; 发病机制 ; 胰岛素 ; 线粒体 ; 细胞色 素 P5 - 1 40 E 2 【 中图分类号 】 R555 年 4月
首 都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J u a fC ptlMe ia iest o r l o a i dc lUnv ri n a y
Ap .2 0 r 07 V0. 8 No 2 12 .
第 2 第 2期 8卷
at c e l ih i cd n e o t h d t t e h g n i e c fNAF . a o l L t o g l c a im fn n l o oi at ie s r ma n n e emi e s n e tg t r l u h t e me h ns o o a c h l ft l r i e i s u d tr n d mo ti v sia os l l c y v a c p l e o d ht te r .1 I r c e h s f c s d 0 l s a c d a c s o n ui ssa c i t h n r d su c in. c e tt t e s n . i l o y 1 s at l a o u e n te r e r h a v n e f is n r itn e n i o l c l i i l e l e c o odi l a yfn t o
【 B 1 t C N n chl t vr N F )w stem nf t i fh tbl n rm .MO n o pr nehs en A s 1A T】 oa ooi ft l e( A L a l ai s t no eme oi s do e l cay i l e ao t a cy r a dm r i ot c a e e e m a b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相关因子的机制研究新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相关因子的机制研究新进展

脂 肪 变 性 为 主 要 特 征 的常 见慢 忡 肝 痫 其 发病 机 制 目前 尚小 十 分 清 楚 , 腴 岛 素抵 抗 与脂 质 代 谢 异 常 可 能 是其 发病 的 中

心环 节, 肿 瘤 坏 死 子 、 自 介素 、 瘦素 、 脂联索 、 抵 抗 索 等 多 种 脂 肪 细 胞 冈 了以 及脂 肪 生 成 相 关 转 录 闳 子 N A F L D 的发 生 发展 l f 1 发 挥 了 重要 的作 川

. ’
( D e p a  ̄ m e n t o t P h a r ma c o h g y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N a n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t o n g
22 60 1 ) I 1

学 S 医 . ㈣
t h c t o  ̄,i nt e r l eu k i n s,l e p dn,a di p o ne c t i n,r e s i s t i n a n d l i p o g e ne s i s t r a ns c l i pt i o n t a e t ( us p l a y i mp o r t a nt r o l e s i n t he o e c u r r e ne e a n d de v e l o pme nl o f NAFLI ) .

旺 剞 M e
hi s t o pa t h o l o g i c a bn o r ma l i t i e s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l y di fus e f a t t y de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l i v e r( , ' e l l s .Th e pa t h og e ne s i s o f NAFLD i s n o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综 述.doi : 10.3969/j. issn. 1005 - 0264.2021.02.02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医研究进展**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81774236),广西区科技厅创新研究团队项目(No.2018GXNSFGA281002),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No. YCSY2019006,YCSY201900117,YCSY201900105) ; A 通讯作者,E-mail :mdwboshi2005@ 163. com牙程玉1毛德文"王挺帅$吴聪I 胡晓1覃秀容1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南宁,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志码A随着肥胖的流行和代谢综合征(MetS)患病率的迅速增 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检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B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NAFLD 的流行率已超过了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 脂肪性肝病⑵,它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等疾病。

据报道,NAFLD 全球发病率6% -35%,其中20% 将发展成为肝硬化⑶;此外,NAFLD 是隐源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肝移植的第二大原因⑷,因此,NAFLD 不仅威胁人类 健康安全,且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目前,西医常用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肝细胞保护剂等对NAFLD 进行治疗,但尚 缺乏统一的特效药物。

如今,传统中医中药对肝脏脂代谢的 治疗效果十分可观,临床中医辨证用药对改善该病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笔者将从西医及中医两个方面对NAFLD 展开 论述。

1现代医学对NAFLD 发病机制的认识当今,NAFLD 的发病机制仍在不断挖掘中,可能与遗传易 感性、基因、基因多态性、肥胖、胰岛素抵抗(IR)、细胞因子、肠 道菌群生态失衡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有关⑸。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GWAS研 究 还涉 及 皮 肤病 、 神 疾病 、 胖 、 精 肥 2型 糖 尿 病 、 瘤及类 风湿 关节 炎 等复 杂 疾病 。GwAS研 肿 究 多采用 两个 阶段 的设 计 , 首先 采 用 覆 盖整 个 基 因 组 的高 通量 S NP分型 芯片对样 本进 行分 型 和分 析 , 然后 筛 选 出 差 异 最 为 显 著 的 S P 进 行 验 证 。 N GWAS研 究 的特 点 是 : 1 样 本 量 大 ; 2 可 研 究 各 () () 种族 人 群 ( 以欧美 人 群 的 研究 居 多 ) ( ) 用 病 例 ;3 采
生理 状态 ) 全 基 因 组 范 围 的关 联 性 研 究 , 人 类 的 在 基 因组 的成 千 上 万 个 基 因变 异 中寻 找 与 表 型相 关 的基 因 , 系统地 研究疾 病 基 因组 的 D NA变 异 , 以期 定 位 致 病 基 因 。GWAS 以 S NP 为 遗 传 标 记 。
1 NA L N 的 候 选 基 因 F DS P
Ri h等 研究 显 示 , 常 见 复 杂 疾 病 的遗 传 学 研 s c 在 究 中, 联研 究 较 连 锁 研 究 有 更 高 的效 率 , 提 出 关 并
GWAS的概念 。2 0 0 5年 Kl n等 首 次 报 道 年 龄 e i 相 关 性 视 网 膜 黄 斑 变 性 的 GWAS 结 果 , 后 此

14 ・ 3
国 际消 化 病 杂 志
21 0 2年 6月 第 3 鲞 蔓 期 2

!t 旦 n

! !

: ! :

综述 ・
非 酒 精性 脂肪 性 肝病 全 基 因组关 联 分 析研究 进 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部分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部分进展
生脂凋亡,SFA和不饱和脂肪酸尽管可引起相等数量的细胞 发生脂肪变性,但通过JNK激活所引起的凋亡状况则不一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I。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 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I临床病理综合征。 NAFI。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节脂肪细胞和肝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胰岛索靶细胞中
P123K通路是胰岛素信号转导中的主要通路。目前已证明
P123K的表达和活性降低,则胰岛索信号无法通过P123K通
TG合成的基因表达,并可调节肝内糖异生和胰岛素敏感性,
FXR缺失小鼠血浆TG、胆固醇和循环中FFA水平显著升高,
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和NASH相关性肝纤
维化、肝硬化,是一类与遗传一环境一代谢应激相关的肝脏疾
病谱。
SFA引起的凋亡水平较高,细胞凋亡与线粒体膜的去极化和 细胞色素C释放有关。FFA增加可使脂肪酸口氧化增加凹]。 总之,FFA增多诱导的UCP2高表达和脂凋亡,ATP合成和储t 备下降,加重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打击和肝脏的炎症反应。 SCD-1在高脂饮食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起中枢调节
价值,而NAFLD患者CCL21的血清含量未见明显变化。
10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一丫【PPAR一7l PPAR家族包括PPAR2a、PPAR27和PPAR2d 3种亚型。 PPAR2"r高度表达于脂肪组织,也可见于血管内皮细胞、胰腺 8细胞、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和巨噬细胞。PPAR-y作为一种核 转录因子,PPAR一7对NASH的形成可能起一定作用。能与
展综述如下。 1游离脂肪酸(FFA)增多 NAFLD主要是由于中性脂肪在肝脏中沉积所引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与性激素相关性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与性激素相关性研究进展

的受体结合而参与肝脏 的许多生理活动 , 也就是说 , 肝脏是
接受性激素调控的器官 。 21 N F D与雌激素 . AL
L L、G、 D T 胰岛素 、 糖等水平显著高于后 者。 上述两项流行病
学调查证 明了雄激 素为男性 N F D的保护性激 素。绝经 AL 后女性 血浆 T水平明显降低,有报道使用 D E H A治疗 围绝 经期女性的性功能减退 , 6个月后, 受试者腹壁积脂程度减
病, 在补充一定剂量 的雌激素后可予以纠正f , 5 提示雌激素 】 对胰岛 B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21 N F D与雌激素相关性 .2 A L .
雌激素有降低血 T T C、G及升高 HD L的作 用 ,还能保 护胰 岛 B细胞及增强胰 岛素敏感性 , N F D以高脂饮 而 AL 食、 肥胖 、 I 为发病基础 , R等 二者之 间的相关性 显而易见 。
中 国中医药咨讯

21年 l 月 第 3 01 2 卷 第 2 期 3
De e e 2 V0 . No2 c mb r 01 1 1 3 .3
2 ・
Ju n l fC iaTrdt n ie eMe iieI fr t n o r a h n a io a Chn s dcn nomai o i l 0
2 . 雄激素及其对糖脂代谢 的影 响 .1 2 人类 的雄激 素包括 T 脱氢 表雄 酮(H A 、 、 D E 1雄烯 二 酮 () A和雄 ̄ ( dot o e等 , T的活性最强 。 ] n rs rn ) 以 a e T可抑制脂蛋
白脂肪酶 活性 , 减少脂肪积累, 促进脂肪分解, 其对腹 内脂 尤 肪 的脂 蛋白脂肪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 ,故雄 激素能减少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Mo e lrM e h n s fAci 】cua c a ims o t on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病 ( o ach l a y l e i ae n n lo o c f t i rds s , i t v e N F D) 一 种 最 常 见 的 肝 脏 疾 病 , 病 率 为 1 %~ 3 l A L 是 发 7 3 %l l 。 N F D 疾 病 谱 包 括非 酒 精 性单 纯性 脂 肪 肝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A L 性 肝 炎 ( A H) N S 相 关 肝 纤 维 化 和 肝 硬 化 。 临 床 上 , N S 、A H
分 , 而 减 少 肝脏 三 酰 甘 油 的输 出 从 。 胰 岛素 受 体 属 受体 酪氨 酸 激 酶家 族 成 员 , 过 与胰 岛素 通 作 用 可酪 氨 酸磷 酸 化 激 活胰 岛素 受 体 底 物 (R ) I S 1和 I S2 R ., 两 者 是肝 内胰 岛素 信 号 通 路 的 主 要 调 节者 . 募 集 含 Sc同 可 r
N F Di rcn yasic dn sl eiac I)hpt t t i a doiav t s. A L eet er nl igi ui rs t e( , e acs a s , n x tes es n , u n n sn R i eos di r
Ke r s No ac h l at i e ie s ; I s l e i a c ; Oxd t e S r s ; y wo d n lo oi F t L v rD s a e c y n u i R ss n e n t i ai t s v e
2 6・ 4
ChnJGa t e trl 01 Vo.5 No4 i sr n eo,2 究 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许青青;范竹萍【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遗传、环境和代谢密切相关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目前研究SNP的技术主要有新兴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和传统的候选基因(candidate gene)策略.GWAS是使用高通量的基因检测技术分析成百上千个遗传标记(基因型)与临床疾病及可测性状(表型)的相关性,与候选基因策略相比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此文就近年来GWAS对NAFLD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NAFLD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思路.【期刊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年(卷),期】2012(032)003【总页数】4页(P134-137)【关键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作者】许青青;范竹萍【作者单位】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无过量饮酒史却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NAFLD患者中约有1/3可进展为NASH,NASH患者在10年内将有20%~30%发展为肝纤维化[1]。

NASH是NAFLD进展的关键环节,NASH和肝纤维化的发生决定了疾病的预后。

有研究[2,3]发现,NASH和隐源性肝硬化的发生呈家族聚集现象,不同种族NAFLD发病率之间存在差异,这些提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能会增加NAFLD的易感性和严重程度。

目前研究SNP的技术主要有新兴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和传统的候选基因(candidate gene)策略。

传统策略是选择生物学上可能与疾病发病机制相关的基因,而GWAS无需任何生物学背景就能发现新的候选基因或表型不详的基因。

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C ieeJ un l f tr ayMeiie hn s o ra o ei r dcn Ve n
中国兽医杂志 21 0 2年 ( 4 第 8卷) 1期 第
5 1
212 I . . R在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炎 ( NAS 发生 、 H)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I 可 能 通 过 以 下 途 径 引 起 R NAF D : 1 I 可减 少 脂 肪 细胞 膜 上 的蛋 白脂 酶 , L ( )R
究, 近年来 逐渐 成 为 医学研 究 的一 个 热 点 。 目前 在 NAF D发 展过 程 中 , 岛 素抵 抗 被认 为 是 最 主 要 L 胰
管 细胞 等为靶 细 胞 , 发 细胞 损 伤 及 其伴 随 的组 织 激
结 构和 功能 改变 , 导致肝 细胞 损伤 。
2 N F D 肝 细 胞 损 伤 的 机 制 A L
p sil h mo ls ssJ .JAm t dAso ,2 0 ,2 2 osbe e pamoi[] Ve sc 0 8 3 Me
( ):3 23 9 3 7-7 .
[4 eesI He s Wii ea .Th rv lneo he 1]P tr R, l R, l t 1 pC lB, epeae c f re t
o amo ls — fce asJ .JF l eMe ug 0 8 0 f e pamai etdct[] ei dS r ,20 ,1 h n n
( ):41 - 1 . 4 34 7
r2 1]Wii B rt , lM e 1 e bi C v si l lB, oetF S Mei L, l .R a t P R i et i a me n —
1 肝 细胞 损伤 的相关 因素

脂肪肝研究的新进展

脂肪肝研究的新进展

脂肪肝研究的新进展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细胞内脂肪的异常积聚。

长期以来,脂肪肝被认为是与肥胖和酗酒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脂肪肝的认识逐渐深入,并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

1. 脂肪肝的分类与诊断脂肪肝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NAFLD是一种与肥胖、糖尿病和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的疾病。

近年来,人们对于NAFLD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并提出了非侵入性评估方法,如超声波、磁共振成像和血清标志物等,以提高脂肪肝的早期诊断率。

2.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包括脂肪酸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肠道菌群失调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从而使内毒素进入肝脏,引发肝脏炎症反应和脂肪肝的发生。

3. 脂肪肝的治疗策略目前,脂肪肝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戒酒等,可以有效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和脂代谢。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胰岛素敏感剂化合物、胰岛素抵抗剂和抗氧化剂等,可以减少脂肪肝的脂肪积聚和炎症反应。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严重脂肪肝患者,包括肝移植和减重手术等。

4. 新药物的研发与应用近年来,针对脂肪肝的新药物研发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例如,FXR激动剂能够通过调节胆汁酸代谢和脂肪酸合成等途径,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和脂代谢。

另外,肝纤维化是脂肪肝进展为肝硬化的重要步骤,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些抗纤维化药物,如抗炎药物和抗氧化剂等,可以有效阻止脂肪肝的进展。

综上所述,脂肪肝研究的新进展使我们对于该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通过进一步研究脂肪肝的分类与诊断、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和新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脂肪肝,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 55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 7 — 71 2 08) 4 0 8 — 3 6 2 2 X( 0 0 — 2 0 0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 o ac h l a t ie i a e n n l oi f y l r ds s , o c t v e
2 发 病 机 制
NA L 是 一 类 除 外 酒 精 和 其 他 明 确 的 损 肝 因 素 所 致 的 , F D) 以 弥 漫性 肝 细 胞 大 泡性 脂 肪 变 为 主要 特 征 的临 床 病 理 综 合 征 。 近年来 , 着肥胖 和糖尿 病的 高发 , 随 NAF D 的 发 病 率 逐 年 L 升 高 , 被 认 为 是 隐 原 性 肝 硬 化 的 主 要 原 因 之 一 , 包 括 单 并 它 纯 性 脂 肪 肝 (o a o oi ftyl e , n n l h l t vrNAF 、 酒 精 性 脂 肪 c ca i L)非
6 0 6 3 3— 3.
口] C n e e ,2 0 ,0 12 —3 1 . acrR s 00 6 :3 61 3 .
Na a a E。 a o k t M s n KA 。 n e 。 ta . t n i t n o u Hu t r N e 1 Po e ta i f t mo o r
2 0 5 7 .
n s 一 n i io . a e 2 i h b t r SN一 9 , n n e h fe t o a a i n i 3 8 e ha c s t e e f c f r dito n
vt o a n vv r f r nt ly o h e l h t e r s y ir nd i i o p e e e i l n t e c l t a xp e s c — a s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及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及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及进展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指肝脏兼具脂肪变性及炎症/纤维化的生化和组织学改变,而非酒精引起的肝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逐渐流行,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有年轻化趋势,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本文综述各种该病的发病机制,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进展NASH是无过度饮酒史,与内脏性肥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的肝脏损伤为主的代谢性疾病[1]。

该病是20世纪70年代由Peters首先提出,发现这类病人的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相似,但没有过量饮酒史[2]。

起初,NASH被认为是仅发生于肥胖女性的一种良性病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伴随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和对其研究的深入,发现NASH只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一种形式[3]。

NAFLD的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SH,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

近年来NASH己成为慢性肝病愈来愈重要的病因,严重危害着大众的健康[4]。

有的研究甚至认为NASH 是一种癌前期病变[5]。

NASH作为NAFLD的一种类型,也是NAFLD出现重要病理损害,启动向NASH相关性肝硬化进展的关键环节。

在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发展到肝硬化和肝癌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NASH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1.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其主要来源于肠道菌群,通常在细菌死亡后由胞壁崩解自溶时释放,也可以在细菌代谢过程中以发疱方式产生[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与讲座#文章编号1007-9564(2009)10-1648-03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200032上海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李莹顾长好*张玮关键词脂肪肝,非酒精性;发病机制脂肪肝是一种由多种诱因引起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四个病理过程。

根据有无过量饮酒史,将其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而NAFLD目前是西方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0%[1]。

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肥胖人口的增加, NAF LD也呈上升趋势。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部分NAFLD 并不是一种良性的、静止的病变,它可继续进展为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肝癌[2]。

因此对NAFLD的防治日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就NAF LD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NAF LD的主要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的许多理论都停留在假说的阶段。

占主流地位的/二次打击假说0最早是由Day[3]在1998年提出:该学说认为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肝脏脂肪沉积成为NAF LD发病过程中的一次打击;而在肝脏脂肪沉积基础上所发生的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则形成二次打击最终导致NAF LD的发生。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IR不仅参与首次打击还参与了二次打击。

目前对NAFLD机制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胰岛素抵抗NAF LD通常与体重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有关,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

NAF LD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是并存的[4]。

胰岛素抵抗与肝脏脂肪堆积有关,IR可减弱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使脂肪组织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增多,脂肪酸可直接经门静脉排至肝脏,在肝细胞内堆积,增多的脂肪酸又可通过抑制胰岛素的信号转导和减少胰岛素的清除,加重IR[5]。

而在非肥胖糖耐量减低(IGT)者中,伴有NAFLD比不伴有的患者有更明显的胰岛素抵抗[6]。

胡中伟等[7]对82例经肝穿活检诊断为NAF LD的患者检测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血脂,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BMI,同时选择20例肝穿活检正常者为对照,结果表明NAF LD病变程度与血清瘦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

Adams等[8]在一项11年的随访研究中,以1994)1995年的Busselton健康调查为基础, 2005年对358受试者其中109例为NAFLD患者进行肝脏并发症、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检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NAFLD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是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的Riquelme等[9]对832名智利的西班牙人进行大规模的人口研究,多元分析中的变量肥胖症、胰岛素抵抗、升高的AL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NAFLD呈现独立的相关性,并且hs-CRP对NAF LD比ALT更加敏感。

而在分子水平上,如Pir o等[10]测量了NAFLD患者和正常肝脏组织有关胰岛素信号系统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多种成分,提出是丝氨酸或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在其中起关键的作用,胰岛素抵抗可能导致肝脏衰竭。

2脂质代谢紊乱NAFLD与机体代谢紊乱密切相关[11],特别是血中高甘油三脂和游离脂肪酸以及导致的内脏肥胖患者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5~6倍[12]。

其可能作用机制如下[13]:¹肝细胞内非脂化游离脂肪酸(FF As)增多,肝内三酰甘油(TG)合成原料增加。

一方面,IR增强外周脂组织的TG降解,同时抑制F FAs的酯化作用,因此外周循环中的F FAs水平增高,肝脏摄取的FF As相应增多;另一方面,高胰岛素血症的作用增加肝细胞内经/从头合成0途径合成FF As,并抑制其B氧化,肝细胞内FFAs因而蓄积增多,肝内脂质合成亦加强。

º高胰岛素血症上调相关脂肪酶的表达。

FF As及其代谢产物是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A(PP AR-A)的配体,这一转录因子调节很多酶的编码基因,这些酶涉及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微粒体的脂肪酸氧化。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输出减少。

以上因素均可破坏脂肪组织、脂肪细胞与肝细胞之间脂肪代谢的动力循环平衡,引起脂肪肝。

3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害促氧化物增多和抗氧化物减少的氧应激,可导致来自分子氧的游离基或反应性氧(R OS)产生增加,ROS与多价不饱和脂肪酸起脂质过氧化反应,生成过氧化脂质,其中线粒体是肝脏ROS形成的主要部位。

有实验研究表明肝细胞色素C 氧化酶活性下降以及线粒体编码呼吸链相关的细胞色素C 氧化酶COXÑ基因和蛋白质降低,与脂肪肝引起的肝脏损害密切相关[14]。

脂肪酸氧化产生肝毒性的R OS,从而加速氧化应激过程,推动了脂肪肝向肝炎及肝纤维化发展的进程。

但是目前也有一些临床实验表明抗氧化剂的治疗是无效的,如Chen等[15]通过一项针对109名糖尿病患者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认为服用大剂量的Vitamin C(800mg/d)对改善2型糖尿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胰岛素抵抗均无效。

#1648#Chin ese Journal of Coal Industry Medicine Oct.2009,Vol.12,No.10 *上海中医药大学4细胞因子NAF LD的发生伴有一系列调节因子表达的变化,如瘦素、TNF-A、细胞性内毒素等细胞因子均可加速导致脂肪肝患者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进程[16]。

Ruiz等[17]对40例经肝活检确诊为NAFLD的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脂多糖结合蛋白(LBP)水平与肝T NF-a基因表达,结果表明在NAFLD 患者中TNF-A mRNA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而且和LBP水平的增高存在相关性。

T okushige等[18]分析了102例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组,测定T NF受体-2,T NF-A启动子区的-1031,-863,-857,-308和-238位点以及TNF-B的限制性内切酶Nco1多态性识别位点。

在多变量分析中,TNF-A启动子基因多态性证明是区分NAFLD 与单纯脂肪病变的重要独立因素。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可能与NAF LD的进展有关。

在NAFLD大鼠肝组织中高表达环氧合酶2(COX-2)mR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 MP -2)mRNA,说明可能参与了NAFLD的形成、发展过程[19]。

NAF LD随着纤维化进程MMP- 1.3mR NA表达由强到弱,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 IMP-1)mR NA表达逐渐增强,提示其可能参与NAFLD纤维化的机制[20]。

5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很多因素与脂肪肝及其并发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有关,如饮食、锻炼情况、肠道菌群紊乱、内外毒素等可能在NAF LD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21]。

Sreekumar等[22]的研究表明,在肝硬化阶段的NAFLD有16种基因异于常人,在维持线粒体的功能方面非常重要的基因如超氧化物歧化酶、乙醛还原酶、COA等表达不足,而过度表达的基因如C3等可能与胰岛素敏感度受损有关。

郭艳梅等[23]测定并对照分析细胞色素P4502E1基因多态性,结果NAF LD与正常组和非脂肪肝组相比明显升高,但与酒精性肝病无明显差别,而在NAF LD中肝炎和肝硬化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认为NAF LD与CYP2E1酶基因多态性有关。

这方面的研究正在深入,如APOE3的基因型也被认为在NAFLD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24]。

目前NAFLD和胰岛素抵抗、肥胖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越来越得到肯定,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因此目前的治疗仍主要在于基础治疗如改善生活方式等方面,以期解除代谢综合征的状态。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NAFLD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发病机制存在多因素性和复杂性,所以还需进一步细致研究,以指导临床诊疗。

6参考文献[1]Browning JD,Szczepaniak LS,Dobbins R,et al.Prevalence ofh epatic steatos is in an urban population in th e United States:im pact of ethnicity[J].H epatology,2004(40):1387-1395 [2]M arches ini G,Bugianesi E,Forlani G,et al.Nonalcoh olic fattyliver,steatohepatitis,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J].H epa2tology,2003,(37):917-923[3]Day CP,J am es OF.Steatohepatitis:a tale of two/hits0[J].Gastroenterology,1998,114(4):842-845[4]王倩,管小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胰岛素抵抗[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149-151[5]Neuschwander-T etri BA.Non 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andthe m etab olic pyndrome[J].Am J Med Sci,2005,(330):326-335[6]路影,宋晓漪,杨华章,等.非肥胖糖耐量减低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5):329-330[7]胡中伟,郭家伟,邓西龙,等.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抵抗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6(6):853-855 [8]Adams LA,Waters OR,Knuiman MW,et al.NAFLD as a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 ent of diab etes and the metabolicsyndrome:an eleven-year follow-up study[J].Am J Gas2troenterol,2009,104(4):861-867[9]Riquelme A,Arres e M,Soza A,et al.Non-alcoholic fatty liv2er diseas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obesity,insu lin resistanceand increased seru m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H ispanics[J].Liver Int,2009,29(1):82-88[10]Piro S,Spadaro L,Ru ssello M,et al.M olecu lar determinantsof insulin res istan ce,cell apoptosis and lipid accu mulation inn 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Nutr Metab Cardiovas cDis,2008,18(8):545-552[11]黄健,李瑜元.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J].广东医学,2005,26(2):203-205[12]Weisberg SP,McCann D,Desai M,et al.Obesity is as sociatedwith m acrophage accumulation in adipose tissue[J].J Clin In2vest,2003,(112):1796-1808[13]Kotzka J,M ller-Wieland D.Sterol regulatory elemen tb ind2ing protein(SRE B P)-1:gen e regulator y target for insulinresistance[J].Expert Opin T her T argets,2004,8(2):141-149[14]史洪涛,李陶,陈东风,等.肝细胞色素氧化酶Ñ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形成中的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2):160-162[15]Chen H,Karne RJ,H all G,et al.H igh-dos e oral vitam in Cpartially r eplenish es vitamin C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Typ e2diabetes and low vitamin C levels but does not improve endo2thelial dysfunction or insu lin resis tance[J].Am J Phys iolH eart Circ Phy siol,2006,290:137-145[16]Adams LA,Angu lo P,Lin dor K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 ease[J].Can Med As soc J,2005,175(7):734-735 [17]Ruiz AG,Casafont F,Cres po J,et al.Lipopolysaccharide-bin ding p rotein plas ma levels and liver TNF-alpha gene ex2pression in ob ese patients:evidence for the potential role ofendotox in in the path ogenesis of n on-alcoholic steatohepati2tis[J].Obes Surg,2007,17(10):1374-1380[18]T okush ige K,Takakura M,T such iya-M atsu shita N,et al.Influence of TNF gen e polymorphisms in Japan ese patientswith NASH and simple steatosis[J].J H epatol,2007,46(6):1104-1110[19]刘晓珺,沈滨,杜雅菊,等.环氧合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中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9):947-952[20]张洁,陈晓宇,彭延申,等.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组织MMP-13及T IM P-1表达变化与肝纤维化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4):512-515[21]Du vnjak M,Leroti c I,Bar&i c N,et al.Pathogen esis andmanagement issues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34):4539-4550#1649#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年10月第12卷第10期[22]Sreekumar R,Rosad o B,Rasmu ssen D,et al.H epaticgene ex2pression in histologically progressive nonalcoholic steatohepa2titis[J].H epatology,2003,38(1):244-251[23]郭艳梅,王沁,祁志.细胞色素P4502E1酶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16):1825-1829[24]Sazci A,Akpin ar G,Aygun C,et al.Association of apolipopro2tein E polymorp hisms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 olic steato2h epatitis[J].Dig Dis Sci,2008,53(12):3218-3224[2009)09)20收稿]文章编号1007-9564(2009)10-1650-01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1例255400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孙润明曹永亮王丽霞边雯雯关键词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1病历报告患者,女,31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