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

合集下载

2024年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原文及教案

2024年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原文及教案

2024年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秉笔直书”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秉笔直书”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秉笔直书”品质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句理解。

2.对“秉笔直书”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呢?(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阅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讲解字词的意思,并组内交流。

2.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秉笔直书”的精神?(二)难点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针对难点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三)情感体验1.学生谈谈对“秉笔直书”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课堂检测1.教师出一篇小作文,让学生运用“秉笔直书”的精神进行创作。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二)作文评析1.教师挑选几篇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析,指出优点和不足。

2.学生互相评析作文,提出意见和建议。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阅读一篇有关“秉笔直书”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秉笔直书”的含义,并在写作中运用这一精神,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同时,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秉笔直书的意思

秉笔直书的意思

秉笔直书的意思
读音:[bǐng bǐ zhí shū]
释义:秉笔直书,连动式成语,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

【解释】:秉:持,握住。

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近义词:直言不讳
反义词:隐晦曲折
秉笔直书的意思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更多内容请点击:
课外知识、综合知识
文言知识、文学知识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2023最新-《秉笔直书》课时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秉笔直书》课时教案优秀5篇

《秉笔直书》课时教案优秀5篇《秉笔直书》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语中的一篇课文。

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秉笔直书》课时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太史秉笔直书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1、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理解太史说的话。

三、教学流程:(一)激趣揭题,导入新课1、板书:秉笔直书2、齐读课题,解题:“秉”拿着、握着;“书”书写。

3、质疑: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节读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析词。

2、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交流: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1、课文哪一段交代了史实?2、默读课文,思考:崔杼为什么要杀掉太史?太史在临死前都说了什么?细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太史说的话。

3、汇报交流,以读促思:(1)“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分析讨论:这是什么句?改为陈述句怎么说?指导朗读:读出断然拒绝的坚定口气。

(2)“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讨论: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太史宁死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

(3)“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

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讨论:太史仲用怎样的神情说的?(面不改色、冷笑)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轻蔑、坚定) (4)“我当然爱惜生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

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要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秉笔直书》的意义和主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

2.能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异常事件的鉴别和应对能力。

4.能够将所学写作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写作实践中。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生活中异样事物的鉴别和应对。

2.练习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3.根据命题要求,合理组织文章结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3.1 情境导入教师问学生们:最近有没有发现身边出现过一些异常的事情呢?如何发现这些异常的事情?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学生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3.2 阅读课文1.教师指出本课文的主旨是:要勇于直言,敢于揭露社会上的假冒伪劣行为。

2.教师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框架。

3.教师根据文章中的关键词,带领学生逐段理解全文,并进行深入的讨论。

3.3 文字理解与分析1.请学生们在课文前10段中找出几个关键词,并根据这些关键词,解释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2.教师让学生将文章整体分为几个段落,每段的主题是什么?学习了什么?3.4 语言点识记1.识别全文的重点句型与词汇2.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或疑惑,就会及时使他们理解这些词。

3.5 讲解写作技巧1.教师针对四年级学生编写的“综合写作”一环节,讲解文章的开头、结尾、中间段落的写法。

要求学生在组织文字、运用语言等方面,了解规范化的写作格式。

3.6 课堂练习1.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设计适合他们的练习题。

可以使用课堂实例或者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进行写作。

2.老师会及时地给出根据所学的技巧,予以适当点评和进一步指导。

3.7 书面作业按照老师的要求,学生完成书面作业,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写作,并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

注意文章的规范化写法。

四、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的理解。

2.将学生在课上练习的作文统一收集,根据老师的要求互相点评。

《秉笔直书课件》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31440.ppt

《秉笔直书课件》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31440.ppt
太史叔还是不畏惧,不屈服,也被崔杼杀害了。
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 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 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 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
按照事实写历史,是 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 相,颠倒是非呢?
太史仲回答:“我只怕不忠实,可 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 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 “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 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 有的人都杀了吗?”
按照事实写历史,是 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 相,颠倒是非呢?
崔杼问:“你不爱惜性命吗?”
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 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 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 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 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 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
崔杼大怒,对太史伯 说:“你长着几个脑 袋,敢这么写?”
崔杼气哼哼地问: “你难道没看见你哥 哥的下场吗?你不怕 我把你也杀了吗?”
崔杼问:“你不爱惜 性命吗?”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 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 要这个脑袋。”
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 “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 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 有的人都杀了吗?”
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 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 如情愿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 情愿 不要这个脑袋。”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 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 不要这个脑袋。” ( )
情愿
太史伯( )说:“我只有一 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 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秉笔直书 课文

秉笔直书 课文

秉笔直书课文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崔杼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你要这样写:先君是害病死的。

”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着一支笔,却敢和自己作对,就生气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写呢?”太史伯说:“我写给你看。

”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

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听说哥哥死了,就拿着自己的笔和竹简,前去接替哥哥的职位,他照样写道:“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又把太史仲杀了。

太史仲的弟弟太史叔又来了,他还是写道:“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也把太史叔杀了。

太史叔的弟弟太史季,是四兄弟中最小的一个。

他虽然年纪轻,却毫不畏惧地接过哥哥们的笔,照样写道:“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看了,气得说不出话来。

他想:“他们兄弟几个都是这样,我把他们都杀了,总有人会害怕我的权势,按照我的意思写吧。

”可是,太史季还是那样写,崔杼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让太史季把写好的竹简拿给其他大臣们看。

一些大臣们都很敬佩太史季,他们说:“我们应该像太史伯、仲、叔、季四兄弟一样,秉笔直书,做个正直的史官。

”从此,齐国的历史就真实地记载了这件事。

一、字词学习。

1. 生字。

- 崔(cuī):姓氏。

- 杼(zhù):“崔杼”为人名。

- 史(shǐ):“太史”官职名,注意书写时中间是“口”。

- 简(jiǎn):竹简,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竹片。

- 杀(shā):杀害,文中多次出现,表示崔杼杀害齐庄公以及他对太史们的杀戮。

2. 词语。

- 秉笔直书:秉,拿着;笔,书写工具;直,公正、正直;书,写。

秉笔直书的历史典故

秉笔直书的历史典故

秉笔直书的历史典故秉笔直书的历史典故秉笔直书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典故,源自于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

在古代,为了保持字迹的工整和美观,书法家们常常会用修长的笔杆来辅助写字。

这种方法需要书法家的手腕和手指运用极高的技巧与力量,以保证笔迹纵横有度、章法工整。

因此,秉笔直书成为了形容书法家技艺高超和作品严谨有序的一种说法。

秉笔直书这个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而书法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被视为对修身养性的一种修行。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一方面强调仁爱、诚信、和谐等美德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提倡人文主义和艺术修养。

中国古代书法以楷书为主,这种字体要求每一笔都直而有力,线条流畅且工整。

因此,书法家在写字的时候需要保持笔势稳定、用力均匀,并且要把握好笔触的轻重和角度。

这就要求书法家们在创作中保持警惕和专注,不能有丝毫马虎之处。

只有拿起笔,以笔为中心,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写出一字又一字的“笔直”之作。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艺术、文化和审美的完美结合。

对于书法家来说,书写是一种修身养性,追求内外合一的境界。

它要求提高艺术修养、精通结构规律,并通过笔触的细微之处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人生哲学。

因此,在书法家的心中,秉笔直书有着重要的意义。

秉笔直书的内涵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法艺术的范畴,它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

秉持笔直心态,意味着要做到严谨、认真和不马虎。

它教导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困惑时,要以积极、坚定的心态去面对,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更不能丧失对生活的热爱。

秉持笔直心态,还要求我们思考问题要客观公正,处理事务要公平公正,做人要踏实诚恳。

秉笔直书的典故也对今天的社会有着一定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诚信、专注和细心都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秉持着笔直的态度去对待各种信息,理性对待,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只有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与价值观保持一致,并以笔直的纲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独立而坚定的立场。

北师版四年级《秉笔直书》原文及教案

北师版四年级《秉笔直书》原文及教案

北师版四年级《秉笔直书》原文及教案《秉笔直书》原文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害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崔杼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你要这样写:先君是害病死的。

”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着一支笔,却敢和自己作对,就生气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写呢?”太史伯说:“我写给你看吧。

”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

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

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崔杼,“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一看,气得说不出话来。

他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地问:“你难道没看见你哥哥的下场吗?”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

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

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

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

,崔杼问:“你不爱惜性命吗?”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

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

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

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

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崔杼叹了一口气,只好作罢。

太史季拿着写好的竹简从崔杼那儿出来,路上碰见南史氏抱着竹简和笔迎面走来。

南史氏对太史季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

”太史季把写好的竹简给他看,南史氏才放下心,回去了。

《秉笔直书》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秉的成语_带秉字的成语_关于秉的成语

秉的成语_带秉字的成语_关于秉的成语

秉的成语_带秉字的成语_关于秉的成语秉的成语,带秉字的成语,关于秉的成语秉(bǐng)字在成语中出现次数较少,但仍有一些以秉字开头或包含秉字的成语,在这里将为您介绍其中的一些。

以下是关于秉的成语:1. 秉公无私(bǐng gōng wú sī)意思:秉持公正,不受私欲或个人利益的影响。

例句:作为一名法官,他总是秉公无私地判决案件。

2. 秉正无私(bǐng zhèng wú sī)意思:秉持正义,不受私心驱使。

例句:这位领导一直秉正无私,对待每个员工都公平公正。

3. 秉持职守(bǐng chí zhí shǒu)意思: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例句:作为一名警察,他一直秉持职守,努力维护社会治安。

4. 秉笔直书(bǐng bǐ zhí shū)意思:形容写作或书法直截了当,没有矫饰。

例句:他的文章总是秉笔直书,言简意赅。

5. 秉承传统(bǐng chéng chuán tǒng)意思:继承、坚持某种传统或价值观念。

例句:这家企业一直秉承传统,讲究诚信和品质。

6. 秉性难移(bǐng xìng nán yí)意思:人的性格、习惯难以改变。

例句:他一向好强,秉性难移。

7. 秉持原则(bǐng chí yuán zé)意思:坚守原则,不轻易妥协。

例句:他对待工作一直秉持原则,不随便妥协。

8. 秉烛待旦(bǐng zhú dài dàn)意思:持着蜡烛等待黎明,形容殷切期盼。

例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秉烛待旦,期待美好的未来。

这些成语以“秉”字为开头或包含“秉”字,都是通过形象的描写或寓意的抒发,表达了秉持正义、忠诚职守、坚守原则等正面的品质和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成语来表达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可以从中汲取秉持公正、不受私心驱使等方面的启示。

【词语大全】秉笔直书的意思,秉笔直书造句

【词语大全】秉笔直书的意思,秉笔直书造句

【词语大全】秉笔直书的意思,秉笔直书造句
【拼音】:bǐngbǐzhíshū
【解释】:秉:持,握住。

拿起笔来直接书写,
成语造句。

指书写史实不隐瞒、不避讳,真实的记录情况。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形容客观对待历史。

【褒贬】:褒义词
【英语】:writethetruthwithoutfearorfavor;writedownthetruth;
秉笔直书的
近义词
据实直书书法不隐董狐之笔
秉笔直书的
反义词
讳莫如深
秉笔直书
造句
我们应该学习古代史官修史时秉笔直书的求实精神,不能增损一字。

作为一名统计局的工作人员,应该秉笔直书,不能虚报数据。

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他秉笔直书的工作作风,另我们佩服。

我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写作上秉笔直书,毫不夸大其词。

储安平是一个在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上有过成功尝试的民主报人,他既是一个特立独
行的编辑家,又是一个秉笔直书的时评家。

尽管他有着难言的隐痛,但他仍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地记录着史实,终著成不朽名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四年级下册语文1.3 秉笔直书

四年级下册语文1.3 秉笔直书
(颠倒是非)
2. 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 太史
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呢?你从
中领会到了什么?
他们之所以不改竹简上的内容,是
在尽史官的本分,为后人留下事实的本
来面目,体现了史官刚正不阿、秉笔直
书的品格。
交代历史事实

崔杼要求史官篡改史实 恪守
笔 直 书
分 三位史官秉笔直书遭杀害 本分
写:
刚正
太史季宁死不屈,崔杼 不阿
只好作罢
本文通过写太史伯、仲、叔、季四位 史官恪尽职守,刚直不阿,在威胁面前 大义凛然,坚持按照历史写事实的故事 ,使我们体会到了太史秉笔 直书,宁死不屈的伟大人格。
人物对话描写
成对的。
词语解释
忠实:在课文中是真实的意思。 畏惧:害怕,恐惧。 作罢:作为罢论,不进行。
1.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细读课文:感受太史伯、太史仲等 忠于职守、秉笔直书的精神。
秉笔直书
秉:拿着。 直:照直,不隐晦。 直书:直言。 秉笔直书的意思就是用 笔据实写事实。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
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
脑袋。”
这句话是对太史伯的语言描 写,体现了太史伯刚正不阿 的品质。
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
。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崔杼,“
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在面临哥哥如实记录历史被杀的
情况下,太史仲依然一字不差地 记录了历史,表现出了他宁死不
史官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
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记
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后者
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
历史。
会认字

秉笔直书典故

秉笔直书典故

秉笔直书典故
秉笔直书,源于《左传》,原意为拿起笔直摆在面前,表示要坦诚直率地写下自己的心声和观点。

后来,这个成语引申为说话、行事坦率、直接、不加掩饰,是一个称赞前人正直的词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遇到言辞含糊不清、虚伪狡诈的人,这样的行为既浪费时间,也伤害彼此之间的信任。

因此,秉笔直书是一种重要的处世智慧,尤其在今天这个信息发达、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秉笔直书可以保持诚信。

在商业、社交、政治等领域中,诚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果你与别人合作时没有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很容易造成误解和矛盾,甚至双方的合作也会失败。

只有通过坦诚的交流,彼此才能建立起信任关系,实现事业、友情、爱情等多方面的成功。

其次,秉笔直书可以避免误解和冲突。

如果我们在言行中故意模棱两可,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别人来推断我们的意思,就有可能引起误解和争吵。

而如果我们抱着坦诚的态度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可以让彼此更加理解,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最后,秉笔直书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

秉持直率、真诚、坦荡的态度,不仅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赏,更重要的是能够磨砺自己的性格和人格,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律、有魅力。

总之,秉笔直书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处事智慧,更是一种美德。

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时刻牢记,用勇气和真诚的态度去面对自己和他人,做一个诚实、直率、善良、勇敢的人。

秉笔直书典故内容概括

秉笔直书典故内容概括

秉笔直书典故典故的来源:秉笔直书,这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在我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这个典故最早出现在《西京杂记》这本书中,该书是唐代文学家韦应物所著的一本文集,其中记载了许多奇闻异事和趣事。

典故的日后发展:在后来的历史上,这个典故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了一个用来形容人有能力直接写出文章或者作品的能力好的比喻。

典故的具体意义:秉笔直书这个成语中的秉,是指握住、拿着的含义;而直,则代表笔直、正直的意思。

所以,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人拿着笔直接将文章或者作品写下来,没有任何修改和润饰,文字流露出一种真实感,没有任何虚假成分。

典故的使用场景:这个典故的使用场景比较广泛,可以在很多不同的方面使用。

目前来看,最常用的场景就是形容人的创作能力和写作能力很强,能够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所以,无论是文学作品、文章写作,还是演讲或者是评论等都可以使用这个典故。

典故的启示与深意:秉笔直书典故所传达的是一种对于真实和直接表达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

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真实和直接的信息,希望能够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清晰的观点和想法。

同时,秉笔直书典故也提醒着我们在写作和创作的过程中,要保持真实和坦诚的态度。

不要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结构,而是应该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秉笔直书典故能够引导我们在写作和创作中追求真实和坦诚,同时也能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真实和直接的态度。

只有真实和直接的表达,才能赢得读者的真正认可和共鸣,真实和直接的交流,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沟通。

总结:秉笔直书典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秉笔直书这个成语所传递的是一种真实和直接的表达方式,提醒着人们在写作和创作中追求真实和坦诚。

同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我们保持真实和直接的态度。

秉笔直书的意思和资料

秉笔直书的意思和资料

秉笔直书的意思和资料
1、秉笔直书:
拼音bǐng bǐzhíshū。

意思是连动式成语,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

2、《秉笔直书》(作者:林汉达)
讲述太史伯、仲、叔因不服崔杼改写历史的命令而被杀,太史季冒死进言,崔杼不得不妥协的故事,赞美了太史们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也说明事实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是不容许被随意更改。

扩展资料:
《秉笔直书》原文:
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后因以“太史简”为史官临难不苟,敢于秉笔直书的典实。

出自:《春秋襄公二十五年》。

意思: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

崔抒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

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

崔抒
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

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

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

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

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

秉笔直书典故内容概括

秉笔直书典故内容概括

秉笔直书典故内容概括
"秉笔直书"是一句成语,出自《左传》中的《昭公十四年》。

故事的背景是在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昭公在一次会见时,对大臣们说:“欲察其言,观其行,而已矣。

”(想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观察他的言论和行为即可。


一位叫做季文子的大臣听到后说:“臣愿意秉笔直书,将君上的过错和不当之事都写出来。

”昭公欣然同意。

季文子用直率的态度和真实的文字,记录了昭公的一些过失。

昭公对这样的坦诚表示赞赏,从而表达了欣赏真实、坦诚和直言的态度。

"秉笔直书"成语后来被引申为用坦率、直言、真实的态度陈述事实或提出建议,不回避问题,不回避困难。

这个故事强调了对于真实、坦率和直言的尊重,为后来的文化中强调坦诚和真实的品质树立了榜样。

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

质疑思考
想一想:课文最后南史氏前来做什么
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 南史氏怕太史季也被杀,准备来接替 他。作者写南史氏目的是为了表现史 官们都有着尊重事实,忠于职守,刚 正不阿的美好品质。
当崔杼一次次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
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 变化呢?请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 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生气——大怒——一怒之下——气得说 不出话来——气哼哼——十分生气,心 里却很恐慌——长叹了一口气。
“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 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 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 个脑袋。”
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
“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 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 的人都杀了吗?” 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 杼杀了。
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
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 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 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 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 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 您心虚。”
讨论:
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 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他们为 什么要这样做? 他们这样做是否值得呢? 人最重要的是生命,但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 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 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
生字 新词
崔杼 企图 畏惧 掩盖 蛮横 隐瞒 伯仲 忠贞 屈服 无权无势 独揽大权 颠倒是非 秉笔直书 面不改色 贪生怕死
小组学习
1、《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人物:崔杼、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秉笔直书典故内容概括

秉笔直书典故内容概括

秉笔直书典故内容概括
“秉笔直书”这个典故,主要涉及了三个人物:晋景公、史官和赵盾。

其故事内容概括如下:
在春秋时期,晋景公患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便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子,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晋景公侧耳倾听,一个说:“那个医生技艺高明,定会治愈我的病,我只怕会被他治死。

”另一个说:“我和你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任凭他怎么用药,也无法奈何我们。


医生来到晋国,仔细为晋景公诊断病情后,十分为难地说:“公子的病已到了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

”晋景公听后,心中佩服医术高明。

由于医官看病时是一秉虔诚之笔记录在案的,所以晋景公和医官之间的事情也就成了历史典故“秉笔直书”。

此外,“秉笔直书”还用来形容文人、史官秉持公正的心志,据实记录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秉笔直书秉笔直书,历来是中国古代史官(秘书)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坚持真理的精神支柱,被誉为中国史学和秘书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价值与优良传统,推进了史学文化、秘书文化的纯洁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中国人历来讲究道德(或叫德行),强调敦品立德,并强调不同行业本身特有的职业道德。

纵观中国古代的秘书工作,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历代的许多秘书(史官)大都能坚持以求实为荣、曲笔为耻的职业道德和史学人格,拟文记事秉笔直书,成为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一、秘书史上载入史册的直书典范我国历代的许多优秀史官(秘书)历来都把秉笔直书视为持大义、别善恶的神圣事业和崇高美德。

为了直书,他们不畏风险,不避斧钺,求实求真,善恶必记,忠于职守,表现了中国古代史官人格上的高风亮节。

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把“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塞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表现之一。

这两则古代史官故事,都高扬着一种誓死遵守史官的职业道德、捍卫史官直书实录传统的精神。

齐太史的故事,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大臣崔杼弑其君齐庄公,齐太史乃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

”崔杼知道后要求史官立即删改,史官坚决不改,崔杼大怒,杀了齐太史。

齐太史的两个弟弟继承兄长遗志,前仆后继,仍然秉笔直书,也遭到杀害。

接着,太史的小弟又大义凛然,直书如故。

崔杼慑于太史秘书兄弟仨的浩然正气,无可奈何,只好由他直书下去。

为了维护记史的直书实录传统,对历史和后代负责,齐国的太史们一个接一个地不畏强暴,不惜以身殉义,视死如归,成为秘书史上秉笔直书的著名范例!“董狐笔”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07年,晋灵公是个昏君,而晋国正卿(宰相)赵盾(赵简子)是个正直的大臣,经常谏劝晋灵公。

晋灵公嫌赵盾碍手碍脚,多次派刺客去暗杀赵盾。

赵盾只得逃亡,不过在尚未逃亡出境外时,赵盾的族人赵穿便起兵弑杀了晋灵公。

晋太史董狐便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并且“示之于朝”。

赵盾对董狐说:“我并未弑君。

”董狐说:“你是正卿,逃亡没有出境,国君就被杀了,你回来后又默认事实,并未法办弑君的人,当然就等于是你弑君了。

”赵盾毫无办法,只好长叹一声,听任董狐书写自己弑君了。

后来孔子称董狐为“古之良史”、“书法不隐”。

同时,孔子也认为,赵盾不干涉史官秉笔直书的权力,也是“良大夫”。

董狐这种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坚持直书实录的史笔精神,自古以来,都是史家和士人学习的典范。

①像上面提到的齐太史和董狐这样“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的史官,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他们这种不为权势所动摇,不为淫威所屈服的直书精神,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学精神之先河。

二、秉笔直书始终是史官、史家效法的优秀传统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幾在《史通》中,专门写了《直书》、《曲笔》的专篇,来总结唐以前史官(秘书)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他极为推崇三国时期的韦昭、唐代的禇遂良和吴兢等史官。

韦昭在主撰《吴书》时,当朝权贵孙皓要求他为其父孙和作“纪”,韦昭坚决不答应,其理由是,孙皓的父亲孙和虽然执政,但没有登上帝位,按照名实相符,应该作“传”;②唐代贞观年间,褚遂良负责记录唐太宗言行,太宗要索取过目,褚遂良坚持原则,不让太宗观看所记的内容。

因为中国古代有规定,皇帝是不能查看史官所记的关于他自己的实录的。

禇遂良以“不闻帝王躬自观史”为由,当面加以拒绝。

太宗问他,“如果我有不足之处,你也一定记录上去?”褚遂良回答道:“我为谏议大夫,兼记您的起居行为,您的一举一动,我都得如实记载”;③《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曾参与《则天皇后实录》的撰写,他曾如实记载了魏元忠事件的原委。

宰相张说感到此事于己不利,想让史官“删削数字”,吴兢义正词严斥之道:“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④可见,“直笔”历来是秘书史官的职业和学术道德。

这种“直笔”精神,一直被正直的史官与史家自觉效法,并付诸实践。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治史中的曲笔也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一个客观存在。

《史通》的作者刘之幾曾剖析了它的种种表现,或者以实为虚,以是为非,或者虚美讳饰,任意褒贬。

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给史官造成曲笔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史官为当权者的威势所慑。

统治者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因所处的地位不同,站的角度不一,涉及利益关系不等,故有时容易与秘书史官发生“曲道”与“直道”的矛盾。

统治者希望“曲笔阿时”,佞臣希望“谄言媚主”;正直的史官却要坚持奉守仗义直书的传统道德,于是往往会发生抵牾。

一旦矛盾升级、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统治者和佞臣总是不择手段惩罚史官。

自古以来,只有“直笔被诛”,极少“曲笔获罪”。

这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多少秘书史官的千古奇冤。

所以,刘之幾感慨道:“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⑤但是,透过中国古代几千年扑朔迷离的历史烟云,我们可以看出:曲笔在任何朝代、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可能成为公开提倡的行为,任何得计于一时的作史曲笔,终究要被后人揭露和唾弃。

唯有秉笔直书的精神,千百年来,始终成为史家效法的传统,从而成为中国史学文化、秘书文化的主流。

三、秉笔直书精神的传统文化价值在中国古代史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史学文化传统,它是古代优秀史官们立德修身和学识智慧的集中表现。

因此,我们常说的批判地继承古代史学文化遗产,即不仅要研读古代史家所积累的史学研究成果,而且应从中概括和总结出体现于古代史家身上的优秀史学传统和文化价值。

不容置疑,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历来是古代秘书史官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坚持真理的精神支柱。

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曾激励历代秘书史官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秉笔直书、刚正不阿也被誉为中国史学和秘书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价值与优良传统,世代倡导之,秉承之,发扬之!正由于有了中国古代秘书文化的“直笔”精神,通过历代诸多史家的努力,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真实可信的文化史料,而且留下了许多举世罕见的、内容宏丰的精神财富与瑰宝。

在笔者看来,“秉笔直书”精神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求真求实的经世致用精神。

中国古代史官(秘书)和史家所追求的治史理想目标,可以用“学兼天人,会通古今”这八个字来描述。

因此,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家及其著作,一般都具有恢宏的历史视野。

他们以秉笔直书的精神、包容一切的气势来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用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他们对国家治乱兴衰给以极大的关注,表现出饱满的求真务实情怀。

这种秉笔直书的品质、求真务实的情怀,成为了后世学者以“经世致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传统治学精神。

考试大收集整理2.德、识、才、学并举的史学人格。

中国古代史学的兴旺发达,固然得益于儒家历来推崇的“经史并重”的文化传统,但显然也与历代优秀史官们自觉追求德、识、才、学并举的理想人格分不开。

史家十分注重自身的德性和学识修养,而秉笔直书、刚正不阿的崇高精神,正是史家以修身立德为己任、重视德、识、才、学之修养的结果。

张载的“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秘书史官心境的真实写照。

他们不仅崇尚“史德”,而且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他们用“直笔”折射出的史学人格和道德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秘书学的又一优秀文化传统。

3.对皇(王)权产生一定的制约力量。

历代史官直书实录的优良传统,不但保证了我国有着一以贯之的真实记载史事的大量历史著作,而且这类历史著作对权及顶峰的最高统治者和权重位高的大臣来说,多少总要使他们有所顾忌——担心见不得人的事情被载于史册,继而遗臭于后世;反过来,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都公开倡导秘书史官“直笔修书”。

因此史官的“直书”,既是统治者“鉴往知来”的可靠保证和载体,也能对皇(王)权产生某种制约力量。

4.推进了史学文化、秘书文化的纯洁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直笔载于客观公正的史册,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呵护着历史的进程。

它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反对杜撰、歪曲和伪造,其思想基础是唯物的。

直笔也反过来显衬、凸现当时那个年代曲笔的种种劣迹:无耻的文人、昏庸的皇帝、颠倒的事实、弥天的谎言、谄媚的奉承……。

这对统治者、尤其是最高当权者,也有一种心理的震慑和历史的威胁:即使禁书、焚书,也无济于事;即使坑人、腰斩,也家喻户晓。

“书”网恢恢,疏而不漏;直笔耿耿,传而不绝!因此,直笔所表现出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对促进秘书文化的纯洁、社会历史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今天,我们新形势下的各级各类秘书工作,虽然是奉命而作、应事而作、代机关立言,但秘书仍要继承和发扬不为名、不为利、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保持“淡泊名志、宠辱不惊”的心理常态。

前人曾说:“无欲则刚”,又说:“人到无求品自高”,确实如此。

如果一个秘书有权欲,则不免越位揽权;有利欲,则不免以权谋私;有名欲,则不免显示炫耀;秘书如有多欲,则必困于名缰利锁,或走权门,找靠山,拉关系,送财物,卑词厚颜,低三下四;或被人利用,看人眼色,仰人鼻息,没有自尊、自重和自爱,更谈不上骨气和气节。

秘书要刚正硬直,就要无贪欲、权欲、名欲、利欲。

唯“无欲”,则可刚正不阿,才能做到“穷不移志,危不改节”。

因此,一个理想的、优秀的、对时代和人民负责的秘书,应当既具有坚强的党性、纯正的品德、谦虚的态度、细致的作风,又具有思想开放、与时俱进、说实话、干实事的精神;既勤敏诚实、埋头务实、富有创造性,又长于辞章、娴于辞令,善于出谋划策;既尊重领导、服务领导,又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