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课文理解

合集下载

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秉笔直书,历来是中国古代史官(秘书)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坚持真理的精神支柱,被誉为中国史学和秘书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价值与优良传统,推进了史学文化、秘书文化的纯洁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中国人历来讲究道德(或叫德行),强调敦品立德,并强调不同行业本身特有的职业道德。

纵观中国古代的秘书工作,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历代的许多秘书(史官)大都能坚持以求实为荣、曲笔为耻的职业道德和史学人格,拟文记事秉笔直书,成为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一、秘书史上载入史册的直书典范我国历代的许多优秀史官(秘书)历来都把秉笔直书视为持大义、别善恶的神圣事业和崇高美德。

为了直书,他们不畏风险,不避斧钺,求实求真,善恶必记,忠于职守,表现了中国古代史官人格上的高风亮节。

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把“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塞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表现之一。

这两则古代史官故事,都高扬着一种誓死遵守史官的职业道德、捍卫史官直书实录传统的精神。

齐太史的故事,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大臣崔杼弑其君齐庄公,齐太史乃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

”崔杼知道后要求史官立即删改,史官坚决不改,崔杼大怒,杀了齐太史。

齐太史的两个弟弟继承兄长遗志,前仆后继,仍然秉笔直书,也遭到杀害。

接着,太史的小弟又大义凛然,直书如故。

崔杼慑于太史秘书兄弟仨的浩然正气,无可奈何,只好由他直书下去。

为了维护记史的直书实录传统,对历史和后代负责,齐国的太史们一个接一个地不畏强暴,不惜以身殉义,视死如归,成为秘书史上秉笔直书的著名范例!“董狐笔”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07年,晋灵公是个昏君,而晋国正卿(宰相)赵盾(赵简子)是个正直的大臣,经常谏劝晋灵公。

晋灵公嫌赵盾碍手碍脚,多次派刺客去暗杀赵盾。

赵盾只得逃亡,不过在尚未逃亡出境外时,赵盾的族人赵穿便起兵弑杀了晋灵公。

晋太史董狐便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并且“示之于朝”。

秉笔直书的意思和资料

秉笔直书的意思和资料

秉笔直书的意思和资料
1、秉笔直书:
拼音bǐng bǐzhíshū。

意思是连动式成语,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

2、《秉笔直书》(作者:林汉达)
讲述太史伯、仲、叔因不服崔杼改写历史的命令而被杀,太史季冒死进言,崔杼不得不妥协的故事,赞美了太史们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也说明事实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是不容许被随意更改。

扩展资料:
《秉笔直书》原文:
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后因以“太史简”为史官临难不苟,敢于秉笔直书的典实。

出自:《春秋襄公二十五年》。

意思: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

崔抒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

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

崔抒
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

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

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

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

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

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秉笔直书”

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秉笔直书”

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秉笔直书”展开全文在中国的历代史家都非常推崇“秉笔直书”,而这个成语本身,也来源于一个著名的史官。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夷皋与执掌军政大权的赵盾之间有很深的矛盾。

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赵盾多次力谏,晋灵公觉得他碍手碍脚,便派人三番五次刺杀赵盾,虽然没有成功,但赵盾也被逼无奈,只好逃出晋国。

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举足轻重,赵盾又是赵氏的魁首,他走了可怎么行呢?于是,赵盾的堂弟、正担任晋灵公侍卫头目的赵穿与晋灵公争论,要求他请回赵盾,晋灵公不答应,于是赵穿愤而弑杀了晋灵公。

此时赵盾刚逃到晋国边境,听说灵公已被赵穿带兵杀死,于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

当时董狐是晋国史官,在记录这次政变时,直书“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堂上公开宣布,以示笔伐。

赵盾回来后,得知此时,便质问董狐说:“国君明明是赵穿所杀,为什么把弑君的罪名安在我头上呢?”董狐答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说,他做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先讨伐叛臣,否则就是没有尽到职责。

你赵盾手握重权,国君被杀,却不追究乱臣,弑君之罪不应当由你承担,还有谁堪当此罪呢?赵盾想想赵穿毕竟是为了自己而弑君的,况且又是自己的弟弟,实在不忍加罪,只能把这个罪名承担下来。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掌握国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秉笔直书”的记史原则,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并非都能受到赞扬,而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

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杼的“弑君”之罪,结果弟兄二人接连被杀。

董狐之直笔,自然也是冒着风险的,因此,后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

这种精神已为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成为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

“秉笔直书”的本质就是要说真话,不能因为害怕招来杀身之祸就玷污操守,曲意逢迎权贵,使历史失去真实。

我们都知道《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史家,他也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

最新北师大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秉笔直书 第1课时优质课课件.pptx

最新北师大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秉笔直书 第1课时优质课课件.pptx

理解词 语
颠倒是非: 把是说成非,把非说成是。指故意违反事 实,混淆是非。
贪生怕死: 造句:现代社会,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的
做法是行不通的。 吝惜生命(多含贬义)。 造句:这些贪生怕死之辈最多也只是成了 奴才,没有什么 可以耀武扬威的。
辨析词 语
忠实
忠诚
相同 都有“诚实、忠心”的意思。 点: 不同 “忠实”强调老实可靠,可跟战友、 点: 同辈等词搭配;“忠诚”多用于国家、 人民、事业、朋友等。 造 句:
学习生 字
chén g呈
结构:上下 音序:C 部首:口
组词:呈现 辞呈
造句:祖国到处呈 现出一派欣欣向荣 的景象。
书写指导:“口” 稍扁,“王”下横 稍长。
学习生 字

结构:半包 围 音序:Q 部首:尸

组词:冤屈 屈才
造句:一提起遭受 冤屈的事,她就伤心 落泪。
书写指导:“尸” 下横较短,撇伸展, “出”中间一竖到 底。
主要作品:有《向传统教
育挑战》《中国拼音文字的出 路》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三国故事》 《上下五千年》 (与曹余章合著)。
助读资 料
史官: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 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 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各朝对史官
的称谓与分类有所不同,但主要可
以分记录类和编纂类两种。 伯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 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
季最小。古时常用于表字或对人的
0 2 字 词 学 习
易读错 字
hèng 蛮横 颠倒
tǎng 倘若
dǎo
学习生 字

结构:上下 音序:Q 部首:人 组词:企鹅 企图 造句:小企鹅走起 路来摇摇晃晃的。 书写指导:左窄右 宽,右部长竖要垂 直。

(3)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秉笔直书”

(3)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秉笔直书”

(3)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秉笔直书”在中国的历代史家都非常推崇“秉笔直书”,而这个成语本身,也来源于一个著名的史官。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夷皋与执掌军政大权的赵盾之间有很深的矛盾。

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赵盾多次力谏,晋灵公觉得他碍手碍脚,便派人三番五次刺杀赵盾,虽然没有成功,但赵盾也被逼无奈,只好逃出晋国。

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举足轻重,赵盾又是赵氏的魁首,他走了可怎么行呢?于是,赵盾的堂弟、正担任晋灵公侍卫头目的赵穿与晋灵公争论,要求他请回赵盾,晋灵公不答应,于是赵穿愤而弑杀了晋灵公。

此时赵盾刚逃到晋国边境,听说灵公已被赵穿带兵杀死,于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

当时董狐是晋国史官,在记录这次政变时,直书“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堂上公开宣布,以示笔伐。

赵盾回来后,得知此时,便质问董狐说:“国君明明是赵穿所杀,为什么把弑君的罪名安在我头上呢?”董狐答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说,他做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先讨伐叛臣,否则就是没有尽到职责。

你赵盾手握重权,国君被杀,却不追究乱臣,弑君之罪不应当由你承担,还有谁堪当此罪呢?赵盾想想赵穿毕竟是为了自己而弑君的,况且又是自己的弟弟,实在不忍加罪,只能把这个罪名承担下来。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掌握国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秉笔直书”的记史原则,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并非都能受到赞扬,而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

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杼的“弑君”之罪,结果弟兄二人接连被杀。

董狐之直笔,自然也是冒着风险的,因此,后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

这种精神已为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成为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

“秉笔直书”的本质就是要说真话,不能因为害怕招来杀身之祸就玷污操守,曲意逢迎权贵,使历史失去真实。

我们都知道《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史家,他也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

秉笔直书典故内容概括

秉笔直书典故内容概括

秉笔直书典故典故的来源:秉笔直书,这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在我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这个典故最早出现在《西京杂记》这本书中,该书是唐代文学家韦应物所著的一本文集,其中记载了许多奇闻异事和趣事。

典故的日后发展:在后来的历史上,这个典故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了一个用来形容人有能力直接写出文章或者作品的能力好的比喻。

典故的具体意义:秉笔直书这个成语中的秉,是指握住、拿着的含义;而直,则代表笔直、正直的意思。

所以,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人拿着笔直接将文章或者作品写下来,没有任何修改和润饰,文字流露出一种真实感,没有任何虚假成分。

典故的使用场景:这个典故的使用场景比较广泛,可以在很多不同的方面使用。

目前来看,最常用的场景就是形容人的创作能力和写作能力很强,能够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所以,无论是文学作品、文章写作,还是演讲或者是评论等都可以使用这个典故。

典故的启示与深意:秉笔直书典故所传达的是一种对于真实和直接表达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

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真实和直接的信息,希望能够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清晰的观点和想法。

同时,秉笔直书典故也提醒着我们在写作和创作的过程中,要保持真实和坦诚的态度。

不要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结构,而是应该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秉笔直书典故能够引导我们在写作和创作中追求真实和坦诚,同时也能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真实和直接的态度。

只有真实和直接的表达,才能赢得读者的真正认可和共鸣,真实和直接的交流,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沟通。

总结:秉笔直书典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秉笔直书这个成语所传递的是一种真实和直接的表达方式,提醒着人们在写作和创作中追求真实和坦诚。

同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我们保持真实和直接的态度。

北师四下《秉笔直书》相关文字资料和司马迁的故事

北师四下《秉笔直书》相关文字资料和司马迁的故事

秉笔直书中国历史上,皇帝的权力一向至高无上,但有一种官员每天跟随在皇帝身边,随时记录皇帝的言行与得失,皇帝却不能随便阅读这些记录的内容。

这种官员就是史官。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史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记录和编撰历史。

为了完成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有时史官要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但他们不屈不挠、秉笔直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据《春秋?襄公二十五年》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

崔抒借机杀死齐庄公,自己做了国相。

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

崔抒不愿意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太史杀了。

太史的弟弟接任太史,仍然写道“崔抒弑其君”,又被杀了。

太史的二弟继任,还是这样写“崔抒弑其君”,又遭杀戮。

太史的三弟继续担任太史,仍旧这样写:“崔抒弑其君”。

崔抒颤栗了,他想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

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

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

齐南史的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

与这几位正直的史官相比,西汉的司马迁毫不逊色,他不但秉承了“秉笔直书”的实录传统,而且忍辱负重,发愤著书,为后世留下一部辉煌而浩大的历史著作,不愧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出生在西汉一个史官世家。

父亲司马谈在京城长安担任太史令,他是一位学问渊博、目光远大的史官,立志要编写一部宏伟的历史巨著。

在父亲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10岁开始跟随两位博学的高师孔安国和董仲舒学习古代典籍。

20岁时,司马迁从京城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

所到之处,他考察历史遗迹,采集传说故事,凭吊古代先贤。

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他探访大禹的遗址;在沅、湘水滨,他凭吊诗人屈原;在鲁国,他拜谒孔子的庙堂……通过这次漫游,司马迁掌握了编写史书的大量第一手资料。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教案1.1 设计意图《秉笔直书》这篇文章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的重要性。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

1.3 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的历史背景,理解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二、知识点讲解2.1 秉笔直书的含义秉笔直书是指在写作中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不隐瞒事实,不歪曲真相。

2.2 秉笔直书的重要性秉笔直书是历史写作的基本要求,只有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才能使后人了解历史真相,从而正确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教训。

2.3 秉笔直书的实践方法在写作中,要遵循事实,不偏离真相,不夸大或缩小事实,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内容3.1 文章背景介绍《秉笔直书》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中国的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了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作者通过对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展示了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

3.2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由引言、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提出了秉笔直书的概念,部分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秉笔直书的重要性,结论部分总结了秉笔直书的写作原则。

3.3 文章主题解读文章的主题是秉笔直书,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作者表达了秉笔直书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秉笔直书的含义和重要性,能够运用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进行写作。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秉笔直书的实践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公正、客观的历史观。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秉笔直书的实践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需要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并掌握秉笔直书的实践方法。

5.2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秉笔直书的含义和重要性,能够运用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进行写作。

秉笔直书课文讲解

秉笔直书课文讲解

残暴、易怒 刚正不阿 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 实事求是,诚实地记录或书写真实的情况。
课堂交流
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 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请 大家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课堂总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宁死不屈,以 死维护太史的本分,可见,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 将战胜邪恶。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太史们致 敬!
畅言教育
第一单元 · 话语
秉笔直书
本课时编写:淮北市 周磊老师
导入新课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 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发 生在战国时,齐国的小故事。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林汉达,1900年-1972年,宁波慈溪 人,著名教育家,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曾 化名林涛。1956年8月当选为民进第四届中 央副主席。著有《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 《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前后汉故事新编》《不怕死的太史》等。 1972年7月26日在北京病逝。
课文赏析
几位太史临死前说了什么话?
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 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 这个脑袋。”
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 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相国:春秋时齐景公设左、右相,相成为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 以后其他诸侯国也有设置,或称"相国",或称"相邦",或称"丞相"。
释词导入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 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 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秉笔直书》课后反思

《秉笔直书》课后反思

《秉笔直书》课后反思
《秉笔直书》课后反思范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是《秉笔直书》,本课的教学要点是根据文中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太史宁死不屈,遵守本分的高尚品质,我就组织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开展课本剧。

但在课本剧的开展中却经常出现参与的学生积极性很高,但在表演时经常断节,学生的对话也不能够很好地把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很好的表现出来,其他没有参与的学生也开始讲话,影响课堂纪律,此时我只好无奈地把课本剧停下来。

这时突然想起我们平时的小队评比,把一个班级分成八个小队,让每个小队的队员们各自命名,开展小队评比。

我就把这个课本剧让每个小队自己进行安排协作,然后来评比,没有想到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中各个人物的独特理解,再结合平时队员平时的性格,进行合理的组合,把课本中的人物演得活灵活现,每个学生也都认真的倾听、观察,积极地进行准备。

从中我认识到我们平时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小队评比机制来很好的组织、管理教学,还可以在无形中强化学生对集体力量的理解,感受集体荣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1/ 1。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秉笔直书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秉笔直书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秉笔直书北师大版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确实是训练幼儿的观看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畴,让幼儿在观看事物、观看生活、观看自然的活动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义、进展语言。

在运用观看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看于观看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看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样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什么缘故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 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刻,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只是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要紧缘故确实是腹中无物。

专门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明白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差不多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明白“是如此”,确实是讲不出“什么缘故”。

全然缘故依旧无“米”下“锅”。

因此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专门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因此,词汇贫乏、内容空泛、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那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存足够的“米”。

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历史是一本充满聪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观赏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一个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

(板书:秉笔直书。

学生齐读课题。

相机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明白得字的含义:拿、握。

秉笔直书(教案+教材分析+补充材料)

秉笔直书(教案+教材分析+补充材料)

《秉笔直书》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2、通过学习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感受太史秉笔直书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1、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理解太史说的话。

三、教学流程:(一)激趣揭题,导入新课1、板书:秉笔直书2、齐读课题,解题:“秉”拿着、握着;“书”书写。

3、质疑: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节读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析词。

2、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交流: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1、课文哪一段交代了史实?2、默读课文,思考:崔杼为什么要杀掉太史?太史在临死前都说了什么?细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太史说的话。

3、汇报交流,以读促思:(1)“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分析讨论:这是什么句?改为陈述句怎么说?指导朗读:读出断然拒绝的坚定口气。

(2)“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讨论: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太史宁死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

(3)“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

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讨论:太史仲用怎样的神情说的?(面不改色、冷笑)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轻蔑、坚定)(4)“我当然爱惜生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

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要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畅谈体会,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是哪句话触动了崔杼,让他作罢?质疑:下文哪句话证实了“还有要写的人”?指导朗读(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串讲板书,引导归纳。

3、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4、还有什么疑问吗?(五)布置作业:1、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不怕死的太史》的故事。

《秉笔直书课件》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31440.ppt

《秉笔直书课件》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31440.ppt
太史叔还是不畏惧,不屈服,也被崔杼杀害了。
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 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 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 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
按照事实写历史,是 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 相,颠倒是非呢?
太史仲回答:“我只怕不忠实,可 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 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 “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 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 有的人都杀了吗?”
按照事实写历史,是 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 相,颠倒是非呢?
崔杼问:“你不爱惜性命吗?”
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 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 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 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 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 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
崔杼大怒,对太史伯 说:“你长着几个脑 袋,敢这么写?”
崔杼气哼哼地问: “你难道没看见你哥 哥的下场吗?你不怕 我把你也杀了吗?”
崔杼问:“你不爱惜 性命吗?”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 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 要这个脑袋。”
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 “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 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 有的人都杀了吗?”
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 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 如情愿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 情愿 不要这个脑袋。”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 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 不要这个脑袋。” ( )
情愿
太史伯( )说:“我只有一 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 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教案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教案

20XX年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教案北师大四年级语文课文《秉笔直书》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老师要如何进行这一课的教案设计呢?小编在此整理了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教案,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教案1教材简析:《秉笔直书》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

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害了国君光,他让史官们更改历史,史官们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了三位史官,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据实记录。

本文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史实-----相国崔杼杀了齐庄公。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写崔杼妄图篡改历史,史官坚决不从。

崔杼连杀三位史官仍未得逞,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按史实记录。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品格。

1/ 102、抓住几位史官说的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

3、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格。

教学难点:练笔: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学趣1、问题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秉笔直书》这篇课文,请大家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2、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追问:史官都有谁?他们的职责是什么?过渡:他们是如何面对手握大权的崔杼?让我们来细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悟新知1、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的特点。

(1)出示自学提示:面对蛮横的崔杼,史官们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什么?在重点句子旁边做批注。

(2)合作学习解疑难2/ 10任务一,默读课文,自己完成。

任务二,小组合作交流。

任务三,聚焦展示,其他同学补充(3)展示汇报过渡:崔杼要求史官们怎么做?史官们是怎样做的?太史伯: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师:是呀,在权势大于法并压倒真理的中国古代,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一支笔,竟敢和自己作对,非常生气,他又是怎么说的?生:(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再读师:太史伯怎么回答的?生:(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秉笔直书阅读答案

秉笔直书阅读答案
思。()4 分
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
①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遽拜谢,谓请删改之。时盛年老还家,性
②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度,虽子孙班白,而庭训愈峻。
方严,有轨度,虽子孙班白②,而庭训愈峻。至此,诸子乃共号泣稽颡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20.褚遂良不让天子观史,把太宗的一举一动都记载下来,孙盛把 桓温打仗失利的事情写进史书,不愿违心篡改史实,两个人都是秉笔直 书的正直史官。(结合文意各 1 分,性格分开写或合在一起写都可以,2 分)。

第2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秉笔直书阅读答案
A.戒人主不为非法 士卒多为用者 B.朕能守而勿失 国险而民附
C.鉴前代之成败,以为元龟 以伤先帝之明
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魏氏春秋》、《晋阳秋》,
D.寄于慕容俊 因使唐雎使于秦
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既而桓
17.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载,您的`一举一动肯定要记下来。(2 分)
A.未闻(听说)天子自观史也。 B.鉴(借鉴)前代之成败
②当时孙盛告老还乡,性格方正严明,有法度,虽然子孙们头发
C.盛笃(笃定)学不倦 D.既而(不久以后)桓温见之
花白,可是训斥他们更加严峻。(2 分)
18.以下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 分
20. 结合文意,说说褚遂良和孙盛在性格上有何相像之处?()4 分
③,请为百口切计。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盛写两定本,寄于慕容俊。

备课教案 《秉笔直书》王海鹰

备课教案 《秉笔直书》王海鹰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4、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
四年级第一单元《秉笔直书》课集体备课教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备课日期:年月日使用日期:年月日
课题:《秉笔直书》
主备人:王海鹰
参与老师:李春燕曹金华陈兴旭
使用老师:
主备人方案
修改意见
教学
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鲁人版-语文-高一-拓展阅读 秉笔直书 左丘明

鲁人版-语文-高一-拓展阅读 秉笔直书 左丘明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秉笔直书——左丘明
史的本质在于求真求实。

你,左丘明,秉笔直书,首倡史学直笔的优良传统,所以《文心雕龙》才有“辞宗丘明,直归南董”的名句,才有司马迁编撰《史记》较多直接采用《左传》中的史料的佳话。

你认为忠于历史是史家的天职,正是这种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铸就了你左丘明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你博得了广泛赞扬和“君子”美誉。

你与孔丘同为春秋人,而孔丘曾以你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也就是说,甜言蜜语、谗言媚色、卑躬屈膝,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隐匿怨恨而佯装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觉得可耻。

孔子评价你的这些话,就是你左丘明诚实耿直、品德优良的见证,是你秉笔直书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的见证。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胜质才称得上史笔,文质彬彬才算得上君子,说的就是你,左丘明!
打印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 “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 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 的人都杀了吗?”
• 当然爱惜性命。但要 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 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 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 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 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 1.你知道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吗? • 2.太史们分别是怎样拒绝崔杼的 不合理要求的?
太史的职责
• 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职责)。
• 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 “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 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 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 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