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河中石兽
24.河中石兽
读一读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 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 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 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中。
一起 经历 年 募集
寻找
zhào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终于,到底
船桨,这里
yè
指划(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拖着
踪迹
译一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
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作者作品
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字晓岚, 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清直隶 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 又因其北京虎坊桥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 故又称孤石老人。纪晓岚二十四岁时,考 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 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 通今。
文体知识
课文结构
河中石兽
实践出真知
寺僧 ——求之下流,寻而无迹 讲学家——当求之于地中,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当求之于上流 果得其兽
人物特点
寺僧——凭经验,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脱离实际,空谈物理,代表的是“据理臆断”一 类的人。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分析问题,代表的是拥有实事 求是的态度,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一类人。
24课河中石兽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 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 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 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 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 书”。
题目解说
• “河中”是地点,“石兽”指对象。 • 河中石兽 - 倒塌在河中的石兽(交代文 章的主要内容。)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山门圮于
服: 为 信服
认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凡河中 失石,当求之于上 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渐激渐 深,至石之半,石 必倒掷坎穴中。
失石:落入水中的石
头 盖: 发语词,表原因
啮: 咬,侵蚀、冲刷
坎穴: 坑洞 倒掷: 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 遂: 于是,就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固: 本来,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 颠乎?”如其言, 如: 按照 果得于数里外。 。
纪昀
字词注音 河干( ɡān ) 门圮( pǐ ) 曳 ( yè ) 啮沙( niè )
o) 船棹( zhà
湮没( yān )
坎穴( kǎn )
溯流( sù )
i 木杮( fè
铁钯( pá
) 臆断( yì ) ) 欤( yú )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 《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 《阅微草堂笔记》等。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 句话的?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 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 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 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 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实事 求是,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 式,点明主题。(实践出真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第24课《河中石兽》——清代纪昀【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转转一作:再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原文注释】①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
】河干(gān)【干:岸边。
】,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ǐ)【圮: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沉焉【于之,在河里】。
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
】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是: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湮:埋没。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
】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盖:原来是。
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六单元《河中石兽》24 河中石兽预习须知一、文学常识课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一本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的书,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下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共同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与原理,且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主观臆断的道理。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且。
2.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3.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4.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对,正确。
5.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语气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6.求之下流,固颠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7.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
(三)一词多义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众服为确论(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形成)2.僧募金重修(重新)乃石性坚重(分量较大,与“轻”相对)(四)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作名词,河水)(五)特殊句式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示被动)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寻找。
如:按照。
译文:一个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又嘲笑说:“凡是 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 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 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 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 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 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处寻 找石兽,不是更精神失常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 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寻找沉落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发 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 推想,说明了仅有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 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 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 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 子安能为之足 D. 一人饮之有余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素材 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课文《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 ⑵众服为确论( 认为,以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变成,成为)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B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 兽的踪迹。) 信服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 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 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古今异义 耳朵 耳 古义: 今义: 罢了 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 今义: 一门学科 阅 古义: 今义: 看,阅读 经历
(一)、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 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交流指导: (一)、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二)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其各自的根据 是什么? (三) 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 什么启发意义? (四)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 道理的原句。 道理: 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 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 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 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 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 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译 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 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 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 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 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 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 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 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 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 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石兽的侵蚀过程、保护石兽的措施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模拟石兽受河水侵蚀的过程,观察其变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兽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尽相同。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文句式和词汇的掌握相对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
其次,关于石兽象征意义的抽象思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小组讨论中,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在联系石兽与历史文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类似的教学活动中,应适当增加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联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情节、生字词、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石兽象征意义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尊重自然与历史。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课件PPT24河中石兽-PPT课件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课件PPT
参考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
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 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 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 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 )的踪迹。
课件PPT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故事中出现的几个主要人物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 何?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 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 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24 河中石兽
课件PPT
情境导入
课件PPT
有一则故事记载:一座靠近河的寺庙门倒塌之后, 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人们决 定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 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 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 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 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 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文题解说
课件PPT
“河中”是地点,“石兽”指对象。“河中石 兽”指倒塌在河中的石兽。文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 对象。
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
使用说明
为了更好地方便您的理解和使用,发挥本文档的价值,请在使用本文档之前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本资料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贴近实战,注重品质。适合各个成绩层次的学生查漏补缺,学习效果翻倍。本文档为 PPT格式,您可以放心修改使用。祝孩子学有所成,金榜题名。 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使用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阅读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大言赵有方士好大言,艾子戏问之曰:“先生寿几何?”方士曰:“余亦忘之矣。
忆童稚时与群儿看伏羲①画八卦,见其蛇身人首,归得惊痫,赖伏羲以.草头药治,余得不死。
女娲之世,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余时居中央平稳之处,两不能害。
②,因举一指伤其额,流血被.面而遁。
舜为父母所虐,号泣于天,经余门,劳而觞③之,力辞不饮而去。
姜家小儿钓得小鱼,时时相遗.,余以饲山中黄鹤。
”艾子唯唯而退。
俄而..赵王堕马伤胁,医云:“需千年血方可治之。
”下令求千年血,不可得。
艾子言于王曰:“此有方士,不啻数千岁,杀取其血,其效当愈速矣。
”王大喜,密使人执方士,将杀之。
方士拜且泣曰:“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意言词过度,实不曾活千岁。
艾先生最善说谎,王其勿听。
”赵王乃叱.而赦之。
(取材于明代陆灼《艾子后语》)【注释】①伏羲: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蛇身人首。
《河中石兽》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23、【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通假字,“颠”通“癫”,疯狂。
②棹.数小舟: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④渐沉渐深耳.:古今异义,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⑤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今异义,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⑥二石兽并.沉焉:古今异义,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⑦阅.十余岁:古今异义,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
⑧是.非木柿:古今异义,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⑨盖.石性坚重:古今异义,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⑩但.知其一:古今异义,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⑪求.石兽于水中:古今异义,古义:寻找。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24 河中石兽
•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 学习有什么启示?
•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 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 ,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 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 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才 能出真知。
石……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
的方法是对的?
➢ 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 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
流水; ➢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
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文中主要说了几位 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 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 及结果。
人物
僧 僧 讲学家 老河兵
地点
原地水中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求之于上流
结果
不可得 无迹 失败
得于数里外
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人物
理由
寺僧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设馆教书。 听到 这件事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这不是木片。
为暴涨携之去?
被 大水
由于
埋没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颠倒,错乱。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众服为确论。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素材 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课文《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24《河中石兽》课件
河 中 石 兽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 《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 《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 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 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 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总名为“四库全书”。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①圮:倒塌。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 ②并:一起 。 ③阅:经过,经历。 迹。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 ④竟:终了,最终。 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 ⑤以为:认为。 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过十多年,和尚 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 ⑥棹:划船。 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 ⑦曳:拖着。 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 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 兽的踪迹。
1.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 兽的方法是怎样的?结果怎样?请填写下列表格。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人物 寺僧 讲学家
寻找的位 置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理由 以为顺流下矣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结果 寻十余里, 无迹 众服为确 论(实则 找不到)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 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当求之于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果得于数 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里外 上流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
石兽埋没于沙子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 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 ①河兵 :巡河、守 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河的士兵。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 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②失石:丢失的石头,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兽。 译文: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 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 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原来是 因为石兽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 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 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 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 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 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24 河中石兽
他襟怀夷旷,机智诙谐,常常出语惊人,妙趣横 生,盛名当世,很得乾隆的赏识。1772年纪晓岚 受命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此项工作先后历 时十九年,终于总纂完成了巨著《四库全书》。 在总纂该书过程中,他还用了八年时间,为该书 所括的一万余部书籍,精心撰写了二百卷的《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除此之外,还有《阅微草堂 笔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
②试试看,你能找到多少个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
阅十余岁(古:经过,经历。今:阅读) 盖石性坚重(古:句首发语词。今:器物上部有遮 蔽作用的东西。) 但知其一(古:只。今:表转折,但是、却。) 是非木杮(古:代词,这。今:判断动词,是。) 求之下流,固颠(古:本来。今:坚固。)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事物的道理、规律。今:物 理学,一种学科。) 渐深渐沉耳(古:语气词,罢了。今:听觉器官。)
不停止
逆流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 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 (yú)? 主观判断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 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 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 唐吗?”(人们)按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 (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 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 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主题
本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 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
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
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课后作业
发挥想象,把《河中石兽》改编为现代文。
第24课《河中石兽》
实用文档
文体知 识
笔记小说 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
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 “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 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 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 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 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 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 “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像这样sù
一再翻转 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逆流而上
本来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他的,指老河兵的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yú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武断 吗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古今异义
古
今
干
岸
不潮湿
阅
经历
看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
已
停止
已经
实用文档
闻之笑曰
一词多义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
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之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实用文档
24.《河中石兽》课件
总结三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求石水中
无果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 数里外
第一种 没考虑了水流。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癫狂的;在原地河
底寻找,不更加癫狂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 (人们)按照他的说法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 找
到了石兽。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课文
注意红色字的意思
gān pĭ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靠近 岸边 坍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一起 在 经历 年 募集
寻找
此
zhào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终了
摇(船)
yè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牵引
踪迹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 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怎么 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凭主观猜测来断定 呢?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
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 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 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 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 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馆教书。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这不是木片。
为暴涨携之去?
埋没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颠倒,错乱。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众服为确论。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设馆教书,听说了 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 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 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 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很 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 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 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 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 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才 能出真知。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第一种:僧
第二种:僧
原地水中
顺流而下 皆 不 得 实 践 出 真 知
第三种:讲学家 第四种:老河兵
原地沙下 上游 得
随堂练习
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
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划线字(意思
今:请求、要求、追求)
三、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名词作动词,划(船)。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作名词,洪水。
四、特殊句式 1.被动句 2.倒装句 3.省略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当求之于上流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细读感悟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
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
巡河、护河的士兵。
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坑洞
掷坎穴中。
译文: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 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 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 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撞击石头返 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 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 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24
河中石兽
R·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
能力。
3.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理解
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新课导入
刻舟求剑
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
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
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
老河兵
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写法探究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
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
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写出了讲学家对自己
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找
到石兽的结果,巧妙地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
更颠乎”。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吻合,其阐 述的道理能“究其物理”,所以使人信服。 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情,但其
理 由
寺 僧
下 游
讲学家
上 游
下 游
老河兵
上 游
下 游
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讲学家忽略了流水这个因素
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 的方法是对的?
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
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
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 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保持不变)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
1.尔辈不能究物理
追根究底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亦复如是
3.一老河兵闻之……
闻风丧胆
本资源由“我是好教师”微信公众号免费提供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好教师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
伊宁、滇黔等地。
字词积累
pǐ
zhào
yè
pá
圮
fèi
棹
yān
曳
niè
钯
sù
杮
湮
啮
溯
整体感知
朗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 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 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 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
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
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
地名,今属河北。 佛寺的外门。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河岸 倒塌
二石兽并沉焉。
经过,经历。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
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
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重点积累
一、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介词,被 动词,成为 动词认为 重新
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坚重
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二、古今异义
1.渐沉渐深耳 (古:罢了 今: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加之实践检验
了其正确性,体现了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分别写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
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自信,写出了讲 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更多 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 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课堂小结
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
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走近作者
【纪昀】(1724—1805年),字 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 号观弈道人。清代政治家、文学 家,乾隆年间官员。曾任《四库 全书》总纂修官。 【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 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 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
文中主要说了几位 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 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
及结果。
人 物
僧 僧
地 点
原地水中 顺流而下
结 果
不可得 无迹
讲学家
老河兵
原地沙下
求之于上流
失败
得于数里外
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人 物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以为顺流下矣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寻找 终了,最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划着几只小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拖着铁钯。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 的外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 便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 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 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 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于是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
不停止。
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
逆流
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据理臆断欤?
译文: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止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 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 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 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 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 外寻到了石兽。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事物的道理 今:一种科学,物理学)
3.二石兽并沉焉
(古:一起
4.阅十余岁
今:并列)
(古:经过,经历
5.是非木杮
今:阅读)
(古:代词,这
今:判断词,是)
6.盖石性坚重
(古:发语词,因为
7.但知其一 (古:只 8.求二石兽于水中
今: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今:表转折,但是,却)
(古: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