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学习课件
合集下载
《马原》精品课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三)社会的意识结构
2.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
3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 动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 阻碍作用,延缓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二、社会形态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社会形态基本的划分法
经济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为:原始社 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 阶段)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一、社会的基本结构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结 构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1.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 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按血缘关系 组成的氏族 或部落 私有制 阶级
国家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2.生产关系系统
(3)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
第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社会 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2.生产关系系统
(3)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 第二 产关系的性质直至决定社会 形态的性质。
2.生产关系系统
(3)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第二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根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3、认识的无限上升性。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 的运动过程。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 群众路线的理念依据,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认识方 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的哲学基础。
真理原则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活动价值原则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形成于实践活动都是实践活动的目标相互相互贯通一定实践一定实践条件下的相对统一统一表现相互引导实践标准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统一三价值观念与价值评价三价值观念与价值评价价值值观念含义构构成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和在具体的环境中形成的有关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进行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内在依据价值标准是核心主体历史方位感价值本位意识特征社会秩序意识社会规范意识价值实践意识社会历史性群体性评判定向性规范性价值值评价含义特点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作评判表态度揭示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价值关系主体通过体验把握客体能否满足需要以特定价值词进行评判满足主体需要满足主体需要
最新2019-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A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表现: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练习:单选
1、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 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 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对象…… …… …… …… …… …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 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 程序和方法…… ……… ……
主体与客体的三层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 的实践关系
主
反映与被反映
客
体
的认识关系
体
需要与被满足 的价值关系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的目 的和实践的方案…
A.是客观世界的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ACD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第一次飞跃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上“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练习:多选
1、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 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表现: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练习:单选
1、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 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 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对象…… …… …… …… …… …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 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 程序和方法…… ……… ……
主体与客体的三层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 的实践关系
主
反映与被反映
客
体
的认识关系
体
需要与被满足 的价值关系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的目 的和实践的方案…
A.是客观世界的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ACD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第一次飞跃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上“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练习:多选
1、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 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版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ppt课件
*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 观规律。
任性不是自由,无知不能获得自由。 自由是有条件的。
认识条件 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A
B
实践条件
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运用于指导实践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 史性的过程。
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 实践,由主客观条件制约的自由也必然 是历史的、具体的,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超越实践能力与实践发展水平的自由是 不可能实现的。
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 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 永恒动力。
人类在不断追求自由中完善自己,也在不断解决必然与 自由的矛盾过程中实现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为 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毛泽东指出:“‘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 联系,即规律性,‘求’就 是我们去研究。”
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事实”,就是了解 实际、掌握实情,是进行一切科学决策的唯一可靠 的前提和基础。
坚
持
实
事
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求
是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 世界的观点有重要意义:
1
2
3
有助于我们 提高认识世界的 能力,在工作中 努力做到主观符 合客观,更好地 处理主观世界和 客观世界的关系。
任性不是自由,无知不能获得自由。 自由是有条件的。
认识条件 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A
B
实践条件
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运用于指导实践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 史性的过程。
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 实践,由主客观条件制约的自由也必然 是历史的、具体的,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超越实践能力与实践发展水平的自由是 不可能实现的。
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 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 永恒动力。
人类在不断追求自由中完善自己,也在不断解决必然与 自由的矛盾过程中实现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为 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毛泽东指出:“‘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 联系,即规律性,‘求’就 是我们去研究。”
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事实”,就是了解 实际、掌握实情,是进行一切科学决策的唯一可靠 的前提和基础。
坚
持
实
事
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求
是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 世界的观点有重要意义:
1
2
3
有助于我们 提高认识世界的 能力,在工作中 努力做到主观符 合客观,更好地 处理主观世界和 客观世界的关系。
马原课堂展示——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 PPT
造。 • 认识自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改
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2.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历史上各名家的自由观 庄子:清静无为,逍遥无恃,追求精神自由,但 陷入宿命论并略显消极。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2.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 康德:不受任何外物决定,服从自身的善良意志。
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 观。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 互促进、缺一不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
(2)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关键 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牢固树立为党 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 斗的信念。
“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现 代化事业将更加发展,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 加完善。在这一伟大的创造 性事业中,人文社会科学与 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具有同等重 要的地位,同样是科教兴国 战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 分。”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
(2)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 • 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世界,改造社会。 • 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2.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
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 由的过程。 •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 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从必然 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尽的。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2.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1)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 自由——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
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2.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历史上各名家的自由观 庄子:清静无为,逍遥无恃,追求精神自由,但 陷入宿命论并略显消极。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2.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 康德:不受任何外物决定,服从自身的善良意志。
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 观。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 互促进、缺一不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
(2)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关键 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牢固树立为党 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 斗的信念。
“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现 代化事业将更加发展,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 加完善。在这一伟大的创造 性事业中,人文社会科学与 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具有同等重 要的地位,同样是科教兴国 战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 分。”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
(2)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 • 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世界,改造社会。 • 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2.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
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 由的过程。 •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 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从必然 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尽的。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2.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1)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 自由——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再认识 再实践
实践
认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 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 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 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 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52
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 不是一次完成的
78
二 、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 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79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实践的特点
80
主观 认识
实践
客观 效果
相符
真理
不符
谬误
81
82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3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的 本质?这是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 也是一切认识论理论都要探讨和 回答的问题
1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反映论
唯心主义 先验论
15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34
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汽车
35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回答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36
推理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 的思维形式
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考试, 王强是一名学生, 所以王强一定要参加考试。
实践
认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 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 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 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 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52
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 不是一次完成的
78
二 、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 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79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实践的特点
80
主观 认识
实践
客观 效果
相符
真理
不符
谬误
81
82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3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的 本质?这是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 也是一切认识论理论都要探讨和 回答的问题
1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反映论
唯心主义 先验论
15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34
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汽车
35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回答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36
推理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 的思维形式
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考试, 王强是一名学生, 所以王强一定要参加考试。
马原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 接 经 验 与 间 接 经 验
陆 游
源 和 流 的 关 系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 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列 宁
十 月 革 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
开国大典
毛 泽 东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㈡由认识到实践 1.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实践发挥能 动反作用。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 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
非理性因素
——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 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包括影响主体 认识的心理状态和不同于理性认识的非理性 反映能力。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影响主体认识心理状态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 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 和控制作用。 不同于理性认识的非理性认知能力和心理形式 是逻辑思维形式的重要补充。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积极作 用,也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 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 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 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理论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 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 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 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1. 2.
Hale Waihona Puke 3.4. 5. 6. 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 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 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 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但整个说来,感性认识仍然是“生动的直观”,是 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 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 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 物的本质的认识。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 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 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 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 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 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 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 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 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反对主观主义有两个方面,即 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经验主义。教 条主义,就是只知道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词句,不从具体情况出发来运用,它 使我国的革命遭受过失败和挫折。经验主 义,就是只看到一些具体实践,只看到一 国一地一时的经验,没有看到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原则。
30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㈠由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 5.跃非理性认识的作用
• 从形平式上上。看,认识运动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 环。
• 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 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 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38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3.认识运动的前进上升性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39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遵循认识运动规律
外 感性认识的形式貌:的能动反映。
• 感觉——人脑通过不同感觉器官对客 观事物 个别外部性状的反映。
• 知觉——人脑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对客观 事物多方面性状的完整反映。
18
• 表象——人脑在感觉和知觉后留下的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㈠由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 1.跃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具 体性特点。 • 感性认识具有表面性局限。
人的实践不同于 动物的本能,是有意 识的自觉能动活动, 有先期理论认识的指 导。
10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3.认识的本质
⑴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不同派 别
不可知论
可知论
先验论 反映论
被动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11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3.认识的本质
⑴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不同派 别
能动反映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 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
30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㈠由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 5.跃非理性认识的作用
• 从形平式上上。看,认识运动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 环。
• 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 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 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38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3.认识运动的前进上升性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39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遵循认识运动规律
外 感性认识的形式貌:的能动反映。
• 感觉——人脑通过不同感觉器官对客 观事物 个别外部性状的反映。
• 知觉——人脑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对客观 事物多方面性状的完整反映。
18
• 表象——人脑在感觉和知觉后留下的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㈠由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 1.跃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具 体性特点。 • 感性认识具有表面性局限。
人的实践不同于 动物的本能,是有意 识的自觉能动活动, 有先期理论认识的指 导。
10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3.认识的本质
⑴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不同派 别
不可知论
可知论
先验论 反映论
被动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11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3.认识的本质
⑴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不同派 别
能动反映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 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
02马原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44).ppt
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
的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结Hale Waihona Puke 记事算盘电脑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名人名言
“社会一旦有技术 上的需要,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 大学更能把科学 推向前进。”
——恩格斯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名人名言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 更远些,那是因为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 接经验是否也是通 过实践得到的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也是直接经验,间接经
间接经验 验也是宝贵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 实 践 关 系 : 改 造 与 被 改 造 的 关 系 ( 这是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这 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 关系
4.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 得到的美感。
认识系统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古希腊最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 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 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 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 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 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 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8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 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 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9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20
2、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二者虽都坚持反映论,但有着性质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 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部对象。其缺 陷是: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 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看不到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不了解认识的辨证性质。
26
2、从认识到实践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会变成巨大 的物质力量。 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27
2、从认识到实践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 相结合;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 环节;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2
3、关于认识的本质
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研究认识活动和过程的构 成要素 基本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实践和意识。 认识的本质: 是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于认识客体的选择 性反映和创造性重构的意识活动和过程。 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 的反映论,是辨证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具有创造 性的反映论。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 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章提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理论,既然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 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当然也就表 现为一种认识论。诚然,哲学作为一种关于 世界观的理论学说和精神活动,哲学史上的 任何哲学都可以合理地理解为认识论。但马 克思主义哲学却是人类所建构的迄今为止最 为科学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的最根本的特 征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主客体统一 的进程中,实现了本体论、认识论(狭义认 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
教学目标: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了解认识的本质 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 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 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 观点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动力、标准、目的 4.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6.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7.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第二节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 主体与客体 感性与理性 反映
人的认识从哪里来?
王阳明观竹 民明代中期,在我国江南一个大官僚地主的庭院里, 有个小亭子,亭子旁边长着一片茂密的竹子。这时,年 轻的王阳明伙同一个姓杨的朋友坐在亭前,面对着竹子, 全神贯注;目不旁视,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道理。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姓杨的朋友累 病了,被人抬下去了。王阳明依然面对竹子,静坐体会。 第三天、第四天过去了,没有体会出关于竹子的道理来; 第五天、第六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效果。到了第七 天,王阳明也病倒了,同样被人抬了下去。面对竹子, 静坐七天,关于竹子的道理,是一无所获。(摘自《说 故事,讲哲学》,韩承潢,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第206页)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 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 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 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 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 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 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 导。
知识就是回忆
柏 拉 图
孟 子
不学而能谓之良能
不学而知谓之良知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 认识的不同回答
பைடு நூலகம்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 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 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 义路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 主义路线。
教学思路: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从在实践基础上界定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开始,进而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 决定作用,然后揭示是否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是区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机械直观认识论的关键。最后 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最终还要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层层深入揭示实践是认识论之首要的基 本观点。 第二节:主要阐明真理与价值。力求首先把握它的 客观性及唯物主义特征,同时又把握其辩证法,突 出在真理和价值问题上的辩证法。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着重揭示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必须坚持的原则。
唯物主义认识论: 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 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 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是 先天就有的。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 世界的反映,而是对这种先天固有的 精神性的东西进行认知或者回忆。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 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识来自物质世界之外 的某种客观精神。
马克思: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量 个实践 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 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 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 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 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马克思和恩格斯:
“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 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 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 成为可能”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 主体
中介 系统
认识 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从根本上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的 实践关系 主体
反映与被反映的 认识关系
需要与被满足的 价值关系
客体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 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 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 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 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 类的实践活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 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 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 象。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章提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理论,既然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 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当然也就表 现为一种认识论。诚然,哲学作为一种关于 世界观的理论学说和精神活动,哲学史上的 任何哲学都可以合理地理解为认识论。但马 克思主义哲学却是人类所建构的迄今为止最 为科学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的最根本的特 征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主客体统一 的进程中,实现了本体论、认识论(狭义认 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
教学目标: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了解认识的本质 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 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 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 观点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动力、标准、目的 4.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6.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7.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第二节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 主体与客体 感性与理性 反映
人的认识从哪里来?
王阳明观竹 民明代中期,在我国江南一个大官僚地主的庭院里, 有个小亭子,亭子旁边长着一片茂密的竹子。这时,年 轻的王阳明伙同一个姓杨的朋友坐在亭前,面对着竹子, 全神贯注;目不旁视,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道理。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姓杨的朋友累 病了,被人抬下去了。王阳明依然面对竹子,静坐体会。 第三天、第四天过去了,没有体会出关于竹子的道理来; 第五天、第六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效果。到了第七 天,王阳明也病倒了,同样被人抬了下去。面对竹子, 静坐七天,关于竹子的道理,是一无所获。(摘自《说 故事,讲哲学》,韩承潢,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第206页)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 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 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 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 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 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 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 导。
知识就是回忆
柏 拉 图
孟 子
不学而能谓之良能
不学而知谓之良知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 认识的不同回答
பைடு நூலகம்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 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 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 义路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 主义路线。
教学思路: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从在实践基础上界定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开始,进而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 决定作用,然后揭示是否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是区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机械直观认识论的关键。最后 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最终还要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层层深入揭示实践是认识论之首要的基 本观点。 第二节:主要阐明真理与价值。力求首先把握它的 客观性及唯物主义特征,同时又把握其辩证法,突 出在真理和价值问题上的辩证法。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着重揭示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必须坚持的原则。
唯物主义认识论: 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 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 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是 先天就有的。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 世界的反映,而是对这种先天固有的 精神性的东西进行认知或者回忆。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 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识来自物质世界之外 的某种客观精神。
马克思: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量 个实践 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 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 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 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 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马克思和恩格斯:
“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 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 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 成为可能”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 主体
中介 系统
认识 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从根本上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的 实践关系 主体
反映与被反映的 认识关系
需要与被满足的 价值关系
客体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 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 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 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 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 类的实践活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 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 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