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4.2.1《雷雨(节选)》共3课时第3课时名师精编教案(苏教版必修4)5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师竞赛作品《雷雨》教学设计方案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教师竞赛作品《雷雨》教学设计方案 苏教版必修4
呈现曹禺自己的观点。“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五、小结下课。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要想写得好,就要能写出人物复杂变化的个性,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有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愚蠢;有时坚强有力,有时十分脆弱。”这时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那么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呢?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一个魔鬼,我们可以用天使的翅膀去驱赶魔鬼的阴影。
周: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思考:周朴园说“无锡是个好地方”,鲁侍萍也说是“好地方”,这两个人所说的“好地方”完全一样吗?
明确:周朴园说无锡是个好地方,是因为对他而言,无锡山美、水美、人美、情美;而对鲁侍萍而言,无锡既是幸福之地,又是伤心之所。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这些丰富的意义,在戏剧中叫做“潜台词”。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曹禺《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的文章,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剧本。文章节选部分主要是表现周朴园与鲁侍萍在周公馆见面的场景,根据剧本的特点以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曹禺及他的作品,理解剧本中潜台词的意义;
思考:在这段文字中,你觉得哪些句子有潜台词?请把你的理解写在学案上。
《雷雨》剧中的潜台词真的很丰富,我们今天说的只是冰山一角。建议同学们阅读全本,仔细揣摩戏剧的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精妙的语言。
三、问题探究:在刚才的潜台词分析中,我们发现周朴园的形象是不断变化的,面对同一个鲁侍萍,他的态度截然不同。同学们找一找,周朴园是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的?又是如何对待眼前的鲁侍萍的?同桌商量一下,可以用那些词语来概括?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5雷雨(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5雷雨(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4
3.雷雨现象的科学解释题型
-请简要解释雷雨现象的基本科学知识,如闪电的形成、雷声的产生等。
-请谈谈雷雨现象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请结合《雷雨(节选)》,谈谈雷雨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及其意义。
4.文学与文化背景题型
-请简要介绍《雷雨(节选)》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请分析作者通过《雷雨(节选)》传达了哪些意图和思想。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5雷雨(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4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必修4《雷雨(节选)》。该课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对雷雨现象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和神秘。本文节选自更大篇幅的作品,适合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探讨和分析。
2.《雷雨(节选)》中雷雨现象的描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雷雨的壮观和神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3.《雷雨(节选)》中的修辞手法及其对作品艺术魅力的影响: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雷雨现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
4.《雷雨(节选)》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作品创作于20世纪初,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敬畏之情。
其次,通过对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意图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现象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通过写作任务的实践,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然现象,并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高中语文2雷雨(第3课时)教案必修4

高中语文2雷雨(第3课时)教案必修4

雷雨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中美大学阅读榜单对比图”完成下列要求。

中美大学阅读榜单对比表(2018年4月19日搜狐教育网)(1)从榜单中,你发现中国大学生的阅读有什么特点?试作概括。

(2)你对中国大学生的阅读有什么改进的建议。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代的性灵文人对诗歌情感的表现范域进行了不断的开拓和“探底”。

他们以“世情”为诗性情感,把庸碌人生、琐碎生活、平常心情诗意化,创作出了一批新鲜活泼、具有浓浓世俗气息的诗歌作品。

他们的这种尝试,不仅推翻了前后七子建立的模拟王国,率领诗坛走出了复古的迷障;更是对以“诗言志”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正统诗学理念的挑战,在完善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表达经验、平衡诗歌文化生态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如果说先前的诗人们在努力地汲取古人的智慧成果,性灵文人们则以“无法为法”,努力摆脱古人、成法、学问等的一切束缚,为诗歌营造一个独立、轻松的创作环境。

“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袁宏道语)是性灵文人针对当时文坛上风行的复古运动而提出的。

在当时“黄苇白茅,弥望如一”的诗文创作中,性灵文人试图用一己之性灵扶救文坛“缩缩焉循而无敢失”的状况,因此,击破复古派的理论根基,就成为性灵文人的首要任务。

同时,对古人的脱离,也是他们坚持诗歌情感的自然性、个体性、真实本性的自然选择。

“脱古人之缚”首先表现在对古之贤人、圣人的颠覆上。

李贽认为,即使是被拜在庙堂的孔子,也并不能成为天下之是非的评判者。

是非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变,而不应是僵化的、不可更易的固定标准。

雷雨(节选)-苏教版必修四教案

雷雨(节选)-苏教版必修四教案

雷雨(节选)-苏教版必修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档是基于苏教版高中必修四《文学与生活》教材中的雷雨节选所编写的教案。

该节选是从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雷雨》中选取的,其中包含了两段男女主人公雷雨和孔雀之间的对话。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该节选,使学生能够了解曹禺先生的创作背景、风格和艺术特点;2.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在分析文本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了解曹禺先生和其作品《雷雨》1.首先,通过让学生观看介绍曹禺先生和其作品的视频,展示曹禺先生对于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极大贡献;2.然后,详细讲解《雷雨》所蕴含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该剧是如何批判人性和社会制度的。

2. 分析男女主人公雷雨和孔雀的对话1.将文本给学生阅读一遍,然后再分小组讨论;2.引导学生分析对话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气氛和情感变化,帮助学生体会人物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3.通过与孙犁先生《荷花淀》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文学作品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

3. 培养语言表达、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1.在学习中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分别从角色扮演、作文和口语表达三个方面展示所学的知识;2.培养学生的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于男女主人公的不同观点和推理过程,以及分析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教案的重点是在于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难点则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阅读、讨论、角色扮演、写作和口语表达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价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了解曹禺先生的作品《雷雨》和时代背景;2.学生是否能够深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从文本中感知人物内心世界、情感变化,以及理解文学的种种表现形式;3.学生是否能够用清晰明了的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表达,并表现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2专题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2专题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1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简介。

能力目标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4.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5.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艺,即学生分角色表演话剧《雷雨》。

6.研读重要“舞台说明”,认识其在剧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情。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学方法1.分角色朗读、表演法。

通过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剧情,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行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剧本的矛盾冲突。

2.分析点拨法。

对重、难点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帮助学生理解。

3.论辩法。

设论辩题,通过开展辩论会,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雷雨》电影VCD光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时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二、解题多媒体显示:1.戏剧知识介绍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

高中语文教师竞赛作品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教师竞赛作品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4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与他们以前的生活密切相关,能激起周朴园对以前的生活、对鲁侍萍的回忆。
问:鲁侍萍有没有达到目的?
生答:达到了。“(沉思)、是的,很远啦,我想想”。可见,人物的心理是很生动、很丰富的。
问:鲁和周以前生活的细节很多,为什么单单提到“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讨论后明确:火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联系上下文我们就可以知道,让周朴园知道眼前的这位老妇女就是梅侍萍的是“周有一件烧了一个窟窿的旧衬衫,后来用梅花绣起来的。”这样在我们头脑中可以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周朴园复杂人性的刻画及其倾注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细心品味《雷雨》戏剧语言的独特魅力。
带领学生由具体的语言情境进入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复杂的个性。
教学难点:
周朴园复杂人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法、评点法、讨论法
所需设备:
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布置课前准备
二、旧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作家曹禺、《雷雨》全剧的剧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剧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本节课我们来品味剧中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认识剧中人物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
同学们,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位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专程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且表达了自己的一个愿望,希望自己以后能写出象《雷雨》这样的杰作。这位著名的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先生。那么,《雷雨》为什么会受到大江先生如此称赞呢?那就是作品的语言、人物的性格。
同学们想:“一盏红亮的灯,火焰在跳动着,一位年轻的姑娘在灯下非常专注地一针一线地绣着梅花,然后旁边可能是年轻的父亲怀里抱着小孩在边上静静地看着……”这样的画面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是的,三十多年前周和鲁的生活是很甜美的、很幸福的!

高一语文必修4《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3篇

高一语文必修4《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3篇

高一语文必修4《雷雨(节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2、通过揣摩戏剧人物语言来探测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周朴园的语言品读,把握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课型课时】品读—鉴赏课。

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大学学生怀着对旧中国封建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的剧本。

一年后,当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在巴金的热忱帮助下,这部剧本终于在1934年《文学季刊》第三期上发表了,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4月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拍成电影,甚至前几年还有人把它拉长为一部二十集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

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简介剧情及课文1、声、字、画(剪截于话剧表演中场景)多媒体课件活动展示,渲染课堂气氛。

(下底四行滚动字幕)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悲情故事。

三十年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替周家少爷周朴园生下第二个孩子(这就是后来的鲁大海)才三天的鲁侍萍,竟被周朴园一家凶狠地逼着留下其长子(这就是后来的周萍),抱起奄奄一息的初生儿去投河……三十年后,在畸性情爱中挣扎的周萍,自知罪孽深重,为摆脱后母繁漪的苦苦纠缠,狠命地引诱了使女四凤,而四凤就是周萍同母异父的妹妹。

此刻“恨人像一把火,爱人像一把火”的繁漪妒心大发。

恰好,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并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与周朴园进行着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待一切真相大白之后,一场罪恶的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四凤羞愧难当,雷雨之夜仓惶出奔,不幸触电身亡,单纯、热情、充满着幻想的周冲(周朴园与繁漪之子)跑去救四凤,也遭不测,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侍萍痴呆了……2、点击课文:我们的课文就是从来接四风回去的鲁侍萍与周朴园的不期而遇开始的。

高中语文 雷雨教案4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雷雨教案4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雷雨1.体味本文的潜台词。

潜台词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样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未尽。

潜台词丰富内涵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延衍性深广性。

它常常借助舞台提示并通过演员心神化一的表演而让人体味、咀嚼。

鲁侍萍找女儿来到周家,似曾相识的厅堂布置使她仿佛踏进旧梦,而柜上那张"死去的太太的照片"使她明白命运确实让她又跨进了三十年前同一个周家的门槛。

这时周朴园走出来问她“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鲁侍萍不由自主地“看着他”回答,这“看着他”三字提示,平静的笔底隐含着内心复杂的情感:三十年未见,容颜上还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吗?他还供着我的照片,保留着我当年生活的旧物,他真的还未忘旧情吗?而我现在就站在他的面前,他真的就认不出来了吗?鲁侍萍虽然知道面前就是三十年同她生了两个孩子的周朴园,但她很自持,她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举动,她只是似乎身不由已地想在这间房子里呆一会儿,于是几次将要下场又鬼使神差地被话头牵住。

当她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时,周朴园却喊住她:“你站一站。

”周朴园觉得她关窗户的动作很眼熟:真像一个人,哦,真像三十年前的侍萍!这时,他内心开始将面前的“她”与三十年前的“她”互相比照,忽然生疑,忽又释疑,心驰神荡,心迷神乱,在略带沉思的交谈中使迷雾逐步消散,真相逐渐明朗。

动作、口音、生活地点、生活时间、生活秘事,每一次交谈,内心认定的份量愈趋沉重。

终于,侍萍情不由已地挑出只有他们两个知道的以丝线梅花补衬衣窟窿的隐私,于是,周朴园“徐徐立起”,“低声”地说出“哦,侍萍!是你?”以上这一段时间中的台词,未曾说出口的心理内容大大超过了舞台上所能耳闻的对白。

三十年前的生活经历奇迹般寄殖在短的意外重逢的交谈中。

而潜台词的心理脉流时而奔流恣肆,时而受抑阻涩,时而回旋往复,令人心弦震颤,回味无穷。

2.体味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雷雨》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相当复杂。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2专题 《〈雷雨〉节选》精品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2专题  《〈雷雨〉节选》精品教案

《〈雷雨〉节选》精品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体会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戏剧冲突,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和精巧的艺术构思。

重点难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巴金曾经说过,在他的朋友里头,最有才华的两个是沈从文和曹禺。

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形象也许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走进《雷雨》。

二、简介作家作品1、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接触到京剧、昆曲、河北梆子等。

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的优秀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

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关于写作意图。

他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序)2、介绍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二专题1.1【教学设计】《雷雨(节选)》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二专题1.1【教学设计】《雷雨(节选)》

《雷雨(节选)》《雷雨(节选)》是苏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第一板块“灵魂的对白”的一篇讲读课文,表现人性中的真与假。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的影响。

课文节选的是四幕话剧《雷雨》的第二幕。

节选部分一共有两场戏,前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后一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节选部分主要出场人物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

这四个人本来是一家,是夫妻、父子、兄弟的关系,但剧本所展示的却是30年后他们之间的阶级关系。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曹禺和他的《雷雨》;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探讨,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塑造的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学做真人。

【教学重点】分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了解雷雨故事梗概。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而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则是它反复呈现的主题。

无数的文艺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美丽。

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初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雷雨》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二、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三、作者作品介绍1.作者介绍。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2专题 《〈雷雨〉节选》教案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2专题  《〈雷雨〉节选》教案2

《〈雷雨〉节选》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词语补释:*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

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

*谛听:仔细地听。

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

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

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

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

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

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作者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

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

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简介:《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

高中语文 5 雷雨(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5 雷雨(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5 雷雨(节选)◎语林撷英曹禺名言集锦1.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2.常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常相知。

3.我有一种谬论:战士应该死在战场上,作家应该死在书桌上,演员应该死在舞台上。

……引申说,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

不然,他总会感受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

4.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

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5.人生不就是这个调子吗?既凄凉,又甜蜜。

6.这就是生活啊,让你想想忍不住想哭,想想又忍不住想笑。

7.坟上的一株小草,一颗露珠儿压得它微微摇摆着……像泪水一样沉重的露珠反射着东方白色的天光;终于它悄悄地滚落了,消失在黝黑的泥土之中。

8.我忍耐不下了,我渴望着一线阳光,我想太阳我多半不及见了,但也愿望我这一生里能看到平地一声巨雷,把这群盘踞在地上的魑魅魍魉击个糜烂,哪怕因而大陆便沉为海。

◎诗海拾贝弃妇(节选)[唐]刘驾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

路傍见花发,似妾初嫁时。

养蚕已成茧,织素犹在机。

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

【赏析】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一位弃妇被赶出门的一瞬间的心理活动。

女主人公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倾诉了她遭受遗弃的哀怨和痛苦。

开头两句是她哀戚的触发点,总摄全诗。

一个“悲”字,是贯穿全诗的感情线索,突出了事件的悲剧性。

中间四句,这位女子说明自己不当弃的理由。

其一,自己正值芳龄之时,也曾有过如花的容貌。

其二,自己又是个操持家务的人,既能“养蚕”,又能“织素”,精于手织的本领和勤劳朴素的品格,不言而喻。

其中“已成”“犹在”等词语显示出其辛勤不辍的情形。

最后两句反语正说:做妻子的,不管怎样勤于持家都没有用处,只要整日梳妆打扮就可以了!这里不仅暗含对丈夫贪于美色的批判,而且表明她具有一种纯朴勤劳的品质,在各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

◎作者档案戏剧艺术的高峰——曹禺曹禺的出现,把我们的戏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值得夸耀的地位。

他所攀缘上的艺术之峰的高度,就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戏剧所攀缘上的艺术之峰的高度。

《雷雨》名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雷雨》名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一、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中抓住这两方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本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设计理念: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

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犹如亲身看到,听到,感觉到雷雨的情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与此同时,进行图文对照,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

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材分析: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

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

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学情分析: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

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

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

而且二年级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同时也积累了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会写本课生字,会认生字。

3、培养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方法与途径: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雷雨前、中、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1《雷雨(节选)》共3课时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生动性特征。

3.通过证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圆、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4.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5.研读重要“舞台说明”,认识其在剧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仆圆、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腐朽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究第二场,分析矛盾冲突,进一步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
①周朴园②鲁大海③鲁侍萍
④周萍、仆人、周冲,舞台说明(教师)
二、分析第二场
1.提问:周已知鲁大海是自己的亲骨肉,也知道他“鼓动工人反对他”,他对鲁是什么态度?反映了什么问题?
明确:明知故问,仍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无情的面孔和傲慢态度。

二人的冲突是阶级间的冲突,已没有骨肉之情,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2.提问:周朴园是怎样对待罢工工人的?
明确:①用金钱收卖阴险狡猾
②开除鲁大海狠毒无情
3.面对周朴园的种种卑劣行为,鲁大海有何表现?
明确:①立场坚定,坚信罢工是团结的,有组织的,斗争一定会胜利。

②揭穿周的骗局,指出周离间工人队伍的“卑鄙无赖”。

③揭露血腥镇压工人的罪行,血腥的发家史,怒骂周家是一群强盗。

4.分析侍萍的两句话中的潜台词。

①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找我的儿子?
②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问:这两句话反映了侍萍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这两话包含了复杂的感情。

她想看一看分别30多年的大儿子,但他却打了自己的亲弟弟,使侍萍十分愤慨,感到阶级的对立的尖锐,所以叫了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凭”加以掩饰。

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便看到眼前的儿子成了强盗资本家的帮凶,又马上转口,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的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奈的心情。

三、主题探究
1.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周朴圆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

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正是由于这阶级根源矛盾冲突异常激烈。

阶级矛盾使夫妻相见不相识却相恨
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
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
兄弟相见不相识却成仇
2.归纳主题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的展开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的内幕做了深刻而细致的揭露。

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四、作业布置
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艺评论。

《从鲁侍萍的悲惨遭遇看社会现实》
《从〈雷雨〉的情节安排看曹愚戏剧结构的特点》
《周鲁感情真假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