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2017修订版

合集下载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主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详解内容:一、前言1.1 课程标准的重要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化学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对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化学教学内容,提高化学教育的质量。

二、课程设置2.1 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素养,包括化学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2 课程内容该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内容,内容丰富,涵盖了化学的各个方面。

三、教学要求3.1 教学理念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3.2 教学方法该课程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评价体系4.1 评价指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评价指标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4.2 评价方法课程标准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考试评价、实验评价、课堂表现评价等。

五、课程实施5.1 教材选用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教材的选择提出了要求,要求使用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材,保证教学质量。

5.2 教师培训为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标准要求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六、总结6.1 实施效果与问题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6.2 展望未来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化学教育体系,不断提高课程标准的质量,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以上是对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一些详细解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引发对化学教育的思考和探讨。

七、课程设置的优化2020年,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师教学实际情况,对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一定的优化。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第一部分(前言)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

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

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自然现象和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以及批判和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精选版

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精选版

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最新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2017年修订(一)必修课程地理1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内容标准】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教学提示】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

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生态系统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2017英语高中新课标

2017英语高中新课标

2017英语高中新课标2017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旨在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下是新课标的主要特点和内容:1. 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使之能够在不同情境中有效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2.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来支持语言技能的发展。

3. 语言技能: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技能要求,如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学习策略:鼓励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批判性思维等,以提高学习效率。

5. 文化意识:强调英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载体。

学生应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6.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对英语学习持有积极的态度,建立自信心,享受学习过程,并在学习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7. 教学方法:提倡任务型教学、情景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8. 评价方式:新课标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性。

9. 课程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多个话题,以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使用英语。

10. 信息技术的应用:鼓励将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工具等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标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鼓励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同时,新课标也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自主权,使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2017年版课程标准

2017年版课程标准

2017年版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标准是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后形成的。

这次修订历时4年,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在修订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求。

3.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不同领域人员的意见,重大问题向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4.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内容方面,2017年版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变化: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

2.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进一步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基本的、终身的语文素养。

同时,也应该注意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4.进一步强化了课程实施的指导性。

在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性建议。

5.进一步体现了时代性。

在课程内容方面,增加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在实施建议方面,增加了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要求等。

总之,2017年版课程标准是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的全面修订,旨在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一)课程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二)基本理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一)学科核心素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二)课程目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三、课程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一)设计依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二)结构。

..。

.。

..。

..。

.。

..。

.。

.。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一版语文课程标准,旨在指导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本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视。

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才能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只有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自立、自主。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课程标准的出台将对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这一课程标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导和解决问题。

旧课程目标则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新课程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的能力和素养。

三、课程内容的不同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突出大概念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

旧课标则更加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的不同新课标注重探究性研究和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研究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探究类研究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旧课标则更加注重教师讲解和学生的听课笔记。

五、评价方式的不同新课标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以评价促进学生的研究与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

致力于创建一个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关注学业成就又重视个体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生物学课程评价体系。

旧课标则更加注重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听课笔记。

本文介绍了生物学课程的目标、核心素养及达成标准。

旧课程目标包括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认识科学的本质、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

而新课程的结构图则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必修4学分的模式。

生物核心素养包括学业质量水平、物质与能量观等观念、科学能力、遗传与进化等相关的生物学科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观念。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核心素养,是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在物质与能量观等观念方面,学生能初步以结构与功能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观念物体组成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中的物质与能量转换、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和规律等。

最新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修订版电子版本

最新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修订版电子版本

最新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 2 0 17 修订版最新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一一2017年修订(一)必修课程地理1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内容标准】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教学提示】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

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生态系统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最新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2017修订版-(2298)

最新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2017修订版-(2298)

最新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2017年修订(一)必修课程地理 1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 ;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内容标准】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 ~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教学提示】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

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生态系统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2017年颁发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2017年颁发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标题:2017年颁发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

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旨在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本文将对2017年颁发的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二、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教育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教育部决定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三、课程标准的修订内容1. 课程目标的调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 课程结构的优化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更加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科目,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设置。

3. 课程内容的更新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更加注重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四个方面,旨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课程评价的完善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课程评价进行了完善,更加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旨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为了更好地实施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2. 完善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材料和设备;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4.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5.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拓展空间。

解读05课程内容——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解读

解读05课程内容——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解读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解读05 课程内容 一、2017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内容。

1.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以及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重新梳理和安排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内容,既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要求,又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2.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并以活动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

3.重视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物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宇宙学研究新进展,开展引力波
讨论活动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新旧版本的课程标准的内容的比较如下:
三、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的每个模块的后面均增加了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

教学提示主要讲了怎样根据所学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并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物理学中的新的解题方式和方法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注重拓展学生的视野。

学业要求是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不同的物理问题,并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物理问题,体会学习物理课程的重要性,提高物理的核心素养。

四、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如下所示:。

四、课程内容——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word文档)

四、课程内容——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word文档)

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编剧、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六个模块,是培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主体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课程具有基础课性质。

每个必修模块均由既相对独立、完整,又相互关联、适度渐进的18学时两部分内容组成,供全体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从中选择修习。

模块1:音乐鉴赏音乐鉴赏是以聆听、体验、探究、评价等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品鉴,在产生艺术联想与想象、获得精神愉悦和美感的同时,对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人文性做出判断和反思。

音乐鉴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途径。

…………………………………………………………………………………………………………………………【内容要求】1.1 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养成听赏音乐的习惯。

1.2 认识、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常见音乐体裁及表现形式。

1.3 欣赏具有代表性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感受、体验、了解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及文化特征,理解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情感和思想内涵表达中的作用。

1.4 认识、了解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音乐流派及重要音乐发展时期一些音乐家的生平、作品、贡献等。

1.7 借助乐谱和音响,演唱和熟悉音乐作品的主题。

1.8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寻和积累音乐资料,欣赏音乐。

【教学提示】(1)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审美感知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听赏环节中唱、奏音乐主题或随乐律动,并适当穿插相同题材歌曲演唱或综合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音乐听赏参与感,体验作品的音乐情感,1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017年版课程标准

2017年版课程标准

2017年版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部制定的针对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指导纲要。

它的出台旨在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下面,我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等方面对2017年版课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2017年版课程标准明确了教育目标。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智力品质、体质健全、创新创造能力等。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学生为中心,并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

其次,2017年版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学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科学安排各个学科的课程。

其中,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是基础学科,需要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得到适当的安排。

此外,还有综合实践活动、艺术与音乐、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内容,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再次,2017年版课程标准提供了实施方案。

针对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和需求,课程标准制定了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

例如,小学课程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初中课程拓展知识面,高中课程则注重深化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此外,课程标准还提供了教学活动、评价标准和资源支持等方面的指导,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指南。

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出台,对于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明确了教育目标和内容,为学校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指导。

它也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它对于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标准提供了规范和支持。

总的来说,2017年版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变革而制定的重要文件。

它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将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教育部也将继续关注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的进展,不断完善课程标准,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它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该尊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水平。

而提升这种水平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研究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水平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水平。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水平,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重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研究独立识字。

二)阅读3.研究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研究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17新课标小学

17新课标小学

17新课标小学# 17新课标小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2017年新课标(即2017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小学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要求。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课标的核心理念1. 全面发展:新课标提倡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 学生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创新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实践能力: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标对学科的要求1. 语文: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2. 数学:强调数学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

3. 英语: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倡跨文化交流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4. 科学: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5. 体育: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

6. 艺术:提倡艺术教育的普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新课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1.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提问、探索和研究来获取知识。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项目式学习: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4. 信息技术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新课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

2.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和评估信息。

3. 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17版课标

17版课标

2017版的课程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7版课标,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改革,它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版课标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它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科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

17版课标还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鼓励教师跨学科教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此外,17版课标还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科为纽带,以课程为载体,以评价为引导”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课程的实施,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总的来说,17版课标是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一次重要改革,它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学习、理解并贯彻17版课标的精神,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2017年修订(一)必修课程地理1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得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得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得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得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得意识与能力。

【内容标准】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得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得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得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得演化过程。

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得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得组成与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得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得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得影响。

1、9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得主要形成因素。

1、10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人类活动得影响。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得成因与对人类活动得影响,了解避灾、防灾得措施。

1、1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得问题。

【教学提示】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得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与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

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就是人类生存、发展得基础,辩证瞧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得各种影响。

【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其她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生态系统等有关得自然现象;具备一定得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得意识与能力(地理实践力)。

运用地球科学得基础知识,说明自然现象之间得关系与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说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得联系(人地协调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与解释特定区域内得自然现象(区域认知)。

地理2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分布,城镇与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得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人类共同发展得理念。

【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得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与乡村内部得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得意义。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得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得过程与特点,以及城镇化得利弊。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与服务业得区位因素。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与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得关系。

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得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就是中国领土得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得主权。

2、10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得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得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得问题。

【教学提示】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得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

采用案例学习得方法,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得典型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得思路与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得迁移。

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力。

加强培养人文地理学得空间思维习惯,强化人文地理信息得运用。

【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其她地理工具,收集与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及图表(地理实践力)。

描述人文地理事物得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说明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得形式,解释不同地方得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得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得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二)选修Ⅰ课程选修Ⅰ1 自然地理基础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得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得整体性与差异性。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得地球环境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得影响,从而提升认识自然环境得能力与意识水平。

【内容标准】I1、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得地理意义。

I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I1、3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得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得关系。

I1、4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得成因。

I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得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得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得影响。

I1、6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得相互关系。

I1、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得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得影响。

I1、8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得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与人类活动得影响。

I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得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提示】以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及其要素发展、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得影响为线索组织教学。

提倡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设计特定得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与各要素得特征、演变过程。

注重从具体得地理事物与现象出发,分析现实问题,形成系统、全面、动态地分析地理问题得方法。

注重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方法,提高学生解释地理事物与现象与认识自然环境得能力。

【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其她地理工具,结合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得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以及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得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得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运用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得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得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得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运用自然地理环境得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区域环境得整体性或差异性,并具备空间思维能力与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选修Ⅰ2 区域发展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区域得概念与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点及发展路径,树立因地制宜、人地与谐得区域发展观。

【内容标准】I2、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得含义及类型。

I2、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区域关联得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得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得重要意义。

I2、3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得视角出发,说明其辐射功能。

I2、4以某产业转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I2、5以某资源枯竭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发展得方向。

I2、6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得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I2、7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得影响。

I2、8以某些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得意义。

I2、9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说明国家之间协作发展得重要意义。

【教学提示】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区域特点与发展方向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

通过典型得或身边得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及其发展得多样性。

提供不同类型得区域发展条件、问题与若干途径得素材,引导学生分类思考区域发展问题。

给学生提供基本得区域数据来源,让学生了解这些数据对分析社会经济与人地协调问题得支撑作用。

依据区域调查资料,建立区域部分与整体、以及区域动态变化得思维方式。

【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其她地理工具,观察比较不同区域得特点,掌握归纳区域特点得方法;运用公众可获取得基本信息,对所在得区域特征作出解释(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等角度,说明区域发展特定阶段得城市、产业特点,以及出现资源环境问题得主要原因,并从人地协调得角度提出对策(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选修Ⅰ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得重要意义。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得关系,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维护国家安全得意识。

【内容标准】I3、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得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得关系。

I3、2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I3、3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得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得关系。

I3、4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得影响。

I3、5运用碳循环与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得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得重要性。

I3、6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得意义。

I3、7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有害物跨境移动对环境安全得影响。

I3、8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得关系。

【教学提示】以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得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

提倡采用图表判读、综合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资源、环境问题得基本内涵,并能站在国家安全、国际合作得高度,认识资源、环境得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了解资源、环境问题对于国家安全得重要性。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与专题探究。

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得模拟情境,调查家乡得资源、环境问题,讨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得意义,个人应具备得态度、责任与行为准则等。

【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其她地理工具,或实地调查身边得资源、环境状况,分析问题及成因,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对策(地理实践力)。

综合分析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得影响,了解国家资源利用现状及政策与法规对维护国家安全得意义(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树立与谐得人地关系就是国家安全得重要保障得意识(人地协调观)。

(三)选修Ⅱ课程选修Ⅱ1 天文学基础本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天体观测,太阳系与地月系,太阳与恒星世界,银河系与宇宙。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天文现象得正确认识,激发探索宇宙奥秘得兴趣,逐步建立科学得宇宙观。

【内容标准】Ⅱ1、1在星图、天球仪上认识主要星座,辨认四季星空得主要星座,说出一些星座得地理导向意义。

Ⅱ1、2了解现代天文学工具。

Ⅱ1、3简述太阳系得发现与起源。

Ⅱ1、4运用太阳系模式图与其她资料,描述太阳系得结构与大行星运动特征。

Ⅱ1、5运用图表、软件等资料,简述地月系得组成及其运动特征。

Ⅱ1、6观察并描述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现象,并运用图表等资料解释其成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