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课件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件8寡人之于国也上课 (共23张PPT)
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寡人之于学习也
• 寡人之于学习也,尽心焉而矣。物理差,则移 其心于数学,移其力于英语;化学差亦然。察同桌 之学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同桌之分不加少,寡 人之分不加多,何也?” • 同桌对曰:“君好睡,请以睡喻。周公召之, 昏昏欲睡,弃笔曳书而倒。或半节而后醒,或整节 而后醒。以半节笑整节,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整节耳,是亦睡也。”曰:“君如知此,则无 望分多于同桌也。”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 政者没有本质区别。
第 三 部 分 : 民 加 多 。
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王道之成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讨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
“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
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 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 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 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 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 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 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 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王道之果
施仁政 除虐政(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 憾”。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PPT
②王如知此 如果
③夫如是,则远人不服…… 像
④则何如
跟”何”连用,怎么样
⑤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去、往
“然”
①河东凶亦然
这样
②然而不王者
这样
③填然鼓之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于”
1、寡人之于国
对
2、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到
3、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比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在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和
这样 却
名作动,统一天下
代词,这种事
◆要使“王道之成”,应该怎么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养民
谨庠序,申孝悌
教民
不王者 未之有
●发展农业生产——百姓衣帛、食肉、无饥无寒 ●兴办学校教育——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约束 通“途”, 开仓赈济 道路
4、然而不王者 名—动 统一天下
5、王无罪岁
名—动 归咎,归罪
6、谨庠序之教 形—动 认真从事
7、养生丧死无憾 形—名 生者,死者
“是”
四、一词多义
1、是社稷之臣也 这
2、是谁之过与
这
3、夫如是
这样
4、是亦走也
这
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这
“如”
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比得上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介绍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 战国 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
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人称 “亚圣”。孟
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共65张PPT)
谨庠序之教, • 悌:敬爱兄长;
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
• 义:道理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 颁:通“斑”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七十者衣 • 黎民:老百姓
帛食肉, • 然:这样
黎民不饥 • 而:表转折,却
不寒,然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天下
(2)请以战喻 古义: 请让我;请允许我
;今义: 请求 。
(3)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逃跑
;今义: 步行
。
【达标训练】
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 B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②填然鼓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①③是结构助词,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语助词,起衬字 的作用,没有实际 意义。
D无特殊句式,A、B、C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4、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 状语后置 )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 状语后置 ) ③非我也,岁也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省谓句) ④弃甲曳兵而走 ( 省略句,省略主语“将士” )
【问题讨论】
1、怎样才能做到王道? (用原文回答)
寡 人 之 于孟 国子 也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有关常识; 2、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3、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4、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5、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第一课时
走 近 作 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
预习案一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轲
• 数(cù) :密。
• 罟(gǔ) :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 (共34张PPT)
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2.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 3.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阅读与思考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 做个比喻:(在)咚咚地击鼓,兵器已经交锋(的时候), (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 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凭借 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是没有一百步罢了,这也是 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 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兵器
击鼓,名→动 用 喜欢 第二-四段 打比方 请允许我 衬字 拖着 逃跑 有的 才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凭借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 只是 这 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通“毋”,不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要 罢了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先秦散文
一是以记叙历史人物思想活动、 历史事件的历史散文如《左传》等。
二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论说 散文即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 《孟子》等。
千秋亚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 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 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后 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故里 山东邹城
孟庙亚圣殿→
←亚圣府 孟子后裔居住的地方
孟府仪门→
孟庙康熙碑亭→
←孟母林神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栏 目 链 接
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1.注音
寡 人(guǎ ) 鱼鳖 ( biē ) . . 衣 帛( yì ) 庠 序( xiá . . nɡ) 洿 池( wū ) . 孝悌 ( tì ) .
饿莩 (piǎo) 弃甲曳 兵( yè ) 鸡豚 狗彘 (Tú ) . . . . n zhì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⑧民为贵,社稷次之 ________,君为轻 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⑨穷则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达则兼济天下 ⑩天时不如地利, ____________。(《孟子· 公孙丑》) 地利不如人和 ⑪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____________________ 。( 《孟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子· 尽心上》) 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此之为大丈 夫。(《孟子· 滕文公》)
语文· 必修3(人教版)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
栏 目 链 接
课 文 导 读
1.走近作者
孟子 ( 约前 372 — 约前 289)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
(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 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政治 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 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③五亩之宅, ______________ ,五十者可以衣帛 树之以桑
矣;鸡豚狗彘之畜 ____________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1.注音
寡 人(guǎ ) 鱼鳖 ( biē ) . . 衣 帛( yì ) 庠 序( xiá . . nɡ) 洿 池( wū ) . 孝悌 ( tì ) .
饿莩 (piǎo) 弃甲曳 兵( yè ) 鸡豚 狗彘 (Tú ) . . . . n zhì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⑧民为贵,社稷次之 ________,君为轻 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⑨穷则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达则兼济天下 ⑩天时不如地利, ____________。(《孟子· 公孙丑》) 地利不如人和 ⑪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____________________ 。( 《孟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子· 尽心上》) 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此之为大丈 夫。(《孟子· 滕文公》)
语文· 必修3(人教版)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
栏 目 链 接
课 文 导 读
1.走近作者
孟子 ( 约前 372 — 约前 289)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
(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 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政治 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 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③五亩之宅, ______________ ,五十者可以衣帛 树之以桑
矣;鸡豚狗彘之畜 ____________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71张PPT)
合 训
究
练
思 虚词、古今异义词,以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能
维
力
培
菜单
人教语文·必修3
提
第三单元
晨
收
读
获
在
借
线
鉴
含
迁
英
移
咀 华新
3.掌握方法 认真分析文章的立论方法,
提 升文
本
知 导
关注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
对
译
学 常
力量;同时还应当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地提
查 缺
识
补
积 文累
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
探
合 训
究 思
《书》《礼》《乐》《易》《春秋》也。
练 能
维
力
培
菜单
人教语文·必修3
提
第三单元
晨
收
读 在
[ 基础整合 ]
获 借
线
鉴
含
迁
英
一、通假字
移
咀 华新 知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通________
提 升文
②无.失其时________通________
本 对
导 学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通________
菜单
人教语文·必修3
力 提
第三单元
晨
收
读
获
在
借
线
鉴
含
迁
英 咀
“六艺”之说有:(1)六艺者,礼、乐、射、御、
移 提
华新 知
书、数也。“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
升文 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共66张PPT)
用
介词
2.以时入山林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以
1.请以战喻
用
介词
2.以时入山林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按照
介词
以
1.请以战喻
用
介词
2.以时入山林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按照
把
介词
介词
以
1.请以战喻
用
介词
2.以时入山林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5)王无罪岁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七十者衣帛食肉
打鼓 种植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王无罪岁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七十者衣帛食肉
打鼓 种植 穿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王无罪岁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发展生产
王道之始
教养百姓
王道之成
阐 述 措 施
发展生产
王道之始
教养百姓
王道之成
不推责任
斯民至矣
《孟
子》——气势夺人的论辨文
《孟
子》——气势夺人的论辨文
1.笔锋犀利的论辨文风
“善养浩然之气”使文章有一往直前的气势; 排偶句式铺张扬厉,笔墨酣畅,而又深具逻辑 的力量。
《孟
子》——气势夺人的论辨文
助词:衬音
代词:这些
之
1.填然鼓之
2.鸡豚狗彘之畜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未之有也 5.斯天下之民至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共22张PPT)
数
Shù (1) 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2) 几,若干 数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 (3) 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理,(《六国论》)
Cù (4) 密,与“疏”相 数罟不入洿赤壁之战》) Shuò (6) 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 外将兵(《陈涉世 家》)
以
申之以孝悌之义 斧斤以时入山林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介词,把 介词,按照 介词,凭借
王好战,请以战喻 介词,用
发
百发百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发射 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野花发而幽香
打开 花开
兵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寡人之于 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2) 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 兵法》)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称雄诸侯, 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 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于农时,不滥捕 捞,不忽视时令以伐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 播收和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 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 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 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百姓安居乐业,社 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 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 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 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退而著述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 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 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 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 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 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 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 而与弟子著书,遂成 《孟子》。
•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
《孟子》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37张PPT)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 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 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 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 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 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不加少,寡人之民 样办。
不加多,何也?”
文意探讨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本段中,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 了,他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自己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邻国无如寡人之用心 民不加少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 感忧虑?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本来就比 较低下,加上各国不断的争战和统治者的 横征暴敛,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 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开疆 拓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 之急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人口, 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基于 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 心忡忡。
孟子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五十步笑百步。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孟子的思想 一 性善论 二 仁政思想 三 人格修养 四 教育思想 五 义利之辩
他决定带着学生到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 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 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 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滕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 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 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 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 PPT课件
思考探究
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主张仁政,梁惠王刚开始时对此并不感 层 兴趣。孟子是怎样说服梁惠王的? 投其所好,便于启发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
比喻自己和别人 梁王的移粟移民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 有同样性质的问题, 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 却自以为自己优越而 的不同.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嘲笑或反对别人。
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3、学习孟子的论辩艺术。
积累重要虚词:之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民不加多 填然鼓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积累重要虚词:以
请以战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 斧斤以时入山林 拿、用 凭借 按照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家。曾受业于子 思(孔子孙)的学生。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 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 思想, 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 种,即:仁、义、礼、智。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 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王无罪岁
结果
五十者衣帛 七十者食肉 黎民无饥 天下之民至焉 不王者,未之有 也——王道之成
谨…….申之以孝悌 颁白者不负戴
体会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哪些层面的内容?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 使民加多的办法,从养民、教民、除虐政等角度提 出了自己的“以民为本”的“仁政” 思想。 孟子认为: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使民加多” 的根本保证。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 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 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国君,他的力量才是 真正不可战胜的。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A。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答案:A。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 “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例题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 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 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答案:A。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答案:A。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 “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例题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 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 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期望和寄托,希望君王能够承担起治国的重任,实
现天下太平。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对比
通过对比邻国之政和寡人之政的不同之处, 突出了作者治国的用心和成效。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 感染力,使得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反问
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作者对治国的重视 和责任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
其他学派观点比较分析
道家学派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道 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强调
自然规律和自由发展。
墨家学派
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和 “非攻”,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和战争。
法家学派
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法治” 和“重刑主义”,强调法律规范 和严刑峻法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
性。
05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
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 ,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在 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差异。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仁”和“礼”,提倡“为 政以德”,注重个人修养 和品德教育。
孟子
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主张“性善论”和“仁政 ”,强调天赋人权和民本 思想。
荀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性恶论”和“礼法 并举”,强调后天教育和 法律规范的重要性。
推动文化创新
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 代特点进行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 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04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概述
01
02
03
分封制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 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 巩固统治。
宗法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 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剖析 这一段文字,是孟子在提出“王道之始”后进一 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 加多”的根本措施。这是孟子提出进一步发展生产的 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将会产生的效果。这三 种措施从小面积住宅的种植到大面积的田地耕种,从家 禽的饲养到家畜养殖,从衣服到食物的准备,从老人到 孩子的生活,可谓全面而具体。这与“王道之始”的三 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之 ②填然鼓之(助词,无实义) ③五亩之宅(助词,的)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动词,施加)
(2)加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动词,放上)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动词,加大)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动词,虚报)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 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剖析 这段文字阐述了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从反 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 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 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 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
6.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 判断句 (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结构后置 (3)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结构后置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结构后置 (5)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6)非我也,兵也 判断句
预习导读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提示: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述。首先,以梁惠 王认为自己已“尽心”,却“民不加多”来提出疑问。 其次,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与 邻国国君并无本质区别,从而揭示“民不加多”的原因。 最后,孟子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各种措施。
合作交流
1.孟子在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时,用了“五十步笑百步” 的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思维激活: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 王所谓“尽心”的实质。
提示:“百步而后止”“五十步而后止”从本质上来 说都是临阵脱逃。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比其他国家 的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 投奔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 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 多”的原因,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 考。以“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 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 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句段剖析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剖析 这是梁惠王见到孟子后提出的首个问题,问题的 关键点是“增加人口”。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 扩充兵员,各诸侯国都希望人口增多。谁拥有了大量的 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
兵员,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梁惠王希望更多的人民归附 自己,他将自己的做法与邻国君主比较,认为自己国家 比邻国的政治好多了,可是依然“民不加多”。因此, 梁惠王见到孟子便直接把话题放在人口上面。由此可 见梁惠王想知道“民不加多”原因的迫切心情以及追 求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政治雄心。
2.探寻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倚强凌弱被视作 合理。 孟子是在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应邀来到魏国的。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 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 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 国?”(《史记·魏世家》)从中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 子来魏的目的。
①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名词,武器) (3)兵 ②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名词,军队,士兵)
③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名词,军事)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不弯曲) (4)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④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副词,一直) ⑤四体康且直(身体硬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5)于 ②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 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 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 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 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 仪,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 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①谷不可胜食也(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6)胜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 ①数罟不入洿池(密,与疏相对) ②数口之家(几) (7)数 ③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 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 ⑤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计算)
5.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动词作名词。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3)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5)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6)然而不王.者 王(wànɡ),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7)王无罪.岁 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王道之成:保民教民。具体措施是“五亩之宅,树之以 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实质是发 展经济,搞好生活,保障民生;注重教育,促进精神文明 建设,加强社会稳定。效果是“五十者可以衣 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
文本图解
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 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 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 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 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 在联系,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王好战,请以战喻。 剖析 孟子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何也”的问题,没有正 面回答,而是剑走偏锋,说“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七个 字,可以分为两层:“王好战”三字为一层,高度概括了梁 惠王的特点,也暗示了当时是诸侯角力的时代,是梁惠王希 望“民加多”的时代,这个时代不喜欢“仁义”之说,这也 正是孟子学说陷入窘境的原因;第二层是“请以战 喻”,“喻”什么?当然是“喻”梁惠王的做法,这样孟子 又把话题引到了梁惠王的问题上,孟子善于投其所好、因 势利导,时时把握谈话的主动权,可谓“游说有术”。孟子 的语言艺术在这七个字上可见一斑。
2.本文论辩的艺术性表现在哪里? 提示: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 始终争取主动;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 以“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明白晓畅,寓意深刻,排偶句 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其三,层次 分明,结构严谨;其四,语言接近口语,生动风趣。
3.对于孟子的“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提示:今天可作合理引申的有: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 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3)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 滋生繁衍,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4)仁义可创造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 无仁义,相关者都不会有利益。
2.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哪些行“王道”的措施?实质是 什么?施行后会取得怎样的效果? 提示:王道之始:恤民养民。具体措施是“不违农 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实质 是发展生产,兴旺副业,促进物资生产,打好生活基础。 效果是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使 民“养生丧死无憾”。
基础导练
1.识字注音
米粟.(sù) 不可胜.食(shēnɡ) 洿.池(wū) 养生丧.死(sāng) 鸡豚.狗彘.(tún zhì) 孝悌.(tì)
弃甲曳.兵(yè) 数.罟.(cù ɡǔ) 鱼鳖.(biē)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饿莩.(piǎo)
2.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颜色杂而不纯。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目标导航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的积极思想。 3.体味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艺术。 4.体会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并能作出恰当的评论。
文本助读
1.连线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 (今山 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 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 张“制民之产”,在人性问题上, 提出“性善论”。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 子编撰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 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孟 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 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善用比喻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善用”表现在用对方比较熟悉 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 打仗,就用战争作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 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 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 治者的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