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合集下载

二轮复习: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轮复习: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⑵曲线图 ①图示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
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 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⑶统计图 ①图示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 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 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 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C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 样方法进行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 算出的结果偏小 C.“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 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 定在K值附近
对位训练
1.(2010·海南卷,17)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
A 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 )
个体数
年龄期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衰退型,乙是增长型,丙是稳定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3.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
B 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 “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动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动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 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 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 长的限制因素。 (3)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 增长。 2.实验方法与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分析 结果,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样方法计数原则:“记上不记下,计左不计右” [例3]金榜P144T2、3、5 4、年龄组成的种类和特点
[例4]种群年龄组成图示解读 1.模式图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
表示老年个体)
(1)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了70年代初期人 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 A 所示类型。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 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A 所示类型。 (3)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 该种群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 C 所示类型。
2.柱形图 下图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 密度可能越来越小的是(A )
B C D 表示幼年个体, 表示成年个体, 表示老年个体 3.坐标曲线 下图中的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 虑其它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数量的发展趋势是(B )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B ①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 点,CD段表示鼠群数 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 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 设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图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 B 草场退化 。 ________ 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________

种群的特征及其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的特征及其种群数量的变化
①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 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环 境容纳量K值,种群数 量达到K时,种群将不 再增长,瞬时增长率为0 ②环境条件对种群增长 的阻滞作用,随着种群 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地按 比例增加
模 型 假 设
名师大讲堂·2013 高考总复习《生物》
图像
模型
K值 增长率 实例
无K值 不变 野兔、环颈雉在引种地
(2)根源: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等 多种生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名师大讲堂·2013 高考总复习《生物》
7.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生产中的指导意义 (1)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 K/2 值左右,即当种群数量大于 K/2 值时,可以捕猎或捕捞,使剩余量维持 K/2 值左右, 这样既可保证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 多,又不影响资源再生。 (2)在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方面,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从 而提高野生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有 效措施。 (3)害虫、害畜的防治方面,降低其环境容纳量,是防治的 根本。 (4)为害虫、害畜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名师大讲堂·2013 高考总复习《生物》
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的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名师大讲堂·2013 高考总复习《生物》
性别比例
个体数目的比例
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群密度
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 种群密度
迁入率和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个体 迁出率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种群特征是指一个生物种群在数量、分布、结构和组成等方面的特点。

种群数量变化则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大小的变化情况。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理解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繁殖行为和生态位等有着重要意义。

种群特征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衡量,其中包括种群密度、分布范围、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健康状况等。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物种个体的数量,常用来反映一个地区或生态环境中的种群数量。

分布范围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范围,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研究。

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段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分布情况,对于研究种群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和存活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比例是指雄性和雌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对于研究繁殖行为和遗传变异等具有重要作用。

遗传多样性是指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程度,对于评估种群状况、自然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健康状况是指种群在生长、繁殖和生存等方面的状况,常用于评估生物种群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特征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波动,这种波动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栖息地和食物等,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有所不同。

生物因素包括物种的生长速率、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等,这些生物因素对于种群数量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为因素是人类活动对物种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包括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污染和入侵物种等。

人类活动对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保护和管理物种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数量变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和监测。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样带法、标记再捕法、人工饲养和生物群落调查等。

样带法是指在一定面积或线条上进行物种排查和统计,用来估算种群密度和分布情况。

标记再捕法是指对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然后再次捕获和统计,用来估算种群的总体数量和增长率。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填写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示意图(1)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 :增长型,B :稳定型,C :衰退型。

(2)根据图示,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必备知能]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①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②性别比例⎩⎪⎨⎪⎧⎭⎪⎬⎪⎫♀>♂→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 [学法指导]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及分析(1)城市人口的剧增——是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我国人口的增长——是由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是仅由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2.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1)图示类型示例:①模式图:②统计图:③曲线图:④柱形图:(2)判断方法: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易误提醒]样方法的应用及应注意的六个问题(1)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2)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且选取平坦、宽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影响
性别比例
迁入率和迁出率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1 个细菌每20分钟分裂繁殖一代讨论: ①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Nn=2n
②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 多少?
解:n= 60min /hx72h/20min=216 Nn=2n =2216
[例]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P67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 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 长曲线,称为“S”型曲 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能维 持的最大值(K值)后,将 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 相对稳定。 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 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 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 为环境容纳量。
种群增长的 “J”型曲线
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
思考: 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程度的特征是什么?
种群密度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
年龄组成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小结:
种群数量 直接影 响
预测变化 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趋势 决定 出生率和死亡率
血球计数板的结构:
1、四条纵沟槽隔出三个平台 2、一条横槽将中间平台一分为二 3、每个半边都有计数方格网
方格网的组成:
1、中间大格为计数室
2、每大格有400小格
3、大格边长=1mm
面积=1平方毫米 4、小格面积=1/400平方毫米 小格体积=1/4000立方毫米
小格面积=1/400mm2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2011高考导 航
高考点击
1.种群的特征(Ⅱ) 2.种群数量的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Ⅱ) 4.群落的演替(Ⅱ)
2011高考导 航
考纲解读 1.掌握种群特征,并理解 各种群特征的关系。 2.掌握种群数量增长“J” 型、“S”型曲线变化特点。 3.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及形成原因。 4.掌握初生演替、次生 演替的过程。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 对害虫的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 境的变化而改变
核心要点突 破
解析:选A。对害虫的防治应在害虫个 体数较少的b点以前进行,故C错。环境的 最大容纳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故D错。种 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数量的一半时, 增长速率最快,但是种群所需要的资源(食 物、空间等)是有限的,随着资源的枯竭, 环境阻力将随着种群的增长而增加,种群增 长速率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停止增长,故B 错。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基本稳定, 此时增长率为0。
基础知识梳 理
(3)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意义:也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的因素。 (4)年龄组成 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 目的比例。
基础知识梳 理
②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 ③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 势。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 比例。
实验专题探 究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 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 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 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 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 法——显微计数。

种群的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的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化

计上不计下,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4.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 4.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 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 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调查面积( 调查面积(cm2) 10×10 20×20 40×40 80×80 90×90 100×100 110×110 120×120 130×130 140×140 A草原 草原 3 5 8 14 16 17 19 20 20 …… B草原 草原 3 5 6 9 11 13 13 13 13 …… C草原 草原 2 3 5 8 8 8 8 8 8 ……
(2)标志重捕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 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 做上标记后 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 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 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 ②计算公式: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计算公式:种群数量= 重捕个体数/ ③举例: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重捕34只,其中一标记的 举例: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重捕34只 39只鼠并标记 34 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数为39 X 34/15=88只 15只 那么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数为39 34/15=88只 ④使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 使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 两栖类和鱼类等动物。 两栖类和鱼类等动物。 ⑤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 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 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 ⑥注意事项: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对动物的寿 注意事项: 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命和行为产生伤害; 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 命和行为产生伤害;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 期间不能消失。 期间不能消失。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

南粤例 题选
3.右图中的a和s分别表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 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表示环境中允许种 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表示通 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南粤例 题选
A.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2 000个 B.在0~5 d内该生物种群呈直线增长 C.在0~5 d内该生物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D.6 d后该生物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
南粤例 题选
解析: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1 600个,在0~5 d内该生物 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6 d后该生物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 率。 答案:C
“J”型
“S”型
南粤例 题 选 1.下列为某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示意图,近期内种群密
度将会越来越大的是( )
南粤例 题选
解析:A幼年期个体数量最多,老年期个体数量最少, 所以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近期内种群密度将会越来 越大。 答案:A
南粤例 题选
2.右图是某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判断,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解析:种群的增长有“J”型和“S”型两种,造成两者差 别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中存在种群增长的阻力,数量变化就 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答案:C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
南粤例 题 选 4.科研人员然就某海洋生物,得出与某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
和死亡率的变化并绘图如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点表示种群数量的增加量最大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从O点到D点,种群数量越来越多 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B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C、一颗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

同种生物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_____的 全部个体 ___________的总和。
种群特征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数量
理想状态:
食 物 充足 , 空 间 ____ 足够大 ______,气候____, 适宜 没有____等天敌
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时间
有限 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_____的, 种内斗争不断_____,捕食者数量不断_____。 加剧 增加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环境容纳量
不受破坏 在环境条件________的情 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 最大 持的种群_____数量。
A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条 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人类活动等
7.“食人鱼”是一种肉食鱼,一旦进入自然生态 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假如该物种进 入湖泊生态系统,以下哪种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 群数量变化的特点 A

B
C
D
8.下图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中 的细胞数量” “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 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他们依次 C ( )
• A.乙、甲、丁 C.丙、甲、乙
B.甲、丙、乙 D.丁、乙、丙
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小球藻通过分裂繁殖,其细胞数量增加很快,表现为“J”型 曲线(丙);鸡每天产一枚蛋,随着时间的增加,产蛋量增多,表现为甲曲线; 竹子生长有一个高峰期,达到一定高度后,生长变慢,符合乙曲线图。因此答案 为C。

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

A
10

0.1
28
B
10

0.1
5
C

10
0.1
28
(2)酵母菌计数:
在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
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
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
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请回答以下问题
④例子:实验室条件下、外来物种坐标,画出种 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细菌数量
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
有哪些优缺点?
曲线图: 直观,但不够精确。
数学方程式: 精确,但不够直观。
关于“S”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 存在环境阻力。 种群密度越大 , 环境阻力越大。
②增长特点:
死亡
巩固练习1:在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 将10ml酵母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 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 如表所示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
1
1210
4.8
2
820
5.4
3
1210
3.7
4
1000
5.0
(1)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
如果将面积1km2改成5km2结果又为多少呢?
N=(42×38)/12=133只 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133只/km2
133/5=27只
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27只/km2
2.出生率、死亡率:
表达方式:通常以a%表示
类型: 出生率 > 死亡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3.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3.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解析】B项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描述的是种群密度。

A、C、D项中分别为种群的集群、随机、均匀分布,都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答案】B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都属于较为理想的抽样调查的对象B.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由于不容易捕获,所以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C.取样调查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是理想的抽样调查对象。

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应用标志重捕法。

年龄组成可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C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

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率为0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e点C.若图示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解析】e点后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0。

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c点和e点之间,捕捞后种群数量保持在c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恢复。

若图示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b点之前,此时蝗虫数量较少,容易控制。

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条件适宜,环境容纳量会增大,反之会减小。

【答案】A4.某同学拟在一个面积为100 2hm草地上调查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 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 设置1个1 2m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 随机设置1 2m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 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2m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数量特征
每单位面积(或空间)的个体数量(密度)是可 变动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 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 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3、种群的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 因亦处于变动之中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①同__种___生物的全部
个体。要点1: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
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要点2:
1)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 2)种群是物种的繁殖单位。 3)种群是物种的进化单位。 4)种群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3)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考点 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原则 ①随机取样。 ②计算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
3.种群的数量特征
数量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总数
种群密度
增长型
衰退型
变化趋势
考点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1.各种群特征的相互关系
(1)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 种群的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从年龄组成上看,幼年个体较多时,预示着将来种群密 度要增大;而老年个体较多时,种群密度将会减小。
[解题思路]第一步 分析概念图中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密度直接取决于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而出生率直接与种群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有关,死亡率与种 群的年龄组成有直接关系,因此,图中①代表死亡率,②代表 出生率,③代表性别比例,④代表年龄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1、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
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
2、某一种群现阶段年轻的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正处于哪种年龄组成类型
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D.以上都不是
3、诱杀某昆虫的雄性成虫后,该昆虫种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可能是
A.大量减少B.先减少后增加C.大量增多D.无明显变化
4、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C.个体最小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小的种群
5、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
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群落结构太复杂
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
A.明显增大 B.明显减小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
7、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种群生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说法中正确的是哪项
A.调查草地上的瓢虫种群标志重捕法B.调查草原中的斑马种群样方法
C.调查某片森林灰松鼠种群标志重捕法D.调查沼泽中的丹顶鹤种群样方法
8、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9、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
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是a>b>c
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的比较是a>b>c
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是a>b>c
A.只有①③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③④D.只有②③④
10、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
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组成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11、某人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以下设计的调查方案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计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1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用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菌体
13、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先呈“S”形增长,后呈“J”形增长 B.先呈“J”形增长,后呈“S”形增长
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保持稳定 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1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限制
15、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于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1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1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18
19
A.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第13~25天
20、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合的是()
A.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
的变化曲线
B.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的水平
C.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
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
D.该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人工培养中不会出现这样
的曲线
21、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
增长期间
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
22、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

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
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A.EF段 B.DE段 C.BE段 D.CB段
2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24、右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d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防治害虫在b阶段开始,所取得效果最好。

25、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26、在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两个层次,即个体的年龄组成和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

组成个体的构件
年龄是单体生物所没有的。

例如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以月龄画成椎体,如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无性系构件月龄结构的影响。

请回答:
(1)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________的
分枝成为优势。

此现象说明
(2)苔草的幼枝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它能吸引
许多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

若在理想状态
下,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各月龄枝的百分比量的增长将为________型增长,其年龄组成类型最接近于________。

(3)五趾跳鼠是危害三北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种有效控制五趾跳鼠数量的具
体措施:①;②。

27、下图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施DDT)和生物防治(引入捕食者)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示
意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A点后开始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防治,E点开始进行的是
______________防治。

(2)在A点开始的防治中,害虫数量越来越多,其原因是:一方面害虫
_ ;另一方面害虫的天敌因_ _____________.
(3)由E点开始的防治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 ___。

(4) 图中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已经达到了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因此图中需要防治的时间点是______________。

1-5CCABD 6-10BCBAB 11-15CCABD 16-20BDCAC 21-25DABDB
26、(1)月龄较小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2)“J”增长型(3)①养殖并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②减少五趾跳鼠的食物来源
27、(1)农药防治生物(天敌)防治(2)由于DDT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比例越来越大,DDT直接毒死或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而被毒死,捕食者的减少使害虫越来越多(3)不污染环境或不会引起其他次要害虫的泛滥(4))A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