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一)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B)A. 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B. 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C. 管理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D. 管理活动中的心理过程2、在人的个性组成中,较多受生物因素的影响,较少受社会影响的是(C)A.性格B. 能力C. 气质D. 态度3、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做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被称为(C)A.性格B. 气质C. 态度D. 动机4、公认的“科学管理之父”是(A)A.泰勒B. 梅奥C. 韦伯D. 法约尔5、被人们称为“动作专家”的是(C)A.莫雷诺B. 勒温C. 吉尔布雷斯D. 泰勒6、在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中,下列不属于个体主观因素的是(B)A.兴趣B.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C. 知识经验D. 性格与气质7、在知觉过程中,人们趋向于对容易说出例子的事物给予高判断,即所谓(A)A.易获得性偏差B. 基础比例偏差C. 社会刻板印象D. 心理定势8、某人与多年相识的女友分手后从此一蹶不振,这是一种什么心理表现?(C)A.攻击B. 升华C. 冷漠D. 退化9、某厂发放的一笔奖金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一经取消,职工便怨声载道,生产效率大幅度下降,这说明这笔奖金是(C)A.强化因素B. 激励因素C. 保健因素D. 精神因素10、管理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工作绩效主要取决于他的(B)A.能力和工作难度B. 能力和激励水平C. 性格和机遇D. 价值观与态度11、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D)A. 对发展的需要B. 对享受的需要C. 对精神的需要D. 对权力的需要12、阿Q在被别人打了以后说是儿子打了老子,其行为属于下列哪种类型?(C)A.反向行为B. 压抑C. 合理化D. 升华13、“眼不见,心不烦”、“掩耳盗铃”等都是(C)的表现。
A.合理化作用B. 投射作用C. 压抑作用D. 反向作用14、最早提出公平理论的是(B)A.麦克利兰B. 亚当斯C. 勒温D. 弗勒姆15、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工作任务的团体叫(B)A.任务团体B. 正式团体C. 指挥团体D. 利益团体16、将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转换成媒体易于传送的信息称为(A)A.编码B. 传送C. 解码D. 反馈17、就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关系而言,下列哪一维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C)A.一贯B. 开放C. 正直D. 能力18、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称为(B)A.模仿B. 从众C. 暗示D. 顺从19、在人际吸引中起长远作用的因素是人的(B)A.外表B. 个性品质C. 熟悉程度D. 利害关系20、“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人际吸引中的(A)原则。
管理心理学期末要点整理(详细内容版)
公选或(专业)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一.全书共11章,其中第1、2、3、6、8、9、10章为重点章,考试包含全部题型与知识;第4、5、7、11章为非重点章,考试题型主要是是非题与选择题等灵活理解的知识内容;二.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第1章1.管理心理学:研究企业(或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
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2.行为科学:广义:运用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来研究在一定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和动物的行为的科学。
(科学群)狭义: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一门科学。
(即管理心理学)3.管理的社会心理系统:生产过程中个人与他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心理、团体心理与组织心理等社会活动过程。
即“人—人”系统。
4.企业文化:以组织气氛为核心要素,以塑造良好组织形象为目标的,在长期经营管理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作风和行为准则,是一种使企业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信念和行为风格。
(第九章)5.管理的职能:泛指一切单位或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传统职能,以及信息、决策、激励、研究、创新等职能,使他人同自己一道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第2章1.泰勒制:即指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于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中》,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包括:(1)时间和动作的研究;(2)任务管理(高标准、标准化、奖励、惩罚);(3)职能化的组织原理--含以下内容:(1).是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2).是实行职能工长制。
(3).例外原则等2.例外原理:指厂长把权限位让给下级经营者或助理管理人员,厂长只保留例外事项的决定权或控制权。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第一章绪论1.引导案例讲的是福特公司五美元的故事2.管理心理学特定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的人3.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组织心理、领导心理、群体心理、个体心理。
4.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它是一门(应用)学科,又是一门(交叉)学科。
5.管理心理学高度相似的学科是(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可以互称姊妹的是(社会心理学)6.在算理心理学酝酿阶段,管理理论的发展以(泰勒)的(科学)管理7.在管理心理学兴起阶段,行为管理学派的(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对管理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积极影响8.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58年,(莱维特)的《管理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9.(情景模拟法)也称为评价中心法,是研究者把被试者置于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来观察、分析、评价个体心理素质和能力,以便研究个体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一般适用于选拔、评估高级人才。
10.安排被试同“模拟下级”谈话的测试方式被称作(角色扮演);将被试分成小组,给出讨论题目,要求被试自由讨论的测试是(无领导小组测验)●各种常用研究方法的特点1.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仪器,按行为发生的顺序进行系统观测、记录和分析的研究方法。
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心优点:方便易行缺点:难于揭示现象的本质或规律2.访谈法是指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以口头信息沟通的方式,直接了解被访谈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分为结构化访谈和非结构化访谈✧需要注意:对访谈者要求较高3.问卷调查法✧是指通过事先拟定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某些心理品质和其他相关因素,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分为:是非式、选择式、等级排列式、开放式✧优点:短时间大量数据✧缺点:数据质量不高,真实性存在问题4.测量法是指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的心理品质或行为的研究方法。
分为:能力测验、性格测验、工作价值观测验、组织公民行为测验等5.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条件下,精确操纵自变量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或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1.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定义:是一门研究组织情境中对个体、群体和组织管理行为的理解、解释、预测和变化规律,以及改进和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与管理效能的学科。
三个成分:①研究个体的管理心理特征(外部:能力、个性、态度,内部:知觉、记忆、思维、决策等);②三个层面:个体、所在群体、所在组织;③寻求有效管理的关键心理学条件与途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单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群体活动(有组织的有序的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性)、领导心理(领导行为)、组织心理(组织机构)个体心理:主要是指管理情境中员工和管理人员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与作用。
研究两个层次:①个体差异(不同特点的人在同一环境中工作,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②共性差异(不同特点的人在不同环境中工作,会出现共同的心理问题)。
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个体信息加工问题(决策判断、问题解决模式、学习过程、归因与行为风格)、②个性与能力问题(能力、技能、个性、工作价值取向)、③激励(内容理论、过程理论、工作激励的有效策略)、④态度和压力(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心理压力与压力管理)。
群体心理:主要指在不同的群体中担当不同角色时心态和行为的变化以及自觉的调整。
核心思路是群体动力学。
群体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包括机构、人际关系、社会角色分工的问题。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群体组合(群体互动、群体规范、群体内聚力)、②协调(群体沟通、群体工作模式和群体关系、团队管理与协同工作)、③动态机制(群体冲突管理、群体协调途径)。
领导心理:(地位的特殊性)主要研究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
涉及两大方面的问题:对下(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问题)、对上(如何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品质、领导艺术、能力、觉察水平)。
包括两大类的研究:静态研究(假设领导人的素质相对稳定,研究领导人的个人素质、领导班子的角度出发研究)、动态研究(研究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问题)。
组织心理:组织指一个机构、机构系统(单位)。
一个组织有多个组织机构,而不同的组织机构的集权、分权的水平不同,领导班子内部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基层员工随之自觉发生变化。
管理心理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管理心理学”考核重点(第1章)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期规律。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研究范围包括: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
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①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普通心理学中关于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知识都会在管理中发挥作用。
②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①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物和人。
②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研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③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
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涉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补充。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主要包括:1、个人心理活动对群体心理活动的影响2、群体心理活动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3、个人与个人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4、群体与群体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些内容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化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管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使个人或组织提高效率和幸福感的一门科学。
1,管理: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活动,包括个人和组织自己的管理系统。
2,管理心理学研究什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使个人或组织提高效率的一门科学。
3,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它是未来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完善;有助于企业和组织提高工作效率增进经济效益,提升员工幸福感。
4,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研究和理论指导相结合;科技整合与系统探讨相结合的原则;继承引进与改造创新相结合5,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经验研究(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案例研究法,内省法)实验研究(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测验研究(标准化测验,社会心理测验)6,各研究方法的特点:观察法(简易方便自然真实但难以深入)问卷法(使用方便统计迅速但缺乏可靠性)谈话法(触及内心深处但缺乏可靠性)案例研究法(有助于发现新问题但外部效度低很难推广)内心法(有助于了解和控制心理现象但重复验证比较困难)自然实验法(结合日常生活工作但不容易控制实验条件)实验室研究法(能够严格控制无关变量但有很强的人造色彩)标准化测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量表制作比较复杂)社会心理测验(有着直接的应用)7,管理心理学学科性质:介于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多门学科的综合。
8.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管理学的关系(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行为科学的关系(行为科学与管理心理学的人力部分有交叉联系)与普通心理学关系(与普通心理学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管理学的基础)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是相互影响渗透的邻近科学)与人类学(人类学的知识和原理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问题一: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历史发展?答:1.滥觞阶段:夏商周 2.形成阶段:先秦时期 3.过渡阶段:汉魏至唐4.完善阶段:唐宋 5.衰落阶段:元明清。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管理心理学单选简答1.“管理心理学”的名称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从时间的来看远先于“组织行为学”。
2.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历史,积累了不少经验成果,其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也正在日臻完善。
3.创始人是“芒斯特伯格”(1863 —1916)他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4.梅奥经霍桑试验得出的“人际关系论”。
5.人本管理概念的内涵是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环境、条件、工作任务,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共同愿景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6.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用四个层次来进行分析:人体、群体、领导、组织。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包含①观察法②谈话法③活动产品分析法2. 实证研究包含①现场调查研究②实验室实验③现场实验8.人本管理的原则:个性化管理原则、引导管理原则、创设环境的原则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原则文化的特征:(1)文化不是个体的特征,而是人类群体的特征。
(2)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是精神活动的产物。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
(4)文化是发展的。
9.人本管理的心理评价指标:主观幸福感10.民族文化四维度:(1)权力距离(2)不确定性避免(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4)男性度—女性度11. X 理论Y理论是什么?怎样管理方式?(1)X理论是指领导和控制的传统观点。
(麦格雷戈提出来的)“理论X”的人性假定是指①一般人均对工作具有天生的厌恶,故只要可能,便会规避工作。
②由于人类具有不喜欢工作的本性,故对大多数人必须予以强制、控制、督导,加之以惩罚的威胁,才能促使他们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③一般人大都宁愿受人监督,性喜规避责任,志向不大,但求生活安全。
(2)管理方式:①任何一个组织绩效之低落都是由于人的本性导致的。
②人必须在强迫与控制之下才肯工作,因而在管理要求由分权化管理回复到集权化管理③由x理论推论出的一项组织的基本原则被称为“阶梯原则”即透过权威的运用以执行督导与控制。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1概念: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和心理学交叉互溶构成的一门科学。
它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原则,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从而有效的调动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科。
是综合性学科,也是边缘性学科。
2研究对象:研究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一般规律,研究管理过程中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
3研究内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4任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为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完善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
5原则:客观性,实践性,发展性,系统性。
6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量法,情景模拟法,经验总结法7发展过程: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阶段8管理心理学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激励问题的研究;领导的行为和人事心理方面的研究;对群体心理的研究。
9人性假设理(1)“经济人”的假设(X理论)【麦格雷戈反对X理论】X理论是指传统的对工人严加管束和以强制为主的管理观念。
基本观点: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管理方式:管理的主要职能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控制和监督,制定和实施各种严格的工作规范和制度来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方式是专制型的,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奖励制方面,严格制定差别计件工资制,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评价:(缺点)忽视人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认为人是天生懒惰的,否认人在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忽视工人对管理的参与、否认员工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对自我潜能的挖掘;(优点)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与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1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1第一篇: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1管理心理学复习题目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并举例说明。
2.挫折及其成因3.挫折的行为反应4.领导者的影响力5.冲突含义及其研究意义6.什么是人际关系及其形成条件7.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8.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9.群体规范10.群体凝聚力含义、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11.什么是从众、丛中行为的一般特点、以及关于从众的实验12.情绪情感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13.情绪与工作效率的关系14.社会化的概念,影响社会化的因素15.举例说明三种角色理论16.自我意识的概念、作用17.社会知觉偏差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18.归因概念及归因理论19积极的个体心理特征有哪些?20.态度的形成方式有哪些?21.态度改变及其方法第二篇: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工人的工作效率问题。
2)雨果芒斯特伯格被人们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3)莉莲吉尔布里斯最早提出管理心理学概念。
4)把心理学应用到管理方面的另一位重要的早期管理心理学家是沃尔特斯科特。
5)埃尔顿梅奥,霍桑实验。
结论: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个社会系统2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心理的影响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5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的沟通渠道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6)管理心理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7)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 8)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模型:(一)研究方法:1、实验法2、经验总结法3、现场研究法4、案例比较法5、测验法9)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1相对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10)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11)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12)人际知觉:又称社会知觉即认为对人对群体的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13)知觉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等五种14)海德是第一位提出归因理论的学者,他认为归因理论包括三个步骤:1对行为的知觉2对行为意图的判断3对个性的归因。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在组织和管理环境中的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到领导力、团队管理、组织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在组织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1.领导力理论:管理心理学研究了领导者对团队的影响,包括韧性领导、情境领导和变革型领导等理论。
2.团队动态:了解团队形成的原因、发展阶段以及冲突处理方式对于有效管理团队至关重要。
3.情绪智力:管理心理学强调情绪智力对于领导力和工作绩效的重要性,包括情绪管理、情绪表达等方面的技巧。
第三部分:管理心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1.绩效管理:管理心理学可以帮助组织设计出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
2.决策分析:通过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管理者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
3.团队建设: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团队建设更加高效且和谐,提高团队绩效。
第四部分:管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管理心理学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新理论和方法涌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环境。
结语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极具实践价值的学科,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员
工的幸福感。
希望本文的内容可以帮助您在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复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管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1.什么是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是干什么的?·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心理学的分支。
·把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运用于组织管理中,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而控制和预测组织中人的行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及增强组织功能。
2.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工人的工作效率问题“工业心理学之父”雨果·忙斯特伯格著作《心理学和工业效率》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的概念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莱维特《管理心理学》(1958)意味着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特学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内容,方法有哪些?内容:①个体心理②群体心理③组织心理④领导心理方法:观察,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经验总结法、现场研究法、案例比较法4.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特征:·相对性: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整体性: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直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恒常性: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不变。
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者(态度、价值观、动机、需要、兴趣、经验、期望、个性)知觉对象(大小、强度、对比、运动、重复、新奇)情景(时间、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5.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综合练习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谁首次以“管理心理学”命名出版了自己的专著?( A )A.莱维特B.马斯洛C.闵斯特伯格D.泰勒2.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什么理论?( B )A.群体动力B.人际关系C.需要层次D.科学管理3.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被试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是(D)A.测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D.实验法4.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 D )A.冯特B.马斯洛C.闵斯特伯格D.勒温5.能够提供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的详尽分析,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对于组织内部问题的诊断和纠正极有帮助的方法是( C )A.测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D.实验法6.被称作“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 C )A.莱维持B.马斯洛C.闵斯特伯格D.泰勒7.“鸡尾酒会效应”说明知觉具有( A )。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8.“一俊遮百丑”属于社会知觉中的什么效应?( C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9.有人对女性的评价是“年轻时唧唧喳喳,结婚有了孩子拖拖拉拉,老了婆婆妈妈”,这属于社会知觉中的(D)。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10.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属于哪种自我认知方式? ( A )A.他人评价B.社会比较C.内省D.自我显示11.一个身穿游泳衣的人在海滨打水仗或游泳,不会有人注意他,但如果他这身打扮去商场购物就会被认为不成体统甚至被拒绝进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受到了以下哪种因素的影响? ( C )A.知觉者B.知觉对象C.知觉情境D.知觉态度12.对“王师傅称赞李厂长”的原因分析中,得到的信息资料是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高,这应该归因于( B )A.王师傅善于阿谀奉承B.李厂长的所作所为确实值得称赞C.王师傅迫于情境的压力违心地称赞李厂长D.无法确定王师傅称赞李厂长的真正原因13.具有不爱与人交往、孤僻、多愁善感、富于联想等特征的人属于( D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14.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 C )A.兴奋型B.活泼型C.安静型D.抑制型15.编制16种个性因素问卷的是( D )A.艾森克B.荣格C.霍兰德D.卡特尔16.热情、正直、诚实、认真等属于性格的什么特征?( A )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17。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1.《心理学和工业效率》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尽可能有最好的工人、尽可能有最好的工作、尽可能有最好的效果。
【第一章】2.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知觉的特点: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4.记忆的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5.情绪三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6.情感基本类型: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7.个性的特点:社会性、独特性、稳定性、可塑性。
【第三章】8.凯利归因理论的因素: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
【第四章】9.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概念不同、发展规律相同。
10.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掌握知识的过程伴随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可能是简答】【第五章】11.阿德佛的ERG理论内容: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12.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权力需要、友谊需要、成就需要。
【第六章】13.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情感、意向。
14.凯尔曼态度形成改变三阶段:顺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第八章】熟悉海德平衡理论、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
15.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感受能力、适应能力、协调处理能力。
【简答】16.产生从众行为的社会压力包括:信息压力、规范压力。
【第十章】17.公平的类型: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
18.以交往频率划分人际关系:首属关系、次属关系、无关系。
19.人际关系的形态:稳定、互补、互利、强制、障碍、冲突、封闭。
【第十一章】20.PAC结构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状态。
21.回应技巧:鼓励、询问、反应、重述。
22.有效表达——KISS原则(keep it short and simple)23.群体冲突(建设性冲突、破坏性冲突)的传统解决方法:协商解决法、仲裁解决法、权力解决法。
24.听的最高层次——倾听。
【态度和领导】大概要点1.弗德勒模型领导方式——以工作为中心(低分段)、以人为中心(高分段)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员工成熟度——工作成熟度、心理成熟度——命令型、说服型、参与型、授权型。
江苏开放大学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重难点复习
江苏开放大学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重难点复习一、单选题(每空2分)1.在团队的构成要素中,(B)是构成团队最核心的力量。
A.目标B.人c.权限D.计划2. (D))提出了PM型领导模型。
A、法约尔――B.韦伯C.泰勒D.三隅二不二3. ( D)是微弱、持久、具有沉浸性的情绪状态。
其主要特点是渲染性和弥散性。
A.心情B.激情C.应激D.心境4.( B)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
A.压力状态B.不良状态C.心理障碍D.心理问题5. (B)提出了ERG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存在三类核心需求,即生存需求、关系需求、成长需求。
A.赫茨伯格B.阿尔德弗c.麦克利兰D.亚当斯6.“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属于(B)A.群体压力B.社会惰化C.社会助长D.社会抑制7.在沟通中信息的发送者称为(A)。
A.信息源B.交流源D.活动源8.按沟通的互动性,可以把沟通分为单向沟通和(c )沟通两种。
A.语言B.正式C.双向D.平行9.下面(C)属于群体。
A.邻居B.同乘一辆车的人c.同一支球队的队友D.同在一家餐厅吃饭的人10.职能制由科学管理的奠基人( c)首先提出,并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以职能工长制的形式加以试行。
A.法约尔B.韦伯c.泰勒D.梅奥11. (B)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A.个性B.价值观c.态度D.思维12.林黛玉的气质类型属于(D)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13.机器设备的表面采用浅灰、浅蓝或浅绿色,可以削弱对比,以减少视觉疲劳。
这是利用了感觉的(D)。
A.适宜律B.适应律c.练习律D.对比律14. ( C )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A.角色B.行为规范D.角色期待15. (C )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被研究者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管理心理学1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主要特征1,以人为本:得气说,智慧说,道德说2,以德为先3,中庸之道:凡事要适度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4,无为而治5,以和为贵2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 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
人打算做的一切都是扩大他们在未来将获得的利益,人都是受经济利益驱使的。
代表人物泰勒,X理论,基本观点为1大多数人天性懒惰,不喜欢工作,并尽可能逃避工作。
2由于大多数人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必须对其施以强迫、控制、指挥的措施,甚至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其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努力。
3 大多数人天生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风险与责任,没有雄心,企求安稳并甘愿受人领导、接受指挥。
管理上可采取的措施:1 以任务为重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率,从不考虑员工的感情和精神需要。
2 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
胡萝卜是指在激励手段上,通过满足员工的物质追求,来保持行为的动力。
3 少数人参与管理。
认为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而与广大员工无关。
社会人假设。
1924年霍桑工厂开展了一项关于照明与工人个人工作效率之间关系的实验。
包括照明实验、福利实验、面谈实验、非正式团体实验。
基本观点为:1 人所受到的最主要的激励是来源于人的全部社会需要的满足,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 由于工业革命以及工作合理化的结果,许多工作本身原有的意义已不存在,因此,人们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乐趣和意义。
3 人在所处群体的社会力量中所受的影响,比管理中的激励和控制对他的影响更大。
4 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管理措施:1 管理者除了应该注意工作、完成生产任务外,更应该注意关心人,满足人在从事某项工作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需求。
2 管理者应重视员工间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形成他们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 管理者应重视团体对个人的影响和团体的奖惩制,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管理心理学考试重点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管理的概念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管理心理学的诞生标志霍桑实验二,人性假设理论人性假设中国古代的人性假设包括人性本善论的代表人物西方人性假设包括经济人假设基本观点,管理措施社会人假设基本观点,管理措施成就人假设基本观点,管理措施复杂人假设管理措施三,知觉、归因与管理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社会知觉的偏差海德归因理论韦纳归因理论四,个性差异与管理气质的概念气质的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能力的个体差异性格的概念五,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价值观的概念奥尔波特价值观的分类态度的概念态度的特性态度的作用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理论的分类海德平衡理论:海德认为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
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价趋向于一致的心理压力,因而在同一个整体内相互联系的对象之间,可能发生态度同化现象。
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调和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平衡,反之,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矛盾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不平衡状态。
这种不平衡状态会引起个体心理紧张产生不满的情绪。
人们总是试图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以恢复一定的平稳状态。
海德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了“平衡理论”。
六,情绪、工作压力与管理情绪反应挫折行为反应情绪劳动情绪劳动的机制职业倦怠的症状职业倦怠的识别七,工作动机与激励激励的概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需要的分类公平理论八,群体心理与管理群体的概念群体的发展阶段群体规范的概念群体凝聚力的概念群体凝聚力的作用群体士气群体士气的特征从众行为的概念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顺从行为影响顺从行为的因素服从的概念集群行为的概念集群行为的特征群体心理的概念社会助长的概念社会惰化的概念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从众,顺从,服从的差异从众:放弃原来的意见,以符合群体要求之行为;从众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人性假设理论:X理论(传统观点):雇员天生懒惰、工作是为了生活、回避责任、没有抱负等。
Y理论(新观点):雇员天生勤奋、能够自我约束、用于承担责任、具有创造力、有高层次的需求等。
2.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名解、选择)观察法: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言行表现,从而分析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分为“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实验法: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造一定条件的环境中诱发被试者产生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研究者运用设计内容明确、表达准确的表格,请被试根据个人情况填写,然后运用统计方法处理数据,以此研究个体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测量法:利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研究个体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高标准的规定一天的任务定额,即以第一流的工人的高效率作为基准规定作业标准。
3、实行激励工资制,工资随效率而变化。
4、设立惩罚制度(失败了要承担责任)5、实行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6、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7、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经营人员承担计划职能,工作人员承担执行职能)评价:(1) 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
(2) 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
(3) 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
(“经济人”)(4) 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
工人只有单独劳动才能好好干,集体的鼓励通常是无效的。
(5) 仅解决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4.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1)法约尔认为企业经营中管理活动是最重要的。
(2)所有的管理活动职能都包括五个要素:计划(研究现有条件,预测将来发展,拟定行动计划)、组织(建立从事活动的人和物的机构)、指挥(维持组织中人员的活动)、协调(使企业活动和工作协调一致,以取得好效益)和控制(使所有事情都能按既定的计划和指挥来完成)(3)提出管理的14条原则(4)提出管理人员6方面的品质:身体条件;智力条件;精神方面;教育方面;知识方面;有经验评价:他的管理组织与职责划分的思想是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他指出了管理是企业六种职能之一,认为组织与管理的概念是密切相关的,还特别强调管理交易的重要性。
但他只考察了组织的内在因素,没有考察组织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组织是封闭的,抽象的,不具体的,有很大的局限性。
5.霍桑实验:内容:该实验是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
主要研究生产效率与物质条件间的关系。
共有四个阶段(1)照明实验:研究改变工作环境照明强度观察实验组、对照组产量变化。
结论:照明度不是唯一影响因素;方法上忽视了干扰变量影响;原因:工人荣誉感、融洽人际关系。
(2)福利实验:确定福利条件和工作时间改变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结论:工作时间、休息周期两个变因不论怎样变化,产量稳步上升;工人满意度增加;体质增强。
结论:工作条件(照明、工作时间、休息周期、工资、福利)等本身不能影响工作,只有通过工人自身的感受,才能使这些变得有意义。
(3)访谈研究:让工人尽情宣泄对管理制度和方法的不满,有利于提高劳动积极性。
(4)群体实验:为了实现群体利益,形成无形的群体规范,为了维护群体,可以放弃个人物资利益,以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霍桑实验结论:(1) 生产条件变化可以影响工人工作热情,但和生产效率之间无直接因果关系;(2) 生产条件不是增加生产的第一要素;(3) 劳动者态度、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群体士气,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
意义: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梅奥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正式研究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开了人际关系理论,为行为科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认为人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特殊的规范,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
提出新型领导、民主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首次把人际关系问题摆到了管理工作的首位。
第二章管理与个体的心理过程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影响知觉的因素:(1) 主观因素:①过去经历、学习经验的影响②定势效应③暗示与从众④动机与需要⑤情绪因素⑥思维品质(2) 客观因素: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对比③刺激物的活动性④刺激物的新颖性⑤刺激物的重复3.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⑴人际关系本身的特点(复杂简单;长久短暂;稳定变化;正式非正式)⑵主体本身的特点(知识经验;情绪状态;态度倾向;个性特征)⑶认知主体对组织及组织概念的认识,是否有全局观念、纪律观念以及对职位的认识(职权、职德、晋升)4.社会知觉偏差:⑴首因效应⑵近因效应⑶晕轮效应:也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指个体在观察某个人的时候,对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halo)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这个人其他的特征和品质的一种知觉。
⑷社会刻板印象:也叫定势现象⑸投射作用5.影响情绪的因素①文化因素②组织因素③性别因素④情绪智力(情商)6.意志品质的内容:⑴自觉性:指对行动的目的、意义的社会性有充分自觉的认识,并且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目的和要求的能力。
⑵果断性:是指善于明辨是非,把深谋远虑和当机立断结合起来,迅速做出决策,毫不犹豫采取行动的品格。
⑶坚韧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能长时间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预定目的的能力。
⑷自制性:意志自制性,也称自制力、自持力,是指人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的能力。
(垂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
第三章个性差异1.个性:是一个人在其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特点和差异的组合。
3.性格:指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4.遗传环境因素对于个性形成的影响:体形、性别、神经系统、天资、容貌、出生顺序等。
可能性范围,基础。
5.气质对于管理的影响:管理者要了解被管理者的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效果。
(1)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用人。
(多血质-采购胆汁质-市场粘液质-核算抑郁质-研究)(2)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强团队战斗力。
(气质互补)(3)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做好思想工作。
(多-批评和劝导胆-严厉批评,不能激怒粘-耐心说服开导抑-关怀中激励,照顾中促进)6.管理活动中性格特点的影响:①性格与人际关系②性格与竞争力、创造力③性格与效率④性格与领导类型⑤性格差异与因人施教、因人施用第四章个人行为动机与激励1.激励:即激发鼓励,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在管理中,激励通常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
2.动机: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过程。
动机具有激起、维持、调节和停止行为的作用,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和直接原因。
3.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⑴观点:①人生来就有渴望满足一系列的需要;②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个不同层次;③这些需要是从低级到高级以层次形式出现的;④人类的需要是随着低层次需要的满足而逐步向高层次需要发展的。
⑵评价:缺陷:①对需要5个层次的划分过于机械;②分析过于简单,缺乏实证基础。
优点:①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框架,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②指出了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并指出了每一种需要的具体内容;③将自我实现作为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对我国的管理者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⑶在管理中应用:4.亚当斯的公平理论:⑴观点: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⑵应用:5.有效激励:有效奖励的实施方法①创造有效奖励的心理气氛②奖励对象要有真正的先进性③奖励要注意时效性④奖励的内容应该多样化⑤要制定一项长期的奖励计划⑥奖励的标准要更新第五章态度与管理1.态度:⑴定义: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⑵功能:①影响社会性认知与判断②影响忍耐力③影响学习效果④影响工作效率⑤影响团体的凝聚力⑥态度的激励作用2.态度形成与转变的概念⑴态度的形成是指某种态度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⑵态度的转变是指人的态度由旧变新的过程。
包括①方向性的变化;②强度的变化;③中心趋势的变化,即与个人的思想、信念体系相关的态度变化;④明显程度的变化,即对某事物的态度由暧昧到明朗或由明朗到暧昧;⑤自觉程度的变化,即人的态度由不自觉向自觉转变的过程。
3.态度转变理论:⑴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了认知失调论。
认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它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①协调;②不协调;③无关。
如果两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不协调的,就称作认知失调。
(D是失调程度;d为不一致认知;A为一致认知;V1、V2为两认知的重要性)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①改变某种认知因素,即认知成分的改变。
②强调某种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③增加新的认知因素。
这些都是通过自我调节,达到认知平衡而改变原有态度。
⑵海德的P—O—X模型(认知平衡理论)海德认为,根据P、O、X三者之间的感情关系(喜欢—不喜欢,爱—不爱),可以推论出八种模式,其中四种是平衡的,四种是不平衡的。
假如个体对一个单元内的两个认知对象看法一致,则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否则就产生不平衡状态海德认为,认知失衡状态会引起个体心理的紧张,产生不满情绪。
认知平衡理论同时还强调人际关系、情感因素对态度变化的影响,表明人们认知结构的不协调是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并且采用“最小努力原则”来估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即认为不平衡出现之后,个体将尽可能少的改变感情关系以恢复平衡。
⑶纽科姆的A—B—X模型海德认为,当P、O、X三者发生不平衡时,必须通过认知者P的认知体系来调整,才能使三者的关系趋向平衡;纽科姆则认为,A、B两者中,不必确定谁是认知体系中的主体。
⑷参与改变理论:勒温认为个体的态度与群体的规范和价值密不可分,个人在群体中的活动性质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