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导学案.doc
人教版七上《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教案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读等温线模式图,将等温线读图规律应用于实际等温线图的阅读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运用地理图表进行地理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难点:掌握等温线图的读图方法
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一纬度,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夏季相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气温分布的这三条规律分别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课件)
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纬度因素
气温分布规律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海陆因素
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地形因素
板书
设计
二气温的分布
小组得分
由等温线的特点引申到所有等值线的特点
回忆等高线的分布规律,数值的变化与等高线的疏密代表什么含义?由此探索等温线的闭合中心与疏密代表的含义。
读等温线模式图
1、等温线闭合代表的气温中心
2、等温线疏密表示温差大小
3、等温线延伸方向说明气温数值的变化方向
4、等温线凹凸判断温度值的高低(学案第二题)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第三题,结合世界年平均气温图、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由组长分配小组成员探究的问题,最后由组长汇总本小组探究结果,限时5分钟。
教学
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过渡
提问
学生活动
探索规律
判读
小组探究
归纳总结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 学案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学案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午热晨凉,冬寒夏爽,气温在不断变化。
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1. 气温的日变化概念: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思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午后2时?因为空气中的热量来自地面,正午过后,太阳高度虽然降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的热量仍然比地面失去的热量多,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增多,温度继续升高,地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继续上升。
气温升到最高,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才能达到最高值。
2.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南半球则1月最高,7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2月最高,8月最低。
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温线。
二、等温线图的判读1.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 等温线闭合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该地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纬度因素的影响低纬地区气温高,高纬地区气温低。
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海陆因素的影响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这是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
地形因素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其他北半球10℃等温线,在亚洲大陆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使得等温线向南凸出,原因是这里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3.2.1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
1.D 2.C
【分析】1.由图中天气预报可知,5日是大雨天气,6日是雷阵雨天气,7日是阴天,8日是多云天气,故选D。
2.从图中的横坐标可以看出,这几天中,最高气温是出现在8日,气温是26℃,5日的气温最低,故选C。
3.B 4.C
【解析】3.由图可以看出,酒泉当天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约39℃,日出前后的气温最低,故选B。
8.由上题可知,C图为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一年中,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海洋上是8月,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海洋上是2月,表中所示该地的最热月是7月,最冷月是1月,该地位于北半球的陆地。结合所给答案B、C、D错误,A正确。故选A。
9.(1) 14 日出前后
(2) 7 1 8 2 1 7 2 8
3.气温年变化
读图可知: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____月最高,____月最低;海洋上____月最高,____月最低。南半球与北半球____。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____。
4.根据某地气温资料,绘出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课堂检测】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某校气象小组的观测数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计算图中日平均气温:。
二、气温的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测定的气温是离地面米处的气温,观测气温的仪器主要放置在中。
三、气温的变化
1.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称为气温,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
2.气温的日变化
读“气温日变化图”,可以看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
6.B
【详解】由于海陆性质差异大,陆地吸热、放热快,海洋吸热、放热慢,因此海洋地区气温日较差小,特别是阴天时气温的日较差应最小,故同纬度四个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其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B,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初中地理_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使用气温的相关数据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从图中判读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初步掌握绘制和判读气温曲线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教师演示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绘图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练习巩固等形式,学会分析判读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形成积极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态度。
2、通过学习认识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尊重自然规律、服务人类的情感态度,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地观、发展观。
重点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2、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认识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地观、发展观。
难点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分析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探究合作法、动手操作法等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测练习、导学案;学生:收集气温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实例;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内容与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说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频导入】1、播放视频《我是冰川》:“我是冰川,请不要让我流泪,因为我的眼泪会化成淹没你们的海洋!我是冰川,我是这个地球上你们人类不能失去的朋友!”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冰川为什么会流泪?3、导入本节课题——气温的变化观看视频,视听感受用震撼的宣传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识到冰川是地球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冰川为什么消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主学习】1、气温的概念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文字段落和《阅读材料》,并设计的三个问题:①什么是气温?1、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完成导学案环节二中设计的三个问题。
2、交流展示自主学习情况。
通过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体现“以生为本,先2、气温的测量和计算②气温是怎样测量出来的?③如何读取气温值?如何求得平均气温?2、引导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以及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对气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单位和变化规律。
2.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4.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使用图表和实例,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强课堂互动。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表和实例,用于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2.准备案例素材,用于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4.巩固(5分钟)针对气温的变化规律,设计问题进行巩固练习。
5.拓展(5分钟)展示世界气温分布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的变化规律、分布特点以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1)讲授法:在导入新课、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时,运用讲授法,清晰地呈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
(2)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气温变化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突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重点,强调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地理基本概念、地图阅读技巧以及一些环境因素对地理现象的影响等知识。他们对气温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气温的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兴趣,尤其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喜欢通过观察、实践来掌握知识,对于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更容易产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但数据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目录
• 气温的变化 • 气温的分布 • 温度带 • 练习与思考
01 气温的变化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01
02
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早晨气温逐渐升高
随着太阳的升起,地表吸 收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 导致气温逐渐升高。
中午气温最高
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 地表吸收的热量也最多, 导致气温达到一天中的最 高点。
陆地温差大
陆地相对于海洋的热容量较小, 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较弱,因此陆 地上的温度变化较大。
地形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作用减弱,导致气温较低。
山脉对气温的影响
山脉的走向、高度和坡度等因素都会 影响气温的分布,如山脉的背风坡和 迎风坡的气温差异。
气温变化的规律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轴之间的夹角 导致太阳辐射在赤道附近最强,向两 极逐渐减弱,因此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
大陆性气候地区夏季温度高、冬季温 度低,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大;而海洋 性气候地区受海洋调节作用影响,气 温年较差较小。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层厚度减小, 对地表的保温作用减弱,导致气温降 低。
温带地区农业以种植小麦、玉 米等作物为主,人们穿着适中
,房屋保暖性能一般。
亚热带地区农业以种植水稻、 柑橘等作物为主,人们穿着轻
薄,房屋通风性能好。
热带地区农业以种植橡胶、咖 啡等作物为主,人们穿着短袖 短裤,房屋通风性能极好。
04 练习与思考
基础练习题
基础练习题1
请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表示某 地区一月份的气温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气温变化的复杂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个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也有所体验。
但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2.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的识记和理解。
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案例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
3.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觉得全球气温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图表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
包括:(1)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差异。
(2)展示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3)展示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析一组气温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象。
如:为什么北极熊会出现在北极?为什么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带性那么明显?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话题: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气温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展示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既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掌握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基础,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教学内容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气温的变化,第二课时气温的分布,本节课学习的是气温的分布。
二、学情分析等温线图的判读是一个难点,要让刚接触地理的七年级学生学会判读方法难度就更大,所以学生对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较难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温线的特点,学会阅读等温线图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读图、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等,引导学生得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体会气温与生活、生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通过等温线图的判读,总结归纳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卡纸、句号笔等六、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而世界气温分布等值线图的判读,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完全通过阅读思考等温线的变化特点,来总结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非常困难,考虑到学情,我在教学中结合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预设了以上三条旅游线路,采用了在旅行活动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并结合读图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变复杂知识为简单知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情境中去解决问题,更好地掌握本课重点,这是本堂课教学设计比较成功的地方。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精选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1、我今天的说课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第二节,七年级上册是学生接触地理的开始篇,而上册的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又是本册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如何开好头,突破难点,抓住重点,真正让初一新生不对地理学科产生畏难情绪,是我们说课赛课的意义所在,我今天的说课题目,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相比旧的试用版教材删掉了气温与我们一个框题,其它内容基本没变,现教材框题一是气温的变化,框题二是气温的分布,相比老教材更清楚直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二者是从不同角度来讲气温,都是为今后气候及分区地理气候做铺垫,本节内容上承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下启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承上启下地逐步学习气候要素,编者的编排意图是先让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况,接着再学气温和降水,最后归纳到气候的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完后归纳总结,反过来又让其知道气温与降水就决定了世界气候的分布状况。
2、框题一的教学,教材从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两方面讲述,其中,绘制与阅读气温曲线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今后考点之一,必须认真动手绘制,避免学生一看就会,一绘就错,教材重点在于培养能力,让学生从感性的生活到理性的读绘图,该知识点与生活非常贴近,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学会生活问题地理化,地理知识生活化,站在地理的角度看问题,学习终生有用的知识。
另外,框题二的教学,其内容涉及本节重难点,等温线内容比较抽象,可结合前面的等高线、等深线概念,利用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手拉手形象比喻等温线,由直观到抽象,初步形成等温线的概念,高低温中心的学习则可分散难点,结合后面山顶气温垂直分布教学,新教材等温线图比以前更复杂,而且还增加了更多的文字说明,解决好了这个难点,那么接下来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学生通过等温线图就一目了然,通过小组探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就非常清楚的得出高低温的分布区,不过,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例如不要忽略图的名称,特别是图例的阅读,注意图中颜色的深浅代表不同的气温等,再如红色20℃主要在赤道附近,绿色10℃主要在南北极区附近等等,对于教材新增的1月与7月气温图,我想编者是为了适应课改,更好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入的,只不过是把地图册中的两幅图引入书中而已,没增加文字内容解读,反而减少了文字叙述,只是多了个活动设问,看编者趋势意图,是着重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增强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更多读图析图,善于从图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从中归纳知识点,教师可适当引导析图,不过,不可解读过细,要因材施教,以免增重学生负担,至于气温的垂直分布,则可结合旅游爬山来教学。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课时。
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插图以及丰富的实例,向学生介绍了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能够理解气温的基本知识,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气温的变化,理解气温的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图表教学法: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
3.教学素材:气温分布图、实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气温相关的图片,如夏季炎热的气温、冬季寒冷的气温等,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然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2.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测量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总结气温分布规律。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与分布。
提问:“你们认为气温变化与分布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展示气温测量工具(如温度计、气象站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总结气温分布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世界气温分布有哪些规律?”4.巩固(10分钟)讨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并进行分享。
5.拓展(10分钟)介绍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学案二(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习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及测定气温的方法。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掌握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学习过程课堂评价一、慧眼识图1.气温日较差:一天中 与 的差。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 。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陆地上 月最高, 月最低;海洋上 月最高 月最低,南半球 。
二、图说地理1.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 、 。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 。
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 ,高纬度气温 。
世界的寒极在 洲。
(2)同纬度地带, 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每升高100米,气温 。
参考答案学习过程绘图:以潍坊为例潍坊气温年变化曲线绘图注意事项:1.气温变化曲线为平滑的曲线2.当月的气温表示点在该月份空格的中间位置3.最后填写图名地图大发现:1.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
2.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
原因是: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南半球多为海洋。
3.A区域气温低。
A区域为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略课堂评价一、慧眼识图1.最高气温最低气温14时日出前后2.7182相反二、图说地理1.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2.(1)降低高低南极(2)夏(3)下降0.6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气温的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和分布(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等温线的特点,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等温线的读图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初步建立地图的空间认知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三、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四、教学方法本节课运用读图法、对比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始终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循序渐进地进行问题引导,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情分析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等高线的知识,可以将这些知识迁移到等温线的学习中,所以对于理解等温线的特点相对容易一些,但是七年级的学生读图能力并不强,需要在读图上多做引导。
七、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昨天你复习了吗?复习提问:1、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刻?(午后2时左右、日出前后)2、北半球大陆,一年之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分别是几月份?(7月、1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到的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讲解:每年冬天北方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而南方却是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景象;北方的居民在冬天经常进行的户外运动是滑雪,但是南方的人们还可以在户外游泳;北方的人们要穿着厚厚的衣服来防寒,而去海南旅游的人还穿着夏装。
请同学们思考: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呢?学生回答:气温教师:所以气温不仅仅在时间上有变化,在空间分布上也是不同的,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学习气温的分布!板书二、气温的分布[讲授新课]1.白板展示课本P56图3.17教师:这是一幅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想要从这幅图中获取地理信息我们应该先弄明白这些线所表达的含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向学生介绍气温的概念、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气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概念,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气温的重要性。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直观教学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气温变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气温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提问和讨论问题,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3.准备板书设计,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让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气温变化案例,让学生总结气温变化的原因。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教学目标
l.从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
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 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
(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
(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课堂练习: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
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
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
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
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教师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练习拓展: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略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