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商务报”与近代“商学”兴起
清代的商业贸易与市场经济
清代的商业贸易与市场经济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商业贸易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商业贸易逐渐走向繁荣,市场经济开始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清代商业贸易的特点、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清代商业贸易的特点清代商业贸易的特点在于多元化和市场化。
在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由于中央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商业贸易相对比较落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政府开始逐步松绑,商业贸易逐渐得到发展。
清代商业贸易以多元化为特点,不仅有国际贸易,还有内地贸易和粤闽贸易。
同时,清代商业贸易也日渐市场化,商业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变化清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变化主要表现在海上贸易和内地贸易两个方面。
海上贸易主要以广州、厦门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粤闽贸易体系。
这个体系以茶叶、丝织品为主要出口商品,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成为主要贸易伙伴。
而内地贸易则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内地市场。
这个市场以稻米、棉花等农产品为主要商品,形成了一个以交易和流通为核心的商业体系。
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清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他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
在商业贸易的推动下,中国的商品经济开始发展,市场需求和供应逐渐得到平衡。
市场的形成使得商品价格能够通过供需的自由竞争来决定,市场价格成为了商品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
同时,市场经济的出现也为商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商品流通和交易也更加顺畅。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变化。
在清代,商人在社会地位和财富上逐渐得到提高,成为社会上的一个重要力量。
他们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商业贸易领域,还渗透到了政治和文化的各个领域。
商人们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方式,逐渐改变了封建社会的格局。
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商业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一些地方的资源过度开发,环境受到破坏;市场经济的崛起也使得一些人陷入了贫富差距的困境。
近代商业教育在清末的兴起
的工商 事 业 ,对 商 人 的数 量 和 素 质 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新 式商 业 教育应 运 而生 。本文 以清 末为 主 ,探 讨 商业 教育 于 近代 之缘起 。
新 式 商 业教 育兴 起 的背 景
一
1 ,传 统 教育 形 式 的局 限 。学 徒 制 教 育 虽 有 积 部 中国近 代史 ,就是 一部 中华 民族 遭受 外 来 极价 值 ,但在 新 的社 会 形 势 下 其 局 限也 显 而 易见 。 在 教育 内容 上 ,学 徒 制 教 育 的 “ 扫 奔 走 、伺 应 洒 势力 欺凌 的屈辱 史 ,列 强觑 觎 和 侵 略行 径 的 动力 ,
[ 收稿 日期 ]20 0 2 0 6— 4— 6 [ 作者简 介]吴 玉伦 (9 6一) 16 ,男 ,河南太 康人 ,华 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院副教授 ,博士研 究生 ,主要研究方 向为 中国教育史 。
维普资讯
第 2期
吴玉伦 :近代 商业教育在清末 的兴起
福建官立中等商业学堂由闽省公立游学预备学堂改办预备学堂于光绪三十二年由林炳章等创建次年林等斟酌缓急认为闽省学堂业已次第兴办而商业尚少专门之学见直隶教育杂志1907年第14册第19页遂经闽浙总督松寿奏请改预备学堂为闽省官立中等商业学堂聘请日本高级教习教授税收商品财政等科目
维普资讯
不能适 应 需要 ,在 外来 势力严 重 冲击 之 下发 展起 来
很 大程 度上来 自于 巨大商 业利 益 的诱 惑 。外 国资本 主义 国家利 用不平 等 条约 ,通 过建 立通商 口岸 、开 设 洋行 、修路 开矿 、掠夺原 料 、推销 产 品等 在 中 国大肆 攫取 特权 ,急 速地促 动 着 以小 农业 与家 庭手 工 业为 基础 的封建 自然 经 济 的分 解 和城 乡商 品经济 的发展 。到 1 1 清 政府 覆 灭 ,全 国开 设 的通 商 9 1年 口岸共 达 8 2个 ,外 国 资本 家在 中 国创 立 的 近代 工 业 20多 家 。传 统 的商 人 结 构 , 由 以行 商 坐 贾 为 2 主 ,发展 到官 商私 商 ,再到 洋行 大班 、买 办和 民族 资本 家 。商业 组织 形式 也 由家庭 、行 帮等 的单 独投 资或 互约 合资 ,发 展为 新兴 的近 代公 司 。 同时 受到 冲击 的是 “ 重农 轻 商 ” “ 本 抑 末 ” 的传 统 经 济 、 重 思想 ,代 表新兴 资 产 阶级利 益 的知识 分子 和开 明士 绅 ,在外 国资本 主 义经 济思 想 的影 响下 ,对 传统 的 经商 思想 进行 了大 胆 的 批 判 ,提 出 “ 为 国本 ” 商 、 “ 商提 四民之纲 ” 等 重 商 主义 观 点 ,积 极 主张 发 展 资本 主义工 商业 。在 强 大 的社 会舆 论压 力下 ,晚清 政府开 始 放 松 对 工 商 业 的 控 制 ,变 “ 商 ” 为 抑 “ 恤商 ” ,号 召 “ 兴 商务 ” 通 商 惠工 ” 振 、“ 。 工 商各 业 的发 展 ,相应 地 对培 养商 业人 才 的商 业教育 提 出要 求 。加 之 以下几 个 因素 的影 响 ,以学 校 为 主要场合 、系统传 授 商业 知识 和技 能 的近代 商
试论近代中国商业文学的发展
[ 收稿 日期]20 - 8 2 06 - 8 0 [ 作者简介]彭 吴 (9 5 , ,湖南湘 阴人 ,湖南商学院讲师 , 17 一) 男 湖南 大学 博:研究生。 f =
彭 昊
( 湖南商学院,长沙 4 00 ) 12 5
【 摘 要】近代商业意识的觉醒和重商思潮的发展 ,为社会 变革时期的商业文学发展提供 了 巨大的推动力。尤为重要的是 ,晚清以来的
文学思潮与运动,为 中国商业文学的稳定发展提供 了理论资源。因此,近代 中国商业文学的数 量众 多,忠 实记 录 了商界风 云,促进 了社会 重商思潮的形成 ,与 商业的联 系日趋紧密,进入 良性互动的稳定发展期 ,推动 了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 ,但 艺术 成就并 不突 出。可 以说 ,这是 中国商业文学的稳定发展期 。 【 关键词】近代 ;中国商业文学;稳定发展期 【 中图分类号 】D 0 . : 26 5 F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8 2 0 (0 6 5 09 - 5 0 — 17 2 0 )0 -0 8 0 0
众所周知 ,近代商业意识的觉醒和重 商思 潮的发展 ,为 商业贸易活动 ,描绘 近代中国的商品经济 发展 ;并 为近代中
社会变革时期的商业文学发展提供 了巨大 的推动力。尤为重 国寻找腾飞之路。同时 ,随着近 代重商思潮 的深入人心 ,商
要的是 ,晚清以来 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为 中国商业文学 的稳 人已居 于 “ 四民之首 ”的社会地位 ,以上海为代表 的商业大 定发展提供 了理论资源 。早 在上一世纪末 ,在 维新运动 的直 都市 以日新 月异 的速度 向前发展 ,形成 了新型 的商业 文 化 , 接促动下 ,就出现 了突破传统和观念 的形式 ,以适应社会改 读者渴望从 文学作品中获取有益 的商业信息 的愿望 越来越强 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 ,其中包括提出 “ 手写我 口,古 岂能 烈。因此 ,近代中国商业文学迎来 了 良好 的发展 机遇和引人 我 拘牵 ” 的新诗派 ,让 诗 歌 “ 适用 于今 ,通 行 于俗 ” 的 “ 诗 注 目的成绩 ,大致 有五个方 面的表现 。
清末民族报业的崛起
清末民族报业的崛起第一节: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一、历史背景:国内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报刊所具备的巨大功能。
二、原因:1、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人们的需求增加,为报业提供了市场;2、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第一节: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三、国人在内地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1、海外:第一份中国人自办的中文报刊诞生于海外华人聚居之地。
1856年12月,创刊于美国加利福尼亚萨卡拉门托的《沙架免度新录》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2、上海:1873年4月《西国近事汇编》;1874年国人在上海还创办了第一份民办报纸——《汇报》(单张日报,版式与申报相似,连史纸印刷,每日两张8版,广告与文字各占4版,儿《京报》全录和《辕门钞》又占去文字版的一大部分,其余为上海新闻和中外新闻,约两天左右发一篇论说,鼓吹发展洋务,措词谨慎,不评点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
1874年9月1日更名《彙报》,1875年12月停刊)1876年11月23日《新报》。
第一节: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三、国人在内地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3、广州:(1)最早的一份是1872年创办的《羊城采新实录》。
(2)1874年3月27日《述报》创办:该报是我国第一份石印报纸,每日出1张4版,1、2版刊登新闻与评论,3版刊登西方科技书刊译文,4版为商情和广告,每月汇编1卷,新闻评论部分称《中、西近事汇编》,科技知识部分称《格致便览》。
在全国很多地方聘有通讯员,1885年4月停刊。
三、国人在内地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3、广州:(3)、《广报》:1886年6月24日创办,主持者邝其照,版式同申报,最初内容比较琐细,后有调整,顺序是论说、新闻、《京报》、《辕门钞》、商情和广告。
1891年因刊登参奏某大员的奏折,被两广总督下令查封,报纸迁入沙面租界,改名《中西日报》,请洋人挂名,并且扩充了版面和内容,言论也更为大胆,后有曾改名《越峤纪闻》,1900年停刊。
近现代民营商业报刊的发展轨迹
近现代民营商业报刊的发展轨迹时间:2010-12-02 20:37:00 作者:; 来源:● 李昕言近现代的中国报纸,除去被称为“蚁报”的小报,其主流范式大概有三种:民营商业报纸(商人办报)、专业报纸(文人办报)和党报系统(政党办报),三种范式相互重叠、长期并存。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历经政权更迭,民营商业报刊的生存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状态和历史规律。
近代民营商业报刊的发展轨迹中国近代民营报刊诞生于清朝末期的19世纪70年代, 兴盛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 衰微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历史时期:1.初创期(1873~1894)中国早期的商业报刊是由外人在华最先创办的,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人开始了自办民营商业报刊的艰难探索实践。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是第一份国人自办的商业报刊;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则是早期国人自办商业报刊中出版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一份。
从19世纪70年代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国人自办民营报刊约20种。
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多是私人集资合股而办,属私营性质的民办报刊。
这一时期民营商业报刊的出现主要源于内外两大因素。
从外因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门户洞开,西方殖民者在华贸易活动导致了商业报刊的产生;内因方面,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为民营商业报刊提供了生存的必要土壤。
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近代民营商业报刊于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应运而生。
2.发展期(1914~1921)1914年“一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暂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带动了以广告为主要利润来源的民营商业报刊在民国初期迅速崛起。
这一时期的民营商业报刊普遍注重经营管理和发行业务,并进行技术革新和扩大再生产,因此规模有了很大发展。
以《申报》为例,不仅增加了广告的数量,在发行方面也努力拓展外埠读者订阅,以提高《申报》在全国的影响力,此外,印刷机、铸字机等设备也无不更新。
商务印书馆历史类出版物与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发展(1897~1949)
事 实上 ,正 如何 炳 松 所 说 :“吾 国 自前 清 末 季 废 止科 举改 设 学 校 以来 …… 迄 今 已达 二 十 余 年 , 西洋通史之著作虽 已有相 当之成就 ;而本 国通史 之 纂辑 ,则 求其 能 合 现 代 所谓 新 史 学 眼光 者 反 寥 若 晨星 焉 ……然 而吾 人迄 今 尚无一 部差 强人 意 之 中国通 史 焉 。”⑨大 约 在 20世 纪 前 20年 ,“近 代
商 务 印书 馆 历 史 类 出版 物 与 中 国 近 代 历 史 学 的 发 展 (1 897~1 949)
张 越
内容提要 以商务 印书馆 出版 的历史教科书为主,清末 民初的历史教科书编纂成 为中国近代史学开始 阶 段 中国历 史 书写 的最 重 要 的学 术 实 践 ,开 启 了 中 国近 代 史 学 的 叙 事 模 式 。 商 务版 “中 国 文 化 史 丛 书 ”的 “分 之 为各科 之专 史”的编纂理念及该丛 书的40余种专 门史 ,开拓 了中国近代 史学 中的专 史研 究领域。商务印书馆 在 史学 理 论和 世 界 史 方 面 的 出版 物 ,分 别 起 到 了充 实 中国近 代 历 史 学科 的 学科 理 论建 设 和 为 草创 阶段 的 中 国的 世界史学科奠定基础的作用。在 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过程 中,商务 印书馆出版的大量历史类 出版物功不可没。
中国近代民商法的嚆矢清末移植外国民商法述评
3、加强法律监督:应该加强法律的监督和执行力度,防止腐败现象和不公正 行为的出现,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4、重视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应该重视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以确保中国法律的本土化和特色化。同时,也应该在传承和发展中借鉴和 吸收外国民商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五、结语
本次演示通过对中国近代民商法的嚆矢——清末移植外国民商法进行述评,指 出了其历史背景、移植原因、效果等方面,同时也提出了问题和建议。清末移 植外国民商法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是对于中国法制进步和现代化进 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未来中国法制的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以更 好地适应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2、政治原因: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开始借鉴和采纳外国民商法,以 稳定社会秩序,提高法律的执行效率。
3、经济原因: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也带来了现代化的经济制度和 商业习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移植效果
清末移植外国民商法对于中国近代民商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 通过移植外国民商法,中国建立了近代化的法律体系,完善了法律制度,为中 国社会的法制进步奠定了基础。其次,公司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外国 民商法对于公司制度的设立、运营、终止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中国 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最后,移植外国民商法对于中国法律思想 的启蒙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清末民商法草案的制定
在引进和移植外国民商法理论的基础上,清末政府开始着手制定民商法草案。 1908年,清政府起草了《大清民律草案》,该草案包括总则、债权、物权、亲 属、继承五编。此外,还制定了《大清商律草案》、《破产律》、《著作权律》 等法规。
三、民商合一立法模式的确定
浅析清末商部的成立
浅析清末商部的成立摘要: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于1901年下旨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中一项重大的举措就是设立商部,商部的建立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它成立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对晚清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工业的近代化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清末新政商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发动了一场旨在摆脱落后贫穷、走向独立富强的近代化的改革运动,即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是晚清时期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1903年设立了专门管理工商业的机构——商部。
商部成立后,位列外务部之次。
1906年,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地位略有下降。
晚清的商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制定了有关农工商业的大量的法律法规,成立了商人的专门组织——商会,实行奖励商业的政策,成立专门的实业学堂,等等,这些活动促进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
由于商部在晚清改革时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商部的活动也促进了清末民族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同时,由于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使借鉴早期经济改革经验成为必要,从而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使清末新政经济改革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大热点,目前对新政经济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两个方面。
新政经济改革首先表现在清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与改变,有学者认为清末经济政策有其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不应一笔抹煞,但也不宜把它捧得太高。
经济体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法制的建设;二是公司制度的初创。
近年来有关商部研究的成果很多,学者们在研究商部方面表现出了少有的一致性,尤其是在商部的设立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促进作用方面,都能给予肯定的评价。
当然,对于商部活动中存在的一些时代所造成的局限性,学者们也都能够宽容的对待。
但是,有关商部成立的背景方面的论述很少,本文试图从一下几点谈谈晚清的商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晚清这一重要的经济机构。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逐渐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开始迈入现代化的步伐。
而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和成长就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
近代民商法学是以民法(包括侵权法、合同法、物权法、继承法等)和商法(包括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学科。
在中国,它是在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19世纪末期,西方列强逐渐进入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法律制度和法学文化。
当时,中国有三千多年的封建法律传统,法律体系非常落后,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此,在西方法律影响下,中国开始研究并吸收西方的民商法学,以适应国内外交往的需要。
1904年,清朝政府创办了法政学堂,为近代民商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的教授们,大多师从日本或欧美大学,将欧美法律学术成果传入中国,为中国民商法学的学术体系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在民国时期,由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大变革,中国的民商法则更为急需更新和改变。
许多法学家积极投入到近代民商法学的研究和改革中,不断通过比较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了一批优秀的学派和学说。
华北学派、上海学派、潮汕学派等等,都为中国学术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0年,上海发生了浦东货船沉没事件,导致国际间的商业纠纷,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后,许多法学家开始对国际私法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在中国的民商法学发展过程中,也不乏先驱者。
例如戴超齡,他于1907年发表了《略论英国之合同法》一文,是中国最早的合同法研究文献之一。
另外,汪辅之是中国现代沿海贸易的开创者,他对于海商法的研究也给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和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些变化和挑战。
它不仅为解决国内外纠纷提供了学术指引,也为中国的法律建设打下了基础。
虽然近代民商法学在中国的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相信它定会在未来迎来更为广泛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是中国法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篇章。
民商法学是指以民法和商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学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保护市场主体利益的法律规范和制度。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法制建设的发展,民商法学逐渐成为中国法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重要学科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等方面,对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进行探讨。
一、民商法学的起源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开埠时期。
在那个时期,由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
为了赶上西方国家的发展步伐,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民商法制度,以期通过法律手段改革现行的经济体制。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学习欧美法律的学者,他们把西方国家的民商法学知识引进中国,并且试图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形成中国的民商法体系。
在此背景下,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学科体系开始初步建立起来。
1895年,清政府成立了江南法政科,开始了正式的法学教育;1901年,光绪皇帝颁布了《学堂章程》,确立了法政科在清朝学制中的地位。
这是中国近代民商法学发展的起点,也标志着中国民商法学的研究开始走向正规化和体系化。
二、民商法学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学习阶段、创新阶段和发展阶段。
学习阶段,主要是中国学者学习西方民商法学知识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学者通过翻译西方法律著作,学习西方的法理和制度,并试图将其运用到中国的法律实践中。
在学习阶段,中国学者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民商法学理论和实践,以此为基础,逐渐建立起中国的民商法学体系。
创新阶段,是中国民商法学逐渐摆脱西方模式,开始寻求中国法律特色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学者开始从中国实际出发,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西方的民商法学进行创新和发展。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理论和制度,为中国民商法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这些变革和挑战,使得中国的民商法学得以诞生和发展。
民商法学是以国家法律规定的民事和商事法律为基础,研究和探讨民商法的性质、原则、规则、制度等问题的学科。
中国的近代民商法学的发展,经历了若干个阶段,包括了民法学的奠基、商法学的兴起、近代法律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等。
首先,民商法学的奠基阶段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大清民律》和《大清商律》,虽然这两部法典是以律令的形式颁布的,但是其中包含的法律内容,对于中国的民商法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李方桂等人还撰写了《商法提要》和《商法内则》等著作,为中国的民商法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民商法学的兴起阶段则是在20世纪初。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政府开始进行法制建设,制定了《民法通则》,这是中国民业法的开端。
1917年,广东法商专门学校(即今天的中山大学)创立,成为中国开办商科院校的先驱,培养了大批的商法人才。
此外,中国法律界先后成立了中国法学会和法学院等机构,这些机构推动和促进了中国民商法学的发展。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民商法学逐渐成为中国法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法学界开始关注国际法、国内法的统一与协调问题,为中国的民商法学带来了新的理论探讨。
1954年,中国法学家黄敬对于《商法大纲》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以合同为核心的商法观念。
这一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商法学的发展,并在之后的法律制度建设中得到了应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民商法学又面临了新的变革和挑战。
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和更新法律法规,制定和修改了大量的民商法律法规,为中国企业和市场提供了更加规范和有序的法律环境。
例如,2016年颁布的《电子商务法》和201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都是针对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出台的重大法律法规,为中国的民商法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晚清如何推动商业发展浅析
晚清如何推动商业发展浅析作者:曾浩翔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11期一.引言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极其曲折,但毫无疑问清廷为维护自身统治,采取了诸多措施来保护中国脆弱商业的发张,本文将以晚清洋务运动和晚清新政时期颁行的措施来分析清政府对近代商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以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张提供一定参考。
二.洋务运动中的措施洋务运动的创新意识和认识自身不足对外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列强的多次入侵和内部愈演愈烈的农民起义的打击终于让清廷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
以曾国藩等人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在继承和发展了魏源一众经事派的思想后,轰轰烈烈地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半期以‘‘自强’’为发展口号,以发展军事重工业为主。
但随着军工事业的发展洋务派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于国防的重要意义以及于列强争利的需要,于是‘‘求富’’这一口号应运而生。
在洋务运动后半期清廷开始重视民用工业,但仍将企业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派遣官员监督和与民间私人和办企业是清廷当时采取的主要手段。
虽然洋务运动仍属于封建范畴,然其对中经济重心由农业转向了商业实在功不可没。
一系列的措施尽管过于保守,但洋务派能够力排众议,大胆改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仍对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今天有借鉴价值。
与此同时现代经济学理论也随着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对西书的翻译传入中国,如福赛特的经济学著作《富国策》。
教育方面清廷则设立实业学堂,提倡商业教育,对外派遣留学生。
这些措施对晚清乃至民国时期中国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
洋务运动无论是从物质角度还是理论角度都对商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晚清新政中的措施自秦国变法两千多年以来,农为本,商为末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等到了晚清,这落后已经不在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思想无疑成为了当时商业发展的巨大绊脚石。
所幸清廷对此已有认识,并采取了许多措施。
早在洋务运动期间就有许多官员被任命去管理或监督各种新办的企业,而仍保留官职。
清末民初粤商的崛起及其对近代化的贡献-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
清末民初粤商的崛起及其对近代化的贡献-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历史上,粤商早就是国内商界中特别有活力的一个群体。
不过,本文讲的不是近年经常在媒体、文艺作品现身的十三行商人,而是一般人关注较少的晚清前期的粤商。
广东从来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省份,本文所说的粤商,主要是指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的商人。
粤商对近代化的贡献在晚清开始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学界与商界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两个群体,而粤商的贡献令人瞩目。
在晚清,不少有识之士主张同西方国家实行商战,粤籍侨商张振勋认为:商战之道,必寓商于农、寓商于工、寓商于路矿而后可。
盖农、工、路、矿,动需巨本。
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问诸国而国已无帑之可拨,问诸官而官亦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商战自然要靠商人进行,张振勋本人就回国先后投资了铁路、航运、银行、矿山和其他实业,著名的张裕酿酒公司(在山东)就是他创办的。
使用机器的工矿企业是近代化最重要的标志,粤商是创办近代工矿的先锋和主力。
我们的教科书都说,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方赞举1869年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在广东,则是陈启沅1873年在南海县西樵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方是广东香山人,陈是广东南海人,都是粤商。
在继昌隆之后,二三十年间广东陆续出现了一批由商人投资的、使用机器的缫丝、造纸、织布、玻璃、火柴、砖瓦、水泥、卷烟、榨油、碾米、食品等工厂,以及一批机器、船舶修造厂。
根据元年农工商部的统计:当时全国使用机器的工厂共有363家,其中136家在广东,114家在江苏(其时上海隶属江苏),其他各省总共113家。
全国有新式手工工场20386家,其中广东占2290家。
在这项统计中,广东产业工人的人数甚至超过上海所在的江苏省。
在投资铁路和新式交通运输业方面,粤商十分积极。
20世纪初年,广东先后成立了三个铁路公司,即潮汕铁路公司、新宁铁路公司、广东全省粤汉铁路总公司(民间简称为粤路公司)。
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_邓绍根
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邓绍根摘要:随着世界电报潮流的兴起,电报知识首先成为近代中国报刊传播介绍的内容,电报新闻成为近代报道的重要信息。
上海至欧洲海底电报线的修通,催生了近代中国新闻通讯业。
《字林西报》和《申报》等近代报刊的电传新闻揭开近代中国新闻电讯时代序幕,推动近代中文报纸发行号外,极大提高了新闻时效和新闻业务水平。
新闻界为争取新闻电报减价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斗争,促使近代中国新闻业迈入新闻电讯时代。
晚清电报的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在中国近代化的转型中互相促进。
关键词:晚清;电报;新闻业;报馆;报纸中图分类号:G2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13)04-0073-08基金项目:暨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暨南启明星计划,12JNQM01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XW007);教育部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12JJD860008)作者简介:邓绍根,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510632)。
在近代,电报既指用电信号传送电码、文件、图表、照片等的通信方式,又指利用电报设备传递的文字信息。
电报的发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开创了现代通讯的新纪元,成为改变人类文明的伟大发明之一。
电报传入中国,既是晚清变局的一大表征,又日益向社会其他领域潜进,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军事、社会、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的重要变化。
这吸引了许多研究者以“技术传播与社会变迁”视角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如孙藜《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马伯庸和阎乃川《触电的帝国:电报与中国近代史》等。
新闻业作为近代中国的新兴事业,晚清电报的兴起对其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些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关注,如陈昌凤《电传新闻对中美新闻叙事结构的影响》、刘磊《电报与近代中国报业》、夏维奇《清季报刊新闻电讯发展述论》等都对该问题的某一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均未能全面系统地对晚清电报兴起和近代中国新闻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近代中国,民商法学是中国现代法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随着中国近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逐渐成熟的。
中国民商法学的发展,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智慧和汗水,是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支柱,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进行详细探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旧有的封建社会秩序逐渐解体,现代工商业的兴起,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都为民商法学的诞生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近代民商法学开始萌发并逐渐形成。
近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增加和国际贸易的兴起,使得对民商法学的需求日益增加。
与西方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交往,促进了中国对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
西方民商法学的传播,也加速了中国民商法学的发展。
对外国法律制度和实践进行研究和借鉴,有助于中国法学界更好地理解和吸取西方的法律制度,从而促进了民商法学的发展。
民主思想的传播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为中国近代法学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的民主思想,开始意识到法律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中国开始逐渐接受并借鉴西方的法律制度,包括民商法学。
随着社会变革的推动,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要建立一个现代的法律体系,这就需要有一套现代的法律制度。
对于民商法学的研究和认识也逐渐加深。
中国在民主革命和法制建设方面的努力,也为近代中国法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了一系列的革命和变革,封建王朝的垮台,使得现代法制建设得以展开。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现代的法律体系,此时,对于民商法学的研究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种种因素,都为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时的中国学者开始积极研究西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制度,探讨适应中国社会现实的民商法学规则,从而促进了近代中国法学的形成。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不仅在诞生阶段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更是在成长阶段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
商务印书馆历史类出版物与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发展(1897~1949)
商务印书馆历史类出版物与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发展(1897~
1949)
张越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主,清末民初的历史教科书编纂成为中国近代史学开始阶段中国历史书写的最重要的学术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叙事模式.商务版“中国文化史丛书”的“分之为各科之专史”的编纂理念及该丛书的40余种专门史,开拓了中国近代史学中的专史研究领域.商务印书馆在史学理论和世界史方面的出版物,分别起到了充实中国近代历史学科的学科理论建设和为草创阶段的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奠定基础的作用.在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量历史类出版物功不可没.
【总页数】12页(P164-175)
【作者】张越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近代出版企业制度体系研究的新突破——《商务印书馆企业制度研究(1897-1949)》述评
2.形态·历史·意义:作为企业的商务印书馆--范军、何国梅新著《商务印书馆企业制度研究(1897-1949)》述评
3.我国出版企业制度研究的成功探
索——《商务印书馆企业制度研究(1897—1949)》评介4.商务印书馆(1897-1949)对我国现代出版业的启示5.旧时代商务印书馆与政府关系之考察(1897—1949)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清商务印书馆在近代小说发展中的典范意义
晚清商务印书馆在近代小说发展中的典范意义
谢仁敏
【期刊名称】《出版科学》
【年(卷),期】2009(017)006
【摘要】晚清商务印书馆的小说事业实绩卓著,不仅小说产销量第一,还创办了多种小说杂志,聚合了大批小说著译名家;其义利兼顾的小说经营理念,既策应了"小说界革命"的发展,也直接推动了小说市场的繁荣;而其精明灵活的小说营销模式,更是成为近代小说出版机构的成功典范.该馆留下的文化遗产,并不局限于出版众多的小说精品,其在小说稿酬、版权立法等现代制度建设方面的探索实践,对推动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总页数】5页(P97-101)
【作者】谢仁敏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9.19
【相关文献】
1.晚清上海小报与近代小说关系初探 [J], 何宏玲
2.晚清翻译文学发展与中国近代小说观的嬗变 [J], 夏飞;夏廷德
3.晚清报刊业的勃兴与近代小说的多元嬗变 [J], 李静
4.晚清翻译文学对中国近代小说的影响 [J], 王炜杰
5.文学场域变迁中的商务印书馆与近代小说——以十集系列“说部丛书”为研究视角 [J], 文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是中国近代法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民商法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和民国初期的法律形式变革时期。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外来列强侵略和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社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破坏和混乱,法律体系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
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1885年,清政府开始修订法典,将民商法以及其他领域的法律进行统一和完善。
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民商法学的诞生。
在这一时期,许多后来成为著名法学家的思想家开始系统研究西方民商法学,并对传统法律进行反思和改革。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
为了重建法律秩序和恢复中国社会的正常秩序,民国政府积极吸收西方法学成果,推行一系列法律改革,并开始普及民商法学知识,培养法学人才。
民国时期,许多著名的法学家涌现出来,他们以研究民商法为主要任务,对民商法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法学教育开始兴起,各大学纷纷设立法学系和法学院,培养大批法学人才。
许多法学家和法学教授积极倡导以实务为导向的民商法学研究,积极探索中国与西方的法律结合的道路。
在中国近代法学发展的过程中,民商法学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许多西方的民商法规范无法直接适用于中国社会。
研究者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探讨,以适应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
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和法官的法律水平的差异,实践中存在着判例不统一和司法乱象等问题。
这给民商法学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法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民商法学的研究和发展,可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为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发展也为中国未来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人产生广泛影响的外报 , 《 国公报》 , 如 万 等 登载了 不少介绍各地商业行情 、 中外商务的消息。在此影响
下 ,早期 中国人 自办的报刊中也开始刊载商业信息 , 但这些报刊仍以时事评论和政论为多 , 并不属于专门
的商 学报 刊 。 甲午 战败 创 巨痛深 之 下 , 各界 看 到“ 当今 之世 , 非
析。
( 键 词 ] 清 末 ; 务报 ; 学 关 商 商
[ 中图 分 类 号 ] 2 K5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0 8 2 8 (0 90 — 14 0 10 — 6 9 2 0 ) 10 3 - 7
戊戌至辛亥革命爆发期 间, “ 在 商战” “ 、 学战” 思 潮的激荡 中, 国人 自办了数种 明确以“ 商务报” 命名 的 中文商业报刊 , 一致鼓吹振兴商务 , 发展近代工商业 , 专 门登 载 有 关商 业 的政策 、 息 和知识 , 泛译 介 西 信 广 方和 日 的商业章程 、 本 商业学校教育制度 , 编译各种
M a .2 9 r 00 V0.2 No 1 5 .1
论清末 “ 商务报" 与近代 “ 商学 " 兴起
杨 艳 萍
( 北京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 北京 104 ) 00 8
( 要 ] 戊 戌 前后 至清 末 十年 ,在 “商 战 ”、 “ 学战 ” 思潮 的影响 下 ,先 后 出现 了数 种 由各地 商务 局 主办 的“ 商 务 摘
富强无 以立 国, 无商务无 以致富强 , 非商学无 以兴商 务。” 新派人士在大张旗鼓地鼓 吹救亡图存、 【 雌 变法 自强时, 倡导要全面仿行西方和 日 本商政 , 广立商学、 兴办商报、 设立商会 和商部 , 提出“ 泰西何 以强 , 民智 也; 中国何 以弱 , 民愚也 ” 故言 自强 于今 日, 。“ 以开 民 智为第一义 。 民智者 , ” 富强之原。 翻 ”寻求 以兴办学 堂、 成立学会等多种途径来开启 民智 , 因认识到新闻
20 0 9年 3月 第 2 5卷 第 1 期
北京科技大学 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
Ju ao nvr to c n e n eh o g e ig o r l f i sy f i c d cn l y in n U e i S e a T o B j
【 o il ce c sE io S ca in e dt n) S i
第 2卷 第 1 5 期
杨艳萍 : 论清末“ 务报” 近代 “ 商 与 商学 ” 兴起
15 3
《 本书 目志》 日 中专设“ 商业门第九”辑 录 17 日本 , 5部
商业 书籍 , 分为商业历史 、 商业地理书 、 商业 书 、 银行 书、 贸易 书 、 通 书 、 量 衡 书 、 场 书 、 记 书九 种 , 交 度 相 簿 每种下列 出相关书籍名称、 册数 、 作者和价格 , 成为最 早全面系统地引介 日本商学著作的 目录书 , 使国人得 以初窥当时 日 本商学之概貌。 作为戊戌时期 维新派喉舌 的《 时务报》 因主笔梁 , 启超 一 篇 篇 脸 炙人 口 、 人 深 省 的政 论 , 喊 出变 法 发 呐 图强的时代强音 , 该报“ 一时风靡海 内”其 中就译载 , 了不少有关各 国商情 、 中外商务动态的文论 。特别是 绪方南溟编撰的《 中国工艺商业考》 经该报 日文翻译 , 古城贞吉译为中文 , 1 章 , 共 l 分别介绍了中国境域地
与商业相关的法律 、 商学书籍等 , 成为当时传播国外
现代 “ 商学” 思想和知识 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 在此基础 上, 还诞生 了中央商务主管机构——商部创办 的《 商 务官报》 对促使近代商业观念和知识在国人 中的广 , 泛流布 , 具有重要启蒙作用。此前尽管也有学者在研 究晚清商务局时对上述问题有所涉及 , 但缺乏专门深 入探究 。本文拟通过勾勒清末“ 商务报” 兴起、 发展 的
有 为在著 名 的 “ 车 上书 ” 中就 提 出 :外 国农 业 、 公 “ 商
尽 管 中 国唐 宋 以来 就 已有 所 谓 的 “ 报 ” “ 官 、 邸
报”但只是统治者用 以维护封建统治 的工具 , , 主要记
载 皇帝 诏令 和谕 旨 、朝 廷 动 态及 官 员 升 黜 等 官方 消
息。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发行的近代报刊 , 则由来华传
业、 天文、 地理、 教会 、 政律 、 格致 、 武备 , 各有专门 , 以 为新报 , 尤足以开拓心思 , 启发聪明 , 与铁路开通 , 实 相表里 , 宜纵 民开设 , 并加奖劝 , 庶裨政教 。”在所编 [ 5 1
( 者 简 介 ] 艳 萍 (9 9 ) 女 , 作 杨 1 7 一 , 内蒙 古 额 济 纳旗 人 , 中国 人 民大 学 清 史 研 究 所博 士 生 , 京 工 商 大 学 经济 学 院讲 师 。 北
报 刊具 有 广 泛 的舆 论 宣 传 、开 通 风 气 的重 要 社 会效
历程 , 分析 、 比较其内容和特点 , 以透视在 当时得到传 播 的有关 “ 商学 ” 知识 。
用, 他们还强烈要求冲破禁锢 , 实现言论 自由和办报
一
、
戊戌时期的开启商智与《 工商学报》
自由, 创办报刊成为其变法 主张的重要 内容 , 并积极 付诸实践, 创办了不少讲求新学 、 登载时事的报刊。 据统计 , 这一期 维新派在全 国各地 “ 总共创新 了 五十多种报刊” 主要阐述变法维新 的政治主张、 , 介 绍各 国政教制度等 , 而有关各国商情 、 中外商务和商 业教育 的内容也 已占有一定篇幅 , 并明确指出要编译 国外商学书籍 、 开办商报 , 以开通商智 、 振兴工商。康
教士肇 其端 ,为了 给在华 洋 商 的商业 活 动提 供便 利 ,
其中就有各地商业信息 、广告和货价船期等的记载 ,
然而 , 这些 报 刊大 多处 于香 港 、 门或沿 海 口岸 , 澳 还不 太 为 国人 普遍 关注 。到 l 9世纪 七 、 十年代 , 些 对 八 一
[ 收稿 时 间 ]0 9 O — 2 20一 10
报” ,大力 倡导振 兴工 商业 ,刊登 清政府 商业政 策 、消息和各 种论 说 ,译 介 国外 商业章程 、商业教 育制度 和 商学书籍 ,在 商 业 学校 普遍 出现 以前 ,承担起传 播 国外现代 “ 商学” 思想和 知识 的重任 ,影 响深 远。本 文对这 一 问题作 出详 细梳 理 和初 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