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读准字音,读出诗韵,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对学习有帮助的资料信息的习惯,提高材料的组织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细读品味悟诗意
1.读了诗歌,了解了诗意,你觉得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喜)
2.再读诗歌,想想从哪些字词可以体会到杜甫的“喜”。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3.汇报读书情况。
4.齐读诗歌,小结悟诗情。
诗人到底“喜”些什么?(一喜叛军得到平定;二喜国家得到安宁;三喜亲人能够得到团聚;四喜可以回到家乡……)由此,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杜甫的喜悦之情,更是杜甫那强烈的爱国热情。
小学语文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总课时数:10授课时间2013年9月11日
课题
古诗两首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诗歌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格式的艺术魅力。
3.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重点
引领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闻讯的喜悦。
5.带着饱满的深情练习齐读、背诵这首诗。
课堂练笔
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涕泪
看喜欲狂漫卷爱国之情想穿下教学反

围绕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堂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优秀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优秀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5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诵读诗文。

3、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4、鉴赏诗作。

教法与学法指导:诵读法、知人论世、鉴赏教材分析:1、重点: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作者爱国情怀。

2、难点:走进诗人情感世界,鉴赏诗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唐诗是中国文化瑰宝,在其中闪烁着两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二、与诗人对话1、请学生介绍杜甫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字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李杜”,其作品大多沉郁顿挫,有“诗史”职称,最著名的作品“三吏”、“三别”。

2、介绍写作背景1)指名背诵《望岳》并说说诗作中所表达的作者的志趣。

25岁的杜甫,踌躇满志,对政治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但现实总是残酷,应试不第的杜甫只能四处行卷,望能遇见伯乐,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小官职,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看到国家破碎,人民受苦,作者留下伤心的眼泪,写下《春望》一诗。

2)学生背诵《春望》,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情怀。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直攻长安、洛阳,原本繁华的都市成了杳无人烟、杂草丛生的荒地,诗人也曾被虏,逃出后带着妻儿一路逃亡到四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饱尝战争带来的痛苦,本是“家有田园在东京”却无家可归;在锦江畔,茅屋为秋风所破;在梓州“记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但这位伟大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长令宇宙新”,所以,当他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惊喜的洪流一发冲开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与作品对话1、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体会感情基调。

“生平第一首快诗”,“快”字何意?快乐,欢快,轻快,明快,畅快……本诗的基调应该是欢快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案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案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句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的理解。

2. 诗中韵律美和意境美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诗句含义等。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合作探讨。

3. 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

4. 欣赏教学法:欣赏诗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阐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文:(1)学生朗读诗文,体会韵律美。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3. 解读诗句:(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态度。

4.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

5. 欣赏诗文:(1)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共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7. 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意象:河南河北、官军、收复、战乱表现手法:对比、寓情于景、抒发感慨情感态度:关注民生、热爱国家、同情百姓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在课后是否能够正确地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六年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六年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六年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的喜悦心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诗人用他们的笔触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充满喜悦之情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

2、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春天。

那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一消息,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四)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河南河北:指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

2、小组合作,理解诗句的意思。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在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喜讯时,我激动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六年级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六年级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使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诵读技巧的掌握,如停顿、语气、情感等。

2. 诗句意象的理解和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历史事件的把握。

2. 诗文韵律美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诗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原文及译文。

2. 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杜甫的生平、战争历史等。

3. 教学音频、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初读诗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等。

3. 解析诗句: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深入探讨:讨论诗文中所表现出的战争残酷和和平的可贵,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民的影响,珍惜和平。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和平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韵律美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诗文,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下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悟。

8. 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分享环节:评估学生在课堂分享中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文内涵的把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精选10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

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

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学情分析: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例如《示儿》,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教学目的: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前一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七步诗》、《长歌行》、《出塞》,每一首诗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

诗人写的诗里表达爱国情感的不少,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

一首是陆游写的《示儿》,这是临终前写的,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另一首是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欢乐心情。

二、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生自读。

四、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

(1)说说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洲同”。

但,相当于“只”。

九洲:指全国。

同,指统一。

诗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定,指平定,这里指收复的意思。

中原,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诗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4)“家祭无忘告乃翁”。

六年级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六年级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六年级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六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理解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历史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诗文中古代历史背景的理解。

2. 学生对诗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具,如PPT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并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3. 内容解析:教师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 欣赏与创作: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艺术特色,并进行相关的写作活动。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节:导入和背景介绍1. 教师简要介绍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河南河北地区的战乱情况。

2.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诗文产生兴趣。

第二节:朗读和理解诗文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2. 教师解释诗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第三节:内容和情感分析1. 教师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文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四节:欣赏和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活动,如创作类似的诗文或写作感悟。

三、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3. 学生的写作创作和欣赏能力的展示。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诗文作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历史背景。

2. 学生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六年级古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六年级古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六年级古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六年级古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时的喜悦心情。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关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提问:当战争结束,失地收复,人们会是怎样的心情?从而引出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讲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漂泊在外,当他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时,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精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诗歌的大意。

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涕泪”“却看”“漫卷”等。

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5、深入探究,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的?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等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激动和兴奋。

讨论:这种喜悦仅仅是因为个人的安危得到保障吗?体会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6、诵读诗歌,感受韵味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如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等。

开展诵读比赛,评选出“诵读小明星”。

7、拓展延伸介绍杜甫的其他爱国诗篇,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

查看杜甫简介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

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围绕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篇文章展开。

该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和战事进展,并通过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表达了人们对于战争的困惑和对于和平的向往。

在教学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理解文字中所述的地名、人名、时间、事件等内容。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文学特点,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理解文章中的地名、人名、时间、事件等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文学特点,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3.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2.文学特点中的修辞手法;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分析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自己所在的城市被敌人占领了,会有哪些体验和感受?如何想方设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第二步:读课文(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篇文章,并精读一遍。

老师要引导学生注重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结构和文学特点。

第三步:讲解知识点(30分钟)1.文章结构的分析:由细节入手理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对比结构和环环相扣的情节结构。

2.文学特点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夸张等,通过具体例子讲解修辞手法的特点和用途,并帮助学生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第四步:创新输出(3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自己所在的城市/家乡,写一篇介绍该地区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文章。

在文章中要尝试运用课上所学的修辞手法,加强创新性的表达。

第五步:课堂展示(10分钟)选择两三组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加以点评和学生交流。

五、教学评估1.课堂小组讨论的表现;2.创新文章的质量和表达准确性;3.课堂展示的表现和语言运用能力。

六年级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六年级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和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使学生感受古诗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4. 通过对古诗的诵读和解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掌握古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2. 诗句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了解诗人杜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杜甫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创作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学生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诗句的意境。

5. 教师解析诗中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6. 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7. 教师总结,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9.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杜甫其他诗作,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

10.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像、音乐等辅段,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句意境。

3.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其他杜甫诗作的异同,拓宽文学视野。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诵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3. 内容解析:分析诗文内容,解读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教学要求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㈠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㈡初读,了解大意1、正确朗读诗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①读中体会(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②师生讨论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板书:喜欲狂㈢细读,品诗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2、学生自由体会3、学生自由表达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6、指名读7、背诵(师引背齐背)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㈤学一带一㈥指导课外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闻士兵收复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闻士兵收复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闻士兵收复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了解《闻士兵收复河南河北》的故事内容;- 掌握相关生词和词语的意思;- 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培养对祖国英雄事迹的崇尚之情;-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学准备- 课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板书内容:《闻士兵收复河南河北》、生词、词语解析、人物心理活动-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 (10分钟)1. 引发学生兴趣,观看介绍视频;2. 谈论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英雄事迹的好奇心。

第二步:呈现故事 (20分钟)1. 教师朗读故事《闻士兵收复河南河北》;2. 学生跟读故事,并进行阅读理解;3. 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研究词汇 (15分钟)1. 教师将故事中的生词和重要词汇写在黑板上;2. 解释词义、用法和例句;3. 学生跟读、记忆并运用词汇。

第四步:分析人物心理活动 (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人物心理的理解和推测;3. 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第五步:课堂讨论 (2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2. 学生互相交流看法,并进行思辨和解释。

第六步:总结 (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强调祖国英雄事迹的意义和价值;3. 鼓励学生将英雄精神融入自己的行为和研究中。

教学延伸-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我的英雄”作文,分享自己崇拜的英雄和原因;- 鼓励学生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表达自己对英雄事迹的理解和敬意。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言官军攻占河南河北》1、能有感情地朗诵《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认知诗句,介绍内容,明白杜甫听见胜利喜讯后那样悠扬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写的诗人猛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

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下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存有一千多首。

他的一生痛多乐太少,他的诗例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充分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邃、忧愁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作“苦痛诗人”。

今天,我们将要自学的就是他生平第一首慢诗。

(板书)什么就是慢诗,就是描绘欢乐心情的诗,叫做《言官军交河南河北》。

(板书,后生齐读)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

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3、八年了,诗人听闻官军攻占了失地,心情如何?(欢欣、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1、诗人听见官军攻占了河南河北时,就是怎样的整体表现呢?我们去...诗的第一句。

这一句里发生了两个地名,就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所指的就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就是荒凉的异乡。

“蓟北”就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攻占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盘,碎裂的山河获得了再次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就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并复述文章大意,了解历
史事件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历史,尊重历史,珍爱和爱护祖国的土地,以及珍视和平安定的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了解历史事件对我们的现代社会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案、板书、课件、彩色笔等。

四、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理解文章的大
意并画出重点。

2、合作探究:分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官军收河南河北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复述梳理:学生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复述来总结探究到的内容,
并按时序梳理。

4、展示交流: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同学可以针对性地
提出问题。

5、说课: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
理解,对于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适当的帮助。

五、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准备的。

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探讨官军收河
南河北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大多数学生表现很好,
但还有一些学生思维能力欠缺,需要在未来的课堂上加以关注和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课程名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元朝初年官军北伐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方法,提升跨学科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历史,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1.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分析文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

3.探讨元朝初年官军北伐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

4.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5.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参加课堂竞赛并获得团队荣誉。

教学重点1.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包含的历史信息。

2.能够准确地描述元朝初年官军北伐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

3.掌握历史思维方法,了解历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景,强化历史概念,培养跨学科思维。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

2.思辨和讨论。

3.课堂竞赛。

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历史学习的知识点,重点提到以下问题:1.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2.如何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景?3.学习历史如何培养跨学科思维?活动二:阅读分析1.让学生逐段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请学生描述文字中的交通情况、生活情况、战争情况。

3.引导学生理解文字中元朝初年官军北伐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

活动三:历史思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元朝初年官军要北伐?北伐有什么意义?2.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3.请学生总结各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精彩分享。

活动四:课堂竞赛1.设计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人左右,要求每个小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题目。

2.提供各种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辨析题等。

3.根据小组答题情况,进行评分。

分数高的小组将获得荣誉和奖励。

活动五:总结反思1.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反思不足之处。

2.鼓励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将学到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2)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诗歌的历史背景及意象分析。

3. 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

2. 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揭示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的分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教学目标1.学习《望江亭》这篇古文,了解文中主要人物及情节;2.学习“典故渊源”板块,明确词语“妆束”、“望江亭”、“剪烛西窗”的含义;3.增强对“正义”、“廉洁”的认识,体会诗文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望江亭》中的故事情节和文中人物,掌握词语“妆束”、“望江亭”、“剪烛西窗”的含义;2.教学难点:进行文本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领悟文学美。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及分析文本内容的方式来进行授课;2.课堂讨论法:以“典故渊源”板块为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制定课前阅读及打卡的任务,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接触课文内容。

2.教学展开(1)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阅读并帮助学生了解《望江亭》主要情节和人物角色;2.教师讲解《望江亭》词语“望江亭”、“剪烛西窗”等词汇的含义;3.介绍唐代宰相杜如晦的故事以及他对《望江亭》的赞赏,引导学生理解“正义”、“廉洁”的深刻内涵。

(2)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典故渊源”板块,了解“妆束”一词的内涵;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方面理解并掌握词语内涵。

3.巩固1.强化课堂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并加深词语意义的理解;2.通过板书总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五、评价方法1.课后填写学习反馈表;2.分享课堂心得体会。

六、课后拓展1.《思考与探索》板块:鼓励学生结合《望江亭》的主题进行思考;2.布置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思考《望江亭》中的人物对他们有什么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

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惊喜吗?
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请他的到来!(生鼓掌!)
4、出示杜甫肖像
①师: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

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②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③指生读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胜利的消息告诉前来听课的所有的老师吧!(学大声齐读)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小黑板(诗全文),请一生读。

3、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5、学生汇报。

6、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7、知识讲解: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

)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9、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

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三、悟境读书
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

师: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
4、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8、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9、杜甫的家乡在哪?(洛阳)
师介绍洛阳并幻灯出示司马光《洛阳看花》,让学生感受洛阳之美。

10、导语: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请小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巫峡),请大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
襄阳),请全班读最后一句(评:洛阳到了!)
11、导语:同学们,洛阳真美,你们看见了吗?
12、让学生做动作(踮起脚看),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3、请一生上讲台说看见了什么,并作指导。

14、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15、学生读自己描写洛阳美景的句子。

16、导语: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

17、再次齐读全诗。

四、延伸发散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提示:奥运健儿领奖时,台湾同胞大陆同胞团圆时)
2、引导说出共同点。

3、导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运动员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肯定,他流泪了。

台湾同胞和大陆的兄弟姐妹分散了几十年,日日盼,夜夜盼,终于欢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圆满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或者是煎熬。

想一想,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在朝廷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4、生:讨论回答。

5、导语:同学们,现在杜甫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他能不高兴吗?他能不流泪吗?
6、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7、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8、生说话训练。

9、小结:
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
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生鼓掌)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