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自学笔记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训诂的本义不是“词语解释”的意思,而是先王(尧舜禹汤)的古言古道■【训诂】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先分别叙述如下:Ⅰ【“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
“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
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
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
如:△“三合也。
象三合之形。
”△“血,祭所荐牲血也。
从皿,一、象血形。
”△“屮,艸木初生也。
象丨出形,有枝茎也。
古文或以为艸字。
读若彻。
凡屮之属皆从屮。
尹彤说。
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
”△“木,冒也。
冒地而生。
东方之行。
从屮,下象其根。
凡木之属皆从木。
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於微。
故木从屮。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例如《说文》“天,颠也”;“户,护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
);又如《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
”“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
“房,旁也,室之两旁也”等等。
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
“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
例如:《尔雅•解诂》:“阻、艰,难也。
”又《释言》云:“征、迈,行也”;“靡、罔,无也”。
《说文》:言部云“谛,审也”;“诚,信也”。
《诗•七月》“宵尔索绹”传:“宵,夜;绹,绞也”。
《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卒,终也。
”《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文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朝,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文籍,就更不简单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件时,就需要第一扫清文字阻碍,减少语言隔膜。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朝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
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认识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令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说明《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说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说语言的两个不一样的法例:(一)“诂”是解说“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一样或地区不一样而有不一样的称号。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说;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说,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容貌的。
所谓“道容貌,就是对文件语言的详细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述、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说,反应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拥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原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说,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看法。
在解说词义的时候,第一要推求它的本意,即能够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而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一样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达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说。
比方(诗经。
大雅。
大明),毛亨不把“京”解说作“京师”,而解说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意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一样的阶段逐渐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假如说明书(包含传、注、疏、笺等)。
许威汉版《训诂学》笔记
总论一、训诂与训诂学什么是训诂1:前人对“训”与“诂”的解说“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2015.10)。
“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总之: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大家共同的观点是,“训诂”为“解释”的别名。
唐代孔颖达综合许多人的说法,给训诂下了定义:“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按:“形貌”指词的含义),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2016.10)2:从古人的训诂实践考察两汉是训诂学广泛运用的时期,一般分两类:(1)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以毛亨注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为最早。
(2)从实际的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以《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集的字典)为最早。
《毛诗诂训传》和《尔雅》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3:黄侃的论述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对“训诂”的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释例: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毛亨,认为“京”是“大”的意思,“大”是“京”的本义。
“京师”是“京”引申义。
4:新版《辞海》的定义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什么是训诂学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
训诂学和词义学有密切的联系,而不等于词义学。
训诂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2015.10)释例1:谁之西归?怀之好音。
(《诗经·桧风·匪风》)“西”是“栖”的古字,“栖”是“西”的本义。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一、填空1、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2、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3、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4、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5、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6、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李善著《文选》。
7、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教而教之,必顺其理”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8、将训诂的“诂”解释为“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9、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
10、古人最初的辞书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尔雅》。
11、四书集注是指《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12、毛传:“思,辞也。
”这里的辞指的是文句中的虚词。
13、术语中用来说明虚词的是辞或词。
14、为《史记》作注解的三家注的作者是裴因、司马贞、张守节。
15、“四声别义”大体出现的时间是汉魏六朝。
16、最早将“训诂”合用是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17、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18、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
19、汉魏以来的六朝经师利用四声别义的特点为古书注音。
20、《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郑玄的笺、唐代陆德明的释文、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21、传统训诂学中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古训传》《尔雅》。
22、古书中用来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23、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解释词义。
24、〈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所隐〉、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5、朱熹〈四书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26、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27、“句读”一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公羊转注.序〉。
28、〈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形训。
国学概论 复习笔记
国学概论小学·训诂学一、训诂和训诂学: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
训诂,简单的说,就是解释文字,词语的意思。
●训,就是说明顺释的意思;诂本意是古言的意思。
训诂的传统意义就是用通行的语音解释不易为人所懂的古字古义。
●训诂学则是关于训诂的学问,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是我国传统学科领域中小学的一个部类,是一门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特点的学问。
二、训诂学重要著作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1、《尔雅》十三经之一。
《尔雅》成书于汉代,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解释词义为主的词典。
“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古籍中一般实词和虚词的,后十六篇专释各种专用名词。
它基本上是辑录先秦时代的训诂资料而成。
《尔雅》的价值是: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
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缺陷是:分类不够科学;释义上使用多义词,使意义不够明确。
古人为《尔雅》作注疏的很多,如郭璞、邢昺、邵晋涵《尔雅正义》等,最著名的是清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
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例:●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
(释诂)●克,能也。
(释言);明明,斤斤,察也。
(释训)●《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
自考训诂学重点笔记(河北、四川)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目录总论 (2)第一章训诂的方法 (4)第二章训诂的方式 (5)第三章词义引申与褒贬 (5)第四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6)第五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6)第六章训诂要籍 (6)第七章训诂学小史 (8)第八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 (10)第九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11)第十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12)总论学家唯一的研究对象。
甚至现代方言的研究,也不过是为上古字义找一些证明而已。
可以说,尊经与崇古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通经的目的决定了崇古的局限)。
即便在近代,不管是篡集派也好,注释派也好,发明派也好,他们在这方面都有共同的反映。
最常考死背训诂学的原则★★★试述训诂学的原则。
(论述题)1、历史的重先秦一段的语义训释,是属于平面的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当然必要,而单靠静态分析不能达到真正建立训诂学的科学体系的目的。
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决定了古今汉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在语义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因此,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解释现代书面语有时也需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现代书面语吸收了不少古词语)。
从这一意义上看,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一定要相结合。
2、唯物的语言是社会现象,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同意义紧密结合着。
词义从它的存在形式、使用状况和运动规律来看,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决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揣测。
3、辩证的我们寻觅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不免要遭遇一些例外。
但如果只有个别的例外,绝对不能破坏一般的规律。
古人之所以不相信‘孤证’,就是这个道理。
例外或孤证当然也有它的原因,但是那往往是一种偶然的外因,例如传抄异文之误。
区别一般和特殊,这个原理非常重要,假使同时代一切史料都没有这种语言现象,只有一部书有这种现象,这部书就有被证明为伪书的可能。
4、现实的从客观现实出发,至少要注意三点:1.以今释古,以易释难2.以已知释未知3.为“今世”服务(1)既要“尊重故训”,又不要“盲目依从”。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绪论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1.由来:开始朝代:汉代目的:扫清文字障碍,较少语言隔阂来源:毛亨《毛诗诂训传》“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含义:(1)唐代孔颖达:观点: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关键词:诂者,古也;训者,道形貌。
(2)清代马瑞辰:观点:《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关键词:单词为诂,重语为训。
(重语指叠音词)(3)近代黄侃:观点:“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关键词:诂,故;训,顺。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1)注释工作:讲解字词,疏通文意。
(2)纂集工作:有目的的字、词、义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2.训诂材料:训诂工作的成果。
(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正文后的注释。
(传、疏、证、注等)(2)纂集类训诂专书:《尔雅》《说文》《释名》《方言》(3)考证材料:早期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二度注释),盛行于清代,以笔记、杂记形式存在。
3. 训诂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1)自觉的体例:训诂家使用固定的表达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说文》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
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如:“束,缚也。
从口木”。
“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臣来就叫做“束”)。
“连篆为句”。
《说文》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
如“诂”字解说中的“故言”是解释“诂训”的意义,所以必须把“训”字和上面篆文连起来读才行。
《说文》解说的字例如有古文或籀文,就把有古文、籀文的不同于小篆的形体列在下面。
简明训诂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1.训、诂、训诂、训诂学四个词的含义。
2、训诂与小学的关系。
3、先秦时期散见与经传中的例子。
4、具有代表性的随文释义的注疏著作。
5、具有代表性的通释词义的专注。
6、具有代表性的考订性质的训诂考著。
7、古人研究训诂的目的。
8、我们今天研究训诂的目的。
9、训诂对研究和学习古书的作用。
10、训诂对编纂字典辞书的作用。
第二章训诂简史11、证明训诂产生于春秋时期的著名例子—晋大夫叔向解说《昊天有成命》12、汉代训诂大发展的原因。
13、汉代著名的训诂家。
14、两汉的经书注解和训诂专书。
15、经古今文之争最初的争论是什么。
16、古文指什么、今文指什么。
17、谁提出古文经学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
18、魏晋时期的经书注本、史汉三国志注本、老庄注本。
19、义疏20、广雅、字林、玉篇21、五经正义、唐代的史汉注本、唐代的文选注本、一切经音义经典释文。
22、宋代学风大变,一变是宋人对经传大胆怀疑,二变是宋人重义理而轻章句训诂,这两种变化各有利弊,各举一例说明。
23、朱熹在古书注释上的成绩。
24、朱熹对古书注释的见解。
25、右文说。
26、字汇在编排方法上的重大创新。
27、字汇和正字通与康熙字典的关系。
28、戴段二王提出的训诂新原则、新观点。
29、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
第三章训诂的术语和方法30、浑言析言之言之为言如字互文31、声训的理论基础。
32、因声求义的声训与唯心主义的真诠学的区别。
33、汉代声训的特点。
34、汉代声训家对干支字的解释。
35、刘熙释名的特点。
36、释名的价值。
37、异字相训中形体部分相同者的三种声训方式。
38、同字相训的特点。
39、段玉裁提出的因声求义的三条训诂原则。
40、声训的作用。
41、古音通假应遵守的两条原则。
42、先秦形训的例子。
43、形训的基础和例子。
44、说文讲错字形的例子。
45、说文讲错的本义的例子。
46、形训流弊的三种表现。
47、在运用字形来探求词义时,必须符合的三个条件。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小学·训诂学一、训诂和训诂学: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
训诂,简单的说,就是解释文字,词语的意思。
训,就是说明顺释的意思;诂本意是古言的意思。
训诂的传统意义就是用通行的语音解释不易为人所懂的古字古义。
训诂学则是关于训诂的学问,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是我国传统学科领域古人为《尔雅》作注疏的很多,如郭璞、邢昺、邵晋涵《尔雅正义》等,最著名的是清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
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例: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
(释诂)克,能也。
(释言);明明,斤斤,察也。
(释训)《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
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例如: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释亲)门侧之堂谓之塾。
(释宫)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释器)大鼓谓之鼖(fén),小者谓之应(yìng)。
(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5篇解释的是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词语。
例如:载,岁也。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释天)坟莫大于河坟。
(释地)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
(释丘)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释山)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
(释水)“释草”、“释木”以下7篇解释的是关于植物动物方面的词语。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辞书编纂与修订
辞书编纂的原则: 准确、简明、实 用
辞书修订的意义: 保持辞书的时效 性和准确性
辞书编纂的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 分类、编写条目、 审查校对
辞书修订的过程: 发现问题、收集意 见、修订条目、重 新审查、发布新版
学科交叉融合的趋 势和影响
国内外学术交流与 合作的情况
学科发展面临的挑 战与机遇
研究热点与趋势
训诂学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
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交 叉研究
古代文献的数字化整理与语义 分析
跨文化语境下的训诂学研究与 应用
学术会议与论坛
训诂学年会:每年举办,汇聚业内专家学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 国际训诂学研讨会:两年一届,邀请国内外学者共同探讨训诂学发展 学术讲座与工作坊:不定期举办,针对特定主题或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学术期刊与出版物:定期发布训诂学研究成果,为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重要平台。
论文集:由专 家学者编撰的 论文合集,涉 及领域广泛, 是学习和研究 的重要参考资
料。
训诂学自考重点与难点
第四章
重点知识点梳理
训诂学基本概念:解释其定义、性质和作用 训诂学研究方法:介绍传统与现代的研究方法 训诂学与文献学的关系: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分析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传统训诂学方法
形训:通过字形分析来解释字义
义训:直接解释词义,不涉及字形 和语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声训:通过语音关系来解释字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反训:一个词具有相反或相对的意 义
现代训诂学方法
传统训诂学方法:以《说文解字》等传统字书、韵书为依据,通过字形、音韵、语义等方面的 研究来解释古文献。
自考0819《训诂学》资料笔记(一)
自考0819《训诂学》资料笔记(一)《训诂学》自考笔记(一)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魏,张揖(杂字)✿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周南。
关雎) “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段玉裁 ✿《说文解句读》王筠✿《尔雅》分为:十九篇,第一部汉语分类词典黄侃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工作。
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
✿段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 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的原则:注意词义的社会性、注意词义的时代性、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训诂学的用途:指导古文教学、辞书编纂、指导古籍整理训诂学的内容:(释词、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法、辨析古书异例、注音、句读、校勘及其他)烦琐寡要、望文生训、随意破字、增字强释、不解语法✿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 ✿《墨子间诂》属于:集解✿ “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春秋左传集解》✿《释名》的作者是:.刘熙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工作、考证工作。
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古代书面语音的障碍:专业性的和一般性的即语音方面的障碍。
一般性的有文字障碍、词义障碍、语法、修辞障碍。
✿训诂任务:解释古代文献语言,扫除古代书面语言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
《训诂学初稿》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训诂与训诂学1.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何谓“训诂”?(1)训、诂,散言时,都是“解释”之意,析言才有区别;(2)由于散言无别,所以对语言的解释,可以单言“诂”或单言“训”,也可连言为“训诂”或“诂训”;(3)“训”和“诂”本身兼具动词、名词两种用法,解释词义叫“训诂”,解释的词义也叫“训诂”。
浅显的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3.※何谓“训诂学”?※“训诂学”即是指以解释词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4.“新训诂学”20世纪40年代王力先生便提出要建立新训诂学的想法,主要目标就是让训诂学能从历史上观察语义的变迁。
二、训诂学的任务及其目的1.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2.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水平;3.辨析词义,使人们增强运用词语的准确性;4.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语的统一;5.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建立科学的训诂学。
三、※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及其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1.先看在语言学中的地位现代语言学根据语言三要素分为“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此外还包括方言学、语源学、修辞学、词典学等学科,其中与词汇学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训诂学”了。
传统语言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三部分,分别就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进行研究,是一门以研究语言意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具有实用意义的学问。
2.训诂学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一,与语义学的关系。
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最密切,但不等于说训诂学就是语义学,只能说训诂学属于语义学范畴。
因为训诂学和语义学还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训诂学经常要涉及语法结构、篇章大意、修辞手段等,而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语言的涵义及其演变规律。
第二,与语源学的关系。
郭在贻训诂学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郭在贻训诂学读书笔记篇一:《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首先提出“”这个名称,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从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hui3).”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所以它解释的对象不但有词语,还有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字。
2023年训诂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什么是训诂1.训诂: 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 作动词用时, 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 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
P2“训”本义是劝道、教导, 引申出解释、解说义。
“诂”字始用于汉代。
也可作“故”指古语、名词。
诂和故是古今字。
诂可做动词, 是训释故言之义。
训诂一词始源于汉代。
第二节训诂的起源产生训诂的因素: 重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 语言发展变化了, 后人读前人的作品, 已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 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
于是, 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P4 最早的训诂现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训释性语句。
真正意义上系统的训诂工作从汉代开始。
第三节什么是训诂学3. 训诂学: 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
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 其任务是对零上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 解释规律, 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时间。
P8第四节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4. 造字假借: 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 借用同音字来表达。
如“汝”, 本来是河流名, 借作第二人称代词。
P9---训诂学与音韵学5. 用字假借: 一般称之为通假, 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 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
如借“草”为“艸”。
P96. 文字学: 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 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 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P107. 形训: 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 指通过度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
P118. 语义学: 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 源自于西方语言学家。
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
1893年, 法国学者M. 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语义学”这个名称。
P129. 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是重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因此, 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
训诂笔记自考小抄宋子然完整好好用一定过
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它是怎样一部书?《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收录篆文9353个、重文1163个。
按照部首排列,共540个部首。
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别为一篇,共十五篇。
每篇又分为上下。
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
《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
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的根源,下辨字体的变迁。
它不但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而且也是当前文字改革的重要依据。
《说文解字》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
它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
2、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造字本义是昏暮,但是它被借用作语言中的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后来用“暮”字表示昏暮的意思。
疲劳的意思本来用“疲”字表示,但古书里常用“罢”来代替“疲”,表示疲劳。
请分析一下这两种用字现象各自的性质,并说说它们的区别。
“莫”字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后来造的“暮”同“莫”是今字与古字的关系。
借“罢”表示“疲”,由于“疲”字本有,所以“罢”字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两者都是依声托事的做法,区别在于前者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而后者是本有其字的通假。
3、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什么?从本义和引申义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例如:“江”、“河” 由专指长江、黄河引申为泛指河流,“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好”由女子貌美引申为泛指美好,“涉” 由淌水过河引申为泛指过河,都是词义由个别引申为一般。
再如:“道”、“術” 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权”由秤锤引申为权力、权变,“骄” 由马高大,引申为骄傲、自高自大,“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都是由具体引申为抽象。
4、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人”、“民”之间的差别:(l)《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
训诂学自学笔记
1.1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主要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1.2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研内容的一门系统科学。
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
①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以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也要研究词、词义和词汇演变,但绝不仅止于词的研究,还要涉及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②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训学虽然也研究语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校勘、探求本字、审定声音,以及阐明文化背景等。
1.4训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用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中的汉字。
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虽涉及音、义,但是主要是形,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1.5训诂学的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1.6训诂学的功用:(1)指导古文教学(2)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
①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课帮我们择善而从活另求正解。
②词典解释,罗列诸多义项,训诂学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义项。
③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④整理古籍,训诂知识更为重要。
(3)指导辞书编纂,因为字典辞书本身就是一种训诂专书。
2.1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的原因:(1)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毋内诸侯”中的“内”与“纳”)(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音近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类别: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今称“通假”。
二者区别:前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种借字与本字关系比较松散,不固定。
训诂学读书笔记教学内容
训诂方法之声训摘要:训诂学是以训诂为基础,在长期的训诂过程中积累而得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解释词义。
在解释词义的工作中,声训(因声求义)是重要的训诂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在训诂学中可以解决明通假,考方言,求语源的问题。
对训诂学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影响。
关键字:训诂方法声训关于声训的解释对于声训的解释也有不同说法,通常解释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声义同源”理论)寻求或证明语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的解释:“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诗经·周南·关雎》疏)。
他还综合起来给训诂下了定义:“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训诂的两个法则:1、用词释词(解释词的概括意思,相当于哪个词,用今语解释古语、用当时的标准语言(雅言)解释方言),2、疏通文意(解释词的具体含义、具体色彩,句子的含义,解释句、段、篇)。
近代学者黄侃的解释:“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推求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总体说就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学问”。
它同因形求义的方法一样,通过语言的形式去研究容。
但是在释训词义的方法中,因形求义的训诂方法不能说明语源。
黄侃先生说的“小学徒识字形,不足以研究言语文字之根本”①就指出了形训的不足。
训诂学家在实践中发现,语音在词义的训释上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他们不断地探索,也常常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训释词义。
声训一直被认为是训诂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该方法在探求语源有着重要的价值。
但是对于声训,各家一直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声训的定义和性质加以界定,我们这里转引严奉强《试论声训的目的和范围》中所述的有关声训的各家的不同定义。
②王力《同源字典》:声训是以同音或音近的字作为训诂.这是古人寻求语源的一种方法。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用音近义通的词来作解释,以达到探求词义来源的目的叫声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主要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1.2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研内容的一门系统科学。
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
①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以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也要研究词、词义和词汇演变,但绝不仅止于词的研究,还要涉及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②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训学虽然也研究语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校勘、探求本字、审定声音,以及阐明文化背景等。
1.4训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用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中的汉字。
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虽涉及音、义,但是主要是形,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1.5训诂学的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1.6训诂学的功用:(1)指导古文教学(2)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
①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课帮我们择善而从活另求正解。
②词典解释,罗列诸多义项,训诂学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义项。
③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④整理古籍,训诂知识更为重要。
(3)指导辞书编纂,因为字典辞书本身就是一种训诂专书。
2.1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的原因:(1)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毋内诸侯”中的“内”与“纳”)(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音近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类别: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今称“通假”。
二者区别:前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种借字与本字关系比较松散,不固定。
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因同音而借;必须要有古书例证)。
阅读古书最易引起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
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庄公寤生,惊姜氏:寤--牾,杜预不明假借训为“寤寐”。
)(3)异体字: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又称“重文、或体”。
(4)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形讹:就是某字在传写中误写成了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使文章难通。
)(5)避讳字:古人在语言表达中遇到触犯忌讳的人或事,常采用更改古书文字的办法回避,一般是用近义字、同音字代替。
或不言避讳字,或缺笔。
(6)无句读。
造成古书断句标点错误的原因大致有:①古书文字有错、脱、衍、倒;②不明通假不辨章法、不明史实;③不解词义、割裂词语可能致误。
(错简:指典籍段落或文句的次序颠倒错乱。
脱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漏掉的文字。
衍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多出的文字。
)2.2造成词义障碍的原因:1.不解古语(一般性古词语,古方俗语,成语,典故,古译语)2.词义演变。
词义增加和减少:词由本义引申出新义之后,本义仍然保留,词的义项多起来,这是词义增加;原来不止一个意义,后来其中某些意义逐渐消失了,即词的义项变少了,这是词义减少。
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指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而甲义的外延可以包含在乙义之中,即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反之,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词的原义部分保留在今义中,就是缩小。
)词义的转移:指一个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之后,甲义消失,或产生了正反、轻重、褒贬的变化,词的旧义被新义所代替。
2.3语法修辞障碍:1.语法障碍包括:词法障碍(词的活用)、句法障碍(倒装句)、虚词障碍(误虚为实)。
2.修辞障碍:。
(1)互文见义:指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为两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的关系。
(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上有两层意思: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如:《左传》“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两人在出洞入洞时都在吟赋。
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依避免行文单调枯燥。
如:《左传》“贄币不通,言语不达”“通、达”互文见义。
)(2)倒文:古人在行文时,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为了将就骈对,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今人叫“倒装”。
(3)变文:又叫变文同义,是指古人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变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有变文以协韵,变文以成辞,变文以避复等情况),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增加文采,加重语气或感情,古人常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变换使用不同的字此来反复表达相同的意义内容。
2.4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让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
连类而及:把两个意义相关相类的词组合在一起,也会产生偏义想象,我们称它为“连类而及”。
2.5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书语言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3.1训诂的内容:就是训诂应当从事哪些工作。
既然训诂的任务是解释古代文献语言,扫除古书面语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那么凡是解释古代语言所涉及的问题都是训诂的内容。
包括:解释词义、解释文意、注音辨字校勘等。
3.2解释词义包括:解释1.本义与引申义:在此的若干互相关连的义项中,能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其它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
2.古语:一是指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二是某个词语的某个意义后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误。
以今语释古语:是指用注释者当时的语言去解释早于注释者的古代语言。
3.方言:(1)以通语释方言:是指用注释者时代的雅言(即古代的普通话)去解释古代的语言。
(2)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的区别:①二者虽出发点不同,当方式上是相似的。
它们的释者和被释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语或古语。
②它们的目的不同。
以通语释方言在于说明某个方言词语意义相当于通语中的某个词语,是方言与通语相通。
以方言证古语,是为了说明古语发展到当时在方言的遗留,表明当时方言是古语的地方变种,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当时方言区的异名同实。
③它们的关系,以通语释方言是横的空间关系,以方言证古语是纵的时间关系。
3.3解释文意:是对某一句、某一段甚至某一章的意思加以串释讲解,使原文的意思更加明了。
它包括①串讲大意:是指对一句、几句或全章的大意进行解释。
②分析句读: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作“句读”。
(所谓“离经”:即点断文章句读。
辨志:即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
)③阐述语法:包括解释虚词、说明语序、指点语气。
④显示修辞:包括标明写作手法、说明比喻或者借代等。
⑤申述章旨⑥考证名物和典章制度、⑦引证史实和故事⑧评论原文等。
3.4注音的方法:1.譬况法:注音术语,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
2.读若: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
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格式“甲读若乙”。
3.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格式是“甲音乙”。
4.反切: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韵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5.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字本来的一般的读音读.3.5校勘的方法:校勘:有广狭二义,狭义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文,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辨伪和辑佚。
校勘的方法有:1.对校:是用同书的版本或别本互相对勘。
2.本校;是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3.他校:是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4.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4.1形训作用: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
形训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
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
2在揭示词的本义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
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引申义,还可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形训局限:刑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有一定局限:1在历史长河中,汉字形体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2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惟一依据。
3形声字的形符只能能够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形训条件:1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结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模糊不清。
2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3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笔意:指能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笔势:指经过演变,加以符号化,从而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4.2声训方式:声训:又称“音训”,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字来解释字(词)义。
声训方式:1利用形声字。
2利用音同(田,填也)或音近字(干,涧也)。
3利用同形字。
(被训字和训字之间有声调和词性的不同,二者在词义上有必然联系。
如:蒙者蒙也。
声训作用:1寻求本字。
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
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与”本为“举”和解说上的失误。
2.如:“秩秩斯干”用就是在推求语源。
的问题:12证。
4.3义训及种类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
义训方式有以下几种: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同义词,是义训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又分为:①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是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
②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
③递训:几个同义词辗转相训。
2.反义相训:是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
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
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明确。
4.从词义的广狭来看,有①以大名(共名)释小名(别名):就是指出被释词所表示的事物种类。
②以小名释大名,以狭义释广义;指被释词的外延比较大,用来解释的词语概念外延比较小,并且都包含在被释词的范畴之中,但是往往具体。
5.从表达方式来看,还有:①义界:又称表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