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篇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的解释
《论语》十二章的解释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中,《论语》是一部至关重要的文献,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一章:学而《论语·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之章。
其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不断温习已有知识,可以更好地吸收新的知识,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同样适用,我们应当保持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第二章:为政《论语·为政》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理念的看法。
孔子认为,做好政治需要有道德伦理的支撑,一个好的领导人应当以德治国,善于倾听并尊重人民的意见。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政治同样有借鉴意义,我们需要注重道德修养,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章:八佾《论语·八佾》记录了孔子对于祭祀仪式的见解。
孔子认为,祭祀应当恪守规定,注重细节,体现出对祖先的尊重和敬意。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
在当代,我们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充分发挥其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章:里仁《论语·里仁》强调了孔子对于仁德的重视。
仁者爱人,并且善于体恤他人的感受,乐于助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拥有仁德,就能够主动关心社会他人的需求,并且以身作则。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关心、尊重和帮助彼此,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第五章:公冶长《论语·公冶长》记录了孔子与公冶长的对话。
公冶长问孔子是否要政府职位,孔子回答说自己希望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第六章:微子《论语·微子》记载了孔子关于弟子微子的评价。
孔子认为微子是一个勇敢正直的人,他听从孔子的教诲,不断求学进步。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人应当具备诚实、勇敢、正直的品质,并且持续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字词解释
《论语》⼗⼆章原⽂、翻译及字词解释第⼀章原⽂:⼦⽈:“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愠:⽣⽓,发怒君⼦:指道德上有修养的⼈2.译⽂:孔⼦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处(到这⾥)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吗?”3. ⼤意:第1句:讲学习⽅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修养。
第⼆章原⽂: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1.字词解释:⽇: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省;⾃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竭⼒信:真诚,诚实,传:⽼师传授的知识2.译⽂:曾⼦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替别⼈办事是不是尽⼼竭⼒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意:本章强调治学的⼈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原⽂:⼦⽈:“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独⽴做事情,惑:迷惑、疑惑,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2.译⽂:孔⼦说:“我⼗五岁的时候⽴志于做学问;三⼗岁能够独⽴做事,⾃⽴于世;四⼗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所⽀配的事情;六⼗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岁时能随⼼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意:本章是孔⼦⾃述他学习和提⾼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为:做,成为。
2.译⽂:孔⼦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师。
”3.⼤意:本章谈学习⽅法。
(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原⽂:⼦⽈:“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 讲义
《论语》十二章讲义《<论语>十二章讲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十二章。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主要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学而时习之”强调了学习之后要按时温习,这样才能将知识巩固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让人感到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朋友远道而来相聚交流,能够带来快乐,也从侧面反映出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人不知而不愠”则体现了一种宽容和豁达的胸怀。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是君子应有的修养。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自我审视的方法。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说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提醒我们在与朋友交往中要诚实守信。
“传不习乎”,则是对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有没有复习进行反思。
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至关重要。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这里自述了他的学习和成长历程。
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四十岁对世事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晓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规矩。
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完善自我的人生轨迹,也让我们明白,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通过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这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善于思考和总结,从已有的知识中挖掘出新的内涵和价值。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详解
《论语》十二章详解第一章学而章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1.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
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2.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
“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第二章吾日三省吾身章解: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1。
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
“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
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看出什么?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解: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过法度。
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第四章温故而知新章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知新"的含义是什么?“知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展。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新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新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光.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儒家肯定生命和道德都是有价值的.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论语》十二章整理
《论语》十二章整理第一章:学而篇在学而篇中,我们看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于学习的鼓励。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进步和快乐。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
他强调了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身作则,以德化民。
他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观点,意思是说,君主应该了解百姓的需求和心声,与人民保持良好的沟通。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是关于仪式和礼节的章节。
孔子认为,仪式和礼节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规范。
他强调了“君子不器”的观点,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德,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
第四章:里仁篇里仁篇中,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就要先从自己做起,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他还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意思是说,要先成为一个好的人,才能影响他人。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篇是关于孔子对于学生的教育的篇章。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六章:雍也篇在雍也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热爱学习并乐于学习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和成就。
第七章:述而篇述而篇是关于孔子的言传身教的篇章。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知识,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取得了他的智慧。
第八章:子张篇子张篇中,孔子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一些观点。
他说:“及之,择乎中庸。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学生,要选择中庸之道,避免走极端,保持平衡。
第九章:乡党篇乡党篇是关于孔子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看法。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12章第一章
论语12章第一章《论语 12 章第一章之感悟》“哎呀,我的笔又不见了!”我一边在课桌上翻找着,一边着急地嚷嚷着。
同桌小明笑嘻嘻地说:“你呀,总是这么丢三落四的,就不能长点记性嘛!”我白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哼,还说我呢,你不也经常忘带东西嘛!”这时,前桌的小红回过头来说:“你们俩别吵啦,赶紧找找吧!”就在我们正找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老师走了进来。
“都安静一下,上课了!”老师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着。
我心里暗暗叫苦:完了,笔还没找到呢!这节课老师正好讲到了《论语》12 章的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解释道:“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我听着听着,突然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我在心里想:我平时总是丢三落四,不就像没有按时温习一样吗?如果我能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不就不会总是找不到了吗?这也是一种“习”呀!还有,我和小明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斗嘴,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有朋自远方来”那样,友好地相处,开开心心的呢?别人不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生气呀,要做个有君子风度的人。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惭愧。
我看了看小明,他也正若有所思地看着我,我们俩相视一笑,好像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思。
这堂课结束后,我和小明一起找到了笔,我们还约定以后要互相提醒,不再那么马虎。
而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论语》12 章第一章的含义。
学习是一件需要不断温习的事情,就像我们的友谊,需要用心去经营。
我们不能总是要求别人理解自己,而是要学会理解别人,不生气,不抱怨。
这不就是君子的行为吗?我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像君子一样的人,认真学习,友善待人,不再那么毛毛躁躁的。
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一定可以做到的!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正:匡正,端正。
【翻译】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赏析】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
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名家解读】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
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
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
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
《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子一个基本的主张。
——萧公权《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翻译】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解读】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篇一: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论语》①十二章【原文】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 ,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语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原文】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语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原文】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整理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学而篇《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篇章,主要内容围绕孔子的教育观点展开。
第一节:为人《学而篇》首先强调了为人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做到“身体力行”,即自己率先做到所教导的事情,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和效仿。
他还指出,人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讲究诚信待人。
第二节:父母孔子深信子女应该尽孝道,他提倡孝道,认为尊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责任。
他还强调了尽孝的重要性,认为孝顺父母的人才能做到为人的根本和基础。
第三节:朋友在交朋友方面,孔子提出了“与君子交,其德也孔”,即交朋友要慎重选择,与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为伍,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格局。
第四节:言语孔子非常注重言语的表达,他认为言语应该准确、有力,以及言辞恳切、吐露真情。
他还强调了说话要有分寸,避免滥用言辞,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第二章:为政篇《论语·为政篇》主要讨论了孔子对于政治和治理的见解。
第一节:政治孔子对于政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制度,一个好的政府需要有贤能之士来治理。
他主张政府要以德治国,以道德作为治理的基础。
第二节:仁政孔子提倡仁政,他认为仁者才能担当治理之责。
他强调了仁者应该关心民生,以及处理社会问题时要公正不偏。
第三章:八佾篇《论语·八佾篇》主要围绕孔子对祭祀仪式的看法和对人类社会价值观的传承进行了探讨。
第一节:祭祀孔子认为祭祀是一种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是传承和弘扬社会价值观的方式。
他强调了祭祀应该正派庄重,注重礼仪和仪式的规范。
第二节:礼仪孔子非常重视礼仪,他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要恪守礼仪,积极培养良好的仪态和行为习惯。
第四章:里仁篇《论语·里仁篇》主要围绕孔子对于里仁的思考和解释展开。
第一节:里仁孔子认为里仁即为仁至於内心深处,是一种对他人关怀和关心的态度。
他强调了仁爱应该体现在行动上,要善于为他人着想,以及宽容和谅解。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意思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一说学习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事)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乐趣。
《论语》十二章意思
《论语》十二章意思1. 《论语》十二章里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就是学了知识要时常去温习它,这不是很愉快吗?就像你有了个超好玩的游戏,时不时拿出来玩一下,那多有意思呀!2. “吾日三省吾身”,这是让我们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呀。
好比你每天照镜子看看自己哪儿没做好,然后改正,这样才能进步嘛!你说对不对?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知识能有新的收获,都能当老师啦!就像你重新看一本喜欢的书,又发现了以前没注意到的精彩之处,哇,多棒啊!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光思考不学习会疲惫。
就像走路,只迈腿不看路会迷路,只看路不迈腿就到不了目的地呀!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不就跟你喜欢唱歌,那肯定比只是知道唱歌的人更投入呀,对不?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在一起,肯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就像在班级里,你总能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点什么吧!7.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不停地流啊,不分昼夜。
这不跟你玩游戏,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一样嘛!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可以失去主帅,但一个人不能失去志向。
就好像你下定决心要做好一件事,谁也不能让你改变呀!9.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眼前的事。
这不就是让你知识渊博又有目标,还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嘛!10. “子夏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啦!就像你遵守纪律,就不会捣乱啦,对不对?我觉得《论语》十二章真的是充满了智慧呀,这些道理能让我们变得更好呢!。
论语12章的解释与原文
论语12章的解释与原文论语12章的解释与原文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解释】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解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解释】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解释】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解释】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解释】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解释】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述而》【解释】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论语十二章全文解释
论语十二章全文解释十二章那可真是字字珠玑呀!第一章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哎呀呀,这就像是在告诉我们,学习了知识要时常温习,那多开心呀!就好比你学会了做一道美味的菜肴,时不时再做一次,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能不快乐吗?这就像好久不见的老友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呀,就如同别人误解了你喜欢的东西,你也能一笑而过,不跟他们计较。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第二章可真是提醒我们要时常反思自己呢!每天问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这不就像我们每天照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哪里不对劲一样嘛!比如说你答应帮同学带个东西,你做到了没呀?要是没做到,那可就不对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哇,这说的不就是人生的不同阶段嘛!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就能随心所欲却又不越出规矩。
这就好比一棵树,从小小的树苗慢慢长成参天大树,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姿态和意义。
你想想,你十五岁的时候是不是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啦!这就好像你重读一本喜欢的书,居然又发现了好多之前没注意到的精彩之处,那感觉多棒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学习不思考可不行,光思考不学习也不行。
就好像你光吃东西不消化,或者光想吃饭却不去吃,那怎么行呢!“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论语》和“论语十二章”2.原文及翻译:列出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并逐一进行翻译3.结论:总结论语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正文一、引言《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其中,论语十二章是《论语》中最为著名的部分,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在这十二章中,孔子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本文将对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进行探讨。
二、原文及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2.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花言巧语和讨好的表情,这种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译文:弟子在家中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长辈,严谨守信,广泛关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求教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5.贫而无怨,富而不骄,何如?译文:贫穷而不抱怨,富有而不骄傲,怎么样?6.君子不器。
译文:君子不应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器具或角色。
7.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已而为之,而获丰。
译文:君子的道路艰难而昂贵,混乱会导致失去方向,但只要坚持走下去,最终会取得丰收。
8.君子素其位,而行其义,不愿乎外。
译文:君子安于现状,履行自己的道义,不羡慕外界的荣华富贵。
9.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颜回真是贤人啊,他一箪食物,一瓢饮料,住在陋巷,别人忍受不了这种贫困,颜回却不改变快乐。
颜回真是贤人啊。
1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
聪明人活跃,仁慈的人沉静。
聪明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论语十二章第一章是孔子所说的一个重要观点。
孔子说:“在学习上,我不追求广博的知识,而是注重于深入研究,即便只能学到一点点,也要全力以赴。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蕴含了深深的哲学思考。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在他的眼中,学习是人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获得持久幸福和成功的关键。
他认为人类的天性是有限的,但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扩展自己的眼界和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改变自己。
因此,他恳求人们要珍惜学习机会,保持谦虚的态度,永远保持虚心学习的状态。
其次,孔子谈到了学习的方法。
对于他来说,学习并不是追求表面的知识浅薄,而是要深入研究,力图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次的内涵。
他相信,只有通过深度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内涵和规律,才能得到持久的智慧和真知灼见。
他反对蜻蜓点水般的浅尝辄止,而主张沉下心来,细致入微地思考和学习。
第三,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即便只能学到一点点,也要全力以赴。
他相信,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次努力都会使自己比之前更进一步。
虽然学习的路途艰辛,但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和成就。
他以自己为榜样,教育他的学生们应该像他一样,踏实地学习,并以进取的心态前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榜样,鼓励学生们要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
他相信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他教育学生们要追求完美,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并在行为上做到言行一致。
只有将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相结合,才能达到人生的真正目标。
综上所述,论语十二章第一章主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方法以及态度。
通过深入研究,全力以赴地学习,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我们可以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成就。
孔子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珍惜学习机会,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十二章是论语的一部分,该章节讲述了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并强调了学生应该按照正确的方式追求学术成就并最终成为可靠的国家领袖。
第一章: 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不断地学习,不知道你会有多么欢喜?自远方的朋友来访,不感到快乐吗?被人所不知而毫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第二章: 为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不愿意别人对你做什么,也不要对别人做。
”第三章: 鲁颂子曰:“多谋之,必多错;多言之,必多败;是以聪明者,行其千里而不致,无谋者,千里之行,败于道。
多谋不如执一。
”孔子说:“计划得太多,肯定会出错;说话太多,肯定会失败。
因此,聪明人在他们的长途旅行中不会迷失,而没有计划的人会在1000里的道路上走错路。
比起多方面计划,执着一个计划更好。
”第四章: 里仁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家庭美好的关键在于仁慈。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怀有仁慈的人为朋友,你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呢?”第五章: 公冶长公冶长为乐正子羽立言,子羽曰:“以告昭仲之鬼。
”孔子过之,曰:“子羽之器,不中用。
”公冶长在文化的辩论中聚焦于乐正子羽,但子羽回答说:“我要把我的话告诉昭仲的鬼。
”孔子经过时说:“公冶长的能力没有派上用场。
”第六章: 雍也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孔子说:“雍也可以当一个官员。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说:“他绰约大方。
”仲弓说:“节俭而又庄重,用简洁的风格来惠及民众,不是很好吗?但如果你的生活准则过于简单,那会不会太过分了?”孔子说:“雍的话说的没错。
”第七章: 颜渊子曰:“颜渊之迂,回也其亦不孙真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疑__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日三省吾身
_多__次___进__行__自__我__检___查___________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_诚__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三十而立
_立__身___,指__能___有__所__成__就___________
七十而从心所欲⑳,不逾矩 ㉑ 。”(《为 ⑲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
政》)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⑳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
㉑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 [段解]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㉒,可以为师 【课文注释】
矣 ㉓。”(《为政》)
移、求学为乐的学习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 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语意含蓄,富有哲理。
1.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__说__”__同__“___悦__”__,__愉___快________ “__有__”__同__“__又___”__,_用__于__整__数__和___零__数__之__间___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 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㉒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 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㉓ 矣:语气词,表陈述。
[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
思考,要“知新”。
子曰:“学而不思则㉔罔㉕,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 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㉖。”(《为政》)
《学而》)
⑪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 ⑫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过了呢?”
⑬信:诚信。
[段解]主要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 ⑭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
高自我修养。
识。
子曰:“吾十有五⑮而志于学, 三十
【课文注释】
而立⑯,四十而
⑮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
3.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1)知
温故而知新
了解 得到,懂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立志
(2)志 匹夫不可夺志也 志向
博学而笃志
志向
4.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_名__词__作___状__语__,_按__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名__词__作___状__语__,_每__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堪㉙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㉗ 哉(zāi):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句 子末尾。 ㉘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㉙ 堪(kān):能忍受。
也!”(《雍也》)
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多么高尚啊,颜回!”
[段解]讲个人修养,强调修身要经受
困苦、贫穷的考验。
2. 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 _志___同__道__合__的__人_____________ 今义:朋友 (2)不亦君子乎 古义:_有__才___德__的__人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3)可以为师矣 古义:_是__两___个__词__,_可__,_可__以__;_以__,凭___借_ 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4)饭疏食,饮水 古义:__粗__糙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疏通,疏散 (5)饭疏食,饮水 古义:__冷__水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课文注释】 ㉔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㉕罔(wǎnɡ):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 无所适从。 ㉖殆(dài):疑惑。
[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
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子曰:“贤哉㉗,回也!一箪㉘食,一瓢 【课文注释】
饮, 在陋巷,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 水, 住在简陋的巷子里,
(3)温故而知新
形___容__词__用__作__名___词__,_“__学__过__的__知___识__”__“__新__的___理__解__和__体___会_ ”
(4)传不习乎
_动__词__用__作___名__词__,_老__师__传__授___的__知__识_________________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形__容__词_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以__…___…__为__快__乐_______________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㊵ 。”(《述而》)
而 学 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段解]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
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上㊶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 夜 ㊷。”(《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 夜不停。”
[段解]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课文注释】 ㊶川上:河边。川,河流。 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 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 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 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子曰:“三军㊸可夺 ㊹ 帅也,匹夫 ㊺ 不 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 是不能改变的。”
[段解]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课文注释】 ㊸ 三军:指军队。 ㊹ 夺:改变。 ㊺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 指平民百姓。
子夏曰: “博学而笃㊻ 志,切问而近思㊼ ,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 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仁㊽ 在其中矣。”(《子张》)
仁德就在其中了。”
[段解]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 法。
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④朋:本文指志同道合的人。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 【课文注释】
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 ⑤愠(yùn):生气,恼怒。
⑥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不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因此恼
怒,不是君子吗?”
⑦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
[段解]主要讲学习方法和个 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第一章
【主旨归纳】 本文是语录体散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
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 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
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这十二章语录阐述的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
子曰:“知之㉚者㉛不如好㉜之者,好 【课文注释】
之者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
㉚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㉛ 者:代词,……的人。
它的人
㉜ 好(hào):喜爱,爱好。
不如乐之㉝ 者。”(《雍也》)
㉝乐(lè):以……为快乐。
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述而》)
㊱于:介词,对,对于。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 ㊲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样。”
[段解]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
间如何抉择。
子 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㊳ 。择其善 【课文注释】
者㊴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
㊳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㊴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㊵ 之:代词,指代“不善者”。
(8)四十而不惑
_迷___惑__,_疑__惑___________________
(9)不逾矩 (10)人不堪其忧 (11)博学而笃志 (12)切问而近思 (13)曲肱而枕之 (14)逝者如斯夫 (15)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不义而富且贵 (17)仁在其中矣
_越___过__法__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能__忍__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坚__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恳__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胳__膊__上___从__肩__到__肘__的___部__分__,_这__里__指__胳___膊______________ _往__、__离___去____代__词___,这__,_指__河___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竭__尽___自__己__的__心___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正__当___的__手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仁__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段解]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的重
要性。
子曰:“饭疏食㉞ ,饮水,曲 肱㉟ 而 【课文注释】
枕 之,乐亦在其中矣。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 就在其中了。
不义而富且贵,于㊱ 我如浮云 ㊲ 。”(
㉞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 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 为“水”,热水为“汤”。 ㉟肱(ɡōnɡ):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 这里指胳膊。
人修养。
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曾子曰:“吾⑧日⑨三省⑩吾身:为 【课文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