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3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整合梳理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政治 ·必修3
(2)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①要建设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打破传统学校 教育的范围,通过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使更多国民接受教 育。 ②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③通过网络学习扩大学习的交互性。
第二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政治 ·必修3
五、建设学习型社会 1.必要性(原因):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文化传承方式 的新变革。 2.内容: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 习。 3.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第二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政治 ·必修3
第二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政治 ·必修3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本国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 荣;(对本国)
*有利于尊重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促进世界文 化的繁荣。(对世界)
(2)做法: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借助传 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什么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 重要标志。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 成的。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世界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 特征。
第二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第二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政治 ·必修3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产业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产业化姓名:孙超学院:班级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1010班学号:10065122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让其产业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不断的进行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困境、产业化正文:(一)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中当然有不好的地方,过去100多年来,包括清朝晚期, 五四运动……,直至文革当中, 可以说, 大多数的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是全面否定的. 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也是值得原谅的!因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割地给俄罗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令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丧失信心,形成了自贬-自残-自卑的情结,这种自贬-自残-自卑的情结继续体现在当今相当多的中国人包括世界各地华人的身上。
仅仅因为西方国家不讲正义-不讲公义-只讲武力地打败了当时的中国,我们就否定5000年都未曾中断的中国文化? 武力高低是所有是非好坏的标准吗?匈奴-突厥的所作所为, 西方列强过去500年来的所作所为都说明了他们是以武力高低为评判一切是非好坏的标准的!传统中国文化中某些具体的论断或论述可能过了时或错了,但当中的大智慧或大原则(如:仁者无敌, 和为贵等等)终究是不会过时的,因为这些大智慧或大原则是中国先贤因应人-家庭-社会-国家的根本需要而总结了以千年计的历史经验而得来的,并经受了以千年计的时间的考验(匈奴-突厥……都不见了,我们中国仍然存在呀! ),而人-家庭-社会-国家的根本需要由古至今,基本上没有变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智慧大原则,也就不会过时! 如: 毛泽东主席的军事谋略跟孙子兵法多有相似之处;正是因为深刻地认识到“人-家庭-社会-国家的根本需要由古至今没有变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智慧大原则,也就不会过时!” 这个大道理, 中国就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进一步传承中华文明,并不断吸收,揉合,创造, 让优秀的中华文化成为自己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让人民生活得更好, 让整个国家更好地发展,为世界提供另一种视野,另一种选择.现在, 中国重视中华文化的确是对过去100多年来中国人否定中国文化的再否定,我们要知道这种否定是建基于对过去的深刻反思之上的, 不是随意的!另外, 说“中国重视中华文化是因为自己的主义或理论不适用了, 因而借用传统文化来宣扬民族主义”是片面的说法. 其实, 中国重视中华文化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这里且作一些简明扼要的说明: 当初, 毛泽东主席因为运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军事思想, 他因而被党内批评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被党外批评为他是”山大王,枪杆子运动”! 但历史事实证明他以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结合中国实际, 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 最后得到党内支持, 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同样的道理, 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结合中国实际, 并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治国理政, 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国家越来越强大, 虽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但都在改进当中, 中国的大势向好! 看到西方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等)负债累累,无以为继,濒临破产的境况, 中国人更看到自己的前途不在于照搬西方的制度, 中国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二)、对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教育: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2024版《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佛教文化对于心理治疗、 生命教育等方面也有重 要的贡献。
佛教的修行方法对于提 高个人修养和心灵成长 具有帮助。
06
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
书法艺术与鉴赏
书法艺术概述
阐述书法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流 派,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
和草书等。
书法技巧与笔法
分析书法的基本技巧,如用笔、 用墨、结构和章法等,以及不同 流派的笔法特点。
01
02
03
《论语》解读
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政 治主张及伦理道德观念。
《大学》解读
探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中庸》解读
阐述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 及在人生、社会等方面的 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治理
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理念在现代社 会治理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与个人修养
历代绘画流派及代表画家
介绍历代著名的绘画流派及其代表画 家和作品,如文人画、工笔画、山水 画、花鸟画等。
绘画鉴赏与收藏
探讨绘画作品的鉴赏方法、收藏价值 及市场动态。
音乐舞蹈表演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主要
特点,如五声调式、民族乐器等。
音乐舞蹈与民俗文化 探讨音乐舞蹈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和 作用,以及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舞
02
03
易行。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 经典,强调万物圆融无碍的
思想。
04
05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 经典,注重止观双修和实相
论。
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01
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 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涉 及哲学、艺术、文学等 领域。
百家讲坛中国古代史小论文
百家讲坛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并由思想家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理想人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近两年来,CCTV-10的《百家讲坛》栏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传播效果,尤其是推出《清十二帝疑案》后,《百家讲坛》就从纷繁复杂的节目中影刃而出,成为电视节目发展进步过程中的亮点。
它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性与大众性的结合,在适应受众心理、提高传媒效果、创造高收视率等方面进行成功探索和实践,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节目成功的过程中,《百家讲坛》显现出了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掀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牌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浪潮。
一、通过《百家讲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
传统文化通过电视这一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向人们传播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内容,可以使广大受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从而弘扬本民族文化之精髓,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立。
1、实现了与观众的交流,使受众更清晰地了解中华文明。
电视作为视听结合的电子媒介,直接诉诸感官的图像、声音,并赋予抽象的古代典籍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使历史与文化不再抽象。
如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讲解“品三国”,讲到古代的脱靴之礼时,在讲台上亲自示范。
他获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把硬梆梆的学术品评用语向着群众化、平民化、大众品位化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把本就艰涩、单调、史笔类的专业化的学术用语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平明简洁、琅琅上口、生动活泼的口译直白,从而使受众在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同时,如同听评书一样欲罢不能。
那些不同人物的说话口气、动作、性格、甚至姿态相貌,都历历如见,呼之欲出。
通过这种形式的电视传播直接模拟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观众乐于解说且易于接受,不仅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而且还能形象而直观地展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一、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被广泛接受并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形态。
这其中包括了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艺术形式、道德标准等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通常代表着一种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智慧结晶。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1.地域性: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呈现出多样性。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文化习俗、方言土语、建筑风格等都有所不同。
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
2.时代性:传统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等都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使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民族性:传统文化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不同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在相互碰撞和交流中,形成了各自的民族文化。
这些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4.历史性: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延续。
它既包括了古代的经典著作、文化艺术,也包括了近代以来的文化成果和遗产。
这些历史元素在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相对而言的。
传统文化注重传承历史,注重经典和传统,而现代文化则注重创新和发展,关注现代科技和国际化。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四、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传统文化还影响着人们的艺术审美。
传统的诗词、书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戏曲、舞蹈等表演艺术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最后,传统文化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
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社会秩序,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传承传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这是一个与“现代文化”相对的名词。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且相互交融和渗透。
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化,中华民族又具有多源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力。
第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多元性。
第三、长于积淀,注重交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开放性。
三、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现实是传统的继承,传统是现实的基础,没有传统便没有现实。
对待传统文化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虚无主义,一种是国粹主义,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
我们应当正确地对待我们祖国的文化遗产,反对虚无主义,就是要充分认识祖国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国文化有许多在今天也该大讲特讲的部分,比如,儒家思想中有关对人性的论述,提出的伦理道德等观念,至今还有现实指导意义。
反对国粹主义,就是也要看到中国文化中的糟粕,也以儒家思想而言,两宋理学中那些“存天理,灭人欲”观点,实在让人反感而不能接受。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中国传统文化: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2.妇女的头饰:笄、簪、步摇、钗3.体衣: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短上衣叫襦,其中仅及腰部的叫腰襦。
长襦称褂,长衣叫深衣,长及脚踝。
衣有内外之分。
内衣又称亵衣、中衣、衷衣、私、泽等。
外衣叫裼,是一种罩在狐裘之外的衣服,它外边还可以再加一层外衣,叫正服。
衫出现较晚,一般指长衫。
4.古人的饮食习惯: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上午九时左右食用。
第二顿饭叫餔食,又叫飱,下午四时左右进食。
“饔飧不继”5.秦汉的三公制:秦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中央政府最高官员,并称三公,位同后世的宰相。
丞相之职,“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最高的行政长官。
太尉是最高的军事长官。
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既是皇帝的机要秘书长,又掌管朝廷内外监察,是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
6.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建立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中央管制。
三省:尚书省(尚书令)——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侍中)——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中书令)——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六部: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兵部掌管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刑部掌管司法、刑狱;礼部掌管朝廷礼仪、祭享、贡举、学校;工部掌管工程、水利、屯田、交通;尚书省作为执行政令的机构,其具体事务由六部分理。
“六部”的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
7.中书舍人有“文人之极任,朝廷之盛选”之说。
8.唐朝为避免决策失误,于中书、门下二省设讽谏之官,包括散骑常侍、谏议大夫、拾遗、补阙,他们各分左右,“左”属门下省,“右”属中书省,其职责为议论朝政得失,要求有失辄谏。
9.官僚的政治人格:(1)强烈的参政意识与企盼知遇意识。
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文化礼仪、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等许多方面。
1.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形态和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同时,汉语语言也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如言简意赅、含蓄蕴藉、语境优美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2.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观念在中国历史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哲学思想注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同时,中国哲学思想也强调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3.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强调意境和情感表达,追求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统一。
此外,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也独具特色,如北京故宫、颐和园等建筑群,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4.道德伦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亲情和友情为纽带,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忠诚、诚信、孝顺等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不仅是个人修身之本,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5.宗教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多种宗教信仰,其中以道教和佛教最为盛行。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佛教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主张“因果报应”、“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点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点(一)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构成并留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具备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文化的继承性: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继承。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今天的文化,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3)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把握住含义、地位、促进作用等)①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②传统建筑——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关键标志③传统文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传统思想的承继——深刻影响着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2、传统文化对今天的影响(1)传统文化具备相对稳定性(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3)传统文化应当与时俱进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①一个国家,只有发展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就可以赢得民主自由全面的发展(2)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文化在承继中发展(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结果,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2)在承继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承继(这就是文化的发扬)(3)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影响文化的关键因素(1)社会制度的更替,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进步(2)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3)思想运动,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3、教育在文化发扬中(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2)教育在文化发扬中将产生越来越小的影响1、宏观把握本课内容本课讲诉的就是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我们先必须明晰传统文化的含义,晓得传统文化的特点,晓得传统文化具备继承性,掌控传统文化继承性的整体表现,践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承继中发展文化。
本课以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为切入点,分析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欢迎阅读。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一)真正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源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的引导下,系统读过了《论语》,《庄子》,《老子》,《周易》金刚经,心经,坛经,分别是杨伯峻,安德义先生译注论语,陈鼓应先生译注老庄,黄寿祺,张善文先生译注周易,至于佛教经典,皆是大德作注。
书并不多,从中体悟万千,很难讲是正解正念,但跟随先贤,总不至于过于偏颇。
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总体上可用两个字概括“通达”。
儒家入世与出世的徘徊,道家遁世离世的执着,佛家则是在永远的淡定和超脱中寻求心的宁静,不用假以外道,仅以明心见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乐。
总体三教,都是在内心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万法圆融的通达和寂静。
后代儒学,发至微末,本已式微,总体是为了便于统治者控制民众,因此,礼法和教条越来越严格和繁复,相反,离圆融通达的本源越来越远。
先秦儒学,是我比较推崇的,仅观论语,便可知,孔子原也是位本性率真,可爱好玩的老先生,一点也不见酸腐,一点不见呆板。
老先生不如意时,会自谑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看到别的小伙子优秀时,会说“可以妻焉”(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先生正经时候的言论,也大都中正平实。
先生陶醉于周礼的完美之中,一生企盼克己复礼,把社会回复到周朝时“天下归仁”的状态,先生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追求大都以失败告终,然即使如此,老人家还高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有这样气度的人,怎会是一个整日唠唠叨叨,教导我们什么“忠恕仁孝”,“三从四德”的怪老头呢? 那这样的话,儒家的精神又在何处呢?在我看来,儒学讲求顺应天道,(实质也是汉儒附会天人感应之便宜尔),其天道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自然过程,一是人心向背。
什么是传统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艺术、文学、哲学、宗教、道德、习俗等各种思想和行为的综合体系。
它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传统文化的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延续性: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具有长期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智慧的积累,是人们对过去的认同和整合。
2.根植于土壤:传统文化扎根于土壤,受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它与特定地域的环境、生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塑造。
3.民族或社会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共同的文化基础,是一个人们共同分享和传承的文化遗产。
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或社会的共同记忆、价值观和认同。
4.价值体系:传统文化包含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注重对传统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的尊重。
5.表现形式: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表现,包括语言、文学、哲学、宗教、艺术、习俗等。
它通过口述传承、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技艺等途径,将历史和传统的理念与民众日常生活相结合。
通过传统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多维度的特点。
它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传统文化的存在和传承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文化多样性、塑造身份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遗忘或淡化的风险。
因此,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鼓励年轻一代积极参与,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传统文化保护的核心在于传承。
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递过去的知识和技艺,更是对传统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继承和发扬。
通过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传统文化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价值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实际生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实际生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着力点民族传统文化是不会中断的,新的思想道德规范只有与人的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成活,才能发展。
今天在青少年教育问题上,我们要寻找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思想道德规范之基矗。
(一)发扬整体主义精神,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悌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天下为公,贤能与选,讲信修睦……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
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至理名言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体现着这种整体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_作文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_作文范文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证和象征,是它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无异于将自己推到了灭种的边缘。
因此,每一个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然而这个古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传承上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整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融入流行。
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对于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
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较偏激。
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反过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够都原汁原味地继承。
因为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理念或许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再者,传统文化也不一定都是优秀的。
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
但对于有些内容,我们需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如“民本”思想。
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的各种文化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思想、哲学、道德、文化、艺术、风俗等多个方面,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价值。
在思想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
在哲学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见解,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五行”等,这些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文化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绘画等,这些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
在风俗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节日庆典、礼仪习俗等,这些风俗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和风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同时,我们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适应新的文化需求,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文化发展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价值,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也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使其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推广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初二掌上综素体验传统文化例文
初二掌上综素体验传统文化例文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
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第一,是认知的转变。
在我之前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汉学的知识。
我只知道它是儒家知识和一些封建思想,所以我认为学习它不是很有用。
然而,通过这一时期的《道德经》和《弟子规》的研究,人们的认识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我看来,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千百年来,它是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的文化基础。
它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柱。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持续五千年不间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汉学文化作为支柱,贯穿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国学是当今一个非常流行的词,它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面对。
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先的经验、经验、方法和感知整合到这些文字中,供我们的后人一一阅读,并了解其中的奥秘。
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养性,规范家庭,治理国家,使世界和平,真正学会运用。
第二,学习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从学习开始。
孔子说:“学而行不也一样吗?”一开始就提出以学为乐,反思孔子的学习、教学生活,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思想。
一个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不可知的部分,但知识能增加才华,知识能改变命运。
因此,我觉得爱学习是一种幸福,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渴望知识是一种快乐。
学习新知识,回顾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情。
学习可以使我们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加自己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第三,是认真落实。
《书》的总指导思想是:“修弟子、教圣人、孝弟、信诚、博爱、学文学之仁与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
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
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所以,在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互帮互爱,与人为善,诚实守信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现在有些传统文化受到了一些国外文化的冲击,有那种金钱至上的观念,摒弃了国内那些传统的优秀文化,这是十分可悲的,也不是可取的。
我们要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摒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事情。
初中综素艺术赏析100字写实记录
初中综素艺术赏析100字写实记录A1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A1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A2国务院总理11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依法保护产权工作汇报,以更有效的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立恒心增信心;决定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持续为企业减轻负担。
会议指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持续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A2新中国首个跨越长江的高压输电工程,武汉“珞锅”输电工程22日进入整体拆除阶段。
工程的设计电压和跨江长度曾创下了两项“亚洲第一”,其中两座136米高输电塔历经57年风雨屹立至今。
由于超过了设计年限,为确保长江航运安全,经有关部门批复,国家电网武汉供电公司22日起对工程进行拆除施工。
传统文化在汉语词典中的定义
传统文化在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体系。
在汉语词典中,传统文化通常被定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它包括了中国古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汉语词典中,传统文化的定义往往会提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思想体系的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道家文化注重自然、养生、追求真理,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佛教文化则强调人间解脱、修身养性,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流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相互交融、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曲赋、小说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在汉语词典中,传统文化的定义中也会提到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语词典中的传统文化定义中也会提到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非常严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各种规定和礼节,以体现尊重和谦和的态度。
这些礼仪习俗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然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第一篇: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
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
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
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
”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
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
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
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
“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
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
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第二篇: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但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与课堂教学。
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九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
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
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
——多媒体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尹金秋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有益于儿童心理发展,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而且会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有效利用多媒体才能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真正让科学课堂“活”起来。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儿童由于年龄的特点,在求知时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在无意注意中进行,为了促使儿童由无意注意想有意注意转化,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如何激发儿童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用传统的、空洞的说教方法,教师往往需要下很大的工夫,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难以很好的吸引儿童的注意里,难以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对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往往收效极佳。
声音能激起儿童的听觉,图像容易唤起儿童的视觉,两者结合,就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注意,使儿童对教材感兴趣,愿意学习,进而产生思考、想象,从中得到知识和效益。
如在讲《各种各样的花》这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把课本中的插图呈现出来。
学生看着屏幕上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花,很容易产生兴趣。
此时,教师再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解话的特点,效果更佳。
二、有利于解决科学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如何解决好,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问题。
由于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鼓励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在科学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如在教《日食和月食》这课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处理好它,教师可以将课本上静止的图做成彩色的能够抽拉、旋转的动画,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日、月、地三球的位置不断变化,一会儿地球行至太阳和月亮之间,形成了月食;一会儿月亮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形成了日食。
这样直观形象地岩石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只管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不但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易忘记,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
三、有利于激发课堂气氛很多教师上科学课,就干巴巴地照本宣科,学生没精打采地似听非听,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甚至有的班级上科学课,乱得像一窝蜂。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改变它。
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能把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活泼,有静、有动,感染力强。
而具体、形象正是饿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环节,又是使认识不断扩大、丰富、深化以至发展的基础,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儿童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
如在教学《船》一课时,教师讲各种船的用途时,用多媒体出示各种船只,然后指着一艘货船问:“它都可以干什么用呢?”学生一面看图,一面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运木材、水泥、沙子及其它的一些货物。
课堂上出现了有讲、有问、有答、有画面等生动活泼饿场面,课堂气氛充满了活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积极性都很高。
总之,适时、适当地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科学课堂带来了火力。
使学生学得积极,学的轻松,学得愉快,记得持久。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科学课堂教学长旺中心小学潘大富随着科技的发展,小学课堂正在从“一支粉笔”、“一本课本”向收录机、幻灯机、录像片、实物投影和电脑多媒体发展,伴着这些电教器材、电教手段的出现,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活跃也越来越多彩。
学生在学习时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视觉心理对学生认知发展十分重要。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视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更具吸引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 在小学科学及常识教学中,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线索,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是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主要采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媒体教学法,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的过程的最优化。
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办公室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内容给了科学的、全面的界定:“在实验中,要巩固和发展以投影和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资源;积极发展计算机教育及辅助教学,推动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实验研究交互网络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进行有关虚拟现实的研究实验工作”。
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还有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这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科学课堂教学呢?。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投影仪、实物投影在《科学》教学中,投影是应用最简单、最实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化教学手段。
1、将模糊变清晰如在教学义务教育实验课本四上《科学》中第2单元《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一课,关于空气的热涨冷缩实验设计之一:烧瓶口装上一个插着玻璃管的塞子,在管里滴一滴红墨水,外面用线做个标记,然后用手捂住玻璃瓶,瓶内空气逐渐变热,管里的小水滴就会向管口移动,放开手,瓶里空气变冷,管里的小水滴向相反方向移动。
这个实验可见度小,且移动距离短,弄不好小水滴会窜出玻璃管外。
可以把玻璃弯成“W”或“V”形,这样实际距离长了,就避免了小水滴溢出,将它平放在投影仪(最好实物投影)工作面上,再照上法实验,投影的图像十分清晰,小水滴在玻璃管里的移动,学生一目了然。
2、将枯燥变生动(1)实验可使学生动起手来,激发学生爱自然、学自然的兴趣。
但在教学中,实验也会受到仪器、演示可见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讲解时也会变枯燥、乏味。
如义务教材实验课本三下《科学》中《种子里面有什么》一课,要让学生解剖植物的种子,但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因此老师先要进行示范、讲解。
可老师在讲台上边讲边解剖,学生看不到老师的操作,或站起来争着看从而影响纪律,或只能凭想象。
特别是要求学生将几个部分排列好时,学生更是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