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先验历史理念:“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
康德法律思想简述
康德法律思想简述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也是德国启蒙思想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在伦理学、政治学和法律哲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理论,其中涉及到了康德法律思想。
本文将对康德的法律思想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贡献和影响。
一、康德的伦理学基础康德认为,人类有独立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这使得人们能够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为善或为恶,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地进行选择。
他强调道德律是普遍适用的,不受个人意愿或欲望的影响。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道德行为的核心就是符合理性律。
这一基本观点也为康德法律思想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康德法律思想的特点1. 法治原则康德主张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他认为,法律应该是所有人都能自愿接受的普遍规范,而不是某些特权群体的工具。
康德所提倡的法治原则旨在保护人们的自由和权利,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2. 法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按照康德的观点,法律应该是普遍适用的,不受个人意志的干扰。
法律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规范。
康德认为,人们在立法过程中应该摒弃个人利益的考量,以法律的普适性和正义性为目标。
3. 法律的合乎理性在康德的法律思想中,法律应该是符合理性的。
康德认为,法律应该是所有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而不是某些人的专利。
因此,他强调法律应该遵循纯粹理论,而不是仅仅基于个别利益或主观意愿。
三、康德法律思想的影响康德的法律思想对现代法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治原则的推广康德的法律思想奠定了法治原则在社会中的基础。
现代社会普遍追求法制建设和法治精神,康德的思想对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法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重视康德的法律思想强调法律的普适性和客观性,这对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起到了指导作用。
现今的法院判决和立法工作都倾向于遵循法律的普适性和正义性。
3. 法律的合乎理性的追求康德的法律思想提出了法律应该合乎理性的要求,对法律制定和实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康德的历史观
浅析康德的历史观【摘要】康德认为大自然是上帝的作品,而历史是人的作品。
历史演变是有规律可行的,历史是大自然一幕隐蔽计划的实现。
通过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历史将达致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并最终要达到永久和平状态。
【关键词】康德;历史观;隐蔽计划;对抗性;永久和平在康德看来,自然是上帝的作品,历史是人的作品。
历史是由具备主体性和目的性的人自由地创造的。
历史演变是有规律可寻的,历史是大自然一幕隐蔽计划的实现。
在历史的深处,存在着一种超历史的力量——天意,历史的规律性就是天意的呈现。
作为哲学家的康德对具体的、个别的历史事实不感兴趣,他关心的是“普遍的历史观念”。
个别的、具体的历史事件只是经验事实,而经验事实只有与普遍观念结合起来,历史的整体意义才能得到认识。
一、历史演进的目的康德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由隐蔽在历史背后的自然意图所支配,历史的发展演变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过程。
表面看来,历史作为个人意志的表现的行为活动似乎是杂乱无章的,但实际上却为普遍的规律所支配,是根据自然所预定的一种先验计划而进行的。
人们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总是不知不觉地被历史规律所左右而引向一个他们自己所不知道所不认识的目标。
这个计划就是历史演进有其自身的目的,其理性目标是实现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永久和平状态。
公民社会是一个人人享有高度自由的社会。
只有在公民社会里,人类才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人类的自然禀赋才能得到全部发展。
创立完美的宪法、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并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还必须依赖于国际联盟的建立。
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国家,虽然在国内建立起了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但它在与其它国家的关系上仍处于无政府状态。
如果不在国与国之间建立起合法的对外关系,不建立旨在和平的国际联盟,国家之间就会各行其是,进而给彼此带来一系列冲突、战争和灾难,正因此,促使人们从中汲取了深刻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从而有了在彼此之间建立国际和平联盟的自觉意识。
德国古典哲学的求索
德国古典哲学的求索the explora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虽然德国启蒙运动的开展是在英法等国之后进行的,当德国开始进行时,英国的启蒙运动己经结束了,法国也已经到了后期,但是,康德的启蒙思想并不落后。
康德关于历史的主要著作比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及其纲要》还要早十年。
有人说,康德既是启蒙运动的完成者,又是启蒙运动的征服者。
康德的历史哲学,既代表着启蒙运动的高峰,又开启了以后几个世代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化。
他对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启蒙运动的理想:理性、幸福、和平都有着康德式的论述。
The German enlightenment is conducted after many countries such as Britain and France. Although when Germany began, the British enlightenment has ended and France was also going to end. However, Kant's thoughts of enlightenment are not backward. The publishing of Kant’s major works on history is ten years earlier than Condorce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pirit table and its outline. Some people think that Kant is not only the accomplisher of the enlightenment, but also the conqueror of the enlightenment. Kant's philosophy of history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peak of the enlightenment but also guide the change of mode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several generations later. All of his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freedom, equality, fraternity and ideal of the enlightenment: rational, happiness, peace were stated in the way of Kant.康德同伏尔泰、杜尔哥、孔多塞等启蒙思想家在一些基本的观点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把人类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人类理性与自由的进步的过程,而且最终理性会引导人类走向至善。
哲学大师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
哲学大师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大师,他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通过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系统阐述了他的理性主义思想,强调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和道德行为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探讨其对于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意义。
一、康德的认识论观点康德的认识论观点被称为“康德转向”,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经验的。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仅仅是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的,还需要理性来加工和组织这些感觉和经验。
康德提出了“先验认识”和“后验认识”的区分,先验认识是指人类的先天思维结构,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后验认识则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具体知识。
康德进一步提出了“概念化”和“合成”两个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感觉和经验,而是主动地参与其中。
通过概念化,人类的理性可以将感觉和经验整理成有条理的概念,通过合成,人类的理性可以将不同的概念组合成更加复杂的结构。
这种认识过程使得人类能够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在道德哲学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是由纯粹理性的原则所决定的。
康德提出了“无条件的道德律令”——“唯一合乎理性的行动,就是按照使之成为普遍性法则的意愿去行动。
”康德强调个体应该根据道义原则,而不是根据感性的欲望或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康德的道德观念与他的人类认识论观点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自律能力的,我们可以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种自律能力使得人类能够超越个人的欲望和动机,追求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
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人类作为理性生物的尊严和自由。
只有遵从理性原则,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道德行为。
三、康德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于社会科学领域也有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普及性。
康德及其政治思想
康德及其政治思想这学期学习过西方思想史这门课后,对于西方的思想家及其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也激起了自己很大的兴趣,想更加了解。
在西方众多的思想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德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康德。
康德,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康德政治思想就是德国资产阶级特点的直接体现,他一方面反对封建专制、诸侯割据、民族分裂,批评专制政体,向往和要求自由、平等、独立;另一方面,又不敢明确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要求,用一种含蓄、晦涩、抽象语言和方法论证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追求,认为唯一理想的“共和国”在现实的世界中是无法实现的,它只能存在于“此岸世界”是今世达不到的,来世继续谴求,因而把革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
“现实存在的不是理想的,理想的又是不可实现的”是康德革命与保守两重的政治思想集中概括,同时也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我们可以从康德关于法国革命的观点、国家政权的论述及对政体的看法的字里行间中深深地体会到。
康德曾经是法国革命的热忱关怀者,当德国许多人背离时,康德还信守启蒙观念不渝,因此被称为“最后一个雅各宾派”。
但实际上康德并不是激进的暴力革命的雅各宾派,而不过是在落后德国状况中要求变革的改良派。
这可以从康德对法国革命矛盾的态度中看出。
一方面他对法国革命所要追求的目标非常同情,对法国革命热忱关怀,因为这是与他自己的道德与政治信念一致的;另一方面,他又明确地排除了任何反抗的权利。
康德反对任何以暴力的、非宪政的方式进行的政治变革。
尽管他同情革命者的目标,但他却不赞成革命者的手段。
不得不在目标和手段之间作出区别,这就陷入矛盾之中。
康德在对法国革命深切同情热忱关怀的同时,又对它进行道义上的谴责,认为法国人民推翻君主在道德上是不正当的。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请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理念论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
理念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根据永恒不变的理念或形式而存在。
这些理念是真实的,而我们感知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或模仿。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理性主义哲学中,其思想被广泛采纳和发扬。
2. 阐述康德的“先验分析”及其在认识论中的作用。
伊曼努尔·康德是德国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他的“先验分析”是其批判哲学的重要部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先验分析的概念,主张人类的认识并非完全依赖于经验,而是有其先验的、固有的结构。
这些结构包括时间和空间,它们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先决条件。
康德的先验分析在认识论中的作用在于,它解释了人类如何能够有系统地、必然地认识世界,而不仅仅是随机地从经验中学习。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评析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对历史哲学的贡献。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辩证法是其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黑格尔的辩证法包含三个基本环节:论述、对立和合成。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在矛盾的动力推动的,这一过程不断产生新的论述、对立和合成。
黑格尔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历史哲学,提出了历史是世界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的观点。
他的辩证法对历史哲学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变迁和发展的全新视角,强调了历史过程中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2. 分析尼采的“超人”概念及其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
弗里德里希·尼采是19世纪末的德国哲学家,他提出的“超人”概念是其哲学思想中的一个关键点。
尼采认为,超人是一种新的人类理想,是在传统道德观念崩溃后,人们应当追求的目标。
超人具有创造性、独立性和力量,不受传统道德的束缚。
尼采的“超人”概念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其思想激发了对个体自由和创造力的重视。
康德的“普遍历史观念”及其在当代的回应
[收稿日期]2003208228 [作者简介]阎孟伟(1953-),男,吉林海龙人,南开大学教授,从事社会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① 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出版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收录了康德在1784—1797年间所写的8篇论文。
本文对康德历史哲学观念的评介主要是依据这8篇论文。
康德的“普遍历史观念”及其在当代的回应阎孟伟(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关键词] 普遍的自然律;世界公民权利;永久和平[摘 要]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复杂局面和演化态势,使康德的“普遍历史观念”重新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
康德是把“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普遍的世界公民状态”和“永久和平”这一历史进步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战争的教训和商业精神的发展上。
解决目前西方社会的困境,哈贝马斯认为,应把民族国家的社会福利国家职能转让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跨国经济的政治共同体;德里达主张用“即将到来的民主”这个观念来取代传统的“世界主义”观念。
这充分显示康德普遍历史观念在当代的理论价值。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4)022******* 康德于1784到1797年间写下了一系列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重要文章①。
在这些文章中,他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即他称之为“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在这个观念中,康德把人类历史的发展理解为“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即一个合乎规律又合乎目的的发展进程,尽管在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充满了对抗乃至战争,但人类总是在不断朝着改善前进,并终究要经过漫长的发展达到一个“完全正义”的“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
很明显,康德这一颇具决定论味道的历史观念,在当代哲学的发展中,远不像他的“批判哲学”那样受到高度重视,甚至可以说被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传统理性和反决定论的思潮淹没了。
然而,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冷战时期的结束,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和令人焦虑的演化态势。
从世界公民概念看康德的普世主义思想
这 里确 实有 非 常丰富 的普世 主义 思想 。
从思想来源上看 ,康德的普世主义思想 、尤其是其普世主义伦理思想和普遍的世界历史理念
跟 基督 教 的普世 主义有 着 明显 的关联 ,不 过 ,他 始终 是站 在 自己的理 性 主义 的立场 上来解 读 、乃 至重建 基督 教 的普世 主义 的 ,因此 ,尽 管 我们 可以把基 督 教 的普 世 主义 当作 其 理性化 的普 世 主义
第二种理解 ,是把康德 的普世主义理解为把人类包括在内的世界万物的大统一的思想 :人类 与世界万物都存在于一个统一的世界之中,并且受普遍 的规律支配 。这样理解的普世主义确实不
等 于泛泛 理解 的普 遍 主义 ,因为 它从 一 开 始 就包 含 了 “ 普遍 的世 界 的 ” 这个 含 义 。但 是 ,这 无 疑是 一种 最广 泛 的 、把 人类 和非 人类 统统 包括 在 内 的 、范 围最 大 的普世 主义 。毫无 疑 问 ,康德 的 论著 中确 实包 含着 这样 的普 世 主义 思想 。例 如 ,在 《 德 形 而 上 学 的 奠基 》 一 书 中 ,他 明确 地 道
众所周知,康德的先验哲学特别看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天综合知识 ,在其许多文本 中都在
凸显普 遍性 的价 值—— 这 一倾 向与普 世主义 注重 文化 或价 值之普 遍性 的特 征不 谋而 合 ,加 上他 在 其 历史 哲学 的论 著 中的确 明确提 出了一种 “ 普遍 的世 界 历史 的理 念 ” ,因此 ,人 们 容 易发 现在 他
康德的历史哲学
LOGO可以这样理解,这样一个社会的建立,是 因为人的独立的倾向性,使得他们在野蛮 的自由状态下无法长久共处,不得不限制 各自的一部分自由,求得一种妥协。在这 种状态中,人类的自然秉赋才能够充分发 展。康德比喻说:犹如森林里的树木,正 是由于每一株都力求攫取别的树木的空气 和阳光,于是就迫使得彼此双方都要超越 对方去寻求并获得挺直美丽的姿态那样; 反之,那些在自由的状态之中彼此隔离而 任意在滋蔓着自己的枝叶的树木,便会生 长得残缺、佝偻而又弯曲。康德得出结论 说,一切为人道增光的文化和艺术,最美 好的社会秩序,就都是这种非社会性的结 果。
LOGO 我们说康德的前提本身是可疑的,但 并不影响他论证过程和结论的合理性。历 史同大自然一样,并没有任何目的性可言 。我们的世界看似一个精心安排的世界, 实际是由无数偶然的因素演化来的。有序 性来源于自组织现象和协同规律,社会与 自然事物一样,高度依赖于初始条件,并 可能因每一个微小的扰动改变运动轨迹。 历史和社会在大尺度看好像合乎某种自然 规律,在微观角度看,它的表现很可能是 混沌。在自然界中,有过寒武纪生命大爆 发,产生了无数种千奇百怪的物种,但是 很快就消失了。某些物种是通过大量的繁 殖,才得以保全的。
LOGO
命题三、大自然使人类完完全全由其自己 本身就创造出来超乎其动物生存的机械安 排之上的一切东西,而且除了自己本身不 假手于本能并仅凭自己的理性所获得的幸 福或美满而外,就不再分享任何其他的幸 福或美满。
大自然绝不作劳而无功的事,并且绝 不会浪费自己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LOGO
事实上,很难在本能和理性之间划出截然地分 界线来,理性本身就是人类本能的产物。幸福感 恰恰是以那种动物性的需求首先得到满足为基础 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很难有多少幸福感 。大自然不会作劳而无功的事,生物因某种需要 进化出的某些器官必然是为了某种功能而有的。 但是不止于此,这个器官除了这种特殊需要而外 ,往往还有一些剩余的功能,这些功能可能暂时 无用,甚至是自身的某种妨碍,但也许有一天这 种剩余功能就会变成必要的了。没有这种功能的 生物在生存中就会处于劣势。
康德的法哲学思想
康德的法哲学思想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3-1804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人类思想天空中的一颗巨星。
在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其哲学被称为“批判哲学”。
在法律思想方面,主要代表作有《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和《永久和平论》。
康德的法哲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充满了哲学和伦理学的名词术语和阐述,在理解上有些艰涩难懂。
一、人的本性与道德律康德认为,人是二重的存在物,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理性的存在物,因而人的行为具有合规律性和合目的的双重特点。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行为要服从自然的普遍规律和目的。
“当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心意并且往往是彼此互相冲突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却不知不觉地是朝向他们自己所不认识的自然目标作为一个引导而在前进着,是为了推进它而在努力着;而且这个自然的目标即使是为他们所认识,也对他们会是无足轻重的。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同样的,历史也是如此,历史是一个合乎规律的、朝着一个目标前进的过程。
历史中的多种多样的国家、民族、不同的政治派别等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战争)都是历史进步所采取的手段,只是相对于人了历史的最后目的才有意义。
这样,人类的历史过程就是和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是二重性的存在物,即人既是“自然人”,有自然界其他事物特别是生物同样的本能;又是“道德人”,能辨别善恶和分别是非;既能从善,也能作恶。
因而人必须服从两种规律,即自然律和道德律。
人既要服从自然法则,还要服从理性法则。
这两种规律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自然律对人来说是外在的,是他律;而道德是人的实践理性给人立的法,是自律。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考,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康德对人类社会的理解是以“自由”概念为出发点的,他将之成为他社会理论的“拱心石”。
康德的历史哲学
事实上,很难在本能和理性之间划出截然地分界线 来,理性本身就是人类本能的产物。幸福感恰恰是以 那种动物性的需求首先得到满足为基础的。食不果腹 衣不蔽体的人,很难有多少幸福感。大自然不会作劳 而无功的事,生物因某种需要进化出的某些器官必然 是为了某种功能而有的。但是不止于此,这个器官除 了这种特殊需要而外,往往还有一些剩余的功能,这 些功能可能暂时无用,甚至是自身的某种妨碍,但也 许有一天这种剩余功能就会变成必要的了。没有这种 功能的生物在生存中就会处于劣势。
第二十二页,共71页。
命题六,这个(建立公民社会的)问题既是最困 难的问题,同时又是最后才能被人类解决的问题 。
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希望有一条法律来规定 所有人的自有界限,以便大家可以和睦相处, 但是他身上自私自利的动物的倾向性又诱使他 要把自己除外,这就需要一个主人,迫使他去 服从一个可以使人人都可以自由的普遍的有效 的意志。但是这样的主人只能在人类中去寻找 ,无论是一个人或者是为此选出的若干人组成 的集体也好,他们都具有人类特有的弱点,具 有那种动物性,其中每一个人,当其没有另一 个领导者对他行使有效权力的时候,是倾向于 滥用自己的自由。
第二十三页,共71页。
康德说,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是不 可能的。大自然向我们所提出的,只是向这 一观念的接近而已。但是康德认为,人类在 经历了多次徒劳无功的尝试以后,可以获得 对一部可能的宪法的性质的正确理解,有了 经历许多世事的磨练的伟大经验,具有准备 接受这一问题的善意,从而使这一问题获得 最终解决。
• 唯物主义:机械论 • 唯心主义:目的论 • 马克思主义:综合了机械论与目的论
第六页,共71页。
• 他的前提是他的人类学,他在《实用人 类学》里指出,人具有自我意识,使他能够 无限地提升到一切其他的生命存在物之上。 人具有自我认知与认识能力。具有自我意识 的人首先是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包括三种 狂妄:理性的狂妄,鉴赏的狂妄和实践利益 的狂妄。与这种狂妄的个人主义相对立,人 总是生活在一个人类的共同体中,因此,共 同体中具有同样个人主义倾向的其他人限制 了他的狂妄,他必须把自己看做是一个世界 公民,从这里开始了康德的人类学。
浅谈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西方史学史作业论题:浅谈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2011级历史2班姓名:***学号:*************浅谈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摘要】18世纪70年代以后,康德转入所谓批判哲学时期,这个时期他的主要活动是建立他的先验论哲学体系。
在这同一个时期所写的有关历史与政治的理论著作,作为其批判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则在通称的三大批判之外别有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故尔曾有“第四批判”或“历史理性批判”之称。
在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思潮的强大影响之下所写成的这几篇论文,饱含着时代的色彩;它们所表现的要把历史提高为哲学理论的努力、它们之以启蒙运动的批判精神和人类不断在进步的观点对于历史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所做的一系列臆测、它们之从纯粹理性出发来论证天赋人权及其与幸福的联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部法国革命的德国版。
【关键词】康德;历史政治哲学;普遍历史观念;启蒙;人性;永久和平;共和制;自由国家联盟;权利;纯粹理性原则一、简述历史理性批判所谓历史理性批判,其内容实质不外是法国革命原则——即,(一)牛顿的自然法则,(二)卢梭的天赋人权,(三)启蒙时代的理性千年福祉王国学说,——在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中的提炼。
构成康德历史哲学的中心线索的是历史的两重性,即历史的合目的性与历史的合规律性;亦即人类的历史在两重意义上是有道理(理性)可以籀绎的:(一)它是根据一个合理的而又可以为人理解的计划而展开的,(二)它同时又是朝着一个为理性所裁可的目标前进的。
就其当然而论,人类历史就是合目的的;就其实然而论,人类历史就是合规律的。
目的的王国与必然的王国最后被康德统一于普遍的理性。
统治这个理性的王国的原则是:正义和真理、自由和平等、不可剥夺的和不可转让的天赋人权。
二、《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康德这篇著作在我看来,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论述人类的行为必定会受到自然支配这一观点,即在所谓的“大自然的隐藏计划”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康德的法学思想
康德的法学思想(一)法的定义康德认为,普遍有效的法权概念不可能从经验而来,而只能来源于先验的永恒的实践理性,是理性的纯粹实践概念。
法是道德的外壳,人对自己的义务,属于道德的范畴,对他人的义务,属于法或政治的范畴。
道德命令采取内在的、自觉的形式,法采取外在的、强制的形式。
道德统制内心动机,法统制外部行为,而不问其动机如何。
即使动机不正确,但能够遵守法,国家也要加以赞许;反之,如果动机正确但不能遵守法,国家也要加以反对。
他对于权利定义为:“可以理解权利为全部条件,根据这些条件,任何人的有意识的行为,按照一条普遍的自由法则,确实能够和其他人的有意识的行为相协调。
”一个人的行为只要能够按照普遍的自由原则(即道德法则或绝对命令)与所有人的外在自由和谐并存,就是合法的,对合法行为予以妨碍、干涉就是非法的。
一方面,保证人人享有自由,确保人身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将全体公民所享有的自由协调、限制于全体一致的“绝对命令”之内,防止为所欲为的自由。
(二)自然法与实在法康德继承古典自然法思想,把法也区分为自然法和实在法两类。
自然法即理性法,是先验的,是人类理性承认后以绝对命令的形式加给人们作为义务去执行的道德法则。
自然法的核心是自然权利,自然权利的核心是自由。
它既不是经验的,也不是立法机关赋予个体的,而是人与生俱来的实践理性能力,即人自主地、独立地选择自己行为的能力。
自然法的核心是:“任何一种行为,如果它本身是正确的,或者它依据的准则是正确的,那么,这个行为根据一条普遍法则,能够在行为上和每一个人的意志自由并存。
”康德又把实在法分为公法和私法。
公法是公共权利的法则,它包括那些需要外在颁布的为了形成一个法律状态社会所有的法律制度,公法还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为了维护国家生存的与公民政治权利有关的法律,即现代意义上的宪法、刑法、国际法等。
私法是指涉及个人权利,主要是公民财产私有权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等。
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前景——访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
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前景——访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作者:陈海娟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0年第9期文/陈海娟记者当前,“公民社会”似乎成为一个颇受肯定的时髦理念。
“公民社会”作为一个外来词,当拿它来判断中国社会现象时却发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究竟中国现在有公民社会吗?有人说中国公民社会现在已经很发达了,也有人说中国没有。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争执呢?贾西津人们对中国是否有公民社会,中国的公民社会是发达还是欠缺,具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其中,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在完全不同的意义上指称“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是一个外来词,英语中的“civil soci-ety”随着时间发展也具有不同含义,大体上有三种最主要的用法:作为自治秩序的公民社会,作为政治国家之外社会领域的公民社会和作为第三部门的公民社会。
“第三部门”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强调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有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非营利的志愿部门来介入,它是一个公共事务治理的概念,与二战后福利国家治理模式的反思有关。
但在17、18世纪,与当时市场经济、资产阶级发展有关,公民社会指的是国家不能干预的市民的自由空间,所有能够抵御国家干预、保障市民自我权利的部分都叫市民社会,所以,在黑格尔的《法哲学》里,公民社会包括市场经济、志愿结社,警察和独立的司法。
再往前追溯,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公民社会的概念,用以描述与散居的村落状态不同的城邦生活的特性,即民主议事的、自治的政治生活共同体,所以,从词源上,“公民社会”和城邦、政治共同体、文明社会是一回事。
作为自治的政治共同体,即文明社会的公民社会,是出现最早的,也是传承最久最广的含义,如康德的“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博兰尼的“自发秩序”,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奥斯特洛姆所说“多中心秩序”等,均是这个含义。
当代欧美社会关注作为第三部门的公民社会,其背景是因为其政治的民主自治秩序,其国家所不能侵犯的公民个人权利空间,已经通过更细化的制度得到很大程度的保障,如宪政,发达的司法制度,权利运动等,所以,公民社会的内涵就比较局限地指向了志愿组织、生活世界、休闲权利等更为细微的人性需求。
康德三条道德先验原则道德律功利主义义务论
一、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The Law of Morality in Kant's Ethics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和平与战争的张力——关于康德、尼采和老子的比较
2022年第5期第62卷(总299期)No.52022Vol.62General No.299和平与战争的张力*——关于康德、尼采和老子的比较杨玉昌摘要:和平与战争是历史上哲学家一直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康德、尼采和老子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思想分别在东西方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
康德从理性出发,构建了一个普遍法制的公民社会,认为人类将随着理性的不断进步最终实现永久和平。
尼采从权力意志出发,肯定战争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和平只是由于力量均衡导致的暂时状态。
康德与尼采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思想之间存在张力,这种张力因双方出发点迥异而很难得到化解。
与康德和尼采不同,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为而不争”,提供了解决和平与战争问题的另一条路径。
探索这条路径一方面有助于平衡康德与尼采之间的张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东西方哲学在关于是否通过肯定人的主体性来解决和平与战争的问题上存在着另一种张力。
在当今人类依然面临战争的毁灭性威胁的背景下,东西方哲学亟需展开一场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深层对话,从而确保人类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关键词:理性;永久和平;权力意志;战争;道DOI :10.13471/ki.jsysusse.2022.05.015和平与战争不仅是人类历史上不断交替上演的戏剧,同时也是哲学家一直探索的主题。
康德、尼采和老子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思想分别在东西方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它们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是学界讨论相关问题的重要理论资源。
康德和尼采都隶属于西方哲学传统,但他们一个用理性建构永久和平,另一个则从权力意志出发为战争辩护。
这种对立表明他们与其说是解决了,不如说是深化了和平与战争的难题。
事实上,由于立足点的根本差异,康德与尼采之间的张力很难化解,甚至难以沟通,处于东方哲学传统中的老子思想可以为此提供新视角。
一方面,老子贵和、尚柔,反对战争,与康德的和平主张相似;另一方面,老子并没有康德那种通过不断理性启蒙达至永久和平的思想,而是认为万物都处于永久的循环运动之中,这与尼采的永恒轮回相接近。
康德历史-政治哲学的纲领性表达--解读《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康德历史-政治哲学的纲领性表达--解读《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
普遍历史观念》
康德历史-政治哲学的纲领性表达--解读《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康德的理想主义情怀在他第一篇历史哲学论文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基于自然目的论原理,在理性精神的审察下,他把人类的目光引向那普遍法治--永久和平--的未来.这是康德深思熟虑的结果,论文也因而成为其继续探讨历史-政治哲学问题的纲领性表达.
作者:袁盛勇张卿均作者单位:袁盛勇(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张卿均(赣州市委党校,江西,赣州,341000)
刊名: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 1(4) 分类号:B516.31 关键词:康德历史-政治哲学普遍历史观念纲领性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遍 法 治的公 民社会 ” — 作为 不可 企及 的 “ 史理 念 ” 普 — 历
— —
永久 和平 溶为一 体 的未来 灿烂 前景 。
一
、
之 发 展
乎 与康德 哲学 的核心 思 想 “ 人是 自由的 ,只能 被 当作 目 的 ” 互相 矛盾 的 ,但如果 我 们清 楚康德 的二元论 思想 , 是 便可 领悟 出康德 思想 中这两种 观 点之 间 的张力 。 因为 当 康德赋 予 人以绝 对 的价值 , 把人 看作 是 自由 的 、 只能作 为 目的时 , 他是从 超感 性界 即本 体 的 向度 来理 解人 的 。 但其
的 同 时 也 就 是 对 外 的 完 美 的 国 家 宪 法 ” I )实 现 “ 遍 n ” 。 普
。
但 这 样 一 个 完 美 的 公 民 社 会 只 是 康 德 纯 粹 理 性 产 生
的先 验 “ 史 理 念 ” 如 同 在 自然 领 域 . 性 理 念 作 为 自在 历 . 理 之 物 “ 导 知 性 的 观 察 大 自然 时 按 照 完 整 性 的 原 则 前 进 ” 引
维普资讯
20 0 a g iS ca ce c s in x o ilS in e
康德的先验历史理念 :普遍法治 的公 民社会” “
口 周 文 文
( 旦 大 学 哲 学 系 , 海 2 0 3 ) 复 上 0 4 3
是 大 自然 的 目的 。 人 类 的 目 的 本 身 和 实 现 目的 的 过 程 归 根 结 底 是 大 自然 的 机 巧 安 排 。“ 然 计 划 ” 导 人 类 历 史 自 引 沿 着 自 然 意 图所 设 定 的 方 向 前 进 。 里 , 史 中 的 人 成 了 这 历 实 现 自然 目标 — — “ 遍 法 治 的公 民 社 会 ”的手 段 , 似 普 这
史 的主要集 聚地 。 在这 篇文 章 中 , 德 以乐 观 主义 的启 蒙 康
精神 对世 界历史进 程作 了一番哲 学 的考察 。 指 出 . 类 他 人 历史 在经历 了种 种曲折 复 杂的 冲突 、 牲 和斗 争之后 , 牺 必 将 指 向一个 充分发 挥人 的全 部才 智 的未来 社 会 。这个社 会 就 是 “ 遍 法 治 的 公 民 社 会 ” — 国 内 生 活 幸 福 而 自由 普 —
[ 关键 词 】 史理 念 ; 遍 法 治 的 公 民社 会 ; 历 普 自然 目的 ; 社 会 的 社 会 性 ; 久 和 平 非 永
强 调 理 性 理 论 的 先 验 范 导 作 用 .是 康 德 哲 学 的 一 个
一
史 的 普 遍 规 律 必 须 在 人 类 作 为 现 象 自然 中来 揭 示 。 疑 , 无
以 贯 之 的 基 本 原 则 。 一 原 则 在 历 史 领 域 中亦 表 现 为 , 这 将 人 类 历 史 指 向 了 一 个 国 内 生 活 幸 福 而 自 由 和 国际
“ 遍 法 治 的 公 民社 会 ”乃 人 类 历 史 合 自然 目的 普
康 德把 实现 “ 普遍 法 治 的公 民社会 ” 作人类 的 目的 , 看 也
一
达 。 际上 . 自然充 分发展 其 乘 赋的过 程就 是使用 人 的 实 大 理性 的 过程 .而那 最终 的 目的 也就是 成 为人类 自身所 努
力 争 取 的 目标 。 否 则 . 人 类 自 然 乘 赋 绝 大 部 分 就 不 得 不 “ 被 人 看 成 是 徒 劳 无 功 而 又 盲 无 目 的 的 了 。所 以 大 自 然 目 ” 的 的 实 现 、 自 然 秉 赋 的 充 分 发 展 都 是 人 类 理 性 创 造 的 成
[ 摘
要 】 康 德 的 历 史 哲 学 中 , 普 遍 法 治 的 公 民社 会 ” 为 引 导 人 类 历 史 前 进 的 “ 史 理 论 ” 将 人 类 在 “ 作 历 ,
历 史指 向 了一 个 国 内生 活 幸 福 而 自 由 和 国 际 永 久 和 平 溶 为 一 体 的 未 来 灿 烂 前 景 。
和 国 际永 久 和 平 溶 为 一 体—— 这是 人 类 社 会 的 灿烂 远
景 。 有 在如此 这般 的社 会 中 , 验历 史 中分 裂为对 立两 只 经 极 的 善 与 恶 、道 德 与 幸 福 、 自 由 与 必 然 才 能 得 到 合 理 统
一
手段 , 人类 的历 史大 体上 也就 “ 以看作 是大 自然 的一项 可 隐蔽 计划 的实 现 。 的是要 奠定 一 种对 内 的 、 且为 此 目 为 并
大 自然 终 极 目 标 的 实 现 是 藉 着 大 自然 本 身 的 合 目 的 性 , 着 天 意 或 天 命 . 它 同 样 离 不 开 整 个 人 类 的 理 性 发 藉 但 展 , 必 须 经 由 人 类 文 化 的 世 代 沉 积 和 承 传 . 能 最 终 通 它 才
为 自在 之 物 也 不 能 为 经 验 的 历 史 所 证 实 ,任 何 实 际 经 验 中 的 现 象 或 对 象 都 不 可 能 与 之 完 全 相 符 。 管 如 此 , 德 尽 康 强 词 说 。历 史 理 念 ” 须 臾 不 可 或 缺 的 . 识 历 史 只 能 在 “ 是 认 某 些 观 念 的指 导 下 进 行 . 有 这 些 观 念 的 导 引 , 史 就 像 没 历
… ’
。
法 治的公 民社会 ” 使大 自然 的 全部乘 赋 得以在 人类 的身 .
上 合 目 的地 充 分 发 挥 出 来 。
但 其 自身 却 不 能 为 经 验 所 认 知 一 样 .历 史 理 念 ” “ 作
一
不过康 德 同时指 出 . 尽管 “ 遍法 治 的公 民社 会 ” 普 这
历 史 纬 度 中 的 人 或 人 类 则 是 现 象 界 的 。 他 们 服 从 普 遍 的 自然 规 律 并 朝 着 自然 目标 而 努 力 。 时 , 象 的 人 作 为 意 这 现 志 自 由 的 表 现 ,作 为 人 类 行 为 的 过 程 也 就 成 了 自然 目 的
‘ 界 公 民 观 点 之 下 的 普 遍 历 史 观 念 》 文 是 康 德 历 世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