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先验理性论简要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康德的第十七章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康德的第十七章康德的第十七章第十七章康德的批判哲学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述(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被称为德国古典哲学,它主要指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集大成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处在欧洲的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1、德国的经济状况: 19世纪初以前,德国同英、法、荷等国比较起来,在经济上是一个十分过后的国家,基本上是个农业国。
1807年开始,德国的资本主义成分摆脱了停止、萎缩的状态,在改良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
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德国的政治状况:至19世纪初,德国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严重,曾经有过36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19世纪初开始,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压力,德国进行了一些政治改良,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壮大,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得到了增长,但在1848年德国革命之前,资产阶级总体上是软弱的,出生的太迟了。
总起来说,从康德直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在其不同成长阶段上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它在反封建斗争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地位和两重性需要的反映,是直接间接地为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的。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科学根源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欧洲自然科学正在向着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给德国古典哲学提供了新的丰富的营养。
天文学的天体演化思想、地质学关于地质的发展观点、生物学的生物进化的思想、物理学和化学的关于非机械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研究等等。
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研究,逐渐表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并向哲学提出了制定新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准确地反映自然界地客观规律性的要求。
德国古典哲学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就其合理内容来讲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康德先验幻相理论简析
康德先验幻相理论简析
战世锴
【期刊名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8)004
【摘要】先验幻相理论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一个重要内容,从纯粹理性批判体系上讲,先验逻辑论是主要部分,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辨证论。
在先验分析论揭示了我们能知道什么或我们怎么知道后.先验辨证论要指出我们不能知道什么或我们只能知道什么。
先验幻相理论是先验辨证论的第一部分。
正是幻相的出现才揭示了对纯粹理性的局限性,才有了对其进行批判的必要性,在此意义可以说先验幻相理论是整个纯粹理性批判体系的中心所在,本文简要分析了先验幻相及其产生的原因。
【总页数】3页(P115-117)
【作者】战世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
【相关文献】
1.论康德先验幻相理论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J], 王增福
2.论康德先验幻相的样式 [J], 王增福
3.论康德的先验幻相理论 [J], 王增福
4.论康德先验幻相的样式 [J], 王增福
5.康德的先验幻相理论及意义探微 [J], 庄丽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德名词解释和简答
康德名词解释和简答康德自在之物:指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但是不可知的本体先验的:指普遍经验所形成的条件,是先于经验的(先天的)又是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
如感性形成时间空间与知性的范畴是运用于杂乱经验而区别在于先天的只说他独立于经验而形成普遍经验的条件,因而是先验的。
超验的:超出一切可能经验之上,非人的认识能力所得到的,如上帝,不朽的灵魂等此岸性:指经验界限之内,彼岸指经验界限之外纯粹理性:指纯粹的(即不依赖任何经验内容的)认识能力。
包括感性直观(或知觉)“知性”和“理性”二律背反:指规律中的矛盾,指两个互相排斥但同样是可论证的命题之间的矛盾先验综合判断:指既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又能提供真实知识的判断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哲学史上通常把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称为德国古典哲学“它是德国民族精神和启蒙时代精神的精华”康德理论哲学概述前批判时期科学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学说宇宙图式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精神与物质成反比,离宇宙的中心越近,则引力越大,理性也就越弱,反之,则越强。
地球处于太阳系中间,生活在这一行星上的人类拥有一定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的纯粹的理性人只是理性存在者中间的一类,而不是唯一的或者完全的理性动物提出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他还做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现象则在认识之内,受时空形式和知性概念的统摄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纯粹理性批判》革命的任务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造成哲学危机的根源是(1)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2)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的原则是纯理性的,而理性使用的原则既然超出经验的界限,也就不能再被任何来自经验德的试金石加以检验了(3)形而上学的性质决定了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教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的概念。
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
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哲学指导教师:***20050501内容摘要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是为了解决近代休谟的怀疑论和机械论在自由与必然问题上的尖锐冲突而提出来的,为解决这一冲突康德在论证中突出使用了二分法。
其中包含两类命题的区分、主词的两种含义的区分、两类原则的区分,以及主体的两种性格的区分和两类背反命题的区分。
通过这一系列的区分,先验自由终于得以确立。
作为康德自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验自由和康德哲学中的一系列重要内容如自然因果律、先验自我、物自体以及实践自由等都有着深刻的关联,这些关联同样决定了先验自由理论在康德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先验自由实践自由先验自我物自体二分法AbstractToresolvethesharpconflictsinmodemtimeswhichhurne’Scepticismopposedthemechanismtothemlmionoffreedomtonecessity,Kantproducedhistheoryofthetranscendentalfreedom.Thetacticskantsettledthedisputeisthewayoftwo—divided,itcontainsthedistinctionoftwosortsofoftwoimplicationsthatsubjecttermconcems,thepropositions,thedistinctiondistinctionoftwoprinciples,thedistinctionoftwocharactersofsubjectandthedistinctionoftwoproposRionsofantithetic.Bytheseriesofdistinctionsthe仃anscendentalfreedomiSestablished.Asanessentialpartofkant’Sfreedomtheory,thetheoryofthetranscendentalfreedomhasacloserelationwi山muchimportantconceptionsofkant’Sphilosophy,suchascausality,thetranscendemalapperception,thinginthemselvesandthepracticalfreedom.Becauseoftheserelations,thetranscendentalfreedomplayakeyroleinthephilosophyofkant.Keywords:thetranscendentalfreedomthepracticalfreedomthetranscendentalself--consciousnessthingsinthemselvesdichotomy郑重声明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先验分析论研究
文化长廊《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先验分析论研究任毅 河南科技大学摘 要:《纯粹理性批判》为康德形而上学体系提供了坚定可靠的基础,康德指出仅把涉及知识的先天的并排除掉经验对象的要素称为先验知识。
先验分析论即真理的逻辑,详细阐述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及其原理为自然科学知识的成立提供的可能、根据和条件。
知性通过对判断的逻辑机能证明发现纯粹概念的范畴并进行演绎,顺利综合了内在感性提供的经验,随后指导建立出判断力用于范畴加于现象的法规。
关键词:纯粹理性;纯粹知性;先验逻辑;范畴;判断作者简介:任毅(1995.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184-02著名学者安倍能成曾说:康德“在近代哲学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
可以这样说,康德以前的哲学概皆流于康德,而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去的”。
[1]《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最初著作,成功为其整个哲学体系构建出了逻辑脉络,本文将主要研究康德的先验分析论。
(一)知性能力的先天分解哲学长期以来面临一个重要的困境即形而上学,康德通过对理性的彻底批判,力求达到最科学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自身的根本矛盾在于人类理性的自身与其能力之间的不匹配,康德注意到了两者的契合点就是经验,人类最初的理性原理由经验发掘,也应再次由经验来证明。
康德指明“所谓的批判,并不是批判各种书籍和学说,而是着眼于理性有可能不依赖任何经验去追求的一切和知识,来批判一般理性能力,因而是判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并确定其源泉、范围和界限——所有这些都是从原理出发的”。
[2]很明显,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理性的自我批判,也就是自我认识,这是一种除去经验、逻辑在上的模式,为后期的理性提供了充足的先天要素,他为先天知识提供了一个判断自己、校正自己的尺度,保证自己永不会超出界限。
1、纯粹知性概念的追溯康德认为哲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探求两个不同方面的普遍的必然的绝对知识和原理,一个是面临对象,比如上帝、自由、灵魂等,一个是自然科学,比如因果律。
康德的实践理性:不懂康德的实践理性,很难理解他说的“自由即自律”西方哲学史
康德的实践理性:不懂康德的实践理性,很难理解他说的“自由即自律”西方哲学史康德语录: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本文节选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史》,题目有改动,哲学漫步集鸣谢。
编辑排版:哲学小跟班。
哲学中,康德是把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不过他所说的实践还只限于伦理学的范围。
实践理性是自由的领域。
如果说理论理性的法则是自然法则,那么可以说实践理性的法则乃是道德法则。
(一)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对康德来说,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他既是一种自然存在,又是一种理性存在。
人的这种两重性就决定了他同时是两个世界--自然界和理性界--的成员,因而受两种法则--自然法则和理性法则--的支配。
如果人只是自然存在物,那么他就只服从自然界的法则。
如果人是纯粹的理性存在,那么他就只遵从理性的法则而活动。
但是人却介于这两者之间,因而这两种法则都对他发生着作用,只不过它们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罢了。
人首先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自然法则是必然的法则,所以他终其一生都始终在自然法则的限制之下。
理性法则就不同了。
理性法则只对人的理性发生作用,只有当人遵从理性法则而行动的时候,他才算得上是有理性的存在。
所以自然法则是人不得不服从的法则,而理性法则则是人应该遵从但却不一定遵从的法则。
理论理性是必然的领域。
虽然“知性为自然立法”,但是作为一种自然存在,我们自己也在知性法则的限制之下,换言之,作为现象界中的一员,我们也必须服从必然的自然法则,因而是不自由的。
实践理性的理性法则就不同了。
如前所述,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
作为一种自然存在,人与自然万物一样不得不服从自然法则的统治,而作为一种理性存在,他又可以遵从理性自身的法则行动。
由于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自然界之中,所以他始终都不得不服从必然的自然法则的制约,而只有当他克服了感觉欲望的限制,完全按照理性的法则行动的时候,理性法则才能发生作用。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康德的认识论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观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认识的极限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现象界,无法认识物自体。
因为我们只能通过感官获得表象,无法获得物自体的本质。
这一观点限制了人类认识的界限,也强调了认识的相对性。
2.时间的先验康德认为时间是先验的,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他将时间视为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必要条件。
时间是人类理性的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时间为基础。
3.空间的先验康德认为空间也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他将空间视为一种直观形式,这种形式是所有外在感知的基础。
空间是人类理性的另一个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空间为基础。
4.范畴的先验康德认为范畴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范畴是我们思考、理解世界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他将范畴视为人类思维的必要工具,通过范畴我们可以整理和归类感性知识,使之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范畴是在时间与空间这两种直观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于感性知识的更高层次的组织和划分。
5.判断的逻辑康德认为判断有逻辑上的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必然性。
他将判断视为人类理性的重要活动,通过判断我们能够获得知识和发展理论。
康德认为,判断的逻辑基础是先验范畴,不同类型的判断对应着不同的先验范畴。
6.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康德区分了现象与物自体,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无法认识物自体。
我们的认识只是对于物自体的表象,而非物自体本身。
这一观点是他哲学思考的重要基础,他主张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对于物自体的认识超出了我们的能力。
7.认识的客观性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具有客观性,因为我们的认识遵循先验范畴和时间的先验,这些先验条件保证了认识的客观性。
在康德看来,人类的认识虽然无法触及物自体,但我们的认识具有普遍必然性,是基于先验范畴和时间、空间的先验形式所构成的先验知识。
这些先验条件是所有人类知识的基础,保证了人类认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
总之,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为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
康德先验综合论
康德先验综合论
康德先验综合论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一种认识论观点。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具有先验的综合性,即在经验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些先天的概念和判断能力。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认识事物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是完全由经验所决定的,而是通过经验来与先天的概念进行综合和判断。
他将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两个层次。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对事物进行感知和感受的能力,而概念认识则是通过思维对事物进行概括和抽象的能力。
康德进一步指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对经验的passively接受,而是通过主动地综合和判断来构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他将先天的概念和判断能力称为“纯粹理性”,认为它们是独立于经验的,是我们主动运用来认识事物的能力。
康德的先验综合论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认识事物的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和积累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综合和判断的过程。
只有通过主动地运用先天的概念和判断能力,我们才能建构起对世界的真实和准确的认识。
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康德的先验综合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科学家们通过先验的概念和判断能力,能够对复杂的现象进行综合和解释,进而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康德的先验综合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识能力的本质和特点。
它提醒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和积累,而是一个主动的综合和判断的过程。
只有通过主动地运用先天的概念和判断能力,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这个世界。
这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认识事物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
康德第一批判中的理性论
康德第一批判中的理性论康德在第一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中,详细讨论了认识论问题,并划定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领域。
感性和知性属于认识领域,而理性属于思维领域。
康德的这种对知识进行澄清的方式,一方面使形而上学得以可能,另一方面也为第二批判论述理性的运用开辟了道路。
一、理性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知性的作用解释为判断,相应也建立一定的规则;而理性则是对知性进行更高的综合统一,因此它的作用是推理,并且根据最高的统一性建立各种原则。
知性的对象是直观,而理性的对象是知性;将理性运用于直观或者将知性运用于推理,都是独断论或怀疑论的滥用,而导致错误的结果。
仅仅靠知性是不能得到结论的,后者是理性的工作。
但理性本身却不与大小前提的来源(直观)发生任何关联,因为它只需要从有条件者中寻找无条件者的整体统一,而不是要在范畴中形成判断,从而它也不与经验发生关系。
“理性用概念来把握,而知性用概念来进行(知觉的)理解。
”因此,理性超出经验之外,它形成一切经验知识的最高原则,但又可能陷入幻像和辩证法。
经验论者经常把理性降格为例如“红”一类的表象;而理性论者又把知性范畴升格为理性导致超越认识界限而误认为能认识物自体。
康德谈到柏拉图的理念,它是道德、自由和法的模本,又是可感世界的模本。
这就造成一个矛盾:可感世界是经验性的,并不需要从理性那里获取原则,而只需要在知性那里获取规则,它们是“下降”的,只需要经验的、有条件的综合。
而道德、自由和法,则是从知性中无法得到的,形成了人对在经验中的相关事物的最高原则。
类似道德、自由、法这些“上升”的推理产生了新知识,必须有一个无条件者的预设,它需要厘清有条件者与各种条件之间关系的共相,从而到诸条件的总体性(先验理念)。
从关系范畴中类推,康德也得到了纯粹理性的三个概念:无条件主体(定言)、无条件现象诸条件(假言)、无条件思维对象(选言)。
三者形成心理学、宇宙论和神学。
这三者经常被滥用,导致幻象逻辑。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
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
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由人的心智形成的观念和概念具有自主存在的性质,并且否认这些观念和概念只是人们对不断变化的经验时间的反映。
赋予人的智力以巨大的强力和力量,并且认为经验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所构设或产生的观念形成的,其极端表现形式: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这种哲学颠倒了主客关系,否认实践的作用。
扩展知识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康德先验哲学的主要内容
康德先验哲学的主要内容一、先验哲学的背景与定义1. 启蒙运动背景- 在康德所处的启蒙运动时期,科学知识不断发展,牛顿物理学等取得巨大成就。
哲学界面临着关于知识的基础、可靠性等诸多问题的争论。
经验主义者如休谟,对因果关系等概念提出了怀疑,认为我们的知识只是基于习惯和联想,没有必然的理性基础。
理性主义者如笛卡尔、莱布尼茨等则强调理性在获取知识中的主导作用,但也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的困境等。
- 康德试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构建一种新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先验哲学。
2. 先验哲学的定义- 先验哲学是一种研究认识能力的先天结构及其与经验对象关系的哲学。
它关注的不是对象本身是什么,而是我们认识对象的方式以及这种认识方式的先天条件。
康德认为,我们的知识有两个来源:感性和知性。
先验哲学就是要探讨感性和知性中那些先于经验却又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要素。
二、先验感性论1. 感性直观形式- 康德认为,感性是我们接受外部刺激的能力,它通过直观来获取对象的表象。
而感性直观有两种先天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 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我们通过空间来感知外部事物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等。
空间不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而是使我们能够感知外部对象的先验条件。
例如,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空间的外部物体。
- 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它是我们感知内心状态(如意识的相继、持续等)的形式,同时也间接地是外感官现象的形式。
所有的现象,无论是内部的心理现象还是外部的物理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
时间不是从经验中产生的,而是经验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
例如,我们对事件先后顺序的感知是基于时间这一先天形式的。
2. 数学知识的先验基础- 空间和时间作为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为数学知识提供了先验基础。
几何知识是基于空间的先天直观形式的,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几何定理,是基于我们对空间关系的先天直观。
算术知识则是基于时间的先天直观形式,因为数的概念与时间中的相继计数有关。
康德哲学—先验分析论
(2)一般逻辑的划分
一般 逻辑
普遍逻辑 (先天的)
纯粹的(抽掉经验内容) 应用的(有经验成分)
特种逻辑(经验科学的工具论) (后天的)
说明一。一般逻辑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知性的普遍使用的,称之为“普 遍的逻辑”;一种是为了知性的特殊对象而使用的,只能作为某一特定学 科或对象之研究工具,不具有先天的普遍性。只有普遍的逻辑才可以称为 “基本的逻辑”(或“要素的逻辑”)。
第三,康德的先验逻辑是一条摆脱传统逻辑的工具主义和本质主义 二难困境的出路,而将人的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以先验的方式)加 入了对逻辑的理解之中,从而使得逻辑成为主体先天具有的联结、 综合、统摄感性经验材料的一套形式规则。
二、纯粹知性概念—范畴的发现
1、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之途径 2、逻辑判断表 3、范畴表 4、对范畴表的进一步说明 5、对康德范畴表的短评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联系)
先验逻辑和形式逻辑都是纯粹理性的科学,它 们研究的都是纯粹理性的先天思维规律或原理, 因此,在这方面,它们都属于先天的逻辑科学。
联 系
先验逻辑和形式逻辑作为先天思维规律或原 理,它们的内在运作机制是相同的,即都具 有抽象作用。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区别一)
形式逻辑(普遍的逻辑)成为先天的普遍逻辑,是因为 它抽掉了知识的一切内容,抽掉了知识与对象的一切关 系,而只留下思维的纯形式,所以它只能是真理的消极 条件,而不能成为真理的逻辑。
区
别
先验逻辑是研究有关对象的纯思维规律的学问。因为真理 是知识与对象的一致,所以真理的知识不能没有对象,也
就是即说,一切真实的思维都是关于对象的思维,是有内
区
别
由于先验逻辑立足于认识论,是与认识内容有关的逻辑,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提出了“先验感性”,即一切知识的形式都必然直接或间接与感性(或习性)相关,称为“直观”。
感性代表的是感觉(接受表象)的能力,“习性”是我加上去的,非指“习惯”(habit),而是指“操习”(practice),代表行为(支配对象)能力,行为指令的形式与感觉的感官刺激形式相反,是刺激器官的形式,而这同样是构成知识的直观形式。
之所以做这样的补充,是因为我们并不是在讨论一种只有来源而没有结果的知识,那样的“知识”没有价值,也使我们避免“纯粹理性”的问题。
知识的来源与结果终止于“直观”的感觉和行为,感觉与行为的直观的直接关联构成一些“直观效应”。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饿了要吃东西,“饿”是一种感性的直观体验,这种感觉体验使我们需求相应的“动作直观”去解决它,概括起来就是要“吃”,这构成了一个由直观体验建立的直观效应。
但是这种直观效应在人的生存行为中并不直接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我们不会一有“饿”的感觉就马上吃,因为还有许多形式上的要求是人们要讲究的,比如食物要弄熟了,而且还要美味;所以现实中我们往往要通过许多行动步骤才实现这一效应,这需要在一个思考上整体的安排去执行一个复杂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个由原始直观形式构成的并不是直接的效应,而是一种“理念形式”,一种叫“纯粹”的东西。
“纯粹即表象中无感觉/行为成分的存在者”,也就是说纯粹的东西并不是被感觉到的。
比如说我看到前方的一样东西,然后反应道:哪里有匹马。
事实上我所看到的只是我的感官——眼睛对前方光现象的一个视觉投影,整个视觉投影画面时间性的大量不同影像信息,这些信息没有完全一样的,是一组复杂的不断变幻的画面,怎么会发生了一个叫“马”的存在呢?因此说明“马”是被一种纯粹捕捉到而不是被直观到的,也就是说“马”在这里是一个纯粹的存在者。
当然在康德的定义中,并没有指出“饿”是非直观的体验,而之所以我们这样认为,是我们提到或想到这个概念时跟我们是否真有这种直观体验没有必然联系,这种非必然性在直观与纯粹之间划上一条界线,一个是被感觉直观到的,一个是思考分析到的。
康德先验认识论
康德先验认识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认识是基于先验的观念和结构,这些观念和结构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认知的基础。
以下是对康德先验认识论的简要概述:
1. 先验知识的概念:康德认为,先验知识是超越经验的知识,它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来自人类认知的内在结构。
这种知识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认知的基础。
2. 感性认识:康德认为,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
然而,感性认识是不完整的,因为人们只能感知到物体的表面现象,而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
3. 知性认识:康德认为,知性认识是人类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对感性认识进行整理和综合,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但是,知性认识也受到先验知识的限制,因为它是在人类大脑的内在结构中形成的。
4. 先验判断力:康德认为,先验判断力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能力。
这种能力使人们能够基于先验的知识,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推理和判断。
5. 认识论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康德认为,人类认知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主观性是指人类认知受到个人经验、情感、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客观性是指人类认知基于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属性,不受人类主观因素的干扰。
综上所述,康德的先验认识论认为,人类认知是基于先验的观念和结构,这些观念和结构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先验知识是超越经验的知识,它限制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同时,康德也强调了人类认知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认为人类认知是建立在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属性之上的。
需要注意的是,康德的先验认识论是一种哲学观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简析康德的先验范型论
康德的先验范型论是康德在《自由意志论》中提出的一种哲学理论,认为人类的理性有一定的先验范型,即人类在本能地接受外界信息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种先验范型的存在,使得人类能够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获得知识。
康德认为,人类的先验范型是天生的,即人类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种先验范型的存在,使得人类能够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获得知识。
康德认为,人类的先验范型是人类获得知识的基础,因此它对人类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康德的先验范型论与传统的经验主义学说不同,康德认为人类的先验范型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通过经验获得的。
因此,康德的先验范型论被认为是一种先天主义的哲学理论。
康德的先验范型论也与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学说不同。
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主要依靠心灵的能力,而不是外界的信息。
康德的先验范型论则认为,人类的认识既依赖于心灵的能力,也依赖于外界的信息。
康德认为,人类的先验范型使得人类能够接受外界的信息,并通过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获得知识。
康德的先验范型论对后来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为人类认识能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人类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论康德实践理性的三重维度:内在、先验和超验
作 者简 介 : 周亮 华 (9 0 )湖 南 湘 潭 人 , 为吉 林 大 学 哲 学 社会 学 院 学生 。 19 一 , 现 在康 德所 处 的历 史 时期 , 性 在 知 识 领 域 的权 威 面 临 着 理
重 重 威 胁 , 不 仅危 及 科 学 知 识 大 厦 的稳 立 , 直 接 引 发 实 这 还
、
并 从 中梳 理 出康 德 进 行 实践 理 性 论 证 所 展 现 出来 的 自由 的理 念 ( 志 自 由) 意 —— 自由 的 法 则 ( 德 法 则 卜一 道
自由
的世界( 德王 国) 道 的逻 辑 线 索 , 深 化 对 实践 理 性 自身理 解 的 同 时 , 在 勾勒 出康 德 道 德 哲 学体 系的 全 景
不 同领 域 的运 用 。然 而 . 只 是 对 实 践 理 性 概 念 的一 个 最 基 这 本 的说 明 , 践 理 性 在 康 德 的 道 德 哲 学 中还 有 着 更 深 刻 的 意 实 蕴和更丰富的内涵。
一
现实 性 而 得 以证 明 。我们 知 道 , 实践 理 性 之 对 象 的 无 条件 者 , 康 德 名 之 为 “ 善 ”其 要 求 作 为 至 上 性 的德 行 和作 为 完 满 性 至 , 的幸 福 对 等 匹 配 。 为 自由原 因性 法 则 的 道德 法 则 所 要 求 的 作
规 定 意 志 , 而 把 意 志 的 规 定 根 据 置 于 理 知 世 界 之 中 , 过 因 通 道 德 法则 的形 式 而 最 终 达 成 。在 这 里 道 德 法 则 作 为 自由原 因 性 的 法则 是 一 切 有 理 性 存 在 者 道 德 行 为 的 根 本 依 据 。 由理 自 念也 就 获 得 了 一 种 实 践 上 的 实 在 性 ( 实 践 的 经 验 领 域 内 起 在 作用 )从 而 也 就 把 理 性 的 超 验 的运 用 转 变 成 了内 在 的 运用 。 ,
康德的先验知性论
?与天赋观念论的区别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感性论 (感性) 概念分析
先验要素论
先验分析论 (知性)
先验逻辑论
原理分析
先验方法论
先验辨证论 (理性)
三大先验论解决什么问题?
先验感性论 先验知性论 先验理性论
数学怎么可能?
自然科学知识是怎么可能的?
形而上学是怎么可能的?
?
【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 (主体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 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处理,并且联接成为有规律 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先天认知能力)
Subtitle
逻辑切入点 “纯粹理性批判”架构 ——之先验知性论 小结 意义及影响
逻辑切入点
• (笛卡尔)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能够有什么样的认识?
经验论 感官认知
综 合
唯理论 理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悟
康德的批判哲学
【先验】即先于经验,是经验的先决条件。一切知识都 是从经验开始的,但它并不局限于经验。我们一部分知 识是认识能力本身产生的,这部分知识具有先天性质。
否定
实体与属性
原因与结果
可能或不可能
存在或非存在
整体
限制
作用于反作用 必然或偶然
(2.1)范畴的演绎原因
范畴是得主观先天的结构,而经验需要有后天的 东西提供材料。 因此,要用范畴构成一个经验的对象,就必须要 有依据,证明为什么能够把它运用于客观经验材 料。
(2.1.1)范畴的演绎过程 A版演绎
出发点
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必然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 中。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1、事物间的普遍必然联系不是事物固有的,而是范 畴所具有的。 2、范畴不能运用于物自体,只能被应用于现象。我 们所能经验到的一切现象都服从于范畴的综合作用, 它们被范畴总和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现象界的整体, 即自然界;范畴加诸其上的法则就是自然规律。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论阿利森为康德的辩护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论阿利森为康德的辩护摘要先验观念论作为康德先验哲学的基本立场,经常被解读为现象主义或是怀疑主义,这种批评传统从康德的第一版《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针对这种批评传统,阿利森站在认识论的立场上,将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中最受质疑的显象与物自身的区分问题解读为对同一个对象的两种本质不同的考虑方式,由此试图消解物自身的实在性与其不可知性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进行辩护。
从批评的角度看,斯特劳森开启了20世纪下半叶对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分析哲学式的解读进路,并且将其中的“先验观念论”思想分离出去,认为这一理论不仅不利于康德哲学中有价值的“分析论”主张,而且与之毫无关联。
先验观念论与现象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同时,物自身的假设同样令人质疑。
这种传统的批评进路的基本立场是本体论,它将显象与物自身视为两个不同的对象而加以考察,由此对物自身概念提出诸多质疑。
从辩护的角度看,阿利森从认识论的进路上为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进行辩护与解读,认为依据康德本人的立场和主张,显象与物自身并非两个不同的对象,而是考虑同样的一个对象的两种方式所产生的两种结果而已。
阿利森将人类认识的这种性质称为认识的“曲行性”,并由此针对现象主义解读和物自身的质疑分别进行了反驳,试图消解这些诘难。
同时,阿利森将传统批评、理性主义认识论、经验主义认识论统统归结为先验实在论的范围内,并将先验观念论与先验实在论作为了两大根本上对立的元哲学立场,从而为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辩护。
阿利森的认识论立场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斯特劳森、盖耶尔等人之所以对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形成批评和否定的观点,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仍然站在了传统的本体论的立场上来看待康德哲学的先验性。
这种观点归根结底仍然属于先验实在论的范围,而康德的先验哲学的根基就在于认识的参照系的转变,因此,传统批评不符合康德的本来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验理性论
康德理论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的真理性的依据是什么?他认为知识都是由先天综合判断表达的。
知识的依据问题就转化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
他将先天综合判断分为三类:数学先天综合判断,自然科学先天综合判断,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
问题也就一分为三:数学何以可能?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康德理论哲学中的先验理性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按照康德所确定的解决知识依据问题的思路:知识真理性的依据存在于认识主体之中。
先验感性论证明数学知识的依据在于人的直观能力,康德称之为“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外部或内部经验的前提,我们可以设想时间空间里没有对象,但不能设想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对象。
先验知性论证明自然科学知识的依据是人综合杂多感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使用的工具是“范畴”。
先验理性论则证明形而上学的依据是理性用以统一知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用的工具是“理念”。
理念先于知识,因而称之为“先验理念”。
既然先验理念是理性运作的前提,那么可以通过考察理性如何运作来发现有哪些先验理念。
理性的运作方式是三段式推理。
三段式推理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由前提到结论称作前进,由结论到前提称作后溯。
先验理念作为知识依据这一特征类似于三段式推理中的前提,因此要找到先验理念,需要后溯,直至一个不需要条件依据的东西。
康德首先将三段式推理分为三种: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直言推理由内经验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宾词的主词,灵魂(在理论哲学中康德对灵魂的理解其实是指人的统觉能力,之所以用灵魂这个词,我认为是便于对理性心理学进行批判,其它先验理念也是如此);假言推理由外经验后溯至一个不再以任何事物为条件的前提,世界;选言推理,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部分的整体,上帝。
所谓灵魂,世界和上帝不过是理性推理的的依据而已。
传统形而上学却把灵魂(人的统觉能力),世界和上帝当成了实有之物,因而形成了三门不科学的形而上学分支:理性心理学,以灵魂为研究对象;理性宇宙学,以世界为研究对象;理性神学,以上帝为研究对象。
康德在研究中否定了灵魂、上帝的实体性,指出理性宇宙论的不可调和的二律背反,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
但他并没有否定形而上学本身。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反映的是理性的自发的活动,只要这种活动还存在,形而上学就会继续存在。
虽然如此,康德本人并没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
蓝色部分完全是自己的发挥,我看的书里面似乎没有这样讲,之所以标示出来,是希望大家有所警惕。
其它来自于书本,只是表达稍有不同。
如有疑问,欢迎以任何方式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