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第3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一) (编辑者王冰鸿)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三讲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三讲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2)刺史制度(监察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酎(zhòu)金夺爵(剥夺部分列侯的爵位)
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唐朝中后期中央集权的弱化
1、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方镇),政治上
享有较大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
有强悍的武力,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2、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藩镇割据
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 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 府没有独立性,一切受控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 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 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一、汉武帝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汉武帝采取的一项打击王侯势力的措施。元鼎五年 、背景:
(公元前 112年),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 ( 1)汉初推行郡县制并分封同姓诸侯王(郡国并行); 祭,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 ( 2)封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严重的王国问题; 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 2、措施: 列侯的半数。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 1)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自然经济的 分散性、脆弱性) 2.政治上: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秦虽灭六国,但

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学案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学案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君主专制政体1.皇权专制(1)地位:皇帝天下独尊,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2)特点:独断性、随意性。

(3)影响①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②导致国家成为一个人的国家。

③君臣关系实质上成为“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2.君权与相权(1)抑制相权①西汉:频繁换相;组成“中朝”参与决策。

②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分散相权。

③宋代:设中书门下,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枢密院和三司分管军事与财政。

(2)影响:加强了专制君权,削弱了相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秦汉:设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设置了州。

2.唐代:道、州、县三级制。

3.宋代:路、州、县三级制。

4.元代:行省制(1)内容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简称行省。

②行省以下的行政区:路、府、州、县。

③行省与中央的关系: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④行省之外,另设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辖区。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为明清沿用,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三、监察制度1.演变(1)积极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整顿吏治。

②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2)局限①监察官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②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③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

2.察举制(1)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表现: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

(3)评价: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以及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特征。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22张)(共22张PPT)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22张)(共22张PPT)

【知识体系】
推恩令
西汉— 酎金夺爵
专 制 集 权 的
中央集权加强
设刺史
收精兵 北宋— 削实权
制钱谷
背景 影响 特点

断 加
明—
废丞相 设内阁
背景
强 专制皇权加强
内容
影响
清— 设军机处
<跟踪检测1> A B D
(二)阅读教材P14页第一子目最后一段大字和P15页说出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简述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 施,认识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响,并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 措施:收精兵— 杯酒释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削实权— 削夺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将权力 州郡直属中央; 设通判; 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 设转运使,地方财赋大多上交中央; 影响:
积极:改变了分裂局面,维护了统一安定; 基本解决了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造成三冗两积局面 特点:重文轻武;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跟踪检测2> C D B
二、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阅读教材P16页第二子目第一二三四段大小字说出 明朝加强皇权的背景及措施,了解明朝内阁制的演变情况 及基本内容。
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重 措施:设军机处
目的:处理紧急军务,加强皇权 职权:参与机要,但品级不高,跪奏笔录,上呈下达; 作用影响:提高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顶峰;
<跟踪检测4>
BD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时间 秦朝 西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废丞相、设内阁 设军机处
时间
演变

高三历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PPT优秀课件

高三历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PPT优秀课件
根本上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 的,此外各王朝末期的腐败也是重要 原因。
汉武帝、元(世祖)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和管辖在制度方面有什么创新?
汉武帝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创立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
从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和地方管理 体制的演变中,认识古代政治制 度的特点。
归纳指出汉朝至元朝中央官僚机构的演变轨迹?
皇帝变革中央机构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观察:浙江、西藏、北京、东北地区、及广 阔的西伯利亚地区在元朝时分属什么机构管 辖?为什么对北京和西藏四川地区要另眼相 看?
元朝行省的职能权限如何?
行省的设置有何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 变过程?
汉代以后,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逐步走 向健全,但监察体制的效能是有限的, 试分析原因?
1、在古代,下列具有监察职能的机构或者官职(多选)
A秦朝御史大夫和郡监御史 B汉代州刺史和御史大夫
C历代御史台和督察院
D中书省和门下省
2、唐宋改革官僚机构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是
A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B分散宰相权力
C削弱地方权力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THANKS
FOR WATCHING
演讲人: XXX
秦王曰:“寡人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 六王咸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 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王琯、李斯等说:“今陛下兴义兵,平定天下,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尝有,五 帝所不及。臣等冒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 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嬴政说: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 号,号曰’皇帝’。”
PPT文档·教学课件
请概括皇帝制度的特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课件 (共89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课件 (共89张PPT)

⑤酎金夺爵: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足或斤两 不够为由,剥夺半数诸侯王爵位;
通史链接 汉 武 帝 加 强 君 主 专 制 的 措 施
①改革中央政治体制: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 强皇权; ②改革中央军队: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宫保卫 和军事防御; ③实行察举制:采用举荐加考察的方式选拔官员;
中书省 河北、 山东、 直辖地
山西
宣政院直辖地
元代的行省
3、意义:
(1)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 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 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地方行
道 路


州 州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县 县
元朝
明朝 清朝
控制着财权
藩镇割据
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 割据
继 续 发 展
中央 集权 削弱
掌控着军队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高考链接
(2018年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 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课堂演练
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
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
犯禁”。这可以佐证(

A. 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
B. 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C. 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 D. 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办事效率高
地处内廷
e.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军机处
雍正另设
皇帝
限 制
康熙另设
南书房
跪受传笔达政令 录
议政王大臣会议
限 制
内阁
皇权受限
皇权扩大
皇权顶峰
问题探究: 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后期(封
建社会后期),产生了怎样严重的影响?
明神 宗
X(时期)
内阁首辅≠宰相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卷511页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地位
不 同
职权
对皇权 作用
法定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非法定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的内阁六部与议政王大臣会议 2.康熙帝设立南书房 3.雍正帝设军机处
①皇帝个人专权,政治十分腐败; ②思想专制,严重妨碍了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③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官场黑暗;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早期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西方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封建社会晚期
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国中国西方西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社会晚期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中国政治制度历经数千年发展从未中断沿革清晰

岳麓版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项错误;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而明中 叶以后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六部的
权限被削弱,故C项错误;派遣巡抚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因此没
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D项错误。 B
读史探究
研思史论
立德树人
-9-
二、明清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①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仍的教训。 ②措施: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③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 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设内阁 ①发展历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 设立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阁臣权力逐渐增 大,拥有“票拟权”,但最后取决于皇帝的“朱批”。 ②特点:是皇帝的顾问机构;阁臣品秩较低,没有专门的衙署。
在于使宦官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能更好地为皇权服务,同时使宦官对内
阁等外廷机构也形成一定的制约,这说明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 变,故选A项。宦官参政有利于加强皇权,明朝中后期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
失,且决策权力仍掌握在皇帝手中,由此排除B、C、D三项。 A
解析
关闭
答案
读史探究
研思史论
立德树人
-3-
读史探究
研思史论
立德树人
-10-
概念阐释宰相与内阁 宰相和内阁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宰相是百官之 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 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约束力,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读史探究

【高中历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课件1

【高中历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课件1
朱 元 璋
雍 正 皇 帝
明初大案——诛杀胡惟庸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 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 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 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惟 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皇权极大加强。
赵匡胤为什么能基本解决地割据势 力威胁中央集权的历史顽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初之兴,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 疆裂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 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 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 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二、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藩镇与节度使: 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 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 力很大。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 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 镇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 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 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 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
• 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 、 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王国问题的出现
郡国并行制
汉高祖
郡国并行制
汉景帝
汉武帝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1.(2017·淄博三模)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

这种做法(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答案 A解析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位卑权重”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D项错误。

2.(2017·昆明一中第八次高考适应性训练,25)“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

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三公”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的“中朝”指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担任中朝决策机构,体现了“位卑权重”,三公九卿转变成了“外朝”执行机构,属于“位高权轻”,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拥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宋朝的“二府”属于“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内江五模,25)《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汉仪》载:“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

”材料表明( )A.汉朝的封国制与周朝分封制相比较有一定变化B.刺史行使在地方的察举权C.刺史出现对丞相权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D.造成刺史滥用职权干预地方的现象产生答案 A解析题干中“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说明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这与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在地方行使的是监察权,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因而对相权没有牵制作用,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刺史滥用职权的现象,故D项错误。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课件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课件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 权的不 断加强 课件
中书省
吏 户 礼兵 刑工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 权的不 断加强 课件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 权的不 断加强 课件
11338706
中书省 行中书省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Βιβλιοθήκη 必修一专制集 权的不 断加强 课件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 权的不 断加强 课件
×200+
殿 阁 大 学 士
吏户礼兵 刑工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 权的不 断加强 课件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 权的不 断加强 课件
明 成 祖
朱 棣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 权的不 断加强 课件
文 渊 阁
批红
明 宣 宗 朱 瞻 基
设军机处(原因:将所有军政大 权集中于皇帝,是君主专制达到 顶峰的标志)
本课重点人物

明明

太首
清相清
祖清辅
乾隆胡惟庸康 熙
朱雍张 元正居 璋正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 权的不 断加强 课件
1368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 权的不 断加强 课件
1644
1912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 权的不 断加强 课件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 权的不 断加强 课件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 权的不 断加强 课件
高一历史 必修一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轮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 权的不 断加强 课件
君主专制 的加强
废除宰相制度(原因:宰相制度 明 妨碍皇帝集中)

2019年高考政治(岳麓版)总复习:第3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2019年高考政治(岳麓版)总复习:第3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3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考纲要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课标提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自主学习答案]考点①推恩令②藩镇③统兵④调兵⑤文臣⑥转运⑦“冗费”⑧六部⑨票拟⑩军机要务[巧学妙用]1.地图证史——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2.图示解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3.图片证史——古代君臣关系变化考法1 对明朝内阁职权的理解【考题1】(2017·广东梅州调研)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时,“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称次者,也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

”《明史》记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黄宗羲指出明朝“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

”材料表明( )A.六部成为内阁法定的从属机构B.宰相制被废除后,相权流向皇帝、内阁、六部、太监C.明中后期内阁走向宰相化和法定化D.后宫地位提高,分享一定的政治权利答案 B『方法突破』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关键在于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据材料中“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称次者,也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和“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可知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相权流向皇帝、内阁、六部和太监等。

『史论链接』明朝内阁职权的性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考法2 军机处的设立【考题2】(2016·四川乐山三模)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

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

这表明( )A.低级别官员已无权参预朝政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C.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D.内阁权力开始弱化答案 C『方法突破』材料中“大学士”即内阁大学士。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3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讲义 岳麓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3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讲义 岳麓版

『历史概念』 内阁首辅 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 后,大学士又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 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 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 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清朝的内阁首辅是指首 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
考法4 开放探究类——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
史料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 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 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 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 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 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考法3 史料主题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史料一 由于君主制是一个权力封闭系统,不允许人民享有参加国 结果是民众对国家政治的隔膜与漠不关心。两千余年来中国民众“ 的悲剧,正是皇权专制下的权力垄断所造就的必然结果;而要维护 一盘散沙,只能依靠更加强化的暴力——武力上的残酷镇压和思想 而使政治更加黑暗,统治更加残暴与血腥。中国皇权专制从秦朝至 加严酷、畸形——文字狱的日渐强化是其表现之一。
『史论链接』 汉代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 (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 (3)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 (4)惩治地方豪侠,对于压抑地方豪侠的猖獗气焰,提高专制皇权 用。 (5)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
『读史用史』 史料主要阐述了钱穆与王亚南对古代中国官僚政治的认识。根据 知识,对二人的观点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 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7.清朝: ①设内阁 ③设立军机处
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作用: A.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
B.保障了政权的决策集中到皇帝身上, 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职能:处理日常事务 职能:处理军国大事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皇太极


知识点梳理: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秦朝: 三公九卿制
2.汉朝: 中外朝制度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隋唐:三省六部制
相权被分割 皇权加强 中书省
草拟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礼部 兵部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科举 军政 刑狱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皇 帝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议
刑部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朝代 监察制度
皇帝对官员的监督
谏议制度
监督皇帝言行和决策
秦朝
汉代 唐朝 宋代
御史大夫(中央) 监察史(地方)
御史府(御史大夫)(中央) 汉武帝:刺史制度(地方)
——
——
御史台
御史台(中央) 通判(地方) (中央→地方) 都察院(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监察 (中央) 六科给事中,与六部对应,负责监督 (地方) 省级设立按察使司 (明朝-暗)厂卫制度
依据血缘 依据战功
3.汉武帝时:察举制、征辟制
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 初期重德才,后期重门第..
依据品行(孝廉)
中央和地方官府 向社会征聘人才
4.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依据门第
人的德行和才能控制在“中正”(士族地主)的手中,选 官日益任人唯亲。后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高官厚禄的捷径.

2019精选教育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件(24张)(共24张PPT).ppt

2019精选教育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件(24张)(共24张PPT).ppt

课堂总结
从秦到清六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变 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相权的削 弱展现了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由于 清代的军机处虽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 要政务,但其“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 皇帝的实质,说明清朝的专制皇权发展到 了顶峰。
那么,古代欧洲实行什么制度?与中 国有何不同?下节课我们将探究这一问题
板书
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内阁制度形成 票拟”(阁臣)“批红”(皇
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皇权受制
雍正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标志)
皇帝 殿阁
厂卫 五军都督府
吏户礼兵刑 工
课堂设问
你能从这幅图示 中得出什么结论?
全国 军队
参考答案
它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 的丞相制度终于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 到了新的高度。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 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清朝军机处
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 右上图:军机处内景 右图:军机处的位置
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相待之以礼。丞相拜 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 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 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 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 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 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结合上面史料分析,我国专制制度发展趋势? 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从宋代以后,皇 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时期 名称 职 权
特点
明太祖
设立殿阁 大学士

【岳麓版】高中历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完美PPT1

【岳麓版】高中历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完美PPT1

别名:朱重八、朱国瑞 1347年—1352年做和尚(撞钟)
性别:男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民族:汉
1368年—1398年农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
父亲:朱氏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
我的还是我的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明 朝: 1、废丞相
①原因: A、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历
(2)玄宗晚年安于享乐,疏于朝政。
2、后果: 唐由盛转衰,统一局面被破坏,形成“藩镇割
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及实质
实质:唐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朝代 创建者 原职位
后梁 后唐 后晋
朱温
原任梁王,宣武节度 使
李存勖 原任晋王,河东节度
使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原任北平王,河东节

宰相赵普回答:
相 赵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

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
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
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杯酒释兵权
公元961年,宋太祖邀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宴饮。众人酒意正
浓,太祖对他们说:“我依靠你们才当上皇帝,可是当皇帝后
却整夜不得安眠。”石守信等忙问原因。宋太祖回答说:“假如
(二)汉武帝的推恩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1、背景:郡国并行制导致的王国问题
2、措施:实行推恩令
嫡长子继承
王 国
儿子甲 儿子丙
儿子乙
侯国 侯国
侯国
王国
侯国 侯国
儿子戊
儿子己
嫡长子 儿子丁
3、作用:王国力量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高中历史】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PPT课件2

【高中历史】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PPT课件2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从秦到元丞相制度的演变
1、秦汉——丞相制度,相权的确立及
逐渐弱化
(1)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丞 相 太 尉
御史 大夫
奉 郎 卫 廷 典 宗 治 少 太 常 中 尉 尉 客 正 粟 府 仆 令 内 史
一、从秦到元丞相制度的演变
1、秦汉——丞相制度,相权的确立及
作用: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 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 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请思考: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
六部之上。但它是直属皇帝的办事机构,由皇帝的 亲信组成,完全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军国大事 皆由皇帝做主; 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 换,而且军机大臣一般品级较低,不得与私自和官 员交往,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 大权。 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 重要标志。
根据教材内容,概括一下中国古代中 枢权力体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丞相制度(秦朝) →三省六部制(隋唐)
→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
→废丞相、设内阁(明朝) →增设军机处(清朝)
变化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抑。 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逐渐弱化
(1)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2)汉武帝设“中朝”
汉武帝设“中朝” 皇 帝 中朝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太 尉
一、从秦到元丞相制度的演变
1、秦汉——丞相制度,相权的确立及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一第一单元第4节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素材包)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一第一单元第4节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素材包)

第4节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素材包)1.内阁首辅: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

明中期后,大学士又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

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

清朝的内阁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

2.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

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那么谁还有胆量背着皇帝做不臣之事?密折制度使得同僚变成了“特务”,谁都有打小报告的可能,自然是防不胜防,于是只好老老实实。

提升点一单列视点——正确认识明朝内阁史料一史料二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神宗实录》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内阁的权力有哪些.有人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

"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的“票拟"是指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批红”是皇帝对票拟的审定。

史料二中“只备论思顾问”说明内阁大臣只是皇帝顾问,不具备宰相的职权。

史料二中“皆上窃君上威灵"说明内阁首辅的权力不是来自制度,而是来自于皇帝的信任。

[提示] 权力:拥有“票拟”职权。

看待: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内阁没有决策权,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史料三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室,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第3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考纲、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考纲
史实内容
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1. 列 举从汉到元政 汉到元 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政治制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 度的演 制度的特点 变
2. 了解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设置等 史实,认识君主专 制制度的加强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 清 主 专 制 度 加强
A、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 不 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B、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黑暗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对比 宰相制 相同 地位 不 同 职权 内阁制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非法定,顾问机构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对皇权 作用
B
3. (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 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C
二、选官制度
1.西周: “世卿世禄”制 2.战国: 军功爵制
适应战争形势,对武将的需要和奖励; 社会转型,新兴地主确立统治的需要。
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熟记基础知识】 中枢权力机构演变(君主专制演变)
朝代 制度或措施
特点
趋势
先秦 宗法分封制 血缘、等级、神权色彩浓厚 礼乐制 相权 秦 三公九卿制 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三公权力被架空,相权削弱 不断 汉 中外朝制 削弱 唐 三省六部制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 皇权 宋 二府三司制 宰相财政权和军权被分割, 不断 加强 仅保留行政权 官僚 相权加强(相权反弹) 元 一省制 机构 内阁仅为咨询机构 明 内阁制 日益 清 军机处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完善
▲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无决策权。不能对皇权制约。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分权民主的象征,总揽行政。有助于防止专制。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7.清朝: ①设内阁 ③设立军机处
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作用: A.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
• 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 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C
•2.(2014全国卷2.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 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 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 制度
明朝废丞相,撤中书省, 君 设立内阁。 制 的 清朝设军机处。
知识点梳理: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秦朝: 三公九卿制
2.汉朝: 中外朝制度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知识点梳理: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依据才能(考试成绩)
选官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 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① 用人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 有利于选拔庶族人才,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作用: ③ 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
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④ 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 阻碍社会进步(科技文化).
【体验高考】 (2012· 江苏单科,21,节选)
材料: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 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 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 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 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 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1.秦朝: 三公九卿制 2.汉朝: 中外朝制度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作用:
① 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提高办事效率 . ② 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有利于加强皇权 .
★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
【问题】
中国古代“三权制衡”现象与西方
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根本不同点在哪里? 提示: 西方资本主义的 “ 三权分立 ” 制度为 了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中国古代 “ 三权制衡” 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 分权与民主,而是通过分化事权达到加强皇权的 目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谏官机构——谏院
明清
皇权达到顶峰, 已无谏议机构了.
三、监察谏议制度
2.作用:
① 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整顿吏治,打击 地方割据势力,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② 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维护中央集 权,谏纠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巩固封建 统治的重要手段。 ③ 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 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知识点梳理: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秦朝: 三公九卿制
2.汉朝: 中外朝制度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4.宋朝: 二府三司制
皇帝
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门下 最高军政机构 枢密院 (枢密使) 分军权
(宰相办公机构) 分 行政权 参知政事 (副相) 度 支 分 财权 三司 盐 铁
(计相)
户 部
知识点梳理:
热点材料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暑期特训系列之申论模拟题: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在给定资料中有中组部部长关于人事制度讲话。如,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调查中干部群众认为近年 来最有成效的选人用人改革措施”。“要坚持德才兼 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 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 在《 2010 ~ 2020 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提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 先的标准。 思考:和古代相比,当今在选拔干部的方式和标准上有 什么特点? 提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依据血缘 依据战功
3.汉武帝时:察举制、征辟制
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 初期重德才,后期重门第..
依据品行(孝廉)
中央和地方官府 向社会征聘人才
4.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依据门第
人的德行和才能控制在“中正”(士族地主)的手中,选官 日益任人唯亲。后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高官厚禄的捷径.
二、选官制度
5.隋唐时期: 科举制
【问题】根据材料,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 历史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秦朝: 三公九卿制
2.汉朝: 中外朝制度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4.宋朝: 二府三司制
① 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作用: ② 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 之一
知识点梳理: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秦朝: 三公九卿制 2.汉朝: 中外朝制度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4.宋朝: 二府三司制 5.元朝: 中书一省制 相权反弹
B.保障了政权的决策集中到皇帝身上, 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职能:处理日常事务 职能:处理军国大事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皇太极
皇 帝
内 阁 日常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皇权得到扩大
康熙帝 雍正帝
处理军务
南书房 军机处
皇权受到限制
内政外交 军国大计 地位权力不断扩大,但完全受命于皇帝 重大案件
①明太祖时期:
废丞相 撤中书 亲掌六部 设殿阁 大学士 设立内阁
品秩低 顾问机构, 不参与决策。
②明成祖时期:
皇帝
亲自掌管 中书省
废除丞 相制度 明太祖
专制皇权 达新高度 殿阁大学士 明 内 成 阁 祖 明 宣 宗 票 拟 权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内阁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影响:
设枢密院管理军政; 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元朝:中书一省制 相权的一次 重要反弹
行政
皇帝
财政 盐 铁
中书省 尚书省
军政 户 部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度 支Biblioteka 枢密院 门下省中书省不参与政事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知识点梳理: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6.明朝: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基础知识深化】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概况
【基础知识深化】
2.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 采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结合思维拓展14页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朝代
皇帝对官员的监督
监察制度
监督皇帝言行和决策
谏议制度
——
——
秦朝
汉代 唐朝 宋代
御史大夫(中央) 监察史(地方)
御史府(御史大夫)(中央) 汉武帝:刺史制度(地方)
御史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