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 元曲三首

合集下载

语文:4.19《元曲三首》课件(1)(粤教版必修3)

语文:4.19《元曲三首》课件(1)(粤教版必修3)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积累
1.字音 字音 蟾宫( ) 蟾宫(chán 2.字义 字义 南柯一梦:淳于棼做梦到大槐安国做南柯太守, 南柯一梦:淳于棼做梦到大槐安国做南柯太守,享尽 荣华富贵,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大槐安国就 荣华富贵,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 是住宅南边大槐树下的蚁穴(见于唐李公佐《 是住宅南边大槐树下的蚁穴(见于唐李公佐《南柯太 形容一场大梦, 守传》 后来用于形容一场大梦 守传》)后来用于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因萧何推荐,做了大将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因萧何推荐,做了大将军, 建立功勋,后被萧何诱骗,死在吕后手里, 建立功勋,后被萧何诱骗,死在吕后手里,所以引申 为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情反复的讽刺。 为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情反复的讽刺。今谓事 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南柯( 南柯(kē ) 蒯通( ) 蒯通(kuǎi
[双调] 蟾宫曲 叹世
•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秦国的山河是多么险要啊! 秦国的山河是多么险要啊!两万兵马可以低 挡诸侯的百万大军。为了功名, 挡诸侯的百万大军。为了功名,这里曾经发 生过多少惨烈的战争啊! 生过多少惨烈的战争啊!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背景简介
刘邦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亭长。父兄都耕田,他却 刘邦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亭长。父兄都耕田, 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响应起义军。 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响应起义军。 后来势力渐强,打破了秦的京城。 后来势力渐强,打破了秦的京城。争夺了农民起义的胜 利果实,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 利果实,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史称太祖 高皇帝,简称汉高祖。 高皇帝,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在史实《史记·高祖本纪 的叙述中来看, 高祖本纪》 高祖还乡在史实《史记 高祖本纪》的叙述中来看, 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老百姓对他也非常热情、 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老百姓对他也非常热情、 亲切。作者却没有歌功颂德, 亲切。作者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 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 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 瓜葛的农民的口吻, 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 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 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 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 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学业分层测评19元曲三首含解析.doc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学业分层测评19元曲三首含解析.doc

学业分层测评(十九)元曲三首[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项废东吴■废:战败耽几盏酒•耽:耽搁B.韩信功兀的般证果• •兀的:这凭阑拂袖杨花雪•凭:凭借C.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但:但是猛可里抬头觑■觑:看D.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乔:装模作样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旋:马上、立刻【解析】A项,耽:嗜好;B项,凭:倚;C项,但:只要。

【答案】D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导学号:20130091]A.拽坝扶锄B.凭阑拂袖杨花雪C.以手阖门D.见放着文书【解析】A项,“坝”通“耙” ;(2项,“阖”通“合”;。

项,“见”同“现” o【答案】B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

• •B.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 •C.你丈人教村学读儿卷书。

• •D.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 •【解析】D项,“告示”为“通知”之意。

【答案】D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醉了由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送別, 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 o溪又斜,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o(4)明标着册历, ________________ o【答案】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⑵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3)凭阑拂袖杨花雪山又遮人去也(4)见放着文书[阅读提升层](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晨起[元]张养浩恋枕嫌多梦,开帘曙色迷。

鹤寒依户立,猿馁近厨啼。

蹴石泉鸣屋,呑烟树隐堤。

村居真可喜,触处是诗题。

【注】元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因上《灯山疏》批评皇帝奢侈而触怒了元英宗,为避祸辞去参议中书省事职务,归隐故乡。

5 •请简要分析诗人晨起前后不同的心情。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 粤教版必修3 元曲三首 课件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 粤教版必修3 元曲三首 课件

19 元曲三首
14
(3)【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把汉高祖写成一个泼皮无赖,表明作家的视野深入于市民的心理层 面,以市民的目光观察神圣的事物。作品所体现的对于人性开放的宽厚 态度,是以市井社会的生活形态与生活观念作为基础的。
19 元曲三首
15
三、文体知识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一般只有一支曲子,而套曲则
19 元曲三首
20
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一、文本助读 《蟾宫曲·叹世》借项羽、韩信虽有奇功但不得好结果的故事,表达
了诗人“叹世”的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四块玉·别情》一曲表现了送别时的痛苦心情。 《哨遍·高祖还乡》以一个乡民的口吻,生动地勾勒了那个流氓皇帝
衣锦还乡的排场情况、装腔作势的丑恶嘴脸以及卑贱时候的丑恶行径, 从而撕下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纱,否定了他的无上权威。
19 元曲三首
5
佳句咀华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关汉卿《窦娥冤》
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4.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是由多支曲子组成。散曲中的套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由同一宫调的 几支曲子连贯而成,如《哨遍·高祖还乡》由“般涉调”的8支曲子组成, 8支曲子分属于“哨遍”“耍孩儿”“煞”“尾”4个曲牌;二是无论有 多少支曲子,都必须一韵到底。
从风格上看,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一般说法是诗庄、词媚、曲 俗。
19 元曲三首

【语文】第19课《元曲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

【语文】第19课《元曲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韩信因萧何的推举而被刘邦重用,吕后杀 死韩信用的也是萧何的计策。喝他个一醉方休 ,所谓的功名事业都由他去吧。
解释典故
百二:本义是以二敌百。
“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 后用来形容秦陇地势险要。
项废东吴:
指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身亡之事。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导。在推翻秦政权 的斗争中,起过决定性的作用。灭秦后,自立 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古东吴之地)。“楚汉战争”被刘邦击败,被 困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自刎乌江。故曰 “项废东吴。”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自从送别你以后,我对你一片深情实在难以
割舍。那郁结于心中的一点相思什么时候才能断 绝。
简析:用女子的语言,表达她对爱人深深的相 思。“难舍”二字情义绵绵,刻画了女子依依不舍 的心理,写出一个感情丰富且多情的女性。虽只有 “一点”相思, 但它沉重地压在心头, “几时绝
汉初大臣。曾经向刘邦推举韩信为大将,说韩信 是“国士无双”。汉政权建立以后,又觉得韩信“军 权太重”,后来吕后听了他的计策,杀了韩信。故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思想内容
思考探究本文的思想内容?
借历史事件表明兴衰成败,是非恩怨, 不过是一场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 险恶,人心之叵测。
[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选)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 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 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 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 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 蹴趜、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 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 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 般儿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 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 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高中语文 《元曲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元曲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3

19、元曲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曲的基本常识及其通俗明快的语言特点。

2、从语言分析入手,了解写作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把握作品的主题。

3、从三篇作品中把握三位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

4、理解作品中的元代人文精神。

一、导入新课前边我们学习了唐诗、宋词,而今天,我们将要接触到另外一种文学样式,它就是和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元曲。

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

这一课要学习的三首元曲都属于元散曲。

元代的散曲,本来是一种合乐的歌词。

它以小令为单位,每首小令就是音乐上的一支小曲,有专门的曲名,隶属于一定的宫调,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作家们按谱填词,歌词也称为曲。

严格地说,这是不大科学的;称之为曲子词,可能更准确些。

这同宋词初起时的情况一样,只不过音乐上不同而已。

把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曲调,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缀起来,就是套数。

二、讲授新课【双调】蟾宫曲·叹世1、知识简介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之一。

在元代前期的散曲家中,马致远是留存作品最多,历来评价最高的一个。

他作品的内容,以感叹历史兴亡、歌颂隐逸生活、吟咏山水田园风光为主,在保持散曲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又常具有诗词的意境和秀丽的画面感,语言自然清丽,雅俗相兼。

2、研习内容(1)作者叹世中的“世”是哪个朝代,哪些人物?示例:秦汉时期的历史故事,涉及项羽、刘邦、韩信、蒯通和萧何等人,其中以写韩信为主。

(2)作者叹世的内容在安排上有什么特点?示例:①对史事的评析,层层推进,一气直下,直逼出了“醉了由他”的最后结论。

特别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句成语的引用,既吻合曲中议论的楚汉相争的史事,又起到了“诗眼”的作用,是相当高明的。

②诗人“叹世”是在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

但通篇没有一个字触及时世,这就是马致远宣泄牢骚技巧的高明处。

(3)从叹世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示例:马致远的许多散曲中,抒写怀古伤今、羁旅宦游的情愫。

高中语文必修三粤教版检测: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粤教版检测: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含答案

第19课元曲三首每个人对人生的价值都有困惑。

中国有句古语“君子不受嗟来之食”,却也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有项羽刚直不阿自刎于乌江,也有刘邦忍气吞声最后成就霸业。

【课内挖掘】1.历史上民族与民族之争,统治者之间互斗,“朝也干戈,暮也干戈”不知殃及多少无辜百姓;而今我们反思历史,“两字功名,几阵干戈”,争来斗去正好像“梦说南柯”。

因此,如果我们抛却马致远《叹世》中消极遁世的因素,细细思量,战乱连年,血雨腥风,夜有悲声,于国于民有百害而无一利。

由此,他的那些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态度恐怕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了。

只要我们正视自然规律,保持自然平和的心态,就会理智地面对纷纷扰扰的世事,做到“以人民的福祉为优先”,从而得到历史的拥护和尊敬。

[写作运用]适用于“和谐”“淡定”“生活态度”等话题。

2.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天下大定时,刘邦说过一段颇有意味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这里说的是用人,而刘邦与项羽之成败皆源于此。

然而,若再深究,刘邦何以能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项羽为何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就是他们“明”与“智”的问题了。

刘邦“明”足以知己,“智”足以知人,更能避己之短、用人之长,故经数年征战,力挫群雄,登上皇帝宝座,也使百姓远离战乱。

比起刘邦,项羽就差得远了。

他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范增,其才智识见远不如范增,又如何能用范增?范增又怎能不指桑骂槐地慨叹“竖子不足与谋”,并在见疑于项羽之后愤而辞归!可见,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灭亡,都与能否自知、知人有极大的关系。

[写作运用]适用于“胸怀”“智谋”“自知”“知人”等话题。

【课外运用】示例一:境界,只有经历过生活的沉淀后,方显其博大弘远。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第19课元曲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第19课元曲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杂剧的奠基人之一,与马致远、郑 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睢景臣,元代散曲家,字景贤,江苏扬州人。生卒年及生 平事迹不详。 代表作品:《【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二、写作背景
黑暗中绽放的玫瑰 元朝的统治是建立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基础上 的,元世祖统一中国后,又将全国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 人、汉人、南人四等,在法律、政治、经济上都规定了不 同的待遇,以达到分化各族人民团结的目的。元朝规定各 级地方行政长官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只能担任副 职。此外,又建立里甲制度监视人民的行动。
二、阅读《【南吕】四块玉·别情》,回答问题 3.这支小令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抒情方式?请简要分 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直接抒情:前三句为直接抒情,表现了离别 “难舍”和“相思难绝”的思想感情。
②借景抒情:后四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一种杨花 飞舞、溪水曲折、高山重叠遮住望眼的凄冷景象,衬托 出女主人公沉痛的离别之情、相思之苦。
一、阅读《【双调】蟾宫曲·叹世》,回答问题
1.本曲题目名为“叹世”,叹了几个人物?所叹何 事?从“叹世”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理状 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所叹人物和事件:项羽——项废东吴;刘邦
——刘兴西蜀;韩信——运筹帷幄,后被杀;蒯通—— 能言善辩,后装疯。
2.杂剧:由唱词、科介(动作)、宾白(说话)构成,有剧情, 能演出,元杂剧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一折戏相当于 今天的一幕,楔子放在全剧开头或加在四折之间,起序幕 或过场的作用)。 3.曲与词的区别:使用衬字是曲区别于词的一个显著特 征。所谓“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 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 用于句首。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Word版含高品质版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Word版含高品质版

第19课元曲三首学习要点 1.解析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用典、铺叙表现手法的妙处。

2.品尝幽默幽默的语言。

元曲名句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一春鱼雁无信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3.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4.为善的受贫困更命短,造恶的享荣华又寿延。

——关汉卿《窦娥冤》5.碧云天,黄花地,晓来谁染霜林醉?老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6.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远看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7.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

——胡祗遹《中吕·阳春》8.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周德清《中吕·塞鸿秋》9.月缺终须有再圆。

圆,月圆人未圆。

朱颜变,几时得重少年?——吴弘道《南吕·金字经》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 1)蟾宫()(2)银铮()..( 3)小觑()(4)南柯()..( 5)銮舆()(6)揪捽()..( 7)斛()(8)糨()..( 9)田契().2.辨形组词( 1)柯(2)坷( 3)契(4)挈3.理解词义解说加点的词语。

(1)春梦一场:....(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但有的差使无推故:..(4)这差使不寻俗:...(5)今日回乡故:..(6)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7)耽几盏酒:.(8)零支了米麦无重数:..(9)见放着文书:.1.《蟾宫曲·叹世》中运用了哪些典故?答:2.《四块玉·别情》可分为几个层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答:3.《哨遍·高祖回乡》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是以什么人的口吻写的?写的是什么事件?答:1.阅读《蟾宫曲·叹世》,回答以下问题。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9元曲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9元曲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

势的险要,两万兵马可以抵挡诸侯的百万大军。咸阳,战国时 秦国的首都,此指秦国。项废东吴:指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身
②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_助__词__,__用__在__句___末__表__感__叹____ 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_助__词___,__用__在__句__末_____ (2)也 __表__判___断______
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_助__词__,__用__在__句__末__表__疑__问_____
①刘兴.西蜀__动__词__,__兴__起___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__动__词__,__引__发__,__引__起________
(4)兴 ③忧劳可以兴.国__动__词__,__使__…__…__兴__旺_______ ④遥襟甫畅,逸兴.遄飞__名__词__,__情__趣___
⑤清风徐来,水波不兴._动__词__,__涌__起____
字号称 谓
字景贤,一作嘉贤,名舜臣。 后字嘉贤,又字嘉宾
籍贯 扬州(今属江苏)
相关资 料
散曲艺术成就颇高,有作品《哨遍·高祖还乡》等
◆ 背景呈现 ◆ 《【双调】蟾宫曲·叹世》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 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 人生,遂生退隐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 闲适生活。此时正遭遇人生的低谷,从官位跌落为百姓,世 态炎凉给他以沉重打击。于是,便借历史事件来宣泄对现世 的牢骚,感喟世道无常、人生如梦,表现对功名事业的厌弃.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19 元曲三首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关汉卿巧言脱险 民间传说,元代的关汉卿因为编演《窦娥冤》,得罪了统 治者,官府要捉拿他治罪。关汉卿得知消息后,连夜逃走。 途中,遇到几名捕快。 班头问:“你是干什么的?” 关汉卿顺口答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统领千 军。”班头明白了:“原来你是唱戏的。”关汉卿又吟道: “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有时欢天喜地, 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班头见他如此伶俐,出口成章, 便问道:“你是关……”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9课 元曲三首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9课 元曲三首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粤教版必修3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落实应用板块试题粤教版必修3(时间:40分钟分值:57分)一、基础巩固(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拂.袖(fú)觑.得(qù)蒯.通(kuǎi)B.干戈.(ɡē) 妆梳.(shū) 田契.(qiè)C.揪捽.(zuó) 丰稔.(rěn) 几斛.(hú)D.凭阑.(lán) 銮.舆(luán) 南柯.(kē)解析:B项,契qì。

答案:B2.下列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南柯一梦:今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B.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谓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C.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胡阑:合音为“环”。

D.但有..但有:所有。

推故:推给故交朋友。

..的差使无推故解析:D项“推故”意思是借故推辞。

答案:D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拽坝扶锄B.胡踢蹬吹笛擂鼓C.一尊还酹江月D.见放着文书解析:A项,“坝”通“耙”;C项,“尊”同“樽(罇)”;D项,“见”同“现”。

答案:B4.对课文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双调】蟾宫曲·叹世》意在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全篇并无一字针砭当世,而只是罗列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借助读者对历史的联想来体味作者的意图,通过“咏史”达到“叹世”的目的。

B.《【南吕】四块玉·别情》写男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C.《【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突出体现了元曲特点,使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与唐诗宋词用语力求典雅不同。

D.《【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嘲讽刘邦骄傲丑态,揭露他的老底,数落他的无赖行径,表现对他的蔑视,富于思想的进步性。

解析:B项,《【南吕】四块玉·别情》写的是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答案:B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高一语文粤教必修三讲义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Word含答案

高一语文粤教必修三讲义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Word含答案

◎第14课《唐诗五首》◎第15课《蜀道难》◎第16课《琵琶行(并序)》◎第17课《宋词四首》◎第18课《诗词三首》◎第19课《元曲三首》第19课元曲三首本课话题——思念一、从课本中积累“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拂袖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写出了女主人公浓浓的思念,表现了她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二、从历史中积累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八病区告别了尘世,享年80岁。

许世友生前要求死后葬在家乡。

魂归故土,叶落归根,是很多人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大愿望。

实际上,这种想法和观念就是一种回归故土的情结,是对家乡的一种精神回归。

谁不思念家乡,谁不想念亲人呢?许大将军的最后要求看似特殊,实则自然朴素。

三、从名言中积累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3.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温庭筠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5.他乡有明月,千里寄相思。

——李峤一、作者简介曲状元——马致远马致远(1250-1324),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字千里,自号东篱先生,大都(今北京)人。

他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在前期的散曲作家中,他被誉为“元人第一”。

他的散曲,大多是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哀。

作品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主要作品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天净沙·秋思》等。

十三世纪的莎士比亚——关汉卿关汉卿(约1234-1300),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

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和腐败,颂扬民众,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抗争精神,在现实的深刻描绘中渗透着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辉。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讲义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讲义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

◎第14课《唐诗五首》◎第15课《蜀道难》◎第16课《琵琶行(并序)》◎第17课《宋词四首》◎第18课《诗词三首》◎第19课《元曲三首》第19课元曲三首本课话题——思念一、从课本中积累“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拂袖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写出了女主人公浓浓的思念,表现了她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二、从历史中积累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八病区告别了尘世,享年80岁。

许世友生前要求死后葬在家乡。

魂归故土,叶落归根,是很多人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大愿望。

实际上,这种想法和观念就是一种回归故土的情结,是对家乡的一种精神回归。

谁不思念家乡,谁不想念亲人呢?许大将军的最后要求看似特殊,实则自然朴素。

三、从名言中积累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3.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温庭筠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5.他乡有明月,千里寄相思。

——李峤一、作者简介曲状元——马致远马致远(1250-1324),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字千里,自号东篱先生,大都(今北京)人。

他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在前期的散曲作家中,他被誉为“元人第一”。

他的散曲,大多是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哀。

作品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主要作品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天净沙·秋思》等。

十三世纪的莎士比亚——关汉卿关汉卿(约1234-1300),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

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和腐败,颂扬民众,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抗争精神,在现实的深刻描绘中渗透着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辉。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_《元曲三首》参考课件1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_《元曲三首》参考课件1

③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古义:_奇___怪__。__ 今义:比喻坏人或思想捣乱,起破坏作用。 ④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 古义:_嗜__好__。___
今义:耽搁。
六、特殊句式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 __省__略__句___
七、名句默写 ①成也萧何,__败__也__萧__何___。
(马致远《【双调】 蟾宫曲·叹世》) ②自送别,心难舍,___一__点__相__思__几__时__绝______? ____凭__阑__拂__袖__杨__花__雪_____。溪又斜,山又遮,人去 也。
_“__见__”__通__“__现__”__,___现__成__的______
三、一词多义 (1)施
②①仁那义大不汉施下.而的攻车守,之众势人异施.也礼数_施___行行____ ③ ④探 蚤起石,发穴施.,从靡良计人不之施 所.之用__通__,__“__采__迤__用___”__,__斜_ 行 ⑤ ⑥古 妾人 不所 堪以 驱重 使, 施.徒刑留于无大所夫者施.,殆_使_为_用_此 __也 _加__,__施__加__
证果:本是佛家语,这里指结局。蒯kuǎi通:汉高祖时的著 名辩士,本名彻,史家避汉武帝刘彻讳,称他为蒯通。韩信 用他的计策平定齐地,后他又劝韩信背汉自立,韩信不听,他 怕受牵连,就假装风魔。后韩信被杀时叹说:“悔不听蒯彻之言,
死于女 子之手。”
【南吕】 四块玉·别情

送别 ,心
难 舍, 一点
睢景臣,生卒年月不详,字景贤, 中国元代散曲家,江苏扬州人。 曾撰有《屈原投江》《牡丹记》 《千里投人》三部杂剧。散曲作 品仅存套曲三首。他的《【般涉 调】哨遍·高祖还乡》散套,是 元代散曲作品中的优秀名篇。
2.资料链接 中国元代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社会形态出现 了变化。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加,因 科举废除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 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 内走向繁荣。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 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 新时代。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必修3学案:第四单元 19 元曲三首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必修3学案:第四单元 19 元曲三首 Word版含解析

19元曲三首诗海拾贝【双调】沉醉东风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

望前程万里!”【赏析】这是一支为表现离愁别绪而作的小令,描写饯行话别之际的两情依依,可以说是一首声情并茂的用散曲写就的“长亭送别”。

此曲入手即总摄离别时的感受,开头两句对偶,表现离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

接着写送行的场面,饯行的女子,手上端着酒杯,眼里盈盈珠泪。

后几句着重写临别赠言的场面:她刚刚对离人说了声保重将息,便心如刀割,再也说不下去了。

语林撷英元曲名句集锦1.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

(马致远《夜行船·秋思》)2.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

急罚盏夜阑灯灭。

(马致远《夜行船·秋思》)3.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窦娥冤》)4.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5.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白朴《双调·驻马听》)6.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作者卡片姓名马致远朝代/生卒年元代/约1250~1321字号称谓字千里,号东篱籍贯大都(今北京)相关资料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在前期的散曲作家中,他被誉为“元人第一”。

代表作品有《天净沙·秋思》《汉宫秋》《东篱乐府》等姓名关汉卿朝代/生卒年元代/约1234~1300字号称谓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籍贯大都(今北京)相关资料元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姓名睢景臣朝代/生卒年元代/生卒年不详字号称谓字景贤,一作嘉贤,名舜臣。

粤教版-语文-高一-4.19《元曲三首》素材 粤教版必修3

粤教版-语文-高一-4.19《元曲三首》素材 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元曲三首》素材简介作者马致远一.简介作者马致远马致远(约1250~1324?),号东篱,字千里。

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戏曲作家。

虽热衷过进取功名,但仕途并不显达。

一生忧愤。

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

著有杂剧15种,今存6种,以《汉宫秋》为最著名。

散曲现存120多首。

他的杂剧和散曲都享有盛名。

杂剧“宜列群英之上”(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散曲可为元代之冠,明人贾仲明称他为“曲状元”,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有套数《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净沙·秋思》【双调】夜行船·秋思马致远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

不恁么渔樵无话说。

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

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知他是晋耶?天教你富,莫太奢。

无多时好天良夜。

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

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兴鞋履相别。

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妆呆。

利名竭,是非绝。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

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

争名利,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

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

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

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精心校对版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 元曲三首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蒯.通( ) ②睢.景臣( ) ③蟾.
宫( ) ④银铮.( ) ⑤小觑.( ) ⑥南柯.
( ) ⑦銮.舆( ) ⑧揪捽.( ) ⑨斛.
斗( ) ⑩糨.( ) ⑪田契.( ) ⑫一煞.
( ) 2.辨形组词
①⎩
⎪⎨⎪⎧ 柯 坷 ②⎩⎪⎨⎪⎧ 銮 鸾 ③⎩⎪⎨⎪⎧ 捽 猝 ④⎩⎪⎨⎪⎧ 契 挈
3.词语释义
①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差使不寻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今日还乡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耽.
几盏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零支..
了米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初步感知
1.通假字
①拽坝扶锄: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②见放着文书: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①社长排门告示..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更几个多娇女..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穿着些大作怪
..衣服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深层探究
3.《[双调]蟾宫曲·叹世》中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南吕]四块玉·别情》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请归纳各层次的内容。

5.阅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回答问题。

(1)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是否有点走题?
(2)结合课文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刘邦和“我”的性格特点。

(3)简要概述本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技法迁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文本回顾]《[南吕]四块玉·别情》的第二层是借景写情,而且景中含情,言尽而意不
尽,境界浑厚,耐人寻味,这是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艺术效果也最好。

[技法点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

借景抒情要注意以下三点:
(1)所写的景物要与自身的情感一致。

一般是乐景抒乐情,哀景抒悲情,但有时也会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哀情更哀,增强感染力。

(2)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3)抒情要真挚自然。

情由景生,景为情设。

[迁移运用]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的《春望》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第19课元曲三首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①Kuǎi②suī③chán④zhēnɡ⑤qù⑥kē⑦luán ⑧zuó⑨hú⑩jiànɡ
⑪qì⑫shā
2.①南柯一梦坎坷②金銮殿鸾鸟③捽住猝然④田契提纲挈领
3.①借故推辞。

②寻常。

③故乡。

④嗜好。

⑤零借。

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是由同一个人造成的。

文本互动
1.①坝耙一种平地碎土的农具②见现现成的
2.①古义:动词,通知。

今义:名词,政府或单位的布告。

②古义:漂亮的宫女。

今义:心爱的女儿。

③古义:奇怪。

今义:迷信的人指鬼怪害人,比喻坏人或坏思想捣乱,起破坏作用。

3.(1)项羽兵败乌江;刘邦借蜀兴汉;韩信奇功被杀;蒯通直言装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本曲借项羽、韩信虽有奇功但不得好结果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叹世”的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4.这首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前三句为第一层,写离别相思之苦,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第二层是以景托情,言尽而意不尽。

本曲语言通俗浅白,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读来韵味悠长。

5.(1)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先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

车驾来到以前,全村男女老少都忙得不可开交。

因此“我”猜想一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要来了。

接下来连着用三支曲子写仪仗车队,威武盛大的场面,豪华威严的气派,预示来的肯定是非凡的人物。

(2)刘邦:出身低贱、好酒闲散、借债不还的无赖形象。

“我”:直率认真,不怕天、不怕地,敢说敢为,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典型。

(3)本曲以一个乡民的口吻,生动地勾勒了那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排场情况,装腔作势的丑恶嘴脸以及卑贱时候的丑恶行径,从而撕下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目,否定了他的无上权威。

[迁移运用]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在“国破山河在”这一特定时代表现出来的特征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在写作中,诗人不直接言情,而是描绘景物,借景抒情,情寓景中,使诗歌感情含而不露,意境悠远,真切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