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28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
阶段发展
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1958年教育大革命; 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文革十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82年提 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影响
三个面向
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 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一次提到,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线路,总任务,对教育 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不单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还具有 广泛而深远的普遍意义,在国民道德建设方面也是完全适用的. 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化; 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化;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立足当今,面向未来. 立足当今,面向未来. 是国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这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 又各有侧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是核心.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教育必须不断地改革 教育面向现代化 和发展,必须博采众长,了解和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经验,必须 及时预测和研究未来社会的发展,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从而使我国的 教育能自立于世界教育之林,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凭借其整体的优良素质主 动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
1958年春,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都出现了"跃进",文教卫生事业 年春,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都出现了"跃进" 年春 当然也要"跃进" 一些扫盲口号应运而生: 社会主义是天堂, 当然也要"跃进".一些扫盲口号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是天堂,没 有文化不能上" 工业化,农业化,没有文化不能化" 有文化不能上","工业化,农业化,没有文化不能化","技术是 个宝,没有文化学不了" 文化跟着生产走" 雪地是块大石板, 个宝,没有文化学不了","文化跟着生产走","雪地是块大石板, 文盲写字写得欢" 工业大跃进!农业大跃进!扫盲也要大跃进" 文盲写字写得欢","工业大跃进!农业大跃进!扫盲也要大跃进", "读百本书,写万个字"对于这一时期扫盲运动中出现的浮夸现 读百本书,写万个字"
高中历史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案+课时训练 岳麓版历史必修3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考点解读】考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标解读: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开展了扫盲教育,参照苏联模式,改造、调整了高等院校;1958年,开始实施了“教育大革命”,造成了教育界的混乱;1961年,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十年“文革”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对教育进行了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并得到了长足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知识梳理】一.扫盲教育1.措施(1)建国初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开办补习学校。
(2)扫盲被列入国家的和教育法规。
2.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扫除了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地位: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战略决策。
2.成就(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
(2)90年代把教育摆在地位,提出“”战略。
(3)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实现了教育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初步发展:建国初,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曲折发展(1)1958年,开始实施以教育与相结合为核心的“教育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一定的冲击。
(2)1961年,开始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进入发展的轨道。
(3)十年“文革”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专家教授被批。
3.迅速发展(1)“文革”结束后,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的制度。
(2) 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制度,扩大了高校的权;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小组活动】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全员探究】准确理解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突破提示:图示突破法突破归纳: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作业

自我小测1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工农教育方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A.以识字教育为主B.以传授数理化知识为主C.以职业教育为主D.以高等教育为主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会议是()A.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C.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D.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3下列不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的是A.全日制学校B.半工半读学校C.业余学校D.民办学校4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5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
此图不能反映()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C.“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招生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6下面题词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A.大力普及义务教育B.高等教育新增一批新兴学科C.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D.学校开始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7.2001年1月1日,江泽民同志向世界庄严宣布的我国的教育成就是()①基本普及义务教育②恢复高考统一招生制度③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④启动“科教兴国”战略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8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图片展中,下列图片最有可能入选的是()A.“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B.周恩来会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C.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D.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题词9为彻底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①推行扫盲教育②普及义务教育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④支持发展民办教育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 .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占89%。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28)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Word版含答案

本资源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网络分享,能够为广阔读者提供更好的效劳,为您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强的动力和保证 .内容由一线名师原创,立意新,图片精,是非常强的一手资料 .课时跟踪检测 (二十七 )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一、选择题(每题4分 ,共32分)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以下邓小平的活动 ,发生在 "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1975年进行 "全面整顿〞B.1979年试点创办 "特区〞C.1983年提出 "三个面向〞D.1992年发表 "南方谈话〞解析:选C 根据 "文革〞后这一限定条件与方印中 "科教〞等信息可知 ,与题干信息密切相关的是邓小平提出的 "三个面向〞 ,故此题选择C项;A项是在 "文革〞期间;B、D两项属于经济改革的探索 ,不符合方印中的信息 .2.新中国成立之初 ,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 ,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 ,文化部还举办了以 "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dang)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选 A 材料列举的相关的史实有 "开设公共必修课〞、 "举办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并结合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 ,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 .故A项符合题意 .3.到1952年底 ,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 ,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方案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开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 D 建国后我国开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 ,效仿苏联经验 ,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 ,为顺利进行一五方案和三大改造 ,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 ,故D项正确 .4.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 "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是( )A.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 ,开展专门学院〞D.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 ,开展为人民效劳的思想〞解析:选B "文革〞时期因受 "左〞倾错误的影响 ,教育方针带有阶级|斗争的特点 ,B 项与之相符合 .D项是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的 ,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教育方针 .A项是邓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方针 .C项是20世纪50年代高等院校调整时的政策 .5.1977年 ,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 ,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 .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 "政审 ,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政|治)历史清楚 ,热爱(社|会|主|义) ,热爱劳动 ,遵守纪律 ,决心为革命学习 ,有这几条 ,就可以了 .总之 ,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 ,第二是择优录取 .〞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开展的育人理念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开展的战略地位解析:选A 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 .针对当时否认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 "左〞倾错误 ,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 ,突出了 "择优录取〞 ,表达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 ,故A项正确 .6.1977年10月 ,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 ,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 ,而是在冬天举行的 ,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 .以下对此次(高|考)的评价 ,符合史实的是( )A.说明国|家(政|治)路线实现中|心转移B.表达了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望与尊重C.反映教育界已经实现了拨乱反正D.国|家教育领域带有浓厚的右倾遗风解析:选B 恢复(高|考)表达了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望与尊重 ,故B项正确 .7.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录取率% 57 72.3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B.由精英化开展为群众化C.在曲折中逐步开展起来D.录取率与经济开展一致解析:选B 从1977年的录取率到2021 年的录取率可知 ,高等教育日趋普及 ,故B项正确 .8.1975年9月 ,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 "我们有个危机 ,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 ,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 ,必须有知识 ,有人才 .〞以下不属于邓小平建议和影响下的举措是( )A.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C.实行了 "科教兴国〞的战略D.制定了?义务教育法?解析:选A 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 .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 ,应选A项;B、C、D三项都属于邓小平建议下的举措 .二、非选择题(18分)9.课程变化与时代开展紧密相关 .阅读以下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1)图中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 ?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8分)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稳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根底;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 ,使东方附属于西方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开展 ,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密切了国际交流 ,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 ,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2)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10分)解析:第(1)问 ,应先从图示教材封面图片内容和教材目录中获取信息 ,可明显看出是 "文化大革命〞时期;原因可从 "左〞倾错误开展、教育思想、社会环境等角度答复 .第(2)问 ,应结合现行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野和角度分析 .答案:(1)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主要原因:在 "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 ,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 "教育革命〞、 "开门办学〞 ,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2)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开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 ,我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课时同步检测卷: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选择题1.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
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工业化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C.建国初技术人才匮乏D.国内形势日趋稳定解析注意图片中的院系调整以及时间信息“1953年”,1953年后,与工业有关的院系大批量设立,客观上反映了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兴起。
答案 A2.从1950年至1957年,《人民教育》杂志社在其所出版的77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
此时,苏联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
这样做有助于()A.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B.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解析素质教育改革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故A项错误;学习苏联的教育文章等的做法有利于文化建设,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服务,故B项正确;材料仅是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受苏联影响,C、D两项表述错误。
答案 B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封面,这一时期()A.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C.高校停止招生D.颁布《义务教育法》解析依据图片中的“彻底埋葬帝修反”出现在中学课本封面,体现了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征,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C项表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A、D两项是在改革开放时期;B项开始于1958年。
答案 C4.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解析解题技巧是抓住时间:1977年。
A项时间和情境均与题干相符,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B项不正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C项可以排除。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课时达标检测(二十八)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课时达标检测(二十八)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A.服务社会主义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意识形态 D.脱离生产实际解析:选C 1950年初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还未确立起来,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不符,不是照搬苏联经验而是借鉴,故B项错误;据材料“吸收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借鉴苏联经验,发展工农教育,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据材料“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当时教育注重生产与实际相结合,没有脱离生产实际,故D项错误。
2.1952年,中央有关部门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分别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医学院,这就是“八大学院”的由来。
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B.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C.全面借鉴苏联教育经验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选A 据材料“航空、地质、矿业、钢铁等”可以看出是培养专业人才,主要是建设经济,故A项正确;提高国民科技素养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借鉴苏联教育经验,故C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了恢复,故D项错误。
3.到1958年8月底,河南遂平县10个基层公社创办了各种“大学”570多所,学员达到10万多人,基本上做到了每个社员都上大学;河南登封县在两天之内建起了44所“大学”;某师范大学一个文学班26人苦战四昼夜,读了290部中外名著。
教育领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B.“双百”方针促使文化教育领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C.在当时的整体形势下,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冒进倾向D.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解析:选C 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是1950年制定的正确的方针,材料中是1958年“左”倾错误的产物,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一种正常的生机景象,是片面追求高速度的结果,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58年”“各种‘大学’570多所”“两天之内建起了44所‘大学’”“26人苦战四昼夜,读了290部中外名著”得出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冒进倾向,故C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199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必修3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合作探究:
国家为什么要把扫盲教育列入宪法?
a. 扫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b. 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性和 紧迫性;
c.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
基础工 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
最基本的人权。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 成人文盲率由 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 下。 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 帽子,从文盲国家的阴影下走了出来。
各抒己见:你认为现行的基础教育存在 哪些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a. 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 b. 义务教育资金短缺; c. 地区发展不平衡; d. 学生(女生)辍学率较高; e. 师资队伍不稳定。
课堂小结:
扫盲教育:人口素质、文化 水平显著提高 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 国”的重要环节 高等教育:教育与经济科技 的关系更加密切
全球文盲中有3/4是妇女,中国文盲 中近七成是女性。解放初期,全国妇 女人口中的文盲率在90%以上。通过 50多年的努力,全国共扫除妇女文盲 1.2亿,妇女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 1982年至今,青壮年妇女文盲率下降 了27个百分点,在各项文盲率指标中 降幅最大。但是,我国目前仍有5500 万妇女文盲,这成为中国扫盲工作中 一大难题。
贫困家庭的民工子女领 到捐款后喜极而泣
国 运 兴 衰 系 于 教 育
学 会 学 习
学 会 思 考
学 会 做 人
1.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劳动增长 和资本增长共同促进经济的增长. 2.在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 的经济增长模式中,经济的增长已 经不是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的增长 了,而是主要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增 长。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1)史料一表明恢复“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破坏的高考制度。 ①表示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体现了高考制度 的公平、公正性。 (2)史料二指出了教育与科研的关系。②表明教育对科研有重大 意义。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轻巧识记】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名师指津】 “科教兴国”战略不只是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国, 也包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它既强调 了这一战略的目的,又强调了这一目的的依靠。 【思维深化】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1)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 (2)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 务。 (3)从基本国情出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扫盲教育 1.政策保障 (1)1950 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 __识__字__教__育__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 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_生__产__建__设___的开展。 (2)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扫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 28 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了解我国 从时空观念角度识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
教育发展的史 展及教育方针的演变。
实,理解“国运 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认识中国实施
兴衰,系于教 “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
育”的深刻含 从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角度理解“国运兴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测试)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19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答案 B解析结合现代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可知A、D两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C项上山下乡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分配就业政策,故选B项。
2.“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
”出现这一情景的前提是() 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答案 A解析“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因此A项正确。
B项发生在1978年底,C项开始于1995年,D项是在1986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3.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曾决定,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据此可知这个决定是() A.实行改革开放B.推行“双百”方针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推行扫盲教育答案 C解析题干强调的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实际上强调科技、教育的发展,故选C项。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里的“壮举”是指() A.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答案 B解析题干中出现的“这一点”主要指的是2001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布: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5.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①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②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③颁布《义务教育法》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D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时间限制“改革开放以来即1978年以后”,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在改革开放之前。
2018学年高二历史必修3达标训练:(二十八)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含解析

课时达标训练(二十八)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
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
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
”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3.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为落实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刘少奇积极倡导()A.义务教育B.“两种教育制度”C.素质教育D.学前教育与大中小学教育相结合4.“文化大革命”期间,以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A.清华大学的教授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B.作为一名大学生,整天呆在校园里安静地读书C.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参加了7月8日的高考D.大学扩大招生规模,你被山东大学录取5.如图为邓小平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游览黄山时的合影留念。
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最有可能是()A.70年代初B.70年代末C.80年代初D.80年代末6.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三个面向”。
“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D.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国际性7.“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该规定出自我国的()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义务教育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D.《教师法》8.在一张陈旧残破的大学招生宣传册中,介绍某学校本科生在校人数,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云云。
志鸿优化 学考优化指导2017-2018学年历史必修三同步试题:28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含解析 精品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解析结合1950年的社会背景,中国政府大力开展扫盲运动,简化汉字是为了更好地普及文化,扫除文盲。
答案A2.“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这段材料出自()A.《关于扫盲标准、扫盲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析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答案B3.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A.素质教育B.高等教育C.初等教育D.义务教育解析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答案D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里的“壮举”是指()A.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B.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成功D.中国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解析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可以排除A、C两项;D项是现代中国也没有达到的,故选B项。
答案B5.下列选项中与图片所示现象出现在同一时期的是 ()A.开展扫盲教育B.实施义务教育C.实施“教育大革命”D.开展“文化大革命”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
1958年,伴随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中国教育领域出现了“教育大革命”。
答案C6.读《1957—1960年各级各类学校增长情况(单位:所)》。
精品解析:岳麓版高中历史2017-2018学年必修3 6.28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时练习(解析版)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练习卷一、选择题1. 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A.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答案】B学。
科。
网...学。
科。
网...学。
科。
网...学。
科。
网...2.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可用公式表述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1/4(资本增长)。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核算,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学技术增长+教育增长)。
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①传统经济模式中,劳动增长和资本增长的比率由较大到较小,科技和教育的比重增大②重视科教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③科技与教育逐步被摆在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④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比较合理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1/4(资本增长),这说明劳动的投入和资本的投入较为重要;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学技术增长+教育增长),这说明科学技术增长和教育增长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相比而言传统的增长模式是不合理的。
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点评: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3. 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书房时。
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陈旧残存的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介绍有某学校本科生在校人数,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2.建国后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3.如图是红卫兵捣毁孔庙“万世师表”牌匾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 建国初期的教育B. 十年建设时期的教育C. “文革”中的教育D.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4.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1)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2)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2)颁布《义务教育法》(4)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A. (1)(2)(3)B. (2)(3)(4)C. (1)(2)(3)D. (1)(3)(4)5.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 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
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
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A. 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B. 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C. 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D. 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6.(2017·新课标Ⅱ)1977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含答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扫盲教育1、政策保障(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2)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扫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3)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4)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2、主要成效: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地位: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3、成就:2001年1月1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初步发展:建国初,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为国家建设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2、曲折发展(1)1958年,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但“教育大革命”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过多参加体力劳动等,造成了教育界的很大混乱。
(2)从1961年到1963年经过全面调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3、步入正轨(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等得到长足发展。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三学案: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含答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感知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扫盲教育1.努力:2.成就二、义务教育1.重要性2.1986年《义务教育法》3.科教兴国4.成就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1977年恢复高考2.学位制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今天,我们学习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8文字阅读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党和政府重视扫盲教育工作的措施有哪些?板书:1.努力: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召开.2.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实习学校。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革“期间一度中断的扫盲得以恢复和发展4.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5.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选择题1.下面两幅图反映的是我国的什么教育()A.扫盲教育B.初等教育C.义务教育D.高等教育答案 A2.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
这一调整()A.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B.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C.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答案 A3.刘少奇在1964年指出:“在农村里面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在工厂里面办半工半读的学校。
”1986年,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这一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我国的() A.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B.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C.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D.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答案 D4.右图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个缩影。
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缩小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答案 D5.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
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
这是我国当时()A.提出“三个面向”的需要B.教育拨乱反正的需要C.开展“教育革命”的需要D.科教兴国提出的需要答案 B6.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
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答案 D7.下面是1977年以来几个重要年份高考报考与录取人数统计图。
导致图中1977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B.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D.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不够答案 C8.在谈到学校应如何发展时,邓小平同志说:“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
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解析:选C 根据“文革”后这一限定条件与方印中“科教”等信息可知,与题干信息密切相关的是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故本题选择C项;A项是在“文革”期间;B、D两项属于经济改革的探索,不符合方印中的信息。
2、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解析:选A 材料列举的相关的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
故A项符合题意。
3、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选D 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
4、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解析:选B “文革”时期因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教育方针带有阶级斗争的特点,B项与之相符合。
D 项是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教育方针。
A项是邓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方针。
C项是20世纪50年代高等院校调整时的政策。
5、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
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
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解析:选A 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
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故A项正确。
6、1977年10月,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
下列对此次高考的评价,符合史实的是( )
A、说明国家政治路线实现中心转移
B、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望与尊重
C、反映教育界已经实现了拨乱反正
D、国家教育领域带有浓厚的右倾遗风
解析:选B 恢复高考体现了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望与尊重,故B项正确。
7、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解析:选B 从1977年的录取率到2011 年的录取率可知,高等教育日趋普及,故B项正确。
8、1975年9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倡议和影响下的举措是( )
A、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C、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解析:选A 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
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选A项;B、C、D三项都属于邓小平倡议下的举措。
二、非选择题(18分)
9、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中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8分)
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2)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10分)
解析:第(1)问,应先从图示教材封面图片内容和教材目录中获取信息,可明显看出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原因可从“左”倾错误发展、教育思想、社会环境等角度回答。
第(2)问,应结合现行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野和角度分析。
答案:(1)“文化大革命”时期。
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2)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