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胫束及其膝关节附着处急性损伤的MRI表现

合集下载

髂胫束综合征超声诊断标准

髂胫束综合征超声诊断标准

髂胫束综合征超声诊断标准
一、髂胫束增厚
超声检查时,可见髂胫束明显增厚,厚度超过正常范围。

这可能是由于反复的膝关节屈伸运动,使髂胫束受到过度牵拉,导致髂胫束的纤维组织增生。

二、髂胫束挛缩
超声检查可发现髂胫束挛缩,表现为髂胫束在膝关节伸直位时紧张,无法松弛。

这可能是由于髂胫束长期受到过度牵拉,导致纤维组织挛缩。

三、髂胫束内高回声灶
超声检查时,在髂胫束内可见高回声灶,这可能是由于髂胫束内部的钙盐沉积或瘢痕形成所致。

这种高回声灶的存在提示髂胫束可能存在长期的慢性损伤。

四、髂胫束与周围组织粘连
超声检查可观察到髂胫束与周围组织粘连的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髂胫束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导致周围组织的粘连。

粘连的存在会影响髂胫束的正常滑动,进一步加重症状。

五、髂胫束远端与股骨外上髁附着处回声中断
超声检查时,可观察到髂胫束远端与股骨外上髁的附着处回声中断。

这可能是由于髂胫束在附着处发生了撕裂或炎症侵蚀,导致回声中断。

这种回声中断可能提示附着处的病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评估和治疗。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超声表现,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髂胫束综合征。

对于疑似病例,建议进行详细的超声检查,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估,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MR表现及临床价值

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MR表现及临床价值

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MR表现及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MR表现及临床价值。

方法:对2003年-2014年6月我院诊断为髂胫束综合征的20例患者的膝关节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其MR表现特征。

结果:髂胫束综合征的MRI表现主要特征有:1.髂胫束深部及表面的异常信号。

2.股骨外侧髁近侧、远侧、侧方的界限不清的异常信号。

3.股骨外侧髁与髂胫束间的局限性积液。

4.股骨外侧髁水平髂胫束的部分增厚。

4.关节腔积液。

结论:髂胫束综合征的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该病的较好的诊断检查方法。

关键词:髂胫束摩擦综合征;MR表现;临床价值髂胫束摩擦综合症是指膝盖外侧的发炎、疼痛,这个位置的髂胫束肌肉逐渐被腱质组织替代[1]。

髂胫束摩擦综合症是骨科及运动医学的常见病,多见于跑步及骑行爱好者,这部分群体经常会出现膝关节外侧的疼痛,且痛感时重时轻,当大腿完全伸直或完全弯曲时痛感达到最强[2],本研究对2003年-2014年6月我院诊断为髂胫束综合征的20例患者的膝关节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探讨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MR表现,评价MR对该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2003年-2014年6月我院诊断为髂胫束综合征的20例患者的膝关节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MR扫描,20例患者中共有22个膝关节诊断为髂胫束综合征,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16~54岁,平均年龄(33.4±2.6)岁,右膝关节12例,左膝关节6例,双膝关节2例。

1.2 检查方法采用GE公司生产的3.0T磁共振机,患者取仰卧位,双膝伸直,使用膝关节表面线圈扫描膝关节,层厚3.0mm,层间距0.3mm,矩阵256×256,重组间隔0.5mm,FOV150mm×150mm,应用2D多平面梯度回波序列、快速自旋回波、梯度回波、脂肪抑制序列及3D稳态双回波序列等。

髂胫束结构比较大,在各种定位的MR扫描中基本都可以很好的显示,但在冠状面层面中能更好的显示,冠状面的薄层扫描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髂胫束分为浅、深两层。

膝关节MRI检查技术

膝关节MRI检查技术
、肿瘤患者的扫描】 定位像:利用三维定位法定位。横断位扫描基线及扫描范围:如图所示。
检查扫描要点
【膝关节炎症、肿瘤患者的扫描】 矢状位扫描基线及扫描范围:在横断位上垂直于股骨内外髁后缘的连线,在冠状 位上与胫骨平台垂直。扫描范围如图所示。
检查扫描要点
【膝关节炎症、肿瘤患者的扫描】 冠状位扫描基线及扫描范围:在横断位上平行于股骨内外髁后缘的连线,在矢状 位上与胫骨平台及半月板垂直。扫描范围如图所示。
临床概述
MRI对于膝关节及其关节囊、半月板、韧带、肌肉等显示良好,由于膝关节的解剖结 构复杂,扫描的方位及扫描序列的选择对组织结构和病变的显示极为重要。膝关节外旋 15°~20°可使前交叉韧带纤维排列方向与矢状面扫描方向平行,膝关节轻度屈曲10°, 易于准确评价髌骨和髌股关节间隙。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采用屈膝30°~45°的 扫描,可清晰显示韧带股骨区和髁间窝顶下的空间。
临床概述
常规膝关节序列应包括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在同一个扫描断面上应有不同序 列的加权像。半月板的扫描主要以矢状位和冠状位为主,T2加权像、抑脂的质子密度加 权像及T1WI像对半月板的显示较好。膝关节囊性病变少见,常使用抑脂的T2WI序列。 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应采用斜矢状位、冠状位和横断位抑脂T2WI序列。胫、腓侧副韧带 多采用冠状位和横断位来显示。内、外侧胫股关节在冠状位和矢状位显示较好,而髌股 关节在横断位和矢状位显示较佳。膝关节软骨病变采用抑脂3DSPGR序列显示最佳。髂 胫束综合征常采用冠状面、横断面T,WI(SE)来显示。对于隐形骨折、骨挫伤可采用 STIR序列。扫描过程中应尽量嘱患者拆除石膏、药膏、纱布等物品以提高图像的信噪比。 为避免腘动脉搏动产生的伪影,将相位编码方向改为头脚,并通过相位过采集来减少卷 褶伪影的产生。

膝关节韧带的MRI表现,一篇总结到位!

膝关节韧带的MRI表现,一篇总结到位!

膝关节韧带的MRI表现,一篇总结到位!膝关节韧带包括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MCL)、外侧副韧带(LCL)、囊韧带、板股韧带、髌支持带、横韧带等,其中最易损伤的是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

今天来分享膝关节韧带正常和损伤后的 MRI 表现,记得收藏~(图片点击后可放大查看)正常前交叉韧带的 MRI 表现ACL 包括两束纤维:前内束(AMB)和后外束(PLB)。

由于两束间或旁边有脂肪组织镶嵌,在容积效应影响下,ACL 的MRI 信号不匀并高于其他韧带。

膝关节屈曲状态下,较长的 AMB 绷紧,较短的 PLB 松弛;膝关节伸直状态下,AMB 松弛,PLB 绷紧。

矢状位 T1W1 MRI 成像,冠状位 T1W1 MRI 成像前交叉韧带损伤的 MRI 表现当膝关节部分屈曲,胫骨过度外旋或者膝关节完全伸直,胫骨过度内旋时,胫骨直接前移而损伤 ACL。

ACL 损伤部位韧带中段最常见,其次是股骨髁附着点,胫骨附着点少见。

正常ACL 呈索带状低信号结构,边缘平直光整。

ACL 损伤的MRI 信号取决于损伤的程度及时间。

完全撕裂:特点是 ACL 连续性中断,韧带的断端可有或无移位或缩。

由于完全性撕裂伴发出血水肿,韧带周围紊乱结构常常掩盖 ACL 影像。

完全性撕裂伴发其他结构损伤(如胫骨附着点的撕脱骨折、MCL 撕裂和半月板撕裂等)的机率显著高于部分性撕裂。

左图:矢状面T1W1像,前交叉韧带区呈现出紊乱的中低信号结构,ACL显示不清。

右图:矢状面T2W1像,上述低信号紊乱结构变为不规则的高信号,其内见ACL连续性中断,前交叉区可见不规则的低信号ACL碎片。

部分撕裂:ACL 部分撕裂 MRI 征象不如完全撕裂典型。

由于 ACL 内或周围出血水胂,MRI 表现为 ACL 全段或局部信号升高、增粗和边缘模糊,韧带周围出现大片水肿、出血或疤痕形成,关节囊积液。

部分ACL 撕裂多伴有韧带松弛现象,原本平直形态变弯曲,可向前拱起或呈现波浪状。

【医学科普】膝关节各种韧带损伤的MRI表现

【医学科普】膝关节各种韧带损伤的MRI表现

【医学科普】膝关节各种韧带损伤的MRI表现一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损伤MRI分为三级•Ⅰ级损伤即早期退变或变性•Ⅱ级损伤即严重变性,是Ⅰ级损伤的继续•Ⅲ级损伤即撕裂(Menisci Tear)斜行撕裂、水平撕裂、垂直撕裂、放射状撕裂、纵形撕裂、桶柄状撕裂(BuckethandleTear)、复杂撕裂、半月板关节囊分离盘状半月板(Discoid Meniscus)MRI-sag: 5mm层厚扫描时有3个或以上层面显示半月板前后角相连,形成蝴蝶结样改变Cor-半月板最窄处宽度大于14-15mm,外侧缘高于对侧2mm以上二交叉韧带损伤交叉韧带:正常ACL起于髁间嵴前区,向上后外止于股骨外髁内侧面;PCL起于髁间后区,向上前内,止于股骨内髁外侧面,下图是前交叉韧带损伤MRI表现。

•前交叉韧带损伤有完全撕裂和部分撕裂•MRI上区分部分和完全撕裂困难前交叉韧带完全撕裂直接征象为•前交叉韧带连续性中断•前交叉韧带扭曲呈波浪状•前交叉韧带内形成假瘤,在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并且见不到完整的纤维束•T2WI上前交叉韧带内呈现弥漫性高信号后交叉韧带断裂的征象•后交叉韧带连续性中断,残余的韧带退缩、扭曲•MRI上未显示后交叉韧带•在T1WI、T2WI上呈不规则的高信号•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有撕脱的骨碎片和后交叉韧带相连而韧带的连续性未见中断三侧副韧带损伤正常解剖•内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内侧收肌结节之下,止于胫骨的内侧,相当于胫骨粗隆水平,长度约 11cm,宽度约1.5cm•外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外上髁上方,止于腓骨头下方,呈一个圆索条状结构,长约5-7cm影像学表现•MRI上正常副韧带在任何序列均为低信号•检查多采用冠状面和横轴面检查•侧副韧带损伤MRI上表现为韧带内长T2高信号•完全断裂表现为韧带连续性中断或韧带增粗、肿胀、韧带内弥漫性高信号四髌骨韧带损伤正常解剖•为股四头肌的延续部•是全身最强大的韧带之一•位于膝关节囊的正前方•起自髌尖及其后方的粗面,向下止于胫骨粗隆,长约8cm影像学表现•MRI上任何序列均表现为低信号•矢状面和横轴面显示好•部分撕裂时MRI上表现为韧带内高信号•完全撕裂时表现为韧带断裂,髌骨上移,韧带呈波浪状改变五股四头肌腱来源:骨今中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髂胫束摩擦综合征

髂胫束摩擦综合征

髂胫束摩擦综合征髂胫束摩擦综合征(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多见于跑步和骑自行车等长时间运动的人群。

该综合征以髂脊及胫骨外侧髁之间的组织摩擦引起的疼痛为主要特征。

本文将主要介绍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内容。

一、病因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髂胫束摩擦引起的炎症反应。

髂胫束是一条从髂脊延伸到胫骨外侧髁的厚坚韧带,主要功能是稳定膝关节和脚踝,协助髋关节的外展和内旋。

当髂胫束在长时间运动或过度使用的情况下出现摩擦时,容易导致髂胫束附着点的软组织发生炎症反应,从而引起疼痛。

二、临床特征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膝外侧疼痛,通常在长时间运动后出现,并且在活动期间加重。

疼痛程度从轻度到剧烈不等,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除了疼痛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肿胀、僵硬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可触及到疼痛点,并通过特殊的手法(如轮转测试和提拉测试)对病情进行评估。

三、诊断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诊断主要靠病史和体格检查,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了解疼痛的发作时间、运动史和疼痛部位等信息,并通过触诊和移动测试来确定疼痛点和疼痛程度。

有时候,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MRI或超声波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四、治疗方法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多样化,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1.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是髂胫束摩擦综合征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休息:停止引起疼痛的运动活动,以减轻髂胫束的摩擦,给组织恢复的机会。

(2) 冷敷:使用冰袋或冷水浸泡来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疼痛。

(3)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和牵引等手法,有助于缓解疼痛、消除肌肉痉挛和促进组织修复。

(4) 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和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反应。

(5) 改善跑步姿势和装备:通过调整步伐和姿势,减少髂胫束的摩擦,防止疼痛复发。

22例髂胫束综合征的磁共振研究

22例髂胫束综合征的磁共振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钟婉玲 .阴道与腹部 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分析 [J].中国
现代 医生 ,2011,49(15):78. [2] 吴 恩 惠 ,冯 敢 生 .医 学 影 像 学 [M].6版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2008:202-209.
[3] 罗翠娟 .阴道 B超与腹部 B超应用于异位妊 娠诊 断中的对 比分 析 fJ].中 国社区医师 ,2012,14(2O):245-246.
(收稿 日期 :2014 ̄4—11)
22例 髂 胫 束 综 合 征 的磁 共 振 研 究
林 帆 雷益 宋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蕾 李项 夫
【摘要 】 目的 了解髂胫束 综合征在磁 共振上 的表现 ,以协助 临床诊断 。方 法 回顾 分析 22例髂 胫束综合征 患者 和 22例健康患者的膝关节 MRI扫 描 ,分别评估髂胫束厚度 ,髂胫 束周 围异 常信号及 关节 积液等 。结果 正常的髂 胫束厚度 约 (2.0±0.38)mm,患者 (2.2±0.47)mm,P=0.74,差 异没有统 计学 意义。髂胫 束的外侧 或内侧出现异常信号 (18/22例 ),4/22例表现 为髂胫 束增粗 ,信 号不变 。5/22例患 者出现膝关节积液 。结论 髂胫束综合征在磁共振上有特征性 的改 变 ,熟悉 了解这些影像特征 ,将有助于 诊 断和鉴别 诊断。
二 、结果 正常 的髂胫束在 MRI各序列上均表 现为光滑 、清 晰的条 带状低信号 ,厚度约 (2.0±0.38)mm,患 者 (2.2±0.47)mm, P=0.74,差异 没有 统计学 意义 。髂胫 束 与肱 骨外侧 髁 问形 成 的脂肪 间隙清 晰锐利 ,在 T1WI和 T2WI上呈 高信 号 ,在压 脂序列上呈低信号 。我 们 的研 究显示 ,髂胫 束综 合征 的患者 主要 表 现 为 髂 胫 束 内下 方 脂 肪 间 隙 的 紊 乱 模 糊 (21例/

低场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外伤的价值探讨

低场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外伤的价值探讨

低场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外伤的价值探讨[摘要]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创伤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16例(其中58例x线、ct检查阴性)膝关节创伤性病变的mri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半月板损伤126例,韧带损伤157例,骨挫伤及骨折97例,关节积液183例,关节软骨损伤152例,肌腱断裂45例。

结论低场磁共振成像可以很好显示膝关节损伤后的各种表现,可作为为膝关节外伤后检查的的首选或重要手段。

[关键词] 低场; mri;膝关节;外伤[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1(a)-0174-02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其对于直接暴力的易损性,使膝关节创伤在一生中十分常见。

多数急性膝创伤发生于青少年与成人,车祸与体育运动为主要病因。

除了骨性支架外,周围被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包绕彼此紧密相连。

mri具有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特点,尤其是超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可清晰显示关节软骨、韧带、肌腱等组织结构和病理改变,在骨关节创伤性病变影像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1]。

为了探讨低声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创伤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该研究就2005年5月—2010年9月膝关节外伤的mri表现进行总结,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帮助,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在该院经mri检查有阳性表现的患者216例,多数有明确外伤史,其中男135例,女81例,年龄5~78岁,各年龄组均有,左膝关节94例,右膝关节112例。

1.2 检查方法该组病例均进行了t1wi(tr620te20)、t2wi(tr4000te117)、ge(tr450te10)序列的扫描。

2 结果半月板损伤126例,韧带损伤157例,骨挫伤及骨折97例,关节积液183例,关节软骨损伤152例,肌腱断裂45例。

3 讨论3.1 半月板损伤内、外侧半月板位于胫骨和股骨之间,其外1/3(关节囊缘)有来自关节囊的血供(红区),内2/3无血供,其营养主要来自关节滑液,内侧半月板为一环型软骨,后角比前角宽,外侧半月板为一2/3环形软骨(其c形开口较内侧半月板为小),其前角、体部、后角的宽度相近,正常半月板由于半月板含有i型胶原组织,所以在mri的所有脉冲序列上均表现为均匀低信号,在矢状及冠状层面上半月板呈三角形低信号区域。

膝关节解剖及半月板损伤的MRI影像诊断

膝关节解剖及半月板损伤的MRI影像诊断
隆,是股四头肌延伸部分。 • 髌韧带向两侧分别延伸为髌内、外侧支持带。
膝关节主要韧带
• 腘斜韧带(oblique popliteal ligament): • 膝关节后方最大的韧带结构。 • 起自胫骨内侧髁,由半膜肌的肌腱延伸而来,与
起自内侧关节和关节囊的部分纤维融合,斜向外 上方走行,止于股骨外上髁,部分纤维与关节囊 和腓肠肌的肌腱相融合。 • 功能:防止膝关节过度前伸。
• 双后交叉韧带征:撕裂的半月板向内移至髁间,位于 后交叉韧带下方,类似于两根后交叉韧带,只发生于 内侧半月板。
半月板撕裂
复合撕裂
撕裂伴移位
谢谢
后交叉韧带损伤
间接征象: • 内侧胫骨平台撕脱性骨折。 • 关节屈曲时,外力作用于胫骨
近端前方导致水肿。 直接征象: • 韧带连续性中断,残余交叉韧
带退缩、扭曲。 • 韧带缺如多见于慢性损伤后吸
收。
膝关节主要韧带
内侧的韧带结构分为三层: • 外层:缝匠肌及其筋膜,止于胫
骨上端的内侧面。 • 中层:胫侧副韧带,股骨内上髁、
窄处内外径>15mm;矢状位(层厚5mm) :连续3个层面及以上显示半月板前后角相连 形成“领结样”改变。
盘状半月板
半月板撕裂
• 纵向撕裂:垂直于胫骨平台,平行于半月板长轴,将半月板分成 外周瓣及中央瓣,常累及后角,不累及半月板游离缘。
半月板撕裂-桶柄样撕裂
• 纵形撕裂特殊形式。 • 撕裂线内侧的碎片向内移位。 • 发生在内侧半月板是外侧的7倍。
膝关节主要韧带
Wrisberg韧带(36.5%)。
膝关节主要韧带
• 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LCL):
• 起自股骨外上髁,止于腓骨头,经 过关节间隙时有腘肌腱将其与外侧 半月板隔开。

髂胫束综合征疾病解剖和功能、流行病学、诊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

髂胫束综合征疾病解剖和功能、流行病学、诊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

髂胫束综合征疾病解剖和功能、流行病学、诊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髂胫束综合征(iliotibial band syndrome,ITB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髂胫束(箭头)及其周围结构异常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

解剖和功能髂胫束为股骨外侧最大的一块筋膜,其位于髂前上棘前外侧部分,覆盖并经过股骨大转子向下延续至大腿肌肉外侧。

覆盖并经过股骨外髁,最终止于胫骨平台外侧。

其作用是连接外侧髌骨并防止髌骨向内侧平移。

当膝关节屈曲度小于30°时髂胫束起到膝伸肌的作用,但在屈曲度超过30°后变为膝屈肌,随着膝关节屈曲度的增加,髂胫束则会在股骨外上髁向后位移。

髂胫束同时具有伸直膝关节及帮助髋关节外展的功能。

流行病学ITBS好发于运动爱好者。

跑步、骑自行车、网球、足球、滑雪和举重等运动员为著,发生率在 1.6%—12%之间,女性多于男性。

发病机制IT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摩擦学说膝关节活动期间髂胫束在股骨外侧髁上不断前后摩擦导致周围产生炎症,在膝关节屈曲约30°时最为明显。

髂胫束与胫股关节之间存在一个潜在性的囊,该囊在膝关节运动时被髂胫束带动在股骨外侧髁上反复摩擦而发炎。

2、压力学说髂胫束有脂肪组织附于其下,当膝关节屈曲30°时,髂胫束与股骨外上髁之间的脂肪组织(黏液囊)被压缩,脂肪组织包含帕氏小体及丰富的血管,故在被压缩期间可引发疼痛及炎症反应。

3、生物力学学较大的髋关节内收角度、膝关节内翻角度、胫骨轻微内旋及股骨外旋均可导致下肢力线改变而致病。

此外,臀中肌薄弱、髂胫束应变率变大、阔筋膜张肌紧张也已被确定为引起 ITBS 的潜在因素。

临床表现ITBS患者多以膝关节外侧伸屈疼痛(在膝关节屈曲 20°~30°或伸直时最明显)为主要症状。

运动时加重可伴膝关节酸软,多数患者就诊时描述大腿外侧及膝关节外侧有疼痛、憋胀感。

诊断1、查体①触诊髂胫束明显紧张,严重者可出现结节②Ober征阳性患者侧卧,健侧在下,屈髋屈膝90°。

髂胫束摩擦综合征MRI特征及发病机制相关研究

髂胫束摩擦综合征MRI特征及发病机制相关研究

髂胫束摩擦综合征MRI特征及发病机制相关研究符熙;张家雄;彭加友;高铭聪;衣利磊;何志颖【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22(37)3【摘要】目的:分析髂胫束摩擦综合征(ITBFS)的MRI影像学特征与其可能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进一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搜集40例临床诊断为ITBFS患者的MRI图像,并与对照组(膝关节MRI未见明显异常)进行比较,分析ITBFS的MRI影像学特征,探讨ITBFS MRI征象与可能发病机制的关系。

结果:髂胫束摩擦综合征MRI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髂胫束增厚及髂胫束内侧积液。

病例组与对照组ITBT、ITBSCA及LFCH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97,P<0.001;Z=-6.26,P<0.001;Z=-2.83,P=0.005)。

身高与ITBCSA及LFCHI呈中度正相关(r=0.67,P<0.001;r=0.65,P<0.001);病程与ITBT、ITBSCA呈轻度正相关(r=0.48,P=0.002;r=0.45,P=0.004);LFCHI与ITBCSA呈轻度正相关(r=0.47,P=0.002)。

结论:ITBFS在MRI上具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ITB增厚和髂胫束内侧积液。

髂胫束增厚多出现在病程较长的患者,并且外侧股骨髁突出易发生ITBFS,证明股骨外上髁反复运动、摩擦及ITB内侧结构压迫导致的慢性炎症反应是主要的发病因素。

【总页数】4页(P363-366)【作者】符熙;张家雄;彭加友;高铭聪;衣利磊;何志颖【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686.3【相关文献】1.髂胫束摩擦综合征及其MRI表现2.儿童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表现及发病机制探讨3.HELLP综合征发病机制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相关发病机制研究4.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MRI表现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分析5.体外冲击波与超声波治疗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疗效对比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致密而位 置较深 ,正常者难 以 6 . 麦春 华, 蔡 泽银 . 急性 膝关 节后外侧 浅 层 为 骨 性 的 主 要 腱 性 部 分 , 浅 较 好 观 察 。本 组 I T B 膝 关 节 囊 附 结构 损 伤 的M R I 诊断 [ J ] . 中 国c T 与
M R I 杂志, 2 0 0 8 , 6 ( 5 ) : 1 3 - 1 6 . 7 . 李梅 , 吴利 忠, 丁 小龙 等 . 急性 膝 关 骨 性 深 层 在 冠 状 面 延 续 附 着 于 股 G e r d y 的 结节 ) 骨 折 ,均伴 I T B 与股 节后 外侧 角损 伤 的核磁 共振成 像评 骨 远 端 外 侧 肌 间 隔 。位 于 髌 骨 上 骨 外 髁 间距 明 显 增 宽 。 急 性 创 伤 价 [ J ] . 上 海 交通 大学 学报 ( 医 学
I T B 粗 大 而坚 韧 ,临 床较 少 见
到 其 急 性 撕 裂 。 本 组 均 见 于 急 性 特 定 性 的 外 伤 病 史 、疼 痛 部 位 , 创伤 , 除2 例 锐器 伤 所 致 为完 全 性 可 较 为准 确 的评 价 I T B 及 其膝 关 节 撕 裂 , 余 多 为部 分 性 ,提 示 通 常 附着 处急性 损伤 。 创 伤造 成 的 I T B 撕裂 以部 分 性最 常 见 。文 献 报 道 皮 质 类 固 醇 注 射 治 疗 膝 关 节 疼 痛 , 可 造 成 单 纯 的髂
2 7( 3 ) : 3 1 4 - 3 1 6 .
P a n d i t S R, G r o s s D J. S O 1 O mo n D J. et a1 .I S O1 at ed
构 成 ,为 大 腿 的 深 筋 膜 结 构 , 可 维束 撕 裂 。 由于 I T B 膝 关节 囊 附着
分 为 浅 层 、深 层 和 1 4 , 9 4( 1 9 ) : 1 4 7 3 —
1 4 7 5 .
i 1 i O t i b i ai b a n d r u p t u r e a f t e r
c o t t i c o s t e r o i d i n j e c t i o n a s a c a u s e o f s u b j e c t i v e i n s t a b i l i t y
中 国C T 和 I 杂志
2 0 1 5 年6 月 第1 3 卷 第 6期 总 第6 8 期
本组将I T B 及 其 膝 关节 囊 附 着
擦 综合征 的低场M R I 表现 [ J 】 . c T 理
论 与应 用 研 究 , 2 O 1 4 , 2 3( 1 ): 1 3 9 -
1 4 4 .

处损伤 分 为单 纯 I T B 撕 裂 、 单 纯
I T B 关 节 囊 附着 处 纤 维束 撕 裂 及 同 5 . 闰燃 , 黄 振 国, 王 丽 雯. 髂胫 束摩 擦 综合 征的M R 表现及 临床 价值 … . 中 I T B 由致 密 而 坚韧 的结 缔 组 织 时 累及 I T B 束 带及 关 节囊 附着 处 纤
纤 维 束 呈 鸦 爪 之 束 带 状 ,抵 止 于 其 他 合并伤 也 较 多 。 M R I ( 冠 状位 为佳 ) 可 直 观 观察 再 由G e r d y 结 节 向 前 抵 于 胫 骨 粗 到 I T B 、外 侧 副 韧 带等 膝 关 节 外侧 隆 , 向下 后 方 抵 于 腓 骨 头 ,还 有 结 构 ,易 于 鉴 别 膝 外 侧 结 构 的其 部 分 深 层 纤 维 止 于 股 骨 外 侧 髁 处 他 损 伤 ,对 于 临 床 难 以鉴 别 膝 关 膝 关 节 囊 ,各 束 止 点 均 与 骨 膜 紧 节 创 伤 后外 侧 膝 痛 者 ,M R I 可达 到 密 附着 。 明确 诊 断和 鉴 别诊 断 的 目的 。 总 之 ,特 定 的M R I 表 现 , 结合
1 0 . H e 1 i t o C P . B o n a d i O M B . D e m a n g e MK. et a1 . S C r e w 1 O O S e ni 1 1 g a n d i 1 i O t i b i a1 b a n d f r i ct i o n a ft e r O o s t e r o1 at er a 1 c Or r l e r
9.
版) , 2 O 0 7 , 2 7( 8 ) : 9 2 6 — 9 2 9 .
8 . 王连 璞 , 王琳 , 李 文海 等. 髂 胫 束 的 而 广 泛 , 抗 拉 力 强 ,对 膝 关 节 后 明显 增 宽 可 能为 I T B 膝 关 节囊 附着 应用解剖 [ J ] . 解 剖学杂志, 2 0 0 4 ,
a n d k n e e p a i n i n a mi 1 i t a 1 Y
s p e c i a 1 w a r f a r e t r a i n e e 【 J 】 . M ¨
M e d ,2 0 1 4 , 1 7 9( 4 ) : 4 6 9 - 4 7 2 .
层 的损 伤 多 在 胫 骨 止 点 处 撕 脱 ;
着 处撕 裂 均 伴胫 骨 外侧 平 台 ( 或
缘 以下 的I T B 之 纤维 , 附着 范 围大 导 致 的 I T B 与 股 骨 外髁 分 离 、 问距 外 侧 的稳 定 性 起 到 了加 强 作 用 , 髌骨 表 面 、髌 韧 带 、G e r d y 结节, 处 撕 裂 的 主 要 原 因 。本 组 膝 关 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