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文档 (1)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劝谏梁惠王以仁政治国的故事。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如何运用智慧劝谏国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基础。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内容,掌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1.2.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孟子劝谏梁惠王的过程,提升自己的沟通与说服能力。

1.2.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第二章: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2.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内容,分析孟子的仁政主张,以及如何通过智慧劝说梁惠王。

2.2 案例分析分析其他历史人物劝谏国君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劝谏的艺术,培养自己的沟通技巧。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孟子的劝谏方法,为自己所在班级或学校提出一条改进意见。

第三章:仁政的重要性3.1 课文讲解讲解仁政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仁政的实质和价值。

3.2 视频观看观看有关仁政的短视频,加深学生对仁政的理解。

3.3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仁政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如何为仁政做出贡献。

第四章:孟子的智慧4.1 课文讲解讲解孟子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智慧,如如何运用比喻、举例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孟子劝谏的智慧。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孟子劝谏过程中的亮点,以此为自己的沟通技巧提供借鉴。

4.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孟子劝谏梁惠王的情景,提高自己的说服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有更深入的理解。

5.2 课后作业5.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仁政、治国等方面的文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1]本店铺为您精心收集了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在同学们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本店铺给您的同桌。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文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文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文档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

2. 简述文章的写作背景。

3.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核心问题:寡人对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步骤:1. 引入孟子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发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

3.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核心问题,让学生思考寡人对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第二章: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步骤:1. 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 分发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

3. 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三章:讨论与思考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将文章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案例分析的方法。

2. 将文章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教学步骤:1. 讲解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案例分析的重要性。

2. 分发案例,让学生自主分析,将文章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 讨论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内容:1. 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2. 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步骤: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关于《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

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

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

苏教版将它与《季氏将伐颛臾》一起编排在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中,其后是第二板块“英名与事业”。

专题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等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透彻、清晰、深刻。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老师做好教学课件,学生阅读课文三遍。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1,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学生齐背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中提出的社会问题和道德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解读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比喻。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简要介绍孟子及其作品《寡人之于国也》。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其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述,分享自己的理解。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进行全面的讲解和解读。

2.2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讲解:为学生提供权威的解读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参考资料:关于孟子及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2 教学材料学生教材:包括课文文本和相关的阅读材料。

笔记本:用于学生做笔记和记录重要信息。

讨论卡片:用于分组讨论时学生记录自己的观点和讨论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小组反馈:听取学生代表的发言,了解小组讨论的结果。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教学反馈学生提问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互动和思维碰撞。

教师点评和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其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5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内容:分别讲解文章的背景、结构、内容和主题。

5.2 时间安排第1课时:介绍孟子及其作品,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第2课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比喻,进行分组讨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寡人理解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一词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让学生理解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寡人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寡人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案例分析法:分析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小组讨论法:讨论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4 教学步骤引入:提问学生对寡人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寡人在国家中的地位。

讲解:讲解寡人的定义和历史背景,解释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作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分享讨论结果。

总结:总结寡人的地位和职责,强调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寡人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寡人的责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寡人的责任和国家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让学生了解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寡人的责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寡人的责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小组讨论法:讨论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4 教学步骤引入:提问学生对寡人的责任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寡人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讲解:讲解寡人的责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解释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分享讨论结果。

总结:总结寡人的责任和职责,强调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寡人的责任和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寡人的决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职责。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思想和文化的熏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散文选填写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其中《寡人之于国也》作为篇幅较短的小品文,却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这篇散文体现了作者韩非对于政治的独到见解,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政治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韩非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2.理解文章意义,掌握文本信息3.发掘文本蕴涵的“反讽”思想及其在当今的启示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①了解韩非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②分析文章的构思,明确“反讽”的思想③学习“反讽”化用的相关语言技巧2.教学难点:①理解原文含义,阐述作者的思想观点②掌握文本与生活现实的联系③使用语言逻辑进行分析及反思二、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入本文教学视角,让学生了解韩非及其思想。

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引导讨论:1.韩非是谁?他是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的人?2.韩非创立的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韩非在《寡人之于国也》中采取了怎样的文学手法?从中可以理解到什么?第二步:整体阅读和理解(15分钟)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

重点了解文章中描述的各种政治现象、反讽的手法,及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政治思想有什么问题?2.作者采用“反讽”的方式,要表达什么意思?3.文章末尾的启示是什么?4.如何将文章的道理转化到生活中去?第四步:全班讨论(10分钟)要求各组就上述讨论的问题进行汇报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五步:创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按照“反讽”语言技巧的要求,设计一个短篇小说,反映现实某个方面的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文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文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文档第一章:寡人之于国的责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角色和责任让学生了解寡人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来管理国家让学生思考寡人的责任对国家的影响1.2 教学内容寡人的角色和责任寡人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寡人的责任对国家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寡人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寡人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对国家产生的影响第二章:寡人之于国的治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寡人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来治理国家让学生思考寡人的治理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寡人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寡人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来治理国家寡人的治理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的影响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寡人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来治理国家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寡人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来治理国家,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的影响第三章:寡人之于国的改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在国家改革中的角色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寡人如何推动国家的改革和发展让学生思考寡人的改革对国家的进步和发展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寡人在国家改革中的角色和重要性寡人如何推动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寡人的改革对国家的进步和发展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寡人在国家改革中的角色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推动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寡人如何推动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对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的影响第四章:寡人之于国的民生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在关注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寡人如何通过政策和措施来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学生思考寡人的民生政策对国家的影响4.2 教学内容寡人在关注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寡人如何通过政策和措施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寡人的民生政策对国家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寡人在关注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和措施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寡人如何通过政策和措施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国家的影响产生的影响第五章:寡人之于国的评价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角色和责任让学生了解寡人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来管理国家让学生思考寡人的责任对国家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寡人的角色和责任寡人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寡人的责任对国家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寡人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寡人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对国家的影响第六章:寡人之于国的军事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在国家安全和军事中的角色和责任让学生了解寡人如何运用军事策略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让学生思考寡人的军事决策对国家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寡人在国家安全和军事中的角色和责任寡人如何运用军事策略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寡人的军事决策对国家的影响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寡人在国家安全和军事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如何运用军事策略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寡人如何运用军事策略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对国家的影响第七章:寡人之于国的外交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在国家外交中的角色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寡人如何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国际地位让学生思考寡人的外交政策对国家的和平与发展的影响7.2 教学内容寡人在国家外交中的角色和重要性寡人如何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国际地位寡人的外交政策对国家的和平与发展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寡人在国家外交中的角色和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国际地位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寡人如何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国际地位,对国家的和平与发展产生的影响第八章:寡人之于国的教育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在国家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让学生了解寡人如何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让学生思考寡人的教育政策对国家的影响8.2 教学内容寡人在国家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寡人如何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寡人的教育政策对国家的影响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寡人在国家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如何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寡人如何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的影响第九章:寡人之于国的文化遗产保护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让学生了解寡人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让学生思考寡人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对国家的影响9.2 教学内容寡人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寡人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寡人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对国家的影响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寡人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寡人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对国家的影响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反思寡人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让学生思考寡人的经验和教训对现代国家领导人的启示10.2 教学内容寡人在国家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寡人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寡人的经验和教训对现代国家领导人的启示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寡人在国家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其对国家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寡人的经验和教训,对现代国家领导人产生的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寡人之于国的责任(第一章)2. 寡人之于国的治理(第二章)3. 寡人之于国的改革(第三章)4. 寡人之于国的民生(第四章)5. 寡人之于国的评价(第五章)6. 寡人之于国的军事(第六章)7. 寡人之于国的外交(第七章)8. 寡人之于国的教育(第八章)9. 寡人之于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第九章)对于每个重点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1. 在“寡人之于国的责任”一章中,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如何履行这些责任来管理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3篇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3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一寡人之于国也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大家说说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学生回答,确认,对,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三、熟读课文1、二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3)鸡豚()狗彘()(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在文末5、对比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7、全班同学齐读。

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

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

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7篇)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7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方案(二)总体设计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

在对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把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远比把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将孟子的思想体系作一梳理,以使同学能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这也为以后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作一铺垫。

老师可以要求同学查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探讨,以进展与建构同学人文思想。

当然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靠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备,有条件的班级可特地辟一学时,让同学作充分沟通。

课时支配: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把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舞同学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同学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学问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心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日仍旧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日,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复习导入2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育,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学校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高中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一)

高中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教学难点:分析孟子的观点,理解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哪些因素?请举例说明。

2. 学习课文
(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大意。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孟子的观点,以及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3)教师讲解:对孟子的观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3. 深入理解
(1)分析孟子的观点:孟子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讨论:分组讨论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4. 拓展延伸
(1)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国家与个人关系的理解。

(2)写作练习:以“我为国家做什么”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决心。

5.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孟子的观点,认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种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三、教学难点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音频、ppt课件五、教学过程(一)了解孟子及其思想1、导入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2、孟子和他的散文(ppt投影)(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目标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和意义。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课文讲解2.1 课文概述《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讨论了君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君王的道德品质。

2.2 词句讲解讲解生僻词汇和古文语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文意。

分析并解释文中的比喻、寓言和论证方法。

2.3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引言、和结论部分。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论证过程。

第三章:深入分析3.1 孟子政治思想简介介绍孟子的政治思想,包括仁政、民本、君臣关系等。

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对于君王的角色和责任的看法。

3.2 孟子对于君王的要求分析孟子在文章中对君王的道德品质的要求。

引导学生思考君王的道德品质对于国家的影响。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案例选取选取相关的古代案例,如贤明君王的治理故事。

引导学生了解君王的仁政对于国家的积极影响。

4.2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君王的治理方法和效果。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孟子的政治思想。

第五章:小组讨论与总结5.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5.2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强调孟子政治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第六章:拓展阅读与比较6.1 拓展阅读提供相关的古代文献或现代解读文章,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读《寡人之于国也》。

6.2 比较分析与其他儒家经典或思想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如《论语》、《大学》、《中庸》等。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政治思想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七章:课堂讨论与辩论7.1 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寡人的治国理念1.1 寡人的治国目标:分析孟子在文中提出的寡人的治国目标,理解其背后的仁政思想。

1.2 寡人的治国方法:探讨寡人提出的治国方法,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等,分析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第二章:孟子对寡人治国理念的质疑2.1 孟子对寡人治国目标的质疑:分析孟子对寡人治国目标的质疑,如“民不加多”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仁政与民生的关系。

2.2 孟子对寡人治国方法的质疑:探讨孟子对寡人治国方法的质疑,如“不违农时”等,引导学生思考仁政与农业的关系。

第三章:寡人对于百姓的关怀3.1 寡人关心百姓的疾苦:分析寡人在文中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如“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的仁爱之心。

3.2 寡人关注百姓的生活需求:探讨寡人在文中对百姓生活需求的关注,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等,引导学生思考仁政与百姓福祉的关系。

第四章:寡人对于国家的责任4.1 寡人维护国家的安定:分析寡人在文中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视,如“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的治国责任。

4.2 寡人保障国家的富强:探讨寡人在文中对于国家富强的关注,如“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等,引导学生思考治国经济与国家富强的关系。

第五章:寡人对于仁政的实践5.1 寡人落实仁政的措施:分析寡人在文中提出的落实仁政的措施,如“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等,引导学生思考仁政的具体实践。

5.2 寡人追求仁政的理想:探讨寡人在文中对于仁政的追求,如“王道荡荡,王道平平”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对于仁政的理想与追求。

第六章:寡人对于教育的影响6.1 寡人注重教育的推广:分析寡人在文中对于教育的重视,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对于教育的推广和重视。

6.2 寡人强调教育的内容:探讨寡人在文中强调的教育内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等,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第七章:寡人对于人才的重视7.1 寡人识别和使用人才:分析寡人在文中对于人才的识别和使用的重视,如“谨选天下之豪杰,与之共事”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对于人才的重视和运用。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文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文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文档第一章:寡人之于国也简介1.1 课文背景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主张仁政,提倡人性本善,强调道德修养和伦理道德。

他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论述了君主在国家治理中的责任和方法。

1.2 课文内容概述本章主要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探讨了君主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

孟子指出,君主应该关心民生,施行仁政,以德治国。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国家利益次之,而君主个人的利益应该放在。

第二章: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2.1 对话背景孟子游历至齐国,有机会与齐宣王进行对话。

齐宣王向孟子请教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孟子借此机会向他传达了仁政的理念。

2.2 对话内容孟子告诉齐宣王,治理国家要关心民生,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君主应该施行仁政,以德治国,而不是单纯依赖权力和威严。

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而不是只顾自己的私利。

第三章:仁政的重要性3.1 仁政的定义仁政是指君主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关心民生,保障人民的福祉。

仁政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关键。

3.2 仁政的作用仁政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第四章:君主的责任与担当4.1 君主的职责君主是国家最高的领导者,负有治理国家的重任。

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关心民生,施行仁政。

4.2 君主的担当君主应该勇于担当,勇于面对国家的困难和挑战。

在关键时刻,君主应该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付出努力。

第五章:实践仁政的挑战与方法5.1 实践仁政的挑战实践仁政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权力斗争、腐败问题、民生困境等。

君主需要克服这些挑战,坚定不移地推行仁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
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实词“凶”、“兵”、“胜”、“树”、“时”的词义,突破实词
2.复习巩固虚词“以”、“于”、“之”用法。

3.复习重点句式和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二、学习重点:
1.复习巩固实词“凶”、“兵”、“胜”、“树”、“时”的词义。

2.复习巩固虚词“以”、“于”、“之”用法。

三、学习难点:
通顺地翻译句子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指导导入
师生活动复习要牢固地掌握实虚词的意思,查漏补缺,脚踏实地,以提高文言文
阅读能力。

二、复习实词
1.凶
不吉祥、不幸:逢凶化吉庄稼收成不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恶、残暴:汉初遭冒顿凶黠
2.兵
兵器:弃甲曳兵而走军队:上使外将兵
士兵:可汗大点兵军事、战争:兵旱相乘
3.胜
shēng能承担,能承受:沛公不胜桮杓尽:谷不可胜食也
shèng 胜利:二败而三胜战胜、超过: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胜地,优美的景色:亦遂增胜
4.树
种植、栽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竖立:独树一帜
树木:鸟宿池边树
5.时
季节:四时之间,无日休息时候,时辰:脱我战时袍
时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时机、机会: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按时:斧斤以时入山林当时:时韩吏部权京兆
常常、经常、不时:时鸣春涧中时俗、时尚:不拘于时,学于余
6.数
shǔ计算:身所奉饭者以十数列举: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责备、数落:数之曰 shù数目、数量:众数虽多
几、几个: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命运、定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shuò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 cù密:数罟不入污池
7.发
fā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派遣、派出:孤当续发人众
出发,出:刀刃若新发于硎发送、递交:使人发书至赵王
征发、征调: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起用、兴起:舜发于畎亩之中抒发、流露:发其士文之悲哉发动、爆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打开、拿出: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暴露、败露:恐前语发
量词:然后扣树三发 fà头发:齿危发秃
8.直
笔直、平直:中通外直正直、正确: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价值、代价,通“值”:系向牛头充炭直径直、一直: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简直、竟然:直可惊天地,泣鬼神只是,仅:直不百步耳
三、复习重点虚词
1、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2、之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取独)
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3、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四、复习文言常识
(一)通假字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通“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二)词类活用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动用法)
王好战,请以战喻(名词,战争)
填然鼓之(名词动用,击鼓)直不百步身,是亦走也(名词,逃跑)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为动词名用,译“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丧”名词动用,“为……办丧事”)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归罪”“归咎”)
(三)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非我也,岁也。

(判断句)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句)
4.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5。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五、课堂练习翻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称王
B.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
C.河内凶谷场收成不好,荒年
D.弃曳兵而走士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尽心焉耳矣斯天下之民至焉
B.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C.以勇气闻于诸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


六、积累实词“兵”的义项:
1.士兵;
2.军队;
3.兵器、武器;
4.用兵器杀人;
5.侵略;
6.战争、军事;
7.战略、战术
练习: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史记•伯夷列传》
译文:(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6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战争,军事)《论积贮疏》
译文: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
7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孙子•谋攻》
译文: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
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孟子》节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振长策而御宇内
C.若无罪而就死地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D.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将以衅钟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B.王坐于堂上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D.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6下面对文意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相是( )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王行仁义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孟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宣王探究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

但这个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译文: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
(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译文:
1.D(武器)2.A(句末语助词,可不译/代词,这里)3.略
4.C 5 .A 6.C 7.⑴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2)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3)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

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

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六、感悟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