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诵读中品味文本语言
“文火慢炖”方能品出文本滋味
“文火慢炖”方能品出文本滋味江苏省响水县第二实验小学 时良花《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特点。
对文本的解读不应该由统一的模板来“制造”,而应该由每一个独特的“我”来“创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等待意识,在节骨眼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真正走进语言文字中去,将平面的文字创造成鲜活的世界,让他们徜徉其间,去品尝文火炖出的文本真滋味。
【课例片段】《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师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第七至十二自然段,自主探究:鲁滨逊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又是如何克服的?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两三分钟后,有五六个同学抬起头来举手示意自己有答案了。
教师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用手语示意他们再静下心来仔细读一读,其间陆续有同学举手,五六分钟后,班级只有几个同学没有举手要求发言。
教师看时机成熟,便组织同学们交流,首先让平时不肯发言而这次举手的后进先发言,再让中等生发言,最后让优秀生发言。
生:鲁滨逊在荒岛上没有食物和淡水。
师:怎么说更准确些?生:是缺少食物和淡水。
生:没有房子住。
师:×××,你怎么没举手,你没有要说的吗?生:这是一个荒岛,第八自然段中说这座小岛荒无人烟。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荒无人烟”是什么意思?生:没有人居住的岛,除了鲁滨逊外再没人了!师:请同学用“荒无人烟”说一句话。
生:爷爷说我们这开发区30年前是荒无人烟、鸟不拉屎的地方,如今是高楼林立,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师:你爷爷的语言真生动,你的句子很精彩!能体会到鲁滨逊当时的心理吗?生:害怕,有野兽怎么办?生:孤独,没人和他说话,也很无助,遇到困难没人帮他。
生:是呀,他养了鹦鹉作伴,可见他很孤独。
品味语言“三读法”
品味语言“三读法”品味语言“三读法”是一种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通过三次阅读同一篇文章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和语言品味。
本文将介绍品味语言“三读法”的具体步骤和应用技巧,并探讨其在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品味语言“三读法”的具体步骤包括:第一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第一读应该以快速阅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大意和主题,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
在第一读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深入琢磨每一个细节,而是要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和重点内容,对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有一个初步了解。
第二读:逐段分析文章结构第二读需要我们更加细致地阅读文章,逐段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第二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识别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以及作者使用的论证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意图。
第三读:精读细品语言第三读是对文章的精读阶段,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品味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注意识别作者使用的修辞和比喻,体会文章中丰富的情感和意象。
通过第三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情感色彩,从而提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语言品味。
品味语言“三读法”在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品味语言“三读法”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借鉴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优秀文章的三次阅读和品味,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体会,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需要注意,在实际应用品味语言“三读法”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个人特点进行调整和灵活运用。
在阅读长篇文章或文学作品时,可以适当增加阅读次数和深度,进行多次反复品味和感悟;在写作和表达时,可以灵活运用所学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品质和水平。
品味语言
品味作品语言
品味语言的方法: 品味语言的方法:
五、生活体验法 学习、品味语言,解读文本,要从生活方面去体 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要“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 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其义, 晓悟情趣,诱发语感,让学生将语言形象升华为 自我的、独特的体验。
例
1.运用声情并茂的诵读创设情境 1.运用声情并茂的诵读创设情境
首先让学生听诵读录音,绘声绘色的诵读将学 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 接着,教者让学生默读深思、分角色诵读,诵 读最能揭示小珊迪美好品质的句段。 最后,再让学生带着对小珊迪的同情、赞扬的 炽热的感情来诵读全文。 —— 《小珊迪》 小珊迪》
例
《 春》 语言特色━━━清新、隽永、 语言特色━━━清新、隽永、警策 ━━━清新
语言富有表现力,具有的是一种朴素的美, 语言富有表现力,具有的是一种朴素的美,平 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 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 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生活哲理。 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生活哲理。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 有的是希望。”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 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 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 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 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样的胳膊 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例
《春》
师:回答真精彩!请你读一读这一句,传递你被妈 妈抚摸时的感受好吗?(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尤其强调了“轻轻的抚摸”处) 生: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对泥土气息、 花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的描写来烘托春风 的温暖、柔和、宜人。 师:什么是侧面描写? 师:(学生沉默不语,片刻后追问)描写春风却大 写曲子、笛声,作者是否在走弯路? 生:(脱口而出)因为这是春风中的音乐,描写恰 到好处。 师:如果刮的是台风,风中会不会有这样“婉转” 的 音乐?
字字入情,声声入心(适合朗诵的诗之一)(5篇)
字字入情,声声入心(适合朗诵的诗之一)(5篇)第一篇:字字入情,声声入心(适合朗诵的诗之一)字字入情,声声入心(适合朗诵的诗之一)《叶落留步》徐徐微风的牵绊落叶缓缓地飘逸一路上悠然的弧线条迂回的牵挂转身优雅的再转身在蓝天背景的画板上悠然的弧线条勾勒出了一弯浅浅的回眸又一弯淡淡的眷恋寂静的温暖就这样着笔在阳光的蓝天里第二篇:句句入心,声声出情句句入心,声声出情——《激发内在情感进行真情朗读》有感唐代诗人李商隐曾说“出其书,乃复有置之而不暇读者,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义者”,由此可以看出朗读的重要性。
回首整个学生阶段,我一直都没有意识到朗读是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在三尺讲台的起点之时,李玉亭老师的讲座使我重新感受到朗读的魅力,也为我的教师生涯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语文不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学科,更是一门在传统的文化学习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价值观的学科。
朗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
所以,李老师在上课之始首先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并结合鲜明具体的例子介绍了大量的朗读理论知识和技能。
李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互动有方,情深而不失幽默。
讲座结束,我却意犹未尽。
对于我来说李老师的讲座不只是一场分享知识的过程,它更像一颗投进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我内心的层层涟漪。
让我最难以忘怀的是李老师在用情之深时数度潸然泪下,我的情感也在随着李老师波澜起伏。
那盈盈泪光在数月之间未曾减去光芒,它一直吸引着我在反复的回味中感悟朗读的强大能量,也使我不断地思考着这种能量从何而来。
我不知孔子所听的《韶》乐为何物,但那种“三月不知肉味”的美妙之感想必我是体悟到了吧。
后来,在反复的追问中我豁然开朗。
如果句不入心,怎会生情?如果声不含情,怎会使人动容?闭上眼睛,李老师抑扬顿挫却又不失柔和的朗读便产生了魔力,一幅美丽的画面开始在脑海中生成:深蓝的天空,繁星点点,月光皎洁。
品味语言“三读法”
品味语言“三读法”“三读法”是提高品味语言的有效方法,它包含了三个层次的阅读:第一层是文字的直观理解,第二层是深度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第三层是从自身的经验和思考切入,全面解读文字的意义。
通过“三读法”,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语言,更可以锻炼自身的思考能力和品味。
第一读:直观理解在第一层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我们应该先梳理文章的结构和要点,按照逻辑思路和时间顺序,理解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文章的文风和语言表达,即字词的选择和句式的结构,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此外,还需要注意文章的语言特点,例如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和象征等等。
通过了解这些细节,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掌握更加精准、高效表达的方法。
第二读:深度理解第二层读是对语言的内涵和深度的理解,需要更加注重文字的情感和主题,探究背后隐藏的含义。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挖掘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深入理解作者在文本中的意思和情感。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文章的主题和观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和探讨,用个人的经验和思考给予评论和观点。
通过对文章的深度理解,我们可以深入挖掘语言的内涵,进而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品味。
第三读:个人理解第三层读强调的是从个人的角度去解读文章,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并将其与自身的经验和思考结合起来。
在这一阶段,读者需要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经历出发,去理解文章传达的信息和道理,寻找与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产生共鸣的地方。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文章背后的价值观,探究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品味。
可以说,在这一阶段,读者已经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文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和理解,体验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收获到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成长。
综上所述,“三读法”是提高品味语言的有效方法,它要求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理解文字的表面含义,更要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和情感,通过个人的思考和经验,将文字融入自己的人生理念和品味之中。
品味语言“三读法”
品味语言“三读法”
品味语言的“三读法”是指在阅读一篇中文文章时,分三个层次进行阅读和理解。
这三个层次依次为原文、理解以及感悟。
首先在原文层面,我们要对文章进行仔细阅读和理解。
这包括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以及文章的结构、逻辑和论证。
我们需要注意关键词、词组和重要句子,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还需要关注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以进一步理解和欣赏文章的艺术之处。
其次是理解层面,我们要对文章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这包括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找出其中的逻辑推理、因果关系、主题和观点等,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还需要关注文章与我们自身经验和生活背景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感情和价值观。
最后是感悟层面,我们要从文章中获得思想深处的感触和启示。
这包括对文章所表达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等进行评价和思考,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还可以与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进行对比和沟通,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思考,促进个人的成长和思想的深化。
通过“三读法”,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文文章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也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从而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交能力。
品味语言的“三读法”不仅适用于中文文章的阅读,也适用于其他语言的阅读和理解。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内涵和意义,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修养。
细嚼慢咽领略语言文字的风采韵味
细嚼慢咽领略语言文字的风采韵味【摘要】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机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郭沫若先生曾经指出:“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文章内容思想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感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训练一、朗读吟诵重点句段,培养语感从声音吟味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意自现,入情明理。
如在《桂花雨》一课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刻体会作者那浓浓的乡情,可以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
紧扣关键句子“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醒课文所描绘的桂花雨形象;读出情——读出作者蕴藏在语言文字中对童年时代的留恋;读出神——读出课文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更深切的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学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去感受语调的变化,去思考节奏的快慢,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作者对桂花雨的留恋,通过朗读自然而然体会到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浓浓乡情。
二、咀嚼品位关键词语,寻找语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位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理解感情所包含的作者观念和认识。
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桂花雨》一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摇花乐”,可以抓住“‘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做文章。
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出摇桂花是件“大事”,紧扣“大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大事,从而体会对于作者来说一年一度的摇桂花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学生抓住“大事”读出“我”的高兴劲;再抓住“老”字,通过换词比较,让学生体会出作者对于摇桂花的急切心理,让学生比一比,谁更能表现出对于摇桂花的急不可耐。
品味语言 鉴赏细节
品味语言鉴赏细节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础工具,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品味语言,就是对语言进行深入挖掘和鉴赏,发现其中的美妙细节,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词语的“寓意”每个词语都蕴含着一定的含义和“寓意”,有些词语透露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有些词语则寓意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例如,“曲终人未散”这句话,表达的是在美好的时光即将结束之际,人们之间的感情依旧亲密不渝;“风雨同舟”则寓意着在困难的时刻,大家要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境。
品味语言,就是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感性去领悟这些“寓意”,理解其中的深层内涵,从而领略到语言中的美好和智慧。
二、句式的“韵律”句式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其结构和韵律都能够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
有些句式优美动听,令人心旷神怡;有些句式则简洁明了,意蕴精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让金樽空对月”这句话,用诗意盎然的语言表达了人生的欢乐和珍贵;“可以忍受一切,除了平庸”则寓意着我们应该对待生活和工作有积极的态度,追求卓越和创新。
品味语言,就是要善于捕捉句式中的韵律和声音美,通过诵读和模仿,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语感。
三、修辞的“妙趣”修辞是语言的艺术之一,包括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
好的修辞手法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能够带来意外的“妙趣”。
例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话,用带有诗意的修辞,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则通过比喻的手法,描绘了优美浪漫的景象。
品味语言,就是要善于发现修辞表达中蕴藏的“妙趣”,理解其中的情感和语言的美学价值。
四、文化的“内涵”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种语言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例如中文中的“人间天堂”和英语中的“every dog has his day”,虽然都是指人们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或地点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却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内涵的不同。
品味语言,就是要善于借助语言了解文化,从语言中领悟文化的深刻内涵,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和思维格局。
入声入情入境 品味文本之美
入声入情入境品味文本之美作者:陈莉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4年第01期新课程指出:“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文章中美的因素,把审美教育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美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教育,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我以《搭石》一课为例,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美,品味文中的美。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一篇以“真情”为主题的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写村民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平凡的生活场面,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这篇课文表面上朴实,其实蕴含了三种“美”。
其一,语言美。
文章语言质朴,亲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二,画面美。
文中描绘的几个画面是生活中平凡的场面,但意境深远,正如文中所写的“一道风景”。
其三,人性美。
文章中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在文章中许多地方都凸显出来,表现了人物的心灵美。
根据教材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来体现语文教学中的“美”。
一、精读美句,品味文中的语言美新课程指出:“要发掘文章中精妙的语言、精彩的句子、精确的词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
”在教学《搭石》这一课时,我先让同学自由读全文,然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再次品读,细细体会作者文笔的美妙。
学生们通读全文后,纷纷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精妙语句,再反复大声诵读。
例如,文中学生读得最多,公认为最优美的句子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尤其是“踏踏”这个极负感触性的象声词,仿佛把学生带到了村庄的小溪边。
在此基础上,我趁机指导学生如何才能读出人们走搭石这种协调有序、和谐的美,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这句充满音乐美的句子的。
师:下面,我要和每一小组一起去感受乡亲们走搭石的和谐美,前面的(语速稍慢)——第一小组:抬起脚来。
语言品味的几种方法
语言品味的几种方法作者:许志强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年第04期《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是这样概括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就告诉我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主要是应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和运用来加深理解文章内容。
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比较揣摩法什么是比较揣摩呢?即对文本内容加一加,减一减,改一改,换一换等方法给文章设置一个参照物,从而让学生明白文本语言的精妙。
如,我在上。
《哧耳墨斯和雕像者》时,我把原文作了适当改动。
原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改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是否得到尊重,……比较一下,赫耳墨斯去调查的目的和心理。
改后,他还不知道人间对他是否尊重,心里没底。
原句,在赫耳墨斯看来,人间对他是否尊重这是毫无疑问的。
要了解的是尊重的程度,可见他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
这样的比较,得出的结论学生应该会心服口服的。
比较揣摩的好处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考能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二、生活体验法品味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既立足文本,又联系实际生活,变假懂为真懂。
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鲁迅在这篇文章写了许多事,阿长买《山海经》只是其中一部分。
而且买的过程也相当简略。
只有一句话“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如果直接说这里体现了阿长的爱心,这未免使人物概念化了,也不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也不会觉得鲁迅这一简略的一句话有什么可琢磨的。
因此,上这课时,我借鉴一位优秀教师的做法。
设计一个表演环节。
我扮演书店老板,让学生扮演阿长。
同时提醒他们阿长是个不识字的文盲,而且她不能准确说出《山海经》这个书名的。
学生去描叙时才发现条件的限制让阿长买书变得那么困难。
经过这一环节的生活体验,学生才明白了原来阿长费尽口舌,看尽白眼才买回了书。
品味语言的方法
品味语言的方法1、诵读精彩文段: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
”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
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
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
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
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
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读文字之韵品文之美
读文字之韵品文学之美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水平的培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由此可见,古人对朗读是十分重视的,而今天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我们能够发现基本上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那么朗读课文对小学生学习有什么好处呢?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他所掌握的很多知识就是在反复的朗读中形成永久记忆的。
朗读的过程,就是对朗读的对象的理解,记忆及品悟的过程。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记忆是有一定的遗忘过程的而朗读是您持续强化记忆的手段之一,学生每一次的朗读,都比上一次有新的体会与感受,学生就是这样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效果,同时也完成了对知识的积累。
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方法。
程中逐渐养成的具有经验惯性的能够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水平。
因而,语感培养的惟一准确有效的途径就是长期耐心地去接触语言、感受语言。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感的培养时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
”朗读作为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现代心理学研究说明,熟读成诵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词语、句式、情感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辨识语言,感悟语言背后意义的水平。
三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提升审美水平,陶冶情操。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材,其中的很多文章确系作者强烈情感的结晶,既贴近生活,充满情趣,又语言优美,可读性强,而朗读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学生在朗读中可使用联想、想象、揣摩等思维活动,再现作品的感情,使学生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并由此激发爱、恨、敬、憎的思想感情。
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水平,便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提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呢一、读悟结合,相互促动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实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狼第二次找到碴时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
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品味
f) 6 对材 料 中的某 个 问题 或某 种社 会 现象 谈谈 参 考文 献 :
自己的观 点或感 受 。 仿 句式 造句 。 模 这是 近几 年来
流 行 的 主观性 试题 . 没有 固定 的答 案 . 活性 很 且 灵
高。 学生 一般 都 比较 害怕 这类题 目。 宜把评 分标 准 版 社 .
忍 的特 点 放 着 罢 ! ” 加 以 品 味 , 会 发 现 表 达 效 果 上 差 别 以诵 读体 会 又 如作 者 在表 现 北 京 人 “ ” 再 就 引用 了 自己写 过 的小 说 中 的人 物对 话 , 下文 中 就 大 了 前 一 句 比 后 一 句 语 气 更 显 得 急 促 . 情 更 时 . 心
阅读 教学 中一定 要 引导 学生 在 品味 语 言 时要 联系 “ ・ 二 ” 革命 政 变 . 作者 陷 人 了前 所 未 有 的 四 一 反 使 语 境 而不 能脱 离语 境孤 立地 分析 所谓 语境 . 是运 迷 惘和 困惑 之 中 。那 种 白发 的战 斗热 情 受 到 了沉
用 语 言 的 环境 。 括 内部 语 境 ( 文 章 中心 、 下 重 的打击 。还有 , 包 如 上 从作 者 当 时的 家庭 境 况来 看 。 他 文等) 和外 部语 境 ( 会背 景 、 社 文化 背景 、 际关 系 刚从 南 方 回到北 平 , 徙 之 乱 、 济 之 苦 , 不 使 人 迁 经 无 等) 。先说 联 系 内部语境 , 可联 系 中心 , 系上 下文 他 感 到气难 舒 、 难静 。 样一 联 系 自然也 就理 解 联 心 这
笔 者 也经 过 自己的 整理 教给 学生 。
得分点 , 笔者认为强化训练还是有一定收获的。国
1叶 圣陶语 文教 育论 集 . . 2 张鸿 苓 主 编 . 文 教 育 学 .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 语 北 3 韦志成 . 代 阅读教 学论. 西教 育 出版社 . _ 现 广 4 司马 鞍 . 实和深 化语 言 教 学 . . 充 中学 语 文教
用素读的方式品味语言
用素读的方式品味语言何谓素读?上海特级教师邓彤博士如是说:所谓“素读”,就是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其内在的蕴意。
“素读”教学就是教师不多用其他资料,不滥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只是运用最传统的对话问答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对文本做最朴素地解读。
素读教学观认为,对文本里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的素读,可以带动对整篇课文的理解。
多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用素读的方式来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带领学生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感悟一位又一位大家的人格魅力。
下面我且以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为例来具体诠释如何用素读的方式来品味语言。
一.词语素读在分析王之涣的《凉州词》时,如果能抓住“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片”来解读,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城,本来是高耸宏伟的,似乎该用“座”来修饰,但是这里却用了“片”字,这是为什么?结论:“片”一般用来修饰比较平、比较薄的东西,比如一片糕、一片肉、一片云、一片花……城堡,本来是高耸的,按说应该用“一座”来修饰。
但这座城坐落于茫茫群山之中,周围都是万仞高山,相形之下,这座城就显得小得可怜,单薄得如同一张纸。
而城里的士兵呢?就显得更加渺小、微不足道了。
你想,士兵在万仞丛山里一座小城中戍守边关,这里连春风也不肯吹到,人却常年生活在这里,怎么能不感到悲苦呢?你不觉得这里的士兵太悲惨了,太令人同情了?这样一分析,学生就会体会到诗人用词的巧妙。
有位老师在上《“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时,就抓住了“屹立”这个词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含义,从而把握哈尔威船长的性格特征。
第一处仿佛是电影里的特写镜头,突出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援时的刚毅镇定。
第二处则像一个慢镜头,描写了哈尔威船长随轮船沉入海底的情景。
面对死亡,哈尔威船长凛然无惧,课文里两个“屹立”突出了他恪尽职守,勇于担当责任的宽大胸怀。
这位老师通过对一个词语的解读,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品所塑造人物的高大形象。
品味语言 鉴赏细节
品味语言鉴赏细节语言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的表达方式和鉴赏方法一直是人类关注的话题。
品味语言需要善于发现和欣赏其中的细节,以下是一些中文语言鉴赏的细节。
一、音韵音韵是音节组成的艺术,在中文语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鉴赏音韵需要善于听、分析和感受。
在中文中,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音韵组合下,语义和音调都会有不同的表达,这是我们需要抓住的细节之一。
例如,“胡”字在不同的音韵组合下,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在“胡椒”这个词中,它表示“黑胡椒”,而在“胡说八道”这个词中,它表示“没有根据的随意说话”。
这是因为“胡”字在“胡椒”中的音韵组合是/hú/,而在“胡说八道”中的音韵组合是/hū/。
二、词语的使用在中文中,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词语也会体现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鉴赏词语需要善于分析用法和含义。
例如,“读书人”和“学者”都可以表示读书的人,但是“读书人”更强调的是读书的行为,而“学者”更强调的是学术上的造诣。
因此,在不同的场合中,我们需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一种表达方式,能够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具有说服力。
在中文中,有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
例如,“天高云淡,远望山色如斜倚”这句话中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天空和山景比喻为斜倚的姿态,使描述更加生动有趣。
而“悠闲自得”这个词则使用了拟人手法,将人的状态赋予了悠闲自得的感觉,让人感到更亲切。
四、文化内涵语言是一种文化,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文中,有很多词语和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够深入理解和鉴赏。
例如,“三红”是指中华文化中尊贵的代表色,由红色、黄色、蓝色三种颜色构成,代表天、地、人三大元素。
而“得鱼忘筌”则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意思是得到了鱼却忘记了捕鱼的筌子,将得失观念和责任意识贯穿在其中。
总之,品味语言需要善于发现细节、鉴赏语言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吊着 重 物 , 而这 里掉 的不 是别 的重 物 , 是 年迈 的 烛 之武 , 城 外 又是虎 视 眈眈 的秦 晋 大军 , 仅 以一 “ 缒” 来 描 写 出城 方 式 , 便 可感 悟 到 在 国家 危 难
到“ 噫 吁戏 , 危 乎高 哉 ! 蜀 道之 难难 于上 青天 ” 这 感 。因此 , 阅读者 只有用心去读 , 才能触摸作 者的 两 句 统摄全 诗 , 奠 定 了此诗 的咏叹基 调 , 其 豪 放 感 情 , 并 形成 情感 的碰 撞 ; 沿着 文 辞之 波 找寻 文 的感情 使 学生读 得有 声有 色 。 “ 噫 吁喊 ” 连续 三 本 之 源 , 即使 幽深 之意 也会 显豁 , 易于 感悟 与 理
之际 , 一 位老 臣的 忠心 与无畏 。如 是 , 在 貌 似不 起 眼 的一些词 语 的运 用 中 ,只要我 们善 作 有心 人, 用心 去 品味 , 便可 品 出另一 番 味道 。
2 . 品 味语 句 的 弦 外 之音
品味语 言 可 以恰 当利用 艺术 作 品 的空 白处 来 品 味语句 的言外 之 意 、 弦外 之音 , 体悟 文 本 的
艺术 张力 。 空 白是一 种艺 术表 现手 法 , 它 能使作 品虚 实 相 映 、 神形兼备 , 创 造 出一 种 “ 无 画处 皆 学认为 , 任何 作 品都存 在 “ 不 确定性 ” , 具有 很 多
“ 空 白处 ” ,只有 当读 者将 自己的生活 体验 融 人
的艺 术境 界 , 给 人 以美 的享受 。接 受美 可知 ; 哭 汝 既 不 闻 汝言 , 奠 汝 又 不 见 汝食 …… ” 成 妙境 ”
个 叹词 ,需读 得 惊 异 ; “ 危” 、 “ 高 ”极 言蜀 道 高 峻 ,需 读 得极 重 ; “ 乎” 、 “ 哉 ”之 叹 自然 有 延 长 解 。学生对 文本 的诵读总是 带有 自己的感 情 , 他
们 在诵读 中去感 受文本所蕴 含 的情 感 , 并与文本 情感产生 共鸣 , 深刻感悟文本之意 。我认 为 , 引导
显 。” 这告诉 我们 , 作 品是饱蘸 着作者 情感 的 , 其 间一个 个词 、 一句句话 无不包含 着作者 浓郁 的情
3 O 基础教 育参考 ・ 2 0 1 4 / 4
在古 代诗 歌 中 ,空 白艺术 手法 的运 用很 普 遍, 我 们要 引导 学 生在 “ 空白” 中 品出 其 言外 之 意、 弦外之 音 。如柳永 《 雨 霖铃 》 就 比较 典 型 , 其
学生 品味文本语 言 , 可以从 以下方面进行 。
1 . 品味 词 语 的 运 用
音 ;高亢 之后 , “ 蜀 道之 难 ” ,便可读 得 平缓 , 略 作停 顿 , 再 用 升 调读 出 “ 难于上青天” 。如 此 一
读, 全 诗 主 旨 自明 。
再如 , 学 习孙犁 的《 荷花 淀 》 , 其 中有 这么 一
个 细节 , 水 生很 晚才 回家 , 水 生嫂 问 : “ 今 天 怎么
快、 语 气 过重 , 表 达 出 的就 是对 水生 晚 归 的责备
词 语一 般 在特 定 的语 言环 境 , 词 语 的表 意就具 的语境 , 领会其具体 的意蕴 , 感受其表 达效果 。 例如 , 学 习《 烛之 武退 秦 师》 , 写 到郑 国遭 到
对作 品 的阅读 中 , 才能 对作 品进 行 “ 具 体化 ” , 把
作 品的 “ 空 白处 ” 填 充起 来 。 这样 , 作 品的意义 和 价值 才能 得 以显现 。
二、 让 学 生在诵 读 中 品昧文本 语 言
刘勰在 《 文心雕 龙》 中说 : “ 夫缀文 者 , 情 动而 辞发 ; 观文者 , 披文 以人 情 。沿 波 讨源 , 虽 幽必
中“ 执手相看泪眼 , 竞 无 语凝 噎 ” 两 句 是 描 写 一
容撅讲堂
对 恋人 握 手告 别 时 的情 景 ,感 情深 挚 ,出语 凄 苦 。临别 之 际 , 一对 恋 人该 有 千言 万语 要 倾诉 、 手法 所达 到 的效 果 ,诗 歌 采用 以动显 静 的手法
秦晋 合 围 、 形势 万分 危急 之时 , 烛之 武要 去劝 说 让学 生 品味这 一 “ 缒” 字 。“ 缒” 其 本 意为 用绳 子
就需 要联 系具体 回来这 么晚 ?” 对这 句 问话 的诵读 , 如果 语 速过 有不确定性 。体会词语 的运用 ,
了; 反之 , 如果读 得太 随便 、 过平 缓 , 似 乎又 是 随
口的问话 、 打招呼 , 无甚深意 。 如果学 生联系后文
用 了一句 “ 夜 缒 而 出” , 可以 水 生嫂 积极 支持 丈夫参 军 和 自己亲 自参 与 杀敌 秦 伯而 又无法 出城 , 等情节 , 就 可 以读得较 轻 、 较缓 , 从 中感受 的虽含 责 备之 意 , 但更 多 的是忧 虑 与关 心 , 害 怕丈 夫 出 什 么意外 。这样读 , 就可 以感受 到一个有 血有 肉 的水生嫂形象 , 对作 品意蕴 的感悟 也更深 了。 又如 , 学 习 袁 枚 的《 祭妹文》 , 一 开 始 就 写
挚 ,表 达 出兄妹 之 间的相 依 之情 及亡 妹一 生 的
坎坷 与蹉跎 ,交 织着 对亡 妹 的安 慰 与 自己的伤 痛。 最后 , 读到“ 呜呼! 生 前 既不 可想 , 身后 又不 语 气 再次 深沉 , 语 音再 次 凄切 甚至 呜咽 , 悲痛 至 极之 情表 露无 遗 。如 是一 读 , 无 需 多言 , 自然 对 文本 意蕴 的感 悟 已经很 深 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