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骨巨细胞瘤影像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王华宇骨巨细胞瘤最早由Cooper 于1818 年描述,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局部侵袭性骨肿瘤,占所有骨肿瘤的14.13%,居第三位,在良性骨肿瘤中仅次于骨软骨瘤,比国外资料的发病率高[1]。
大部分为良性,部分生长活跃,骨巨细胞瘤具有潜在恶性,5 %~10 %的病例病变呈侵袭性生长,甚至发生肺转移[2] 。
1临床与病理1.1 病理学特征肿瘤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
根据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
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过渡类型,Ⅲ级为恶性。
1.2 临床表现国内资料显示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1.2:1。
好发年龄是20~40岁,占65%[1]。
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三处发病率占全部的60%~70%。
主要症状是患处疼痛和压痛。
骨皮质变薄时,触及有乒乓球感。
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
2 影像学表现2.1 骨巨细胞瘤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以溶骨改变为主的溶骨型和以皂泡样变为主的皂泡型。
有学者统计了在骨巨细胞瘤中生长迅速的为溶骨型,且恶变的趋势也明显。
其可能的机制是溶骨型骨巨细胞瘤随级别的增高,其恶性变(肉瘤化) 的程度也增加,故生长速度加快[3] 。
从病理学检查也证实了这点,也就是单核基质细胞逐渐增多,其明显异型性变化,且多核巨细胞渐小而少,核亦有明显异型性变化现象。
另外当病变侵及骺板亦提示恶性变程度较高。
X 线平片和CT 检查的重要性不逊于病理检查,因病理检查有时对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纤维性骨炎的鉴别会发生困难,而X 线平片和CT 检查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却有独到之处。
2.2 X线表现 X 线表现为偏心性生长在骨端,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内骨间隔纤细,构成皂泡状或网格状改变,破坏区和正常骨分界清晰,骨皮质薄,多完整,边缘呈波浪状,肿瘤向四周发展,横向扩张程度与纵向扩张程度相近似或略超过,最后整个骨端全破坏,但一般不侵犯及穿过关节面。
骨肿瘤X线病历图谱(1)
骨软骨瘤
图 注:多发性。 同一患者的尺骨 远端呈圆椎状, 桡骨远端骨性膨 出,且短缩,弯 曲变形。
骨尖骨软骨瘤
病史: 女性58岁,头痛3年。
左额骨骨软骨瘤
病 女60,
史
:
成软骨细胞瘤
图 注:肱骨近侧 干骺端膨胀,密度减 低。其中散在砂粒样 钙化,局部骨皮质膨 胀,变薄。
骨的转移性神经母细胞 瘤
图 注:股骨远 侧于骺端呈虫蚀状 骨质破坏,膨胀, 且部分骨皮质清失。 病变未越过骺板, 破坏区之近侧骨干 可见三角形骨膜反 应,软组织肿胀。
骨囊肿
图 注:胫骨近 侧于骺端中心性 膨胀性透光区, 其中有多数骨嵴, 分隔呈多房状与 骨骺板相联。骨 皮质菲薄。
图 注:锁骨外侧1/3骨皮质菲薄呈蛋壳状,呈膨胀性, 气球样,囊性透光性病变。透光区内可见多数间隔, 呈泡沫状。
腱膜透明细胞肉瘤
图 注:右胫腓骨 远侧关节软组织肿 胀,邻近胫腓骨干 骺骨骺区有局限性 溶骨破坏及受压侵 蚀(箭头),踝关 节外侧间隙狭窄
瘤样钙质沉着症
图 注:右肱骨下 段前面有一巨大肿瘤 样钙化肿块,与肱骨 皮质相连续,局部髓 腔和皮质硬化,骨膜 增生
滑膜肉瘤
图 注:平片示右 手第2掌指关节及近 指软组织肿胀,骨质 未见异常。
图 注:骶骨自中央向一侧破坏,扩张,与正常 骨间骨质硬化。破坏区内呈分房状。
脊索 瘤
脊椎转移瘤
图 注: CT示颈 46椎体及附件广泛溶 骨性骨破坏,境界不 清
骨的转移瘤
图 注 : (生 骨 性)下 部胸椎 及 腰 椎 多 发 椎 体 骨 质 致密呈 象牙样, 诸 椎 间 隙正常。
肺癌骨转移
骨的 恶性 淋巴 瘤
恶性淋巴瘤
图 注:胸椎体 骨质密度减低、 破坏,部分椎体 塌陷变扁,邻近 椎间隙正常
骨巨细胞瘤影像病例分析
骨巨细胞瘤病例分析病史:患者xxxx,男性,44岁。
因“左小腿疼痛10月余”入院。
患者自诉于10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小腿疼痛,左侧小腿行走时疼痛,休息时缓解,无低热寒战,无其他关节疼痛,今年5月初在我院行左膝关节MRI检查示:左胫骨肿物,未予以特殊处理,今患者为进一步就、明确诊断诊治来我院门诊门诊拟“做胫骨骨肿瘤”收入院。
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正常,食欲正常。
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体格检查:皮肤完整,无红肿,无破溃,局部无肿胀,无压痛,膝关节活动、感觉既、及末梢血运可,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左“4”字征(-),内收(-),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无入院后行DR检查,阅片:X线(影像号 xxxxxx):左胫骨上端可见一大小约4*3cm骨质密度减低区,呈磨玻璃样,未见骨膜反应;左胫骨上段内侧可见一骨性突起,基底部与骨干相连,背离关节生长,余左膝关节构成骨结构完整,未见骨质病变、骨折征象,关节间隙未见异常,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
诊断:左胫骨上端骨质破坏,考虑骨肿瘤病变,性质待查;左胫骨上段骨骨瘤。
病理结果: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为起源于骨的非成骨性结缔组织,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
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过渡类型(生长活跃),Ⅲ级为恶性。
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
一.临床表现:国内资料显示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 1.2:1。
好发年龄是20~40岁,占65%。
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三处发病率占全部的60%~70%。
主要症状是患处疼痛和压痛。
骨皮质变薄时,触及有乒乓球感。
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
二.影像表现:骨巨细胞瘤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以溶骨改变为主的溶骨型和以皂泡样变为主的皂泡型。
有学者统计了在骨巨细胞瘤中生长迅速的为溶骨型,且恶变的趋势也明显。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血管造影:恶性肿瘤征象(血运丰富、肿 染色、大血管中断、AVM等)
瘤血管
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嗜酸肉芽肿、转移瘤、
骨滑膜肉瘤、脊索瘤等
生长迅速 4月后
骨盆
CT
溶骨型
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
多房性偏心性膨 胀性骨质破坏, 典型者呈皂泡状; 破坏边缘呈筛孔 状;肿瘤突破骨 皮质或骨壳又在 外围形成单层或 多层骨壳;有横 向生长趋势
合 并 病 理 性 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折
2 例
薄 壳
纵向生长
C6病理性 压缩骨折
短管状骨
胫骨骨骺
骨巨细胞瘤MRI
右 股 骨 颈 巨 细 胞 瘤
X线: CT:更好显示肿瘤的范围和皮质破坏区CT值是44Hu,明显
强化 MRI:T1低到中等信号,T2呈高信号。髓内部分T1显示最
好,骨外部分T2显示为佳。含有大量的含铁血黄素在T1 和T2的信号明显减低 血管造影:少数正常,多数有肿瘤染 色及血湖区,中心 可有无血管区 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成软骨细胞瘤、骨 血管瘤
骨肿瘤影像诊断
巨细胞瘤
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恶性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病理:来自未分化结缔组织,瘤体=基质细胞+多核巨细 胞,可见纤维化、囊变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着
临床:常见,20~40岁多见,各骨均可发生但以股骨远端、 胫骨近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骶骨最常见。逐渐加重 的疼痛,局部肿胀和压痛,邻近关节的活动受限。病程缓 慢,如生长迅速或生长突然加速多为恶性。可复发。
恶性骨巨细胞瘤
三型:(a)原发型,从开始就是恶性;(b)进化型,是 指原发的良性GCT自发性或因为复发多次手术切除或 经过一个长的潜伏期以后的恶性变;(c)继发型,良性 的GCT放疗后发生了恶变。
骶骨肿瘤影像学诊断
骶骨肿瘤影像学诊断摘要】目的探讨骶骨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骶骨肿瘤的影像资料。
结果 15例骶骨肿瘤中,经行普通X线照片、CT平扫及增强、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发现脊索瘤7例,占46%,骨巨细胞瘤5例,占34%,骨软骨瘤2例,占13%,转移瘤1例,占7%。
结论骶骨最常见的肿瘤包括脊索瘤、骨巨细胞瘤、软骨肉瘤、转移癌及神经纤维瘤,骶骨肿瘤影像学诊断可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骶骨肿瘤影像诊断【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036-02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自2012年6月~2012年8月期间经X线平片、CT、MRI检查及临床治疗确诊的骶骨肿瘤病例资料15例,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17~54岁,平均年龄35±3.5岁,15例患者出现无诱因臀部疼痛,为持续性胀痛,可以忍受,疼痛不以体位、昼夜变化而变化,从而未予特殊处理。
1-3月前患者自觉疼痛症状加重,并伴有大腿后外侧疼痛,且偶有足跟部麻木感。
1.2 检查方法影像学检查设备包括西门子DR、Siemens 64排CT、Siemens新双源CT及GE1.5T Philips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
15例均行DR平片正侧位。
15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扫描参数:100KV、120MA,对比剂采用370ug/L碘海醇60ml,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注射速度3ml/s,扫描以第5腰椎为基线,向下行容积扫描达尾椎,重建20-24层,层厚5mm。
15例患者均行骶尾椎MR平扫、增强检查,对比剂采用Gd-DTPA(钆喷酸葡胺),注射剂量0.1ml/kg体重,高压注射器注射,2ml/s流速。
MRI检查参数:常规平扫行轴位、矢状位SE T1WI(TR400ms、TE11ms),轴位FSE T2WI(TR4580ms、TE100ms),冠状位T2 FLAIR序列(TR8300ms、TE130ms,TI2100ms)层厚5mm,层间距1.5mm。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中国 C 和 M I T R 杂志 21 年0 月 第l卷 第1 总第4 期 02 2 0 期 2
表 1 6 9 例 骶 骨 肿 瘤 的 临 床 资料 及 影 像 表 现
病理类型 及影像表现 男 1例 , 7 , 6 女 例 年龄 2— 9 ,中位年龄 5. 岁。溶骨型 2 例 , 17 岁 02 2 成骨型骨 1 , 例 软组织肿块 1 例 , 3 伴骶 孔破坏 1 例 , 随其他部位骨质破坏 2 例 , R 表现: 0 伴 1 MI 骨髓腔 内长 T 长 T 结节状或斑点状信 号 ( 1 。 1 2 图 ) 男2 , 4 , 例 女 例 年龄 2— 5 2 6 岁,中位年龄 4 . 岁 。 38 骶骨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脊柱骨质疏松 、 胸腰段 多发椎体
骨质破坏 5 例,侵犯骶髂 关节 1 ( 2 。 例 图 )
骨髓 瘤 ( 例 ) 6
淋 巴瘤 ( 例 ) 3
男2 例,女 1 ,年龄分别为 2 、4 、4 岁 ,中位年龄 3. 岁。2 为继发 性淋 巴瘤 , 例 4 0 5 63 例 表现为骶骨 、髂骨及
腰椎长 T 长 T 斑点状或结节状信号 ( 3 。1 1 2 图 ) 例原发 弥散 大 B 细胞淋 巴瘤 ,骶骨 内斑 片状 长 T 长 T 信号 。 1 2
( 8 ;骶骨溶骨性、中心性骨质破坏 ,向前形成软组织肿块 1 。 图 ) 例 甲状腺滤泡癌
恶性 纤维 组织 细胞瘤
女 ,6 岁。骶骨溶骨性骨质破坏,侵犯左侧骶髂关节及左侧髂骨,软组织肿块 明显 。 2
女 ,1 岁。x线、C : 9 T 骶骨溶骨性骨质破坏形成 巨大软组织肿块,见低 密度囊变区,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 。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ppt课件
•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常见10岁~20岁青
少年,好发下颌骨。现在认为发生于颌骨 者通常并非真性GCT而是巨细胞修复性肉芽 肿。镜下多核巨细胞体积小,中等数量, 分布不均匀,常聚集于出血、坏死与含铁 血黄素沉积部位,并可见骨样与骨组织形 成,病灶经单纯刮除后预后较好。
• 动脉瘤样骨囊肿 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好
核素99mTc 的摄取量增加。放射性核素摄 取升高的情况可能是弥散的,血液集中在 边缘部分, 而中央部分的浓聚较低。放射性 核素摄取可以超过肿瘤的边界,因此无法 用来正确判断其在髓腔内的侵及范围。
鉴别诊断
• 棕色瘤 多骨受累,成年女性多见,早期
症状为骨痛,实验室检查血钙升高,血磷 降低,血中AKP(血清磷酸酶)、PTH(甲 状旁腺素)升高,好发长骨骨干或骨干骺、 髂骨、手足骨等。镜下在正常骨结构消失 的基础上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小型多 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并见出血灶及吞噬含 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病灶周围可见骨样基 质和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吸收后残存板 层骨。切除甲状旁腺原发病变后,骨骺病 灶可随之修复。
• MRI 是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具有高
质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并可多平面成像。 肿瘤在纵向弛豫时间(T1WI) 表现为低强度 信号, 在横向弛豫时间( T2WI) 表现为高强 度信号。因此看髓内病变最好用T1 加权像, 在观察皮质外病变时最好用T2 加权像。
• 骨扫描 在骨巨细胞瘤累及的部位,放射性
镜下在正常骨结构消失的根底上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构消失的根底上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小型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并见出血灶及小型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并见出血灶及吞噬含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病灶周围可见吞噬含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病灶周围可见骨样基质和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吸收后骨样基质和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吸收后残存板层骨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
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的低场MRI表现及分析
F V 30m 3 0m 矩阵 2 6×12 O 4 m× 4 m, 5 9。
2 结 果
本组 6例特 殊部位 骨 巨细胞 MR 瘤 体 与周 围软 组织 相 I 比 , . 上 多 表 现 为低 、 T WI 中等 信 号 , : 上 多 为 不均 匀 中 T WI 等 、 信号 。并 可观察 到 出血 及 含铁 血 黄素 沉 积 。本 组 病 高 例髂 骨 2例 , 骨 1例 , T WI 均 见 到一 处 或 多 处斑 点 骶 在 : 上 状 更 高的 出血信 号。4例 T WIT w1 见 到肿 块 内 曲线状 。 、 可 低信 号带 , 能与肿 瘤 内纤维 胶原 成分 、 可 含铁 血 黄 素沉 积 有 关, 此点 有助 于与转 移瘤 、 巴瘤 相 鉴别 。含铁 血 黄素 沉 淋 积是 骨 巨细 胞瘤 比较 有 特征 性 的表 现 , 其 在不 典 型 病 例 尤 有提示 意义 。骨包 壳 是 骨 巨 细胞 瘤 重 要 征象 之 一 , 包 当
本 组 资 料 中 , 灶 较 大 , 中 骶 骨 骨 巨 细 胞 瘤 直 径 病 其
7c 髂骨 骨 巨细胞 瘤直 径 达 1 . m, 能 为病 灶 部位 特 m, 6c 可 1 殊, 又位 于深部 , 不易 引起 患者 注意 或重 视 , 有早 期 检查 。 没 距 骨骨 巨细 胞瘤 几 乎 占据整 个 骨 体 , 病史 较长 , 过 且 过 , 得 待检查 发现 时病灶 较大 。锁骨 骨 巨 细胞 瘤 直径 是 正常 锁 骨 横径 的 8倍 , 有 明显肿胀 , 虽 但症 状 较轻 , 够重 视 , 不 当检查
T WI 等 信 号 。 以
【 要】 目的 探讨特殊部位骨 巨 摘 细胞瘤的低场 M I 现。方法 R表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CT检查
01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骶骨肿瘤的形态、大小、
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CT可以观察肿瘤对骶骨的骨质破坏程度,了解肿瘤
02 是否侵蚀骶骨周围结构,如骶髂关节、腰骶神经根等
。
03
CT检查对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核素扫描等,这 些方法在骶骨肿瘤的诊断中应用较少。
超声可以用于浅表软组织肿瘤的检查,但对于深 部肿瘤效果不佳。
核素扫描主要用于骨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对于原 发骶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有限。
03
骶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良性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骨岛
恶性骶骨肿瘤的骨膜反应通常表现为Codman三角或"葱皮样"改变,这是恶性肿瘤生长迅速、骨膜反应强烈的表 现。骶肿瘤的鉴别诊断骶骨结核
骶骨结核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骨质破坏、周围脓肿形成,常伴有椎间隙狭窄或消 失。与恶性骶骨肿瘤的鉴别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骶髂关节病变
骶髂关节病变如骶髂关节炎、致密性髂骨炎等,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髂骨侧密度 增高、骨质硬化,与恶性骶骨肿瘤的骨质破坏表现不同。
良性骶骨肿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圆形 或椭圆形的孤立高密度影,边缘清晰, 无周围浸润。
骨软骨瘤
良性骶骨肿瘤中的骨软骨瘤在X线片 上表现为从皮质突向软组织的骨性突 起,呈菜花样钙化。
恶性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溶骨性破坏
恶性骶骨肿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广泛的溶骨性破坏,骨皮质变薄、断裂,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
骨膜反应
,但最终诊断仍需结合病理学检查结果。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单骨单灶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 多发生于20岁之前。 • X线:取决于成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及新生骨小梁,可分为5种:囊
状膨胀性改变,丝瓜瓤样改变,磨玻璃样改变,虫蚀样改变,硬 化改变。 • 边缘清晰、较厚且完整硬化边。 • 外缘光滑,内缘毛糙。 • 内可见絮片状骨化/钙化。 • 常并发骨骼弯曲织。 • 肉眼观:灰白或暗红色,可有出血、坏死、囊变。 • 光镜下:单核瘤细胞,多核巨细胞,间充质细。 • 分级: ➢I级(良性):多核巨细胞数量多于单核细胞。 ➢II级(过度型):介于I级和III级之间,细胞较均衡。 ➢III级(恶性):多核巨细胞少而小,单核细胞多,细胞核大,
谢谢
鉴别诊断-骨囊肿
• 好发于10-15岁,多见于干骺端或骨干。 • 一般无任何症状 。 • 病灶膨胀不明显,长轴平行骨干,有硬化边。 • CT为液性密度,无强化。 • 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骨折后碎片掉入腔内,形成典型的“碎片
陷落征”。
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 好发于10-20岁,多有外伤史。 • 多位于近骨端的骨干部,多纵向生长 。 • 粗大的纵行骨嵴或间隔(位于病灶中央)。 • 轻度骨膜反应。 • CT和MRI上表现为多囊状改变,可见多个液平面 。 • 增强后可见粗大的供血血管,囊内可见斑片状明显强化影。 • 可为原发性,也可继发或伴发于骨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或
骨巨细胞瘤 的影像诊断 与鉴别诊断
概述
• 骨巨细胞瘤是较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占原发骨肿瘤的4%9.5% ,仅次于骨软骨瘤和骨肉瘤。
• 好发年龄: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 • 好发于骨骺融合后的成熟骨骨端,长骨多见,其中又以股骨下
X线与CT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X线与CT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摘要:骨巨细胞瘤是临床常见的骨肿瘤之一,具有高侵袭性、高复发率的特点。
本文研究骨巨细胞瘤的X线及CT表现,为骨巨细胞瘤的确诊及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又称之为破骨细胞瘤,主要发生在长骨的表面,对人体的局部带有一定的侵袭破坏性,占所有良性的骨肿瘤的比例约为13%-20%,其发病率仅仅是低于骨软骨瘤和骨肉瘤[1]。
部分肿瘤会出现恶化倾向发生肺转移,引起呼吸功能障碍,造成呼吸困难,破坏肺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骨巨细胞瘤复发率极高,部分良性的骨巨细胞瘤在多次复发后也会发生恶变,从而转变为恶性肿瘤。
肿瘤的发现通常是通过医学影像进行诊断,因此研究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国外研究现状据统计,骨巨细胞瘤在美国的比例占所有原发骨肿瘤的5%、占所有成人良性骨肿瘤的20%[2]。
而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在影像学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对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影像诊断标准和影像模型建立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比如,一些研究对病变的形态学特征、轮廓特征、局部骨质改变、软组织肿胀等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同时,还有研究采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建立了影像模型,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对病变进行溯源诊断和预测。
在影像诊断基础上,Aneta对35例曾接受地诺单抗治疗的GCTB患者在治疗期间观察肿瘤进展情况,得出了其1年内的无进展率达92.8%,而地诺单抗就为晚期不能手术治疗的GCTB患者提供了条件[3]。
Tsukamoto等介绍了一例继发性mGCTB,地诺单抗治疗开始后滞后时间为六个月。
当时进行的CT扫描显示边界不清的成骨细胞肿块增大,活检证实为高级别肉瘤[4]。
Averill等人发现只有3%的病例发生在手部,0.32%发生在腕骨,通常比其他部位出现的患者更年轻,复发比其他部位更快,发病率手部骨骼GCT的多灶性表现为18%,刮除术治疗的手部GCT复发率为87%。
骶尾部巨大横行软组织肿物--侵袭性骨巨细胞瘤
病史:患者,女,64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伴小便障碍15天入院。
查体:患者腰骶部肿物样隆起,压痛阳性,腰部活动严重受限,平躺不能。
左侧足背麻木,余感觉未见明显异常。
如图1-14(图1-2为DR骶尾骨正侧位,图3-7为骶髂关节CT骨窗轴位、软组织窗轴位、骨窗矢状位、软组织窗矢状位,图8-14为MR 图像依次为T1WI轴位、T1WI矢状位、T2WI轴位、T2WI矢状位、T2WI 压脂矢状位、T1WI增强冠状位、T1WI增强矢状位)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 基础解剖影像:图15图16图17图15-16所示为正常骶尾骨DR正侧位图像,黄色箭头所示为髂骨,白色箭头所示为骶尾骨,棕色箭头所示为骶髂关节面,蓝色箭头所示为第4腰椎及附件。
所见骶髂关节间隙未见增宽或变窄,关节面光滑,所见诸骨骨皮髓质界清,未见异常密度影。
图17为所示正常骶髂关节CT骨窗轴位,黄色箭头所示为髂骨,白色箭头所示为骶骨。
骶髂关节间隙未见增宽变窄,关节面光滑,骨皮质显示为高密度影,内部髓腔为低密度影,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周围肌肉显示清晰。
图18图19图20图21图22图18-22所示为正常骶髂关节MR图像,依次为T1WI轴位、T2WI 压脂像轴位、T2WI冠状位、T2WI压脂像冠状位、T2WI压脂像矢状位,黄色箭头所示为骶髂关节,蓝色箭头所示为骶骨,白色箭头所示为第4腰椎,因所选示例为正常年轻人,所见椎间盘内自由水含量高,呈稍高信号,棕色箭头所示为椎管内脑脊液呈高信号,其内见多条终丝呈细丝状低信号,T1WI及T2WI图像中因皮下脂肪及骨松质富含脂肪成分显示为高信号,同层面压脂像显示为低信号,对比骨皮质因富含钙质成分均显示为低信号。
图1图2DR正侧位(图1-2):骶尾椎正常形态消失,呈溶骨性破坏,可见软组织团块影(蓝色箭头),边界欠清。
图3图4图5图6图7图23CT平扫(图3-4骨窗轴位、图5软组织窗轴位、图6骨窗矢状位、图7软组织窗矢状位、图23VR重建):骶尾椎正常形态消失,呈溶骨性破坏,可见巨大软组织肿物影(棕色箭头),最大层面为21x10X13cm,密度欠均匀,边界尚清,边缘可见少许斑片钙化影,肿物前方向盆腔内突出,直肠受压,上方向椎管内突出。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课件.pptx
大多数骨巨细胞瘤呈膨胀性改变,骨皮质变薄形成骨壳,内面凹凸不平, 是由骨巨细胞瘤的不均匀生长所引起。凹凸不平的骨壳内面呈现为不规则有硬化缘或短或长的骨性突起或称为骨嵴,所以这些骨嵴极少能从病灶的一边完全延伸至另一边或完全穿越病灶形成骨间隔 。多个骨嵴与病灶边缘不同程度膨胀的骨壳相重叠, 而造成病灶内分隔的假象。平片上的分房征象实质上是骨壳内面骨嵴的投影。所以,CT上不宜过分强调“皂泡征”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意义。
第3页/共59页
组织学上的分级常不完全代表其生物学性质, 镜下分化成熟的肿瘤,临床上可表现为恶性。有研究认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所以在诊断上必须结合临床、影像学表现和病理三方面考虑。
第4页/共59页
骨巨细胞瘤特点为低度恶性,侵袭、破坏性较大,易局部复发,大约10-15%为高度恶性。病变早期骨质破坏,膨胀不明显,病变晚期,骨破坏严重,骨皮质可以消失,骨皮质消失后,骨膜即产生新生骨,在肿瘤进,新骨消失与再生反复进行,以致在X线上产生错觉,认为是皮质骨因被肿瘤由内向外扩张面变薄。
第43页/共59页
第44页/共59页
第45页/共59页
第46页/共59页
骨囊肿:发生在20 岁以下,呈囊状骨破坏区,有沿着骨干纵轴发展的趋势,边缘硬化,可为单房或多房,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骨折后碎片掉入腔内,形成典型的“碎片陷落征”
第47页/共59页
第48页/共59页
成软骨细胞瘤多发生在5-25 岁,病灶多位于骨骺,轻度膨胀,边缘可见硬化缘,中心部分常显示点状、环形或半环形的钙化。
第5页/共59页
20~30 岁为发病高峰。据报道只有1%~3% 的患者在14 岁以下, 在诊断发生于14 岁以下的GCT 要特别慎重。另外有9%~13% 的GCT发生在50 岁以上。
骶骨相关肿瘤的影像诊断
骶骨相关肿瘤的影像诊断骶骨的形态:呈三角形,底朝上,尖向下,有上、下、前、后、两侧六面。
底部宽大,上部为椭圆形,与第5腰椎相接;尖部与尾椎相连。
骶骨的结构:骶椎有5节,骶骨前面凹陷,有4对骶前孔,其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为骶岬,两侧平滑为骶翼。
骶管:马尾及终丝。
骶孔:骶神经前后支。
骶骨属于软骨内化骨。
骶骨椎体及附件成分骨化中心一般于3-6岁闭合,边缘骨骺于20-24 岁闭合,致使骶骨中各种干细胞及破骨细胞一直生长活跃,成为骨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
骶管及骶孔中神经走形丰富,发育过程中包绕脊索,也是神经源性肿瘤和脊索瘤的好发部位。
根据组织来源分为椎管内、椎骨起源的肿瘤。
起源于骶骨的肿瘤:脊索瘤、软骨肉瘤、骨巨细胞瘤及转移瘤。
起源于骶骨骨髓的肿瘤:骨髓瘤、白血病骨浸润。
起自骶管的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最常见。
转移瘤是骶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脊索瘤是最常见原发性骶骨肿瘤,约占40%。
第二常见原发性肿瘤为骨巨细胞瘤,其次依次为淋巴瘤(9 %)、多发性骨髓瘤(9%)、儿童尤文式肉瘤(8%)、成人软骨肉瘤(8%)和骨肉瘤等。
10%的良性肿瘤或假性肿瘤累及骶骨,如动脉瘤样骨囊肿和成骨细胞瘤,而其它良性肿瘤则罕见。
神经鞘瘤是骶管最常见肿瘤。
脊索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起源胚胎期残存的脊索组织。
好发于40-60岁,男:女=2~3:1。
骶尾椎是脊索瘤最好发部位,占50-60%。
多位于下部骶椎(S3-S5节段)中线区。
向前突破骨皮质在骶前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
手术切除为主,易局部复发(50%),转移罕见。
CT:溶骨性骨质破坏+巨大软组织肿块,瘤内可见散在钙化或残存的不规则骨嵴女,55Y,腰痛1月余女,55Y,腰痛1月余MRI:• T1WI多为低信号,伴有出血可为高信号。
•T2WI呈分叶状高信号(与瘤内胶冻样、黏液样组织有关),如其内出现斑点状低信号提示钙化灶或骨嵴。
•压脂T2WI高信号更明显。
• 增强呈轻-中度强化。
男, 56岁,腰背痛1月余好发于30-70岁,男:女= 2~4:1。
骨巨细胞瘤骨髓瘤影像诊断
男性,67岁,右髋部、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月余。
男性,67岁,右髋部、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月余。
男性,67岁,右髋部、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月余。
女性,55岁,反复腰背痛1年余。
男性,66岁,左髋部疼痛10余天。
预后
男性,66岁,左髋部疼痛10余天。
男,71岁,腰腿痛5余年,加重14天 18.03.23
➢ 膨胀性、溶骨性病变,可见纤细骨嵴或皂泡状外观; ➢ 偏心生长,附件易受累 ➢ 病灶常导致椎体塌陷,从轻微塌陷到完全塌陷呈哑铃状
女,26岁,腰痛 6月余,加重伴 腰背麻木3天
女,32岁, 反复腰骶部 疼痛伴双下 肢麻痛3月 余
侵袭性骨巨 细胞瘤,侵 及周围纤维 脂肪组织
男,26岁,胸背痛6月余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骨骼损害(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质疏松及溶骨性破坏) 2、感染 3、
贫血 4、高钙血症 5、肾功能损害 6、高粘滞综合征 7、 出血倾向 8、 髓外浸润(肝、脾、淋巴结肿大,神经损害等等) ➢实验室检查:
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沉加快,高蛋白血症,高血钙, Bence-Jones蛋白尿,骨髓涂片可找到骨髓瘤细胞。
男,13岁,左膝疼痛伴肿胀半年
鉴别诊断(孤立性浆细胞瘤)
4、孤立性浆细胞瘤: ➢ 即单发骨髓瘤,为发生在骨组织的单一的浆细胞病灶 ➢ 男女约为2:1,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左右 ➢ X线及CT表现为椎体及附件松质骨内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性生长,破坏
区内常见残存骨嵴,可见轻度的压缩性骨折 ➢ 在MR上破坏区软组织肿块在周围残留骨嵴衬托下类似脑回,呈浆细胞骨
CT为液性密度,无强化 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骨折后碎片掉入腔内,形成典型的“骨片陷落 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
好发于20-40岁,女性发病率稍高于男性
好发部位为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桡骨远 端,也可见于脊柱、手足小关节及骨盆等, 脊柱约占7%,主要发生在骶骨。
良性者病程缓慢,局部间歇性隐痛及肿胀, 恶性者发展迅速,疼痛剧烈,软组织肿块 突出。位于脊柱者可出现脊神经或脊髓压 迫症状甚至截瘫,发生于骶骨者可有尿潴 留等。
MR:T1呈等低信号,T2呈混杂高信号, 为出血、坏死、囊变所致,局部可见低 信号的分隔,有时可见出血后形成的 液—液平面。增强后病灶内实性成分明 显强化,囊性和出血部分无强化。
鉴别诊断
1、脊索瘤 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好发于骶椎 下半部分多位于骶骨中线,呈中心性骨 质破坏,边界不清,骶前较大的软组织 肿块内可见点片状钙化或残留骨片影, T2上见富含黏液的高信号,增强后病灶 边缘及分隔轻度强化。
影像
X线、CT:多位于骶骨上部,以骶1~3椎体受 累为主,沿骶骨翼横向生长,呈偏心性、膨胀 性溶骨性或皂泡样骨质破坏,其内无钙化,一 般无硬化边,边缘可见骨嵴或骨性间隔;菲薄 骨壳可不完整,病灶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 块;常累及骶髂关节,甚至可侵蚀至髂骨关节 面。肿瘤血供丰富,肿块内可见出血、坏死、 囊变,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小结
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 骶椎上半部分(S1-3),常累及骶髂关
节面 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或皂泡样骨质破坏 内无钙化,边缘可见骨嵴或骨性分隔 MR:T2多为混杂高信号,出血后有时可
见液平,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4、转移瘤
一般年龄较大,常有原发肿瘤病史, 溶骨性、成骨性及混合性骨质破坏,可 伴有软组织肿块,多发多见,常表现为 多个椎体及附件受累。
5、单发性骨髓瘤
临床少见,好发于中老年人,膨胀性 骨质破坏,破坏区较大,边界清,部分 可见骨小梁残留,常突破骨皮质形成软 组织肿块,增强后呈明显强化。有时与 骨巨细胞瘤表现相似,鉴别较难时需穿 刺活检确诊。
2、神经源性肿瘤
多通过骶孔与骶管相通,偏心性轻度 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清晰,有硬化边, 一般不发生钙化,典型呈哑铃状,邻近 骶孔、骶织 肿块内见大量新生骨和环状弧形的软骨 样基质钙化,骨破坏边缘呈花边状或扇 贝样,多无硬化边,增强后明显不均匀 强化,周边或分隔状强化。
骶骨骨巨细胞瘤
又称破骨细胞瘤,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 性的骨肿瘤,大部分为良性,部分生长 活跃,也有少部分一开始为恶性,属 WHO2013年分类中的中间型(局部侵袭 性)肿瘤。
病理
其组织来源不明,多认为可能来源于非 成骨性结缔组织或未分化的结缔组织细 胞。肿瘤主要由多核细胞和单核基质细 胞组成,多核巨细胞常均匀散在分布于 基质细胞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