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与发展——“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概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验证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协同创新"校企合作理念与践行分析
口
摘 要
邓志虹
韩伟艳
贯彻 实施 , 校 合 作- ' 1 ‘ 能 焕 发生机 与活 力 。 根据 教 育部 《 家救白 ‘ 事 业发 展 第 个血 年 土 见 划》 的 文
校 企合作 办学理 念既 是 高职 院校 内涵建设 的
核心内容 , 也是其外塑形象、 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
、
‘ 协 同 创 新” 校 企 合 作 理 念 内涵
“ 协 同 创新 ” ( 英 语可 翻 译为 “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 、
“ C o o p e r a t i v e i n n o v  ̄ i o n ” )这 …概 念 最 ‘ 存 我 …科 技 领域 内提 术 与人 才培 养领 先地 位 , l I 实现 “ 片 j 明人 的科 技 , 培 训令 人 的
失衡 , 使得 高 等 职业 教 育 发展 问题迫 在眉 睫 。依据 教 育部 发布
《 2 O l 1 年 个 教 事 业 发展 统 计公报 》 统 计 示 , H前 企 I , 彳 丁
荐 毕业 生 就业 , 促进 毕 业 生的 实 ) J 和就 业 能彳 『 序上 ! I , I 叫时 , 能 为 下一 阶 段校 合 作 办学 、 订单培 养 打 卜 丛础。 在 校 介合 作深 入阶 段 . 应 实现 人力 资源 、 物 资 设 、 资金 等
强、 不 能 完整 适 席 个业 对 高技 能 人才 用 人 需求 、 不 能很好 适 应 社 会 发展 的 要求 等 , 此, 改革 高 职 教 育势 存必 行 , 而 改 革 的 哭键! J ! I J 是 改革 校 合作 教 育, 加 强 高职 院校 内涵 建 设 , 服务l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的探索
的产 品技术要素整合 , 其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 的 管理 创 新 。熊励 、 孙友 霞 指 出协 同创 新 属 于企 业
管 理 的 范 畴 ,是企 业 提 升 投 资 回报 率 、 增 强 和谐
中也 出现 了一些 问题 , 制 约着 校企 协 同创 新 的密
一
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 , 形成深层互动 、 互补 、 互助 、 互 融 的创 新 活 力 模 式 , 明 显 提 升 创 新 能 力。 ¨ 5 对高职院校而言 , 高 职 院 校 协 同创 新 是 指 在 国家创新体系框架下 , 根据 自身的实际情况 , 积 极 联合 行业 、 企业 、 地 方政 府 以及 其他 创新 力量 等 创 新 主体 , 通过 建立 协 同创 新机 制体 制 , 打 破创新
主体 间 的体 制壁 垒 , 建立 协 同创 新 的平 台 , 充分 释 放人 才 、 资本 、 知识 、 信 息、 技 术 等 创 新 要 素 的 活
、
协 同创新 的 内涵
协同创新 的概念最早 由美国研究员彼得 ・ 葛 洛提 出 , 他 认 为 协 同创 新 是 “ 由 自我 激 励 的 人 员 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 , 借 助网络交流 思路 、 信 息及 工作 状况, 合 作 实现共 同的 目 标” 。 … 国 内的 很 多 学 者 也 对 协 同创 新 进 行 了深
切化 、 持续 化 、 内涵化 、 高度化 进行 。
1 . 政策环 境 不健 全 , 影 响 了校 企 协 同创 新 的
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职院校协 同
创 新 可 以有 政 校协 同创 新 ( 政府与学校) 、 校 校 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可以充分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实现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工作的紧密结合。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校企合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还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校方派学生实习的层面,缺乏深入的合作机制和长期的合作规划。
2.合作模式单一。
目前的校企合作往往局限于特定专业或特定企业,合作形式单一,缺乏全面的、深入的合作。
3.双方合作意识不足。
一些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合作意识较弱,对校园企业文化融合的意愿不够强烈,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4.师资和技术力量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和科研能力薄弱,很难提供企业需要的技术支撑。
以上问题使得当前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效果。
三、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一些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1.建立合作机制。
一些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了详细的合作协议和合作方案,建立了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共享,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下校企深度融合
作 者简 介 : 卢俊 松 ( 1 9 7 0 一 ) , 男, 河南 南 阳人 , 广 东科 贸职业 学 院副 教授 , 广东 技术 师范 学 院 2 0 1 2级 在职 硕士 研究 生 。 研 究方 向 : 职业 技术 教育 原理 。
广东 技术 师 范学 院学 报 ( 社会 科学 ) 2 0 1 3年第 9期
J o u r n a l o f Gu a n g d o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 . 9, 2 01 3
上 述 数 据 真 实 地 反 映 了我 国高 职 教 育 校 企
合 作 教 育 取 得 的 巨 大 成绩 , 经过政 府 主导协调 、 行业 指 导 、 企 业参 与 、 高职 院校 的努力 , 高 职 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行业指导 、 企 业 参 与 的现 代 职 业 教 育 制度 。 校 企
合作 、 工学结合 的办学模 式取得 了很大发 展 , 初 步 形 成 了 职 业 教 育 的 办 学 特 色 , 使 职 业 教 育 更 清 晰 的 区 别 于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 作 为 一 种 富 于 特 色 的 教 育 类 型 独 立 存 在 。 但 在 校 企 合 作 方 面 还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 在 我 国 经 济 转 型 的 大 背
校 企 合 作 经 过 近 几 年 发 展 卓 有 成 效 。2 0 1 3 年 7月 中 国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年 度 报 告 指 出 : 我 国 的 高 等 职 业 院 校 校 企 合 作 育 人 正 在 逐 步 走 向深 化 。 主要 的 表现 为 : 2 0 1 2年 高 职 院 校 与
协同创新理念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三点”论
规 模上 。
现
( 二) “ 职业 性 ” 是 高职教 育本 质属 性 的 重要 体
从学校数量上看 , 早在 2 0 0 2年 , 高 职 院 校 就 超 过 了普 通 本 科 院校 的数量 , 并一 直 呈增 持 态 势 , 截止到 2 0 1 1 年, 高职 院校 数 量 已经 达 到 1 2 2 8所 , 而普 通 本科 院校 仅 为 8 2 0所 。 从 学 生数 量 上 看 , 目前 的 高 职 院校 的学 生 数 量也 是 大 于普通 本科 院校 的学生 数 量 。 校硬 件 、 办学 场 地等 都得 到 了极 大 的发展 。姑 且不 论 这场 大 扩 招 的优 与 劣 , 一个 客观 事 实 的确 存 在 ,
个 校 企 合 作 的 良性 发 展 。
关键词 : 校 企合 作 ;职 业 性 ; 利 益 性 ;制度 化 ;协 同 育 学会 重 点课 题 “ 职 业教 育校 企合 作 新理 念一
S K2 0 1 2 0 2)
‘ 协 同创 新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
、
来源 点 : 高职教 育 的本 质属 性 “ 职 业性 ”
( 一) “ 职 业性 ” 是 高职 教 育 质 量提 高的 必 然要 在 这 场大 发 展 、 大 扩招 中更 是需 要 深 刻反 思 、 全 面
求
我 国的高职教育从上个 世纪 9 O 年代 后期开 育发 展 中面 临 的最大 问题 和必 然要 求 。
1 2 XQHZ 0 0 2 ) ; 广 东省 高校 科 研 课 题 “ 基于 ‘ 协 同创 新 ’ 理 念 的 高 职 院 校 企 合 作 模 式 建 构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是指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一套更为系统化、规范化的合作机制。
这种机制旨在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创新。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以便学校和企业能够更加密切地交流和合作。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建立联络机制:学校和企业之间设立专门的合作联络人或机构,负责协调双方的合作事宜,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沟通的顺畅。
2. 制定合作协议:学校和企业之间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目标、内容、方式、责任和利益分配等相关事项,确保合作的权益得到保障。
3. 设立合作基地: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设立合作基地,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和设备,并共享人才培养和科研资源。
4. 推进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实习、实训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人才。
5. 强化科研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
6. 建立评估机制: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合作机制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可以使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高效,实现校企资源的互补和优势互补,进而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功能与路径_严芳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教育部立足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推出的高等教育重点发展项目,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
与“211工程”和“985工程”相比,“2011计划”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协同创新”要求与设计,即“高校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科研院所、学校和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和区域发展、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人才、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努力为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也和普通高等学校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知识传承、科技创新的重要功能,在协同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正确认识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抓住发展的良好契机,树立创新的理念和胆识,打破自身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机制束缚,有效整合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力量和资源,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促进优质资源全面互补,从而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一、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要发挥好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处理好与产业部门的协同创新尤为突出与重要,这是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式密不可分的。
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型、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职院校是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技能型创新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职业定向性,使其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和阶段必须更多地适应产业、行业、企业需求。
所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优势与特色体现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与产业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更适合在专业群与产业群相结合的基础上与企业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开展广泛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即进行“校企协同创新”。
校企协同创新是以校企双方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共同或各自的价值标准和利益诉求进行的知识、人才、信息、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进而推动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现。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模式,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更早意识到培养目标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提供职业教育的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了大量实践教学活动。
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参观、参与企业项目和产品研发等活动,并邀请企业专家到学院进行专题讲座和交流。
通过这种合作,学院可以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学生实习实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学院将实习实训作为重要环节纳入课程体系。
学院与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技能。
同时,学院还积极邀请企业教师来校进行实习指导,保证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并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这种实习实训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还可以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了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平台,为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
平台通过建立合作项目、制定合作计划、提供人才培训等方式,搭建学院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双方的合作共赢。
同时,学院还通过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招聘会等活动,帮助学生与企业建立就业联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四、校企合作带来的成效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模式的校企合作,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毕业后的就业率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合作企业得到了技术上的支持和人才的补充,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简述与启示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简述与启示【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其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促进学生学习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概念,然后分析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和具体实践模式,接着列举了一些成功案例,最后总结出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模式将会得到更好的完善和推广,为培养更多具有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模式、优势、具体实践、成功案例、启示、总结、展望、背景介绍、研究目的、概念。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积极、深入的合作关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项目,共同推动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和优化。
随着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与更新,校企合作实践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而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引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加实践性和丰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岗位上进行实习实践,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机制和职业发展需求,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概念、优势、具体实践模式、成功案例及启示,旨在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模式,分析其内涵和特点,揭示合作模式下的优势和成功案例。
通过对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全面研究,进一步总结其启示,为高职院校和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建议。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建设实施办法
XXXX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建设实施办法为进一步推进学校产教融合办学与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促进学校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学校产教融合工作实施成效,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XX)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XX)95号)等文件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指导思想以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XX省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部署,深化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形成全校共同推进产教融合的工作机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第二条总体目标围绕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建设,注重顶层设计,集成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信息共享、协作服务和文化交融”运行机制,实施“一专一名企、一师一方案、一生一专项”产教融合实践模式,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力争通过2-3年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建设成果,学校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等方面建设成效突出。
牵头创建“金乡县职教集团”,力争成为济宁市乃至XX省中职院校产教融合建设的标杆与示范。
第二章任务与举措第三条创新学校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形成适应区域行业企业需要的标准体系搭建学校产教融合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将产教融合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学校建设与发展各个环节,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建设,实施落实学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实施和重大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与计算机、财经、商贸、机械、机电类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行业核心技能实训基地,合作开发教材、承载合作教育项目等,并逐步形成包括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专职教师组成的师资库。
校企共建制度,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开展实训教学项目,实施“一专一名企、一师一方案、一生一专项”产教融合实践模式,形成“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信息共享、协作服务和文化交融”的长效运行机制。
浅谈如何深化校企合作
浅谈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开展职业培训是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解决了职业培训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问题,就能实现政府、学校与企业三方共嬴。
我校作为全国唯一的环境保护类高职院校近年来在服务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企业,开展职业培训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1、开展职业培训是深化校企合作的主战场对企业而言:首先,企业参与职业培训体现了社会责任;其次,企业参与职业培训过程中发现和储备人才。
再次,企业参与职业培训获得技术理论的支持。
对学校来言:首先,学校参与职业培训体现社会服务意识;其次,学校参与职业培训有利于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再次,学校参与职业培训拓展了有限的教学资源。
2、职业培训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2.1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开展职业培训的政策法规比较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我校多年来开展职业培训只是受环保主管部门的委托,受行政审批事项的限制。
所以培养人才的针对性仍需进一步明确,课程设置与人才培训是“瞎子摸象”。
因此,职业培训的发展呼唤国家和省政府出台有关的政策法规。
2.2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我校升格于传统中等职业院校,过去专注于环保类专业职业学员的教育,在职业培训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尚不能与企业的需求吻合,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
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尚不能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2.3企业参与职业培训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培训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以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伍 建 设 的创 新
与普通高校相 比,高职院校教 师在综合素质方 面 还应 有 特别 的要求 : ( 1 )市场 触觉 要 更加 敏 锐 。 ( 2 )对 企 业 的 认 知 要 更 加 深 刻 。 ( 3 )动手能力 、 实践 指导 能力 和现 场组 织协 调能 力要更 强 。 符合 这 些 条件 的教 师从 哪里 来 ?校 企 合 重 要 途径 之 一 。这 里有 “ 走 出去 ” 和 “ 请 进 个渠道。 “ 走 出去 ”就 是 学 院教 师 到企 业 去 训 锻炼 。可 以有 很 多方 式 ,除 了 目前 通 行 的
创 新 是 社会 发 展 、国 家强 盛 的动 力 、活 力和 实 力 的 源 泉 。协 同创 新 是 最重 要 、最有 效 的 创新 模 式 之 一 。对 于 高 职 院校 来说 ,以协 同创 新 为 引领 ,全 面 提 高教 育 质 量 ,打 造 办学 特 色 ,校 企 合 作则 是 重 要 途径 。对 此 ,广 州 工 商职 业 技术 学 院 作 出 了有 益 的探 索 和实 践 。 该 院一 贯 重视 校 企合 作 。有专 门机 构 ,专 职 人 员 ,专 用 资 金 ,专 项 制度 ,专 项规 划 、计 划 ,专 项 考 核办 法 。全 院上 下 初 步形 成 了校 、企 行 业 、政 府 合 作 的 共 识 和 工 作 格 局 。经 过 多 年 的 努 力 ,到 2 0 1 2年 1 1 月 止 ,与该 院 建 立合 作 关 系 的企 业 ( 含 行 业 协 会 、政 府 机 构 ,下 同 ) 已达 1 1 5 0家 ,其 中 深度 合 作 的 3 8 5家 。校 企 合作 初 步探 索 出一 条 “ 专 业 与产 业 、企 业 、 岗位对 接 ,专业 课程 内容 与 职业 标 准 对 接 ,教 学 过 程 与生 产 过程 对 接 ,学 历 证 书 与 职业 资 格 证 书对 接 ,职业 教 育 与终 身学 习对 接 ” 的 途 径 ,实 现 了学 院 、企 业 、行 业 协会 、政 府 和 学生 的 “ 多赢 ” ,形 成 了 自身一 定 的办学 特 色 。 本 文 拟 以该 院 为 主要 案 例 ,着 重分 析 校 企 合作 在 高 职 院校 协 同创新 中的地 位 和 作用 ,以期 在理 论 和实 践上 提供 一些 启示 。
校企携手,创新协同——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可持 续发展 的重要 途径 。本 文 以提 高高职 办 学体制机 制 的创 新协 同为 目标 ,对 其他 高职 院校提 高 学生就 业 质量
有 一 定的 参考 价值 。
关 键词 :职业教 育 ;“ 双 三元 ” 办学模 式 ;校 企合作 ;协 同创 新
中图分 类号 :G 7 1 0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5—1 4 2 2( 2 0 1 3 )0 9— 0 0 2 7— 0 3
作 ,这 一 安排 就象 一 块 肉夹 在 两 片 面 包 中的 “ 三 明
治 ” 一 样 ,于是被 称 作 “ 三 明治 ” 教 育 。 由于 “ 三
明治 ” 教 育能使 理 论 与力 ,同 时也 使 学 生毕 业 后 能 很 快 适 应 工作 ,因此 受 到人 们 的高度 评价 。
( 珠:  ̄/ 5 1 9 0 9 0 )
,
副 研 究 员 。研 究 方 向 : 高 教 研 究 。
・
27 ・
・
协同创新 ・
校 企携 手 ,创新 协 同 书记 对珠海科学 发展 提 出的 “ 五 道题 ” 。李 嘉 书记 曾
如 “ 广东省社科院珠海分 院” 、“ 广东省 中小企业培训基
提 到 ,珠海市要 以构建现代 产业 体系 为核 心 ,积 极参
与全 球经济 中高端竞争 。坚持先 进制造 业 和现代 服务
2 0 1 3 年 第9 期
职 业 教 育
校 企 携 手 ,创 新 协 同
以珠 海城 市职 业技 术 学院 为例
刘 华 强
摘 要 :加 强 学校 与企 业 的 协 同创 新 ,教 学与 生 产 的 结合 ,政 行 校 企 多方 互相 支持 、 互相 渗 透 、双 向介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作者:课题组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重点分析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招生就业模式创新、科研和服务社会创新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所起的作用。
据此指出:在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过程中,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实现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目标的协同和创新手段的协同;可以有力地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高职院校功能的创新,因而是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办学特色创新是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动力、活力和实力的源泉。
协同创新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创新模式之一。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办学特色,校企合作则是重要途径。
对此,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该院一贯重视校企合作。
有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用资金,专项制度,专项规划、计划,专项考核办法。
全院上下初步形成了校、企、行业、政府合作的共识和工作格局。
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12年11月止,与该院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含行业协会、政府机构,下同)已达1150家,其中深度合作的385家。
校企合作初步探索出一条“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途径,实现了学院、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和学生的“多赢”,形成了自身一定的办学特色。
本文拟以该院为主要案例,着重分析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一些启示。
一、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设课程,共编教材,有利于专业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四大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四大功能。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功能。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高职院校企合作之“三点”论
基于协 同创 泽 龙
( 广 东轻 2 1 2 职业 技术 学 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3 0 0)
摘 要 : 校 企 合 作 是 高 职 教 育 中最 具 特 色 和 最 为 关 键 的 环 节 。 其 “ 来 源 点” 是 由高 职 教 育 的 本 质 属
作的 “ 来源点 ” 、 “ 利益 点” 、 “ 发 展 点 ” 就 成 为 了
从办学规 模来 看 , 这些年 高职 的招生 、 学 校 硬件 、 办 学 场 地 等 都 得 到 了极 大 的发 展 。 姑 且 不 论 这 场 大 扩 招 的 优 与 劣 . 一 个 客 观 的 事 实 的 确 存在 着 : 那 就是 高职教 育 的数量 、 规模 、 层 次 都 得 到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发 展 。继 而 摆 在 国 家 和 政 府 、 社 会 和 学 校 面 前 的 问 题 是 : 如 何 在 发 展 中 实 现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0 1
基金项 目: 中国 职业 教 育 学 会重 点 课题 《 职 业 教 育 校 企 合 作 新 理 念 —— “ 协 同创 新 ” 研究》 ( 编号 1 2 X QH Z 0 0 2, 主 持 人: 金泽龙 ) 和 广 东 省 高 校 科研 课 题 《 基于 “ 协 同创 新 ” 理 念 的 高 职 院 校 企 合 作 模 式 建 构 研 究 》( 编 号
要 求
( 一) “ 职 业性” 是 高 职 教 育 质 量 提 高 的 必 然 我 国的 高 职 教 育 从 上 个 世 纪 9 0年 代 后 期 开 始, 得 到 了 突 飞 猛 进 的 发 展 。主 要 体 现 在 数 量 上 和规模上 。
体制改革 。
深化校企协同创新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推进会侧记
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推进会侧记白静【期刊名称】《中国科技产业》【年(卷),期】2024()4【摘要】3月17日,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推进会在京举办。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雷朝滋主持会议。
教育部副部长孙尧、科技部成果转化司副司长秦浩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分别在会上致辞。
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院士、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潘金峰、千校万企平台秘书长赵强、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朱新远、浙江大学副校长陈刚、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别朝红、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庆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吴枫、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高亮、四川大学副校长刘超、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朱为宏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勇、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殿常等10余位产学研界代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等话题,深刻解析创新要素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及实践生态,全面激发政产学研多元创新主体联合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共同聚焦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自全国重点高校、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以及政、产、学、研、金各界的代表500余人出席会议。
一批重大突破性技术在会上发布,多家高校和企业进行了现场签约。
本刊特撷取部分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和演讲,以飨读者。
【总页数】5页(P30-34)【作者】白静【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相关文献】1.共筑高水平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一届四次理事会侧记2.提升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策略研究——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中职教育创新发展》3.企业“出题” 高校“答卷”——2023“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对接大会侧记4.强化校企精准对接赋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工作研讨会在京举行5.促进校企协同创新对接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千校万企”协同创新示范行动暨太原理工大学双创项目成果转化赋智营成功举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及发展路径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及发展路径一、引言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企合作则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通过共同合作来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一种合作模式。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路径。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1. 促进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一流应用型人才。
2. 促进科技创新校企合作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项目和资源支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的科研成果也可以更好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3. 提升教师水平校企合作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行业需求和企业情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校企合作的深化路径1. 加强合作项目规划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共同制定合作项目的目标和方向,明确双方的合作内容和任务分工,并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渠道。
2. 拓展合作领域高职院校和企业应探索更多的合作领域,如共建实验室、技能培训基地等,不断开展项目合作,打破传统的合作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4. 推进人才交流与培养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通过人才交流、实习就业等多种方式,促进人才的相互流动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四、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1. 建立政府支持政策政府应加大力度支持校企合作,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高职院校和企业更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
2. 加强行业对接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各行业的对接,了解行业需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开展行业研讨会等方式,促进校企双方的合作交流。
3. 建立行业联盟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行业联盟或协会等组织,形成校企合作的强大合力,共同解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问题。
4. 加强国际合作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扩大国际合作渠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方式上也正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县域办学模式备受关注。
近年来,“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成为了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是指高职院校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协同共生的办学新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高职院校通过与县域政府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引进企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教育和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也为当地政府和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实践案例:河南某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某高职院校位于河南省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城,面对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学校积极探索“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学校与当地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基地。
学校依托当地的企业资源和就业市场需求,建设了适合学生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
在这里,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技术设备,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操作,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与县域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学校与当地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校企合作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
通过这种合作,学生可以在校期间就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岗位和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问题解决,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还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学校与县域政府合作共建“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制定培养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等。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这种合作,学校与政府共同打造了一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模式的优势以县域资源为依托,产教需求为导向。
该模式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对接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更适合地方企业用工需求的专业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与发展——“协同创新”作者/刘吉如彭华摘要: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基本处于初低级阶段,作为合作一方的企业受益不够、动力不足,校企无法深度融合。
协同创新以协同方式将校企双方优质要素进行组合,以促进创新,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实现校企协同创新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产、学、研相互协同,创新科研服务能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协同,创新一体化机制。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职校企合作;深化;发展一、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基本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企业、政府教育部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这是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的,可以说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期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然而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高职院校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相关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在办学的过程中也与大量的企业“结缘”,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
2.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既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然而,目前校企合作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1)在高职能力培养体系上,培养目标本身就缺少深层理念。
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都强调“理论够用、注重技能”,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校企合作很容易走入“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校企合作往往只注重单一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基础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具备单一技能,缺乏完善的职业能力,发展后劲不足,创新能力不够,不能培养出完全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
(2)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
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被迫向行业企业寻求合作,()由于这种校企合作往往是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是“校企合作”的组织者、策划者以及主要的实施者,学校一方占主导地位,受益者主要是学校和学生,多数企业没能直接受益,企业还要承担增加管理成本、安全生产风险、产品质量风险。
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导致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
(3)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由于学校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企业的利益难以实现,一些高职院校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都很难满足企业对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企业科学技术创新需求。
二、“协同创新”——高职校企合作深化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1.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原理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由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协同创新由政府引导,通过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资源,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在当今中国,校企合作是协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协同创新”的思想,要求“政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突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大力实施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在协同创新乃至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其开放和多元化的办学理念以及“政校行企”多方联动的办学模式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为基于知识应用与实践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2.协同创新——推动高职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与融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具有职业性、直接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在教学组织时,主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组织,而不是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的。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决定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然更多地融入行业、产业、企业等社会需求要素,强调教育教学活动更多地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与技术开发紧密结合,从而在“协同创新”方面更多地具备了“应用性”与“实践性”的优势,能够直接地服务于行业、企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
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无疑为高职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解决了当前校企合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模式中,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技术攻关和研究方向,并通过企业将研究成果转化。
企业根据学校的研究需要向学校投资,并负责将学校的研究成果转化。
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校企深度融合,双方建立了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了“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路径分析——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长期以来,高职教育都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它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且在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诸多方面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将对高职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
因此,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始终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依托,并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努力实现办学定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
实现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这不仅是区域经济、高职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遵循这一思路,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确立“立足湖南,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以把学院办成湖南省内特色鲜明的环境保护教育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努力通过人才培养、职业培训、产学研结合、技术服务等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着力为湖南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
2.产、学、研相互协同,创新科研服务能力“产、学、研”相结合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和提升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科研、教育、生产等不同领域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
近几年来,学院为合作单位开展广泛的技术项目研发和技术服务,共同解决生产、管理中的技术难题。
学院对外承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上市企业环境核查等技术服务项目共310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项目72项,合同金额达到5000多万元;高科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所拥有湖南省技术监督局CDMA计量认证资质,年开展水质环境监测等分析监测业务300多项,合同金额共计500多万元。
在合作过程中,学院主持制定国家标准6项,主持制定地方标准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参与56家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攻关完成应用技术研究课题88项,其中,为国内知名环保企业武汉天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和长沙力合科技有限公司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研发定型生产,提出了有价值的技术方案和建议,解决了采样、分析、数据传输和统计方法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承担了“2010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省财政厅“100万项目资金支持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等各级各类培训上百期,为行业企业培训人数7500多人次,对湖南、湖北、广东、海南等四省所有环保领域国有企业3000多名环保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形成了学院与行业企业互动共赢的良好局面。
3.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协同,创新一体化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不竭动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就是要把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统一起来,坚持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的一体化设计思路,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创新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协同创新的内部催生机制制度保障体系,努力推动资源共享,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
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学院以内在机制改革为依托,首先是加强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要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尝试推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充分调动院系两级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是加强内部人事制度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绩效分配制度,制订激励性奖惩机制。
再次是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基本建设。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注重建设发展,破解基础薄弱难题,学院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逐年进行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总之,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坚持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机制创新一体化的设计思路。
以提升高职院校创新能力为突破口,通过协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升专业建设的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的创新水平,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质量的全面提高开拓更大空间,使高职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1]黄亚妮。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
教育发展研究,2006(6):68-73. [2]陈劲。
协同创新[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胡春林。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推进方向与思路[J]。
职业技术教育,2012(25):53-55. [4]张明艳,孙晓飞。
协同创新理论与校企合作实践研究[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3):50-54. [5]李祖超,聂飒。
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
中国高校科技,2012(8):24-25. 作者简介:刘吉如,男,汉族,湖南隆回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法、刑事法教学研究。